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专题训练五 议论文展开分析论证的方法——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写作专题训练五 议论文展开分析论证的方法——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ID:645321

大小: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1 年高考第二轮复习作文专题训练五 议论文展开分析论证的方法 【写作指导】 一、观点+材料=? 例: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 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 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出 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这段文字有什么优缺点? 格局:“观点+论据” 优点:观点明确,论据丰富 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 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 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 堆零碎的材料 。 分析:引出论点之后,列举几个例子,便以为大功告成,通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 见和看法,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忽视对引用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议论 文缺少分析议论,论据与论点就不能很好地结合,即使论据选得不错,也难以达到论证的 目的。这类作文只能得到中等或以下档次。所以: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 修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 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 如洗;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 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书……。【这都是些曾贫困 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 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 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二、论证段落的常规形式 分析论证,就是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一般采用“中心句+支撑句”的形式。中心 句通常位于段首;支撑句从不同的角度、深度、广度来证明中心句。支撑句可以按并列、 递进、转折、因果、条件、承接等关系组合。 例如:(中心句)①虚怀若谷,是人高尚情操的表现,也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是健全 的品格。(举例)②三国周瑜,年少有为,才智过人,堪称一代儒将。(转折)③可是面对 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周瑜不是虚心向他人学习,而是嫉妒诸 葛亮的才华,不肯承认诸葛亮比自己棋高一着的事实,反而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慨 叹,最终忧愤而死。(承接)④这一史实说明了嫉妒的危害,它就像绊脚石,阻碍我们的发 展,使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缺点,更不利于健康品格的形成。 (一) 观点+过渡+事例+分析 “过渡”:要在观点和事例之间,用适当的词句来粘连,以接通文气,使观点和议论文材 料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 “分析”:在事例叙述完之后,还必须对事例进行适当的分析评论,指出其本质特点, 使事例和论点在内容上联结在一起。 例如: ①我们要重视“专才”。【②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 我们应重视那些在某一 2 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建树的专才。】③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不及格, 却被 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④铁一般的事实证明: 专才不仅是人才, 而且可 能成为大有用处的人才。】 ①是论点, ③是事例。②和④分别是“过渡”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句, 观点 和事例就粘连起来了。 (二) 观点+过渡+论据+分析+归纳 所谓归纳,就是从多个事例中提炼出必然性的东西。 “论据”部分,就应是两个或三个以上。 例如:①疑是思之始,学之端。②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 往往是从 疑开始的。③“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 示;“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 性的原理。④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 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三、常规形式的展开方式 在掌握了常规的形式后,具体到每一段话如何展开,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事例论据为 基础,综合运用因果分析、假设分析、对比分析、引用分析、类比分析等,分说如下: 1.因果分析法 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因果联系是一种普 遍的存在,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中,都存在着因果联系,没有一种现象不是由一定的 原因引起的。因果联系又是一种必然联系,当原因存在时,结果必然产生;当结果产生时, 又必然由某种原因引发。写议论文如能把因果分析法把握纯熟,“以叙代议,例而不议”的 问题就可以避免,使文章分析得深入、透彻,从而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分析时多用因果关 系复句来表达,如:之所以……是因为……,为什么……?因为……,……,为什么呢? 因为……等。 运用因果分析法,可以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由因及果,或者据果求因;也可以对论据 进行由因及果或据果求因的分析。 方法一:直接陈述原因 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唐太宗视民如子,垂拱而治,那是因 为他对百司之职了如指掌,胸中有安民治国平天下的策略,于是百姓安居乐业。岳武穆统 帅“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那是因为他有严明的军纪,旅进旅退,赏罚分明,于 是金人喟然而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毛泽东同志率工农红军,以持久之战打退日本 侵略者,那是因为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主义”,严格执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 是日伪不得不缴械投降。以往凡有所成就的人和集体,无不严于律法,以成文的规定来约 束。因为他们知道在绝对自由之下的惰性将急剧膨胀,只有在适当的管束之下,人才能发 挥出潜在的能量,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 方法二:自问自答 例: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 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 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 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 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 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 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 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2.假设分析法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 3 很有说服力。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 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多问几个“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 “为什么”,能使论证更深入。 假设推理的关联词一般用“如果……那么……”,其他还有“如果……就……”“假使…… 那么……”“倘若”“若”“试想……”等。 例 1:列举事例后,反面假设分析 信念给人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司马迁受了腐刑,但他没有去死,是完成《史记》的 信念支撑着他,使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这个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最终完成了《史 记》。试想,如果司马迁没有一定要完成《史记》的信念,也就绝没有那么顽强的意志活下去, 司马迁其人也就不会为后人所知,那么,今天还会有这么完整而珍贵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资料《史记》吗?正是信念,支撑着司马迁,使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 文学家、史学家。 例 2:直接作反面假设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 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 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 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 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例 3:综合运用 例如 2015 年全国卷Ⅰ作文,有位考生写信劝导材料中的“老陈”,这样写道: 老陈啊,你可真是养了个好闺女,你是否知道前几日发生的“东方之星”客轮沉没事 故啊,一下子死了好几百人。船长雨夜航行,不料遭遇江上龙卷风,船翻人亡……假如也 有人劝他一下,先停航一夜的话,或许便再无此悲剧了……再看那韩国,假如它能制定严 格的隔离制度,对病人严密控制,严加管理,又怎会有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人数不断扩大, 甚至使病例输入中国?“东方之星”雨夜行船节省游客时间,却带来死亡;韩国的“自我 隔离”看似给予了病人自由,却扩散了疾病……老陈,你说他们这算不算是爱?说是爱, 咋落个这样的结果?在俺看来,爱没有错,但爱需要理性,失去理性的不叫爱,是疯狂! 3.意义分析法 就是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 示其要害、危害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例 1:“千古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实 才的好友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一代明君唐 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 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凉结局。北宋神 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经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软化, 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 社会理想化为泡影。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人情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 麻痹,令人迷茫, 甚至令人昏聩。然而,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人间的真情视若无睹, 做个“无欲则刚”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将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分而析之, 辨而认之,定能做到超然其上。 例 2:弄虚作假行不通。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 听竽乐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瑉王 偏偏喜欢听独奏,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 走。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 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 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 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 。 4 4.引用分析法 这种方法,就是分析围绕观点所引用的经典性言论或名言,从而突出其观点的正确性,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直引式引用 直接引用名言警句或诗句来证明文章的中心。 例 1: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具 有不朽的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怀沙,投身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 祥过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 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谭嗣同面对刀俎,引颈就戮时,面 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他想到的还是“祖国”。陆放翁说:“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 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他梦魂为萦、念兹在兹的是“祖国”; 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就义时讲:“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他甘洒热血,视死如归,所报者,也是“祖国”。 对祖国,他们有着浓烈、深沉、溶解不开的爱恋。为了祖国的命运,他们甘愿将血肉 之躯献出,化入祖国的大地,“血沃中华肥劲草”。 例 2:人的灵魂就是人的精气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夫子 执着的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元帅忠贞的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傲岸不屈的魂;“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杜甫仁者大爱的 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魂。他们高 贵的魂就是他们强健的羽翼,他们优雅地挥舞着,飞上了人间的最高峰,看到了最美的人 生风景;飞上了历史的天空,化作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光照千古。 (2)修饰式引用 引语在文中作定语,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 例 1:只有积极地入世,才能获得心灵的轻松和愉悦。你或许很欣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那你是否还记得“猛志固常在”的壮志豪情?“红颜弃轩冕,白首 卧松云”的气节背后是怀才不遇的悲伤,他们有着十年寒窗、博览文史的学识,有着出将 入相、经天纬地的才能,但他们却满是“怀帝阍而不见”的忧愁与苍凉。自隐于青山绿水 的他们,看似获得精神的超脱自在,但谁又能了解他们的孤寂与叹息?遗世独立?多么美 好的理想,但现实往往背离了理想。佛家曰:“要知红尘万丈,哪能不染尘埃。”这无疑告 诉我们,即便是“法力无边”的佛家也不能遗世独立。不仅这个世界需要你,而且你也需 要这个世界,只有积极地入世,才能获得心灵的轻松和愉悦。 例 2:纵观天下有志者,总是夙兴夜寐,百折不挠,孜孜以求,心甘情愿为社会奉献 的。千百年来,奉献精神如同血液,在我们民族躯体中不息地流动;如同乳汁,哺育了一 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灵魂;如同火炬,点燃了炎黄子孙的爱国赤诚。从为治水患三过家门而 不入的大禹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 千峰秋叶丹”的戚继光,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愿与人 民共患难,誓将热血固神州”的朱德总司令,到“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南疆卫士, 真是英雄万千!他们在奉献之时,从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而是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智慧 乃至生命献给了崇高的事业。 (3)镶嵌式引用 把引用的话,组织进了自己的叙述或议论,变成了自己话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妨称其 为“镶嵌式”。例: 人生天地间,何不潇洒走一回!回溯历史,一个个潇洒的先贤向我们走来。蔺相如功 高不自矜,不仅不与廉颇在朝廷上争列,而且外出时望见廉颇还“引车避匿”,这是(气度 的)潇洒;宋濂年轻时刻苦求学,同窗们个个服饰华丽,“烨然若神人”,他“缊袍敝衣处 其间”,却能做到“略无慕艳意”,这是(心态上的)潇洒;史可法在梅花岭上,“誓与城为 5 殉”,不愿落入敌人之手以死,其部下有人愿助其成就殉国大节而面露喜色,这是(人格上 的)潇洒;庖丁解牛时动作娴熟优美,“所解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是(技艺上 的)潇洒。潇洒是不计他人之过,以大局为重的谦让宽容的生活态度;潇洒是不为外物所 役,执着于自己内心追求而具有的一种精神优势;潇洒是为了民族大业临危不惧勇于献身 的人格境界;潇洒是经过长期努力磨砺掌握客观规律之后获得的一种自由。 (4)间接引用(化用)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句子,它不是直引式、修饰式,也不是“镶嵌式”,它不是把 原句组织进自己的文章,而是将典故、故事或某种意境、片断性的镜头等组织进自己的文 章,我们姑且称这种句子为化用句,属于间接引用的一种特殊类型。请看一例: 诗是色彩斑斓的梦。这梦里有灞桥伤别的烟柳暮云,有鲲鹏水击三千里的羽翼,有小 轩窗里默默的相对,有大漠长河的遥遥思念……诗,是一支神来之笔,勾勒鹦鹉洲上的芳 草,点化二十四桥的明月,渲染香炉峰的紫烟…… 我爱诗,因为我难以抗拒自己的心灵在这美妙的诗行中与先哲们的心一起跳动的感觉, 难以抗拒让自己忘情于呐喊者或低吟者所创设的一个个优美意境中的感觉。诗,让我体验 屈夫子不能从俗的喟叹,让我领略魏武帝碣石山旁壮心不已的豪情,让我沉浸于康桥边静 谧的月夜,让我品味雨巷中那份丁香似的忧伤…… 5.正反对比法 正反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摆出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同时还要对它们作进一步分析。 一是只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 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例 1:2000 年奥运会上,面对枪靶,44 岁“高龄”的王义夫老枪新传,一枪失准,下 枪再来,最后关头的二次举枪显示出过人的老练,终于用金牌洗雪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遗 憾。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虽然一直保持在一流选手的行列之中,但从未拿过一项大满贯赛 事冠军。在 2005 年的澳网赛场上,比他小7岁的俄罗斯选手达维登科都能教训他一把。 同样是一流高手,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个人的品质和心理起了关键的作用。 王义夫因为有了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镇定,所以在一枪失准的情况下,能快速调整心态, 重振旗鼓,在下面的几次射击中打出最好的成绩,赢得了金牌。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却 因为丧失了意志力,惨败连连,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例 2: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 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 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 说孙膑之才后,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 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 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然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 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 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范文引路】(2017 年高考全国二卷范文) 奋斗不止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君子应靠自身的努力,来强大自己,在天地间找到属 于自己的一片区域。 自强的人生才有意义,自强的民族才有希望。 人生当自强。自强是立身之本。为什么柳传志能在40岁时创办联想集团,一步步走上人生 巅峰,成为联想集团董事长?不是因为其父柳谷书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先驱为他提供了坚 实的物质保障,而是因为柳传志不依赖家庭,自立自强,励志拼搏。为什么王宝强能从不起眼 的群众演员蜕变成今天的著名演员?正是凭借他多年的自强拼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 6 没有背景,没有颜值,自强使他成就了人生“传奇”,他的逆袭很“励志”。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 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平台,起点如何,都应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自强拼搏,自己的人生才有 意义。 人人当自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呐喊警醒着每位国人。只有人人自强,国 家才能强大。百年前,梁启超更大声喊出“少年强则国强”的口号,将希望和责任置于少年 肩头,激励多少少年奉献自我,拯救屈辱下的中国。如果没有近代以来无数青春少年的自强 拼搏,又怎么会迎来独立自主的青春中国?如果没有建国后无数中华儿女的战天斗地,睡 醒的东方雄狮又怎能啸傲寰宇?如今的我辈少年,恰逢“天行健”,更应担负起民族复兴的 重任,奋斗自强,共创未来。 国家当自强。如今,我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显现出一种大国风范,有一种“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自信。为什么我们如此自信?因为我们有国家实力。国家实力又从何而来?因为我 们的国家自强不息。抗战期间,中日两国的综合实力相差很大。日本已建立起完整的军事工业 体系,装备堪称世界一流。而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如果我们没有《义勇军进行曲》中所唱 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自强精神,如果我们人人不思浴血奋战,前仆后继, 自强不息,又怎能谱写改天换日的壮丽诗篇?如今,如果我们的祖国不为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 自强不息,五星红旗又怎么会在联合国上空高高飘扬,我们的宇宙飞船又怎么会在浩渺的太空 恣意遨游,大手笔的国家级顶层战略“一带一路”又怎么能为饱受困扰的世界经济带来曙光? 由“东亚病夫”到“巨龙腾空”,由洋油洋货到自主产权,由四面受制到成功突围,有着五千年 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靠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卓越出众! 唐人李咸用《送人》说得好:“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自强不息是人生应 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得以千载延绵、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为了伟大的复兴梦,中华儿女都应谨记:奋斗不止,自强不息!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典籍中的明月,杨柳,吴钩,雪梅,桑梓,子衿,青松, 寒砧,折桂,苍鹰,长城,杜康等许多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固定的文化 符号系统,它们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这些意象的情韵可以说是传统思想、 传统文化的使者,将中华传统演绎得微妙微肖,韵味深长。当我们静心玩味文化典籍中频 频出现的这些经典意象时,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文化自信感总会油然而生。 玩味这些意象,会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从上面列举的意象中选择两三个意象 写一篇文章,呈现你所认识的文化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 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例文】 乡思情,中国心 往日韶华,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是文化中国骨血里的精魂。史海撷英,我看到了 那高悬在历史长空中的皎皎明月,我触摸到了那婀娜于文化典籍中的依依杨柳,我听到了 那从远古中华的时光隧道中传来的阵阵寒砧。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召唤着我,我要重温 文化中国那殷殷切切的乡思容颜…… 有明月相伴,乡思文化诗意朗照在文化中国的历史长空。 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关山难越,锦书难寄。那愁肠百结、哀怨缠绵的思乡人啊,只 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明月为伴,我似乎触摸到了诗人们那颗诚挚炽热的心。“举头望明 月,低头思故乡”,那是李白款款乡思的深情低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是杜甫 切切思亲的忠诚歌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是照我还”,那是王安石殷殷念家的深挚 寻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是苏轼与子由共享明月的美好祝愿;“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那是李清照月圆人不圆的哀怨叹息。皎洁清丽的月光如流如泻,我的思绪也与诗 人的精神自由飞升。我已难以分清,究竟是月有情,还是人有情?世事变迁,唯有月如故。 7 哦,清辉遍洒的月儿呀,你可载得动泱泱中华几多乡愁?但,你分明照亮了文化中国那殷 殷切切的乡思容颜,把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高悬在文化中国的历史长空。 有杨柳相依,乡思文化氤氲流连于文化中国的浩瀚典籍。 灞陵伤别,杨柳依依。残笛声里,乡关山外山。那离情浓浓、魂牵梦绕的乡思人啊, 每有乡愁,总是“忽忆园间柳”“愿看杨柳树”。看,晓风残月的杨柳岸,徘徊着伤别后的 柳永寒宵酒醒的孤独身影;听,玉笛暗飞的折柳曲里,萦绕着客居洛城的李白散入春风的 幽幽故园情。“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这分明是王实甫动离忧的哀怨;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分明是思妇对游子的深情呼唤。“长安陌上无穷 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呵,偌大的中华文化长廊里,你纤细柔弱的身姿,可撑得起泱泱中 华几多离情?但,你真的留住了文化中国那殷殷切切的乡思容颜,把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镌刻在文化中国的浩瀚典籍。 有砧声相和,乡思文化铿锵回响在文化中国的深邃寒秋。 寒风中的砧声啊,自女须在秭归捣衣溪畔敲响后,你延续数千年,回响在文化中国的 深秋,从未停息。你从空寂的青枫浦边响起,那远方的游子啊,你是否能感受到“捣衣砧 上拂还来”的浓浓相思?你在月色溶溶的长安响起,漠漠塞北,玉关万里,瑟瑟寒风中的 征人啊,你是否听得见这“万户捣衣声”?你从高高的白帝城下响起,沿江漂泊的寒士啊, 你是否收得到急暮砧声催出的寒衣?“捣衣溪畔砧仍旧,照面井中月上时。”清寒月夜这捣 衣砧声,是我古老中华抒写乡愁的无词离歌,你回荡在思妇、征夫、游子的耳边,驻进了 我的心田。我仿佛听到了你的阵阵寒声从远古中华的时光隧道中传来,渲染出文化中国那 殷殷切切的乡思容颜,把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唱响在文化中国的深邃寒秋。 这清朗的明月,这婀娜的杨柳,这暖暖的寒砧,分明就是文化中国的名片。哦,河山 在梦萦,我的中国心!我的耳边为什么时常响起盛世中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 乡愁”的声声嘱托?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