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自
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比
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古
代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壮观。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于建设
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概述
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恒星
和行星的区别,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
的坐标,并划分若干区域来识别它们。
例如“二十八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
集群。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
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二十八星宿
角、亢、氐(dī)、房、心、尾、
箕(jī)、牛、斗、女、虚、危、
室、壁、奎、娄、胃、昴
(mǎo)、毕、觜(zī)、参、
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
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
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
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
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
的分野。
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
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
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
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
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
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地理并
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
为九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
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九州:冀州、青州、兖
(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
扬州、梁州、雍州。
禹贡九州图
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地名所指的地方。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区。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指崤山以东。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
关西:函谷关以西。
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
些地区在长江之外)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论语·为政》)
明确:把实行仁德政治的君主比作北极星(北辰),
居其中而众星拱卫。古人认为北极星在整个天体的中
心位置。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明确:感叹昼夜不停流去的河水,痛惜时光的易逝。
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
也》)
明确:以水比况聪明智慧的人,以山比况有仁德的
人。这句话的下文为: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明确:以日食月食比喻君子的过失:错了也错在明
处,改了众人照样敬仰他。
自古至今,太阳和月亮运行
的轨迹,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表盘,
寒来暑往,春秋更替,社会生活
在日月的轮动中渐进。中国古代
对时间的划分非常细致,有生活
情趣,也富有文化内涵。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
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
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祐二年
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
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古人纪年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壬辰年
1911年 辛亥年
2010年 庚寅年
2011年
2012年
辛卯年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在中
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
为1662—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
1736—1795年,历60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
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
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
元”为年号历28年(713—740),史称“开
元盛世”。
关于中国古代纪年
古人纪月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
特殊的称谓。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
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
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
孟冬、仲冬、季冬。
古人纪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
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
一天叫朔,每月十五日叫望,望后这一
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
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
之望日前后”。
• 朔日
• 晦日
• 望日
• 既望
• 下九
• 初阳
• 农历每月的初一
• 农历每月的末尾
• 农历每月的十五
• 农历每月的十六
• 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 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的一段时间。例如《孔雀东南飞》“往
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古人纪时
1、天色纪时法
2、地支纪时法
3、五更报夜
天
色
纪
时
夜
半
鸡
鸣
平
明
日
出
食
时
隅
中
日
中
日
昳
晡
时
日
入
黄
昏
人
定
地
支
纪
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
代
纪
时
23
-1
点
1-
3
点
3-
5点
5-
7
点
7-
9
点
9-
11
点
11
-
13
点
13
-
15
点
15
-
17
点
17
-
19
点
19
-
21
点
21
-
23
点
夜间时辰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明
五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现代时间 19-21点 21-23点 23-1点 1-3点 3-5点
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
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
中。”(《陈太丘与友期》)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愁。”(崔颢《黄鹤楼》)
更定:“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张岱
《湖心亭看雪》)
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
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
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
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
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
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
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
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
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
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
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
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节日
元旦
二月十二日,
百花生日。
“燕地寒,
花朝节后,余寒
犹厉。”《满井
游记》
花朝
正月十五,亦称
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
灯为戏,所以又称灯
节。宋欧阳修《生查
子·元夕》:“去年元
夜时,花市灯如昼。”
上元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
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
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
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
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
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陆游《游
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
朴古风存。 ”
社日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
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绵
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下令放火烧
山。介之推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
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
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寒食
清明节的习俗
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有《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
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
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
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
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
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上巳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
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
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
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
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
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
朝廷有赏赐。
端午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
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
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
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和凝
《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
宫嫔乞巧忙。”
七夕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
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
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
《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
送君吟上木兰船。”
中秋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
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
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
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
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
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
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
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
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腊日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
上。除是除旧布新。一
年的最后一天叫“岁
除”,那天晚上叫“除
夕”。除夕人们往往通
宵不眠,叫守岁。苏轼
有《守岁》:“儿童强
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
许慎《说文解字》卷
二四“女部”:“姓,人
所生也,从女、生,生亦
声。”班固《白虎通德论》
卷九曰:“姓者,生也,
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
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
是“生”。
姓
姓作为一种族号,他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
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
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
姓的由来已久,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嬴、姚
等都有女字偏旁。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在母系社会
中就有了姓的分别。
例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昊是嬴姓,
太昊是凤姓。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国鲁、晋、
邓、卫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
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氏
氏是家族的标记。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如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氏。
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同样的,出于王室的,便称王
孙氏。有些以所居职官为氏,如司马氏、司空氏。有些以所封
地名为氏,如韩氏、赵氏。不过,最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
如秦将百里术,字西乞,其孙以西乞为氏。齐文公子字子高,
其孙以高为氏。氏和宗法制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古人要
分立家支,往往就要命氏。
必须说明,在先秦时期并不是人人都有姓氏,姓只是具有
一定身份的人才有的,如果一个人本来有姓,后来沦落成为卑
贱的奴隶之流,姓也就失掉了。至于氏,得自世功官邑,身份
低的人自然也无从具有。
名是人与
人之间互相区
别的符号,在
古代婴儿出生
几个月后一般
由父亲命名。
名
字是成年举行冠笄礼时,由来宾中的
尊长代取的,用以表德,它与名有一定的
联系。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
述和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
文天祥字宋瑞。
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关系:如王绩
字无功;管同字异之。
字
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
别名,因此又叫“别
号”。号往往即兴而
起,不一定和名之间
有联系。但号往往用
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
眼,因此号又俗称雅
号。
李白: 青莲居士 半山王安石:
贺知章: 四明狂客少陵野老杜甫:
白居易:香山居士 李商隐: 玉溪生
欧阳修: 六一居士苏轼: 东坡居士
黄庭坚: 山谷道人秦观: 淮海居士
帝王将相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
的称号。
谥法例举:
褒扬类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
谮诉不行曰明 经天纬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刚强直理曰武
贬斥类:
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不勤成名曰灵 好祭鬼怪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 祜威肆行曰丑
壅遏不通曰幽 动祭乱常曰幽
好内远礼曰炀 去礼远众曰炀
怜悯类
早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年中早夭曰悼 慈仁短折曰怀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父亲
起的
弱冠仪式
后起的
自己
起的
古人名字号
(1)人名
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
谥号。
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
文忠。
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
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
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人名称谓
班固,字孟坚:
孟,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曹操,字孟德:
孟,排行第一。
“德”(行)与“操”(守)同义。
韩愈,字退之:
“愈”为胜过、超出,“退”为约束、
退守。
刘禹锡,字梦得。
“锡”同“赐”,“禹锡”为“大禹所
赐”之意,故字为“梦得”。
李商隐,字义山:
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
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李商隐
字“义山”与名呼应。
(3)谦称。
王侯自称孤、寡人。
大臣自称臣。
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不
肖、愚、鄙人等。
女子自称妾。
晚辈自称小子。
• 令尊:---
• 令堂:---
• 令爱:---
• 令兄:---
• 令婿:---
• 令郎:---
• 令妹:---
• 令正:---
• 府上:---
• 跨灶: ---
• 高足: ---
别人的父亲
别人的母亲
别人家的女儿
别人家的兄长
别人家的女婿
别人家的儿子
别人家的妹妹
别人的妻子
别人的庭院
别人贤能的儿子
别人的学生
贤侄 贤弟 仁兄等等
1 :称谓前加 “令”“贤”“仁”等表示对他
人尊称
2:其他别称:
• 同窗、同门、同砚--
• 寒窗----
• 门生--
• 东床、东坦、娇客
• 外父---
• 外姑------
• 季父:----
• 冢子:----
• 庶子:-----
• 良人、良君:-----
• 细君:--------
同学
学校
学生
女婿
岳父
岳母
叔父
长子
妾生的儿子
丈夫
妻子
• 家父、家严、家君-
• 加母、家慈:------
• 寒舍:
• 家兄:------
• 舍妹:------
• 舍弟:------
• 犬子:------
• 内子、内贤:---
3:称谓前加上“家”或者“舍”表示对自己的
谦称
• 自己的父亲
• 自己的母亲
• 自己的家
• 自己的兄长
• 自己的妹妹
• 自己的哥哥
• 自己的儿子
• 自己的妻子。
4:加“先” 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 如:先大母、先帝
5:加 “太” 表示对方是长辈 如:太母 太公
(4)敬称。
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
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
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
大人。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古代授官常用词语
拜:拜官授职,某种官职或名位,
如 “于是辞相印不拜” 《张衡
传》
除: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 连开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荐: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加封:五人得封于大堤之上
起:起为太使令
点、简:
选:
赠:
补:
拔:
擢:
进:
加:
陟:
迁升、
迁授、
迁叙
拜
官
授
职
:
官
员
提
拔
贬
官
降
职
1: 迁削、
迁谪、
左迁,
2:放
3:出官
4:出
• 迁: 调动官职,
• 包括升级、降级、
平级转调三种情
况。
• 降级叫迁削、
迁谪、左迁,
• 平级转调叫转
迁、迁官、迁
调,
• 离职后调复原
职叫迁复。
(5) 谪:降职贬官、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
官职。
如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有辞职、调离和免职
三种情况。
罢免官职
官员特殊的专用名词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张衡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 骨,征拜尚书。
(9)下车:指官员刚刚到任工作
衡下车治威严, 《张衡传》
(10)视事:做官
古人称谓习惯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 贫贱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
•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
•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朋友
•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
•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
• ------“贫贱之交”;
• ------“金兰之交”;
• ------“刎颈之交”;
• ------“患难之交”
• ------“莫逆之交”;
• ------“竹马之交”;
• ------“布衣之交”
• ------“忘年交”;
• ------“忘形交”;
• -----“君子交”;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古代社会,大到国家政治活动,小
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都要在
“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礼仪
的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
古代礼仪
• 吉礼
• 凶礼
• 军礼
• 宾礼
• 嘉礼
凶礼
• 指凭吊各种天灾
人祸的丧葬的礼
节。
• 如:古代的“五
服”制度
古人对“死”的讳称
军礼
• 指军事
活动中
的礼节
规范。
• 包括出
师祭祀、
誓师等
宾礼
• [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
礼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每年
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
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
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
为“朝”。
• [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
揖”:一为“土揖”;二为
“时揖”;三为“天揖”。
嘉礼 • 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
以及王位承袭的礼节。
• [婚冠礼]:男子二十岁
行冠礼后即可成婚,
享受成人待遇;女子
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
结婚。所以把婚礼、
冠礼合成为婚冠礼。
• [座次]:见课本P96
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帝王将相士大
夫与平民百姓对“死”都有严格的
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王
死叫薨,帝相及士大夫死叫卒,士
死叫不禄,平民百姓就称死。
古人对“死”的讳称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薨、
崩、百岁、千秋、晏驾等。
2、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涅磐、圆寂、坐化、
羽化、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
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亡故、长眠、长逝、
谢世、殒命等。
嘉礼
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
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
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
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
礼、贺庆礼等。
关于古代社会出使的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
出使礼仪有:斋戒(洁身净心,以
示虔诚)、递上国书。
《苏武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
有:持节、带礼物。
其它古代文化常识
各年龄段称呼
序号 称呼 年龄 序号 称呼 年龄
1 襁褓 不满周岁 10 弱冠 男子二十
2 黄口 婴儿 11 而立之年 三十岁
3 孩提 二三岁 12 不惑之年 四十岁
4 始龀 七八岁 13 知天命之年 五十岁
5 垂髫 幼年 14 耳顺(花甲)六十岁
6 总髻总角 幼年 童年 15 古稀之年 七十岁
7 总发束发 童年 少年 16 耄耋之年 八九十岁
8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四
岁
17 期颐之年 百岁
9 及笄之年 十五岁(为
成年)
科举
• 九品中正 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各州郡设中正官负
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九品,依品授官。实际上以家世
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 发展变革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因分科取士,故称科举。到了明清,正式科举
• 凡举业的读书人,未通过第一级考试前通称“童生”。
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
秀才,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
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
解元。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
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
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
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科考名列第一为元。
明清两代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得第一,连续考中
解元、会元、状元者称连中三元。
四级科举考试表
考试
名称
考试时间 考试级
别
主考官 及第者
称谓
说明
院试 每年一次 县 府 州 省提督
学政
秀才
乡试 三年一次 京城和
各省
皇帝派
遣考官
举人 第一名
称“解
元”
会试 乡试后第
二年春天
京城礼
部
皇帝特
派考官
贡生 第一名
称“会
元”
殿试 会试后同
年四月
皇宫殿
廷
皇帝 进士 状元
榜眼
科举
• 校、序、庠、学、国子监
• 学校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
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学,太学,国子学,是
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
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科,主管官
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
• 贡举、察举、制举
• 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
“分科”贡举,也称科举。汉代由郡、国考察
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
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除贡举外,
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
宗法
• 七出:古代社会丈夫休妻弃子的七种理由:一无
子,二淫乱;三不事姑舅,四哆言,五盗窃,六
妒忌;七有恶疾,有此七条之一者,丈夫便可将
其离弃。
• 七庙:古代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
祖庙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共七庙。
宗法
• 布衣、百姓、考妣 布衣,是用麻或葛织成的
布所做的衣服,为平民百姓代称,后来也多
指未做官的读书人 。百姓,是战国以前对贵
族的总称,因为那时只有贵族称姓,战国时
渐成为平民的通称。父母别称考妣恶,后指
死去的父母 。
• 望族、寒族 有声望的世家豪族为望族,寒素
之族叫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
族。
• 黎民、黔首 黎民,即平民、民众。黔首,是
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
礼俗
•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
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
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
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 封典、封禅
•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
的荣典。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
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
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礼俗
• 避讳
•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
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
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
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
• 北面、南面、东向
•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
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
“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
西向最下”。
礼俗
• 坐、跪、跽、箕
• 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
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
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
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
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
• 婚礼
•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
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
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举行婚礼时,夫妇在
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礼俗
• 歃血、衅钟
• 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
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
血。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
啥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
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