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 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精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14—15 题。(9 分)
润州①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②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释】①润州:今江苏镇江。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江南再次到润州时所作。②桓
伊:东晋吹笛好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从眼前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追忆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
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悲愁顿生。
B.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
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
C.颈联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
士人,抒发了诗人对先朝士人生活情事的羡慕之情。
D.尾联是诗人的遐想。“月明”一词表明时间的推移,由此可见诗人沉思之
久;“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
15.前人评价杜牧的诗“气俊思活”,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
分)
答案:
14.C。
15.参考答案:①“气俊”指杜牧的诗气势豪迈俊爽,本诗首句起势恢宏,诗人登
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写出了江南秋色的广阔无边。诗人的万端思绪,
便由登览而触发,大有纷至沓来之势。②“思活”指杜牧的诗思维活跃,时空跨
2
度大,情感跳跃性强。如本诗尾联,通过想象把现实与历史、今人与古人、眼前
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
环、悠悠不已之感。(每点 3 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儋耳①
苏轼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②。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③万事灰。
[注]①此诗为元符三年(公元 1100 年)宋徽宗即位,65 岁的苏轼得到朝廷
诏书将从海南儋耳调任廉州(今广西合浦)时作。②崔嵬:山高大的样子。③一
壑能专:《庄子·秋子》载坎井之蛙语:“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
庄子讥井蛙之浅薄,后人却以“专一丘之欢,擅一壑之美”表现“轻天下,细万
物”的思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霹雳收威”一语双关,既是实指自然景象,也暗喻朝廷政局变化。
B.虹霓垂天,海风快意,颔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儋耳夏天雨后特有的景象。
C.诗人自称“野老”“逐臣”,表达在贬逐之地接到朝廷诏书后的复杂心情。
D.诗的末句借用典故,虽然略嫌消沉,但不影响全诗清雄慷慨的感情基调。
15.清人汪师韩评此诗:“崷崪雄姿,经挫折而不稍损抑。浩然之气,于此见其
心声。”请结合全诗分析此诗表达了苏轼怎样的“心声”。(6 分)
答案:
14.答案 C ("野老"指村野老人,而不是诗人自称。)
15.①得到朝廷调离诏书的喜悦之情。诗中以"霹雳收威"比喻朝廷对自己的责罚
减轻,以"雄风"比喻朝廷的恩泽,诗人即将离开这偏僻荒凉的海岛,心中充满了
喜悦。②为百姓丰收生活安定而欣喜。"野老已歌丰岁语",村野老人为庄稼丰收
3
而歌,表达了诗人为自己治下百姓生活安定而感到欣慰。③年岁已老, 万念俱
灰的伤感无奈。(如果回答"坦荡""豁达"之意,能自圆其说也可)诗人自叹"残年
""东坡老",感慨年岁已高,再也难以实现理想抱负,只要能吃饱饭,有栖身之
地就行了。(大意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本题共 2 小题,9 分)
琴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②,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③。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④,敢告云山从此始⑤。
【注释】①广陵客:古琴曲有《广陵散》,“广陵客”指琴师。②乌半飞:乌
鹊纷飞。③渌水,著名古琴曲,清空淡雅。楚妃,当时流行的古琴曲,深情绵邀。
④清淮:淮水。时李颀即将赴任新乡尉,新乡临近淮水,故称清淮。⑤敢告:敬
告。云山:代指归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二句交代了作者在宴会听琴,“欢”字,突出了宴会的热闹气氛。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深秋月夜图,表现作者将要离开的悲伤心情。
C.五六两句写广陵客在华丽的氛围中登场,为大家演奏了著名的古琴曲。
D.本诗结构严谨,如“鸣琴”点题,提挈全篇;第五句扣首句“欢今夕”。
16.《诗筏》中评价这首诗时说:本诗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无一字及琴,
4
却无非琴声”。请问这首诗的后四句是怎样表现琴声之美的? (6 分)
答案:
(1)B
(2)①借听众反应侧面写琴声之美。七八两句写人们都无声地倾听琴声,表现
琴声旋律优美,令人着迷。②借环境描写侧面写琴声之美。“星欲稀”写星星越
来越少,天将放亮,表现出琴声令人陶醉。③借诗人心理感受侧面写琴声之美。
末尾两句写诗人受启发产生归隐的愿望,表现出琴声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解答】(1)B.“表现出作者将要离开的悲伤心情”错误。这是以哀景反衬乐
情,表现出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就足以抵挡凄冷了。
(2)此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写的是琴师琴声一响,万物
寂静,大家都不说话,屏气凝神地倾听,都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星欲稀”说
明时间已经很晚,大家都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都忘了时间。诗人在这里通过写
周围景色以及人的反应来衬托广陵客弹琴技艺的高超。尾联写诗人被琴声触动,
想到自己将要奉命出使远离家乡,不禁黯然,甚至想要归隐云山,从情感上烘托
琴歌的感染力。
译文:
主人摆酒今晚大家欢聚,琴师拨动琴弦助兴酒宴。明月照向城头
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炉火暖融融华烛添光辉。艺人先弹《渌水》
后奏《楚妃》。他的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奉命去远离乡
关清淮,敬告大家我要归隐云山。
5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15~16 题。(本题共 2 小题,9 分)
提封① 杜甫
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
借问悬车②守,何如俭德临。
时征俊乂入,莫虑③犬羊侵。
愿戒兵犹火④,恩加四海深。
[注]①提封:疆域辽阔。②悬车:喻极险要之地。③莫虑:又作“草窃”。④兵
犹火:语出《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借汉喻唐,一方面表现国家疆域辽阔,一方面表现天下同心同德。
B.颔联为上下相承的流水对,而从修辞上看又运用了比喻、设问等手法。
C.颈联中“俊乂”指贤德之人、俊杰之士,“犬羊”是对异族入侵者的蔑称。
D.本诗语言深沉凝重,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16.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5.B “设问”不对,应为反问。设问是有问有答,自问自答;反问是只问不
答,答在问中。“何如”指“何似,怎么样”,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16.答案:①陈兵守险,比不上以节俭之德治理百姓;②安危之际,诗人渴盼朝
廷能任贤用能;③切勿轻易用兵,而应加恩于百姓。 (每点 2 分,共 6 分)
五、阅读下而这首诗,完成 14~15 题。(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和答木庵英粹中①
6
(金)段成己②
四海疲攻战,徐生寄寂寥。花残从雨打,蓬转任风飘。
有兴歌长野,无言立短桥。敞庐③犹在眼,殊觉路途遥。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北渡之后。英粹中:号木庵,金末著名诗僧,诗人好友。
②段成己:金正大七年(1230)词赋进上,北渡后避居龙门山中。元世祖忽必烈曾
降诏起用他,遭到拒绝。③敝庐:故乡居室的谦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借此向好友表明自己身处兵戈不息的乱世,选择避居的
人生态度。
B.诗人以“残花”“转蓬”自比,“从”“任”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其在风雨中随
波逐流之态。
C.颈联中“歌长野”与“立短桥”两个画面,一有声一无言,动静结合,令诗人
形象立体可感。
D.尾联中诗人觉得“敝庐”“犹在眼”,而“路途”却很遥远,这一对比展现了其
复杂心情。
15.有人评价段成己的诗有“陶(潜)之达,杜(甫)之忧”,请结合本诗对此简要分
析。(6 分)
答案:
14、B
15、①本诗抒发了陶潜那样的旷达之情。这在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中都有表现。 如
颔联以“残花”“转蓬”自比,表达了诗人任随风吹雨打,都能坦然面对的潇洒
豁达的情怀。 颈联选取歌于长野,独立短桥的两幅画面,刻画了诗人如陶潜那
样悠然恬淡的隐士形象。②指本诗抒发了诗人如杜甫那样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首
联写诗人面对天下战乱日久,倍感寂寥的落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尾联写诗人欲 归隐“敝庐”,又终是不甘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心忧天下的
情怀。
【解答】
14、B.“写出其在风雨中随波逐流之态”错,“从”“任”两字不是随波逐流,而
7
是诗人面对暴雨风吹都能放任自在的态度。
15、陶渊明、杜甫其人其诗皆为教学重点。可结合课堂所学进行知识关联。陶潜
之达,可以从注释以及相关诗句读出,“元世祖忽必烈曾降诏起用他,遭到拒绝”
表明诗人淡泊名利,颔联以“残花”“转蓬”自比,写出了面对风雨的态度,有
陶潜之达,面对风雨的豁达。颈联“有兴歌长野,无言立短桥”刻画了诗人的形
象,歌于长野,独立短桥,是以为隐士形象,就像陶潜一样的隐士。杜甫之忧,
也可结合背景和诗句解析,结合注释中提及的“金末”“元世祖*北渡”“避居”
以及“拒绝做官”可知,诗人生活在金末元初,再结合诗句第一联,可知其隐居
与动乱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诗歌尾联,结合注释③,翻译过来就是故乡的
居室就在眼前,但是又感觉回家的路十分遥远,这些都透露出诗人在隐居生活中
亦有所不甘,乱世的 旷达之中亦有对家国的担忧。
白话译文:
四海之内到处发生战争,余生只有寂寥。我就像那残花任凭风吹雨
打花残从雨打,就像那转蓬任随风飘荡。有兴致我就在长野高歌,没有话就在短
桥上站立。故乡的居室就在眼前,但是又感觉回家的路十分遥远。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 14-15 小题。(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鹧鸪天·赠驭说高秀英①
(元)王恽
短短罗袿淡淡妆,拂开红袖便当场。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霏玉有香。
由汉魏,到隋唐。谁教若辈管兴亡。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②未易当③。
[注]①驭说,即说书。高秀英,当时著名女说书艺人。②拍板门锤,说书时使用的
道具。③未易当:没有改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上阕首句连用叠词“短短”与“淡淡”,写出了说书女打扮素洁得体而脱俗
的形象特点。
B. “拂”字准确传神地刻画说书女干净、利落的动作,表现了她嬉笑怒骂、愤世
嫉俗的态度。
8
C. 上阕三四两句运用比喻(通感)手法形容艺人说书技高超,谈吐清雅、英爽,如
含珠泻玉。
D. 上阕写女艺人装束和高超的说书技艺,下阕写说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想评论,
层次清晰。
15.简要分析词的下阕末尾“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未易当”两句所表达的
主旨。(6 分)
答案:
14.B
15.“百年总是逢场戏”意思是说百年兴亡不过是逢场作戏,由此表达了作者对
历史兴亡的感慨;(“百年总是逢场戏”是说说书艺人说书作场、讲古论今,也不
过是逢场作戏,其间说书人自己的辛酸苦楚又有几人能知)“拍板门锤未易当”
语带讥讽,百年兴亡不过逢场作戏,被说书人顷刻道破,成为说书人的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