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掌握4大高考文体,勇夺36分 (四)散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掌握4大高考文体,勇夺36分 (四)散文

ID:645219

大小:431 KB

页数:45页

时间:2021-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MICRO 应对 4 大部分,逐题讲解; 掌握 12 大题型,逐一分析; 做好 33 种应对,精准备考; 紧抓 82 个热点,精心备考。 题目怎么出的? ——逐题逐项揭秘命题点。 答案如何来的? ——分条分点推求元思考。 高分哪里得的? ——热点热题探索新路径。 学习有反思,阅卷有数据,解题有策略,选题有依据。 2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 掌握 4 大高考文体,勇夺 36 分 命题规律·素养考查 专题考点 选文特点 核心素养 论述类 文本阅读 2020 年 全国卷Ⅰ 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 的意义》(道德伦理) 论述类文本内容覆盖了道 德伦理、民族民生、文化 历史、书法绘画、音乐等 传统文化和文艺理论,增 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法制 意识、责任意识、主人翁 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全国卷Ⅱ 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 “历史物质性”》(美术理论) 全国卷Ⅲ 振甫《谈谈〈古文观止〉》(文 化典籍) 2019 年 全国卷Ⅰ 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 魂》(文艺理论) 全国卷Ⅱ 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 其承先启后之成就》(文艺理 3 论) 全国卷Ⅲ 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 护与传承》(传统艺术) 2018 年 全国卷Ⅰ 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 学》(历史文化) 全国卷Ⅱ 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 隐私边界》(先进文化) 全国卷Ⅲ 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 与命运共同体》(人文社会) 实用类 文本阅读 2020 年 全国卷Ⅰ 主题“新基建” 引导学生在关注科技前沿 发展、感受科学精神和社 会热点的同时,启发学生 认识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 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全国卷Ⅱ 主题“精准扶贫” 全国卷Ⅲ 《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 作者》(访谈) 2019 年 全国卷Ⅰ 主题“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 护” 全国卷Ⅱ 主题“武汉长江大桥、港珠澳 大桥” 全国卷Ⅲ 主题“志愿服务” 2018 年 全国卷Ⅰ 主题“量子通信研究” 全国卷Ⅱ 主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全国卷Ⅲ 主题“‘互联网+’时代的 图书出版” 文学类 文本阅读 2020 年 全国卷Ⅰ [美]海明威《越野滑雪》 高考语文试题材料选择强 调情感中正平和、色彩明 快清新,力图让学生感受 到亲切友好、乐观积极的 情绪。这些试题有利于学 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 赏品位。 全国卷Ⅱ 葛亮《书匠(节选)》 全国卷Ⅲ 蒋子龙《记忆里的光》 2019 年 全国卷Ⅰ 鲁迅《理水(节选)》 全国卷Ⅱ [法]莫泊桑《小步舞》 全国卷Ⅲ 何士光《到梨花屯去》 2018 年 全国卷Ⅰ 阿成《赵一曼女士》 全国卷Ⅱ 老舍《有声电影》 全国卷Ⅲ 刘慈欣《微纪元(节选)》 4 一轮反思·私人订制 考生自查·早定位 名师阅卷·大数据 ★高考 7~9 题,以下做法, 自己能做到的请打√,尚未做到 的请打×。 1.我知道考场散文常见的 几种题材。( ) 2.散文的景物描写作用题, 我掌握了至少 6 种答题的思路。 ( ) 3.散文的段落作用题,我 习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寻求 答案。( ) 4.理解句子含义题,我知 道要把握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分 析。( ) 5.对于散文题,我练习得 不多,但只要遇到,我都会如获 至宝,全力以赴。( ) ★集合三年阅卷大数据,帮 助考生熟悉阅卷标准,规避无谓 失分。 从考生读文和答题情况来 看,散文得分率低于小说,因此 在二轮复习时要重点强化散文 阅读和解题能力。特别是“散文 结构思路分析”“形象、语言 (词句含意的理解)、技巧的赏 析”“情感、标题的把握”等几 个常考点,要从审题、答题等多 方面入手进行突破,以做到审题 更加精准、答题更加规范。 考场技法:阅读散文,在通读时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再根据题干,组织语言作答。步 5 骤为:圈点勾画→抓住思路→合并段落→组织答案。简称:“圈 →抓→合→组”。 二轮透视·精准备考 知考情·明学情 (题目怎么出的?——逐题逐项揭秘命 题点) 【真题体验】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 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 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 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 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 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 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 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 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 场,曾经听过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 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 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 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 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 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 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 6 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 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 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 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 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 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 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 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 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 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 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 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 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 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 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 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 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 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 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 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 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 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 7 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 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 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 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 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 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 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 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 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 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 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 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 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 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 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减) 7.(分析鉴赏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 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不同,但连缀在 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头图案“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 “说”了出来。 C.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 8 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 “我”的文学创作。 D.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气、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 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 时代。 解析 “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过度解读。 “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错误,从文 章最后一段中的“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 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来看,是锻钢打铁这一人生经历 最终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答案 C 8.(结构思路题)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 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主要集中在前六段,分 析每段的内容,然后进行层次的划分,分层概括出来即可。第一 段作者先叙述自己在听闻大同学对火车的描述后,萌发了看火车 的念头。第二段叙述了夜晚在去看火车途中和同学们一起穿越浓 密的森林的恐怖经历;第三段写到达铁道边后等待火车的到来; 这两段可归为一层,写作者为看火车而付诸行动。第四段至第六 段写看到火车到来以及发现火车头镰刀和锤头图标后的感受。 答案 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 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 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 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9.(标题作用题)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 9 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文章标题的统摄作用,首先需要理解标题的含 义,然后分析标题与文章行文的安排、文章主旨的表达之间的关 系。首先,“记忆里的光”对应的是小时候看火车时,火车头上 “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后文围 绕着“镰刀锤头”,按时间顺序又讲述了作者青年和中年时期的 经历,抒发了对“镰刀锤头”的特殊情感。由此可知,“镰刀锤 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统摄了全文。 答案 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 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 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 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 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考情聚焦】 选 文 上 ①蒋子龙《记忆里的光》(2020 年全国卷Ⅲ)等试题素材,蕴含着 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 ——摘自教育部考试中心 2020 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②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会选取中国现当代散文,尤其是那些紧扣 时代脉搏、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渗透着鲜明民族情感和文化特 色的散文作品。 题 目 上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形象、语言(词句含意的理解)、技巧的赏析, 情感、标题的把握等是命题重点。 10 清单一 散文阅读难度大,失分也较多,怎样理清思路,了 解主要形象? 清单二 如何把握散文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主旨,确保思考角 度不偏离? 清单三 “理解句子”和“赏析句子”答题思路一样吗? 技巧题如何解答? 攻重点·扫盲点 (答案如何来的?——分条分点推求元 思考) 针对清单一 理清思路,解读形象 ——掌握文脉,读懂散文 散文的结构思路是作者传达其写作意图的过程。厘清文章的 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是打开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因此, 也是高考常考考点之一。结构类题目,在高考试卷中有两种呈现 形式:概括文章思路和赏析句段作用。特别是赏析句段作用题, 考查频率高。常考的句段包括开头句段、中间句段、结尾句段、 富含哲理的句段、表面表达矛盾的句段、引用句段、反复出现的 句段等。作答这种题型时学生失分原因有二:一是思维角度不全, 导致答案要点不全;二是只贴标签,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题型 1 行文思路题 常见设问:①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行文的?请依据线索梳 理文章思路。②本文是如何展开写作思路的?请加以分析。③文 章以“××”为题,为什么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请结合文 本进行分析。④分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⑤作者为什么要写 这一句(段)文字?⑥某句(段)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11 解题方法: (1)整体行文思路分析 ①明——明确题材,把握全貌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题材,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 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 同的文章题材,行文思路有所不同。 ②圈——圈点勾画,抓关键语 在通读时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感情的句子,以及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 的过渡句等。 ③抓——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很 快理清文章的思路。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 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 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④合——合并段落,概括要点 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各段的段 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 个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分类合并时要根据题干要求的方向,理清 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进而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⑤组——运用模式,组织答案 常用的答题模式: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 了…… (2)局部思路的分析(句段作用分析) 内容主题方面: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 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 12 揭示等作用。 结构形式方面: 开头段:①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 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②开篇不点题,那么, 开头段的作用就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 垫。③开篇描写景物,那么,开头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可能 是铺垫;从内容上看,可能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 (渲染)某种气氛等。④开篇设置悬念,往往是吸引读者。⑤开篇 抒情,则是引起读者共鸣。⑥抑扬开篇,则是强化读者印象。 中间段:①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②若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 其作用是拓展思路,丰富内涵,深化主题,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 结尾段: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中心,照 应题目,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 深思(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③暗示主题或强化情感。 表达效果方面: ①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这一点 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②读者情感(心理)。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 人深思等作用。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12、14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题型 2 分析形象题 常见设问:①请概括×××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②文 中多次写到“××”,有什么艺术效果?③谈谈文中“××”的 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3 解题方法: (1)概括形象 ①摘取与形象特点相关的形容词,概括事物的形象特点。 ②品味人物活动的细节,概括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 ③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概括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 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词语答出即可。 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 可用“分析+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2)物象作用 主要物象:①从内容主旨这一角度找作用:主要物象是散文 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 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②从艺术构思这一角度找 作用: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 起的作用。 次要物象:①结构形式:开头结尾的谋划,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②内容主 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对主要物象 的意义彰显: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 明突出。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15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针对清单二 归纳概括,把握主题 ——要点备齐,读透散文 因为散文的“形”散,所以对其“形”要归纳概括,这样散 文归纳概括类题就成了高考必考题型,散文需要归纳概括的信息 有人、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活动经历、思想品质或思想品质形 14 成的原因,景或物的发展变化等。学生在作答归纳概括类题时往 往概括不准,要点不全,失分严重。 题型 1 整体概括题 常见设问:①作者对某事的感悟是什么?②分析作者对某事 的观点态度。③结合全文分析,某部分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④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⑤文章围绕××写出了 ××的哪些特点?⑥与××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请阅读 全文,分点概括。 解题方法: (1)概括情感类 ①情感观点的变化类题型,可采用“捋线串珠法”。 文学作品中时常会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的某种情感,而且 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的情感还会不断地变化。对于这种题型, 最好的办法就是“捋线串珠”,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 去,尤其要注意线的起端和终端,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 语作为彩珠,串到这根线上。 ②情感观点的梳理类题型,可采用分类归纳法。 对于涉及“哪些”情感之类的题干指向,最好的办法是先圈 定和摘录出所涉及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 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会,即可比较准确而有 效地获取答案。 ③情感观点的认定类题型,可采用语境感悟法。 这种方法的重点对象是关键词句,即对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 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和体悟,尤其是某个句子的情感认定,用这种 方法最为恰当。 (2)概括主旨类 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5 ①解读题目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 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②分析首尾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 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③分析议论抒情语句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④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 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 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 价。做题时要明确散文类型。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3、9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题型 2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 常见设问:①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②结合全文,概括 ×××的主要原因。③作者为什么说×××?请简要概括。④作 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概括。 解题方法: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确保方向不跑偏 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 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确保信息搜索全 16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理清 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确保要点条理规范 在确定信息所在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分类整合 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 4 分,则应有 两个要点或者四个要点,基本上是 1 个要点 2 分或者 1 分;二是 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将同类信息合并作为一个要点,避免答 案要点交叉重复。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11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针对清单三 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构建知识网络,读精美散文 散文的语言类题目重在考查分析语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 表情达意的效果。从考查的实质内容来看,该考点涉及的能力点 主要有以下几类: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 语言风格等。从命题的角度和形式看,常考题型有:理解词句的 丰富含意、赏析个性化词句、赏析语言特色。不论哪种题型,学 生常常存在的失分点为:情感界定不准、思考角度单一。 题型 1 理解语句(词语)含意题 常见设问:①文中画线部分的语句有怎样的深意?②文中以 “××”词来比喻什么?其含义是什么?③“××”一词(句) 强调的是什么? 解题方法: (1)“三”注意 ①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 ②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 17 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 ③注意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 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阐述、解说、比 较、呼应等。 (2)“三”想到 ①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 ②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 下文、承上启下等; ③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 感等加以理解。 (3)“一”抓住 抓住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 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它是否属于生字新词, 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 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 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理解句子含意时可通过抓关键词、 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内容和效果。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5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题型 2 赏析语句(词语)题 常见设问:①联系上下文,赏析××句的表达效果。②请赏 析文中画线语句。 解题方法: (1)“一依”,即依托手法。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多 为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细节等人物描写手法)、表 现手法(衬托、对比)等。 18 (2)“四联”:联系本句的含意;联系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 者揭示的段意来解说本句所写的具体内容;联系本文的中心(论 点、特征)、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与感情来解说本句对其作用; 如果运用了手法,一定联系其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界定手法+语句内容+对形象、情感、主旨等的 作用+手法效果。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8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题型 3 赏析语言特点(特色)题 常见设问:①请分析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②本文在语言表 达上很有特色,试从某一角度加以分析。 解题方法: 语言特点 特点的角度 特点的具体内容 用词 特点 感情色彩、语言色彩上 的搭配 感情色彩是否鲜明;文言语、口头 语、书面语、方言的运用等 叠词、关联词、动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 运用叠词;精练的动词、形容词; 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造句 特点 句式的选择:整散句、 长短句 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 整散句式的搭配;长短句式的使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 九种修辞手法的判断与运用 语言特色 特色的角度 特色的具体内容 豪放 与柔 婉 豪放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 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 明;抒情激越昂扬;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 19 等修辞手法 柔婉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 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 反问等修辞手法 直露 与含 蓄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 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质朴 与华 丽 质朴 (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手法;少用描绘性 语言 华丽 (典雅) 讲究节奏韵律,多用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 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庄重 与诙 谐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 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用夸张、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法, 文章有趣味 简洁 与细 腻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6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题型 4 赏析表达技巧题 常见设问:①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作用。 ②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具体分析。③文章开头 (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解题方法: 20 (1)三段式: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 织文字准确地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 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所起的 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 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细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 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 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术语, 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 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 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 等等。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2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练题感·找语感 (高分哪里得的?——热点热题探索新 路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家有幽兰 秦和元 ①春节期间,我家阳台上的兰花发芽了。这淡黄的小精灵, 21 陪伴着我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新春佳节。全家人都没出门,每天 看着它慢慢长,慢慢长,想着:兰花开花了,春天也就来了。可 是,它的芽儿一直长到五六厘米高,花苞也越来越饱胀,却就是 迟迟不见开花。这可爱的小精灵,究竟在等待什么呢? ②这天早上,一觉醒来,房间里忽然弥漫着清幽的馨香,我 知道,这是兰花开了!我翻身起床,“唰”地拉开窗帘,灿烂的 春光一下子涌进来,阳光打在花叶上。兰花微微张开着,浅黄, 娇嫩,却又蓬蓬勃勃的样子,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我想,这就 是生命的力量吧,经过一冬的积蓄,它终于在这个灿烂的清晨绽 放了。 ③前年,在随州千年银杏谷赏玩秋色时,遇人在满地金黄的 路边售卖兰花。那刚从山里挖来的幽兰,水灵之中透出一种野性 的朴实秀美,叫人一见倾心。但是我没有买,我要自己去寻。 ④于是,与朋友往山里走。深秋,山中疏疏朗朗,不禁想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的诗句。地上积满栎树、栗树、樱 树、枫树、柿树及其他杂树的落叶,厚厚的一层,色彩斑斓,踩 在上面松松爽爽的,发出“沙沙”的响声。一树树的红柿子,像 盏盏小灯笼,照着前进的路。我们溯溪而上,手脚并用,爬坡, 探险,跨越泉溪…… ⑤“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在一处幽谷的老树 下,终于发现两片青草,从枯叶中探出头来。我心里暗喜:肯定 是兰花。我轻轻地、慢慢地扒开树叶,兰花渐渐地显现出来,独 茂于壑谷。我忍不住大声喊道:我找到啦!我仔细地将兰花挖出 来,连同腐殖土一起,用塑料袋装好,带回了家。 ⑥兰花叶片深绿,扁平修长,有暗淡的脉纹。它不争艳,不 媚俗,素洁、典雅、清远,不畏严寒,不惧霜雪。它既有仙风道 骨的气质,又具有清芳自足的品质。 22 ⑦首次寻兰即能遇兰,朋友们都说我与兰有缘。 ⑧回家后,我以同样的心情,对兰花精心栽培。其实,我是 有一颗对兰花虔诚敬畏的心。选一个透气性良好的紫砂盆,将红 土砖碎渣混合颗粒泥炭作为栽培的基质垫底,连同大洪山带回来 的腐殖土,把野生兰花妥妥地栽入盆中,定期给它松土、施肥、 浇水,精心呵护而不溺爱,倍加怜惜而不娇惯。 ⑨兰花的株形端庄秀丽,花香清幽纯正,朱德同志说“唯有 兰花香正好”——正气也;兰花有气质,文雅内敛,修为高雅, 和悦谦恭,洁身自爱——雅气也;董必武同志诗云“竹自具五好, 兰有其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清气也;兰花富有 致静的境界,静不失虑,静不失态,沉稳练达——静气也。幽兰 这“四气”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养兰就是养气。 ⑩现在,这馥郁的清香,蕴涵着淡雅的诗意,叫人迷恋,令 人沉醉。 ⑪在这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特殊时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 “疫”中,像我这样的耳顺之躯,以及许许多多的普通民众,既 当不了志愿者,又参加不了突击队。那么,不传染,不添乱,对 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就是为这场战疫工作出力,就是为社会 做贡献,哪怕是节约一只口罩。 ⑫而在家安居的日子里,幽兰是我的好朋友,也给了我最多 的心灵慰藉。 ⑬兰花生幽谷,教我耐得住寂寞。这段日子,兰花是我身边 最鲜活的事物,每一次俯下身来仔细观赏,它都会帮我置换心境, 让我把自己想象成空山中的另一种幽兰——长在幽谷人未知,独 有风韵静自开,它让我在焦躁不安时,忽然变得气定神闲。 ⑭兰花不择地势、不畏风雪地顽强生长,教我不怕困苦,不 惧磨难,坚韧刚强。我所住的不远处就是金银潭医院,收治了大 23 量的重危患者。我知道自己离疫情现场很近,但每天坚持早睡早 起,在有限的空间内,读书,写作,锻炼身体。白天,我与兰花 同呼吸;夜晚,我与兰花共剪影。此心安处是吾乡。 ⑮兰花所有的特质和秉性,所有的情操和精神,无不鼓舞着 我,激励着我,熏陶着我,给我以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给我 迎来春光的意志和信心。 ⑯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兰花开了,明媚的春 天来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2 月 10 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幽兰”不仅串联起“我”遇兰花、寻兰花、养兰花的 经历,也见证着“我”不同时期对“幽兰”情感的变化,是贯穿 全文的线索。 B.文章首段以“我家阳台上的兰花发芽了”开始,尾段以 “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来了”作结,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C.文章④⑤⑨段引用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古典韵味和诗 意情趣,也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幽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文章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现“幽 兰”,并联系时事,增加了文章的针对性、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析 C 项,“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句描写的是山林 环境,这不是直接表达情感。 答案 C 2.文中插叙“我”上山寻兰花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解析 作者看到路边售卖的兰花带有一种野性的朴实秀美, 于是就去深山里寻兰,在一处幽谷的老树下寻得兰花,插叙部分 交代了兰花的由来。写到兰花独茂于壑谷,也表现了兰花清芳自 足的品格。当看到路边售卖的兰花带有一种野性的朴实秀美时, 我并没有买,而是执意要去深山中寻兰,表达出作者对兰花的喜 爱之情,当看到兰花叶片深绿,扁平修长,有暗淡的脉纹,既有 仙风道骨的气质,又具有清芳自足的品质,更表现了我对兰花的 虔诚和敬畏之情。后文写到在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特殊时期,幽兰 成了我最好的朋友,给了我最多的心灵慰藉。幽兰给我以战胜疫 情的勇气和力量。所以,结构上,插叙部分为后文作了铺垫,使 文章结构更完整,更富有变化。 答案 ①内容上,提及兰花的由来,写出兰花仙风道骨的气 质和清芳自足的品质。②情感上,兰花的野性和灵气使“我”执 意上山寻兰,表达“我”对“幽兰”的喜爱、虔诚与敬畏。③结 构上,为下文写“我”在幽兰身上汲取战疫成功的勇气和信心作 铺垫,前后照应,使结构更完整,插叙的作用主要是避免平铺直 叙,使行文有变化。 3.通观全文,作者借“幽兰”表现了哪些丰富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文的题目是家有幽兰,通过写自己遇兰花、寻兰花、 养兰花来表现我对兰花的喜爱和敬畏之情。同时写到兰花具有仙 风道骨的气质和清芳自足的品质,表达了对兰花的赞美之情。因 为自己所住的地方就是金银潭医院,自己离疫情现场很近,是兰 花不择地势、不畏风雪地顽强生长,教我不怕困苦,不惧磨难, 坚韧刚强地生活。文章结尾说到“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但是,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来了”,写出了兰花凌寒绽放,给 25 我乃至全国人民带来战胜疫情的希望和鼓舞。 答案 ①作者对兰花的喜爱、敬畏、虔诚、迷恋之情及对兰 花“四清四气”特质的赞美之情;②兰花生于幽谷,教我要耐住 寂寞;③兰花不择地势、不畏风霜,教我不惧磨难,坚强乐观地 生活;④兰花凌寒绽放,给我乃至全国人民带来战胜疫情的希望 和鼓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抬头见喜 老舍 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 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 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 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 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 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 来! 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 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 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庵从 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 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 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各 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 26 ——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 了。 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 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 就吐了。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 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 也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中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 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 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 作过财主。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 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 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 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 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 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 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 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 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 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中学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 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 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 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 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 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 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27 我慢慢地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 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 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 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 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我好像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 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 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 给你。”母子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地就睡了。 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 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 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 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也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 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 我只静静地躺着。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 喜”[注],那就快睡去了。 (有删节) [注] 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 上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等吉祥字 样。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作者笔下的传统节日是矛盾的:既是喜庆之日,又是忧 虑催债之时。这一领悟源于作者底层平民生活的深切体验。 B.本文并未遵循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叙事,而是以节日为 线索谋篇布局,结构自由开放,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 点。 28 C.作者更喜欢中秋,是因为他所经历的中秋比新年热闹欢 快得多,三次充满喜剧色彩的醉酒经历构成了作者对中秋的美好 回忆。 D.“抬头见喜”既是在呼应文中的新年时节,又是对 “我”的实际心境构成反讽和自嘲,使这篇散文的悲郁与戏谑达 到自然浑成。 解析 C 项,作者并不是“更喜欢中秋”,中秋的醉酒是 “酒入愁肠”而并非“美好回忆”,喜剧表面的背后仍是深切的 悲哀和孤独。 答案 C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抓住关键词分 析,还要注意从表层到深层,不可太简单。“新年最热闹,也最 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新年最热闹”,但这种热闹属于 他人;我的感受是“没劲”,我对它“冷淡”,要结合下文内容 解释“我”为什么觉得新年“冷淡”“没劲”:“中学时期是最 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姑母刚死 两个多月”,新年的记忆是亲人离世的悲伤;“母子好像有千言 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地就睡了”,新年的记忆是与母亲相 依守岁的“凄凉”;“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 我的”,新年的记忆是因生活的贫瘠而被人催债的苦恼;他人的 热闹反衬“我”的凄凉。所以我对新年“冷淡”。 答案 ①新年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节,但这种热闹只属于 他人;②作者与新年相关的记忆,只有亲人离世的悲伤,与母亲 相依守岁的“凄凉”,因生活的贫瘠而被人催债的苦恼,并没有 29 感受过新年的喜庆,他人的热闹反而更映衬了自身的凄凉,所以 作者对新年冷淡,觉得没劲。 6.老舍的语言风格以幽默见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 文是如何体现其幽默的风格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具体考查幽默的语言风格。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手法、 用词特点等角度分析。比如本文用到了反语、比喻、夸张等手法; 口语化的表达;自嘲式的黑色幽默等。分析时要分点,并举例说 明。 答案 幽默在本文中的主要体现:①反语的使用,如“一个 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②比喻、夸张等手法 的使用,如“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我的脚忽然长了眼 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③自嘲,如“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 作过财主”;④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如“架不住茶碗一个劲 进攻”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敦煌莫高窟 高尔泰 ①要到莫高窟,先到敦煌城。据说现在的敦煌,已成了国际 旅游城市。高楼林立,夜市通宵达旦。还建了飞机场,客运繁忙。 可三十五年前的那时,只有横七竖八一簇簇灰黄色的土屋。一般 是平房,顶多两层楼。街上坑坑洼洼,行人稀少,满地畜粪,车 过处黄尘滚滚。一丁点儿也看不出,它曾经是古代欧亚大陆桥 30 ——丝绸之路上总管中西交通的重镇。想当年异国商贾云集,周 边羌胡来归,毡庐千帐,土屋万家,鸣驼啸马,绿酒红裙,繁华 真如一梦。 ②城外沙漠中,残留着一些陈迹。西面有汉代的阳关遗墟和 沙洲故城遗墟;北面有汉代的玉门关遗墟;南面沿着疏勒河,有 一条高低断续的土墩,是长城烽燧的残余;东面平沙中发现了一 些木简、农具、钱币和箭镞,折戟沉沙铁未销,说明它曾是东汉 以来戍边士卒的屯田。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就在东南面鸣沙山和 三危山之间峡谷里的悬岩上。 ③可以想象,万里流沙中这些壁立千仞的悬岩,是洪荒时代 雷鸣般的浊流冲刷出来的。但是为什么,那亘古不息、摇天撼地 的寥寥长风,那水一般流动着的、填平一切的沉重黄沙,到这个 悬岩边上就停止了,宁肯在一旁聚成消长无凭的高高沙山,也不 肯进入这小小的峡谷? ④峡谷从南到北,狭长 1 600 多米。有一股地下水从南端冒 出来,到北端又没入地下。中间无数百年老树,拔地参天,郁郁 森森,掩映着几座古寺。岩壁上古洞(现存四百八十多窟)高低参 差,上下五层。保存着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 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窟四百九十多个。壁画总面积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两千四百多身,还有经卷写本数万,唐 宋窟檐若干。据说这些,都只是残留下来的部分,其盛时有窟千 余。具体如何,已无可考。不论如何,它不可能是一个人或者一 个王朝的作品。只有无数人千余年间代代相继层层累进,才有造 成这样的宏构巨制的可能。 ⑤如果没有佛教的东来,没有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马其顿 东征带来的希腊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在这里和月氏、乌 孙、匈奴人留下的本土文化,以及汉廷的西征健儿、移徙流民, 31 被贬黜的官吏和迁谪文人带过来的中原华夏文化交汇融合,而产 生出一种野性的活力,激活了人们创造的潜能,并为之提供了宣 泄的渠道,则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向现实性推移。 ⑥所以莫高窟艺术,如果说它是一件集壁画、建筑与雕塑于 一体的综合艺术品的话,那么应该说,历史和自然都参与了它的 创造。那荒野神奇而又深藏若虚的自然景观,不是更增添了它摄 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吗?那些壁画积淀着岁月递嬗的痕印,或深或 浅都成了黄调子。加上部分变色、褪色,斑驳剥落,隐显之间, 倒反而更加丰富,更加奇幻。其沉郁浑厚处,光怪陆离处,更是 出乎意表,非人力所能及。正如当年锃亮闪光俗不可耐的祭器, 后来变成了绿锈斑驳古朴凝重的青铜文物。大自然的破坏力量, 在这里变成了创造的力量。鬼斧神工,此之谓乎? ⑦被那斑斓万翠的洪流带着,在千壁画林中徘徊而又徘徊, 我有一种梦幻之感。想到历史无序,多种机缘的偶然遇合,在这 么长的时间里为创造这些作品提供的保证多么难得;想到岁月无 情,它历经千百年风沙兵燹保存至今更不容易;想到世事无常, 我家破人亡死地生还犹能来此与之相对尤其幸运,心中就不由得 充满着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篇由现实回溯往昔,由现代新貌遥想曾经灿烂辉煌而 如今繁华不再的历史旧梦。运用对比手法,意在赞美敦煌现在的 繁华热闹。 B.本文并没有把敦煌莫高窟文化作为一个静态景观推到读 者眼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突出了多种因素的合力创造。 C.作者从文化交融中洞见一种极具生命质感的“野性的活 力”。“野性的活力”是人的生命力在自由状态下的恣意彰显, 32 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人的创造空间。 D.本文文字清丽而又饱满,质朴而又精练,具有诗情诗意 和画面感,看似平淡,却又沉重,满含深情。 解析 A 项,“意在赞美敦煌现在的繁华热闹”错。从原文 第①段“据说现在的敦煌,已成了国际旅游城市。高楼林立,夜 市通宵达旦。还建了飞机场,客运繁忙。可三十五年前的那时, 只有横七竖八一簇簇灰黄色的土屋。一般是平房,顶多两层楼。 街上坑坑洼洼,行人稀少,满地畜粪,车过处黄尘滚滚。一丁点 儿也看不出,它曾经是古代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总管中西 交通的重镇。想当年异国商贾云集,周边羌胡来归,毡庐千帐, 土屋万家,鸣驼啸马,绿酒红裙,繁华真如一梦”可以看出现在 的莫高窟与以前的莫高窟有着很大的差别,形成了对比,联系全 文,尤其是最后一段“我有一种梦幻之感。想到历史无序,多种 机缘的偶然遇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为创造这些作品提供的保证 多么难得;想到岁月无情,它历经千百年风沙兵燹保存至今更不 容易;想到世事无常,我家破人亡死地生还犹能来此与之相对尤 其幸运,心中就不由得充满着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可以看出,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并不是赞美敦煌现在的繁华热闹,而是说莫高 窟经过历史沧桑、岁月洗礼,在面貌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下 文写莫高窟现存陈迹作铺垫。 答案 A 8.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以赏析。 想当年异国商贾云集,周边羌胡来归,毡庐千帐,土屋万家, 鸣驼啸马,绿酒红裙,繁华真如一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句话是回忆当年敦煌的热闹繁华的景象,商贾云 33 集,土屋万家,草肥马壮,繁华如梦。其中从手法上看,“毡庐 千帐,土屋万家,鸣驼啸马,绿酒红裙”属于对偶,“毡庐千帐, 土屋万家”属于夸张,有上千的毡庐、上万的土屋。而且本句话 主要运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鸣驼啸马”最 主要是从听觉方面写骏马呼啸而过,“绿酒红裙”主要是从视觉 上写当时莫高窟的繁华。从整个句子看,作者就是通过对偶、夸 张、视听结合的方式,运用短句,表现作者对敦煌曾经繁华的赞 叹。 答案 ①想象丝绸之路时代敦煌的繁华和热闹。②多处运用 对偶、短句,富有音乐美感,夸张手法写敦煌涌现许许多多各式 各样的房屋。③“鸣驼啸马,绿酒红裙”,声色渲染表现敦煌不 同文化交融的热闹。④多用短句,富有节奏美感,字里行间洋溢 着作者对敦煌曾经繁华的赞叹。 9.结合全文,概括莫高窟艺术文化的成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通读全文,确定答题范围,结合题干找出相关 的答题区域,并勾画出相关语句,然后梳理答案。从原文“曾经 是古代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总管中西交通的重镇”“西 面有汉代的阳关遗墟和沙洲故城遗墟;北面有汉代的玉门关遗 墟;南面沿着疏勒河,有一条高低断续的土墩,是长城烽燧的残 余;东面平沙中发现了一些木简、农具、钱币和箭镞”可以看出, 莫高窟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而且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从原 文“那荒野神奇而又深藏若虚的自然景观,不是更增添了它摄人 心魄的艺术魅力吗?那些壁画积淀着岁月递嬗的痕印,或深或浅 都成了黄调子。加上部分变色、褪色,斑驳剥落,隐显之间,倒 反而更加丰富,更加奇幻。其沉郁浑厚处,光怪陆离处,更是出 34 乎意表,非人力所能及”可以看出,莫高窟有着荒野神奇而又深 藏若虚的自然景观,增添了它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经过历史的 沉淀,变得更加奇幻更加丰富,沉郁浑厚处,光怪陆离处,更是 出乎意表。从原文“如果没有佛教的东来,没有印度文化、波斯 文化、马其顿东征带来的希腊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在这 里和月氏、乌孙、匈奴人留下的本土文化,以及汉廷的西征健儿、 移徙流民,被贬黜的官吏和迁谪文人带过来的中原华夏文化交汇 融合,而产生出一种野性的活力,激活了人们创造的潜能,并为 之提供了宣泄的渠道,则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向现实性推移”可以 看出,各种文化的碰撞交融,激活了人们创造的潜能,产生出一 种野性的活力。 答案 ①特殊的地理环境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 ②荒野神奇而又深藏若虚的自然景观,增添了莫高窟摄人心魄的 艺术魅力;③历史岁月的沉淀让莫高窟艺术更加丰富,更加奇幻; ④沉郁浑厚,光怪陆离;⑤千余年来无数人代代相继创造出莫高 窟艺术文化这样的宏构巨制;⑥世界各族文化交融,激发创造的 活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金塔的胡杨 蒋应红 在沙漠戈壁,芨芨草、红柳、胡杨之类的草木实在算不上什 么稀罕物。只要是稍微有点水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它们三步一株、 五步一簇、低低矮矮、密密匝匝的身影,没有修长的身姿,也没 有耀眼的花叶,在春秋易序、寒暑交替中永远恪守着一岁一枯荣 35 的自然法则。 这些沙漠里的普通植物中,我偏爱胡杨。这绝对不是一种平 凡的树,它们是戈壁的魂。 一 徜徉在金塔县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 命震颤。它们像饱经沧桑的老人,精神矍铄,从容淡定。 你可以想见,多少个日日夜夜,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 它们依然迎风而立,一副岿然不动的神态。它们的根系在大地的 深处漫展,枝杈傲然直指苍穹,哪怕黄沙淹没躯干,也是昂首挺 立、临危不惧的英雄气魄。铮铮铁骨,朗朗硬气,纵然倒下,也 是千年不朽。因此,胡杨也被世人誉为“沙漠中的英雄树”。 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 生的希望。广袤的戈壁滩上,你会发现胡杨丛生的地方就有村庄。 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庄的生命源。 居住在当地的人都知道胡杨是“会流泪的树”,这是因为, 它们在环境干旱的时候,体内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如果划破树皮, 水汁就会像眼泪一样从“伤口”中渗出,这“泪”,结晶成碱, 可以食用。胡杨的木质坚硬,成为人们搭房架梁的首选。幼苗嫩 叶,富含钙和钠盐,是牛羊的理想饲料。 一滴胡杨泪,谁解其中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 谁甜?” 在景区的腹地、豁牙的烽火台旁,烽烟早已灰飞烟灭于历史 的天空,我看见雌雄异株的两棵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搀扶着, 蹒跚走向村庄,走向抗沙的前线。 二 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 度。 36 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 英雄的地方。在通往西部的路上,即便是平沙漫漫,关山万里, 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文人士子前赴后继的步伐:高适、岑参、王 之涣、陶翰……西部的魅力在于侵染了风、雪、沙、石的品格 ——劲似疾风、逸如飞雪、广若莽沙、坚比磐石,融合为荡气回 肠的西部精神。如果不是这种贯通古今的精神气脉,我们在今天 怎么依然能看见浩浩荡荡、意气风发的支援西部、开发西部的大 军呢? 胡杨凝聚了这种精神:纵然飞沙呼啸、惊心动魄,依然岿然 不动、矢志不移;纵然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依然从容不迫、安 步当车;纵然冰丈百仞、雪满天山,依然根生大地、枝指苍天。 我敬畏每一株胡杨,凝视它们,仰望它们,脑海里出现的是 眉宇间透着刚强、勇敢、坚定的将军:卫青、霍去病、高仙芝、 哥舒翰、封常清、左宗棠……他们平乱西域、保家卫国的赤胆忠 心与胡杨扎根边陲、挡风拒沙的矢志不移一脉相承。 如果说,将士们的挥毫写意绘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轮廓,那 么,胡杨就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图像。这图像印刻在中华民族的骨 头上,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三 就在胡杨林的盛景娇艳了金塔的时候,“神舟十一号”在距 此不远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就在世人为此欢呼庆贺之 时,可曾知道这些具有胡杨脾性的航天人那些鞠躬尽瘁的日日夜 夜?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 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的航天精神,演绎了一曲现代版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 37 还有酒钢人,油田人……以及千千万万来到这片土地的志愿 者、支边者、建设者,他们远离故乡,携儿带女,把风沙的怒吼 当作前进的号角,用“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无私精神,再一次描 绘出丝绸之路云蒸霞蔚、星斗灿烂的壮丽景象。 临别的时候,朋友的同学匆匆赶来相送,他是山西人,2011 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主动参加甘肃选调来金塔工作,而今已经娶妻 生子、安家落户了。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他话不多,总是憨憨 地笑着,但言谈举止中透着沉稳、热情、自信、乐观。 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株株正在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的胡杨幼 苗,相信它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年轮上谱写华丽的篇章,在这片贫 瘠的土地上演绎生命的奇迹。 (摘编自《人民日报》)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散文开篇写胡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着力渲染 胡杨的普通平凡,但紧接着说胡杨“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 欲扬先抑,引出下文对胡杨的描写。 B.文章写到了高适、岑参等历尽艰险去实现西部梦的古代 文人士子,还写到了卫青、霍去病这些保家卫国的古代将领,是 因为他们的追求和精神与胡杨精神密切相关。 C.文章语言质朴平实,生动凝练,运用了比喻、拟人、排 比、反问等多种修辞;句式长短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感 染力;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金塔胡杨的热爱和赞美。 D.文章结尾详写了一位清华毕业的大学生,与上文形成点 面结合,生动展现了大西北志愿者、建设者的精神风貌,表现了 胡杨精神在青年一代的传承延续,意蕴深刻。 解析 C 项,“文章语言质朴平实”错误。结合文本内容 38 “没有修长的身姿,也没有耀眼的花叶,在春秋易序、寒暑交替 中永远恪守着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这绝对不是一种平凡 的树,它们是戈壁的魂”“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震 颤。它们像饱经沧桑的老人,精神矍铄,从容淡定”“枝杈傲然 直指苍穹,哪怕黄沙淹没躯干,也是昂首挺立、临危不惧的英雄 气魄。铮铮铁骨,朗朗硬气,纵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胡杨 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庄的生命源”等分析可知,文本语言 雄浑壮阔。“质朴平实”不是本文的语言风格。 答案 C 11.为什么说金塔的胡杨是“戈壁的魂”?请结合作品简要 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问的是说金塔的胡杨是“戈壁的魂”的原因,需 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金塔胡杨的特征。结合“徜徉在金塔县的胡 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震颤。它们像饱经沧 桑的老人,精神矍铄,从容淡定”“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 它们依然迎风而立,一副岿然不动的神态”“居住在大戈壁的人 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生的希望”“我看见雌 雄异株的两棵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搀扶着,蹒跚走向村庄, 走向抗沙的前线”等分析可知,胡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耐干旱, 抗风沙,是“沙漠中的英雄树”;结合“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 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生的希望。广袤的戈壁滩上, 你会发现胡杨丛生的地方就有村庄。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 是村庄的生命源”“这‘泪’,结晶成碱,可以食用。胡杨的木 质坚硬,成为人们搭房架梁的首选。幼苗嫩叶,富含钙和钠盐, 是牛羊的理想饲料”分析可知,胡杨为当地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活 39 资源,给人们带来希望,是西北村庄的“守护神”和“生命源”; 结合“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 就英雄的地方”“胡杨凝聚了这种精神:纵然飞沙呼啸、惊心动 魄,依然岿然不动、矢志不移;纵然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依然 从容不迫、安步当车;纵然冰丈百仞、雪满天山,依然根生大地、 枝指苍天”“脑海里出现的是眉宇间透着刚强、勇敢、坚定的将 军:卫青、霍去病、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左宗棠……他们 平乱西域、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与胡杨扎根边陲、挡风拒沙的矢 志不移一脉相承”“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 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 一个的辉煌成就,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 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等分析可知,胡杨已抽象为一 种英雄精神,形成贯通古今的精神气脉。 答案 ①胡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耐干旱,抗风沙,是“沙 漠中的英雄树”。②胡杨为当地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给人 们带来希望,是西北村庄的“守护神”和“生命源”。③胡杨已 抽象为一种包含奉献、执着、爱国等丰富内涵的英雄精神,形成 贯通古今的精神气脉,代代相传。 12.文章的构思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结合全文线索、行文思路、构思技巧、叙述上的 特色、选材特点等分析。结合“这些沙漠里的普通植物中,我偏 爱胡杨”“徜徉在金塔县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 强的生命震颤”“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 了一个新的维度”“就在胡杨林的盛景娇艳了金塔的时候”等 分析可知,文章以“金塔的胡杨”为行文线索,“胡杨的精神” 40 贯穿全篇。结合“它们的根系在大地的深处漫展,枝杈傲然直指 苍穹,哪怕黄沙淹没躯干,也是昂首挺立、临危不惧的英雄气 魄”“在景区的腹地、豁牙的烽火台旁,烽烟早已灰飞烟灭于历 史的天空,我看见雌雄异株的两棵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搀扶 着,蹒跚走向村庄,走向抗沙的前线”“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 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在通往西部的 路上……融合为荡气回肠的西部精神”“就在胡杨林的盛景娇 艳了金塔的时候,‘神舟十一号’在距此不远的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腾空而起……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等分析可 知,文章由物及人、由古到今、由表及里。主体内容以序号标注 分为三层,层层深入。结合“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 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 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就在世人为此欢呼 庆贺之时,可曾知道这些具有胡杨脾性的航天人那些鞠躬尽瘁的 日日夜夜”“还有酒钢人,油田人……以及千千万万来到这片土 地的志愿者、支边者、建设者,他们远离故乡,携儿带女,把风 沙的怒吼当作前进的号角”等分析,文章由胡杨联想到了古代文 人将士、现代的西部建设者,文思跌宕,形散神聚。 答案 ①线索清晰,文脉突出。文章以“金塔的胡杨”为行 文线索,“胡杨的精神”贯穿全篇。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 章由物及人、由古到今、由表及里,主体内容以序号标注分为三 层,层层深入,文气贯通。③选材丰富,大开大合。文章由胡杨 联想到了古代文人将士、现代的西部建设者,文思跌宕,形散神 聚。 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1955 年 8 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 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 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8 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 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 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 我是天天盼着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 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 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 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 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 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 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 42 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 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 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 母亲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 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 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 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 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 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 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 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 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 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 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 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 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 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 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 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 43 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 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重男 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 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 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 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 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母亲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 17 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 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 (10 岁)、弟弟光华(8 岁)和小妹云秋(4 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 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 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我深感内疚。 1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 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散文用纯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 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C.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 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 期望。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 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 44 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解析 “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无中生有。 答案 C 14.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赏析语句的作用可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内 容上,这句话中“笑”指“我”为考上北京大学而开心,“哭” 指的是以后将与母亲分别,不能再侍奉母亲,同时母亲也为舍不 得“我”的离去而哭。从结构上分析,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相关描 写;开头是幸福的情节,结尾是忏悔的心理,此句照应了全文的 结构安排,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答案 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 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 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同时,也让读 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 回忆式的结构安排的,以幸福的情节开头,以忏悔的情绪结尾, 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 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15.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 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 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 题从“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忠厚、老 实”的性格特征。 45 答案 ①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② 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 讽刺忍气吞声。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 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