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 2021 届高三 3 月教学情况调研(一)语文试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和《归去来兮辞》一样,《岳阳楼记》也是古来一代代读书人用声音打磨得光洁室润的
文本。这两者的精神,恰好是中国古典文人的最高精要,也是最大矛盾。自宋以下,那些在
历史中面目模糊或无趣或可憎的官员们,大多曾在私塾里_▲__地读过范文正公这一篇文字,
或多或少都__▲__地幻想过"先忧后乐"的气概。今天持有这种忧乐观的文人依然不少,但确
也有人忘了这个传统。我们要知道,这种高贵的精神曾经存在过,知道在自己鸡毛蒜皮的喜
怒哀乐之外有更广阔的所在。每为一些小事烦闷时,我就常读这一篇。大辞也极好,星散的
用韵。前面两段写景得体,不纤弱不粗糙,托得起最后一段的法亮。
人巩韩潮苏海,其实韩愈文字更多是陡峭,哈 像奇峰而不凝滞,是"( )"的走之势。
一句话反复说,节节逼人,无理说三分"有理就连说八遍。《讳辩》的结尾,▲_,气势汹汹,
简直要干架。《进学解》,拗口之至。韩愈的滋味正在于此。戏曲中有关于"宁可拗口也要表
达本意"和"空可把本意调整下也要让句子顺口"的论,即音乐性和文学性的取舍问题,在韩
介这是工战问题的_—他的拗口是故意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意气飞扬 摇头晃脑 佶屈鳌牙 回环往复
B.摇头晃脑 佶屈鳌牙 意气飞扬 回环往复
C.摇头晃脑 意气飞扬 回环往复 佶屈骜牙
D.回环往复 意气飞扬 摇头晃脑 佶屈骜牙
19.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黄河之水天上来
B.群山万壑赴荆门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配得上最后一段的豪情壮志",与原文相比,哪一种表
达更好?为什么?(5 分)
18.C
19.B
20.原文好。(1)“托”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写景对抒情的有力支撑。(2)用通常形容声音 的
“洪亮",喻指“先忧后乐"精神气概的宏大高贵,比直白的"豪情壮志"有新意 有韵味,且
与整体语境相谐。
江苏省海安实中、高邮一中、吴江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安城墙,犹如一本厚重的纸张泛黄的线装古书。城门是封面,砖块是字词。一行行的
字词,排列有序,叠加着,延伸着,装订成册,将一个千年古都内向的性格和饱经沧桑的过
往,悉数予以外露和储藏。
一座规模巨大的城郭,被这道城墙严丝合缝地围系和护佑了 600 余年,堪称奇迹。最初,
城墙就像一个坚固的盔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狙击着箭矢的狂妄的同时,更抵挡着企图像
一口吞咽一块肥肉那样将城池占据的野心家的野心。现在,城墙则是这座城市年轮的标记,
为它的发展做证,为它的精神塑形。
一块块平凡的砖块,年岁大了,就成了稀世的文物。砖块各就位,拥抱在一起,生死与
共,永不分离,既孕育出坚不可摧的意志,又呈现出巍峨壮阔的气势。冬去春来,日升月隐,
南来北往的狂风,像犀利的鞭子,将墙缝冒出的一茬茬草抽打得形容枯槁,却无法移动砖块
的位置; ,像蛮横的子弹,将城墙的面孔射击得斑驳陆离,却无法撼动城墙的
根基。阅读城墙,我读出了高大与渺小的辩证关系,悟出了 。砖是小的,城墙是大的。
没有砖之小,就没有城墙之大。城墙的构筑,源于对外界的恐惧,其功能在于阻隔和防御。
但门洞却是对城墙初衷的背叛,其指向是开通和连接。城墙就这样在一合一开中,将开放与
封闭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抵触的哲学命题,予以了形象化地演示。它在劝谕世人:身可以安
守城内,心不能坐拥墙中,( )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遥望远方,极目天下,还应让目光越过高墙。
B. 更应让目光遥望远方,越过高墙,极目天下。
C. 目光则更应越过高墙,遥望远方,极目天下。
D. 目光还应该越过高墙,极目天下,遥望远方。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18. C 19. 修改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抵挡着箭矢的狂妄的同时,更抵挡着
企图像一口吞咽一块肥肉那样将城池吞下的野心家的野心。
20. (1)肆无忌惮的暴雨;(2)对立与统一的逻辑脉络。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所填句子应当与“身可以安守城内,心不能坐拥墙中”衔接构成排比,前面两句主语分别是
“身”“心”,此句主语应当是“目光”,排除 AB;前面两句运用的虚词,一是“可以”,一
是“不能”,此句既有递进的意思,也有与前两者不同的意思,应选用“则更应”;且需先“遥
望远方”再“极目天下”,排除 D。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狙击着箭矢的狂妄”搭配不当,应将“狙击”改为“抵挡”;“企图像一口
吞咽一块肥肉那样将城池占据”搭配不当,将“占据”改为“吞下”。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所填句子要与“南来北往的狂风”格式一致,内容上要与“风”对应,与后文的“子
弹”“将城墙的面孔射击得斑驳陆离”协调。可以写“肆无忌惮的暴雨”;
第二空,要与“高大与渺小的辩证关系”格式一致,要与“将开放与封闭之间相互依存又相
互抵触的哲学命题,予以了形象化地演示”协调。可以写“对立与统一的逻辑脉络”。
江苏、福建、广东等八省市 2021 届新高考二模考前热身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不似江南雪景的含蓄柔丽,北方雪景是大刀阔斧的,极度的严寒扑面而来。一方水土养一方
人,( )
从家乡到哈尔滨,我始终没离开东北。乡村的生活图景仍然遵从自然时序,春耕、冬藏、秋
收,对城市的生活方式却大有不同。当我们住在温暖的房子里安居乐业的时候,寒冷的冬日
不过是窗外可供欣赏的审美客体:松花江的冰面在阳光的映射下是钴青色的,隐约能看到凝
固的波纹;树木的枝杈间堆积着白雪,厚重如大朵的棉花……而今的银白世界里物质丰富,
闲食琳琅满目,想起小儿时代的零嘴,如同白雪覆盖着的金银木红艳的果实,既是诱人的,
又是审美的,尽管那可能是一种贫困美学。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的是冰雪环境,虽有它的不适之处。
B.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的是有它不适之处的冰雪环境。
C.冰雪环境虽有它的不适之处,但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
D.冰雪环境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虽有它的不适之处。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B.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18.C(根据前文“北方雪景是大刀阔斧的,极度的严寒扑面而来”可知,下面应该将“冰雪
环境”
作为陈述对象,可排除 A.B 两项。根据语境,此句应强调“冰雪环境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
生活美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9.A(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 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 项使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C 项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D 项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故选 A 项。)
20.乡村的生活图景仍然遵从自然时序,春耕、秋收、冬藏,与城市的生活方式却大有不同。
(3 分)
江苏省南通、宿迁等七市 2021 届高三二模考前热身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一个活细胞
就好比一簇火焰,它燃烧燃料,从而产生生命所需的能量。( )因为细胞完成“燃烧”是
有温度条件的,即人体的正常体温。①只有这样、千千万万个小火焰才会遇和地“燃烧”、
给生命提供所需的能量。
②在细胞中、物质会永不停歇她传化为能量、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它是自然界更
新循环的一种方式。在循环过程中,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糖燃料经历了分解及一系列微妙的
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规律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环节都由一种特定的酶支配和控制,
每一种酶都各司其职。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能量,排出废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变化的燃料
分子会被传送到下一环节。当这个轮子“转”满一圈,燃料分子几乎被分解尽了,它们将随
时与新的分子结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一过程是生命世界的一大奇迹。③细胞就像一间
化工厂,不断从事着生产活动。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④所有发挥作用的部分极其微小,就
连细胞本身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被看到。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个富有诗意但极不准确的比喻。 B. 这个比喻虽不准确,但极富诗意。
C. 这是一个极不准确但富有诗意的比喻。 D. 这一比喻极富诗意,但并不准确。
19. 下列各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使用了借代手法,用“小火焰”借代细胞,使其特征更加鲜明。
B. 第②句使用了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胞内物质变能量的过程。
C. 第③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喻体“化工厂”形象地展现了细胞活动情形。
D. 第④句使用了夸张手法,突出细胞本身及其发挥作用部分的体积之小。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18. D
19. C
20. 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体的所有细胞来实现的。
江苏省镇江市吕叔湘中学 2021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
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
从前的诗人,甲________。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
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
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乙
__________,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
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丙____________。记得曾宾谷曾以《诗品》中语名诗,叫作《赏
雨茅屋斋诗集》。他的诗境如何,我不晓得,但“赏雨茅屋”这四个字,真是多么的有趣!
尤其是到了冬初秋晚,正当“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的时节。
18. 下列各句中,与“杏花春雨江南”所用艺术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鸡声茅店月 B. 清新庾开府
C. 秋窗风雨夜 D. 楼船夜雪瓜洲渡
19. 下列从材料中甲、乙、丙处抽取的三句话,填入原文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乃别有怀抱者 托辞 ②早就先我说过了 ③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
悟不到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20. 结合文意,压缩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不超过 15 字。(3 分)
【答案】18. B 19. B 20. 夏雨杀暑、润禾,秋雨耐人寻味。
【18 题详解】“杏花春雨江南”都是名词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意境,属于白描式手法,也叫
裂锦。A.由名词“鸡声”“茅店”“月”等名词堆叠,与题干诗句手法相同;B.“清新”是形
容词,修饰的是“庾”,与题干诗句所用手法不同;C. 由名词“秋窗”“风雨”“夜”等名词
堆叠,与题干诗句手法相同;D. 由名词“楼船”“夜雪”“瓜洲渡”等名词堆叠,与题干诗
句手法相同。故选 B。
【19 题详解】甲处,先说春雨的可爱,接着列举了一些描写春雨的诗句,然后说“从前的
诗人”,可见应当是诗人们都已经说出了春雨的可爱,此处应选②;乙处,前面说秋雨耐人
寻味,再说秋瑾“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再说“人自愁耳,何关雨事”,说明秋瑾
的长叹与秋雨无关,而是她自己的情绪,此处应选①;
丙处,先说冬天的寒雨爱的人不多,再举例说明有人也爱寒雨,只是寒雨的“妙处”不是所
有人都能体会到,只有亲事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此处应选③。故选 B。
【20 题详解】画线句是“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
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
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这段文字是说夏雨和秋雨的特点。先看夏雨的作用,“可
以杀暑,可以润禾”,而秋雨的特点是“耐人寻味”,据此整理答案即可。注意不要超过 15
个字。
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2021 届高三迎南通二模综合练习(一)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活脱脱一副面孔,热辣辣一丝震颤。天府之国,川剧变脸,疾如风快如电,脑袋一转,
眼睛一眨,精妙绝伦。
传说最初,人们为了吓跑野兽,用颜料涂抹面部,扮作狰狞之态来防身。后来这种以颜
料涂抹面部的仪式走向舞台,成为了一种表演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艺人们研究出了
以丝绸为绘画材料的“脸谱”,这便是变脸的雏形,也是变脸走向辉煌的开始。
( )。然而很多人看的是热闹,却不知其中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川剧变脸为了达
到观众的观赏需求,更多的是借助脸谱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绪,喜怒哀乐皆在其中。如今
游客去了成都,不能不吃的是油辣辣的火锅,不能不看的是活脱脱的变脸,这是当地的风土
民俗,也是中华的千年瑰宝。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如果川剧的精华就是“变”,变得丰富多彩,吸人眼球,那么京剧的精华是脸谱
B. 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那么川剧的精华就是“变”,变得丰富多彩,吸人眼球
C. 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那么“变”就是川剧的精华,变得丰富多彩,吸人眼球
D. 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吸人眼球,那么是川剧的精华就是“变”,变得丰富多彩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D.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18.B 【解析】此题难度不高。①陈述重点:“如果…那么…”,前面“如果”假设关系的重
点是由京剧,引出“那么”后面的陈述主体川剧,排除 A;②句子对应:与上句“如果京剧
的精华是脸谱”句式对应整齐的是“那么川剧的精华就是‘变’”,排除 CD;③逻辑顺序:先
丰富多彩,再吸引眼球,排除 D;④后文衔接:“吸人眼球”放在句末,与下面一句“然而
很多人看的是热闹”语意衔接紧密。
19. C(原文中“疾如风快如电”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 项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B 项
“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管弦”是借代的手法,借代 指音乐;C 项使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晴云”比作“絮帽”,“初日”比作 “铜钲”;D 项“梅妒”“菊羞” 使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疑点:
夸张和比喻的区别在于:夸张是指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原句:川剧变脸,疾如风快如电。形容变脸速度之快,“像风一样一滑而变”“像电一样一闪
而变”,变脸如风如电,疾速而“秒变”;这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快速度”。
但是说变脸的速度快如闪电,这里面绝对有夸张的成份。个人认为文中画线句子兼有比喻和
夸张。
20.改:川剧变脸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更多的是借助脸谱的变化来表达角色
的情绪。
①将“川剧变脸”的位置换到“不仅仅”之前;②将“达到”换成“满足”。(修改出一处 2
分,两处 3 分。)
【解析】① 两个分句,主语是一致的,为“川剧变脸”,后面分句子主语承前省,关联词放
在主语后面。②“达到”与“需求”动宾搭配不当。这一点虽然简单,但在阅卷时还是有好
多学生没找出来。
顺便说一点,“更多的是……”后面是递进关系,“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与“借助脸谱的变
化来表达角色的情绪”位置不能互换,因为画线后面“喜怒哀乐皆在其中”,与“借助脸谱
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绪”连接紧密,不可分开。阅卷过程中有极少数考生把前后顺序更换
了一下。
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2021 届高三迎南通二模综合练习(二)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
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
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 )。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
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
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
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
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
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
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腻”属于形声字,“贰”表示其意义范畴。
B.此处如果删去“被”字不影响语意表达。
C.“角色”与“角逐”中的“角”读音不同。
D.“耳熟能详”可以用“耳濡目染”替代。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B.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C.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D.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 分)
18.B(A“月”表意义,“贰”表声音;C 都读 jué;D“耳熟能详”重在强调熟悉,“耳濡目
染”重在强调影响,此处强调人们对剧目的熟悉程度,所以不能替代)
19.B(通过分析语句陈述对象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20.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可使
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4 分。“是由……的有机结合”句式杂糅、“感知”前成分残
缺、句序,每改对一处得 1 分,改对三处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