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学习:部编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脉络梳理(附:课后习题)
本单元课文目录:
17 壶口瀑布/梁衡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
19 登勃朗峰/马克·吐温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踏访名山大川,能让我们领略江山的多娇;畅游名
城胜景,能使我们视野开阔。
17 壶口瀑布
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壶口瀑布》,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了黄河所
象征的民族精神。
脉络图示:
课后习题解答
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
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
令人害怕。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声势浩荡、刚柔相济,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
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为:写被河水侵蚀的
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用反衬的手法衬托出水浪之猛,突出水与命运抗争的意
志力之顽强。
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
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
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
雾,景物特点是“险”。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接下来
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
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
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
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
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三、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
你的理解。
点拨: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
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不同的感受,理解的方式也应
有所不同。
【示例】①“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心还在不住地跳……”理解:“可怕”“急慌慌”
等词勾勒出壶口瀑布壮阔的气势和令人惊心动魄的形象,为后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
做铺垫。②“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一幅写意画。”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的声音之美和颜色、态势之美,表达了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
四、反复阅读课文第 3、4 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 3、4 段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如涌、挤、撞、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碎、驰骋、跌、
闹、急、飞转、拢、冲、先跌、翻个身、再跌、三跌、四跌、轰然而下、抖落、出轧、夺
路而走、折返迂回、散开、钻、觅、淌过、打旋、挂下等。这些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
文章灵动多姿,写出了黄河水纤细柔和以及排山倒海、湍急汹涌等优美形态。
示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
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这段文字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
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五、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
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
闾《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示例】《黄山记》选材: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以
见其“奇”;写黄山处处悬崖绝壁,强调黄山胜境的突出特点“险”。
构思: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显得独辟蹊径,给人耳目一
新之感。
语言: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当代作家马丽华的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
览的经历,表达了作者热爱雪域高原,礼赞、敬畏自然的感情。
脉络图示:
课后习题解答
一、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
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其中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第一天,作者采用移步换景
的写法,写了一行人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
冬雪山,作者看到了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作者看到了冰峰的晶莹、
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作者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
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发现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
第二天,作者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
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二、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作者从描写自己
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形态的千奇百怪、
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
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
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叹于自然的永恒。又如描写冰塔林
和冰川,虽然以“写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
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了冰体形状多得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
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三、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
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
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
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
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使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
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
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四、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
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
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标蓝的部
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
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
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眩晕”本义指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多由内耳、小脑等功能障碍引起。
这里指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
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
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
畏。
2.加点的部分说明风刮的时间之久,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
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
少了神韵。
3.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
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
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
一部分。
这几个句子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都不停留于具体的描写,而是将笔触宕开,抒写
作者的想象与感触,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时间的远处或思考的深处。这样的写法虚实结合,
主客相融,带给读者一种富于厚度和深度的美。
五、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
彩的人文景观。
【示例】自然景观:长江三峡、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自然景观风光无限,引人入
胜。
人文景观:白帝城,位于长江北岸,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
地点。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
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刘备讨伐东吴,
兵败后退守到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前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白帝庙内现陈列有“刘
备托孤”大型彩塑。
19 登勃朗峰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散文《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表露出作
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脉络图示: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当代作家阿来的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描写了一滴水在丽江的旅行,展现了丽江的
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脉络图示:
学习结语:
请走进本单元,跟着作者一起行走吧,让我们的心灵在自然中飞扬,让我们的灵魂在
人文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