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 2021 届高三 3 月教学情况调研(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信息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过
载、冗余、污染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根据受众(用户)需求进行信息精准推送的技术,
即算法推荐应运而生。算法推荐减少了信息过量带来的困扰。然而,在信息获取实现高效
快捷的同时,信息茧房现象逐渐凸显并愈加严重。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的概念。桑斯坦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
都能够拥用一份投合个人特殊品味的报纸,即 Daily Me(个人日报)。通过 Daily Me,你
可以筛选出所有你不喜欢的东西,并且选择最适合你品味的东西。桑斯坦提到,事实证明,
协同过滤运作的良好作用可以使得 Daily Me 为我而生,而无需我们自己去创造。但这种个
人日报亦有可能造成茧房,人们只愿意选择或接收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这往往会导致人的自我封闭,不同群体之间的分歧加剧等问题。
信息茧房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在近几年变成研究热点,最重要的原因是算法技术的
流行。也就是说媒体技术的进步把信息茧房问题放大了,而算法推荐目标的单一更是加剧
了信息茧房现象。
算法推荐以强大的数据库收集和分析为后盾,力求为用户推送最精准的内容。每个用
户的关注和兴趣难免有差异,算法最终的推送形成的是具有个性化、私人化的内容。以"今
日头条"为例,它的用户第一次打开它,需要提供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兴趣爱好等,例如女性、
爱好二次元。根据用户已提供的个人信息,今日头条会迅速形成一份独特的推送列表,内
容从新闻、娱乐到电影,涵盖非常全面。之后今日头条有后台会跟踪并记录用户的每一次
点击,然后大数据分析用户关心的话题,并据此推送更多与用户浏览信息相关的内容。
算法推荐存在的问题是带来同质化。用户本来只是好奇而点击某一信息,平台捕捉到
这一次点击之后再据此推荐,用户获得与此相关的信息便越来越多,最终被同类信息淹没
而陷入茧房。
新媒体时代更容易造成茧房问题,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用户选择性心理。传统媒体时
代,受众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等因素,选择和自己意见一致或者相近的报纸。在新媒体时
代,用户拥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些选择就是基于用户的选择性心理,
而用户的选择性心理是与个人认知结构相关联的,用户既有的认知会主导他选择接触什么
样的信息。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用户很容易形成小的圈子文化,对圈子以外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屏蔽,
进行社交过滤。久而久之用户会形成信息的认知茧房。圈子文化越来越小众化,各个圈子
之间竖起障壁,这个障壁将用户切割开,圈子里和圈子外的用户拥有不同的世界,他们之
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困难,人们愿意或者只愿意相信自己圈层中信息,而对外界信息立生排
斥。
(摘编自史婷《信息茧房在中国语境下的成因及破茧分析》)
材料二∶
算法如菜刀吗?是,也不是。
复旦新闻学院全球院长论坛上,主持人问∶"算法是否应该有社会责任?"某算法新闻客
户端的一位高层回答说∶"算法好比菜刀,它既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这个回
答很像美国步枪协会反对禁枪的理由∶枪不杀人,杀人的是人。
“菜刀论”很直观,也很有迷惑性,常常被技术中立论者使用。然而,菜刀作为一种
客观存在的技术也许是"中立的",但菜刀的设计却并非中立,比如说菜刀是单刃,适合切
或砍而不适合戳或锯,任何握住了刀把的人便掌握了主动权。所以菜刀的"刀把""刀刃"设
计在其被投入到具体使用之前就嵌入了特定的意图和使用方法。
"菜刀"(技术)的使用则更非中立。波士顿市政厅曾开发了一个 iPhone app,用户开
车经过市区某处时,该 app 可以感知汽车的颠簸程度并自动将这些信息发送到市政工程部
门以提醒"这里的路面要维护了"。结果发现,拥有 iPhone 和汽车的市民往往是经济社会
地位比较高的市民,其所经过的地段也往往是已经建设得较好的地段。这一技术的部署初
衷固然是好的,但它隐含偏见,后来波士顿市政厅下架了该应用。
技术从来不是中立的。如果算法真如菜刀,那么"刀把"就一直握在算法编制者和部署
者手中,而其广大用户则如砧板上的"鱼肉"。
(摘编自邓建国微博文章)
材料三:
1995 年,埃尔德雷斯正式提出了"信息偶遇"的概念。他认为"信息偶遇"是"在未预期情
境中,个体意外获得有兴趣或可用以解决问题的信息的现象"。
个性化推送会导致"信息茧房",原因之一在于,其采用的算法认为人的信息需求是线
性的、一以贯之、可以被预测和掌握的,而事实是受众在信息浏览和获取过程中,其信息
需求存在着频繁的流动和跳跃,也存在着注意力的变化、倾斜与转移。"信息偶遇"则是通
过非线性的流动性模式打破算法存在的偏见问题,破除信息间存在的等级壁垒,至少是从
信息提供方面实现受众信息获取的平等化。
(摘编自《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偶遇"行为研究——解决信息茧房问题的一种视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算法技术虽然事实上有一定的不足,但它确实满足了人们高效快捷获取信息的需要。
B.材料二以菜刀为喻,论述了技术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介入,驳斥了技术中立论。
C.波士顿市政厅下架了那款 iphoneapp,是因为它的使用者都是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市民。
D.目前的算法推送技术,忽视了受众在信息浏览和获取过程中信息需求和注意力的变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海量信息的产生,是"信息茧房"存在的前提。
B.信息冗余和污染,是"信息茧房"的具体体现。
C.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信息茧房"是能避免的。
D.即使没有算法推荐,"信息茧房"依然会产生。
3.下列成语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的一项是(3 分)
A.夜郎自大 B.指鹿为马 C.坐井观天 D.偏信则暗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算法推荐"下一个简要定义。(4 分)
5.为新媒体用户(受众),你认为应该如何有效减少算法技术带来的弊端。(6 分)
1. C 2. D 3. B
4.算法推荐,是新媒体平台根据用户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及其浏览内容进行数据分析, 并
据此给用户推荐个性化内容的技术。
5.认识新媒体技术和立场的局限性;保持对获取信息的独立思考;增加信息获取的渠道; 更
新个人的认知结构。
江苏省海安实中、高邮一中、吴江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19 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 114732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 9.9%。为什么博物馆能年接待观众
“10 亿+”?它在丰富人们公共文化生活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博物馆都已实现免费开放。2019 年,中央财政继续支持包括博物
馆在内的“三馆一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人们走进博物馆看展的门槛已降
至“0 元”。对于博物馆免费开放,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
奕有自己的看法,“希望通过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大家喜欢并热爱博物馆,逐步养成参
观、使用博物馆的习惯。如果有可能,日后再以各种方式‘反哺’博物馆”。
博物馆免费开放,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并在与观众日常观展的磨合中改进服务。不
少博物馆在常设展之外还努力探索引进特设展,为观众带来数量众多、文化多元的展览,
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潘小培是博物馆的忠实“粉丝”。作为与博物馆共同成
长的一代,潘小培认为博物馆为她提供了看待社会与世界的另一个视角。“每个人的观点和
立场都是不一样的,通过看那些在艺术上很有造诣或在某一领域更胜一筹的大师的展览,
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小美好。”
近年来,内容丰富多彩的精品展览越来越多,专业的策划和多样的展品吸引着越来越
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苏禾便是其中之一。苏禾喜欢各种主题展览,尤其偏爱与唐代相
关的展览。这几年来,博物馆几乎成了她去各地旅游“必打卡”的地方之一,在她看来,
这是她“快速了解当地历史人文的方式”。“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不仅是历
史文化的“存储器”,也参与构建着新的历史文化。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沈阳“九
一八”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抗击疫情纪实展,以主题展览的形式将公共事件转变成了公共记
忆的一部分。
把博物馆搬上“云端”、将藏品数字化,是近年来各地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今年,突如
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网络看展逐渐从辅助方式转变为常态化
活动,“云端”成为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战场”。4 月 5 日,闭馆 70 多天的故宫
博物院迎来 2020 年首次直播。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网友涌入直播平台,观看春日故宫盛景。
据统计,仅人民网 PC 端、人民网微博、快手、抖音、人民视频和人民网文娱快手的观看和
播放量便突破了 1100 万人次。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博物馆打造了“流动的博物馆”,借
助展板、宣传册、现场体验等形式,打破地理空间的束缚,让历史文化“流动”起来,在
更广泛的空间范围里满足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近年来,使用博物馆网站,
通过信件或邮购方式购买博物馆文创及周边商品的消费者大幅增长。
(摘编自孟丽媛、刘喆《年接待观众“10 亿+”,博物馆缘何成为“网红打卡地”?》)
材料二:
近日,某省博物馆发出公告,其中提出“原则上不允许社会人士(含导游、社会教育
机构及其他个人)在博物馆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对此,很多文博爱好者大为不解,明
明馆方讲解人力有限,为何不让社会人士加以补充?
“三分游,七分讲”,文物讲解是参观展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禁止社会人士入馆讲
解是不少博物馆的通行做法。一方面,社会人士讲解往往以带团为主,较多的人群聚集会
导致展厅拥堵喧闹,扰乱参观秩序。另一方面,社会讲解员的专业程度参差不齐,把“解
说”搞成“戏说”的不在少数。吹嘘雷峰塔可治“妻管严”,妄称青铜之绿源自“发酵”,
甚至在革命纪念地宣扬“宿命”“天意”,都是发生过的真实案例。
规范有必要,但如何规范是个问题。关上大门,全靠博物馆自己提供讲解服务不失为
一个办法,但从现实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旅游业存在明显淡、旺季,博物馆客流量也起
伏波动。一到旺季,热门博物馆的讲解员很难满足游客需求,甚至连自动讲解器都一机难
求。更重要的是,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很多游客不再满足于固定一套讲解词、
一种参观路线,对文物的背景、历史的细节、游览的互动有了更多追求。一些博物馆的讲
解文本常年不变,对文物衍生的历史故事更是鲜有提及,观众实在是不解渴,进而在很大
程度上催生了“外援”。
“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对博物馆而言,当代人文化需
求旺盛实乃幸事。履行好社会教育功能,显然还有比一刀切地对社会人士说“不”更好的
解决方案。比如,一些具有资质的社会讲解机构正在崛起,博物馆可以购买第三方服务;
再比如,博物馆可以组织资质认定,向具备讲解能力的社会人士发放相关证件,将其作为
“编外力量”纳入管理。当然,更重要的是博物馆自身提升服务意识,通过预约制等精细
化管理方式维持好参观秩序,不断提高馆方讲解员的业务能力,力争让讲解兼具知识性、
趣味性、互动性。
(摘编自鲍南《博物馆请“外援”关键是把好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我国博物馆业已实现免费开放,这对人们喜欢、热爱、参观和使用博物馆有极大推
动作用。
B. 内容丰富、策划专业、展品多样,是近年来博物馆在布展方面的努力方向与趋势,吸引
了不少游客。
C. 只有把博物馆搬上“云端”,将藏品数字化,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丰富人们公
共文化生活。
D. 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作为参观展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文物讲解成为众多游
客的关注焦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文物或标本的机构,博物馆可以通过文化创新反哺
博物馆发展,实现经济和文化效应的双赢。
B. 不少博物馆禁止社会人士进入展馆进行讲解,除了出于对自身场馆管理难度方面的考
虑,还有着对文化是否得到正确传承的考量。
C. 2019 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0 亿+”人次,既得益于博物馆免费开放和人们日益增长
文化生活需求,还有博物馆的多样运营模式。
D. 相较于现场实地看展,网络在线看展突破了地理空间束缚,能够使观众得到更为便捷、
直观、全面的观展体验,成为观展新优选择。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博物馆文创”的一项是( )
A. 故宫博物馆与华熙生物润百颜品牌合作,从清宫后妃服饰等器物中汲取灵感,推出故宫
口红等彩妆产品。
B. 以康熙、乾隆、雍正等帝王“萌萌哒”造型、“大内咪探”“故宫猫”为典型代表,推出
卖萌路线产品。
C.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文物所承载的丰厚传统文化,故宫在其采购的短袖衫背面彩印故
宫图像进行销售。
D. 故宫邀请明星与故宫专家参与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打造畅心睡衣等新品,赢得
众多消费者喜爱。
4. 某省博物馆不允许社会人士在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的公告颇受诟病。对此你认为该省
博物馆可采取哪些举措解决这一难题?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 美国学者乔治·布朗·古德曾说:“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B 2. D 3. C
4. ①通过预约制等精细化管理方式维持参观秩序;②不断提高官方讲解员业务能力以满足
游客需求;③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缓解旅游旺季需求压力;④通过资质认定方式培养具备
讲解能力的“编外力量”。
5. ①古德先生的言论旨在说明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存放文物,而且在于唤醒和挖掘精神
文化内涵。②博物馆既是历史文物或者标本的集存与展览地,也应该参与构建新的思想文
化体系。③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其丰富的文物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应该使之更好履行社
会教育功能。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当前我国博物馆业已实现免费开放”错误。从原文“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博物馆都已
实现免费开放”来看,选项太过绝对。
C.“只有把博物馆搬上‘云端’,将藏品数字化,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丰富人们公
共文化生活”错误。原文是说“把博物馆搬上‘云端’、将藏品数字化,是近年来各地博物
馆发展的趋势”,选项过于夸大把博物馆搬上“云端”、将藏品数字化的作用。
D.“文物讲解成为众多游客的关注焦点”错误。从原文“一到旺季,热门博物馆的讲解员
很难满足游客需求,甚至连自动讲解器都一机难求。更重要的是,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普
遍提升,很多游客不再满足于固定一套讲解词、一种参观路线,对文物的背景、历史的细
节、游览的互动有了更多追求”来看,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D.“网络在线看展突破了地理空间束缚……成为观展新优选择”错误。从原文“在内蒙古
自治区,包头博物馆打造了‘流动的博物馆’,借助展板、宣传册、现场体验等形式,打破
地理空间的束缚,让历史文化‘流动’起来,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里满足人民群众享受公
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来看,“突破了地理空间束缚”说的是“借助展板、宣传册、现场体验
等形式”,不单指网络在线看展,且也没有“成为观展新优选择”的表述。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 理解能力。
“博物馆文创”关键在于“文创”,借助人的智慧,对博物馆的相关进行创造与提升。
C.故宫在其采购的短袖衫背面彩印故宫图像进行销售,缺少创新。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省博物馆可采取哪些举措解决社会人士在展厅组织开展讲解
活动的难题。
由“社会人士讲解往往以带团为主,较多的人群聚集会导致展厅拥堵喧闹,扰乱参观秩序”
分析可知,通过预约制等精细化管理方式维持参观秩序;
由“社会讲解员的专业程度参差不齐,把‘解说’搞成‘戏说’的不在少数”“博物馆自身
提升服务意识,通过预约制等精细化管理方式维持好参观秩序,不断提高馆方讲解员的业
务能力,力争让讲解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分析可知,不断提高官方讲解员业务
能力以满足游客需求;
由“一些具有资质的社会讲解机构正在崛起,博物馆可以购买第三方服务”分析可知,通
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缓解旅游旺季需求压力;
由“博物馆可以组织资质认定,向具备讲解能力的社会人士发放相关证件,将其作为‘编
外力量’纳入管理”分析可知,通过资质认定方式培养具备讲解能力的“编外力量”。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对“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这句
话的理解。
“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意在指博物馆并不少单纯存放文物的场所,是“满足人们
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的地方;“乃活思想之育种场”,意思是唤醒和挖掘精神文化内
涵的地方。
由“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存储器’,也参与构建着新的历史文化”分析可知,博物馆
既是历史文物或者标本的集存与展览地,也应该参与构建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履
行好社会教育功能”分析可知,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其丰富的文物承载着丰厚的文化,
应该使之更好履行社会教育功能。
江苏、福建、广东等八省市 2021 届新高考二模考前热身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
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
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
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
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
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政瑰花”,这是物理真
实,但这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
种的或谁送的?那玫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オ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
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成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的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
这是虛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
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党河察力去记录当代
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
技巧与道德眼光一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
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オ面临着“是否真
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
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徳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
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
的意蕴:但以非虛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
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オ在国内被烦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
来谈。作家一方画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
乎包合着某种朴素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一一
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余,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
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枸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
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
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
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
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撒文,不仅拥有较长的
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
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
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後观化的,是现场直击
式的。如李辉的《封画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
的史料杭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
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
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
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枸”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
有这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潑发了作家观察社
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
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
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个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
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觉得很“隔”,用本
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写作”的兴起,表现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
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已的精神姿态和
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
些。那些现实调査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
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
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
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
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的出现时,就更
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
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
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
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
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
性大有裨益。
D.材料一围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
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肯定。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撵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
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
经验和生活场地。”
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
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
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
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 分)
1.C(“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说法有误,原文“直接展示创作主体”。)
2.D(A.原文表述为“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
并且
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
构性一
一不相符合”选项以偏概全,且“本质对立”说法与原文不符。B.“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
性”强
拉关系。C.说法绝对。)
3.D(A 项论据证明文学的创造性。BC 项体现了非虚构文学“真实性”的表现和意义,可作
为材
料一的论据。D 项体现了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可
以作
为材料二的论据。)
4.采用多种沦证方式,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
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
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
义②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③用语严
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
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答对第①点得 2 分,
第
②点、第③点任意一点得 2 分)
5.①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②文学的“真实”。寻
找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
考。③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有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答对一条得 2
分,共 6 分)
江苏省南通、宿迁等七市 2021 届高三二模考前热身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
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
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
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
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
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
产”保护理念。
随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的开展,雄安新区乡愁家底变得清晰起来。目前,雄安
全域物质类乡愁点总数 2367 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 186 项。
“2020 年新区征迁村原有 88 处‘乡愁保护点’,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又新增了 93 处。”
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辛公舜说。
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
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
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
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
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
示新区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
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
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
的数字虚拟空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 VR 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
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
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 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
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
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
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
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
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
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
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
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
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
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
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
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
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
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
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
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
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
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
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
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 记忆,也
得益于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
B. 雄安新区在对“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其它地区开展此类工作
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C. 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自觉分裂,
部分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D. 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
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
矛盾,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B. 雄安新区未来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
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C. 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也有血缘上的意义,但通常在地缘上存在差异,不是血缘在
空间上的投影,也不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D. 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
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2000 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完成了父亲吴鸿麟回乡祭祖的
愿望,临别时,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B. 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
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C. 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 10 点左右,襄
阳的金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D. 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 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
60,即 60 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有人认为,围绕“乡愁”,材料一在回答“是什么”和“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
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 C 2. B 3. A
4. ①引用论证,引用儿谣“摇摇摇,摇到外婆家”,论证“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
②比喻论证,用“细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形象地论证了血缘社群的分裂。③举例论证,
举自己的事例,论证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的观点。④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
进行对比,论证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很难分开。
5. ①材料一写了“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②又写了“怎
么办”:地方政府重视乡愁,采用各种手段来留住乡愁。③材料二写了“为什么”:乡土
社会中,血缘社群分裂,一部分人远离故土落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
江苏省镇江市吕叔湘中学 2021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历来就是国之大事。几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
科技的贡献有目共睹。
科技选种育种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
的部位选种的方法。实验证明,玉米的强遗传势区在果穗中下部,选用这一部位的籽粒做
种,比用顶部的籽粒做种增产 35.4%.高粱果穗上部的籽粒充实饱满,生长力强,在结实丰
产方面有较强的遗传性,选用上部籽粒做种比用中部籽粒做种增产 6.4%~10.8%.任何作物随
着本身遗传性状的改良,生产性能会不断提高。我国水稻种植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开
始,由高秆品种改为新培育出的矮秆品种,该品种耐肥抗倒,单位面积产量比高秆品种增
加 30%以上。1986 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历经九年艰苦攻关,中国独创的两
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单产比常规品种增产 15%~20%.专家预测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
产品种,将比现有品种在单产上提高近一倍。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耕地条件,进而扩大某些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
过程中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 2~5℃,覆益期内
地表积温增加 200~300℃,从而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 2~4°,海拔提高
1000~2000m.由于该技术可应用的作物范围广,一般增产幅度可达 30%~50%.同时,地膜覆盖
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 2.77%~4.55%,每亩土壤蒸发量减少 100~150m3.单位农产品的平均
耗水量减少一半,就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
农机装备技术的进步也至关重要。21 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极为快速。机械
设备如深松机、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等逐渐被推广使用的同时,很多新技术也在其中
得到应用。如卫星导航技术结合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农业机械按照预设路
线自动精准行驶;遥感技术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与农业灾害
预报等领域;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对水稻作热处理,既可干燥新收割的潮湿的水稻,
又能有效消灭水稻表层害虫。
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粮食高产,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实力。
(取材于王征兵、林维清、薛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虽已解决 14 亿人的吃饭问题,但粮食安全
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这使我国粮食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经济
发展中耕地面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并存。粮食近期供需虽大体平衡,但并不能保证
时时刻刻都可以充足供应。因此,从政策层面强化管理,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尤为
重要。国家在 2019 年中央 1 号文件中就再次强调,要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
种面积稳定,并全面落实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此外,为了增产而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
虽短期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也致使果蔬个头与所含营养素不成正比,有时甚至给消
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重“量”更要重“质”,积极推
进利用现代技术生产绿色肥料。
2009 年以来,我国实行粮食战略工程核心区建设,确立了河南、黑龙江、吉林为三大粮
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集中将不可避免地使这些区域粮食储备成本提升,粮食跨区城流
通量增加,建设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刻不容缓。为保证粮食质量安全,除了完善粮食仓
储基础设施建设外,国家还鼓励应用环流熏蒸、氮气储粮等绿色技术来保障储粮品质;为
保证粮食流通合理顺利,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新时期我国一直积极推进建立多元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扩大适应国内需求的
农产品尤其是我国紧缺品种的进口。而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使国际粮食的价格形成机
制更为复杂,增加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外部不确定性。我国针对不同国家采取灵活的合
作方式,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粮食进口渠道,以稳定粮食供给、满足个性化
需求。如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南美国家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深化“一带一路”粮食
经贸合作关系,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重大课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手中有粮”,则“心中
不慌”,
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取材于田惠敏、张欣桐等的
相关文章)
材料三:
从最近的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来看,粮食价格仍然面临着动荡不安!
首先是美国供需报告的公布,再次点燃新一波粮价上涨,这背后的原因即是饲料供应
的紧俏。美国农业部下调全球大豆和玉米期末库存,其中,全球大豆期末库存数据下调 130
万吨,至 8430 万吨,另外美豆和美玉米单产下调也超出市场预期。美国农业部新一年里的
首份重磅报告预示着 2021 年农产品市场将是动荡剧烈的。
与此同时,全球大豆市场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俄罗斯宣布将在 2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
对欧亚经济联盟以外国家加收 30%的出口关税;由于天气持续干燥加剧减产担忧,南美大豆
产.
量前景不明,供应预期下滑,巴西大豆作物种植推迟 3~4 周以上,全球大豆供应偏紧,预
计
国际大豆价格高位震荡。 (取材于《彼岸观察》2021
年 1 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物不同,适宜做种子的籽粒所处部位也不尽相同。作物生产性能会随遗传性状的改良
不断提高。
B.实施地膜覆盖,一般可以使土地增温 2~5℃,并减少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增加灌溉
面积。
C.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既可干燥潮湿的水稻,又能有效消灭水稻表层害虫,监测农
业灾。
D.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短期内会增加农物产量,也会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危害消费者
健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我国目前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这与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耕地面
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的现状是分不开的。
B.现阶段,利用多边贸易体制,深化“一带一路”粮食经贸合作关系,都有助于我国应对
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C.通过材料三发现,我国主粮(大米、小麦)基本实现自给,大豆严重不足,这说明我国
大豆
进口依存度较高,国际大豆价格将高位震荡。
D.材料三图表显示,2020 年 1-2 月我国粮食进口量为 1727 万吨,同比增长 7.4%,预计同年
进口总量将创新高,使粮食市场动荡不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科技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贡献的一项是(3 分)( )
A.袁隆平团队致力于耐盐碱水稻育种及改良的研究,2020 年 10 月,“超优千号”创下盐碱
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B.2021 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 1 亿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1500 万亩,加快补齐农田基
础设施短板,提升粮食产能。
C.“大豆振兴计划”,强调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通过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提升
良种繁育能力,释放增产潜能。
D.利用遥感监测,以中低分辨率卫星影像为主要遥感数据源,测出近来沙漠蝗虫的“飞行
路径”,以防虫害人侵。
1.A(B “增加灌溉面积”不对,原文是“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C“监测农业灾害”
的是遥感技术。D “危害消费者健康”不对,原文是“有时甚至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2.B(A“我国目前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与“耕地面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并存
的现状”无关。 C“大豆严重不足”与“大豆价格高位震荡”,强加因果。D“预计同年进
口总量将创新高,使粮食市场动荡不安”,强加因果,此外,“粮食价格动荡不安”,而不是
“粮食市场”。偷换概念。)
3.B(该选项强调的是政策支持,不属于科技范畴)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①开门见山提观点。开篇便提出了科技对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的贡献,开宗明义,吸引
读者注意力。②论证结构严密。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结构严密。③主要使用了举
例论证的方法。如列举实施塑料薄膜覆盖的事例,论证科学技术在耕地过程的重要作用。
④论证语言科学严谨。如大量列举数字,使论述语言严密;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使语言科
学严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评分参考:一条 1 分;只答术语不给分,结合文本具体
阐述给 1 分。)
5.世界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最新定义为:“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物质
手段和经济手段获得充足、安全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
食物偏好。”按照该定义,保证粮食安全需满足诸多方面的条件,请概括其中的三个方面,
并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说明我国在这三个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6 分)
①粮食供应的对象是所有的人。我国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确保任何地方的人都能获得粮食。②粮食供应的时间没有限制。我国重视粮食仓储工作,
在非收获季节一样可以保证粮食供应。③粮食数量充足。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确保耕
地面积,重视进口粮食,确保粮食充足。④粮食质量有保证。我国重视完善仓储基础设施,
使用绿色储粮技术和绿色肥料,保障粮食品质。⑤粮食种类能满足人们的偏好。我国积极
开拓国际市场,进口紧缺品种,满足个性化需求。(评分参考:答出三点即可。每点 2 分,
其中的“概括”和“说明”各 1 分。第③④点的“说明”都至少要答出两条,否则扣 1 分。
意思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视其合理程度给分)
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2021 届高三迎南通二模综合练习(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字母词呈迅速扩张之势。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为例,第四版
收录字母词39个,第六版猛增到239个。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的不该
使用英语的地方,字母词也屡见不鲜。我们中国人生产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
开始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只见高耸在大都市的一些公共建筑、楼盘上的英
文标识,而不见汉语踪迹,让人恍若到了英语国家。字母词在汉语通用领域扩张,向社
会发出了汉语英语可以混杂的错误信号。
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近二三十年来,英语正在改变中国年轻人的
语言习惯、思维习惯,改变他们对汉字汉语的感情。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基石,如
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将危害汉语的纯洁性,冲击中国文化的基础。在文化全球化
的时代,字母词也出现全球化的趋势。我们不能把字母词拦在中华文化的大门之外,可
是也不能任由字母词泛滥成灾。因此,应该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
能不能仿效机动车的出行规定,让字母词的“出行”更规范?
语言文字的使用可分为三个领域。专业领域,也就是专业人员和部分人群才经常使
用的专业用语用词,比如X光、B超、A股、B股等。在专业领域内,有些字母词用汉语代
替很不方便。专业字母词只在专业范围内交流使用,不需要大众都看得懂,又因为它不
进入通用领域,对汉字汉语的影响甚微。因此,专业领域类似“快车道”。公民个人生
活领域,类似“慢车道”。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就像“人行道”。《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法》明文规定,国家机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
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字母词来自外语,外语显然不符合我国通用语言的规范和
标准。
现在,有些人主张取消通用领域对字母词的限制,理由有两条:一是“吸收外来语
丰富汉语”,二是字母词比汉语简单好用。其实,没有人反对吸收外来语,只是要求翻
译成汉语再吸收。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对应的中文简称代替字母词,同样简单好用。现在
通用领域正在使用的字母词,有一些的确没有相应的汉语简称代替。这就需要政府语言
文字主管部门组织权威的翻译委员会定期翻译公布,比如:“CPI”用“消指”代替,“PM2.5”
用“微尘2.5”代替,等等。
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是给最广大的人民看的,可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不懂英
语,更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在通用领域限制字母词,不仅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法》的尊重,也是对不懂外语者的理解和尊重。
(摘编自傅振国《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
材料二:
从秦代“书同文”算起,汉语已然走过了近两千年的历程。当今,出现了新的一景:使用字母
词形成热浪,令人注目。
汉语中出现外来词,自古有之。一种语言,只要跟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就难免出现
外来词。汉语的突出特点是使用方块汉字。不管是繁体还是简体,都能帮助我们把同音
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分辨清楚。比如:飞屑吸入人体致癌①,这种石头也能治癌②。这里
出现了“治癌”和“致癌”,二者的前一个字都读 zhi。正是因为字的形体有所不同,
才保证了不会引起误解。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书面语做不到的。
面对风起云涌的字母词,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语用价值。字母词对使用者而言,
具有美感引力。其一,视觉引力,从字形上凸显某种事物,显得醒目突出,如“巴萨vs皇马”。
其二,新知引力,通过字形求解字义,增长知识,如GDP,指国内生产总值。其三,心态引
力,由于新颖而带国际味,因此可以引发人们心理上的高雅感和奇异感。某种营养品盒子面
上,印着小一号字体的TRT(蛋白质粉)。TRT是什么,没几个人知道,可看起来觉得“有档
次”。诚然,字母词不属于汉语汉字,不能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但是,可以把它看成是
一支外来的特种生力军,让它配合汉语汉字,发挥其特定的作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那
么,字母词的普遍使用,会不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这不必担忧。阿拉伯数字也是外来的,
但是,它们在汉语中的使用并没有伤及汉字文化,因为汉语有汉语的应用规律。比如八十八
岁叫作米寿,这是因为“米”拆开是八十八;九十九岁叫作白寿,这是因为“百”减去“一”
是“白”。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用法,阿拉伯数字能够干扰吗?
另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局限性。字母词的使用,缺乏实实在在的群众基础。比如OLED
(有机发光二极管),除了内行者,能看懂的少之又少。
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郑重指出:“辞达而已矣。”广
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明确字母词这一弱点,运用时要想办法
弥补。个人以为,可以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同时有必要立项研究如何做好字
母词汉化的工作。
【注】①飞屑吸入人体致癌:出自魏润身《挠攘》。②这种石头也能治癌:出自柳建伟《突出重围》。
(摘编自邢福义《辞达而已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在汉语通用领域,字母词的不断扩张,错误引导人们将汉语英语混用。
B. 英语改变着中国年轻人对汉字汉语的感情,这会冲击中国文化的基础。
C. 汉语与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后,不免出现外来词,这在历史上有迹可循。
D. 由于汉语使用方块汉字,所以我们能根据字形将同音的词语分辨清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提出了要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的观点,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
论证等论证方法。
B. 材料一认为无相应汉语简称代替的字母词可由权威部门定期翻译公布,比如“很
SA”用“很飒”代替。
C. 材料二介绍字母词对使用者的三种美感引力,视觉引力、新知引力、心态引力,
并对其举例分析。
D. 材料二认为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并且对字母词进行汉化处理是可以弥
补字母词弱点的。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我们应该批评某些企业,他们将国货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种外文字母符号,以此提
高企业品牌的“高级感”。
B. 有些字母词使用很方便,应该向大众推广。比如DNA,要是翻译出来既难记又难
写,还不如DNA来得简明清楚。
C. 某科研数据显示,2016年-2020年每年一周合计35天的《人民日报》样本语料中出
现字母词490个,共1597次。
D. 阿拉伯数字在汉语部分词汇中是替用不了的,比如“推三阻四”、“不管三七二
十一(搬开再说)”。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字母词的特点。(4分)
5. 有人认为,在对待使用字母词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所不同。你是否同意?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1.B【解析】(见材料一第二段,“冲击中国文化的基础”的前提是“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
滥用”。)
2.B【解析】(举例不当,SA 不是字母词,是“飒”的汉语拼音字母。)
3.A 【解析】B 项“向大众推广”不对,材料一认为在面对类似“人行道”的公众通用领域,
字母词像机动车一样应禁止使用;C 项材料一明确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
国家机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
范汉字”;D 项认为阿拉伯数字在某些词汇中无法替代,这论证了汉语汉字有自己的应用规
律,不属于字母词的使用范畴。
4.①字母词由英文字母或由英文字母、数字、汉字等混合构成;②字母词来自外语;③字
母词具有语用价值(具有三种美感引力);④字母词有局限性(缺乏群众基础)。(答出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
【解析】综合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答题方向是找“特点”。字母词,由字母组成的词。
相关信息有,专业用语用词,专业领域的专用名词比如 X 光、B 超、A 股、B 股等,“CPI”
(消指) ,“PM2.5”(微尘 2.5 颗粒),GDP(国内生产总值),TRT(蛋白质粉)OLED(有
机发光二极管)等等。得出字母词的构成特点:字母词由英文字母或由英文字母、数字、
汉字等混合构成;字母词,这个字母是英文字母。相关信息有很多,如:英语入侵汉语,
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中国制造的产品始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公共建筑、楼
盘上的英文标识,“字母词来自外语”“不懂英语”等。得出得出字母词构成特点:字母词
中的字母来自外语,是英文相关词语的第一个字母缩写形式。材料二介绍字母词,第三和
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具有语用价值”和“有局限性”两点内容很好概括。此题难在材料一
的特点概括。材料一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整体分析、筛选与概括能力。
5.示例一 :同意。①材料一认为在面对公众的通用领域使用字母词必须有所限制,如果任
由字母词扩张,滥用,会冲击中国文化。(3 分)②材料二认为字母词的使用不会引起汉字
汉语的混乱,不必担忧。(3 分)
示例二 :不同意。①两则材料都辩证地看待了使用字母词的问题(2 分)。②材料一认为在
个人生活领域和专业领域可以使用字母词;材料二认为字母词配合汉语使用,有积极意义。
(4 分) (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答这类关于两则材料观点态度相不相同的探究题,考生首先要对材料内容宏观
把握,整体了解作者的论证观点、思路,然后再来分析两者就同一话题所表达出的观点态
度是否一致。通常情况下,就某一话题进行论述,往往不是一边倒的观倾向,作者观点总
会进行辩证地、一分为二的客观分析,只是看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各有偏重而已。如材料
一,分析字母词问题,肯定的少,否定的多,作者持担忧态度;材料二则是肯定的多,否
定的少,作者持欣赏态度。考生在组织答案时,先要确定一种态度,同意还是不同意。然
后同意就找两者的共同点,不同意就找不同点。
材料一:《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
段
落
分层 内容
① 提出问题 字母词迅速扩张,向社会发出了汉语英语可以混杂的错
误信号。
② 表明观点 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应该对字母词的
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
③ 分析问题 ①专业领域,字母词对汉字汉语的影响甚微。②公众的
通用领域,字母词来自外语,不符合我国通用语言的规
范和标准。
④ 解决问题 可以找到对应的中文简称代替字母词,同样简单好用
⑤ 总结全文 在通用领域限制字母词,不仅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法》的尊重,也是对不懂外语者的理解和尊重。
材料二:《辞达而已矣》
段
落
分层 内容
① 提出问题 使用字母词形成热浪,令人注目。
② 分析问题 汉语中出现外来词,自古有之。汉语的突出特点是使用方块汉字。
正是因为字的形体有所不同,才保证了不会引起误解。这是使用拼
音文字的书面语做不到的。(言之意外,面对外来词,汉词对自己
表意优势,要有自信。)
③ 分析问题(正
面)
要看到字母词的语用价值:①视觉引力;②新知引力;③心态引力。
可以把字母词看成是一支外来的特种生力军,让它配合汉语汉字,
发挥其特定的作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必担忧因字母词的普
遍使用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 。
④ 分析问题(反
面)
另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局限性。字母词的使用,缺乏实实在在
的群众基础。
⑤ 表明观点提出
建议
“辞达而已矣。”字母词存在弱点,广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
命力是有限的。解决办法: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立项研
究如何做好字母词汉化的工作。
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2021 届高三迎南通二模综合练习(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
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
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
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
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
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
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
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
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
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
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
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
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
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
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
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
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
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
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
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
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
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
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长、
作家王蒙,以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
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
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
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
时代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又有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
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
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
巨大的发展,因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
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
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
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手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
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
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
化始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
动力。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有些人陷入到了深深的文化焦虑中。这种
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
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
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
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
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
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
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
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
(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只有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
化自信。
B.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
一的关系。
C.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调整与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
化两个方面。
D.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更
新与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学学说等体现出来
的自信的文化特质。
B.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明确提升文化自信的
着眼点和目标指向。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
适应性特质有关。
D.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
虑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3 分)( )
A.2021 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
美呈现大唐盛世,获得空前好评。
B.近年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
重现昔日盛世繁华与荣光。
C.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
魅力,让无数外国人爱上了中国。
D.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
文和法文,获得海内外高度认可。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4 分)
5.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
提升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6 分)
1.B(材料一并未分析“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分析了文化自信是文化特质
与文化主体的有机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与分析,要能进行信息的比对与内容理解与整合。由
材料一第一节原文“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
一” 可知文章分析自信是文化特质与文化主体的有机统一,并未分析“文化和文化自信的
有机统一”的。A 项材料一第 2 节“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
晰明确的整体把握理性,C 项材料第 3 节“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
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
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D 项结合材料全文理解。
2.A(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文化主体)
【解析】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
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
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可知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文化主体。
3.B(在原址重建圆明园不是文化自信)
【解析】材料一中提出:文化自信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
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
材料二中提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吸收化的能力,
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由此可知,在原址重建复原,不具备王蒙提出的关于文化自信的三种能力,因此圆明园不
是文化自信)
4.①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
②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
③用词精炼准确。运用“事实上”“可以说”等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4 分。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的严密性,要注意解题角度的缜密性全面性。论证严密可包括:论
证
结构的严密、论证语言的严密、论点论据的严密、论证方法的严密。
5.①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②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
与糟粕,区分善恶美丑。③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更新转化,
吸收消化。④提高文化反思与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6 分。每点 2 分,答
出三点即可)
【解析】审题要仔细,一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具体文化载体;二要寻找材料中关于提升文
化自信法的内容。既要注意具体文化载体本身的特点,又要紧扣文本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