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 年高考第二轮复习作文专题训练六
时评式结构作文训练
【知识概述】
时评,即时事评论。顾名思义,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热点时事或现象进行评论
的一种议论文体。在写作练习中,如果发现作文材料是具体的社会新闻或社会热
点现象,要求对现象进行评价或者就现象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那么通常可以采
用“时评式结构”进行写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
一、时评式作文与一般材料作文的区别
【高考真题展示】
1.(2015 全国 1卷)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
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 信向警方举报了自
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了官
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 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然后,激起了
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
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2.(2016 上海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
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
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
现象的思考。
3.(2016 浙江卷)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 VR(虚
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
试穿新衣,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
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
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论述类文章。
4.(2018 上海卷)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
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5.(2020 北京卷)2020 年 6 月 23 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
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
统由 55 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
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
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区别解析】
1.材料来源不同
一般材料作文:寓言、故事、诗歌、漫画、图片、名人名言、话题词语、哲
理短句、自然现象、名人轶事、历史事件、社会现象、新闻事件等。
时评式作文:新闻、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
2.写作要求不同
2
一般材料作文:“选好角度,自定立意”。
时评式作文:“你对这一事情有怎样的看法”“对此你有何感想”“请你就
这一问题谈谈你的见解或看法”。
3.写作方向不同
一般材料作文:材料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得出观点,论述是采用的基本策略是
向外发散,确定中心论点后,行文过程中一般不再涉及材料。
时评式作文:材料是论述的核心,写作时的基本策略是向内挖掘,依据“就
事论事”的原则,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二、时评类结构的一般写法
引(开头)——以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引出中心论点。
析(主体部分)——紧扣中心论点对核心事件(材料)进行分析
联(主体部分)——联系相关论据进一步说明中心论点
结(主体部分)——总结上文,提出建设性意见、提出呼吁等
结尾——升华主题,首尾呼应,展现文采
三、时评类结构写作实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阵微风吹过,粉红色花瓣离开枝桠,在空中旋转,缓缓落地,如同一场唯
美的“樱花雨”。脚下,一条约 700 米长的道路如同铺上了一层粉色地毯……杨
浦区绿化市容局 14 日宣布,江湾城路即日起暂时调整清扫保洁模式,打造全市首
条“落花不扫”道路,用落英缤纷的晚樱景观“留住”春天。这一决定引路人纷
纷驻足欣赏,更有不少人专程赶去赏樱拍照。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
1.看材料:①新闻事件②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评论型
作文
2.明任务:提取材料中的核心问题,明确写作要完成的任务。核心问题——
对于上海“落花不扫”的措施,你怎么看?
3.定观点:明确问题以后,再次阅读作文材料,思考是否有隐藏的情感倾向。
“暂时调整清扫保洁模式,打造全市首条‘落花不扫’道路,用落英缤纷的
晚樱景观‘留住’春天。这一决定引路人纷纷驻足欣赏,更有不少人专程赶去赏
樱拍照。”——材料倾向于支持这种做法。
【佳作品析】
落樱不扫,让城市诗意栖居
【(一)引(开头)——以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引出中心论点。基本要求:概
括精简(不要照抄材料)、衔接自然、导入论点。议论文开头有“以事开头”和
“以理开头”两种,在时评类作文的写作中,绝大部分采用“以事开头”的形式,
以中心论点为导向,提取并概括材料里与中心论点关联最紧密的部分,顺势亮明
中心论点。】
当路人们纷纷在“落樱不扫”的美丽道路驻足或拍照时,我想,吸引他们的,
除了眼前的美景,更有氤氲在城市中的美丽诗意。【开头】
【(二) 析(主体段)——紧扣中心论点对核心事件(材料)进行分析。议
论文中常见材料分析角度:探究原因——主体动机、外部环境、伦理道德、事物
性质等角度进行探究;阐释意义 ——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3
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挖掘本质——事物性质、外在之“象”与内在之
“意”等;点评材料——剖析谬误、设想结果、必要性、重要性、合理性等。在
议论文中,“事物的性质”并不仅是单一的科学属性,更多的时候,是依据中心
论点,由写作者从某个可行角度切入而进行的言之成理的定性。这种定义可以是
多元的。】
落樱为什么不该扫除干净?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里,落花具有很高的
审美价值。王维在名诗《鸟鸣涧》里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无声
飘落的桂花,就足以衬托出月夜春山的静谧意境和空灵禅味。在陶渊明笔下,世
外桃源有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心向往
之的“理想国”。【析 1:设问句领起分析,阐释审美价值。】
而在审美之外,落花还能引人哲思。“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
是陆游以落花来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
是思想家龚自珍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来自喻,抒发自己造福桑梓和报答国家
的志向。可见,留住这一地美丽的落花,其实就是为城市留下一片美丽的文化空
间,为市民留下一处心灵的诗意角落。【析 2:阐释文化价值,同时也是公共价值。】
“落花不扫”,是城市管理者对粗放的拒绝,对精细化的践行,这是一种难
得的“绣花功夫”。既是在尊重自然规律,也是在尊重民众情感,更是在守护社
会公共利益,凸显了城市服务的水准。【析 3:剖析本质型分析。】
上海这条“落花不扫”的道路,可以说是尊重自然和尊重美感的现实体现,
将落花视为一种难得的美景,而非市容市貌的“破坏者”,不仅没有给城市环境
添堵,反而“添了彩”。落花景色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既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
的暖意,也感受到了城市的善意。析 4:点评材料式分析,阐释其合理性。】
【(三)联(主体段)——联系相关论据进一步说明中心论点。注意:联系
既可以是单一角度的,也可以是多元的, 但无论是单一还是多元,联系的内
容与材料的核心事件关联要紧密,同时选用的论据要富有典型性。这样才能增强
文章的说服力。】
在樱花文化最盛的日本,落樱也极受重视。有人说,中国人去日本赏樱,最
爱枝头如火如霞的花云。但日本人却更钟爱缓缓飘落的“樱花雨”。从绚烂至极
到寂然零落,这种从“生之热烈”到“死之静美”的瞬间切换,最能触动人们的
“物哀”之思。它使赏樱从单纯的审美上升为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引发人们对
于自然万物以及人间情态的哲学思索。每年暮春,在奈良的公园,很多日本人席
地而坐,面前摆放精致、鲜艳的樱花点心,手里举一杯酒,一阵阵落花如雨如雪,
随风飘落。在大阪城,粉白的落樱随着细雨缓缓坠落,在地上铺成厚厚一层。试
想,如果这些落花都被悉数扫净,这日本的暮春季节,该要减去多少风情和意趣。
【联 1:联系日本的落樱文化,从审美对材料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其必要性。】
在“落花不扫”之前,上海早就已经“落叶不扫”。2016 年秋天,上海有 18
条景观道路不扫落叶。到了 2019 年,更是增加到 42 条。在著名的思南路、巨鹿
路、衡山路、武康路、愚园路等景观马路上,悬铃木、银杏树、鹅掌楸、枫杨,
满地落叶或明黄如金,或鲜艳如火,为这座城市平添了醉人的秋意,成为市民赏
秋的热门去处。可以预想,随着“落花不扫”的推进,一春一秋,人们寻访缤纷
花径和落叶大道,将成为遥相呼应的城中雅事。【联 2:联系上海之前“落叶不扫”
的施政措施,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对材料中的时间进行分析,论证其可行性。】
【(四)结——总结上文,提出建设性意见、提出呼吁等。要注意的是,这
个“结”一般不是结尾,而是承接上文的一个短议论段,或综合上文议论,起总
4
结收束的作用,或从建议、措施等角度进行相对简要的分析。】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诗一般
的语言,体现着上海对于城市品质的追求。它体现在宏大的“传统与现代、东方
与西方”上,更落实于细微之处的点点滴滴。一条弄堂、一座民宅,一朵落花、
一片落叶,都能为城市增添一份诗情画意和人间温度。(结:总结上文。】
【(五)结尾——升华主题,首尾呼应,展现文采等。】
愿城市有越来越多“落樱不扫”的诗意暖政,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城市里,
收获诗意的栖居。【结尾】
四、时评类写作提升策略
1.掌握基本结构模式,熟悉对材料进行分析的常见角度和方法。
2.加强时评类文章的阅读与积累。(人民日报评论、光明时评等官方媒体评
论文章或评论频道)
3.加强训练。既可以加强作文训练,也可以通过日记、写评论主体段的形式
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景象评价和思考。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
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
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
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
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
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题】
此题是带有情境任务的材料作文。试题设计聚焦学科素养,创设真实的任务
情境,引导考生关注疫情,体察现实,学会思考。考生需要在疫情这样的大背景
下,思考隔离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但表达观点时不可脱离材料,要围绕材料中提
及的“距离”去思考“联系”。隔离不隔爱,封城不封情,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
战中,无数的普通人选择逆行而上,主动加入到抗击疫情的一线队伍中。他们有
医生、有建筑工人,有铁路职工、社区工作者,有警察、有教师、志愿者、快递
小哥……他们心怀大爱,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用平凡而温暖的“萤光”点亮了
万家灯火,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希望,他们给广大群众带去的不仅是无私服务,更
是温暖和信心,让人们更加珍视彼此,靠近彼此。他们身上蕴含的强大的中国力
量,让我们更加坚信,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定会取得胜利。
【审题】
(一)限制性
1.情境分析。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
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
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
5
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
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
值选择。材料分为两部分,依次阐述疫情拉开了人们的距离,抗疫又密切了人们
的联系。考生看到距离的同时更要明确对疫情意义的思考: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
系。材料列举了这些联系的具体表现,选取党员干部、志愿者、医学专家、快递
员、司机、教师、新闻工作者这几个典型代表,阐释了联系的意义。考生需要结
合疫情,综合材料内容进行写作,脱离情境便会偏题或跑题。
2.典型任务。考生在写作时需要针对“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表达自己的认
识与思考,表达想法时不能脱离材料内容,要围绕具体情境展开。
3.价值判断。通过材料主体部分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可见命题者意在引
导考生思考“抗疫的意义”以及“隔离”的积极意义,它让我们的心更近了,联
系更密切了。隔离的是病毒,不隔离的是联系。所以,考生对于“疫情中的距离
和联系”的思考,要挖掘其正面价值,体现积极的价值观。
(二)开放性
1.立意角度。考生在表达对“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的认识与思考时,可谈
面对疫情,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爱让彼此心联系在一起。这“爱”可以是你我之
间、亲情友情之爱,也可是集体、家国之爱;也可谈隔离期间,人们更善于体察
生活,收获感动,这份来自他人与自我的感动,让人与人心更贴近,联系更紧密……
总之,围绕“距离”,对于“抗疫密切人们的联系”的思考,方向多样,角度自
由。
2.联想思考。考生对于“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的认识与思考,可结合疫情
期间个人的经历和感悟展开联想,联想思考是开放的。疫情期间,全国上下因病
毒而被隔离,但感动、爱从未缺席,不曾被隔离,其中支撑论点的论据是丰富的,
考生可有效调取;此外,考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同,
着力点不同,角度自然不同。
(三)立意列举
1.切题立意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身被隔离,心向一处;人心所向,紧密相连;疫情期
间,我们的心更近了;咫尺千里,心在一起;距离,有爱的温度;隔疫不隔心,
万里犹比邻;“疫”距离,密切“爱”;心若无隙,可平千里;彼此相距远,脉
脉真情传;“疫”中有温情,天涯若比邻;空间虽远,心间相连;距离联系护国
安;此身虽远,此心相守;隔离不隔爱,封城不封情……
2.偏题立意
逆行的勇士(脱离材料情境);人心本善,理解包容(片面理解材料);距
离与联系(脱离“疫情”的大背景)
【问题呈现】
1.要求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故不能将“距离”与“联系”分
割开来谈,而是要看清二者的本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其进行深入思
考。有的同学将二者分割开来,没有说清“距离”与“联系”的辩证关系。
2.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思考“抗疫的意义”以及“隔离”的积极意义,不能
脱离“疫情”这一作文情境。有的同学扩大了写作范围,脱离“疫情”情境大谈
“距离”或“联系”。
3.内容空泛,言之不深,如对材料内所列举的事例进行仿写、扩写,或空喊
口号,或单纯地罗列身边见闻,讲述“战疫”故事。
6
4.不能对“距离与联系”及其本质作深度思考,不能对“距离与联系”之间
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度理解。两者的关系应体现为:正是因为防疫工作中的种种距
离,反而加强了战疫中的种种联系;或虽然防疫要求人与人之间产生距离,但战
疫却让整个社会凝聚起来,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5.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体现个人的思考、感悟与认识,不能仅仅将距离
理解为防疫工作,而要看到在“距离”中,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所体现出来的坚定
决心和卓越能力;要看到在“联系”中,中华民族在面对疫情时所爆发出来的强
大凝聚力,全党全人民在防疫与抗疫工作中所展现的团结协作、顽强斗争的中国
精神与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中国力量。
6.结构混乱,思路不清,未将作文课上讲到的有关结构思路、主体段打造等
相关技法自觉地运用到作文训练中。
距离联系护国安
年关之际,当本该熙熙攘攘的商场一片清冷,当社区干部帮忙送菜购药;当
本该喧闹鲜活的学校中花木独自开落,当老师变身主播上起网课;当人们取消聚
会居家隔离,当医生专家实时在线,予以科学指导…你感受到了吗?在距离与联
系中,我们的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给疫情上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新冠病毒汹涌而来,似是一夜之间,蔓延到了大江南北。一时之间,人心惶
惶。党中央迅速部署:武汉封城,商场暂停营业,工厂停工,开学延迟,全国人
民止步家中。流动的、热烈的、喧闹的时光,忽然就安静下来。躁动的、疲劳的、
繁忙的氛围,忽然就清冷起来。距离——安全的距离,横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口罩,一夜爆火,人与人的接触有了距离;云课堂、云办公,骤然间流行,人与
人的工作有了距离;电影院、健身房关闭,人与人的娱乐有了距离。正是因为这
距离,人们的健康才有了保障,病毒的传播才能够被阻断。
鲁迅有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疫情产生的空间距离没
有阻断联系,反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贴近。
武汉,作为疫情中心,成为全国的焦点。远在天南海北的人们,无不心系武
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四大王牌医院驰援武汉。无数白衣
天使披坚执锐,言“不论生死,不计报酬”,他们与死神赛跑,与病毒争斗。这
一刻,地无南北之分,人无老幼之分,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人们时时守
在手机旁,关注着武汉病例的增减,为每一次艰险忧心,为每一次成功欢呼。虽
不能亲自抵达,但这距离却让地域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人们居家隔离,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在这一特殊情况下,展现出了他们的责
任与担当。社区干部给每一个进出的人检测体温,只为确保病例不漏不少;外卖
小哥风雨兼程亦无怨无悔,只为尽量减少人们的外出;教师们费力摸索,网课传
授由生疏渐渐走向成熟,只为让学生们在家中也能畅游于知识之海,不虚度锦绣
华年;记者们深入一线冒着风险,只为给大家传递那份温情与力量。每一声祈愿
都饱含真情,每一声感谢都发自肺腑,人们的心更加靠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
7
加密切。
距离保障安全,联系推进成功。距离联系,二者共护国安。而这一切,都离
不开中国强大的国力,优越的制度和全体人民的爱国担当。因为国力雄厚,我们
才能减免新冠患者的医药费,让人民“能治,敢治,治得起”;因为社会主义制
度特有的优越性,我们才有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基础,才能在党中央的调度下,
井然有序地采取措施封闭隔离;正因为我们的人民万众一心,有责任感和担当意
识,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在险峻疫情之下,迸发出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力量。
而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在这次疫情中受到各方各界的保护,尝尽了世
间所有的美好与爱。但莫忘,吾辈今已卓锐,雏鸟已成雄鹰。蒙国家社会守护多
年,是时候让我们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让我们来守护这片热土了。
疫情之险,终于在距离和联系中,被无数国人热忱的家国大义所击败。
如今再回首。已是,雨销风霁,彩彻区明。国泰民安,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