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学习要点
加入VIP免费下载

《愚公移山》学习要点

ID:64510

大小:75.6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部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讨论:  1、读了此文后,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3、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4、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写此事有两个作用: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5、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愚公不“愚”。  (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   6、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7、愚公怎么驳斥智叟对他的讥笑的?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深入探求: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大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积累:  1、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2、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帝感其诚(被动语句。“帝”是被感动者。) 《愚公移山》第二部分     1、作者:列子,名御,战国时郑国人,著有《列子》2篇,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课文的寓意: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3、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     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愚心移山的艰巨性     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5、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6、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     7、字词的理解与辨析     ⑴读准下列加点字:     太行háng王屋二山       冀jì州之南       惩山北之塞sè      荷hè担     京城氏之霜shāng妻      始龀chèn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     一厝cuò朔东            高万仞rèn        箕畚jīběn         魁父fǔ之丘        雍yōng南     ⑵辨析下列形近字     万仞      冀州        遂        垦        孀妻        智叟        穷匮   {        {          {        {        {          {          {     坚韧      小心翼翼    逐        恳        寒霜        臾          溃退     ⑶理解文中疑难字词的含义     方七百里:见方。古代称面积用语,译为方圆。     面山而居:向着,这里用作动词。     年旦九十:将。            惩山北之塞:苦于。     聚室而谋曰:家,这里指全家人。     指通豫南:直。  始龀:换牙。  无穷匮:尽,不足。     固不可彻:通,达。    寒暑易节:季节。     箕畚运于……:泛指盛土石的工具。这里指用箕畚。     毕力平险:险阻。这里作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山之一毛:草木。   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⑷辨析“之”字在句子中的用法:     之字原有三种常见用法:     A、相当于:“的”                        B、相当于:“他(她,它)”     C、起舒缓语气,调整音节作用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A、相当于“的”{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跳往助之     B、相当于“他(她、它)”(笑而止之曰    闻之    告之于帝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起舒缓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    调整音节的作用  虽我之死     译时不译    汝心之固)     ⑸辨析“而”字在句中的用法     “而在句中作连词,通常有两种含义:     A、表顺承,不译     B、表转折,译为“但”,“但是”       文中表顺承的有{聚室而谋曰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的有:而山不加增     ⑹辨析同一个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其妻献疑:他的,这里指愚公的          杂然相许:赞同     {                                    { ,     惧其不已:化,指愚公                  高可二黍许:光景,上下     年旦九十:将             无陇断焉:语气词,相当于“了”     {                       {     且焉置土石:况且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⑺通假字:     在古汉语中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种现象叫“古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用“惠”代“慧”,“惠”是通假字,而“慧”则叫本字。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回来。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用热水焐。     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     ⑻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     2、如太行、王屋何?     译:“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译为: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3、且焉置土石?     译为: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呢?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寒来暑往,季节变换,才往返一趟。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