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
• --------比喻、比拟
• 二、常见的修辞格
• (一)比喻
• 1.什么是比喻
•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在描写事物或说
明道理时,通过类似联想,用同它有本
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其他事物来描绘事
物或说明道理的一种修辞方法。
• ①孤之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陈寿
• 《三国志》)
•
•
• 2.比喻的构成
• 比喻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成分,两个条件
•三个成分:本体 喻词 喻体
• 被比喻的事物------本体;
• 用来作比的事物----喻体;
• 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喻词。
• 两个条件:
•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类
• 性质不同的事物;
•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之处,
• 即必须有相似点。
本体 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 √ √ 西城的落日像一只
金色的圆盘。
暗喻 √ 甲是乙 √ 青春是盛开的鲜花。
借喻 √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
白花。
以下句子是比喻句吗?
• 4.比喻的作用
• (1)运用比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 ①什么叫国粹,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
• 所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换句话说,
• 便是特别的东西。但是特别未必定的
• 好,何以保存?
• 譬如一个人,脸上长出了一个瘤,额上
• 肿了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
• 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
• 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
• 了,同别人一样的好。
•
• (二)比拟
• 1.什么是比拟?
• 比拟就是通过联想,把物当作人,或者把
• 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
• 的修辞手法。
• 物当作人-----拟人
• 人当作物-----拟物
• 甲物当作乙物------拟物
• 2.比拟的类型
•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 (1)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
• 使之“人格化”。这种“人格化”,主要采用以下
• 方式来实现。
•用适用于人的动作、形容词或成语等来
• 描写人以外的事物。例如:
• ①鸣蝉在树叶中长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
• 味书屋》)
•用人称代词来指代事物。例如:
• ①中华大地用乳汁养育了她的子孙,她
• 的儿子永远爱着中华母亲。
•把用于人的称谓,用于人以外的事物。
• 例如郭小川《厦门风姿》:
• ①看,榕树老人捋着长髯,木瓜弟兄瞪
• 着大眼,候着出海的渔民哪,披风戴露
• 满戴鱼虾回家。
• 又如王汶石的《土屋里的生活》)
• ②石磨南边,有一个猪圈,院墙残缺,
• 那个爱串门的老猪,最爱领着她的猪少爷
• 和猪小姐拜访新来的客人。
•把事物当作人来呼唤,并和它谈话。有
• 人又称之为呼告格。例如:
• ①灵车啊,你慢点行!慢点行!总理啊!
• 你睁开眼,再看一看啊,您的战友,您
• 的人民,您的儿孙……
• (2)拟物
• 拟物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用适用于物的词语来叙述人。例如:
• ①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
• 安全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和空气接
• 触而变化的危险。(夏衍《包身工》)
•把物的某些动作特征用到人身上。例
• 如:
• ①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 人没有尾巴,这里把帝国主义写成了兽类。
• 3.比拟的作用
• (1)运用比拟,有利于调动想象,增加语
• 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 ①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 ②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 (2)运用比拟,有利于烘托气氛,抒发强烈的
• 感情。
• ①钟山啊——钟山在滴泪。
• 长江啊——长江在悲鸣。
• ②秦淮河失去了往日的欢笑,
• 莫愁湖发出了撕胆的哭声。
• (3)运用比拟可以增添语言的趣味性。
• (4)运用比拟写景状物,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
• 5.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 (1)比拟是拟物为人、拟人为物、拟甲事物为
• 乙事物,要点在于人格化和物格化上;比喻的
• 关键是寻找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而设喻。
• (2)比拟是比照拟体的特征摹写本体,意在以
• 此为彼,彼此交融,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
• 不出现;比喻是用喻体比本体,甲乙两事物一
• 主一从,意在以此喻彼,取比以明,本体或隐
• 或现,但喻体必须出现。
• (3)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是以名词
• 性词语的身份出现,表示一种实体;而比拟
• 中起比拟作用的成风一般是描述性的,一般
• 由动词性词语充当。
• (四)比拟可以在本体和拟体成分之间加上
• 相应的比喻词和喻体使之成为明喻;而比
• 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不能再加上比喻词和
• 喻体。例如:
• ①战争贩子们在狂吠。
• ②共产党像太阳。
作业
• 按要求对下面一句话进行改写。
• 要求:1、不能改变句子原意。2、至少用
一种修辞手法。3、表达出括号内提示的情
感。
• 原句:柿子挂在树上
• 改写:1、 (表示愤怒)
• 2、 (表示快乐)
• 3、 (表示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