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学习: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基础知识汇总(附:课文鉴赏)
本单元课文目录:
18 紫藤萝瀑布/宗璞
19 一颗小桃树/贾平凹
20 外国诗二首
21 古代诗歌五首
18 紫藤萝瀑布
一、字音字形
瀑布 pù bù
迸溅 bèng jiàn
挑逗 tiǎo dòu
凝望 níng wàng
繁密 fán mì
笼罩 lǒng zhào
枯槐 kū huái
遗憾 yí hàn
忍俊不禁 rěn jùn bù jīn
仙露琼浆 xiān lù qióng jiāng
二、词语释义
迸溅:向四处飞溅。
挑逗:逗引,招惹。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繁密:多而密。
笼罩: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
枯槐:已经枯萎的槐树。
遗憾:指不满意、悔恨、不甘心的事情。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仙露琼浆:比喻酒非常鲜美;文中比喻花朵中装的露水。
三、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宗璞,原名冯钟璞,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
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等。
四、课文鉴赏
1.文章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不由得”三个字,突出了作者的惊讶程度;“停住了脚步”是因为作者被紫藤萝花盛
开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句话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萝花的美丽,为下文写紫藤萝花的盛开
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赏析“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
终极”这句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生动形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生长繁茂和气势盛大。
3.“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品析“挑
逗”一词的好处。
“挑逗”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在阳光下盛开的风姿,把
紫藤萝花的活泼、顽皮、可爱表现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
4.品析“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
话。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状写花串和花朵的“推”和“挤”,突出了它们的“活泼热闹”,
表现了紫藤罗花的勃勃生机。
5.“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
果?
作者将“花”喻为“帆”,将“萼”喻为“舱”,形象地描绘了花的外形,富有动感;
又将“花”喻为“笑容”,用“忍俊不禁”拟写花朵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儿的美丽
可爱。两个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展示了其生机勃勃的特征。
6.如何理解“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这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香气”化作可见的“浅紫色”,把嗅觉之感用视
觉形象地表现出来,调动了读者的想像力,巧妙地写出了花香给作者带来的缥缈轻柔的感
受,也照应了上段作者感受到的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7.如何理解“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
含蓄地写出了花谢架毁的原因:观念的陈腐与社会的动荡。这里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
景理解,在当时狭隘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人们做出的一种极端的判断。
8.课文第 8、9 两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手法,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不幸遭遇与眼前这一片紫藤萝花的生逢其时
进行比较,从中曲折地反映出时代发展变化、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轨迹,这样写为引出下
文作者的深入思考做了铺垫。
9.如何理解“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把花和人遇到的不幸放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认识,立意高远,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不幸,
而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繁衍发展是无限的、永恒的,生命长河的流淌是
永无止境的。
这句话点明主旨,由花及人,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对生命的美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
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创造美好的生活。
10.结尾处“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加快了脚步”是因为“我”从花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心中的失落、悲痛、焦虑
化为精神的宁静和前进的动力。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引人深思。
19 一颗小桃树
一、字音字形
褪 tuì
忏悔 chàn huǐ
哆嗦 duō suo
矜持 jīn chí
执着 zhí zhuó
服侍 fú shi
猥琐 wěi suǒ
渺小 miǎo xiǎo
魂魄 hún pò
幼稚 yòu zhì
颤抖 chàn dǒu
赤裸 chì luǒ
血气方刚 xuè qì fāng gāng
轰轰烈烈 hōng hōng liè liè
祸不单行 huò bù dān xíng
二、词语释义
忏悔: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并决心改正。
矜持:庄重;严肃,拘谨;拘束。
执着: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
服侍:伺候,照料。
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幼稚:1.年纪小。2.形容缺乏经验,不老练。
颤抖:哆嗦,发抖。
赤裸:1.(身体)裸露。2.比喻毫无遮盖掩饰
血气方刚:指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
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三、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主要描写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北
农村的变革,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四、课文鉴赏
1.如何理解“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这句话的内涵?
“我”常想写,却一直没写,所以感到内疚,要忏悔;现在“该给它写”了,所以感
到安慰。
2.文章第 1 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暗示“我的小桃树”有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含义,以点明写作这篇文章的缘
由。写法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将小桃树在风雨中受难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瘦了许多呢”形象贴切,“容颜全然褪尽了”令人痛心,表达了作者对小桃树遭受风雨摧
残的同情。
4.“它长得很委屈”有什么深刻含义?
表面是说它生长的环境不好,在一个墙角里,不能茁壮成长,实际暗示作者自己从小
生活在小山村的环境里,孤陋寡闻,直到进城里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
5.作者一开始说埋桃核是“蓄着我的梦”,后来又说“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这些话
应当怎样理解?
在奶奶的教育下,作者从小就萌发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着美好的理想,随着小桃
树的长高,这种愿望和理想也更加强烈了。
6.第 7 段中作者明写自己的经历,和“小桃树”有什么联系?
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
充满向上的朝气,小桃树就是自己的化身。
7.为什么要写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及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
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通过写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及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火灼灼”
的开花景象,来反衬小桃树花瓣的单薄和样子的猥琐。
8.文章最后一段说“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是什么意思?
文章以此结尾,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表示“我”对小桃树充满信心,相信它耐得住风雨,经得住挫折,最终会成为
大桃树,结出果实。
文章以此作结具有深刻含义: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让作者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
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作者坚信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一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
实现美好的理想。
9.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
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结合全
文可以得知作者的梦是指幸福美好的未来。
20 外国诗二首
一、字音字形
瞬息 shùn xī
怀恋 huái liàn
涉足 shè zú
萋萋 qī qī
幽寂 yōu jì
二、词语释义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形容极短的时间。
怀恋:动词,怀念依恋。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幽雅寂静,形容孤独寂寞。
三、文学常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普希金,19 世纪俄国伟大的诗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
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弗罗斯特,美国诗人。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他
更是被誉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四、课文鉴赏
1.如何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假如”二字?
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诗人以饱
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怎么办?面对这个大家都会碰到的问
题,诗人的劝说首先是“不要悲伤”,因为悲伤会吞噬一个人的斗志,让人一蹶不振;然后
是“不要心急”,因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风浪的平息需要时间,花朵的绽开更需要时间,
焦虑、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必须学会忍耐和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它说明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
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使人生更加精彩。
4.《未选择的路》中的“两条路”有什么含义?
“两条路”表面上是指自然界的道路,平坦笔直的大路和荒凉幽寂的小路;深层意义
上是象征两种人生之路、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5.诗人选择的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会“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是说野草丛生,人迹罕至,说明这条路很少有人涉足。“更诱
人,更美丽”是因为这条道路相对来说更加坎坷与危险,充满挑战,诗人选择这条路是想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那样的人生可能会更精彩,不会留下遗憾。
6.《未选择的路》结尾一节有什么深刻含义?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与开头呼应,在多年以后,回顾自己当初的选择也许会“轻
声叹息”,为未走那条路而感到深深的遗憾。诗人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象征
着人生之路,人生的道路虽有千万条,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就无法回头。
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品读
1.背景与主题
696 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
轻率,少谋略。陈子昂接连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遇此挫折,眼看报
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jì)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
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2.这首诗歌的句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
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什么作用?
突出时间之绵长,从时间角度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鉴赏品读
1.背景与主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诗歌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
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
实写泰山雄伟高矗;“荡胸生曾云”一句写细望泰山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
“一览众山小”一句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小,虚写泰山
之高。
3.颔联中“钟”和“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是夸张的说法,
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
的形象。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鉴赏品读
1.背景与主题
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
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的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
胸臆,寄托壮怀。
诗作通过描写登飞来峰远眺时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积极向上
的人生态度。
2.品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描写峰上古塔之高;第二句虚写在高塔上看
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深刻
含义?
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着眼于未
来。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鉴赏品读
1.背景与主题
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北伐失败,
陆游被罢归故里。对照诈伪的官场,家乡淳朴的生活令作者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
诗人貌似闲适,却始终忧怀国事,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这种心境
和所游之境吻合,于是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诗歌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诗人陶醉在山西村的人情美、风
景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反映了诗人乡居时的悠闲惬意之情。
2.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气氛?
“莫笑”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之情。“足”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
情。此联渲染出农家丰收之年一片欢乐的气氛。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
的崇拜和对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
新奇和亲切。
4.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的喜爱和恋恋不舍。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游兴十
足,游意不尽。一个热爱山村秀美景色,与村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歌言虽
尽而意无穷。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鉴赏品读
1.背景与主题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
廷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
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 315 首,总题为《己亥杂诗》。这是第五
首。
此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
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2.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
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诗中诗人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二句写离愁别虚已经充塞天地,抒发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愁苦郁闷;第三、四
句借“落红护花”表明自己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