1
2021 浙江高考复习:《论语》(传统文化经典)高考设题陷阱解读(详细版)
考点:
1.《诲人不倦》P53(2009 浙江)
2.《君子之风》P28(2010 浙江)
3.《为政以德》P1(2011 浙江)
4.《仁者爱人》P24(2012 浙江)
5.《君子之风》P28(2013 浙江)
6.《周而不比》P38(2014 浙江)
7.《孟子》(2015 浙江)
8.《墨子》(2016 浙江)
9.《诲人不倦》P53;《高山仰止》P57(2017 浙江)
10.《克己复礼》P7(2018 浙江)
11.《君子之风》P28(2019 浙江)
12.《为政以德》P1(2020 浙江)
13.《高山仰止》P57(2008 福建)
14.《周而不比》P38(2009 福建)
15.《论语》与《孟子》(2010 福建)
16.《求诸己》P35(2011 福建)——浙考不列入范围
17.《君子之风》P30(2012 福建)
18.《周而不比》P39(2013 福建)
19.《君子之风》P29(2014 福建)
20.《为政以德》P1(2015 福建)
21.《沂水春风》P63(2015 北京)
22.《诲人不倦》P54(2018 北京)
【一】
考点:
1.《诲人不倦》P53(2009 浙江)
(1)陷阱设计——概括成语——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教育观(教育原则)——学生主体原则,自主学习原则,注重身教原则,无言之教,教是为了不教—
—“天何言哉”
【附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育
【正题】
1.【2009 浙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
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 分)
答:
【答案】
1.【2009 浙江】(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
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
【二】
2
考点:
2.《君子之风》P28(2010 浙江)
(1)陷阱设计——以文解文——欧阳修《朋党论》(君子,道;小人,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释义):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2)君子、小人交友本质区别——义利不同的价值取向
【附注】欧阳修之思,源出《论语》
【正题】
2.【2010 浙江】《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
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 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答:
2.【2010.浙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
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三】
考点:
3.《为政以德》P1(2011 浙江)
(1)陷阱设计——比较阅读:为政观(儒家,法家)——为政以德,以法治国
(2)侧重点——孔子:法家之弊,“民免而无耻”(缺陷),以“德政”补缺;韩非子:“为治者用众舍寡”,
自我完善的人少,儒家教人自我完善——利弊互现而互补
附注:古文古意辨析。
【正题】
3.【2011 浙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5 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
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 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 分)
答:
【答案】
3.【2011.浙江】
(1)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以法治国
(2)(4 分)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
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该相互补充。
【译文】
(1)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国家,制定相应的刑法,人们虽然想到免于刑罚,但还不能从心理上想
到犯罪是可耻的;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以礼仪规范来约束百姓,人们就会有了耻辱之心,并且知道如何遵
守规矩。”
(2)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觉为自己办事的善行,要的是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
们自觉地为自己办事的善行,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
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
3
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
【四】
考点:
4.《仁者爱人》P24(2012 浙江)
(1)陷阱设计——肯定否定:断句位置——“不问马”:贵人贱马;“不”,问马:人、马并重(先人后马)
(2)陷阱设计——隐含比较—:仁爱观——墨家:兼爱(人马并重);孔子:“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
【附注】孔子仁爱观,非唯人,亦有尊重自然。如“泛爱众而亲仁“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后儒或以
此而论孔子有兼爱思想。此处可以李清照为喻,李氏为婉约派,其“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之诗句,
充满豪放。故孔子偶有兼爱思想,不足为怪。考题以其主流思想而设题,非以次流思想而设计。
【正题】
4.【2012 浙江】《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 分)
① ②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 分)
答:
【答案】
4.【2012.浙江】(1)①贵人贱马 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
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五】
考点:
5.《君子之风》P28(2013 浙江)
(1)陷阱设计——内外印证——颜回:“”贤哉,回也”;恶衣恶食(饮,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
者,未足与议也——“贫富观”
(2)陷阱设计——正反两面——常态:贫怨富骄。非常态:安贫乐道,气节;不骄好礼,谦逊。——人性——
理论·举例
【附注】非诵背内容,关键词宜背诵。后人读《论语》而化用《论语》之论,见之则摘录而理整之。
【正题】
5.(2013·浙江卷)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宋·真
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 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 分)
答:
【答案】
5.【2013.浙江】(1)颜子 恶衣恶食
4
【解析】2013 年考查的是孔子的贫富观,用填空题,而且用补写兼续写、推断的形式,设题新颖巧妙。第
一个空很容易,第二个空稍有难度,须对颜回之饮食、子路之穿戴两方面加以概括,且要概括成四个字。
可以援引《论语》“君子之风”中的关键词语,也可以用类似的四字词语概括。
(2)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解析】孔子的观点体现在“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两句话中,谈论的是在“富”
与“贫”时应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六】
考点:
6.《周而不比》P38(2014 浙江)
(1)陷阱设计——择友观
(2)陷阱设计——主语省略——微高生无醋,借醋送人,做好人,属“善柔”之类,伪善,不实事求是;
以小见大,处世实事求事,君子品格小处谨慎——理论·事例
【附注】《论语》(选读),各章节分析,宜把理论与事例相合解读。
【正题】
6.(2014·浙江卷)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
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观。(1 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 分)
答:
【答案】
6.【2014.浙江】(1)择友
【解析】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
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
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显然,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择友观。
(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
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
事不可不谨。
【解析】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回答第一问,要明确微生高行为隐含的本质是他不直说没有醋。回答第二问,态度要鲜明,或肯定,或否
定,不可模棱两可。
【七】
考点:
7.《孟子》(2015 浙江)
(1)陷阱设计——诸子名言——孟子:吾善养浩然之气——书中注释
(2)陷阱设计——句中关键词——“知言”:明道义,事无所疑;“养气”:配道义,事无所惧。——核
心词解读(“功能”)
附注:孟子可称“亚圣”,因其思想与孔子有不同处,其不同处以补孔子思想之不足。一派之中,分别而
立之人物,非完全传承前代思想之人,必是对前代思想有破有立之人物。
【正题】
5
7.【2015.浙江】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
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
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
任而不动心也。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 分)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 分)
答:
【答案】
7.【2015.浙江】(1)浩然之气.(2 分)
【解析】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
题目又明确问“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释”,其实即便没有这样的语境,考生
对“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应该也是十分熟悉的。
(2)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3 分)
【解析】材料由传统文化经典中的《论语》变成了后人对《孟子》的批注。
【八】
考点:
8.《墨子》(2016 浙江)
(1)陷阱设计——词语解释(借文中关键词解释)——节用:“去其无用之费”——《论语》P2“节用而
爱人”(节用:节约用度)——同义借用
(2)陷阱设计——句内句外互补——墨子“为政观”:非攻(“非外取地”,对外掠夺增强国力),节用
(节约用度),财力物力(“民财加用”,珍惜),减负(“民德不劳”)
【附注】《论语》(选读)中之注解,因古人用词互相借用而有同义。
【正题】
8. (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 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
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
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 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 6 个字)(1 分)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 分)
答:
【答案】
8.【2016.浙江】(1)去无用之费
【解析】在理解整个语段的基础上,结合“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等语句可以判断出。
(2)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解析】首先要逐句理解大意,然后划分层次。首句是总领句,后面两句是具体体现。借助文段中的关键
词句,如“非外取地也”“去其无用之费”“民德不劳”等,即可概括出。
【九】
考点:
9.《诲人不倦》P53;《高山仰止》P57(2017 浙江)
(1)陷阱设计——分类设陷:分科观——颜回,德行;子贡,言语——《诲人不倦》P52 原文
(2)陷阱设计——似一实二(材料):教育观——平等待人,善于勉励——一字多义(与:和;赞同)
6
【附注】设问,借用一则材料之语句,解读两则材料之内容。
【正题】
9.(2017 浙江卷)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
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_______,
子贡属于________。(2 分)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
子的教育技巧。(4 分)
答:
【答案】
9.【2017.浙江】(1)德行 言语
【解析】“德行”,指品德行为高尚。“言语”,能言善辩,指善于辞令和外交应对。“政事”,指长于
政事、政务。“文学”,古代文献,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第二个语段,孔子夸赞颜渊能像自己一样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表明孔子觉得弟子颜回在德行上
最能传其衣钵。据此可推测颜渊属于德行。第一个语段,从子贡的回答来看,他口才很好。子贡知道孔子
欣赏颜回,于是直接回答不如,而且用自己来突出颜回的优点,从侧面又突出孔子对颜回教育得法,这个
回答深得孔子的心意。据此可推测子贡属于言语。
(2)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
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
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解析】第一个语段中,孔子把自己放低到跟弟子子贡一样的水平,表示自己也不如颜回。第二个语段中,
“惟我与尔有是夫”一句,孔子将弟子颜回提高到自己的高度。孔子这样将自己同学生并列,体现了他平
等待人的风度。
第一个语段中,孔子虽然直言子贡不如颜回,但说自己也不如颜回,意在安慰勉励子贡。第二个语段
中,孔子说颜回同自己一样,也具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修养,无疑是对颜回品德的高度赞扬,在
夸赞之中更有激励。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哪一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敢跟颜回比?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
推断出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断出两件事。”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论
语·公冶长》)
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就把我的这些主张实行起来;不用我,我就隐退。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论
语·述而》)
【十】
考点:
10.《克己复礼》P7(2018 浙江)
(1)陷阱设计——书中注释——“梦见周公”:推崇、向往周代文化——象征(典型形象)
(2)陷阱设计——具体与概括——德才观——德才兼备——具体:“骄,吝”
【附注】“转化”相对的两方面内容。
【正题】
10.(2018 浙江卷)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7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 分)
答: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 分)
答:
【答案】
10.【2018 浙江】(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解析】
(2)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
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十一】
考点:
11.《君子之风》P28(2019 浙江)
(1)陷阱设计——注解与评价——“夫子自道”的含义,“我无能”的说法
(2)陷阱设计——因果分析——结合具体文本解读“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附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事论事
【正题】
11.(2019 浙江卷)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
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 的说法。
答: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 “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
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答:
【答案】
11.(2019 浙江卷)(1) 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
【解析】“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翻译为“夫
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
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
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
(2)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解析】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
概括即可。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
勇毅的人不畏惧。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
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 做到“不忧”。而孟子那句话的
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
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十二】
考点:
12.《为政以德》P1(2020 浙江)
8
(1)陷阱设计——书中注释与章节思想——“以民为本”,“敬事”的意思。
(2)陷阱设计——比较阅读——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
【附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事论事
【正题】
12.(2020 浙江卷)(6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
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
【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答案】
12.(2020 浙江卷)(1)①民;②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解析】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
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所以“敬事”
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
(2)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
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
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居
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其中“居简”与“居敬”相对,指“办事不用心,
不尽力,思虑不周全”。二者相比,“居敬而行简”不仅强调“行简”,更强调“居敬”,只有严肃谨慎
地对待政务,思虑周密,才能把握重点,而只有把握了重点的“行简”才能使百姓真正地享受和平安宁之
福。如果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态度马虎,思虑不周,敷衍塞责,那么百姓是会受到
苟且草率之弊的。所以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
【十三】
考点:
13.《高山仰止》P57(2008 福建)
(1)陷阱设计——比较阅读(侧重点,共同点)——儒道之隐——共同点:推行政治主张实现理想;不同
点:孔子(“舍之则藏”,韬光养晦,安贫乐道),孟子(“独行其道”,独自践行,守道不屈)
附注:儒家退隐,是韬光养晦。
【正题】
13.【2008 福建】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有是夫!(3 分)
答: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 分)
答: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4 分)
答:
9
【答案】
13.【2008 福建】(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
吧!
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就)走自己的路。
(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
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
【十四】
考点:
14.《周而不比》P38(2009 福建)
(1)陷阱设计——字词解释——“焉得知”,哪算聪明。——【注释】里:同……一起居住。【译文】孔
子说:“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不过的事。选住址不顾环境,哪算聪明?”
(2)陷阱设计——类比——“择友”与“择处”——共同点: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益友:以
友辅仁,见贤思齐(取友之长、补己之短)——《论语》(选读)散点拼凑
【附注】散点拼凑,益友的好处,如”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交友之法,如晏平仲的交友之法,子游的
交友观“朋友数,斯疏矣”。
【正题】
14.【2009 福建】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
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答:
【答案】
14.【2009 福建】
(1)C(解析:C 项“选择与仁德为邻”与“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有误,第一处的“仁德”应为“有
仁德的人”,第二处的说法不对,“焉得知”说的是“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而不是“别人怎么知道
你的仁呢”。两处错误均考查在对选段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上,一处考查的是“仁”的含义,二处考查的
是“知”的含义。)
(2)“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
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注释】里:同…一起居住。
【译文】孔子说:“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不过的事.选住址不顾环境,哪算聪明?”
【十五】
考点:
15.《论语》与《孟子》(2010 福建)
(1)陷阱设计——无中生有——学习观:求同存异,保留自己的意见(无中生有)——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2)陷阱设计——两面内容(显隐)——“乐取于人以为善”:取(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
10
予(行善,有益社会)
附注:彼此互推,挖出两面各存的含义。
【正题】
15.【2010 福建】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也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迷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
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判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要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 分)
答:
【答案】
15.【2010 福建】(1)D(“求同存异”“保留自己的观点”,无中生有 )
(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十六】
考点:
16.《求诸己》P35(2011 福建)——浙考不列入范围
(1)陷阱设计——分类对比——错误观:①知错改错;②不回避错误。
(2)陷阱设计——比喻(典型形象)——①日月比喻正大光明;②日食、月食现象,比喻犯错误是显而易
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层次
【附注】比喻的多层含义
【正题】
16.【2011 福建】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 分)
答: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
16.【2011 福建】(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
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十七】
考点:
17.《君子之风》P30(2012 福建)
(1)陷阱设计——课内外推理:“文质”的含义(外在表现,内在本质)——君子:文质兼备、心存仁礼
(2)陷阱设计——逻辑推理——怎样:心存仁礼,付诸实践;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仁者爱人,有
11
礼者敬人”)
【附注】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儒家对“实践”,有众多表述。
两段文字:①文犹质也,质犹文也;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正题】
17.【2012 福建】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已的话回答。(6
分)
答:
【答案】
17.【2012 福建】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
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十八】
考点:
18.《周而不比》P39(2013 福建)
(1)陷阱设计——共同点——待己观:严于责己,宽以待人(加强自身修养)
(2)陷阱设计——侧重点——孔子:少责备别人(避免别人怨恨)(“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孟子:从自身寻找原因(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附注:对比阅读,注意角度差别。
【正题】
18.【2013 福建】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曰:“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
丑章句上》)
【注】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 分)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 分)
答:
【答案】
18.【2013 福建】(1)(2 分)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意思对即可)
(2)(4 分)【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
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意思对即可)
【十九】
考点:
19.《君子之风》P29(2014 福建)
(1)陷阱设计——旁读解读——财富观(富贵观):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陷阱设计——以文解文——孔孟之别(孔子成仁,孟子取义)——《论语》(选读)P28“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立足于“道”,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立足于
“义”和“道”,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
12
【附注】孟子对孔子有继承,也有独创,故两人有区别。
【正题】
19.【2014 福建】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 分)
答: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
19.【2014 福建】(1)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意思对即可。)
(2)《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
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意思对即可。)
【二十】
考点:
20.《为政以德》P1(2015 福建)
(1)陷阱设计——不同点——“忧”:农夫为耕种丰歉,尧、舜为人才。
(2)陷阱设计——原因——①治国理政的人才;②施惠百姓安生,教化百姓向善;③人才稀有。
【附注】治国人才的特征,安民,教民。
【正题】
20.【2015 福建】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
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
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 分)
答: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 分)
答:
【答案】
20.【2015 福建】(1)【要点】①“忧”的内容不同:②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③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
人才难得而忧。(意思对即可)
(2)【要点】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
百姓使其向善。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
【二十一】
考点:
21.《沂水春风》P63(2015 北京)
(1)陷阱设计——问答:说话对象——断句,层次
(2)陷阱设计——区别——孔子:“为国以礼”,谦虚;曾皙: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
(3)理由:①孔子——反问句,赤和求为政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回答曾皙的提问,孔子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第一种
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追问,孔子作答,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
13
种
【附注】层次问题。
【正题】
21.【2015 北京】《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
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
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 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
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 分)
答:
【答案】
21.【2015 北京】(1)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2)不同之处:(3 分)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
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
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
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
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2 分)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
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
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
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
顺。
【二十二】
考点:
22.《诲人不倦》P54(2018 北京)
(1)陷阱设计——问答——请教父亲和兄长(子路);立刻去做(冉求);鼓励冉求,提醒仲由。——层
次
(2)陷阱设计——教育观: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其不同的品质,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言语指
导)
【附注】层次问题。
【正题】
22.【2018 北京】《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14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
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
【答案】
22.【2018 北京】三次回答内容: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
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
以提醒他退让些。”
短文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结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其不同的品质,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和
言语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