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教学课件

ID:645382

大小:3.38 MB

页数:96页

时间:2021-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正确理解诗中众多意象的含义,领悟诗歌的主题。 2.正确理解诗中众多意象的含义,领悟诗歌的主题。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 之志。 4.正确理解诗中众多意象的含义,领悟诗歌的主题。 学习目标 《国家》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 新课导入 舒 婷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结集出版的诗集有 《双桅船》等。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 严,构思独特,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她的诗不侧重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 实的内心世界。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走近作者 背景资料 舒婷曾到闽西山区插队,1972年底回城当工人。 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在生活中,有着太多坎坷 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 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 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的情绪,同时又 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在这种情 感的推动下,舒婷在工作之余写下了这首抒情短 诗。 字词积累 熏 黑 隧 洞 纤 绳 迷 惘 富 饶 绯 红 驳 船 笑 涡 xūn suì wǎng ráo qiàn fēi bó wō 朗读诗歌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 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所隐含的情感基调则是 由沉郁、凝重蹈欣喜、明快。其中第一、第二节风 格沉郁、凝重、低缓,第三、第四节欣喜、明快激 越。 整体感知 意 象 是诗中的艺术形象。是客观生活中的物象经过 审美再创造,渗透了观思想感情的形象,它是诗人 感情的载体。 内容精读 “我” 回溯历史,贫困落后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人民的痛苦与希望 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 献身祖国的热望 悲哀低沉 欣喜高昂 板书设计 读诗必须用心灵去读,才能读出真情,才能更 好地把握好作品的内在思想意义。今后同学们要用 你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灵去感受生活、 感悟人生,用你的笔去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课堂小结 我们欣赏了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朦胧诗代表作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中有许多意象,下面 就以“我是你——”的句式仿写一组意象来表达对祖 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交流,可以合作,把它写出 来,每人仿写一句话。 教师指导引路,如:我是你发梢上的蝴蝶结,时 时刻刻展示你的风姿。 随堂练习 2 梅岭三章 1.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体会 诗人的情思。 2.品味诗歌含蓄、凝练的语言,学习本文运 用的多种修辞手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 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3.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 特点 学习目标 【陈毅】(1901—1972),中国 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 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 集》出版。 走近作者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 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 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 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 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 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 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背景资料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 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 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 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 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 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字词积累 丛莽(mǎng) 旌旗(jīng) 阎罗(yán) 烽烟(fēng) 捷报(jié) (xuán)旋律 (xuàn)旋风 (nán)艰难 (nàn)灾难 血雨腥风(xīng) 梅岭三章 陈 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 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朗 诵 整体感知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Ø 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Ø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Ø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 析比较。 u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u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u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内容精读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重 点词的表达效果)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 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 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 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 必胜信念。 2.“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 “飘”“传”?为什么? 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 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 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这一 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 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①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 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 “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 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 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 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 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色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 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 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作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 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 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 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这些修辞 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 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 念。 3 短诗五首 1.了解新诗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歌内容,体 会诗歌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透过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 的情感和哲思。 学习目标 月 夜 沈尹默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 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 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 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 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 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 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新课导入 【沈尹默】(1883- 1971),原名君默,杰出 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 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 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 年》杂志,代表作《月夜》 《落叶》《三弦》等。 走近作者 沈 尹 默 书 法 作 品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 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 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 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 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背景资料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 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 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 “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 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朗诵 1.读出节奏 2.感受意蕴 整体感知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 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 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 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整体感知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 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u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u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 立。 u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 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 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 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课堂小结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戴望舒】(1905— 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 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 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 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 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 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著名诗篇。 走近作者 【萧红】(1911- 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 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 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 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 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 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 作品有《呼兰河传》。 走近作者 朗诵 1.读出节奏 2.体会情感 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 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 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读诗篇 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 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整体感知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 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 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 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 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 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 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 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 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背景资料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 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 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 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 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 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 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 凭吊萧红。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 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内容精读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 强调距离之远, “寂寞” 既是诗人其时 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 的真实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 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不说“墓畔”而说“头 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 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 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 丰富复杂的感情。 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 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 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 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课堂小结 断 章 卞之琳 学习目标 1.了解新诗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歌内容,体 会诗歌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透过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 的情感和哲思。 【卞之琳】(1910- 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 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 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 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 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走近作者 《断章》既是卞之琳灵感瞬息迸发的印 记,又是精微而冷隽的诗风的一次不经意的 显现。1933年,卞之琳爱上了苏州的张充和, 两人的感觉很好,1936年秋,卞之琳还和张充 和同游了苏州的天平山,但两人最终没能走 到一起,但这短暂的幸福留在了卞之琳的内 心深处,卞之琳对已经飘逝的美好爱情深深 怀念,曾在同年的一首诗里这样写道:“人在 你梦里,你在人梦里。”据作者自云,这四行 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 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便由此而来。 背景资料 朗诵 1.读出节奏 2.感受意蕴 整体感知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 内容精读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 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 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 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本诗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 诗境、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 真旋复在意象之间建立联系,使其在 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 膨胀链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 整、饱满的艺术世界。 课堂小结 风雨吟 芦 荻 【芦荻】1912年生,现 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 广东南海。曾与人合编刊物。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 集《桑野》《驰驱集》《芦 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 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走进作者 背景资料 《风雨吟》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 期。一场“暴风雨”后,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 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的风雨、心中的风雨 全都融入眼前的景象中,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 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 诗。 朗诵 1.读出节奏 2.体会内涵 整体感知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开头两句“卷”“奔”两字有什么表 达效果? 内容精读 “卷”“奔”这个动词极为生动, 突出风雨气势之猛烈、磅礴,描绘出 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被裹 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 起来。 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 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 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 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 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 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在颇有 象征意味的“风雨”中,表现一个敢于像 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志青年,面对风雨 如晦的中国局势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 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课堂小结 统一 聂鲁达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 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 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 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 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 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 爱情。 走近作者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 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 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 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 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 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内容精读 本诗由事物的表象特征看到其本 质特征,让人思考事物的“统一性”。 揭示了事物认知的规律,简明质朴而 又蕴含哲理。 课堂小结 从这五首短诗中举例说说新诗的 “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 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 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 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 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 的“来”“海”等。 艺术特色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 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 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呼的吹 着”等,语言散文化。 ③在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 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4 海 燕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和课文的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烘托等表现手法及比喻、拟人、反复、对 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通过朗读、品味课文,把握“海燕”的艺术形 象,领会“海燕”的精神内涵。 学习目标 4.体会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海燕是一种海鸟,上部分 是黑色的,尾部呈白色, 腿很长。善于在海面飞行, 被誉为“大海里杰出的飞 行家”。 新课导入 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 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 基人。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 卡尔·楚德拉》。1906年高尔 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志 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1913~1916年完成自传体长篇 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 《在人间》。1923年完成《我 的大学》。 走近作者 背景资料 《海燕》原题《海燕之歌》,写于1901年,正值俄国1905 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当时欧洲许多国家发生了工 业危机,并蔓延到俄国。俄国工人运动浪潮不断高涨,动 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 苦的高尔基,目睹并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触摸到 了刚刚开始的新时代的脉搏,并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 出“海燕”这个艺术形象,以此来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飞沫( ) 掠起( ) 胆怯( )  蠢笨( ) 飞窜( ) 呻吟( ) mò lüè cuàn qiè chǔn shēn 字词积累 苍茫: 呻吟: 胆怯: 精灵: 蜿蜒: 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胆小;畏缩。 神仙,精怪。 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蛇类爬行 的样子。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6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 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 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第一层(1—3节):写“风卷云集,海燕高翔”。 第二层(4—6节):写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措。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第7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暴风雨迫 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 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一层(7—8节):描写暴风雨逼近情景。 第二层(9—11节):描写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拼搏。 第三部分(第12段至15段):描绘暴风雨将临时 的奇观,抒写海燕热情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 的发展变化,先后描绘了哪三个画面?在这 三个画面中,海燕的表现有什么变化? 第一幅,风卷云集,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 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 雨迫近,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幅,暴风雨即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 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内容精读 1. “暴风雨将要到来”,海燕高 傲的飞翔,渴望暴风雨的来临 2.“暴风雨逼近”,海燕搏击风 浪,迎接暴风雨 3.“暴风雨即临”勇敢的海燕以 “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 的呼唤暴风雨 海上暴风 雨的图景 海燕的形象 勇敢、坚定、乐观、镇定、自信、富有献 身精神。 海 燕 板书设计 学习海燕精神,需要我们心动,更需要行 动。你打算如何做当今社会的“海燕”? 随堂练习 示例:要做新时期的海燕,就不能像面 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被“轰隆隆 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和畏缩起身子藏 在崖岸下的“企鹅”那样胆怯、自私和逃避 现实,面对困难要如海燕般的勇敢、执着、 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要具备乐观无畏的豪 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战胜一个个未知的困 难与挑战! 面对即将来临的暴风雨,“海鸥”“海 鸭”“企鹅”的态度和表现与海燕有何不同?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海鸭:(呻吟,吓坏了) 企鹅:(蠢笨,胆怯) 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 的大海上飞翔。) 内容精读 1.“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作用是 什么?   2.“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 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 接那雷声”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 燕矫健的姿态。 写出了大海强大的力量,浩大的声势。 精句分析 3.“它在大笑,他又在号叫……” 作用是什么? 4.“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他深 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 的 ”作用是什么? 表现海燕的乐观自信、坚强勇敢、慷慨豪迈 。 反动派是纸老虎,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念。 5.“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作用是什么? 6.“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作用是什么? 强化海燕兴奋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革命 的到来。 祈使句,表达了作者期盼经受革命风暴 的洗礼,及召唤革命者奋起反抗,赢得解放 的豪情,同时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象征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 其一,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 体都是抽象的;而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 的; 其二,象征着眼于全文的构思,是文章技法,它 着眼于篇章;而比喻则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象 征中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人们可以通过象征体去理 解抽象的意义。 海燕: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的艺术形象, 象征着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海鸭:(呻吟,吓坏了) 企鹅:(蠢笨,胆怯) 以上三者象征害怕革命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 色色的不革命假革命者。 海燕与以上三者对比,突出了海燕的形象。 • 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 力量 • 乌云、狂风、雷声、闪电: 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 暴风雨:象征一场酝酿中的 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 级革命 环境描写 (渲染烘托) 这篇散文诗描写了海燕在暴风雨来 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谱 写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热情讴 歌了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作者态度:抑恶扬善,爱憎分明 主旨概括 海 燕 暴风雨将来时 暴风雨逼近时 暴风雨来临时 海燕飞翔、海鸥恐惧 海鸭吓坏、企鹅躲藏 乌云压低、雷声轰响 狂风反扑、海燕号叫 乌云燃烧、闪电游动 暴风雨到、海燕预言 渴 望 坚 信 期 盼 渴望革命企 盼胜利 板书设计   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 启发? 教育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 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随堂练习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