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直角三角形
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Ⅰ
)
连接三角形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
1.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
有一
个角是
直角的三角形叫
直角三角形
.
三角形的内角
和等于180
°
.
3.三角形中线的定义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直角三角形的
判定和性质
.
知识回顾
说一说:
如
图,在
Rt△
ABC
中,∠
C
=90°
,两锐角的和等于多少
度呢
?
∠
A
+
∠
B
=
90°
C
A
B
自主预习
在
Rt△
ABC
中,因为∠
C
=90°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
由此得到: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
余
.
如
图,在
△
ABC
中,如果∠
A
+
∠
B
=
90°
,△
ABC
是直角三角形吗?
定理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
直角三角形
.
由∠
A
+
∠
B
=
90°和
∠
A
+
∠
B
+∠
C
=180°,解
得∠
C
=
90°,
因此△
ABC
是
直角三角形
.
C
A
B
议一议
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作出斜边上的中线,量一量比较各线段的
长度
.
你
能猜出什么结论?
我们发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
一半
.
自主探究
例
1
如
图,已知
CD
是△
ABC
的
AB
边上的中线,且
CD
=
AB
,求证:△
ABC
是
直角三角形
.
C
B
A
D
2
1
证明:∵
CD
=
AB
=
AD
=
BD
,
∴∠
1=
∠
A
,∠
2=
∠
B
.
∵∠
A
+
∠
B
+
∠
ACB
=180°
,∠
ACB
=
∠
1+
∠
2
,∴∠
A
+
∠
B
+
∠
1+
∠
2=180
°
,
∴
2
(∠
A
+
∠
B
)
=180
°
,
∴∠
A
+∠
B
=90°
,
∴△
ABC
是
直角三角形
.
A
B
C
D
O
1.如图,
AB
⊥
DB
,
CD
⊥
DB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一定有∠
A
=∠
C
B.只要有一边相等就有△
ABO
≌△
CDO
C.只要再给一个条件就能得到△
ABO
≌△
CDO
D.有
OA
=
OC
或
OB
=
OD
,就有
AB
=
CD
2.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比为2:1:1,则该三角形是(
等腰直角三角形
)
.
C
随
堂
练
习
3
.
在
Rt△
ABC
中,斜边上的中线
CD
=2.5 cm
,求斜边
AB
的长是
多少
.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
1
.
直角三角形
的两锐角互
余
.
2
.
直角三角形
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
一半
.
知识梳理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
直角三角形
.
第
1
章 直角三角形
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Ⅱ
)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和判定
(
Ⅱ
)
本课内容
本节内容
1.2
如图,
S
1
+
S
2
=
S
3
, 即
BC
2
+
AC
2
=
AB
2
,
那么
是否对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呢?
探究
如
图,
任作一个
Rt△
ABC
,∠
C
= 90
°
,若
BC=
a
,
AC
= b
,
AB
=
c
,那么
a
2
+
b
2
=
c
2
,
是
否
成立呢?
步骤
1
先剪出
4
个如图
1-11
的直角三角形, 由
于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为
a
,
b
(其中
b > a
),因此它们全等(
SAS
),所以它们的
斜边
长相等
.
设斜边长为
c
.
图
1-11
我们来进行研究
.
步骤
2
再剪出
1
个边长为
c
的正方形,如图
1-12.
图
1-12
步骤
3
把步骤
1
和步骤
2
中剪出来的图形拼成
如图
1-13
的图形
.
图
1-13
∵
△
DHK
≌△
EIH
,
∴
∠
2
=∠
4.
又∵ ∠
1 +∠2 = 90°
,
∴ ∠
1 +∠4 = 90°.
因此拼成的图形是正方形
DEFG
,
它
的边长为
(
a + b
)
,它
的面积
为
(
a + b
)
2
.
又
∵
∠
KHI
= 90°
,
∴ ∠
1 +∠
KHI
+∠4 = 180°
,
即点
D
,
H
,
E
在一条直线上
.
图
1-13
同理,点
E
,
I
,
F
在一条直线上
;点
F
,
J
,
G
在一条
直
线
上;
点
G
,
K
,
D
在一条直线上
.
又
∵
正方形
DEFG
的面积为
c
2
+
,
∴
即
a
2
+2
ab+ b
2
=
c
2
+2
ab
,
∴
a
2
+ b
2
=
c
2
.
图
1-13
结论
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
a
,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
的平方
.
a
2
+ b
2
=
c
2
由此得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其实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知道直角三
角形的上述性质,由于古人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
边中较短的一边为勾,较长的一边为股,斜边为
弦(如图
1-14
),因此这一性质被称为
勾股定理
.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
在
直角三角形中,若已知直角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 我们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的长
.
勾
股
弦
图
1-14
故
AD
的长为
12 cm
.
在
Rt△
ADB
中,由勾股定理,得
AD
2
+
BD
2
=AB
2
,
如
图
1-15
,在等腰三角形
ABC
中,已知
AB = AC
=
13 cm
,
BC
=
10 cm
,
AD
⊥
BC
于点
D.
你能算出
BC
边上的高
AD
的长吗?
例
1
图
1-15
举
例
解
:在
△
ABC
中,
∵
AB = AC
=
13
,
BC
= 10
,
AD
⊥
BC
,
∴
BD = =
5.
∴
在
Rt△
ABC
中,∠
C
= 90°.
(
1
) 已知
a
= 25
,
b
= 15
,求
c
;
(
2
) 已知
a
= 5
,
c
= 9
,求
b
;
(
3
) 已知
b
= 5
,
c
=15
,求
a
.
练习
答案:(
1
)
c
=
;(
2
) ;(
3
)
动脑筋
如图
1-16
,电工师傅把
4 m
长的梯子
AC
靠在
墙上,使梯脚
C
离墙脚
B
的距离为
1.5 m
,准备在
墙上安装电灯
.
当他爬上梯子后,发现高度不够,
于是将梯脚往墙脚移近
0.5 m
,即
移
动
到
C
′
处
.
那么梯子
顶端是否往
上
移动
0.5 m
呢?
图
1-16
在
Rt△
ABC
中,
AC
=4 m
,
BC
=1.5 m
,
图
1-17
由勾股定理,得 (
m
)
.
由图
1-16
抽象出示意图
1-17.
在
Rt△
ABC
中,计算出
AB
; 再在
Rt△
中, 计算出
,
则可得出梯子往上移动的距离为(
-AB
)
m.
即梯子顶端
A
点大约向上移动了
0.16 m
,而不是
向上
移动
0.5 m
.
因此
= 3.87 - 3.71 = 0.16
(
m
)
.
在
Rt△
中,
=
4 m
,
=
1 m
,
故
(“引葭赴岸” 问题) “今有方池一丈,葭生其
中央, 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
.
问水深,
葭长各几何?” 意思是:有一个边长为
10
尺的
正方形池塘,一棵芦苇生长在池的中央,其出水
部分为
1
尺
.
如果将芦苇沿与水池边垂直的方向拉
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碰到池边的水面
.
问:
水深
与芦苇
长分别为多少?
例
2
宋刻
《
九章算术
》
书影
在
Rt△
ACB
′
中, 根据勾股定理,得
x
2
+ 5
2
=
(
x
+ 1
)
2
,
答:水池的深度为
12
尺,芦苇长为
13
尺
.
如图
1-18
,设
水池的深度为
x
尺
,
则
AC
=
x
尺
,
AB
=
AB
′=
(
x
+ 1
)尺
.
解:
图
1-18
因为正方形
池塘的边长
为
10
尺, 所以
B
′
C
= 5
尺
.
解得
x
=12.
则
x
+ 1
=
13.
1.
如图,一艘渔船以
30
海里
/
时
的速度由西向东追赶 鱼群
.
在
A
处测得小岛
C
在船的北偏东
60°
方向;
40 min
后,渔船行至
B
处,此时测得小岛
C
在船的北偏东
30°
方向
.
已知以小岛
C
为中心,周围
10
海里以内有暗礁,问:这艘渔船继续向东追赶鱼群是否有触礁的危险?
练习
解:
过点
C
作
CD
⊥
AB
,垂足为
D
,
D
CD
的距离
不在以点
C
为中心,周围10 海里范围内,
∴
轮船
不会触礁
.
由题意,得
AB=
30
×
(
海里
)
.
在
Rt△
CBD
中,∠
BCD
=30°
,
BC
=
AB=
20
海里,∴
BD
=10
海里
.
2.
如图,
AE
是位于公路边的电线杆,高为
12 m
,
为了使电线
CDE
不影响汽车的正常行驶,电力
部门在公路的另一边竖立了一根高为
6 m
的水泥
撑杆
BD
,用于撑起电线
.
已知两根杆子之间的距
离为
8 m
,电线
CD
与水平线
AC
的夹角为
60°.
求电线
CDE
的总长
L
(
A
,
B
,
C
三点
在
同一
直线上
,电线杆、水泥杆的
粗
细
忽略不计)
.
在下图中
,过点
D
作
DM
⊥
AE
,垂足为
M
.
解:
M
易知四边形
MABD
为矩形
,所以
MA=BD=
6 m
,
所以
ME=EA-MA=
12-6=6(m)
.
在
Rt△
EMD
中,由
勾股定理,得
所以
L= ED+CD=
10
+
(
m
)
.
M
在
Rt△
DBC
中
,
∠
CDB
=30°,
设
BC
=
x
,
则
DC
=2
x
.
由勾股定理,得
x
2
+6
2
=(
2
x
)
2
,
解
得
x
=
我们已经知道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
,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
的平方
.”
那么这个
定理的逆命题成立吗?
探究
如图
1-19
,在△
ABC
中,
AB = c
,
BC = a
,
AC = b
,
且
a
2
+ b
2
=
c
2
, 那么△
ABC
是直角三角形吗?
图
1-19
如果我们能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 然后证明△
ABC
与所
构造的直角三角
形
全等, 即可得△
ABC
是直角三角形.
∵
a
2
+ b
2
=
c
2
,
图
1-20
∴
= c
.
如图
1-20
,作
Rt
,使∠
= 90°
,
=
a
,
= b
.
△
在
Rt
中, 根据
勾股定理,得
2
=
a
2
+ b
2
.
△
∴
2
=
c
2
.
∴ △
ABC
是直角三角形
.
先构造满足某些条件的
图形
,再根据
所求证的图
形与所构造图形之间的关系,
完成证明,这也是常用的问
题解决策略
.
在△
ABC
和 中,
∵
BC =
=
a
,
AC =
= b
,
AB =
= c
,
△
∴ △
ABC
≌
△
∴ ∠
C =
∠
= 90°.
结论
如果
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a
,
b
,
c
满足关系
: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由此得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上述定理被称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
分析
根据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只要看两条较短边长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长边的平方
.
例
3
判断
由线段
a
,
b
,
c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
(
1
)
a
= 6
,
b
= 8
,
c
= 10
;
(
2
)
a
= 12
,
b
= 15
,
c
= 20.
满足
a
2
+ b
2
=
c
2
的三个
正整数
称为勾
股数
.
(
2
) ∵
12
2
+ 15
2
= 369
,
20
2
= 400
,
∴
12
2
+ 15
2
≠20
2
.
∴ 这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
(
1
) ∵
6
2
+ 8
2
= 100
,
10
2
= 100
,
∴
6
2
+ 8
2
=
10
2
.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解
例
4
如图
1-21
,在△
ABC
中,已知
AB
= 10
,
BD
= 6
,
AD
= 8
,
AC
= 17.
求
DC
的长
.
在△
ABD
中,
AB
= 10
,
BD
= 6
,
AD
= 8
,
∵
6
2
+ 8
2
= 10
2
,
解
即
AD
2
+
BD
2
=
AB
2
,
∴ △
ADB
为直角三角形
.
∴
∠
ADB
= 90°.
∴
∠
ADC
= 180°-∠
ADB
= 90°.
在
Rt△
ADC
中,
DC
2
=
AC
2
-
AD
2
,
∴
图
1-21
练习
1.
判断由线段
a
,
b
,
c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
(
1
)
a
= 8
,
b
= 15
,
c
= 17
;
(
2
)
a
= 10
,
b
= 24
,
c
= 25
;
(
3
)
a
= 4
,
b
= 5
,
c
= .
答:(
1
)是
; (
2
)不是; (
3
)是
.
2.
如图,在边长为
4
的正方形
ABCD
中,
F
为
CD
的中点,
E
是
BC
上一点, 且
EC= BC
.
求证: △
AEF
是直角三角形
.
证明:由已知可得
DF=CF
=2
,
EC
=1
,
BE
=3.
在
Rt△
ADF
中,由
勾股定理,得
AF
2
=
DF
2
+
AD
2
=2
2
+4
2
=20.
同理可得
AE
2
=25
,
EF
2
=5.
在
△
AEF
中,
因为
AE
2
=
AF
2
+
EF
2
,
所以
△
AEF
是直角三角形
.
例
如图,在Rt△
ABD
中,∠
D
=90
°
,
C
为
AD
上一点
, 则
x
可能是( ).
A.10
°
B.20
°
C.30
°
D.40
°
B
因为
6
x
>90
,所以
x
>15.
又
6
x
PB
.
如图,你能在△
ABC
中找到一点
P
,使其到三边的距离相等吗?
A
B
C
因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
角的两边
的距离相等,所以只要作△
ABC
任意两角
(例如
∠
A
与
∠
B
)的平分线,其交点
P
即为所求作的点
.
点
P
也在
∠
C
的平分线上,如图
.
P
思考
3.
E
是
∠
AOB
的平分线上一点,
EC
⊥
OA
于点
C
,
ED
⊥
OB
于点
D
,求证:(
1
)
∠
ECD
=∠
EDC
;
(
2
)
OC
=
OD
.
A
B
O
C
D
E
证明:
(
1
)
∵
E
是
∠
AOB
的平分线上一点,
EC
⊥
OA
于点
C
,
ED
⊥
OB
于点
D
,
∴
CE
=
DE
.∴∠
ECD
=∠
EDC
.
(
2
)在
Rt△
COE
和
Rt△
DOE
中,
CE
=
DE
,
OE
=
OE
.
∴Rt△
COE
≌Rt△
DOE
(HL).
∴
OC
=
OD
.
练习
4.
如图,在
△
ABC
中,
AD
⊥
DE
,
BE
⊥
DE
,
AC
,
BC
分别平分
∠
BAD
,
∠
ABE
,点
C
在线段
DE
上
.
求证:
AB
=
AD
+
BE
.
A
B
C
D
E
证明
:过点
C
作
CF
⊥
AB
于点
F
.
∵
AC
,
BC
分别平分
∠
BAD
,
∠
ABE
,
且
AD
⊥
DE
,
BE
⊥
DE
,
∴
DC
=
CF
,
CE
=
CF
.
∴Rt△
ACD
≌Rt△
ACF
(HL)
,
Rt
△
BCE
≌Rt△
BCF
(HL).
∴
AD
=
AF
,
BE
=
BF
.
∴
AB
=
AF
+
BF
=
AD
+
BE
.
通过本节
课
,你有
什么
收获?
你还存在哪些疑问,和同伴交流
.
我思
我
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