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语文二轮精选专题复习:高考模拟题古代诗词汇编
(一)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和诗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
16.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
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节选部分)与李白诗
作的相似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
【答案】
15.D
16.①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
②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③喜欢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
浪漫主义情调。这些内容都能佐证本诗是李白所作。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D. “最后两句写……家家都请怀素题字”理解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湖南七郡多
少名门大家,哪家的屏风和粉壁没有珍藏你的笔墨?这是名门大家,而非“家家”,“家家”
不合情理。
故选 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此诗,证明其确为李白所作。
此诗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力、极其夸张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一幅怀
素醉酒后恣肆张扬、挥笔疾书的场景,细致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怀素极具张扬的个性特征。
先写作者观看怀素草书的总体感受。说怀素坐在绳床上,乘着酒兴,大笔如同扫帚一
般,上下挥舞,一会儿就书写了数千张纸。这富有夸张色彩的诗句形象地显示出怀素草书
酣畅流利,书写速度极快。接着写作者观看怀素草书的具体感受。怀素草书时而如疾风骤
雨飒飒到来,令人震惊,时而如漫天飞雪,缓缓飘落,茫茫一片,急缓交替,富有飞动感。
怀素站起身来,面向墙壁,挥笔书写,一行只几个字,字字大如斗,仿佛听到神惊鬼叫的
声音,只见笔划字势如龙腾蛇行。左盘右蹙像长空闪电,那形状如同楚汉相争,攻取退守,
犬牙交错的鏖战。这巧妙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怀素草书,俯仰进退,左顾右盼,急缓交
替,千变万化的无穷魅力。最后作者盛赞怀素草书的创新成就。说怀素草书将湖南七郡家
家屏障书题遍,显然是夸张之词,无非是强调当地民众喜爱怀素的草书。
总体来看,这首诗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善于借助联
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又喜欢直抒胸臆,情感抒发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
主义情调。符合李白诗作的风格特点。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老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草堂之景,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充满了村野之趣。
B.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字里行间展示了一位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C.这首诗作者看似平静的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忧民之情贯穿始终。
16.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
【答案】
15.B
16.(1)“片云”用以自喻,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滞留蜀中。(2)借景抒情。
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3)运用疑问
(反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
【解析】
1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
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
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
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 项,“脱离写景”错。
颈联,“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正是这些“贾客船”,扰乱了诗人平静
的心境,令诗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诗人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诗
人日夜思念的弟妹,诗人常想顺江东下。整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故选 B。
1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通常由三
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
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
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片云何意傍琴台?”,可我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琴台”,汉司马相如弹
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运用疑问(反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在
迷惘痛苦之中,诗人仰头见到白云,不禁感慨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留滞蜀中,首先是
因为战乱未平,兵戈阻绝,其次,这也是诗人对那些把诗人赶出朝廷,剥夺了诗人为国效
力的机会的人的愤慨。“片云”用以自喻。诗人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
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①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②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③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注]①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兔和蟾。②鸾佩,雕刻着鸾凤的玉佩,
这里代指仙女。③黄尘清水,有沧海桑田之意。
1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诗人梦游上天,阴冷雨寒,仿佛在为月宫的兔和蟾悲泣;忽然云开月出,
明亮起来。
B.四至六句诗人想象飞人月宫后同仙女谈话,人间沧海桑田,变化很快,感觉“千年
如走马”。
C.七、八句诗人遥望人间,感觉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东海如同被打翻了
的一杯水。
D.诗人先通过描写天上仙境来表情达意;进而俯视人间,寄寓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
感慨。
16.李贺的诗歌具有变幻奇谲的特色,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案】
15.A
16.①想象奇特:诗人把阴冷雨寒想象为玉兔和寒蟾在悲泣,把云层裂开后的景象想
象成房屋楼阁,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还幻想在月宫与仙女相遇并交谈。
②构思巧妙: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
天上人间,浑然一体,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现实生活的苦闷。(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A.“阴冷雨寒,仿佛在为月宫的兔和蟾悲泣”理解错误,应是“阴冷雨寒,仿佛是月
宫的兔和蟾在悲泣”。
故选 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第一句写到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
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第二句忽然云层变幻,月亮的清白色的光斜穿过云
隙,仿佛是房屋楼阁。第三句写到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
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第四句中“鸾佩”是雕着鸾凤
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诗人幻想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和一群仙女遇上了。
这四句想象非常的奇特。诗歌的五、六句写到诗人同仙女的谈话。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
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所以整首诗天上人间浑然一体,通过写梦游月供,描写天上仙
境,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现实生活的苦闷。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田家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①,饮犊西涧水。
饥劬②不自苦,膏泽③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景常晏:指天晚。⑦劬:劳苦。③膏泽:滋养土壤的雨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古体诗,诗歌一、二句就写出了一幅春雨之下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的田
野之景。
B.惊蛰时令正是春耕之际,农家起早摸黑劳作的身影出现在田野上、菜园里、山涧边。
C.“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的大意是农人勤劳朴实,辛苦劳作不觉苦,春雨润禾
便喜上眉梢。
D.诗歌最后,诗人看到官家粮仓无粮,百姓背负沉重的徭役,批判了官吏对百姓的
不体恤。
16.近代著名学者王文濡认为本诗最后两句“结束入神”,请结合整首诗歌,谈谈诗人
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答案】
15.D
16.诗人先通过观察田间农民劳作,以质朴的语言,描写了农民劳作的辛苦。接着将
农人终年劳作与家无余粮、生活饥贫作对比,进而揭示了其中的原因:赋税徭役的繁重。
同时,又将耕种者和食禄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诗歌最后两句,作者
进行了自省,身为朝廷官员不从事耕种,俸禄却来自百姓,心中顿感惭愧,表现了一个封
建官吏的良知,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
D.“诗人看到官家粮仓无粮”错误。应该是“诗人看到农家粮仓没有余粮”;“批判官
吏对百姓的不体恤”不准确,诗歌的最后,作者是以观作结,“方惭”一词,表达出作者对
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故选 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本诗是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的
田园诗。
从诗句内容上看,“不耕者”,指食禄却不耕作的人,即做官者;禄食,指俸禄;闾里,
指乡里,泛指民间;“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意思是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
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
从诗句技巧上看,诗人先写春耕之始,然后写农民劳作的艰辛、勤劳朴实,以及封建
社会农夫被压迫的惨状,最后以“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作结,用通俗易懂的诗句表
达对田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第三,从诗句的感情上看:作者写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
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
责,表达了作者对农夫的同情,惭愧身为官吏的不劳而食。
(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翠相乱,锦石游鳞清可怜。
邮渚频挝津吏鼓,渔歌唱近使君船。
吴兴岘山足胜事,汉水襄阳空昔贤。
(注)①鵁鶄(jiāo jīng)一种水鸟。②吴兴:湖州。③岘山:位于襄阳城西。西晋
名臣羊祜曾守襄阳十年,有政绩,死后吏民为他建碑立庙于岘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开篇点题,写耿晦之顺江而下,赴任湖州。“下”字写出船行之轻快。
B.首联下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仰望,天高气清;俯视,水清沙白。
C.颔联描绘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生趣,鸟叶相嬉,鱼儿灵动可爱。
D.全诗多处景色描写,虽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浓浓的惜别之情,却并无悲伤之感。
16.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耿晦之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案】
15.D
16.(1)热爱自然,情趣高雅。颔联中景色描写衬托出他热爱自然的情趣,从容不迫
的气度。(2)关心百姓,受百姓爱戴。颈联写津吏击鼓告诉百姓官船来了,渔民们还是唱
着歌划着船向官船驶去,从侧面衬托出耿晦之是一位接近百姓,关心百姓,美名在外的官
员。(3)才华横溢,政绩卓著。尾联用典,无论是吴兴还是帆山,贤臣难得,均为胜事。
耿晦之做湖州太守,会和西晋名臣羊祜一样,泽及生民,卓有政绩,名传千古。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
D.“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浓浓的惜别之情”错误。这首诗和一般的送行诗不同,它没有
惜别的感情,没有祝愿的语句,写了知交耿晦之的雅量高致,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故选 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颔联“鵁鶄菰叶翠相乱,锦石游鳞清可怜”,这一联上句写舟行所见的水上之景:鸟在
嬉游,叶在摇曳。下句写水中之景。由于秋水澄清,水流中各色卵石清晰可见,卵石斑驳
的花纹灿烂如锦,水中的游鱼历历可数。这一联不仅写了舟行所见的东西,而且描绘出“万
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生趣。耿晦他出守湖州,并未感到自己作地方行政长官的显赫,没
有傲视一切之态,也没有因担负重任而愁眉苦脸。这一联的描写衬托出他情趣上的热爱自
然,风度上的从容不迫。
颈联“邮渚频挝津吏鼓,渔歌唱近使君船”,此联写耿赴任途中接触的人。津吏击鼓,
一是通知人们官船出发,二是表示对长官的尊敬。渔人听到津吏击鼓,明明知道官船来了,
却仍然唱着歌划着小船向官船边驶去。可能他们早已听到即将到来的州郡长官,是一个能
够接近人民与民同乐的好官。“渔歌唱近使君船”的确是佳句,它表现出耿晦之这个新任太
守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这里的描写,从侧面衬托出耿晦之是一位
接近百姓,关心百姓,美名在外的官员。
尾联“吴兴岘山足胜事,汉水襄阳空昔贤”,是对耿晦之出守湖州的评价与赞叹。上句
以西晋名臣羊祜比耿晦之,意思是耿晦之作湖州太守,会和晋代羊祜镇襄阳一样,泽及生
民,名留千古,足可称为盛事。下句的意思是湖州得耿晦之为守,是现实当中的好事,而
汉水之畔的襄阳,只不过空有昔日贤臣的遗迹罢了,这就是说,贤臣难得,千百年乃一遇
之。称赞耿晦才华横溢,政绩卓著。
(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时。②范蠡,
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登楼所见之景,勾连古今,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氛围。
B.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了一时见闻。
C.颈联所写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并不连续。
D.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事变迁之感。
16.与汪尊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
朱得始终”相比,这首诗的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
15.B
16.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不同:杜诗表达了诗人无因会见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寄托
了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汪诗则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对范蠡功成身退、善始
善终做法的赞美之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B. “意在写‘今’”有误,这首诗是虚实结合,“勾连古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
也不只是“一时见闻”,这些景象都是古已有之,也是诗人平时既已积累的印象,只是登览
时被触发了。
故选 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尾联“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写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
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
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
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
对象了,寄托了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
而汪尊的《五湖》,结合“已立平吴霸越功”“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及
注释内容“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分析,范蠡帮助勾践平
定了吴国,确定越国的霸主地位之后,就功成身退,驾舟于太湖去做生意去了,有一个很
好、很得人称羡的下场。汪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范蠡的“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的做法的赞
美之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洞仙歌·毗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
汪元量①
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卷,飞傍谁家,斜阳外,长笛一
声今古。繁华流水去。
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渐橘树方生,桑枝才长,都付与、沙门②为主。便关防、
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③,楚王宫宇。
(注) ①汪元量,南宋末代皇帝恭宗的琴师,随从“三宫”(太皇太后、谢太后、恭
宗)赴燕,途径常州,感怀而作此词。②沙门:佛教名词,出家的佛教总称,也指佛门。
③梯空:腾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草乱花谢、满目凄凉的残春景象,奠定了全词伤感凄凉的情感基调。
B.“今古”指古今同声,此处暗用向秀的典故,与前句借“旧燕”抒怀类似,显得深
婉有味。
C.“忍见遗钿种香土”,是指词人不忍心看到这种景象,蕴含词人心中一缕怀旧情思。
D.此词以赵府旧宅为题材,以“园、宅”为两点,由宅到园,由园到宅,线索清晰,
不乏跌宕之美。
16.后人评价此诗“旨趣微婉、情绪深沉”,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表现了哪些微婉
深沉的情感?
【答案】
15.D
16.①对繁华逝去的伤感。上阙的前三句写残垣断壁,故园不在;下阙的“舞歇歌沉”
两句展开写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已成为过眼云烟,只见遗钿被泥土所埋。②对故国灭亡的
深沉哀思。“念旧巢燕卷,飞傍谁家”“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寄寓了
作者思故国、恋故土的情怀。③对元朝佛教势力仗势横行、穷奢极欲的愤慨之情。“都付与,
沙门为主”,大好园林,都被僧人所占,“便关防”三句谓不让显贵玩赏,防守紧严,只是
一座寺庙而已,令人感慨万分。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由宅到园,由园到宅”错误。开篇第一句为“西园春暮”,这首词层次鲜明。以
赵府旧宅为题材 ,以“园、宅”为两点,由园到宅,由宅到园。反复跳跃,但线索清晰,
又不乏迭宕之美。园中草乱花谢,再写橘桑萌蘖,残而又生,衰极美来;宅子已是“燕飞
谁家”,故园已是面目全非,早做为一座庙宇。可见应为“由园到宅,由宅到园”。
故选 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上片“西园”三句,点明着笔地点 ,急风阵阵吹打 ,花瓣纷堕。红雨即指花瓣雨 ,
即花瓣散落如雨 ,通过描绘满目凄凉的残春景象,烘托出作者的衰老心态和亡国之悲恨 。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可见“旨趣微婉、情绪深沉”。残垣断壁,故园不在。词人心事重重,由
花园着眼整宅,心中不知何等滋味 。此词引用刘禹锡诗,意为赵府仍在,但已改作佛寺,
原来的燕子也不识其处,不知飞到哪家哪户去了。闻邻人吹笛 ,作《思旧赋》。“长笛一声
今古”,也是“感音而叹”的意思。笔致含蓄深曲,令人感慨亲之。“舞歇”二句展开续写
繁华逝去之景象:赵府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已为过眼烟云 ,只见遗钿已被泥土所埋 。怎
能忍心看到这种景象 。蕴含词人心中一缕怀旧情思,倍觉哀怨。残留于今日往日的脂粉气,
而丽人已不在。“渐橘树方生 ”四句,深含潜滋暗长的意味,蕴藏无限生机。旧日繁华已
逝,“舞歇歌沉”,寄寓了作者思故国、恋故乡的一种情怀。
(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刘辰翁(1233-1297),南宋词人。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
著述,以此终老。②《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
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2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从词中出现的物象,如“银花”“戏鼓”“月明”等
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
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
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
C.词中“番腔”“戏鼓”与辛词《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神鸦社鼓”,都表达出对沦
陷之地民众麻木不仁的激愤。
D.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结构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
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
28.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
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27.C
28.示例:“辇下风光”是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象;“山中岁
月”是现实的处境,指自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海上心情”是气节的体现。指自
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心意。“辇下”承接上文,从“辇下”到“山中”,既
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最后一句是全篇思想感情的收束。
【解析】
2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
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本题各选项内容主要涉及了对诗歌的词
语、形象、手法、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
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
认,得出答案。本题 C 项,“民众麻木不仁”理解有误。“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三句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
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
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
治者表现了义愤。故选 C。
28.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含义及结构安排的好处。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全诗抓住关
键词来理解句子含义,鉴赏主旨情感要借助题目、注释、背景等。结构安排要看与上下文
的联系。首先分别理解这三个短语的含义,“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
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
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
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结构上这三个
短语各有作用,“辇下”承接上文,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
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最后一句是全篇思想感情的收束。
(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丰乐亭小饮
欧阳修
造化无情不择物,春色亦到深山中。
山桃溪杏少意思,自趁时节开春风。
看花游女不知丑,古妆野态争花红。
人生行乐在勉强,有酒莫负琉璃钟。
主人勿笑花与女,嗟尔自是花前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到丰乐亭游玩,感叹自然的公平无欺,在深山之中也有烂漫春光。
B.虽然山桃溪杏比不上洛阳牡丹的称艳,但它们也能在春风中自得其乐。
C.五六句描绘的正是花开时节,京都少女无忧无虑出行赏花游乐的情趣。
D.这首记游诗写景兼抒情,立意新颖,表达平易流畅,情感真挚而深厚。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4.C
15.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山头溪畔,桃花和杏花正在开放,还有穿着朴素的乡村少女们,
无忧无虑地在花下嬉戏打闹,主人(作者自己)你也不必取笑她们,你也只是一个正在赏花
的白发老翁。这两句作者有自嘲的意思。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
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
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京都少女无忧无虑出行赏花游乐的情趣”错误,不是“京都少女”而是“乡村
少女”。
故选 C。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回答诗歌含意的题目一般
要回答上手法,一般答题模式是用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主人公请不要哂笑
山花和村女,可叹你已是花前老翁年迈衰残。其实暗含着作者的自伤,在对丰乐亭春景的
描绘中,在主人公故作旷达的语气中,我们不难领会到诗人被贬来山城内心深处那拂之不
去的愁闷。
(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
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
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放船江面,描绘出开阔而富有动态的画面,“略为留顾”,暗示词人陶醉于
美丽的吴越山水。
B.“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互文见义,想象奇特,生动描绘高天之上云聚欲雨,江面
波翻浪涌的景象
C.“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借用典故,以巢父、许由自比,追忆自己在伊阙和嵩山
的悠闲隐居生活。
D.“南柯梦、遽如许”承接上文,词人的悲叹不仅是对个人身世遭遇的感慨,更有国
破家亡的悲哀。
16.简析下阕画线词句的用典艺术。
【答案】
15.A
16.(1)画线句运用典故,表达对国事的担忧以及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用孙浩的典故,担心晋灭吴的历史重演,表达对国事的忧虑;(3)用诸葛亮《梁父吟》
的典故,表达自己有心报国却只能愁敲桂棹,悲吟梁父的无奈和愤慨。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A.“暗示词人陶醉于美丽的吴越山水”错。千里波涛,云水茫茫,词人放舟于江面上。
但美丽的江南山水只赢得词人“略为留顾”,这暗示了曾迷恋山水的词人此时已无心陶醉于
这烟云环绕的吴越山水。
故选 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运用孙浩的典故,想当年东吴末帝孙皓用铁索横
截江面,晋军烧断铁索,战船长驱东下,攻破金陵,吴主孙皓被迫投降心情无比悲苦。作
者用此典故是担心晋灭吴的历史会重演,表达对国事的忧虑。
“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梁父,即《梁父吟》,乐府《楚调曲》名,传
为诸葛亮所作。此处也是用典。诸葛亮当年是何等人物,却也只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
而此刻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路请缨,只能眼睁睁看着金人饮马长江,自己却只能独自愁
敲桂木短桨,悲愤地低诵那古曲梁父吟,热泪像雨一样横流,止不住心中万分的悲伤。运
用《梁父吟》的典故,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十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伤春五首·其一①
杜甫
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
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
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
蒙尘清路急,御宿且谁供。
殷复前王道,周迁旧国容②。
蓬莱足云气,应合总从龙。
[注]①广德元年十月吐蕃侵入长安,代宗走避陕州,百官奔散,次年春杜甫于蜀地听闻
此消息,为此写了这组诗。②语出商王武丁勤于政事,恢复先王德政;周平王为避犬戎之
难东迁洛阳。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与《春望》开头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实的凄凉与
自然的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
B.“西京疲百战”一句批评了官军面对叛军时孱弱的战斗力,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现实
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C.“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面对战乱的感伤,并与
开头形成照应关系。
D.“御宿且谁供”一句表达了对“蒙尘”之中皇帝的挂念与关切,诗人“忠君”的形
象跃然纸上。
16.诗歌最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情感:①对皇帝避乱后励精图治实现中兴的期待;②对群臣百姓追随效忠皇帝的
希望。手法:前两句用典,用商王武丁、周平王的典故;后两句运用比喻,用“云气”“从
龙”的现象比喻群臣百姓对皇帝的追随效忠。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B.“批评了官军面对叛军时孱弱的战斗力”错误,本句是说官军抵抗吐蕃入侵时,疲
于应战,长安屡陷敌手。
故选 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殷复前王道,周迁旧国容”两句运用典故,前一句:殷商在盘庚为国君时,国势最
强。盘庚死后,国势衰落。武丁(盘庚弟小乙之子)即位,勤修政事,殷商又趋强盛。这里借
武丁复兴殷商之事来寄希望于代宗能振兴国运。后一句:周平王东迁于洛邑,以避戎寇。
因在此前,周公(文王之子,成王时摄政)曾营建洛邑,故句中称“旧国”。这里是借平王迁
都以比代宗奔陕,也是期望能尽快恢复国家从前的强盛之貌。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皇帝避
乱后励精图治实现中兴的期待之情。
“蓬莱足云气,应合总从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意思是蓬莱殿上的云气还很充足,
相信不久皇上应当返驾回宮,让这祥瑞的云气缭绕跟随着他。“云气”指象征帝王气数的祥
瑞之气,“从龙”指追随围绕着龙。龙,指帝王。此指代宗。用“云气”“从龙”的现象比
喻群臣百姓对皇帝的追随效忠。这两句表达作者对群臣百姓追随效忠皇帝的希望之情。
(十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宫怨
杜荀鹤(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字仿佛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被误之久。
B.三、四句用幽怨的反问语气,进一步写出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心情。
C.后四句写宫女回忆起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
D.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不只是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自况。
16.有诗评家认为这首诗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请结合全
诗,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
15.C
16.①诗歌前四句写宫女的“宫怨”,五六句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这两句写景,
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②临镜的宫女
怨苦至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以乐景衬托出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
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宫怨”是一脉相承的。③最后两句由眼前的“春景”,使宫女想起
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宫怨”之深。
【解析】
15.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
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
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
C 项,“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分析错误,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
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宫怨”之
深,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不是表达“欢乐情景”。
故选 C。
16.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内容要在读懂诗歌
的基础上总结。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
手法。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一般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
复、互文、通感、借代、双关、叠字等。2、表达方式。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
议论、抒情、描写。3、表现手法。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
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本诗内容上前四句写宫女的“宫怨”,五六句
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这两句写景,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
与所见(“花影”)来写的;手法上以乐景衬哀情,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这样的
乐景衬托出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使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宫怨”一脉相承,
写出了临镜的宫女怨苦至极,但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最后两句写往日之悲苦,
更露其怨情,由颈联所写眼前的“春景”,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
欢乐情景,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宫怨”之深。
(十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风•昔我游齐都
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①。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②。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③,欣然愿相从。
(注)①华不注峰:古山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北。②赤松:赤松子,古代神话中
的仙人。③倒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诗人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峻拔秀丽,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诗人想象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出现过。
D.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16.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
15.D
16.①“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②诗人想象自己骑
白鹿俯瞰日月,想象奇特壮丽。③“含笑凌倒景”,极写飞升之快乐,写出了诗人超越世俗
社会局限的愿望。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D.“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赏析错误,本诗只是写诗人见到
了仙人赤松,赤松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跟从乘坐两条青龙的赤松凌空而上,
日月大地都留在他们身下成为倒影。从中看不出仙人赤松对现实不满。
故选 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诗句对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加以分析。属于对前人评点进行
再评价题型。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比如本题已经
明确指出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答题前,首先
明确什么“游仙诗”,“游仙诗”具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游仙诗的特点,结合本诗的具体
内容进行分析。游仙诗是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这类诗歌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
俗社会局限的强烈道家思想;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
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明确了什么“游
仙诗”及“游仙诗”特点之后,精读整首诗歌,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情感、抒情方
式、写法等角度的特点。结合诗歌具体内容,针对前人评价“游仙诗”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内容上看,本诗写自己以前游览游齐国首都济南的时候,曾经攀登上华不注峰,遇到了
仙人赤松子,赤松子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和赤松子一起遨游仙境的情景,符
合游仙诗的内容界定。是有诗中写仙人借给自己一头白鹿骑,仙人自己乘坐两条青龙,骑
白鹿驾青龙,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想象奇特。结合注释②可知“了
知是赤松”运用了神仙典故,说自己遇到了一位白发童颜仙人,他就是著名的仙人赤松子,
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含笑凌倒景”写自己骑着白鹿欣然含笑与和赤松子一起
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含笑”写出诗人游仙镜的快乐,“凌倒景”,凌
空而上,超越现实人们生活的大地,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
局限的想法。具体解题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十四)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至江渡
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①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②在高树。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①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
溪”。②浮槎(chá):水中浮木。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萧条冷落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下的很急,以至于无人撑船,自己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天晴水落,一写雨急潮涨,选取了不同的情境,寄托
了不同的情思。
16.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结合两首诗的内容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5.C
16.(1)柳诗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看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
挂在树的枝头,一片萧索景象。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 包
含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感慨,因而终带排遣之意。(2)韦诗写暮春景物,
幽草,深树,自横的渡口小舟,透出境界的幽深,远离世俗,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莺啼婉啭,急雨舟横,以动写静,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解析】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
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
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
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 项,“自己无法渡过涧口”错,“舟自横”在诗中是营造一种闲适的意境,不是自己
要渡过涧口的意思。
故选 C。
16.此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这两首诗,结合题干中“韦
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的提示,最后根据两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回答时,要
先分别答出诗意,再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
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一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前两句写自己
在雨后放晴的一天傍晚远步江边渡口时的心情,结尾两句写江边渡口雨停水退后的景象。
久雨初晴,诗人迫不及待地独自一人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已被压抑的心情,却看
到一派散乱荒凉之景。结合这首诗写作背景和诗中意象,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
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
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因而柳诗终带“排遣之意”。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写于作者任滁州剌史期间。开头两句写诗人独喜爱涧边生
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
幽冷,“独怜”二字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上”字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的开朗。
最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渡口,只见
空空的渡船悠然自在地飘浮在水面。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中透出一种幽深的境界,
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全诗通过幽草、黄莺、树阴、小舟的意象,营造幽静的意
境,表露了作者恬淡的心境,因而韦诗自含“旷达之怀”。
(十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辛弃疾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①,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②。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③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注]①焦釜:烧糊的锅。②“汝说”句:《晋书·刘伶传》载,刘伶不满现实,纵酒放荡,
经常乘一辆车,带一壶酒,令人带着锄头跟随,并说“死便掘地以埋”。③肆:这里指打碎
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比喻、夸张的手法交代自己病酒反应的严重,也暗示了词人曾长期酗酒。
B.刘伶嗜酒典故的运用,是以酒杯的语气对词人打算戒酒的行为进行的委婉辩解。
C.“况怨无大小”四句,以描写方式表达词人对曾过量饮酒的反思,有哲理意味。
D.从题目和内容看,这是一首戒酒词,但戒酒的背后,隐隐有词人对现实的不满。
16.有论者说本词设计了一主一仆的角色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个特点,
并说说这样设计的好处。
【答案】
15.C
16.特点:①词人以“汝”称酒杯,以“老子”自称,将酒杯拟人化,与酒杯形成主
仆关系。②通过主仆问答的方式,词人以嗔怪的语气指责酒杯的冷酷无情,让酒杯赶快离
开自己;酒杯先进行了一番辩解,最后表示听从主人的调遣。好处:打破词在写法上的传
统特点,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C.“以描写方式表达词人对曾过量饮酒的反思,有哲理意味”说法错误。本句是说何
况怨恨不管是大是小,都产生于人们过分的钟爱,是作者对事物无论多么美好,喜爱过度
也会变成灾害的一种论述,应该属于议论的表达方式。
故选 C。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以及作用的能力。
题干“有论者说本词设计了一主一仆的角色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个特点,
并说说这样设计的好处”。
特点:辛弃疾的这首《沁园春》,以戒酒为题,是一首令人解颐的新奇滑稽之作。题目
“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就颇新颖,似乎病酒不怪自己贪杯,倒怪酒杯紧跟自己,从而
将酒杯人格化;首句“杯汝来前!”从主人怒气冲冲的吆喝开始,以“汝”呼杯,而自称“老
子”(犹“老夫”),将酒杯拟人化,为词安排了一主(即词中的“我”)一仆(杯)两个角
色。
全词通过“我”与杯的问答的方式,以嗔怪的语气指责酒杯的冷酷无情“老子今朝,
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要追问其中缘由,言外之意,
即是因酒致病,故酒杯之罪责难逃。“汝说”三句,是酒杯对主人责问的答辩。它说:酒徒
就该像刘伶那样只管有酒即醉,死后不妨埋掉了事,才算是古今达者。这是不称“杯说”
而称“汝说”,是主人复述杯的答话,其语气中,既惊讶于杯的冷酷无情,又似不得不承认
其中有几分道理。故又叹息:“汝于知己,真少恩哉!”口气不但软了许多,反而承认了酒
杯曾是自己的“知己”。然后对杯子说“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主人
戒酒的决心可知矣!杯子似乎看出了这一点,亦不再辩解,只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
须来。”“麾之即去”没什么,“招则须来”则大可玩味,说得俏皮。词人通过这样的方式,
与杯子一问一答,风趣而又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政权的失望与自己心中的苦闷。
好处:
这首词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打破词在写法上的传统特点,成功地塑造了“杯”这样一
个喜剧形象。它善于揣摸主人心理,能应对,知进退。在主人盛怒的情况下,它能通过辞
令,化严重为轻松。当其被斥退时,还说“麾之即去,招则须来”,等于说主人还是离不开
自己,自己准备随时听候召唤。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十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其二)①
杜甫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鹡鸰②。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③。
(注)①大历二年(767),杜甫客居夔州,其弟杜观由长安途经江陵,将达夔州。②
鹡鸰:一种水鸟,《诗经·小雅·棠棣》:“鹡鸰在原,兄弟急难。”③星星:指稀疏的白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得知弟弟杜观即将到达的消息,忍不住再次作诗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B.诗人责怪乌鹊消息不灵,等待中内心焦急;又见乌鹊尚在枝间,内心喜悦。
C.鹡鸰在原,喻兄弟曾处于困境之中,此为悲;拿书信给鹡鸰看,此又为喜。
D.诗人见到兄弟后,详细叙谈十年来的苦楚,正是当年的极愁,头发才变白。
16.颈联写“嫌津柳”“数驿亭”,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答案】
15.D
16.①诗人嫌渡口的柳树挡住自己的视线,想象弟弟数着经过的驿亭。②虚实结合,
烘托出诗人盼望兄弟团聚的急切心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D.“诗人见到兄弟后”说法错误。根据诗歌的题目“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和注释
内容可知,诗人的弟弟杜观由长安途经江陵,即将抵达夔州和诗人见面。“应论十年事”中
的“应”字也表示此时诗人与兄弟并未见面,是对兄弟见面之后场景的设想,是虚写,并
不是“见到兄弟后”的实景。
故选 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表达技巧和评价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诗歌内容上看,“嫌津柳”是写诗人登上江边楼阁,希望快点看到兄弟所乘船只的帆
影,但令人讨厌的是渡口的柳荫遮住了诗人的视线,使诗人无法极目远眺。“数驿亭”是写
诗人想象着兄弟也一定在来船上数着经过的驿亭,急切盼望着早些见到自己。
从表现手法上看,“津柳”是实景,是诗人在江边楼阁中所见到的景象。诗人嫌渡口的
柳树遮挡了自己的视线,使自己不能远眺,不能尽早看到兄弟的来船。因此,嫌津柳”是
实写。“驿亭”是诗人不曾见到的景物,“数驿亭”是诗人想象着兄弟也和自己一样,急切
地盼望着早些相见,正在来船上数着经过的驿亭。因此,“数驿亭”是虚写。“嫌津柳”“数
驿亭”,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诗人觉得自己在这里嫌津柳之密,进一步地想象兄弟也一定
在来船上嫌驿亭之多,这样的手法将彼此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深沉,有力地烘托出诗
人盼望兄弟团聚的急切心情。
(十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徙倚(注)
陆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注)徙倚:徘徊。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诗人的境遇。
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11.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10.C
11.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②“坐念”一句表达了对
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解析】
1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
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
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
案。
C 项,“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月正
树无影,露浓荷有声”意思是“月正当头,树木笼罩在月色中,没有树影;更深露重,时
有露珠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传出”,营造了一种孤寂静谧的氛围。
故选 C。
1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及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含义就是翻译诗句
大意;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
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意思是“白白地担心中原陷落,作为男子汉,恐怕要白
来这世上一回”。“坐”是“徒”“白白”的意思;“坐念”是“白白地惦记”;“念”的对象
是“中原没”,可见诗人是挂念中原陷落,自己却又无可奈何,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
而“男儿恐浪生”则是担心自己此生无法建功立业,实则是有建功立业的愿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
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
原”的喜讯告诉他。“王师”一句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十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
(注)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
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属玉:鸟名。舂
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莫:即“暮”。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小市人家避雨在家以菜蔬度日的孤城风
雨图。
B.颔联触物起兴,近观山水如属玉,远眺白鹭翩飞,于闲适宁静中见出诗人内心的波
澜。
C.白鹭,满身雪白,看似清高闲雅,一个“苦”字,表面写白鹭,而实际则是诗人的
自喻。
D.本诗涉笔成趣,在寻常事物的形象中参与名理,颇具理趣,写景淡雅有致,抒情
含蓄委婉。
16.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反用典故成语,古人称为翻案法。本诗
中也有类似的用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1)颈联中,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临渊不羡鱼,暗示自己
与世无争的恬淡心情。(2)尾联中,虽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
之间,已为陈迹。”王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尾联虽用其字面,其意却相
反: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以达
道之言作结,表现出超迈脱俗的胸襟。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B.“近观山水如属玉,远眺白鹭翩飞”错,原句“水远山长双属玉” 那浩浩江水流向
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可知应该是“远眺山水如属玉,近观白鹭翩飞”。
故选 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的“翻案法”就是“反用典故成语”,考生找出诗中运用的典故,说明是如何“反
用”的,表达了什么情感即可。
颈联是以人起兴。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
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
舒传》),渔翁从邻舍出来收网具,而我并不羡慕鱼美可口,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
心境。
“俯仰之间已陈迹”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
迹。”逸少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黄庭坚虽用其字面,其意却相反:世事
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这正如他在另
一首诗中所说的:“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
胸中元有不病者,记得陶潜归去来”。诗以达道之言作结,表现出超迈脱俗的胸襟。
(十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古体诗形式,分设三、五、七言,语言明白晓畅,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B.从内容看,此诗写的是深秋的夜晚,既有诗人奇丽的想象,又有对内心的完美刻画。
C.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使这首诗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D.这首诗凄怨悠远,哀怨如诉,让人感受到相思之情无穷无尽,以及不得相见的无
奈。
16.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诗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
15.C
16.①诗句选用落叶和寒鸦两个意象,营造了凄清的意境。②落叶聚散象征人的离合,
暗寓怀人的悲苦。③寒鸦惊起,既有形,也有声,反衬秋夜寂静,表达内心的悲苦。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含蓄美”错误。这首诗的重章叠句手法体现在反复倾诉相思的部分,这里是直接
抒发,没有“含蓄美”。
故选 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已指定了“情与景”的鉴赏角度,答案应落实诗句写了哪些景,并结合全诗整体
意境,分析这些景所暗含的思想情感。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意思是:风中的落叶时而聚集时而扬散,寒鸦本已栖息
也被这声响惊起。
诗句中“落叶”“寒鸦”两个意象,俱是引人心生悲凉之物象,营造了凄清的意境。
“落叶”,落叶相聚而散,象征人的离合,眼前秋意凄紧,萧条之气自字里行间悄然浮
起,暗寓怀人的悲苦。
“寒鸦”,寒鸦栖独枝,因落叶之声而惊起,反衬秋夜寂静,表达内心的悲苦。
(二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①,有怀子由弟
苏轼
西来烟障塞空虚,洒遍秋田雨不如。
新法清平那有此,老身穷苦自招渠。
无人可诉乌衔肉②,忆弟难凭犬附书③。
自笑迂疏皆此类,区区犹欲理蝗余。
(注)①疲苶(nié):困惫。②乌衔肉:《汉书·黄霸传》记载,黄霸为颍川太守,派
了一个年长的廉吏出外察访,嘱咐他要保密。这个廉吏不敢住宿邮亭,只好在路边弄饭吃,
却被老鸦衔走了肉。黄霸得知后予以安慰。③犬附书:《晋书·陆机传》记载,陆机在洛阳,
常靠一条骏犬和家里人往来传达书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烟雾来形容蝗虫的弥天塞地,秋田上的急雨也比不上它那样迅猛、密集。
B.诗人揶揄官吏的新法清平之说,愤怒地自嘲是自己这个倒霉鬼带来了蝗虫之灾。
C.诗人用典故表明因捕蝗劳作之苦,怀念子由,但山川相隔,寄书无由,更觉痛苦。
D.虽然满腔义愤,欲诉无人,但诗人仍想要“理蝗余”,努力做好蝗灾的善后工作。
16.请简要概括本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
15.C
16.本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痛恨新法害民、积极为民做事的实干官员,又是一个
心系亲人、内心痛苦需要倾诉的孤独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因捕蝗劳作之苦”理解错误,根据诗题和颈联可知,苏轼用“乌衔肉”的典故是
表明自己此次因捕蝗入山,风餐露宿,深感为吏之苦,欲诉无人,因而很想和苏辙谈谈。
故选 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概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得抓住颔联中对新法的责问与自嘲、颈联中对子由的思念与渴
望倾诉的心态、尾联中要清除蝗灾的心情,综合这几点,可以概括出答案。
“新法清平那有此,老身穷苦自招渠”意思是执行新法的官吏们自然是清正平和的,
是我这个年老贫苦之人带来的灾祸。诗人揶揄官吏的新法清平之说,愤怒地自嘲是自己这
个倒霉鬼带来了蝗虫之灾,表达了诗人痛恨新法害民的情感。
“无人可诉乌衔肉,忆弟难凭犬附书。自笑迂疏皆此类,区区犹欲理蝗余”意思是我
辛苦的捕蝗劳作,只能在路边吃饭,思念着胞弟,可惜无法传递书信。可笑的是我就是如
此的迂腐,如此的势单力薄,还想着治理蝗灾。诗人用典故表明因捕蝗劳作之苦,怀念子
由,但山川相隔,寄书无由,更觉痛苦。虽然满腔义愤,欲诉无人,但诗人仍想要“理蝗
余”,努力做好蝗灾的善后工作。可见诗人是一个积极为民做事的实干官员,又是一个心系
亲人的人,内心痛苦无人可诉的孤独者。
(二十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一百五日夜对月①
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②,想像顰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注)①一百五日: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指寒食日。②仳离:别离。红蕊:红花,
这里指月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紧扣诗题中的“对月”行文,主要写对月时的所思、所感,全诗一气呵成。
B.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泪水,将泪水与月亮关联起来,匠心独运。
C.这首律诗首联对仗工整,而颔联不对仗,诗歌在格律方面一反常规,别具一格。
D.尾联写牛郎织女难得相聚,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怜悯之情和自怜之情。
16.颔联和颈联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D
16.颔联中,诗人大胆想象砍去月中的桂树后,月光会更明亮,突出了诗人对家人思
念之切。颈联中,诗人想象妻子因思念自己而在月下面露愁容,诗人不直写自己思念妻子,
而想象妻子思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两联想象奇特,既表达了情思,
又使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尾联写牛郎织女难得相聚,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怜悯之情和自怜之情”错误。诗
的结尾感叹牛郎织女尚能相聚,从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亲人天各一方的苦难。
故选 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意思是: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
澈皎洁吧?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写的是自己思念妻子却不能与之相聚时所产生的奇特想
象,想象砍去月中的桂树后,月光会更明亮,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妻儿团聚之情。
“仳离放红蕊,想像顰青蛾”意思是: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泽,想必思念故人会使
得妻子为之蹙眉吧。运用想象,诗人在花色弥漫中似乎隐隐约约地看到了闺中人的思念遥
远地乡亲人的愁容。诗人思念妻子,却不直写,而是从对面入手,想象妻子思念自己,更
突出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