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诗歌阅读学案
第四节 鉴赏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导入学习】
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表达方式 描写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绘声绘色绘形)
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等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
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解题技巧】
1.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
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解答分析——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
思入手。规范答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写什么”“怎么写”“效果怎样”。
3.答题步骤——(1)分析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概括分析诗歌或诗句所写的内容。(2)分析手法。
要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或哪些手法。(3)分析效果。要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以及这种手法对于传达诗歌的内容或作者的感情有什么效果、作用。
4.注意事项
(1)手法确认上的张冠李戴:在确认手法时,有学生会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而不是根据诗歌的实际内
容去认定,结果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2)手法列举时的包罗万象:出于担心采点不全,所以在解答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会对手法进行多
方列举,结果是包罗万象、无中生有。
(3)分析作用时的空洞无物:很多学生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是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实际
出发,不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仅仅罗列一些名词术语,显得十分空洞。
【典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一无所求 泰戈尔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
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
我没有说出一个字。
那是藏起的鸟儿在密叶中歌唱。
芒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一只一只地嗡嗡飞来。
池塘边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
你把罐儿放在膝上挤着牛奶。
我提着空桶站立着。
我没有走近你。
天空和庙里的锣声一同醒起。
街尘在驱走的牛蹄下飞扬。
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女人们从河边走来。
你的钏镯叮当,乳沫溢出罐沿。
晨光渐逝而我没有走近你。
1.“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几句诗中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规范解题】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答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1)点明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要开宗明义地点出来,不能分析了半天,还没指明用了何种修辞。如本题主要点明用的是拟人的手
法。 (2)分析关键的字眼。虽然整个句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但哪些关键字眼体现了拟人的手法,是分
析的关键。其他修辞手法的分析也是这样。如本题则要抓住“倦意”“黎明的眼”“湿草的懒味”等词语
2
来分析。 (3)要指明表达的作用。分析完了修辞手法只能算是答了一半,其表意作用则是另一半。表意
作用要紧扣修辞手法作答。如本题中的拟人则要扣住“变无情的自然为有情”这一角度作答。
【试拟答案】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倦意”“黎明的眼”“湿草的懒味”等词语,不仅真切地呈现
了黎明的情景,且把无情的自然万物变得富有人情味,很好地折射了“我”的内在情感。
2.诗歌用优美的文笔写乡间的生活小景,诗中呈现着各种美丽而恬静的画面。作者描绘这一画面时主
要用了什么手法?请作作简要赏析。
【规范解题】本题考查的是表现手法。答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1)点明表现手法。如果
有多种表现手法,则要分条作答。(2)具体分析表现手法。分析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用
总分总的结构分析:首先点明方法,然后具体分析,最后总结。这种方法最常见。如本题可先点明用的
是“动静结合法”,再分析哪些地方体现了“动”,哪些地方体现了“静”,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
果。二是结合表现手法直接点明,不做总结。一般用于多种表现手法分析时,但每种手法要分条作答。
(3)指出表达效果。可以采用边分析边指出效果的方法,也可以先分析后指出效果。
【试拟答案】在描写画面时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总说)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
在村径上撒着繁花,“我”提着空桶,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这是一幅近乎静态的美丽的图画。蜜
蜂在四周嗡嗡地飞着,朝拜者诵经;汲水的女人从河边走来,水瓶里发出汩汩的声响,这是动态的景观。
(分说)动静结合的乡间美景图,融入了诗人要表达的爱,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诗人的感情移位于大
自然,周围的一切也充溢着爱意。(总结)
【读文示范】
阅读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完成后面的问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 1 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3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 2 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 3 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4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1.分析手法
(1)“饥馑的大地”“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这样的诗句,不仅是对自然物以意象化的表现,
而且这意象本身便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色彩。“大地”会伸出颤抖的两臂乞援,这状态扩展为
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情景的暗示,扩展为一种普遍性的激愤情绪。
(2)这首诗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
国呀……”。此两句重复叠现,回环复沓,以舒缓沉郁的叙述性语调强调了所表现的沉重、忧郁的感情,
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这里,既写出了彼地的自然环境,是寒夜的生活写
照;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
(3)画面描写
三幅饥馑流亡图 分析 效果
第一幅
(马夫苦行)
表现“中国的农夫”在寒冷岁月中的艰苦跋涉,
而自己也被“苦难的浪涛”所吞没而又卷起的
困厄。在那样的年代,无论农民、青年还是知
识分子,都不可能有好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寒
冷中艰难地忍受生活的折磨,等待着难以预料
的明天。
四幅画面,如版画般,充满
力度,特点极其分明,但又不是
白描般的追求丝丝入扣。从“男
女老少”的不同层面,“由北至
南”,循序渐进地再现了残暴的
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
难:流离失所——失去依靠——
不知去向——向天乞援。画面中
的“男女老少”是当时中国老百姓
的代表。四幅画面就是当时劳动
人民苦难的浓缩,也是中国社会
黑暗的写照。
第二幅
(弱妻失护、老
母流离)
诗人把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蓬发
垢面的少妇”“垂着头”坐在“破烂的乌篷船里”,
“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第三幅
(耕者乞援)
刻画了拥挤在绝望的污巷里的垦殖者,他
们的人身遭凌辱,土地受蹂躏。
5
2.归纳感情:这首诗浸润渗透着诗人深沉的忧郁、执着和真挚以及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之情。
【新高考题型训练】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题“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揭示了全诗的中心内容,“雪”是寒冷的,它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整个中国进入了严冬,表现了抗日战争的艰险,国民政府的腐败黑暗,人民的饥寒交迫,通向胜
利的道路遥远。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两句诗是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真诚的
感受,强烈的呐喊。
C.“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要滚上怎样的路程……”,主要表现诗人对中国贫苦百姓的同情和怜悯。
D.“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这一切,构成“寒冷在封锁着中国”的具体形象和生活画面,
而诗人的一腔深情也是透过这一切传达出来的。
1.C【“主要表现……同情和怜悯”错。更重要的是对强敌暴行的血的控诉。】
2.下面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诗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
呀……”它重复叠现,构成了这首诗的主旋律。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里的“土地”,是一种单纯的客观景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
C.“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弹力与表现力,它们蕴涵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使诗的意象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重量。
D.“沿着雪夜的河流……——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这一环境描写为后面创设了凄凉又阴沉的
氛围。
2.B【“土地”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灌注了作者主观感情的“象”。】
3.本首诗中的“雪”有什么含义?(4 分)
3.本诗中的“雪”既是自然环境,指现实中的降雪,是寒夜的生活写照;也是当时局势的象征,指中国
所处的艰难环境。
4.这首诗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
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4.此两句重复叠现,回环复沓。(1)以此开篇,为全诗奠定了凝重、沉郁的基调。(2)从情感表达上,
成为诗歌的感情的线索,是反复咏叹的主旋律,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
使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3)从篇章结构上,构成全诗结构的骨架,
串连起多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4)反复强调,既写出了彼地的自
然环境,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又强调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突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是诗人对时势
的一种高度概括。
【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 题。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6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于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执着地相信未来。
B.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作者相信未来的执着。
C.“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
D.“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1.C【“用孩子的笔体”并非说明作者年轻、幼稚,而是突出“我”相信未来信念的纯净、执着、神圣
而又充满希望。】
2.下列对诗中“我”“我们”“她”三个形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诗中的“我”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不是指作者自己。
B.“我们”包含作者自己以及千千万万对生活失望的人们。
C.“她”泛指未来的人们。
D.“我们”和“她”指代的内容相同。
2.B【A 项,诗言志,诗中的“我”是抒情主体——作者本人;C 项,“她”指未来觉醒的人们;D 项,
不符合文意。】
3.反复咏唱“相信未来”,对抒发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 分)
3.①反复咏唱,一唱三叹,突出强调了诗人以热情与执着去面对迷途惆怅、失败苦痛的情感。②反复
咏唱“相信未来”,一唱三叹,不断强化坚定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具有崇高的悲剧感。
4.诗歌最后一节在写法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6 分)
4.(1)诗的最后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
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4)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
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二、阅读杜运燮的《井》,完成 5~8 题。(16 分)
井
杜运燮
我是静默。几片草叶,
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
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
是你们在饥渴的时候,
离开了温暖,前来淘汲,
才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
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
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
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
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7
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
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
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绝不逃避,也不兴奋,
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冷寂的心灵”是指“井”的沉静沉默的心灵,而这心灵可以“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进一步
显示出“井”的大度与包容精神。
B.“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明了“井”“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
C.“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这几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
D.末尾的“绝不逃避,也不兴奋”“苦笑几声”,十分形象可感,“井”的不卑不亢的姿态跃然纸上。
5.B【“‘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理解错误,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人以“井”喻人,细致地写了“我”老家的一口古老的水井,并且饮水思源,赞美了别人的劳动。
B.第 6 节仍然采用对比的方式,将“井”的品质进行了深化:“默默地承受一切”。这是一种“静默”
中的忍耐与“承受”。
C.解人以饥渴,却被摒弃于温暖之外,两者之间反差极大,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井”
的遭遇与精神。
D.诗歌巧用象征,表达情感。“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又隐含了
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底层的民众。
6.A【赞美了自己的劳动。】
7.“井”的象征意义是什么?(4 分)
7.“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8.《井》中对细节的把握准确,描写传神,试举例分析其作用。(6 分)
8.例如第一节描绘“井”的世界,作者运用了“几片”“小小”“几朵”等词,既映衬了“井”的安静,
也与后面的“简单”形成呼应。又如“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把雨点敲打井面溅起水花的情
形,展现得十分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