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中外名家小说散文训练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中外名家小说散文训练 含答案

ID:644795

大小:75.06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3-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一、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 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就停顿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1)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 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通。在这两年半 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流水声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 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着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 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 (2)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三十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 也飞速向岸边回游。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二十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2 1.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 2.小说连续出现“赤条条”“赤裸”这样的词,有何深意? 3.有人认为小说结局太过残忍,不如改为以下两种情况更好:①“他“最终扣动扳机,将“那边的人”射杀。②双方均未开枪,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地。谈谈你 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 1.①第一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了战争状态下两军对峙的紧张氛围,也为下文双方洗澡士兵的冲突埋下 伏笔。②第二处运用拟人手法,既烘托人物愉悦的心情,也表现出对和平和自由的向往。③第一处推动情节的 发展,第二处轻松的氛围与下文紧张的对峙形成强烈反差。④以大自然的美好,反衬战争的残酷和丑恶。 2.①“赤裸”“赤条条”展现生命最本质的意义。②突出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平等、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凸显战争对人性的扭曲,深化反战的主题。 3.原有的结局更好。第①种结局不符合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第②种结局虽然能 表现人物对战争的厌恶,但不如原作结局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原文的结局照应“噩梦”这一伏笔, 更能凸显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进而深化作品控诉战争罪恶、呼唤和平的主题。 ◆小说阅读鉴赏技巧点睛 ◆针对小说结尾设题,要求考生探究和评价两种结尾的,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界河》“有人认 为小说结局太过残忍,不如改为以下两种情况更好:①“他“最终扣动扳机,将“那边的人”射杀。②双方均未开 枪,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地。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然后明确观点,即认可哪种结尾,接着从情节、形象、主旨以 及结尾的效果角度分析。如认可保留现有结尾更好,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波澜,情节出现撞击心 灵的高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 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从主题上看,悲剧性的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 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如认可第②种结局,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 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第①种结局 “他‘最终扣动扳机,将那边的人射杀”不好,与上文展现出的“他”的特点不合,因为从上文来看,“鸟群在自 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等景物描写展现出人物对生的渴望,对美的讴歌,对爱的 珍视,这样的人不会在下一刻扣响扳机。 ◆鉴赏语句“四角度” 角度一:从丰富内涵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赏析语言在描摹人物时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等方面的艺术 魅力。角度二:从个性化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 见其人。角度三:从表达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赏析语言使用的特点,其中词语的使用特点(如叠字叠词、动词、 形容词、量词的选用等),句式特点(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等都要注意。 角度四: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 二、施圣水的人 莫泊桑 修车匠比哀尔和他的妻子贞妮上了饭桌后,发现唯一的儿子让不在家,他们到园子里去找,没有找到 5 岁的儿子。这位父亲在路边使劲喊着:“让!”—— 夜来临了,天边充满棕色的雾气,一切都隐进阴暗怕人的远处,没有一点声音回答,但空气里隐约有呻吟声。这位父亲听了很久,总觉得听到什么东西,于是昏 头昏脑地在黑夜里不断地叫着:“让!让!”他这样一直叫到天明。他的妻子则坐在门前石头上,一直啜泣到天明。 他们卖掉了房子,动身去找儿子。很快他们就没有钱了,他们白天靠别人的剩饭过日子,晚上睡在地上忍受风寒。有一天,一个听他们申诉过不幸的旅馆 老板对他们说:“我知道有个人丢失了女儿,后来在巴黎找着了。”他们立刻上路去巴黎。当他们走进那个大城市的时候,被它的庞大和往来行人的熙攘骇呆了。 他们不知道如何着手寻找,还有,他们怕认不出儿子来,因为已经有 15 年没有见到他了。他们访问了所有的地方,所有的街道,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停留。他们 常常漫无目的地朝前走,互相依傍而神情那么忧郁。有几次他们相信认出让了,但总是错了。 在一个教堂门口,一个施圣水的老人成了他们的朋友,他的身世也很悲惨,他们对他的同情使他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三个人一起住在一所破烂 房子里。有几次,当老人病了的时候,修车匠便去替代。冬天里,托圣水器的老人死了,教区神甫指定修车匠来顶替——神甫听过他的不幸。 修车匠每天早晨坐在教堂门口的同一把凳子上,定定地看着进去的那些人。 3 他变得很老了,在拱门的潮湿下变得更虚弱。 有一天,来了两位太太。一位年老,一位年轻。她们后面出现了一个男子。男子在献过圣水后,挽了那位年老太太的胳膊。 这个修车匠一直到晚上都在从记忆里搜寻,以前在哪儿可能见过一些像这位男子的人。可是他想起的人现在应当是老人了,因为那人像是他年轻时在老家 那边认识的。这遥远而又熟悉的隐约相似,竟使这位老人烦扰不安,他找来妻子帮助恢复衰退了的记忆。 一天太阳落山的时候,这三个陌生人又来了。当他们走过的时候,施圣水的老人问道:“喂,你认识他吗?” 妻子心绪不宁地尽力回忆。忽然间,她用很低的声音说:“是……是……只是他更黑更大了,更结实了,穿着得像个先生。可是,你瞧,就是你年轻的样 子。” 这个老人吓了一跳。 这确实,是像他,并且像他死去了的兄弟。他们如此地激动,找不出什么话来说。这三个人下来了要出去了。那位男子用手指碰了一下圣水器。这位老人 的手抖得这么厉害,圣水洒了一地,他叫道:“让?” 那个男子站住了,看着他。 他压低了一点声音说:“让?” 那两个女人看着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于是他第三次抽噎着说:“让?” 那个男子弯下身,弯得很低很低,距离老人的脸很近很近,于是一缕童年的回忆点醒了,他回答道:“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 他完全忘记了家乡的名字,但是他总是记着曾经反复叫过的这两个名字: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 他跪下来,脸贴在老人的膝上,哭了,一个接着一个地拥抱他的爸爸和妈妈,他因为无法衡量的欢乐而透不过气。 他们到了让的家里,让讲述他的故事。 一个杂耍班子将让拐走了。三年之间他跟他们跑了许多地方。后来那个班子散了。一个宅邸里的老太太出钱把他留下了,因为看到他可怜。那位老太太没 有孩子,给让留下了她的财产。他也找过他的双亲,但是因为只记得这两个名字: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没有能找到他们。 当这两位老人述说他们的痛苦和疲劳时,让又拥抱了他们一次。他们这一晚一直不敢躺下,怕抛弃了他们这么久的幸运会在他们酣睡的时候悄悄逃离。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介绍事件的起因和修车匠夫妇寻找儿子的情景,突出他们丢失儿子的痛苦,为下文寻找儿子作了铺垫。 B. “这位老人的手抖得这么厉害,圣水洒了一地,他叫道:‘让?’”写了老人不相信面前的男子是自己离散多年的儿子。 C. 相认情节中,老人第三次抽噎着说“让”,写了男子一片茫然,老人因失望而痛苦,但没有放弃希望,哭泣着再试探。 D. 莫泊桑在刻画小说中的人物时采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5. 小说中的修车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 分) 6. 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莫泊桑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莫泊桑小说“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 的理解。(6 分) 答案: 4. B 解析: B 项,“写了老人不相信面前的男子是自己离散多年的儿子”说法错误,应该是老人在妻子的提醒下, 认出面前的男子是已经长大的离散多年的儿子,内心激动,大声叫嚷儿子的名字。故选 B。 5. 修车匠是一位重亲情、爱儿子、坚忍顽强、永不言弃、身世悲惨的父亲形象。儿子不见了,他和妻子卖掉房子, 访问所有的地方,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停留,不断寻找;没钱之后,他和妻子白天靠别人的剩饭过日子,晚上睡在地 上忍受风寒;即使身体虚弱,记忆衰退,他仍不放弃找儿子,看到可能是儿子的人,再三确认。 6. 形式的美感:①小说以修车匠夫妇寻找失踪儿子的经历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推动情节发展,层次分明,结构清 晰。②小说以让与父母互相讲述离散后的经历收束全文,既照应前文,交代让失踪的原因,又戛然而止,留下丰富 4 的想象空间,使读者想象这家人团聚后的幸福生活。③语言简洁,多用白描手法,在故事的高潮——家人相认时, 多用短句,一句一段,句式短促,语言精炼,能帮助营造紧张的气氛。鲜明的爱憎:①赞美真挚、纯朴的亲情之美。 ②赞美父母对子女无私而深沉的爱。③赞美对受苦受难的人们的同情以及无私帮助的义举。④谴责拐骗儿童、拆散 骨肉的罪恶行径。 三、小儿子 契科夫 “真是岂有此理!”警察局长温特狠狠地将当天的报纸扔在桌上。“三个星期以来,这已是第六起药房被盗案了,所有麻醉品又被偷了个精光!”他让人通知刑侦 科科长埃默尔来见他。 “什么,还是一点儿线索也没有,如果你认为你没法破这个案子,干脆就跟我直说,我会找人接替你的工作!”温特的脾气是有名的,他对着埃默尔大发雷霆。 下班后,垂头丧气的埃默尔回到家。这段时间,埃默尔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小儿子大学毕业一年了,来城里找工作,学的是金融管理专业,却酷爱推理侦探,研读过 很多专业的侦探著作,好几次闹腾着要进埃默尔的警察局。“臭小子,又不见人影!”看着空空的家,埃默尔更多了几分烦恼。 坐到桌旁,埃默尔沉下心来,把六起盗窃案的情况又从头至尾细细地回忆了一番。忽然,他想起,在第六家被盗药房的现场,曾发现一截超级帝国香烟的烟蒂,这 种牌子的烟现在很少人抽了,而他的小儿子维尔讷,抽的就是这种…… 想到这,他不由得一哆嗦,目光落在桌上的那张全家福上。那上面有他的大儿子,一名优秀的警察,可惜年仅二十五岁就被犯罪分子杀害了。为此,他坚决反对热 衷于侦探的小儿子再当警察,可现在…… 他不敢再往下想。一个儿子被罪犯杀害了,另一个儿子本身是一名罪犯,这会是真的吗? 吃过晚饭,维尔讷进房间去了。埃默尔悄悄地把维尔讷用过的杯子收了起来,第二天,他把杯子拿到警察局去化验。结果令他几乎站立不住了:杯子上的指纹和 现场找到的烟蒂上的指纹,是同一个人的。 晚上,维尔讷吃过饭就匆匆出去了。满面愁容的埃默尔窜进了儿子的房间,意外地发现一张本市地图,上面用各色圆圈做满了记号,其中六个红圈被一条蓝线连 起来。埃默尔仔细一看,这六个红圈代表的正是那六家被盗的药店! 对于埃默尔来说,这真是一个痛苦的时刻,他不得不相信,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维尔讷竟是 一名罪犯。这真是他所遇到的最棘手的案子。埃默尔是一名正直而又有原则的警官,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他拨通了刑侦科的号码……接着,他带上装好子弹的手 枪,却发现手铐不翼而飞,一定是维尔讷! 但他顾不了这许多,出了门直奔阿德勒药房。 天色阴沉沉的,在昏黄的街灯下,城里的建筑象一个个狰狞的大怪物。阿德勒药房的四周此刻已埋伏了好多警察,将这里团团围住,看着这一切,埃默尔心里一阵 难过。“报告警官大人,刚才有人从后门翻进去,现在还没有出来,估计正在作案……”一名警察小声说。 “跟我来!”埃默尔挥了挥手,几名警察在他的带领下,悄悄地进入了药房。药房里面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埃默尔等人在黑暗中小心翼翼地向前摸索着。忽 然前面发出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似是有人在走动,埃默尔大吼一声:“不许动,举起手来! 不然我开枪了!”几乎在同时,一名警察摸到了电灯开关,顿时一片通 明。 “不要开枪,爸爸,是我!”一名年轻的男子叫道,正是维尔讷。“你们怎么才来呀,我好不容易逮住了这家伙! 真对不起,爸爸,我拿了你的手铐。” 埃默尔这才注意到,维尔讷身边蜷缩着一个沮丧的男子,双手被手铐铐着。这时,天色似乎清朗了很多,在路灯光的映照下,埃默尔忽然发现,自已的小儿子长高 了,长帅了。 “好了,我亲爱的埃默尔,”一小时后,警察局长温特亲切地对埃默尔说:“你难道还不同意维尔讷当警察吗? 让他来吧,我们正需要这样的年轻人,他会和你一 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官的。”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常有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心情等作用,本文中,前面的天色阴沉和后面的天色清朗属于自然环境, 主要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向下发展。 B. 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能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本文采用的是双线结构,明线是埃默尔的经历, 暗线是维尔讷的行动。 C. 埃默尔在重重压力下理智地分析思考,找到破案的线索,在发现罪犯很可能是自己的小儿子时,果断地“带上装好子弹的手枪”奔赴现场,他高大的形象 和光辉的人性在这一系列举动中展露无遗。 D.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直接表现了埃默尔的尽忠职守,同时在开头两段还通过温特的暴躁,对比突出埃默尔的沉着冷静。 5.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本文的结尾也有这些特点,那么请结合全文,对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6分) 5 6. 本文的主人公是埃默尔还是维尔讷?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答案: 4.A(本文中,前面的天色阴沉和后面的天色清朗属于自然环境,主要作用不是推动情节发展,而是分别渲染了压抑和 轻快的气氛,同时也暗合了埃默尔当时的心境。) 5. 意料之外:①六起被盗案,没有其他一点线索,只有一个有维尔讷指纹的烟蒂。②维尔讷房间里的地图和标注, 和案件完全吻合。③维尔讷晚饭后匆匆出去了,而埃默尔的手铐也不见了。④这一切,都把疑点指向维尔讷,然而, 结尾揭示真相,维尔讷不是罪犯,而是很聪明的侦探者,实在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啊。(前 3 点中答对 2 点,第 4 点的解说答对,得 3 分)情理之中:①维尔讷虽然学的是金融管理专业,却酷爱推理侦探,还研读过很多专业的侦探著 作。②维尔讷好几次闹腾着要进埃默尔的警察局,而埃默尔因考虑到这个工作的危险性坚决反对小儿子投身作警察。 ③维尔讷拿走的是用于缉捕的手铐,而不是用于攻击的手枪。④当结局出来时,对照以上这三个伏笔,读者便有恍然 大悟之感,原来,维尔讷的那一系列疑点都是表相,真相是维尔讷在积极地参与破案,那么,他最终逮到罪犯就合情合 理了。(前 3 点中答对 2 点,第 4 点的解说答对,得 3 分,结合“意料之外”的答对,最高分得满分 5 分。) 6.埃默尔是主人公:①从视角上来说,全文是通过埃默尔的视角,来看到故事一步步展开的。②从主题来看,本文主 要是通过描写埃默尔的尽忠职守,不徇私枉法来展现人性的光辉。③从情节来看,埃默尔的举动是串起全文情节的明 线,他的行动直接牵引着读者更多的视野。④从主体内容来看,描写埃默尔的内容占据着绝大部分的篇幅,即使标题 是“小儿子”,而小儿子既指人物,也指身份,标题中也有埃默尔的影子。 维尔讷是主人公:①从整体构思来看,全文多处打下埋伏,设置悬念,直至结尾才揭示真相,照应前文,技法可谓非常 高明,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突显维尔讷的形象来设置的。②从主题来看,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维尔讷是一个积极行动, 聪明睿智,不畏危险的年轻人,他的身上同样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③从情节来看,维尔讷的举动错落地穿插在全文 中,构成故事发展的暗线,多处能引起读者疑惑并进一步思考,同时还决定着情节的走向。④从内容侧重点来看,文章 以“小儿子”为标题,标题统领全文,意蕴深远,而小儿子即是维尔讷,从中可见维尔讷在文中的重要地位。 四、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普鲁士大兵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因身体肥胖,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 痛得他苦不堪言。何况,他这个人生性爱好和平,心地厚道,他有四个孩子,对他们甚为钟爱,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时,总要久久地思念着 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想着想着,有时禁不住就哭了。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 就化为乌有。因此,他打心眼里对大炮、步枪、手枪与军刀,怀着一种强烈的憎恨。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 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 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到战争结束吧?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 奋地跳动起来。他站起身来,决定刻不容缓去实施这个计划。但刚一站起来,他又呆立着不动了,心里又突然冒出令人烦恼的念头与新的顾虑。 他上哪儿才能当上俘虏呢?怎么去当呢?奔哪个方向去?一瞬间,一幅幅可怕的画面,一幕幕死亡的情景,全涌入了他的脑海。 如果碰到当地的农民呢,他们看见他这么一个掉队的没有自卫能力普鲁士大兵,肯定会把他弄死。如果碰到法国的游击队呢?那批家伙可都是些无法无天、 胡作非为的疯子。如果碰到法国正规军呢?他们的先头部队会把他当做对方一个胆大包天、狡诈非常的老油子侦察兵,肯定要把他射杀掉。 这么想着想着,他感到绝望极了,处境险恶,毫无出路,他无可奈何,又一屁股坐在地上。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 出了响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6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于是, 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的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 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 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独具匠心地塑造了一个想当俘虏的德国士兵的形象,以喜剧的外壳包裹严肃的讽刺。 B. 施那夫斯想当俘虏却犹豫不决,不敢行动;后来饥寒交迫的他潜入城堡饱餐一顿,却意外地成为俘虏。小说情节体现了“摇摆”的特点。 C.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表现了主人公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 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将生活的真实与遭遇的怪诞交织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一种滑稽可笑却又无比真切的悲凉感。 2. 小说三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 分) 3. 小说结尾划线句说“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联系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他“微笑”的原因。(6 分) 答案: 1. C 解析: C 项,“表现了主人公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表述错 误,小说表现的是人民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的主题,作者没有批判主人公。故选 C。 2. ①前后三次写夜幕降临时的情形,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后两次还体现了时间的推移。②第一次写夜幕 降临时,施那夫斯和衣而睡,眼前的寒冷与他所向往的温馨家庭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③第二次夜幕降临时,施那夫斯当了逃兵,夜晚晦暗的环境、动物的响声,渲染了紧张气氛,衬托他内心的恐惧担 心。④第三次夜幕降临时,饥饿难耐的施那夫斯终于鼓起勇气走向了城堡,这个场景推动情节的发展。 3. ①施那夫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他当上俘虏就不必担心自己生命的安全,战后也能够回家,与家人团聚;② 施那夫斯厌恶战争,主张和平;他当上俘虏就不必再去经历战争的苦难了;③施那夫斯逃跑后一直想做俘虏,却又 犹豫不决,陷入绝望和恐惧;当他饱餐一顿后当了俘虏,再也不用担惊受怕,终于梦想成真。 五、一天的等待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 就没有危险。 7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 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 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 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8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时,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4.下列对这部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男孩的反常动作、神态暗示了他等待的是死亡,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不肯吃药,不肯让人接近等等。 B.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一天,备受精神折磨。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C.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中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以后却“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动辄哭起来”。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 D.尽管 9 岁的小男孩面对死亡表现得异常镇静,但仍掩盖不了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无奈。 5.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5、 C 解析: A 项“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错;B 项“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只是一种观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才真实可信”;D 项对文章“基调”的理解有误。 5、①标题没有明确等待的究竟是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小说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标题贯穿全 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 ③“一天的等待”中,男孩直面死亡、坚强勇敢的精神得以彰显,突出了人物性格,揭 示了小说主旨。 6、①善良、体谅他人。不想让父母被冻病,在已经浑身发抖、面色苍白、走路困难的情况下还要为父母关窗;不 愿给父亲带来麻烦,示意他可以离开;怕自己的病传染给他人,拒绝他人进入房间。 ②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地面对。恐惧死亡:男孩苍白的脸色、异样的神情、死盯着床脚的眼睛、对听故事漠然, 以及对吃药表示怀疑都表现了对死亡的恐惧感。坚强、勇敢:虽然病痛难忍却坚持说“我没事”;面临死亡时没有 哭闹,也没有将内心的恐惧透露给父亲;不让父亲陪伴,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③天真而又脆弱。“天 真”表现在男孩因不懂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了一天;“脆弱”表现在男孩得知 自己不会死亡、精神松弛下来后“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六、狩 猎 阿 来 军分区的侦察参谋,银巴;农牧局的小车司机,秦克明;我呢,专业给文工团歌手填写歌词。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因为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 同,更何况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几乎我们渴望到手的飞禽走兽都受到法律保护了。 9 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 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 我们坐下来歇气,突然,一只獐子从棚子里飞蹿而出,连银巴也来不及举枪就蹿下山坡了。它站在对面一座孤立的小山冈上向我们瞭望,距离太远了,超过 了枪的射程。 天很快就黑了。还有只獐子在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银巴说:“要出来你就出来吧。”不久,那獐子果然就从一团灌木后探出了脑袋,双眼十分 明亮。我端起小口径运动步枪,瞄准致命的额头的中央。勾动枪机,一声枪响,獐子纵身一跃,黑暗中传来一串树枝摇动的声音。 “是只母獐。”秦克明很有把握地说。 “算了,睡吧。”我躺上了吊床,秦克明裹件大衣半倚在底下藏过獐子的松枝上,银巴钻进了睡袋。 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 轰然一声枪响,把我从似梦似醒的状态中彻底震醒了。“麝香!”银巴端起枪大叫,显出一副极不平静的样子:“我都看到它的獠牙了!” “公獐子都有獠牙,它们的肚脐眼就是价比黄金的麝香。”我觉得他大惊小怪。 而经常为一点小事神经过敏的秦克明这时倒过分平静了。 他们两人重新拨燃火,默无声响地喝起酒来了。 我的吊床在轻轻地左右摇晃。他们好像有心事。而我能深入他们的内心吗?我们只是在狩猎时建立起一种短暂的伙伴关系…… 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雨水渐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也被渐渐照亮了,那是一种柔和、纯粹、圣洁的光亮, 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 我们附近的潮湿的泥地里,一夜之间长出了蘑菇!银巴说:“我打个赌,你吃不完这些蘑菇。”说完,他就提枪钻进了树林。果然,周围地上,那些被松针覆 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最多半个来小时,一群蘑菇又破土而出了。 我们背后突然传来羊子似的哀叫声。 一声,两声,焦灼、悲哀、凄凉。那羊子似的叫声渐渐近了。终于一只母獐子从雨水中走了出来,它被雨水完全淋湿了,丰满的乳房里奶水自己渗漏出来。 看来,它很久没有给幼獐喂奶了。 棚寮深处的干枯松枝底下传出了一个幼獐的声音,它和我们悄然过了一夜而我们竟然毫无知觉。我们两人同时跃起扑向那堆松枝,底下传来一声惨叫。我们 抱出那只哆嗦不已的幼獐,它的一只腿在我们的扑击下折断了。那只母獐仍然在前后左右奔窜跳跃,用越来越凄凉的叫声搅得我们心烦意乱。秦克明端起了他的 大口径双筒猎枪,子弹射到獐子的脚下,掀翻了一大片泥土,獐子也被翻了个肚子朝天,滚下了山坡。 我们两个一人削好一个桦木片,再把这木片当成夹板固定到幼獐的断腿上,用不久就会腐烂的棉布条扎好。棉布条用去了我内衣上的两个袖口。 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 银巴回来了。他遇见一只狼,它吃掉了昨晚那头麝香,他又打死了那头狼。他把那只麝香捣出来,放在我们面前,他想我们会吃惊的。后来倒是他吃惊地看 到我们把饼干泡软一点点喂那只小獐,呆立一阵,从我手中接过茶缸细心地喂了起来。 小獐子像小羊一样叫了一声,真像是小小羔羊的声音。我禁不住也学叫了两声。“不要叫了,”秦克明说,“母獐子就要来了。”我和银巴大笑起来。说话间, 母獐真就来了,我们听见它穿过树林时一路碰掉露水的声音,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一伸手摸枪,它就跳开了。 秦克明说:“叫它来吧,没听说过哪个真正的猎手要杀喂奶的东西。”我和银巴又笑,听从他的吩咐放下了枪。 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孩子。突然,秦克明说:“看呐!”我们抬头仰望,先看到山包上棚寮的 剪影,继而看到那头母獐正在给受伤的小獐子哺乳。此情此景确实有些令人胸口发紧发热。 银巴对獐子挥挥手,说:“回你家里去吧。我们也要走了。” 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 (选自《阿来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注重伏笔、照应。如开头交代“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后文写发现公獐时三人分别“极不平静”“觉得他大惊小怪”“过分平静”,具有逻辑 合理性。 10 B.小说略写公獐,详写母獐;写母獐,略述天黑时在棚子周围逡巡不去的情形,详写天亮后在雨中哀叫着接近幼獐的样貌。这样处理,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C.银巴是军分区的侦察参谋,打死了吃掉公獐的狼;“我”是文艺工作者,秦克明是小车司机,枪法都不够好,不能命中,母獐两次逃生:这样写,切合人物的 身份。 D.小说语言自然而不求绚丽,简约、朴素而充满艺术魅力。如写蘑菇雨后生长,“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描写细微、妥帖,富有动作性。 2.小说多次写到森林的景物环境、天气状况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3.小说围绕“狩猎”设置三人狩猎经过和獐子命运变化两条线索,使作品主题意蕴丰厚。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 C 解析:枪法都不够好,不能命中分析错误。原文是勾动枪机,一声枪响,獐子纵身一蹂,黑暗中传来树枝摇 动的声音”,"泰克明端起了他的大口径双筒猎枪,子弹射到獐子的脚下,掀翻了一大片泥土,獐子也被翻了个肚子 朝天,滚下了山坡”,可见獐子动作敏捷。故选 C 2、主要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的环境特征;这几处的环境描写都带有人物的主观感受,起到渲 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的作用;同时环境描写和天气状况变化的描写也暗示时间的推移和变化,使狩猎的不 同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最后两处描写天气变晴,太阳出来,温暖和煦,还有象征隐喻的意义,表现人物人 性的善良,有利于表达主题。 3、①三人本是相处不深的短暂的伙伴关系,狩猎过程中三人的思想情怀、价值观逐渐趋同。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思 考人与人如何越过隔阂,进入相互的内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关系。②公獐、母獐对幼獐充满爱意,母獐甚至冒着生 命危险照顾幼獐。獐子在危难中表现出的执着而深沉的情感,启发我们用心灵体察动物的情感世界,深入认识万物 共生的世界。③人的关系随着獐子命运的变化而演进,动物的灵魂深处的爱意推动了人的互相理解和体认。(从狩 猎经过谈人的关系,从獐子命运谈生命与爱,从两者关系谈动物之爱对人的启迪。) 七、家(节选) 巴金 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等人的焦虑,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祖父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 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 公馆来,所以应该迁到城外。出了城还不行,城门也关不住产妇的血光,必须使产妇过桥。而且这样也不见得就安全,同时还应该在家里用砖筑一个假坟来保护 棺木,这样才可以避免“血光之灾”。 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 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 觉新回到房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 “你晓得我决不相信,然而我又有什么办法?他们都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觉新绝望地摊开手悲声说。 “我不怪你,”瑞珏抽泣地说,“你怎么担得起不孝的恶名?便是你肯担承,我也决不让你担承。” 瑞珏止了泪,静悄地立起来,走了出去。觉新还在房里楷眼泪。瑞珏把海臣送到他的面前,要海臣叫他“爹爹”,觉新爱怜地看着他,又用苦涩的声音说: “我已经是没有希望的了。你还是好好地教养海儿罢,希望他将来不要做一个像我这样的人!”他说完就往外面走,一只手还在揉眼睛。 “我到城外去找房子。”他回过头去看她,泪水又迷糊了他的眼睛,他努力说出了这句话,就往外面走了。 这天觉新回来得很迟。找房子并不是容易的事,不过他第二天就办妥了。小小的院子,矮小的纸窗户,没有地板的土地,阳光很少的房间,潮湿颇重的墙 壁。他再也找不到更适当的房子了,这里倒符合“要出城”“要过桥”的两个主要条件。 房子租定了。在瑞珏迁去以前,陈姨太还亲自带大家去看过一次。大家对房于没有意见了。觉新便开始筹备妻子的迁出。瑞珏本来要自己收拾行李,但是 觉新阻止了她。他找出每一件他以为她用得着的东西,又拿了它走到她的面前问道:“把这个也带去,好吗?”差不多对每一次他同样的问话,她都带笑地点头 同意,或者亲切地接连说者:“好!” 他知道她的心,她也知道他的心。然而他们故意把自己的心隐藏起来,隐藏在笑容里。他们宁愿自己同时在脸上笑,在心里哭,却不愿意在这时候看见所 爱的人流一滴眼泪。 然而觉慧是不能够沉默的。觉慧第一个发问道:“大哥,你当真要把嫂嫂送出去?” 11 觉新皱着眉头看了觉慧一眼,默默地点了点头。 “你疯了?”觉慧惊讶地说,“你难道相信那些鬼话?” “我相信那些鬼话?”觉新烦躁地说,“我不相信又有什么用处?他们都是那样主张!” “我说你应该反抗。”觉慧愤怒地说。 觉新依旧用烦躁的声音说:“我的解说有用吗?我担不起那个不孝的罪名,我只好听大家的话。不过苦了你嫂嫂……” “我有什么苦呢?搬到外头去倒清静得多……况且有人照料,又有人陪伴。我想一定很舒服。”瑞珏装出笑容插嘴解释道。 “大哥,你又屈服!我不晓得你为什么总是屈服?”觉慧气愤不堪地说。 觉新实在忍不住,他忍了这许久的眼泪终于淌出来了。到了这时,瑞珏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攻破了,她伏在桌上低声哭起来。然而觉慧的心情就不同了, 觉慧没有流一滴眼泪。大哥的那些话自然使他痛苦,他一句话也不说,就拔步走了。“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我自己的路。”他被痛苦包围着,后 来才拿了这样的话来鼓舞自己。于是他动身到利群阅报处,会他的那些新朋友去了。 觉新也暂时止住了悲哀,陪着瑞珏到城外的新居去了。瑞珏并不喜欢她的新居。她嫁到高家以后,就没有跟觉新分离过。现在她不得不一个人在外面居住, 而且要住一个月,又是在这样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 四天后,觉新照常到瑞珏的新居去,他刚把一只脚放进门槛,肥胖的张嫂带着庄严的表情站在房门口,拦住他:“大少爷,你进来不得!我不敢给你开门。 太太她们都吩咐过的!……” 他明白她的意思。他记起家里那些长辈们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他的希望,他的勇气都给那些话赶走了。他绝望地立在门前,不能够说一句话来驳倒张嫂。 房里静下来了。可是又起了一阵忙乱。一个婴儿的哭声响了起来。是宏亮的啼声。 “谢天谢地!”他欣慰地说。他一个人在房门外笑,又在房门外哭。 “少奶奶!”忽然一个恐怖的叫声从房里飞奔出来,像一块巨石落到他的头上。在房里叫唤的只有两个人,因为除了接生婆以外就只有这两个人。 觉新知道大祸临头了。他把拳头拼命地在门上擂,擂得门发出更大的响声。没有人理他。他哳声叫着:“珏!”又叫:“放我进来”然而两扇油漆脱落的 木板门冷酷地遮住了房里的一切……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故事发生在虚伪、黑暗、腐朽的封建家庭,陈姨太等人作为落后、迷信的封建家长代表,直接造成了瑞珏的悲剧。 B.觉新希望儿子海臣将来不要像他一样,表现出觉新对自己的不满,他也深知自己的无能,却又无力反抗。 C.在本文中,觉慧对哥哥觉新的妥协退让气愤不已,他是一个思想成熟、敢于反抗的时代新青年。 D.巴金的《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受到了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模式对中国后来的家族文学创作如||《雷雨》《红高粱》等也起了极强的示范作 用。 3.鲁迅《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请谈谈这一“吃人”本质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4.法国作家雨果推崇“对照原则”,即“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请探究对照原则在本文中的具体运用。 【答案】 1.C( C 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错在“思想成熟”这个地方。从文中:然而觉慧是不能够沉默的。觉慧第 一个发问道:“大哥,你当真要把嫂嫂送出去?”以及“‘大哥,你又屈服!我不晓得你为什么总是屈服?’觉慧气 愤不堪地说”等文字看出觉慧是一个比较直率、冲动的青年。) 2.①瑞珏善良贤惠,却被封建迷信的“血光”之说逼出家门,惨死在潮湿阴暗的小屋里②觉新懦弱无能,无法保 护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的逆来顺受、忍辱怯弱,也是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表现。 3.①从人物塑造上来说。落后封建的陈姨太等人,与有代表反抗觉醒一代的觉慧形成对照。(或有逆来顺受的觉新, 也有坚决反抗到底的觉慧)②从情节上来说。瑞珏善良贤惠,处处为丈夫着想,觉新与她夫妻恩爱,瑞珏却惨死在 潮湿的小屋内,这是美与恶的对照,③从社会环境上来说。有“五四”民主自由的新思想,也有与之形成对照的腐 朽落后的封建家长制。④从主题上来说。本文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落后守旧的封建迷信思想,与之形 12 成对照的还有对以觉慧为代表的“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肯定与歌颂,这是光明与黑暗的对照。 八、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 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 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已铺盖了砖地,那些草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 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 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 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 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 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 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 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 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 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 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 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 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 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 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蜜蜂,从清早直到天 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 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 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把在城里的很多丧气的烦乱事统统抛掉,不必去想。 B.文中“我”和哥哥拔草和闲聊的情景是一闲笔,其目的无非是说明他们间共同的语言不多,只是兄弟之情还非常浓烈。 C.父亲去世后,只留下的这棵树,它已经成为“我”心灵感应的象征,看到这棵树,“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和烦恼。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椿树迷人的花香,但“我”却因事而错过,没能看到这美好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遗憾之情。 5.综合全文,简要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6 分) 6.有人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有人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 4、B 【解析】不是闲笔,写这一情景,是要表明兄弟间的关系平淡又真实,同时还有引出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 与倒数第二段构成照应的关系。 5、①椿树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所写的内容均与椿树有关。②椿树象征着一生勤劳朴素、善良无私的父亲。③椿树 成为回忆父亲的切入点。 【解析】从全文看,“椿树”是本文的行文线索,承载着作者情思,具有象征意味。结合文中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6、 观点一:我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①文章中叙述的父亲的确是一个平凡的父亲, 和千千万万的父亲一样,既勤劳又善良纯朴。②文章选取的事例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父亲种树。父亲种树的原 因一是业余爱好,二是补贴家用。③这些平凡的小事的叙述,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更深沉的人 文关怀,让人感同身受。 观点二:我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①从情感上看,作者对父亲的爱似淡实浓,兄弟之间的情似淡实浓。 ②从手法上看,以“树”象征人,树人结合,意蕴深刻。③从语言上看,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在淡淡的叙 述中表达深沉的爱。 【解析】第一种观点,回答时应突显人物的“平凡”,事件的“小”,由点及面,归结出父亲的共性特点。 第二种 观点,回答时应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三个角度,结合文中内容分析作答。 九、人生(节选) 13 路 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当他走到大马河桥上的时候,他一下子有气无力地伏在了桥栏杆上。桥下,清清的大马河在黎明前闪着 青幽幽的波光,穿过桥洞,流向了看不见的远方。 他手抚着桥栏杆,想起第一次卖馍返回的时候,巧珍就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想起在这同一个地方,他不久前又曾狠心地和她断绝了关系……眼下他又在这里 了,可是他现在还有什么呢?他幻想的工作和未来在大城市生活的梦想破灭了,黄亚萍又退回到了他生活的远景上;亲爱的刘巧珍被他冷酷地抛弃,现在已和别 人结了婚。这一切怨谁呢?他恨起了自己: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 黎明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静悄悄地来临了。城里已经又开始纷纷攘攘了。高加林望了一眼罩在蓝色雾霭中的县城,就回过头,穿过桥面,拐进了大马河川道。 他走在庄稼地中间的简易公路上,心里涌起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难受。他已经多少次从这条路上走来走去。从这条路上走到城市,又从这条路上走回农村。这短 短的十华里土路,对他来说,是多么的漫长!这也象征着他已经走过的生活道路——短暂而曲折!他一边走一边想:他回到村里后,人们会怎样看他呢?他将怎 样再开始在那里生活呢?可是现在……他忍不住一下子站在路上,痛不欲生地张开嘴,想大声嘶叫,又叫不出声来!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初秋的原野上,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脚下的土路潮润润的。高加林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走几步就站下,站一会再走…… 离村子还有一里路的地方,他听见河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话,其中听见一个男孩子大声喊:“高老师回来……”他知道这是他们村的砍柴娃 娃,都是他过去的学生。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对面山坡上唱起了信天游——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 孩子们都哈哈大笑,叽叽喳喳地跑到沟里去了。 这古老的歌谣,虽然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高加林感到惊心动魄。唉!孩子们都这样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 他走不远,就看见了自己的村子。他忍不住停下了脚,忧伤地看了一眼他熟悉的家乡。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就在这时,许多刚下地的村里人,却都从这里那里的庄稼地里钻出来,纷纷向他跑来了。他不知道这是怎一回事,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 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 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 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他抬头望着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 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当他走到大马河湾的分路口上时,腿猛一下子软得再也走不动了。 他猛然发现,德顺爷爷正蹲在他面前。他不知道德顺爷爷是什么时候蹲在他面前的,他只是静静地蹲着,抽着旱烟锅。 “爷爷,我心里难过。我现在也知道,我本来已经得到了金子,但像土圪塔一样扔了。我现在觉得活着实在没意思,真想死……” “胡说!”德顺爷爷一下子站起来,“你才二十四岁,怎么能有这么些混账想法?我,快七十岁的孤老头子了,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天天心里 热腾腾的,想多活它几年!别说你还是个嫩娃娃哩!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总还是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 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幸福!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 可有多……幸福!我栽下一钵树,心里就想,我死了,后世人在那树上摘着吃果子……" 德顺爷爷大动感情地说着,像是在教导加林,又像是借此机会总结他自己的人生。他那只拿烟锅的,衰老的手在剧烈的抖动着。 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 “我的亲人哪……” 【注】①《人生》以上世纪 70 年代黄土高原作为故事大背景。把在当时社会中处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交叉地带”中的人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得非常充分。② 小说节选前的情节概括:高加林是一个农民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奋斗,好不容易进入县委大院工作,却被人揭发走后门找工作的事情,最后只得离开县委大院。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写的是关于农村人在城乡“交叉地带”奋斗的故事。小说通过主人公丰富的心理活动,启发我们思考人生含义。 B.文段中对小孩子唱起“信天游”片段的描写,从侧面真实而严肃地谴责了高加林为了个人利益,出卖良心的行为。 C.结尾句“我的亲人哪”给原本有点暗淡的故事收尾平添了一丝暖色,世上最亲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还是自己的乡亲。 D.这篇小说借助德顺爷爷富有深刻含义的语言,表现了主人公高加林的复杂心理,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5.请简要分析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6 分) 14 6.结合注解思考小说选段主要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6分) 答案: 4、B 5、①从他的出身看,他是地道农民的儿子;②从他想方设法走出农村,可以看出他抗争命运,执着追求的性格; ③从他为了前程抛弃巧珍,可以看出他虚荣、功利;④从他紧抓黄土喊叫“我的亲人啊”,可以看出对故乡有浓厚 感情;⑤从他的忏悔和自责,可以看出他能认识错误、懂得反思;⑥总之,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悲剧形象。评分建 议:一点 2 分,共 6分。 6、①对高加林过于自尊、倔强、虚荣,没有坚定信念的批判;②对德顺老汉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赞美;③对农 民朴实厚道、宽容善良的讴歌。④对人生之中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⑤对时代巨变之下,乡村在城乡互动过程中 的弱势地位,城市文明对乡村的拒绝的反思。 十、许三观卖血记(节选) 余华 许三观出门去了轮船码头,他要去的地方是上海,路上要经过林浦、北荡、西塘、百里、通元、松林、大桥、安昌门、靖安、黄店、虎头桥、三环洞、七里 堡、黄湾、柳村、长宁、新镇。其中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是县城,他要在这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他要一路卖着血去上海。 这一天中午的时候,许三观来到了林浦,他沿着那条穿过城镇的小河走过去,他看到林浦的房屋从河两岸伸出来,一直伸到河水里。不久前林浦也下了一场 大雪,许三观看到身旁的石缝里镶着没有融化的积雪,在阳光里闪闪发亮。从河边的窗户看进去,他看到林浦的居民都在吃着午饭,蒸腾的热气使窗户上的玻璃 白茫茫的一片。 他从包裹里拿出了一只碗,将河面上的水刮到一旁,舀起一碗下面的河水,他看到林浦的河水在碗里有些发绿,他喝了一口,冰冷刺骨的河水进入胃里时, 使他浑身哆嗦。他用手抹了抹嘴巴后,仰起脖子一口将碗里的水全部喝了下去,然后他双手抱住自己猛烈地抖动了几下。过了一会儿,觉得胃里的温暖慢慢地回 来了,他再舀起一碗河水,再次一口喝了下去,接着他再次抱住自己抖动起来。 坐在河边窗前吃着热气腾腾午饭的林浦居民,注意到了许三观,他们打开窗户,把身体探出来,看着这个年近五十的男人,一个人坐在石阶最下面的那一层 上,一碗一碗地喝着冬天寒冷的河水,然后一次一次地在那里哆嗦,他们就说: “你是谁?你是从哪里来的?没见过像你这么口渴的人,你为什么要喝河里的冷水,现在是冬天,你会把自己的身体喝坏的。你上来吧,到我们家里来喝, 我们有烧开的热水,我们还有茶叶,我们给你沏上一壶茶水……” 许三观抬起头对他们笑道: “不麻烦你们了,你们都是好心人,我不麻烦你们,我要喝的水太多,我就喝这河里的水……” 他们说:“我们家里有的是水,不怕你喝,你要是喝一壶不够,我们就让你喝两壶、三壶……”许三观拿着碗站了起来,他看到近旁的几户人家都在窗口邀 请他,就对他们说: “我就不喝你们的茶水了,你们给我一点盐,我已经喝了四碗水了,这水太冷,我有点喝不下去了,你们给我一点盐,我吃了盐就会又想喝水了。” 他们听了这话觉得很奇怪,他们问: “你为什么要吃盐?你要是喝不下去了,你就不会口渴。” 许三观说:“我没有口渴,我喝水不是口渴……” 他们中间一些人笑了起来,有人说: “你不口渴,为什么还要喝这么多的水?你喝的还是河里的冷水,你喝这么多河水,到了晚上会肚子疼……” 许三观站在那里,抬着头对他们说: “你们都是好心人,我就告诉你们,我喝水是为了卖血……” “卖血?”他们说,“卖血为什么要喝水?” “多喝水,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身上的血多了,就可以卖掉它两碗。” 许三观说着举起手里的碗拍了拍,脸上的皱纹堆到了一起。他们又问: 15 “你为什么要卖血?” 许三观回答:“一乐病了,病得很重,是肝炎,已经送到上海的大医院去了……” 有人打断他:“一乐是谁?” “我儿子,”许三观说,“他病得很重,只有上海的大医院能治。家里没有钱,我就出来卖血。我一路卖过去,卖到上海时,一乐治病的钱就会有了。” 许三观说到这里,流出了眼泪,他们听了这话都怔住了,看着许三观不再说话。许三观向他们伸出了手,对他们说: “你们都是好心人,你们能不能给我一点盐?” 他们都点起了头,过了一会儿,有几个人给他送来了盐,都是用纸包着的,还有人给他送来了三壶热茶。许三观看着盐和热茶,对他们说: “这么多盐,我吃不了,其实有了茶水,没有盐我也能喝下去。” 他们说:“盐吃不了你就带上,你下次卖血时还用得上。茶水你现在就喝了,你趁热喝下去。” 许三观对他们点点头,把盐放到口袋里,坐回到刚才的石阶上,他这次舀了半碗河水,接着拿起一只茶壶,把里面的热茶水倒在碗里,倒满就一口喝了下去, 他抹了抹嘴巴说:“这茶水真是香。” 许三观接下去又喝了三碗,他们说:“你真能喝啊。” 他站起来说:“其实我是逼着自己喝下去的。” 说完,许三观向两边房屋窗口的人,还有站在石阶上的人鞠了躬,他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也没什么能报答你们的,我只有给你们鞠躬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第一段列举地名时没有使用省略号,全部列举出来,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 “不久前林浦也下了一场大雪”和“林浦的居民蒸腾的热气”形成对比,衬托出许三观的孤独、艰辛和绝望。 C.小说节选部分并没有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而是采用大量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将读者带入其中。 D.本文的人物除了许三观都没有交代名字,一是符合情节真实的需要,同时也突出了林浦热情、善良、朴实的民风,丰富了主题。 2.小说三处划线句子都写到许三观的“笑”,表现的人物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3.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自序中说,“作者不是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倾听者……让书中人物自己说话。”请谈谈本文塑造人物时,作者如何让人物“自己说话” 的。(6 分) 答案 1、B.“绝望”错,他对自己卖血去上海给孩子治病的意志十分坚定,尽管很渴望羡慕温暖和食物,但也绝非“绝 望”之情。 2、①写出许三观向居民炫耀自己卖血心得的开心和骄傲。②写出许三观想到自己“卖到上海时,一乐治病的钱就 会有了”的欣慰,以及对居民关心的感激之情。③写出许三观受到居民夸赞时的尴尬和自己也是迫不得已的无奈。 3、①动作描写。如许三观明知水很凉却“仰起脖子一口将碗里的水全部喝了下去”,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许三观卖 血救子的坚持和倔强。②语言描写。如“你们都是好心人”表达许三观对居民的感激之情,塑造了许三观懂得感恩 的淳朴形象,林浦居民提醒许三观“到了晚上会肚子疼”写出对许三观的关心,塑造了林浦居民的善良形象。③侧 面描写,通过林浦居民的眼写出许三观的“怪”,又通过许三观的眼写出林浦居民的热情和善良。④环境衬托。“许 三观看到身旁的石缝里镶着没有熔化的积雪,在阳光里闪闪发亮”写出许三观对一路卖血去上海充满信心,塑造了 许三观乐观形象,“他看到林浦居民都在吃着午饭,蒸腾的热气使窗户上的玻璃白茫茫的一片”写出许三观对食物 和温暖的渴望、羡慕,塑造了许三观孤独、饥饿、可怜的形象。 十一、灰 鸽 王蒙 “钱——”蝉在阳光里一面燃烧着一面诱惑地叫着。 强发是个年轻的木匠,从山那边樱桃谷来。樱桃谷有山、有树,有小小的水库和涓涓的山涧,有荫凉,有永远轻松的风。 16 但是这里有钱。为了赚钱,二十二岁的强发第二次到大城市来,给搬进了新楼的城市居民打家具。当他推刨子的时候,那钢刃铲削木头的声音是“一—— 毛、一——毛……”当他拉锯的时候,那钢牙咬啮木头的声音是“现——钱、现——钱……”当他清扫被太阳晒得冒了烟的白花花的刨花和锯末的时候,他恨得 牙疼——为什么这不是一堆白花花的钱? 樱桃谷的樱桃也不多了,栽樱桃不进钱,还不如大蒜。强发给恋人彩云的爹建过议,砍掉樱桃,栽蒜。彩云家有个年代久远的樱桃园,春天樱桃树开满了 银色的花,可惜,白花花的,却不是钱。 一个东西白花花地一闪。没等他转过向来,这个东西已经落在他的眼前,落在他刨得不太平滑的一块木板的另一端。 肉! 长而肥的脖子,颈上长着一圈褐黑色的毛,肚皮是那样柔软肥嫩,长满羽毛的大腿是那样丰厚结实,连翅膀也是饱满多肉的。它歪着小小的头,毫无警戒 地出现在他的面前。 灰鸽子?哪儿来的?樱桃谷飞来的? 肉!香啧啧的肉! 他仿佛正在扒掉裹在鸽子毛外的黄泥,他仿佛正在把外焦里嫩的鸽子肉放到口里,他仿佛听到了鸽子的热油烫得口水吱吱响。 但是鸽子不慌不忙地飞走了。 “嘎”的一声,一辆上海牌小轿车刹了急闸。又“咯”的一声,一辆连挂式大型公共汽车紧急刹车。强发向鸽子冲去,被车流挡住了。 又一辆无轨电车停下了,许多自行车停下了。人们惊讶地看着大模大样地妨碍着交通的灰鸽。它站在公共汽车的水箱前,昂着头,歪着脖。 从公共汽车上下来两个年轻人轰鸽子,它不但没有听从劝告离去,反而变本加厉,钻到公共汽车底盘下面去了。 所有围观的人都向公共汽车司机打手势:不要开车!不要轧着鸽子! 小汽车门打开了,一个中年干部和一个白发老者走了出来,他们走近公共汽车,俯身寻找车下的淘气的灰鸽,并且急急地说着什么。 公共汽车司机一跃而下,气急败坏地骂着灰鸽,像骂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 交通民警皱着眉大步走来,弄清情况以后,这位在大街上有着无上威严和魄力的指挥官却不知道该怎样指挥了。他急出了一头汗。 好多人围观。咕咕咕、嘘嘘嘘、哧哧哧、嗵嗵嗵,人们发种响声,吹口哨,跺脚,扔石子和土块…… 灰鸽硬是不肯出来。 强发拨拉开两边的人和自行车。当他看准鸽子的位置以后,略一犹疑,便趴下,向车底爬去。 他听到一阵惊呼,一阵赞叹。“危险!”是司机与交通民警同声呐喊。 强发从车底盘下倒退出来,站起的时候,听到的是一片欢呼和鼓掌。他懊丧地睁开被灼热的瓦斯熏得闭起了的眼,在白花花的天空上,隐约有一个灰点子。 有人拍打他的肩膀,有人向他打听为了什么和怎么回事。好像还有一个女孩子对他说:“您真好!” 我——真好?我是——您? 那女孩子的声音使他想起了彩云。他想起了家乡的野鸽子在山涧和教堂尖顶上成群盘旋,每只鸽子的尾巴张开以后就像张开的折扇一样地浑圆。他想起队 里集合上工和召集开会时敲响的钟声。他想起那片他建议砍去的樱桃园地面上的野薄荷的清香。他想起今年春天,在满园都是白花花的樱桃花的时候,他看见彩 云挑水,她一边走着一边轻巧地换肩,头发一甩一甩,连眉毛的扬动也叫他心疼得要命…… “您真好!”彩云是不会这样说他的。 但那不是“真”的。他勇敢地钻到车底下并不是为了解救那只鸽子。 当鸽子已经平安,围观的人群走散,各种车辆恢复了正常的流转以后,他流下了混浊的泪水。为了确信是从樱桃谷飞来的灰鸽,为了彩云的满面愁容,为 了他从来都不了解的“真好”……他哭了。 楼上阳台出现了一个少女,身穿白底 V 字形大蓝条纹无袖连衣裙,口衔着吸管,正在喝才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樱桃汽水。她看了看木匠,又看了看大街。 “怎么了?”一个苍老的声音问。 “没事,爷爷,没事。”少女悠扬而又轻柔的回答,活像天使。她微笑着吸吮了一下,一股清爽甜香的淡红色的汽水,顺着吸管进入了她的口腔,流到了 17 胃里。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蝉的鸣叫声、刚钢刃铲削木头的声音、钢牙咬啮木头的声音在强发听来都与钱有关,微妙的心理描写充分地展现了他唯利是图的性格。 B.小说写灰鸽飞到马路上,一辆上海牌小轿车刹了急闸,接着无轨电车、许多自行车都停下了,写出了人们对鸽子妨碍交通的无奈。 C.以“灰鸽”为题,不仅因为小说的主要故事由灰鸽引发何展开的,更因为人们对灰鸽的关爱,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美好,是转变人物思想的关键。 D.小说通过一个曲折的故事蕴含深刻的哲理,运用用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读来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2.根据上下文,分析概括“他流下了浑浊的泪水”的原因。(6 分) 3.与“樱桃”有关的意象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意蕴。(6 分) 答案: 1.C 2.①灰鸽让强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也想起了恋人彩云生活的艰辛,故而心酸落泪。②灰鸽引发的交通混乱事件 让强发感受到了城市中人们对生命的尊重,感受到了人间温情的美好,内心感动。③强发为抓鸽子吃肉而钻到车底, 却被人们误认为是为了解救鸽子而受到赞颂,内心羞愧。同时又为自己受到认可和尊重而感动。 3.文东先后出现与“樱桃”有关的意象有:①樱桃谷。寄托的强发对家乡的思念,也寄托了他对恋人彩云的思念。 ②樱桃园、樱桃树。文中强发对樱桃树的态度前后不同,原来他建议砍掉樱桃树栽蒜,代表的他是以物质利益的角 度来判断和认识事物;后来他感受到了樱桃园中野薄荷的清香,代表着他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从而 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③樱桃汽水。樱桃虽不及大蒜的利益价值高,但做成的气水胸清爽甜香,代表了作者对人 间温情的美好人性的赞美。 十二、老人与井 夏一刀 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 瞎伯有事没事最喜欢到黑牛家里去,拉拉家常、谈谈天,喝一杯黑牛采制的清茶。 瞎伯说,黑牛,你晓得吧,我们村里以前有一口老井的,叫善卷古井。 黑牛说,晓得晓得,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说是一个叫善卷的古人,他看到春夏天枉水河河水浑浊,人们喝了就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一口井。是吧? 瞎伯说,善卷是神仙下凡呢,什么都懂。他对乡里的人像兄弟姐妹一样好,和气得很。本事很大,皇帝都要向他求助,问他治理国家的办法! 黑牛笑道,瞎伯,你讲得神气活现,好像见过他一样。 瞎伯说,我没见过善卷,我见过他挖的井呀,那时的井台用桃花石砌的,周围又用桃花石铺了地面。我和小伙伴们在孤峰岭上砍柴,口渴了就跑到井边,趴 在井边咕噜咕噜喝水,那水真甜呀。 黑牛说,瞎伯,你今天总讲井呀井呀干什么呢? 瞎伯不做声,从怀里摸索出一个布包,黑牛,我这里有一万多块钱,你帮我请人打一口井吧! 黑牛急了,瞎伯!你攒几个钱容易吗?花光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你要打一口井干什么呢!吃水还是我来帮你挑呀! 你别管,黑牛,我就想再尝尝古井里的水,我要你打你就打。 瞎伯把话说得很坚决,怎么劝阻都没用。黑牛只好说,那好吧,瞎伯。 第二天就开始打井了。瞎伯用导盲棍点点戳戳到一个地方说,黑牛,这地方就是老井的位置,就在这儿掏吧。 挖了三天,就传来了黑牛兴奋的喊叫声,瞎伯,真如你讲的,一下就挖到了老井,才下去不到二十米,就出了水呢。 瞎伯急急忙忙敲着棍子来到井边,黑牛,快舀一瓢给我尝尝。 18 黑牛舀了一瓢水给瞎伯。 瞎伯喝了一口,含在嘴里,久久地品着。 瞎伯摇了摇头,黑牛,你欺我是瞎子是不是。这是孤峰岭上的山泉水。 黑牛说,我骗你干什么?不信你丢一个石子下井试试。 瞎伯果真摸了一个小石子丢下了井。听到扑通一声水响,瞎伯笑了。 瞎伯说,黑牛,你帮我把其他的乡邻都喊过来一起吃晚饭吧,要庆祝呢! 太阳一偏西,大家陆陆续续地来了。来的人都给瞎伯道喜,瞎伯乐得白胡子一抖一抖。 这个黄昏,瞎伯的小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菜每家都带来了一些,合在一起,满满一大桌。 男人喝着德山老酒,女人也喝,瞎伯也端起了酒杯。 瞎伯说,黑牛,井打好了,剩下的钱你去买一些管子,一家一家把水抽过去。 大家说,瞎伯,剩下的钱你自己收好,买管子每家自己管吧。 瞎伯说,黑牛,我十几岁就瞎了,这辈子全靠你们这些乡邻照顾,要不,我这瞎老头哪有这么好的日子!我不能忘本哪,就做这么一点点好事,也算是对大 家的报答吧。我晓得我的日子不多了,我走了,麻烦大家把我埋进土就行,不许用太多的钱,黑牛,你要是不依我的,我就在你梦里来找你。 大家都哈哈地笑起来,一边举杯干酒。 瞎伯也许醉了,睡到第二天中午还没有起来。 黑牛从屋梁上爬了进去。 瞎伯已经睡了过去,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把瞎伯抬上了山,黑牛用瞎伯留下的钱请了一个专业打井队。打井的人用洛阳铲在新井三米远的地方探到了老井的位置。 一层一层的土起上来,露出了古老的井壁。再往下,堵住的泉眼打开了,清亮的水涌上来,水花翻开着,像一朵一朵百合。 黑牛从开始打的井里起上来一只盛水的大木桶,这是蒙骗瞎伯的。然后,从古井里打上来一桶水,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围在井边的乡邻都屏住呼吸,抿了 一口。 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写“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看似突兀,但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瞎伯跟黑牛讲了那么多关于善卷的故事,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跟善卷差不多,他也是会为大家谋福利的人。 C.因为瞎伯见过那口古井,所以他根据自己的记忆用导盲棍点了一个地方,黑牛在那里打出了甘甜的井水。 D.瞎伯用自己的钱为村里人挖了口井,大家都来给瞎伯道喜。当瞎伯要用自己的钱给大家买管子通水时,被大家拒绝了。 E.瞎伯虽然去了,但他是满足的,他虽然感觉黑牛递给自己的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好,但总算还了乡邻们一份情。 (2)小说中的瞎伯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3)黑牛为什么开始不用瞎伯的钱打井,而在瞎伯死后又用他的钱打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9 (4)小说以“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1)答 A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B、C 不给分。(D 黑牛起初并没有用瞎伯的钱打井。B“因为他认 为自己跟善卷差不多,他也是会为大家谋福利的人”错,他是想向善卷学习,做一个像善卷那样为大家谋福利的人; C“黑牛在那里打出了甘甜的井水”错,从原文看,黑牛在开始打的井里只是放了一只盛水的大木桶,并不是真正 打出了井水。) (2)①生活节俭。自己节衣缩食,积攒了一万多块钱。②知恩图报。他知道全村的人对他好,所以他要用自己积 攒的钱给大家打一口井,并且用剩下的钱买水管。③重感情。与村里人感情很好,爱到黑牛家坐坐,请村里人吃饭 等。④坚定执着。他攒了很多年钱,就是想为村里人打井;黑牛不想用他的钱打井时,他坚持自己的想法。 (3)第一问:黑牛以前不用瞎伯的钱打井,是因为他认为瞎伯攒钱不易;而瞎伯去世后,他用瞎伯留下的钱打一 口井,是为了满足瞎伯一个心愿,并让人们记住这个善良的老人。第二问:作者这样写,既突出了瞎伯的品质,又 表现出黑牛内心的淳朴,相互映衬,升华了 主题。 (4)①从人物方面来说,甜甜的、润润的井水,既是从老井打出的水的真实味道,也是瞎伯美好精神品质的象征, 还包含着乡邻对瞎伯的怀念之情。②从主题方面来说,以对井水的感受结尾,突出了这里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 感。③从情节方面来说,收束全文,耐人寻味。 十三、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 5分硬 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 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 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 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20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 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 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摘编自 2015 年 11 月 《思维与智慧》)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小说以“我”把灯关上,点燃蜡烛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祖母临终时要求点燃蜡烛,而且还引发读者思考,颇具匠心。 D.小说巧妙使用夸张、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主旨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哀伤舒缓的特点。 E.作者借祖母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要珍惜生命的人生感悟和莫惧黑暗、追求光明的人生哲思,这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2)小说是怎样叙述祖母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3)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 (4)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1)答 C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D 应为“哀而不伤”的特点;A 父亲要求出灵时点 燃蜡烛,说明父亲理解“我”的奶奶,不能据此说父亲是迷信、愚昧的;B 心为物役、难舍俗世并不是祖母的性格) (2)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蜡烛”为切入点,引入祖母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③通过回忆的形式,以“我”之口叙述祖母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我”的讲述相结合, 赋予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3)坚忍、顽强:独自忍受生活之苦,支撑一个家。自尊、好强:不愿意别人为她擦洗身体。仁爱、要强:心疼 儿孙,忍痛不叫。 (4)①题目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②隐喻和象征:通过蜡烛照亮黑暗,“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 吹亮”等特点来隐喻和象征祖母多灾多难而又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命运,使祖母这一形象更加立体逼真;③寄托作者 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④深化主题: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的哲学 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十四、爱的牺牲 欧·亨利 21 乔和德丽雅在一个画室里见了面,那儿有许多研究美术和音乐的人经常聚会。乔和德丽雅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夫妇租了一层公寓,那是一个寂静的 地方,单调得像是钢琴键盘左端的 A 高半音。可是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有了各自的艺术,又有了对方。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何妨。乔在伟大的马杰斯脱那 儿学画,德丽雅在罗森斯托克那儿学习钢琴。 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着落了。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于是,德丽雅说,她得教授音乐,以免断炊。她在外面奔走了两三天,兜揽学生。一天晚上,她 兴高采烈地回家来。 “乔,亲爱的,”她快活地说,“我有一个学生啦。爱·皮·品克奈将军的小姐克蕾门蒂娜,住在第七十一街。她只有十八岁。我一星期教三次课;你想想 看,乔!每课五块钱。等我再找到两三个学生,我又可以到罗森斯托克先生那儿去学习了。” “德丽雅,”乔说,“我能让你忙着挣钱,我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决不能够!我想我可以卖卖报纸,搬石子铺马路,多少也挣一两块钱回来。” 德丽雅走过来,勾住他的脖子。 “乔,亲爱的,你真傻。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我永远跟我的音乐在一起。何况我们一星 期有十五块钱,可以过得像百万富翁那般快乐。你绝不要打算脱离马杰斯脱先生。” “好吧,”乔说,“可是我不愿意让你去教课,那不是艺术。你这样牺牲真了不起,真叫人佩服。”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德丽雅说。 “我在公园里画的那张素描,马杰斯脱说上面的天空很好。”乔说,“可以卖掉一张。” “我相信一定卖得掉的,”德丽雅亲切地说。“现在让我们先来感谢品克奈将军和这烤羊肉吧。” 周末,愉快自豪可是疲惫不堪的德丽雅,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扔在那,“有时候,”她有些厌倦地说,“克蕾门蒂娜真叫我费劲。”接着, 乔带着基督山伯爵的神气,掏出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和一张一元的钞票——全是合法的纸币。把它们放在德丽雅挣来的钱旁边。“那幅方尖碑的水彩 画卖给了一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郑重其事地宣布说,“他另外预定了一幅勒加黄那货运车站的油画,准备带回家去。我的画,加上你的音乐课!呵,我想 艺术还是有前途的。” “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德丽雅热切地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亲爱的。” 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乔先回家。他把他的十八块钱摊在客厅的桌子上,然后把手上许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 半个钟头以后,德丽雅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简直不像样了。 “这是什么?”乔轻轻地握住那只手,扯扯绷带下面的几根白线,问道。 “那是涂了油的软纱。”德丽雅说,“喔,乔,你又卖掉了一幅素描吗?”她看到了桌子上的钱。 “可不是吗?”乔说,“只消问问那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你今天下午什么时候烫痛手的,德丽雅?” “大概是五点钟,”德丽雅可怜巴巴的说。“熨斗,我是说奶酪,大概在那个时候烧好。你真该看到品克奈将军,乔,他……” “先坐一会儿吧,德丽雅,”乔说,他把她拉到卧榻上,在她身边坐下,用胳臂围住了她的肩膀。 “这两个星期来,你到底在干什么。德丽雅?”他问道。 她带着充满了爱情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乔,你怎么会疑心我不在教 克蕾门蒂娜的音乐课呢?” “到今晚为止,我始终没有起疑。”乔说,“本来今晚也不会起疑的,可是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 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坊的炉子房烧火。” 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 需要说‘当你爱的时候’。”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22 A.小说讲叙了一对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因生活拮据,为追求艺术 而撒谎去做工,偶然的烫伤手腕的事故使真相大白,夫妻爱得更深的故事。 B.夫妻两人明明是艰辛挣钱,却都做出颇有成就的样子,德丽雅“得意扬扬”,乔“带着基督山伯爵的神气”,这表现出他们在苦涩的生活中怀有一种虚荣心。 C.小说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爱的牺牲”,乔佩服德丽雅为家庭的付出,一 直没有让德丽雅发觉他在骗她,这说明他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好男儿。 D.由于烫伤了手,在乔的追问下,德丽雅“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可见德丽雅在洗衣店里从事的工作非常辛苦,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委屈。 E.作者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沉甸甸的故事,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 描写来展示人物风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达到“含泪的微笑”的效果。 (2)小说结尾采用了“欧·亨利笔法”,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说明。 答: (3)小说在刻画德丽雅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 (4)小说中划线的句子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这句话的含意,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 (1)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B、D 不给分。(A“为追求艺术”的说法不太准确,应是“为成全 对方的艺术追求”;B“一种虚荣心”错误,应该是“乐观坚强”;D“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委屈”分析错误,是德丽雅 感到自己不应该撒谎) (2)结局出乎意料:①妻子德丽雅以“教授音乐”为名在洗衣店烫衬衣;②丈夫乔以“到公园画画出售”为名在 洗衣店做烧火工。结局合乎情理:①德丽雅挣钱回来“疲惫不堪”,德丽雅说手上的绷带是“涂了油的软纱”,这些 都为后文她交代自己在做烫衣工埋下伏笔。②乔说不能让德丽雅忙着挣钱,自己也想挣一两块钱回来,在一个星期 六晚上乔回来把手上黑色的东西洗掉,这些都为后文他交代自己在做烧火工埋下伏笔。 (3)①朴实善良。在艰难生活中为丈夫的艺术追求而去做工;尽管被烫伤却因骗丈夫而哭泣。②温柔体贴。对丈 夫说话亲切,关心并鼓励丈夫追求艺术。③坚强乐观。在生活困窘中相信生活会变美好,对美好生活和艺术追求保 持着积极态度,挣到钱和丈夫庆祝。 (4)含意:①只要一心爱好自己的艺术,就可以忍受为艺术做出的牺牲;②只要你深爱自己的爱人,为爱人做出 的任何牺牲都是可以忍受的。 效果:①在情节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②在内容主旨上,层层 深入,丰富了德丽雅和乔的人物形象;突出了“有爱才有幸福”的主题。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