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我国交通管理部门积极作为,应对城市发展形式
的客观要求。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灯杆、高清探头等,
成为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某市一辆公交车在正常行驶中,突然冲出护栏,坠
入江河,后据权威媒体得知事件原委,一名乘客忘记到站下
车,与司机发生冲突最终导致惨剧发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你结合材料,发
表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
参考立意:智能社会呼唤文明素养;既要抓物质文明,
也要抓精神文明;真正的安全保障是我们自已的安全意
识。
诗歌鉴赏专题
--表达技巧
表
达
技
巧
1 表达方式
2 表现手法
3结构技巧
4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 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
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
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
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
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
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
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
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
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
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
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
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
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
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
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
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
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
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
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
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
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 (一)、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1.视角: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2.感官: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
觉、味觉、嗅觉)
3.状态:动静或虚实
4.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5.其他描写方法: (1) 虚实结合
(2)点面结合
(3)白描和工笔
(4)细节描写
1.视角:上下、远近,俯视仰视(写景)
效果:使读者对描写景物产生更加全面
的认识,画面立体化,层次化。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景)
鹰击长空,(仰视)
鱼翔浅底。 (俯视)
2.感官:所见(视觉),所闻(听觉),
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效果:多方面表现景物特点,使画面更
立体,意蕴更丰富。
唐·白居易 《夜 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刘禹锡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宋·王安石 《梅 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状态:动静(动静结合、以静衬
动或以动衬静)两者相互映衬,构
成一种情趣。
•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
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
联、颔联写自然美景: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
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
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
水从石上潺潺流过。颈联进一步写动景:竹林
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
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侧面描写: 白居易《夜雪》
• 已讶衾qīn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
“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这是
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
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
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
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
然烘托雪大。
•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
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5.其他方法
(1)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
虚;客观为实,虚构为虚;正面直接描写为实,侧面
间接描写为虚。
虚实结合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与过去
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
某种思想感情。
•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
幸福想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
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言
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
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2)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
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
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
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
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
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
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
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
现思想,抒发感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白描 :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
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
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
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
“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
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3)工笔细描,就是讲究文笔工整,用工整
细密的笔法描绘人、物和生活场景。使形
象生动逼真。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dài)瑁(mào)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4)细节描写,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
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
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
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
的作用 。
•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
临发又开封。”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描
写: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
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
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an)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二)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析】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
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
“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2、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
“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
厚的离别情意。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
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
哀情 ,别具韵致。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看景与情的关系:
• 触景生情(即景抒情、情随景生)-----先写景后抒情。
诗人写作之前没有什么情思意念,偶然遇到某种景物,
忽有所悟,于是某种情思油然而生。
• 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
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
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只写景,将感情融汇在特
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全篇不露丝毫情意,作者
的思想感情完全附着于景。乍看起来句句写景,而实际
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 因情造景(缘情写景、移情入景)-----指的是诗人带
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景物,并把自己的感情注入
其中,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以乐景写哀情
• 以哀景写乐情
• 以乐景写乐情
• 以哀景写哀情
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
的表现手法。
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看
景与情的关系:
(2)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
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
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象来抒发
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多见
于咏物诗。
• 蝉 虞世南
•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
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
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
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3)借古抒怀(讽今、喻今、伤今)。咏史诗一般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来寄托个
人情怀、家国之思或历史兴衰的感叹,或表达自己现实中的失意之
感,或借以对现实社会进行讽喻劝谏、讽刺批判。
【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
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
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
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
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
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4)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情
感寓于叙事之中。
•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
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
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5)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
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
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
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
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
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
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用典抒情。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
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a、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
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
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
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
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
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
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
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的反映。
b、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
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
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
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
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
“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
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
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
敌保国的决心。
c、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
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
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
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
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
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
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
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
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d、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
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
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
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
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
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
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
了。
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
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
志。总之都能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
感,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
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
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作者借赞扬历史上的刘裕,讽刺南宋王
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
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用典和借古抒怀的区别
• 借古抒怀与用典都是借助写历史人物和事
件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都具有委婉
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效果。其区别
表现在:
• 1.在对象上,用典所用之“典”不仅限于
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可以是神话传说、寓
言故事或前人语句等。而借古抒怀的抒情
媒介只能是历史人物和事件。
• 2.在范围上,用典是只适用于诗歌局部的
表现手法,而借古抒怀是针对全诗而言,
是整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
《念奴娇 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 1 联想、2想象、3衬托、4渲染、5
烘托、6象征 7赋比兴等等
1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
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
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
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
纷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
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别具浪
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2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
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的思维过程.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想象----对写,从对方着笔 这是古代诗词常
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
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
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
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
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
远行人。”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
的氛围,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
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三、
四两句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
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
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
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月夜
作者:杜甫 (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
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
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有正衬和反衬
两类。
•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
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
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
象来反衬。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
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4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
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 《夜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村店
月昏泥径猾,竹窗斜漏补衣灯。” 诗人以“冷鳞、
萤、村、店、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还
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 再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pēi酒,红
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的前三
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造出的米酒,微呈黄
绿色,面上还有一些悬浮物细小如蚁;那酒正放在
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
雪了。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发问也就水到渠
成: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
5烘托: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
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
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
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
出本意的目的。
•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
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
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
(烘托)出画面的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
又反衬了春涧的寂静。
渲染烘托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
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
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
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
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
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
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
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
离愁别恨。
6象征(托物言志):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
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
情。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
托作者的心志。借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
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
征事的表现手法叫象征。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
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
高尚情操。
7、赋、比、兴:
• 古人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
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
• 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兴复
杂一些,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的
兴致,引发诗人歌唱。诗人找到一个话头,因
此兴多数用在诗歌的开端。如果通篇贯穿着这
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经》中得到广泛
的运用。
结构技巧
首尾照应 过渡
开门见山 铺垫
层层深入 伏笔
先总后分 照应等
先景后情
卒章显志
1、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
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
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
“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
而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
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
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
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
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
空间。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
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
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
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
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物
志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
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卒章显志,
直抒胸臆,
明确表达希
望得到援救、
昭雪冤狱的
愿望,点明
主旨。
• 诗人在诗歌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卒章显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
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3、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
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
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
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
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
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4、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
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
而出。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wǎn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
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
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
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
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
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
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
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
严谨。
•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
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
送李胄》)
•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
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
“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
字。
5、照应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
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
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6、抑扬结合
•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
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这首诗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
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
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
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先写汉文帝在宣室夜召曾被驱逐的臣子贾谊,
“求贤”“虚前席”写汉文帝求贤心切,这是扬;
但汉文帝并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感兴
趣的只是鬼神之事,这足以证明其政治上的昏聩
慵弱,这是抑。
(2007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
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
简要分析。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
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
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这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象征、借代手法。②将关内桃花烂漫
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
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
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③这句诗蕴含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出主旨
古诗词主旨表现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如何体现
主旨
对比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
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
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
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
见大。
1、以小见大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
生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
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
(当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
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
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
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难怪白居易对
此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以小见大
比喻 比拟起兴 借代
夸张 对仗设问互文
反问 排比 反复 返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
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
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
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
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
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
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
叙事,条理清晰。
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
人寻味。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
情。
1、比喻
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修
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
奥为浅显。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明喻
暗喻
借喻
借喻
博喻
•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近
王 铚①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 【注】 ①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
遭到贬斥。②索莫:孤寂沮丧的样子。
•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
以分析。
• 【尝试答题】 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包裹着积雪的山峦像一道银色的屏风;清
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春日
将临的明丽画面。
2、比拟
• 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赋予事物以
人的行为特点,它使描绘的事物更形象,
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拟物是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可以
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而富有
情趣的表达效果。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人
拟物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
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
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
花雨。
•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
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 【尝试答题】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
(点明修辞)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
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阐释运用)使
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写出了词人在明媚
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后,心情为之一
畅的感觉。(分析效果)
3、夸张
•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
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
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
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夸张的作用
是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
言的感染力。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
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
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尝试答题】 运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词人离愁之重、思念之苦以及与在京亲友
们的情谊之深的思想感情。
4、借代
• 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
事物。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
含蓄。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秋斋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金]赵秉文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 【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
称“韦苏州”。
•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
析。
• 【尝试答题】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
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
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5、双关
• 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
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
厚,余味深长。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诗中第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 【尝试答题】 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晴”谐音“情”,有表示情意绵绵之意。作者
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双关隐语巧妙表露姑娘的情思,
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6、对比
• 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
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语句的表现力。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
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
象和启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
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
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
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
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
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
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
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
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
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 【尝试答题】 答案 妙在用三层对比(点明修辞)强化了
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
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
“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阐释运用)三层对比,层层递
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效果)
衬托与对比
•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
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 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
对照,突出事物的特点。
•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
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
分时往往都算正确。
(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
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
别》)__
(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
《村行》)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___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
涧》)____
(5)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
一枝开。(齐己《早梅》)__
• (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
沙》)
(3)衬托(反衬)
(1)衬托(反衬)
(2)对比
(4)衬托(反衬)
(5)对比
(6)衬托(反衬)
表达技巧答题思路及步骤
第一步:明技巧
确定并点明技巧
第二步:释运用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技巧在诗句中的运用。
第三步:点效果
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
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