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学习:部编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脉络梳理(附:课后习题)
本单元课文目录:
17 屈原(节选)/郭沫若
18 天下第一楼(节选)/何冀平
19 枣儿/孙鸿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剧本是戏
剧演出的文字依据,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17 屈原(节选)
郭沫若先生的《屈原(节选)》集中表现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与以
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突出了古代爱国诗人,
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
脉络图示:
课后习题解答
一、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课文节选的这一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
么联系?
课文节选的这一场中,靳尚先出场,郑詹尹随后,二人展开对话,主要是商议如何处
置屈原。靳尚策划恶毒的主意,郑詹尹尚有一丝疑虑,但郑詹尹并不是不忍杀害屈原,而
是觉得屈原无足轻重,然而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屈原随后出场,用独白的形式,对风、
雷、电进行了一番热烈的颂歌。屈原在独白中展示出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
胆识和勇气,与前面靳、郑二人的猥琐、阴暗、奸诈形成鲜明的对比。二人的密谋、对话,
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下基础。
二、课文的主体是屈原的独白。反复朗诵这段独白,体会“风”“雷”“电”等形象的
象征意义,说说独白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情感。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
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
求。
三、阅读剧本,要注意舞台说明,这样有助于把握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性
格等。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文字,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剧本中的舞台说明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第一,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道具、布景,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如课文开
头的“东皇太一庙之正殿……时有大风咆哮”一段,描述了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布景等信息。第二,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如“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
侧登场”“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这是提示人物的上下场;“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沉默
有间……将屈原带出”“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则拳曲于胸前”,这是屈原的上场,提示屈
原的衣着、容貌、神态等。第三,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
来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如,括号中的
“命卫士乙”“迟疑地”“惊异”“含怒”“把面巾蒙上,向卫士”等。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体会人物形象。有兴趣的话,也
可以尝试分小组进行表演,为完成本单元的任务二做准备。
点拨:这里主要有靳尚、郑詹尹和屈原三个人物。靳尚,高高在上、阴险、恶毒。郑
詹尹,阴险、胆怯、狡诈;他对靳尚毕恭毕敬,他的迟疑,不是因为心善,而是因为“怕
出乱子”,心疼东皇太一庙,而在靳尚威胁说“大义灭亲”时,他“最后下定决心”。屈原,
则要读出那种物我同化、光明磊落、坚贞高傲的形象,以及喷涌而出的愤慨激情。
18 天下第一楼(节选)
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节选)》描写了创业于清代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的老字号
“福聚德”烤鸭店由入不敷出、势如累卵到东山再起、名噪京师而又面临倒闭的曲折发展
历程,深刻揭示了“福聚德”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
脉络图示:
课后习题解答
一、《天下第一楼》中人物众多,戏剧冲突此起彼伏。梳理课文,概括剧本的主要情节,
完成下面的图表(见教材 P111),并思考这些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卢孟实到处打点
4.罗大头居功自傲,被赶出福聚德
5.唐茂盛强行要钱抢人,卢孟实气晕
围绕着福聚德烤鸭店展开。
二、课文中,修鼎新的一句“一个人干,八个人拆”,道出了福聚德由盛转衰的直接原
因。了解剧中故事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衰落根本原因的认
识。
福聚德衰落根本原因是社会。唐家二位公子吃喝玩乐还不停地给卢孟实拆台固然是重
要原因,但这仅仅是内因,还不足以让福聚德衰落。罗大头小肚鸡肠、不识大体,侦缉队
的刁难以及根植于人们头脑中的社会地位,才是造成福聚德衰落的主要原因。在那种社会
制度下,以卢孟实的个人力量,是无法拯救福聚德的。
三、《天下第一楼》被称为“京味话剧”,其人物语言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和鲜明的行
业特点,生动、地道,充满生活气息。与同学结成小组,选择感兴趣的片段,反复朗读,
尽量读出台词的韵味。
点拨示例:
下半晌是瑞蚨祥孟四爷的座儿,这可是吃主儿。
韵味:“下半晌”是“下午”的意思,选取京津地区口语表达,增添了地域特色,充满
生活气息。“吃主儿”依照现在的意思就是吃货,不但能吃,还会吃。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要
有叮嘱的语气。
四、阅读《天下第一楼》全剧,从常贵、卢孟实、修鼎新中任选一人,参考示例(见
教材 P112),写一段人物分析。300 字左右。
答案示例:
卢孟实是福聚德的掌柜,他富有才干,但一直屈居人下。福聚德的老掌柜唐德源很赏
识他,将他从旧老板处解救出来,并提拔他为福聚德的二掌柜。卢孟实不负重托,运用自
己的聪明才智周旋于各派势力之间,与福聚德的堂头常贵、相好玉雏儿等人一道努力,不
仅使福聚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存活下来,还越发蒸蒸日上,成了“天下第一楼”。
可是卢孟实自己的处境却一直非常艰难。老掌柜唐德源的两个儿子自己只知唱戏和练
武,却忌恨于外人卢孟实抢了他们的家业,并一直阻碍卢孟实的经营大业;他虽然贵为“天
下第一楼”的掌柜,一心想摆脱“五子行”被人轻贱的处境,但却始终无法挣脱父亲被羞
辱致死的梦魇;面对唐氏兄弟的轮番拆台,他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抵制和反抗,最终
被气晕。因此,他身上既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也有不少值得批判的地方。总之,他是一位
不甘平庸但无能为力的平凡人。
19 枣儿
孙鸿的《枣儿》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剧情,通过描写老人和男孩之间的
一段亲切交谈,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
的社会变迁。
脉络图示:
课后习题解答
一、阅读课文,想一想:“枣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怎样的
思想感情?
1.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
对话,展开情节。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
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
题。
2.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
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
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
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二、结合文中的台词和舞台说明,体会老人和男孩这两个人物各自的特点。选择感兴
趣的片段,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注意人物表情、说话语气的差异,尽量表现出人物内心
情感的变化。
全剧只有两位人物出场:老人和男孩。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
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
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
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
有所失落。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
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
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时代特征
三、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但出现的方式不同。结合童谣两次出现时的
情境,说一说:童谣在剧中起什么作用?两次出现时的表现效果有什么不同?
作用: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
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
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
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
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不同:幕后换台前,哼唱变呼喊,由没人回应变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四、联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
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中国城镇化,特别是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就是很多青壮
年农民工进城打工,但是他们的家属,包括老人、儿童,不能随着打工农民一块儿迁入到
城市生活、就学,这就必然导致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
全社会共同努力,花力气调动更多政策资源改善这种现象,才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社会问
题。
学习结语:
在阅读学习优秀剧本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尝试选择合适的剧本排练、表演戏剧,从而
在实践中体味戏剧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