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 年浙江高考复习:《高山仰止》试题(完整版)
考点:
1.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则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
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则止。虽不能及,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德者则
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是“明行”,即
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运行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
行则可行。”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
行则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的可以,一个直白的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
没有什么异议。
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
态度。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令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
神气度。
3.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
子师生之间的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
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
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与牛刀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
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
4.墙: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要在外面把头一伸,
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
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
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所谓“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对于我
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
5.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
孔子的品格的动人处在于他的和蔼温逊,从他对弟子说话的语气腔调就可以看出。同时他不是永远温
和高雅的,他嫉恶如仇,有时会当着人面说出很刻薄的话。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敏锐的感性,高度的优
美。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
有一唱三叹之效。
一、师生关系(5.22)
1.【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
也!”
【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说说上述选文中划线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
答:
1.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孔子看到学
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
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颜渊
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
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孔子想当官想得昏了头,不顾自己身份走女人路线,去和那位口碑不怎么样的南
2
子夫人套近乎,子路不满之色溢于言表,逼得孔子连连向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叠句
形式充分表达了孔子急于要表白的思想即对子路的无奈。
二、孔子与子路的关系(11.13)(7.11)(11.15)(5.7)(6.28)
(一)孔子对子路下死亡断语(11.13)
1.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⑴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
答:
⑴如:形容词词尾,释为:……的样子。
⑵说说“子乐”的原因。
答:
⑵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
⑶“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
答:
⑶①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
②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
③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
的命运。
2.从《高山仰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其弟子的个性是很了解的,其中子路的性格最为鲜明,请问
子路有什么性格特征?孔子似乎最看中颜回,为什么?
答:
2.子路刚强、好勇、直率。
颜回德行好,聪敏过人,能“闻一知十”,虚心好学,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以尊
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 。
(二)孔子故意打压子路(7.11)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者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答:
3.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
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三)孔子给子路打圆场(11.15)
3
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 分)
答:
(1)升(登)堂入室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 分)
答:
(2)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②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
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
5.【材料一】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材料二】《孔子家语》说:“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
朱熹《四书集注》说:“盖其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故其发于声者如此。”
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皇侃《论语义疏》云:“子路性刚,其鼓瑟亦有壮气。孔子知其必不得寿终,
故每抑之。”
孔子好乐,为什么偏偏不喜欢子路鼓的瑟?结合材料【材料二】中前人的解读,分析概括其原因。(5
分)
答:
5.(1)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孔子不喜。
(2)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不足于中和,不符合中潇原则,孔子不喜。
(3)由鼓瑟知子路气质刚勇,进而推知其必不得寿终,故有意抑之。
(四)孔子对子路先扬后抑(5.7)
6.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
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请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 分)
答:
(1)暴虎冯河
(2)由上述文字能看出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希望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3 分)
答:
(2)子路是一个争强好胜,有勇无谋的人。孔子希望他能够去除匹夫之勇,遇事冷静,谨慎小心,认真谋
划。
(五)孔子的真道学(6.28)
7.阅读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 分)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子畏于匡⑤,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⑥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⑦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
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⑧?”(《论语·子罕》)
4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不得已才去
见了南子。②说:同“悦”③ 矢:同“誓”。 ④予:我。否,不对。⑤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
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⑥兹:这里,指孔子自己。⑦后死者:孔子自称。 ⑧如予何:奈我何,把我
怎么样。
(1)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这使子路认为
夫子是自取其辱。
B.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上天惩罚。孔子发重誓,是为了表白自己的
清白。
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D.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孔子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既鼓励了弟子,又
镇住了匡人。
(1)D【解析】“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文无据。
(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答:
(2)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惩罚,可见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孔子又说,上
天有能力决定要不要毁灭周代文化,可见天具有主宰人祸福的力量。
8.阅读下面《论语》中的章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
所取材①。”(5.7)
【材料二】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②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
注释①材,通“哉”。 ②矢,发誓。
(1)材料一中的“喜”字写出了子路怎样的情状?从孔子的话中又能概括出子路怎样的性格特点?(2 分)
答:
(1)洋洋自得的情状(1 分)。有勇无谋的性格特点(1 分)。
(2)材料二中,孔子为什么要发誓?从孔子的发誓中,你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平等?(4 分)
答:
(2)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是为了说服子路,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就让上天去谴责他。(2 分)
真正的平等:基于内心的纯净,维护信仰的纯洁,彼此心中坦荡荡,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
在;无所谓矫正师道尊严,因为距离并不存在。(2 分)
三、孔子与颜渊、冉伯牛的关系(11.9)(11.10)(6.10)
(一)孔子感叹颜渊去世(11.9)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
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2 分)
5
答:
(1)以安贫乐道、好学的德行著称(“安贫乐道”和“好学”各 1 分)
(2)孔子认为颜渊之死对他而言,简直是老天要了他的“命”。孔子为什么这么说?(2 分)
答:
(2)表现了孔子对颜渊之死的极度痛惜(1 分)。因为颜渊是孔子所赞赏的贤人(君子)的典型代表(1
分)。
(二)孔子痛哭颜渊之丧(11.10)
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
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1 分)
答:
(1)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3 分)
答:
(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三)孔子探伯牛而叹“命”(6.10)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答:
3.反复。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有极强的感染力,表现出孔子对伯牛患上这种疾
病的悲痛和无奈,表现了对学生的爱。
四、孔子与子游的关系(17.4)
1.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7.4)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
么?(2 分)
答:
(1)割鸡:治理武城县 用牛刀:运用礼乐之道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2 分)
答:
6
(2)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受指使,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
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
话。
(3)俞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
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
分析。
答:
(3)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一切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
小用。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2.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
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
么?
答:
(1)“割鸡”指治理武城县;(1 分)“用牛刀”指运用礼乐之道。(1 分)
(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 分)
答:
(2)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中谦和地与学生展开探讨。(1 分)②知错能改,能面对子游的反驳能虚心接
受。(1 分)
3.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
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四海之内皆兄弟”,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 分)
答:
(1)杀鸡焉用牛刀(1 分)
(2)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富有趣味。“趣”在何处?试谈谈你的认识。(3 分)
答:
(2)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1 分),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个玩
笑,说未免小题大作。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1 分)。子游的笃信认真,孔
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1 分)。
4.子之武城,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7.4)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
7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
么?
答:
(1)治理武城县 运用礼乐之道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答:
(2)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受指使,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
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
话。
五、孔子生前生后之评论(9.11)(19.23)(19.24)
(一)颜渊评论生前之孔子(9.11)
1.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
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1)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哪些学习观点?
答:
(1)学习永无止境,永远不能满足;学习应循序渐进;学习应有广泛视野;学习应有自己的思想。
(2)结合这段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
答:
(2)示例:道无所不存,无处不有。仰观之而显得更高大,钻研之则显得更为艰深。“瞻之在前,忽焉在
后”,奥秘无穷,包罗万象,但却没有确定的答案,常常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获。而我们现实的教育精
神却是满足于一个唯一的答案,学习盲目追寻,找不到自己的真正思想,失却的是自己真正的个性。这种
学习是本末倒置的,它只是随意地捡起别人的东西作为自己学习的结果,显然,这种学习方法(或教育精
神)是不值得提倡的。学习(或教育)是有规律的,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不断学习,不断
扩充自己的思想,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存库。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才不至于被某种东西所束缚,才能在不
断学习中创新、发展。
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
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
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
8
手法是什么?(1 分)
答:
(1)反复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
分)
答:
(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
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二)子贡在孔子死后评论孔子(19.23)
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
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
不亦宜乎!”(《论语》19.23)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
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 。
(1)登堂入室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答:
(2)子贡认为孔子的学问修养就像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宫室的华美;所以如果根据外表
评价就看不到内涵丰富的孔子。而叔孙武叔就是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4.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
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
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
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子贡用“□□”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远远比不上孔子,认为孔子的道德高过是不能超越“□□”。如果
有人想诋毁仲尼,就显其“□□□”。
答:
(1)宫墙 日月 不知量(不自量力)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
知。
(三)子贡对孔子盖棺定论(19.24)
5.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 A 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
9
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 B 之云,不亦宜乎!” (19.23)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
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9.24)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 分)
答:
(1)夫子 A:孔子 夫子 B:叔孙武叔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 分)
答:
(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
知。
6.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 分)
答:
(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2)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
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能受到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