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 文言文虚词 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 文言文虚词 教案

ID:645245

大小:113.5 KB

页数:43页

时间:2021-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轮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 【课型】 复习课 【课时安排】 2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基 础 性 目 标 1.我会通过阅读《赢在微点》了解掌握高考文言文虚词的含义。 2. 我会掌握高考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类型 3.我能熟知高考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技法 拓 展 性 目 标 4.我能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学习重点) 5.我能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解题技巧 (学习难点) 挑 战 性 目 标 6.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 【实现路径】 基础性目标 实现路径 课前:自主阅读,圈点勾画《赢在微点》上的相关资料。 课中:交流学习成果,查缺补漏。 拓展性目标 实现路径 课前:复习文言知识。 课中: 梳理点拨——方法指导——讲练结合——反馈落实——归纳积累 挑战性目标 实现路径 讲练结合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一、 解读考点 理解概念 第一课时 【解读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 “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 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题 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 与否。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 的一项是”。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 子组成一个选项,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 况。 【命题趋势】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一般不单独考核,而是放到翻译中考核,尤其 在翻译中逐点赋分,再则往往虚词表达某种句间关系,理解虚词的作用和用法 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 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 能正确答题。因此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 半功倍之效。 【理解概念】 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都是虚词,代词也被看作虚词。 从意义上看,实词的意思显得实在具体,能表示名称、动作、状态等;虚 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可 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各类实问分别能充当 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等;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词),有的与实 词组合充当状语、补语(如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词、结 构助词),有的起标志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 1.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分类(以常用词性为标准) ①代词:之、何、其 ②副词:乃 ③连词:而、且、与、则、若 ④介词:因、为、于、以 ⑤助词:焉、乎、也、者、所 (2)关联虚词 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因、则、而 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虚词推断技巧】 (1)语境推断 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 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2)词性界定 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 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3)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 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 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 “而”。 (4)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句末助词,表判断、 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5)关照全句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 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 二、 掌握技巧 解它。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 浯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 (6)分析搭配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 有一个规律,即“以”后面是名词、代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 “以”为连词。如《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以”与后面代词“之” 构成介词结构,表原因;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 “以”用在动同前,为连词表目的。 (7)代入检验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 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 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 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对点训练】 1.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本课文,若按用法把“之”分类,哪一项正确 (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 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答案】B 【解析】①④⑨⑩的“之”为代词。②⑤⑥⑦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③的“之”为结构助词“的”。⑧的“之”起提宾的作用。故选 B。 2.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⑤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⑦而乃以.手共搏之 ⑧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⑨丹不忍以.己之私 A.①⑤/②③④⑨/⑥⑧/⑦ B.①⑨/②③⑧/④/⑤/⑥⑦ C.①⑨/②④⑥⑧/③⑦/⑤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⑨ 【答案】B 【解析】①以,介词,因为;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②以,表目的连词, 来;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③以,表目的连词,来;不敢出兵来抗 拒。④以,介词,用;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⑤以,介词, 按照;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⑥以,动词,拿;秦王的御医 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⑦以,动词,拿,用;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 轲搏斗。⑧以,表目的连词,来;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⑨以,介词,因 为。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故选 B。 3.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 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答案】C 【解析】①动词,做;②④介词,替、给;③⑧(前两个“为”)判断词,是; ⑤动词,结为;⑥动词,含有“祝”的意思;⑦介词,“被”的意思。故选 C 项。 4.下面各句中都有“之”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及其所之既倦 ③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⑦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前往 三、 对点训练 ⑧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③⑤⑥⑧/①④⑦/② B.③④⑤⑥/②⑧/①⑦ C.①②/③⑤⑥⑧/④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答案】A 【解析】A 项③⑤⑥⑧为结构助词“的”,①④⑦均为代词,①句中代“它”, 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④句中代“他”,代“生乎吾前”之人。⑦句 中代“它”,这件事。②往,到达。 5.下列语句中划线的“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①寄蜉蝣于.天地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托遗响于.悲风 【答案】D 【解析】D 项,“于”:①表被动,引出动作的主动者;②介词,表对象,给。 其余的都是介词,在。本题集中考察“于”的用法,易于学生辨识、掌握。 6.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 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⑩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 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 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答案】B 【解析】①③④⑤⑥⑦⑨中“其”都是代词,解释为“它”或者“它的”;② 中“其”第一人称代词,我们;⑧中“其”解释为“那个洞”; ⑩中“其”解 释为“自己”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秦王还柱而.走 B.拔剑切而.啖之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答案】C 【解析】C 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转折;A 项,连词,表修饰;B 项,连词,表 承接;D 项,连词,表递进。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②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③非我也,岁也. ④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⑥女也.不爽,士 贰其行 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③/④⑤/②/⑥⑦ B.①⑤/③④/②⑥/⑦ C.③④/①⑤/②/⑥⑦ D.②③/①⑤/④⑥/⑦ 【答案】A 【解析】①③用于句末,表判断语气;④⑤用于句末,表肯定语气;②用于句 末,表疑问语气;⑥⑦用于句中,表停顿。故选 A。 9.对下面虚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③叫嚣乎东西,隳 突乎.南北。④吾尝题乎.是。 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⑥将军迎操,欲安 所归乎.。⑦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A.①④/②⑤⑥⑦/③ B.①③④/②⑥/⑤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③④/②⑤⑥⑦ 【答案】D 【解析】“乎”的主要用法是两类,从位置来看主要有句中和句尾。在句中多 相当于介词“于”,而句末多是语气助词,可译为“吗”。很明显①③④的 “乎”在句中,相当于“于”介词;其他②⑤⑥⑦都在句末,是语气助词。故 选 D。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 顺风而.呼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 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A.①⑥/②③/④/⑤ 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②④/⑤/⑥ 【答案】B 【解析】①⑥表并列关系;②表转折关系;③表递进关系;④⑤表修饰关系。 故选 B。 【对点提升训练】 一、【2020·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 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 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 《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 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 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蹀躞①登堂,抗著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 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 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 在前,云曰:“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 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②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 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 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 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③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 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 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勿罪.。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 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葺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不复仕,常居鄠田。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 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 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其 教授,择诸生,然后为弟子。九江严望及望兄子元,字仲,能传云学,皆为博 士。望至泰山太守。 云年七十余,病不呼医饮药,终于家。遗言以身服殓,棺周于身,土周于 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 [注] ①蹀躞,音 diéxiè,小步走的样子,形容步态从容。②见《论语》: “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 所不至矣。” ③龙逢,夏桀时臣;比干,商纣时臣。皆因忠言直谏而被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言非,固当容之勿罪./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B.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察传》) C.时出,乘牛车,从.诸生/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齐桓晋文之事》) D.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 兮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勿易!因.而葺之/因.之以饥馑(《四子侍坐》) B.抗著而.请,音动左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C.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逍遥游》) D.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原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朱云“学识渊博”和“嫉恶如仇”的一组 是( ) A.既论难,连拄五鹿君/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 B.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 C.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小生乃欲相吏邪 D.能传云学,皆为博士/鄙夫不可与事君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写朱云辩赢五鹿充宗,想象新奇,比喻生动成 趣,夸赞了朱云的学问与辩才。 B.九江郡官至泰山太守的严望,还有严望哥哥的儿子严元,都是朱云的高徒, 能够继承朱云的学问衣钵。 C.朱云直谏震怒了汉成帝,成帝本有口谕杀他。只因为辛庆忌当场叩头流血 地“死争”,成帝才免其一死。 D.宋祁《咏汉史》:“殿槛不修旌直谏,安昌依旧汉三公。”歌颂汉成帝幡然 悔悟,咏叹朱云的殡葬风光。 5.本文第一、二、三段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关联性?请概括朱云的相关生平事 迹,对此做简要说明。 【答案】1.A 2.D 3.A 4.D 5.第一段为二三段做铺垫。第一段,介绍朱云生平,交代了朱云的有侠义之 风、博学多才。第二段,叙述朱云舌战贵幸充宗,受到诸儒赞扬。第三段,叙 述朱云抗言直谏,以求诛杀佞臣。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 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 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 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 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A 项,都是动词,治罪, 归罪。B 项,交结;调和。C 项,使动用法,使诸生跟从;听从。D 项,凭借, 依仗;顺随。故选 A。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 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 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A 项,介词,按照;动词,继续,接着。B 项, 表修饰;表递进。C 项,代词,这;副词,就。D 项,副词,表反问。故选 D。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 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 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A 项,前句写与充宗论《易》,连胜对方,后句 写指斥佞臣,义正辞严,合乎题意。B 项,前句写诸儒怕充宗,对朱云博学只 是侧面烘托;C 项,后句写朱云自嘲和对丞相薛宣的调侃; D 项,前句写弟子 严望等人的学识不凡,不是直接表现朱云。故选 A。 4.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分析文章 思路、手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等,仔细分析选项中敏感点,比对 原文,辨析正误。 D 项,“颂汉成帝幡然悔悟,咏叹朱云的殡葬风光”错误,“殿槛不修旌 直谏”是指文中:等到后来修理栏杆时,成帝说:“不要调换了!照原样补好 它,用来表彰刚烈正直的臣子。”只是说明汉成帝的做法,并不能就说“颂汉 成帝幡然悔悟”,再根据“遗言以身服殓,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 葬平陵东郭外”可知,并没有咏叹朱云的殡葬风光。故选 D。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和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需要首先仔细阅读并翻译 相关段落,概括主人公的相关生平事迹,然后结合事迹进行分析。 第一段为二三段做铺垫。第一段,介绍朱云生平,“少时通轻侠,借客报 仇”“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交代了朱云的有侠义之风,倜傥洒脱,“从 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写其博学多 才。第二段,“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既论难,连 拄五鹿君”叙述朱云不惧权贵,舌战充宗,受到诸儒赞扬。第三段,“御史将 云下,云攀殿槛,槛折”“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 如耳”等句叙述朱云抗言直谏,以求诛杀佞臣。因此,第一段写朱云的性格和 博学多才是为下文写他不惧权贵、直言进谏做铺垫。 完成《赢在微点》的相关练习 四、 能力提升 五、 课后作业 六、 板书设计 一、 方法指导 讲练结合 第二课时 翻译时抓住 4 类关键虚词 1.高频虚词:格外留心 在《考试说明》规定的 18 个虚词中,对“以”“其”“为”“乃”“因” 等翻译中易设为采分点的高频虚词,翻译时要格外留心,保证翻译到位。 以:这是采分率最高的高考高频词,它有介词义,如“用、拿”“凭 借”“因为”,这是考查热点;有连词义,表目的“来”“用来”。 [典题印证 5] 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以”字的用法。 (1)并州刺史高幹,袁绍甥也。素有贵名,招致西方游士,士多归附。无几, 幹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 【采分点】 “以”,凭借;“卒”,终于;“至于”,到了……的结局。 (2)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 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 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 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因为国君之位而伤害自己生命 的了,这必定就是越人一心想要让他做国君的原因。 【采分点】 “若”,像;“以”,因为;“固”,必定。 【参考译文】 越人先后三代杀掉自己的国君,王子搜对此十分忧患,逃 到荒山野洞里去。越国没有了君主,到处找寻王子搜都没能找到,便追踪来到 洞穴。王子搜不肯出洞,越人便点燃艾草用烟熏洞,还为他准备了国王的乘舆。 王子搜拉过登车的绳索,仰天大呼说:“国君之位啊,就是不能够放过我啊!” 王子搜并不是讨厌做国君,而是憎恶做了国君难免会招来杀身的祸患。像王子 搜这样的人,可说是不因为国君之位而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必定就是越人一 心想要让他做国君的原因。 2.可译可不译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 一 部 分 虚 词 , 兼 有 结 构 或 语 气 助 词 和 其 他 词 性 , 如 “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 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 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 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 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 译。 [典题印证 6] 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者”字的用法。 (1)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署)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君年且老,当日日拜走 仰望阶下,不得已就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 语长吉之事尤备.......。.(李商隐:《李贺小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有小人的谗言,让您与我之间有嫌隙。 (2)(张署)改任河南令,然而河南府尹正是他一生所不喜欢的人。 (3)嫁到王家的李长吉的姐姐,叙说长吉的事情尤其详尽。 【采分点】 (1)“者”,用在“昔”“今”后,可不译。(2)“适”,恰恰, 正好;“者”,……的人。(3)“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3.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当须译出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 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频率也高。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 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 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 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 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 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情、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 译出) 4.特殊虚词:词义固定,固定翻译 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一是 指兼词,即一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 [典题印证 7] 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特殊虚词的用法。 (1)土工洊(jiàn,再度)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 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 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2)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高人把 它卖掉呢? 【采分点】 (1)“罢”,通“疲”。“所以”,固定结构,表凭借,译为 “用来……的”。(2)“诸”,之乎(哉),兼词。 【对点训练】 11.下列句子中,“为”的词性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③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⑤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⑦为. 君翻作《琵琶行》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④⑥⑦ D.③④⑦ 【答案】C 【解析】①动词,凝结;②动词,制成;③动词,制作;⑤判断词,是;④⑥⑦ 都是介词,替、给。故选 C。 12.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 ⑤颁白不负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答案】D ①于,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并介绍出比较的对象; ②④⑤⑥介绍动作行为发出的时间、处所时,可译为“在”“到”“从”等。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对于。故选 D。 1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并吞八荒之.心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哀吾生之.须臾 ④填然鼓之. ⑤焚百 家之.言 ⑥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⑦而迁徙之.徒也 A.①②③/⑤⑦/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 C.①②⑤⑦/③⑥/④ D.①②④/③⑥/⑤⑦ 【答案】C 【解析】①②⑤⑦为结构助词,的。③⑥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④为助词,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故选 C。 14.下列各句中“也”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⑥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⑧今之众人,其下圣 人也.亦远矣 A.①⑦/②⑤/③⑥⑧/④ B.①/②⑤⑥/③④⑧/⑦ C.①⑥⑦/②⑧/③/④⑤ D.①⑦/②⑤⑧/③⑥/④ 【答案】D 【解析】①⑦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②⑤⑧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 语气;③⑥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④表示感叹语气。故选 D。 15.下列加点的“其”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C 【解析】C 项“其”都是作定语,“他们的”。A 项第一句中“其”在主谓短语中作主 语,“他”;第二句中“其”作主语,“那些”。B 项第一句中“其” 复指,作主语,“他 们”;第二句中“其” 作兼语,“他”。D 项第一句中“其” 表猜测,“大概”;第二 句中“其” 表感叹,“多么”。 16.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不如因.而厚遇之”中的“因”相 同的一项是( )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因.人之力而敝之 C.蒙故业,因.遗策 D.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D 【解析】例句:“不如因而厚遇之”译为: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因”,介 词,可译为“趁机”。A 项,“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译为:(廉颇)通过宾 客带领到了蔺相如的门前谢罪。“因”, 介词,可译为“通过、经由”。B 项, “因人之力而敝之”译为: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因”,介词, 可译为“依靠”。C 项,“蒙故业,因遗策”译为: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 的策略。“因”,动词,可译为“沿袭”。D 项,“相如因持璧却立”译为: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因”,介词,可译为“趁机”。故选 D。 17.对下列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②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二、 对点训练 夯实基础 ③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④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答案】D 【解析】①因:趁机;②因:表原因,因为;③乃:才;④乃:于是,就。故 选 D。 18.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水之积也不厚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④汤之问棘也是 已⑤鹏之徙于南冥也⑥楚之南有冥灵者⑦众人匹之⑧之二虫又何知⑨且举世 而誉之而不加劝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答案】B 【解析】①③⑥中的“之”用在名词或名词结构之间,表前一部分修饰限制后 一部分,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⑤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使其成为一个主谓短语,作了整个句子的主语,是结构助词,起取独的作用; ⑦⑨中的“之”,人称代词,他;⑧中的“之”,指示代词,这;⑩中的“之”, 动词,到。故选 B。 19.对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③谨拜表以闻 ④奚 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⑤以八千岁为春 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⑦御 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⑧耕植不足以自给 ⑨诸侯以惠爱为德 ⑩倚南窗以寄傲 A.①②/③⑥/④⑦⑩/⑤⑨/⑧ B.①④/②③/⑤⑦⑩/⑥⑧/⑨ C.①④/②⑥/③⑦⑩/⑤⑨/⑧ D.①⑥/②④/③⑦⑩/⑤⑧/⑨ 【答案】C 【解析】①④以,副词,凭借;②⑥因为;连词;③⑦⑩来,连词;⑤⑨介词, 把;⑧表目的连词,用来。所以选 C。 20.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A.吏呼一何.怒。 B.大王来何.操? B.C.豫州今欲何.至? D.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答案】 B 【解析】A.副词,表程度深,“多么”;B.疑问代词,“什么”;C.疑问代 词,“哪里”;D.疑问副词,“为什么”。 【对点提升训练】 【2020·浙江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达道,东阳人。性豪隽慷慨,不拘小节。九岁能赋诗, 范仲淹见而奇之。举进士,廷试第三,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孙沔守杭,见 而异之,曰:“奇才也,后当为贤将。”授以治剧..守边之略。 召试,为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谏院。神宗即位,召问治 乱之道,神宗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君子无党,辟之草木,绸 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 神宗以为名言。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 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 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 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 京师郡国地震,元发上疏指陈致灾之由,大臣不悦,出知秦州。神宗曰: “秦州,非朕意也。”留不遣。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兴公感动, 将去,泣之而别。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 幄寝茇(在草间住宿)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 瘗死食饥,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 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 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 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方立新法, 天下汹话,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青州、应天府、齐、 邓州,会妇党[注]李逄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未行,改安州。流落且 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 上知吾忠,吾何忧哉。”遂上章自讼.,有曰:“乐羊无功,谤书满箧;即墨何 罪,毁言日闻。”神宗览之.恻然,即以为湖州。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 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 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将蒸为疠疫。先度 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席屋,一夕成二千五百间,井灶器用皆具。 民至如归,所全活五万。徙真定,又徙太原。 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 番休。元发至之八月,边遽来告,请八将皆防秋。元发曰:“夏若并兵犯我, 虽八将不敌;若其不来,四将足矣。”卒遣更.休。防秋将惧,扣阁争之。元发 指其颈曰:“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是岁,塞上无风尘警,诏以 四砦赐夏人,夏既得砦,又欲以绥德城为说,画境出二十里外。元发曰:“是 一举而失百里,必不可。”九上章争之。 以老力求淮南,乃为龙图阁学士,复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赠左 银青光禄大夫,谥日章敏。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一》,有删改) [注]妇党:妻子的亲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贪残,督.盗贼 督:责罚 B.授以治剧..守边之略 治剧: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 C.遂上章自讼. 讼:申辩,争辩 D.卒遣更.休 更:更加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 ②因.人之力而败之,不仁 B.①犹以.前过贬居筠州。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神宗览之.恻然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①元发虑流民且.至,将蒸为疠疫。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滕元发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得到 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亲密无间,跟神宗议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B.滕元发奉命担任地震灾区的安抚使,面对大量房屋坍塌、官员大都住在帐 幕和草野中、人心浮动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成功安抚百姓。 C.滕元发刚直易折,遭受打击排挤。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神宗 相信了王安石,滕元发被贬;滕元发受妻子亲族牵连被排挤,流落外地将近十 年。 D.滕元发对形势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甚至不惜拼着性命来坚持自己的正 确主张,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威行西北,被称为著名将帅。 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民 王 颖 有 金 为 邻 妇 所 隐 阅 数 尹 不 获 直 颖 愤 而 致 伛 扶 杖 诉 于庭 元 发 一 问 得 实 反 其 金 颖 投 杖 仰 谢 失 伛 所 在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无党,辟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 (2)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席屋。 【答案】6.D 7.B 8.C 9.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 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10.(1)君子不结党营私,比如草木,互相纠缠依附的一定是蔓延滋生的草, 不是松柏大树啊。(2)先准备城外作废的军营土地,把富裕户召来,让他们出 钱建房屋。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 项,“卒遣更休”的意思是终让 他们轮流休整。其中“更”,作词,译为“更替,更换,轮换”。故选 D。 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 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 项,“因”:介词,乘机/介词,依靠。 B 项,“以”,介词,因为。C 项,“之”:代词,指奏章/助词,用于主谓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 项,“且”:副词,将要/副词,尚且。故选 B。 8.本题考查文言文信息筛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 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 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 语句译错等。C 项,“神宗相信了王安石”错,应是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 有看法,而神宗会认同滕元发的看法。故选 C。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 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 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 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 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本题,“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句意是姓王颖有金钱被邻居家的妇人所 盗藏。句中“为……所……”是被动句,故应在“隐”之后断开。“获直”意 思是“得到公正判决”,为动词和宾语关系,语意相连,可在“获直”后断开。 “颖愤而致伛”意思是“王颖气愤得成了驼背”。句中主语是“颖”,“致 伛”作“愤”的补语,所以应在此句前后断开。“元发一问得实”句意是滕元 发一次审问就得到实情。主语是“元发”,“实”作动词谓语“得”的宾语, 所以应在此句前后断开。“颖投杖仰谢”句意是王颖抛掉手杖抬头道谢。“投 杖仰谢”作谓语,所以应在此句前后断开。短句后疏通语意为:百姓王颖有金 钱被邻居家的妇人所盗藏,经历几任府尹查问都没有得到公正判决。王颖气愤 得成了驼背,拄着手杖到开封府上诉。滕元发一次审问就得到实情,把金子返 还给王颖,驼背也就消失了。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 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 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 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党”,结党营 私;“辟”通“譬”,比如;“绸缪”,纠缠;“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 也”,判断句,互相纠缠依附的一定是蔓延滋生的草,不是松柏大树啊。第二 句关键点:“度”,考虑,准备;“谕”,告诉;“为”,建造;“使出力”, 省略句,让(他们)出钱。 完成《赢在微点》的相关练习 自主复习“文言句式”的相关知识 三、 能力提升 四、 课后作业 五、 板书设计 六、 教学反思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