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名师课堂:“异类”作文讲评
一说到“异类”,我们还是有许多话要说的。“领异标新二月花”,这“领异标新”的二
月花,有的人会惊奇、惊喜、惊艳,当然也会有人感到惊心、惊骇,惊惧。
就像有人说孔子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是他在告诉弟子们攻击那些错误的思想和
言论,它的危害就消失了;也有人认为这句孔子意在说抨击、攻击与自己不一样的学说观
点,是非常有害的。持前一种观点,会觉得孔子是一个专制主义者,在倡导我们对于异端
邪说,对于不同于自己的思想来进行攻击;持后一观点,则觉得孔子是一个博施广采、兼
收并蓄,反对偏执一端、刚愎自用人。当然,关于孔子一语的理解还有其他。
下面就来看看一次关于“异类”的写作吧。
【材料】尘埃进入湖中能让水失去澄澈,进入云中却能使水汽凝结成雨滴。异类,指
不同种类的事物。如何看待异类的存在和进入,与异类共处,甚至认识异类的价值,能显
出心胸和格局,见到智慧和眼光,体现修养和底蕴。
【审题立意】
1.审题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
第一句话,有两个分句构成,列举了生活中的现象:尘埃,于湖水而言是个异类,能
让湖水失去清澈;于云中的水汽而言,也是个异类,却能够让水汽凝结成了雨滴。由此可
见,异类,可能会有潜在的危害,但也会有存在的价值。此句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异
类”的不同作用。不过从写作的情况看,不少学生没有注意这一点,大多数同学更关注后
面的内容。
第二句话直接对异类进行界定,点明其根本特质就是“不同类”。
第三句话由 6 个分句构成,前三个分句提出命题材料的出发点,也就是希望考生在动
笔前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本篇作文需要大家完成的任务:如何看待异类的存在和进入?
如何与异类共处?如何认识异类的价值?问题虽多,但前后相连,逐层引导学生思维深入,
需要学生冷静而理性的思考对异类的态度。后三个分句则告诉考生采取恰当态度的背后所
彰显的意义,比如能显出人的心胸格局,能看到人的智慧眼光,也能体现人的修养和底蕴,
材料再次帮助学生们拓展了思路。
2.立意
紧扣命题材料的思路,分析异类的价值或危害,探讨对待异类该持有的态度,或
者思考该怎么做才能真正认识到异类的价值,皆可视为切题。因此本次作文更多是在思维
的深刻性和语言功底上一较高下。
3.写作情况概析
大多数同学能够紧紧围绕“”如何对待异类展开,文章中多数在讨论对于异类应该持
有的态度,告诉论述对待异类持有的态度背后体现出的胸襟、格局、智慧等。不过这些文
章大多中规中矩,缺乏新意。只有极少数同学能进行辩证思考,在文中明确对那些能为某
一环境带来精彩纷呈局面的异类的肯定,对那种哗众取宠式的或者可能会带来危害的异类,
我们应该否定。少数同学能能够巧妙运用专属素材,或生动地叙述相关的故事,表达自己
对异类的感受;或通过层次清晰地论证,表达自己对异类的思考。
当然,也有少数同学出现了偏离材料主旨的情况,这类同学先说某一种文学的样式曾
经是个异类,然后文章中就大谈特谈这种文学样式的情况,再也不去谈关于异类的思考了,
文章就不知不觉中偏离了主题
【片段赏析】
1.蔡筱悠《闯入者》片段:
(简介:教室中闯入了一只鸟,它对于正在与课本鏖战的同学而言,绝对算是一个异
类,于是,同学们开始学会了与这“异类”的相处。)
我突然格外感念于这不寻常的异类的存在,也许它来就是为了给我们一点安慰,让我
们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去感受到生命中突如其来的美好陪伴,感
受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通相似。
这个异类既扩展了我生命的广度,也增加了我生命的深度,更赋予我生命的温度。
谢谢这只小小的闯入的异类。
2.黄骜《夜半琴声》片段
夜晚就该有夜晚的样子,它本应是静谧无声的,总该有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矜持
与骄傲,这突兀地响起的琴声,对夜晚而言,是一个十足的异类。
……
在沉默无言的大多数里,那琴声是那么的单薄与脆弱。当一个钢琴家,面对台下永无
掌声的观众时,想必也会窘迫。但这琴声似乎全然没这个自觉,依旧不瘟不火、不紧不慢
地悠扬着,它似乎是弹给自己听的,有点怡然自得的意味。
这让我想起了肖邦,在音乐史上,这位波兰作曲家也像一个异类,与主流乐坛格格不
入,他也经常弹给上帝与自己听听。我越发感觉,这夜晚的琴声也带着点这种异类的风骨。
……
渐渐的,我也敞开耳膜,尝试去聆听、接纳这静夜里的异类,没想到这一听就是另一
个世界——
这琴声如同月光般皎洁,可摸可视可闻可感。在这夜晚的异类的身上,流露出的是另
一种夜晚,它与大多数静谧的夜不同,它好像带上了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克制与青涩,
这琴声里的夜似乎开始流动了,带上了别样的魅惑力——
它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人语,是“江船火独明”的灯火……
异类的“异”就异在它的少数,它的与众不同,它的自成高格,就如这耳边的琴声一
般,透出夜静谧下的躁动,端庄下的轻佻,寡欲中的渴望。那不是大多数的夜,但这的确
是夜。
惠施曰:“万物必同必异,此之谓大同异。”没有绝对的矛盾,永远的对立,异类与大
多数之间绝不是不可相融、不共戴天的仇家。就如这琴声与静谧,看似格格不入,却都有
一个夜晚统摄着,暗连着,也尽情展现着一个完整的夜。而这一切,也只有一颗不拘于常
理,懂得担待的心才能看见。
陆怡遐的《化异》片段:
豆汁乳白、香醇。
卤水透明、苦涩。
几滴卤水洒入豆汁,絮状的蛋白质凝结、重组,便成了豆腐。
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们,懂得“顺其自然”,而做豆腐的懂得“化
异为和”。
……
就像一块豆腐的塑造过程,没有排斥的锋芒,没有退避的惊慌——来,就让它来吧,
只需敞开胸怀,静待改变,感受异类的特质,将其化为我的一部分。
……
“化异”是中国传承好几个世纪的处世方式,是转化的智慧,是“和”的智慧。
豆腐的味儿,已在漫长的时光里与中国人生活哲学交融,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佳篇欣赏】
格格而入
金米
“蛮夷之徒,绘画也如此肤浅。”朝堂之上,一时翕然,鄙视与嘲笑,深腾而起。
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正向光绪帝展现西方透视画法之妙意,一卷横陈,满巷深邃,一眼
望去,自近而远,层层铺叠,仿佛漫步于集市喧闹,森林威尼斯之曼妙水波……
无疑,在尊意境塑造轻现实描绘的中国传统画法面前,西方透视法是不折不扣的异类,
人们大可“聚而非之”。
“臣倒以为,此画法有其妙旨。”一青年画师忽然越众而出,朗声道:“透视法虽与祖
宗之法有别,然亦可学,可对古法有所裨益。”
满堂哗然,一须发洁白的老臣厉声呵斥:“苏子有言‘绘画论形似,见与儿童邻’,年
大人莫非重返童稚不成?”
“此言差矣,”年希尧不卑不亢地一躬身慨然道:“‘气韵生动’之圭臬自不敢忘,而王
摩诘《雪中芭蕉》置四时景物于一卷,李成以宫檐为视角构图,他们均转换视角,观物摹
形,绘形而意到,不亦甚妙?”
老叟一时接不上话来,花白胡须一抖再抖,终于从牙缝间蹦出二字来:“忘本!”便拂
袖而去。
面对众同僚的指责与轻蔑,年希尧依旧挺直了脊背,不以为意。他明白“异类”之异
就异在它的少数,它的与众不同,以及它的自成高格。透视画法虽为异类,却并非与传统
画法格格不入。接纳异类,欣赏异类,取异类之长,补己之短,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也方能成大家之气象。
不顾流俗非议,年希尧向郎世宁虚心请教透视法,并深入钻研阿尔贝蒂《论透视》一
书;与此同时,年希尧又追古溯源,翻阅北宋《营造法式》等典籍,深入钻研,洞悉原著
精髓,产生创见,“究其源流,往复再四”,“苦思力所,补缕图形”,终著成《视学》一书。
王希尧深谙于异类中寻普适,从异类中求进步,破程式化之窠臼,立创新求变之正法,
方是对待异类的最好态度;也明白认识到异类的价值,源于心胸的扩展,智慧的发掘,更
源于修养的丰厚。
他在接纳异类中,开始了对透视原理的清楚论述,对投影关系的优秀处理,也奠定《视
学》前无古人的地位。
深邃的视野,悠远的意境,雅致的情趣,横陈于画卷,与异类相容,终入不隔之境。
格格而入,方成大家。
莲花未出生时
管阅微
莲花未出生时,又是何物?
只是一颗撒入淤泥的莲子,一枚介入淤泥的异类。
淤泥对于莲子这一异类,不曾排斥,而是紧紧纠缠,接纳共融。可见,莲花是淤泥与
异类共同创造的产物。
我们又该如何认识与对待异类,造就满塘的浅碧深红?
异类,即不同种类的事、物、人。或许语言不通,可能面目不同,也许天性殊异。你
看,虎未曾分享一般无二的斑痕,叶也没有如出一辙的络纹;《左传》说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物各有性,人亦如此。异类的产生是客观世界的必然创造,是无可避免的风景。
既然不能避免,便该看到异类的介入并非浅层次的滑行,而是深层次的碰撞与反应。
雾霭中凝成的晶莹,贝壳中诞生的圆润,无不是与异类相处、相融后的产物。寻诸笔墨,
黑羊成为大雪封山时白羊群的唯一标识;纵访旧史,华夷交界处胡旋舞姿飞上敦煌石窟千
年不息。介入的异类,造就新的诞生,成为新的标识,滋养永恒之美。
可悲的是,古往今来,对异类多会示以刀戈,而这难免也会给自己留下血痕。比干七
窍贤心被剖,引暴虐君主连同王朝陪葬;布鲁诺骨灰中科学的余光,灼烧着神学禁锢下的
世界。独夫的灭亡,世界的停滞,又岂是外界的威迫、异类的侵害使然?中原之广,却从
“中国地大物博,自给自足”的矜傲沦落到“量中华之物力,结余国之欢心”的屈辱卑微,
又何能不怪责于清廷固步自封、排斥异类?
与异类共处,认识异类价值,正是我们所宜深慎的。
开放包容、相融共生之心便不可少,撷取阳光的胸怀与心态,从百万里外迢迢赶来,
温暖人的眼睑,也不忽略猫猫狗狗、小草野花等一切相异的瞳眸。开放包容,相融共生,
方能天下同沐光辉,共享恩泽。
而对难以相融的对象,也不妨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村上春树构想的“世界尽头”,有
心人与失心人泾渭分明,但也不拒绝物质材料的交换,虽然难免存在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
粥、一滴墨染了一罐水的情形,但如此求同存异,便可达臻美美与共的境地。
当与异类相和相融,就像莲子与淤泥相遇,满堂亭亭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