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
1.了解长勺之战的战争背景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
2.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判断句、倒
装句、省略句等文言句式。。
3.了解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
观。
4.学习本文语言简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分
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你能说出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
战役有哪些吗?
巨鹿之战、马陵之战、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官渡之战、城濮之战……
新课导入
齐鲁长勺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
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这次战争发生
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
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
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长
勺
之
战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
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
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
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
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
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
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
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春秋时期,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大鲁小,齐强鲁弱。齐国
的国君齐襄公荒淫无道,国内危机四伏,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逃
到国外避难。当时,公子小白逃到莒(jǔ)国,公子纠逃到鲁国。齐襄公十二
年(前686),公孙无知(齐襄公的堂弟)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齐国的大
臣杀死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国内无君。这时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回国争
夺帝位,于是鲁国和莒国各自派兵分别护送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赶回齐国。公
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是为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一)。
之后,齐桓公立即出兵攻打鲁国,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第
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前684),齐国再次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指挥下,
于长勺大败齐军,并将其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
鲁长勺之战。
背景资料
曹 刿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弗敢加也
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战于长勺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望其旗靡
彼竭我盈
guì
bǐ
biàn
sháo
shì
jié yíng
jiàn
fú
fú
zhé
mǐ
字词积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何以战?”
军队 指鲁庄公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凭借什么作战?
整体感知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
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
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
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译 文: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遍及、普遍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虚夸。这里指虚
报,以少报多
实情
(这只是)小信用,
未能让神灵信服 赐福,保佑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从不
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
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
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
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
报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
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
的。”
译 文: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指诉讼事件 明察
诚,诚实。这里指诫心
(这)是尽职分
之类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
件)打一仗
跟随
译 文: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
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
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
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
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 击鼓进军
大败 驱车追赶
向下查看车轮
碾出的痕迹
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译 文: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
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
“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
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
又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
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
逐之。”
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 第二次 (士气)
枯竭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倒下
推测,估计
埋伏
译 文: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
因。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
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
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
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耗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
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
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
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混
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
击他们。”
【课堂讨论】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
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
几层意思?
内容精读
战前准备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请见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准备】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评价】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
时机的?
进攻时机:
齐人三鼓之后,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
辙乱旗靡之时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
几层意思?
(1)齐人三鼓,鲁军一鼓,彼竭我盈,故克之。
(2)下视其辙,登轼望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3)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1.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
(1)论战前准备:
取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论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视探望——遂逐
(3)论战胜原因: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曹
刿
论
战
2.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
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远 谋
政治上:
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军事上:
机敏持重,善于把握战机;知“士气盈竭”,有
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曹
刿
形
象
3.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庄
公
形
象
【“鄙”,具体表现在】
(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2)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取胜而不知胜。
缺点:政治无能、军事无知、目光短浅、鲁莽草率。
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
识才,任人唯贤。
4.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
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
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
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
体经过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
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
文
章
详
略
5.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
术特色。
(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上,简练生动,以“记言”来“记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写
作
特
色
战前准备
请见原因
齐师伐我
政治
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争经过
战后总结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
齐师败绩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
遂逐齐师
进攻时机:齐人三鼓之后,
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战略思想
(取信于民)
战场指挥
(把握战机)
战术思想
(后发制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
刿
论
战
内容精读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
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
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
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
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
就,该文是《左传》中的名篇。
课堂小结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有很多,想一想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随堂练习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
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名人言战
文公伐原①,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
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
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
失。”乃去之,及孟门②,而原请降。
〔注释〕
①原:姬姓小国,在今河南济源北。②孟门:原国地名,
在原城附近。
反馈练习
1.下面句子画线的字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乃入见 乃去之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2.翻译句子。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B
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不可失信。
3.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
利的重要条件,此文中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
子是( )。
取信于民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
虚词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体会古代谋士讽谏的技巧及古代明君认真纳谏
的大度胸怀。。
3.理解并学习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目标
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
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
当兵。但魏征不同意。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
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
唐太宗问他:“你不同意这样做,有什么理由?”
魏征回答:“臣作为谏议大夫,有义务向陛下指出,这样
做违背了治国安民的方针。我朝开国后即立下‘男子二十岁当
兵,六十岁可免’的规定,怎么能随便改变呢?”
唐太宗非常生气,大声指责道:“你太固执己见!”
新课导入
魏征毫不退让,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把河水放光捕
鱼,确实能捕到许多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把森林烧了打猎,
确实会打到许多猎物,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如果把十八岁以
上身体强壮的男子都去当兵,今后国家的税赋徭役去向谁要呢?”
唐太宗这才幡然醒悟,收回了命令。
新课导入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
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
子胥被赐剑自刎,比干被剖腹挖心,屈子放逐,
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比干:挖心
商纣王:暴君屈原:投江
楚怀王:昏君
魏征:死谏 唐太宗:明君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
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
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
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
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文学资料
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
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
的反抗斗争都异常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
代,“士”阶层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他们以自己
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
安邦的才干。各国的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
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
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
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
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昳 窥 间 进 期 年
谤 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yì kuī jiàn jī
zhāo cháobàng jī
字词积累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谏,用含蓄的话
暗示或劝告。
规劝君主、尊长或朋
友,使其改正错误。
讽:婉言规劝
谏:直言规劝
整体感知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
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
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
何能及君也?”
长,这里指身高
早晨穿戴好衣帽 照镜子
光艳美丽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
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
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丽极了,徐公
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译 文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
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
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
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第二天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
自己(比徐公美丽),因而又问他的妾说:
“我同徐公比,哪一个美?”妾说:“徐公
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
面来,(邹忌)与(客)坐谈,问他:“我
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
您漂亮。”
译 文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
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次日,第二天 同“熟”,仔细
远远不如
认为我美 偏爱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
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
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
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
是想有求于我。”
译 文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
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
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没有谁 全国范围内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
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
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
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
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
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
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译 文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
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
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当面指责
在公众场所议论
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命令:“大
小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
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
够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并能使
我听到的,受到下等奖赏。”
译 文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
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
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满一年
常常,不时 偶然进谏
到齐国来朝见
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意思是内政
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
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还不时
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说,
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燕、赵、韩、魏听
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
就是所说的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
国。
译 文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
“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
的品质?
不盲目轻信他人对自己的赞美,对别人的褒
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内容精读
2.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
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
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
不同点:
妻子 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
(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 地位卑微,心中害怕,回答比较敷衍。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 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故而轻缓。
(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你认为
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
受到什么启发?
(1)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
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2)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
婉,方法要得当。
邹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来劝说齐威王?
设喻说理,类比说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通假字】
(通“又”)
(通“熟”,仔细)
(1)朝服衣冠
(2)朝服衣冠
(3)令初下,群臣进谏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6)闻寡人之耳者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穿戴)
(名词作状语,早晨)
(名词作动词,下达)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私,形容词作动
词,偏爱)
(名词作状语,当面)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或空间的某一
部分)
(2)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义:
讽刺,侧重揭示、批评或嘲笑)
【古今异义】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今义:表大致范围,
方位词)
(5)窥镜而自视
(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
(6)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议论;今义:诽谤讥讽)
(1)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表判断)
【重要句式】
(2)倒装句
A.忌不自信。
(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自”做“信”
的宾语,宾语前置)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结构后置)
(3)省略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主语、宾语,(邹忌)与(之)坐谈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进谏的依据
进谏的内容
进谏的结果
妻“私我也”
妾“畏我也”
客“欲有求于我也”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之臣畏王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面刺寡人之过者—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中赏
谤讥于市朝—下赏
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时时间进
期年—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皆朝于齐—四朝
三问
三答
三比
三赏
三期
板书设计
本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
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善于劝谏
者和开明君主的肯定和赞赏。说明了作为明君善于
纳谏的重要性,以及作为臣子善于进谏的必要性。
课堂小结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
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那么《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随堂练习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
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
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
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
的建议。
22 出师表
1.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文言文翻译的
方法。
2.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的写
法,品味本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3.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和知恩图报
的拳拳诚意。
学习目标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新课导入
(181年-234),字孔
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
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外交家。在隆中耕种,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
刘备建立蜀汉。代表散文
《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
走近作者
222年,刘备攻吴兵败,次年病故,死前托孤白
帝城,17岁的后主刘禅继位。当时,蜀国已失荆州,
主丧时危,处境十分艰难。在诸葛亮的决策下,蜀
国东与孙吴修好,南征孟获,平定南方诸郡,发展生
产,治兵讲武。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至227
年,“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而此时曹魏内部又有
动荡,诸葛亮便率兵北驻汉中,以图中原,实现兴汉
的大业。鉴于后主刘禅懦弱无能,所以于出师北伐
前上此奏疏。
背景资料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臣子给君主上的奏章。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
章。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
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
苑。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持论贤明通达,行文情浓
义明,因而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作文的楷模。
文体介绍:
殂 陟 臧否 裨
猥 夙夜 驽钝 咨诹
cú zhì zāng pǐ bì
wěi sù nú zōu
字词积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
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
秋也。
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
公元221—223年在位
死
时候
整体感知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
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
陛下也。
厚遇
追念
朝廷
这里指疆场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发扬光大
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
发扬,扩展
说话不恰当随意地看轻自己
译文: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
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
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
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大概是
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待遇,想在您的身上进
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
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
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
言进谏的道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
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指皇宫和丞相府中
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
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负责专职的官员 罚
宫中和丞相府的赏罚不同
公平清明的治理
译文: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
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
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有做奸邪事情,触犯
科条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应该交给负责
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以显
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应该有所偏爱,
使宫中和丞相府的赏罚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
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
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
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忠良诚实的人
选拔
这里指有启发和帮助
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
我,谦称
询问 一定能够弥补缺失
译文: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
都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
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
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然后
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失,有启发和帮助。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
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
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行伍,部队
性情品德善良公正
译文: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公正,又
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
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
使部队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
合理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
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感到痛心、遗憾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
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
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
这事,没有不感到痛心、遗憾桓帝、灵帝时期
的腐败。
这里表示原因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
计日而待也。
都是古代官职名
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
译文: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
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
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
日可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
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
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
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社会地位低微,
见识短浅
奔走效劳
屈尊就卑
亲身耕种 有名望,显贵
辱。这里有“降低身
份”的意思 感奋激发
译文:我原本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身耕种。
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有名
望,显贵。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
识短浅,亲自降低身份,屈尊就卑,三次到
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
使我感奋激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
危难之间,尔来 二十有一年矣。
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译文:后来遭遇兵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
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自那
时以来二十一年了。
自那时以来 二十一年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
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
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早晚,日日夜夜
刘备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
并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未能奏效,不成功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
于旧都。
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排除,铲除
原来的都城,指东汉都城洛阳
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劝勉,鼓励
表示期望
译文: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
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
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
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
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应
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期望竭尽我低
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
洛阳。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
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
允之任也。(处理事务)斟酌情理,考虑得失
译文: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
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考虑得
失,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
费祎、董允的责任。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
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
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
这里是功效的意思
揭示他们的过失
怠慢,疏忽
祭告发扬皇上盛德的话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刘备给后主的遗诏
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流泪,落泪
译文: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
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
祭告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皇上盛德的话,
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揭示他
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询问(治国
的)好方法,考察并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深
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现在
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
些什么。
而中道崩殂
宫中府中
半,形容词
内,里,中间
一、一词多义
而中道崩殂
以咨诹善道
路,途
道理
文学积累
今天下三分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分开
本分
以光先帝遗德
以遗陛下
遗留
给予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每与臣论此事
判定
谈论,议论
然后施行
性行淑均
必能使行阵和睦
做,执行
品德,品行
必能裨补阙漏
先帝称之曰能
能够
能干,有才能
行列,这里指军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
受命以来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词,把
因为
以致于
表限定
连词,来
用
2.诚宜开张圣听
(古:扩大 今:商店开始营业 )
二、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时 今:四季中的秋季)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 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今:品质低劣 、下流)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痛心和遗憾 今:十分憎恨 )
4.猥自枉屈
(古:亲自降低身份 今:卑鄙下流)
6.临表涕零
(古: 眼泪 今:鼻涕)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三、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形容词做动词,亲,亲近。远,疏远。
4.优劣得所
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3.此皆良实
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以光先帝遗德
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7.恢弘志士之气
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6.深入不毛
名词作动词,长草木(暗指荒凉)。
8.北定中原
方位名词作状语,北上。
朗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5)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
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8)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
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
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内容精读
朗读第1段,说说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今天下三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侍卫之臣……忘身于外”
危急存亡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
利
追殊遇
报陛下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有
利
诚宜……
不宜……
(正反)
建议: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朗读第2段:
建议: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原因: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朗读3、4、5段,概括第3条建议。
宫中之事
营中之事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荐
贤
臣
亲贤臣,远小人 先汉兴隆
亲小人,远贤臣 后汉倾颓
正反历
史教训
引
教
训
亲贤远佞——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说说6、7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前文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向
刘禅提出建议;
第6和第7段主要用“叙述”(记叙)
的表达方式,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第6段主要内容:
叙
述
身份,生活,追求 品格高远
猥自枉屈、三顾草庐
宽宏大度,不耻下问 由是感激
创业艰难 效忠心愿
第7段主要内容:
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补笔
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文中两句说尽诸葛亮一生的千古名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文中列举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
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
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
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
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
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
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对后主
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课堂小结
分析形势——提建议
出师表
感
恩
图
报
自叙经历——表衷心
点明主旨——明责任
开张圣听
赏罚严明
亲贤远佞
报先帝
忠陛下
严于律己
严要求朝廷诸臣
向后主提出希望
板书设计
1.找出文中的成语。
2.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诸葛亮的事例。
成语: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计日而待
事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等。
随堂练习
第六单元
2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了解诗、词、曲
等体裁的特点。
2.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3.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音韵
美。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
胸襟和抱负
学习目标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
新课导入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
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
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走近作者
【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天宝年间,李
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的战事不断,许多文
人投入军人幕府,体验了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
活,领略了边塞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由此形成了
盛唐的边塞诗派。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在轮台
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此时,他的同僚武判官要
回京述职,他便在中军帐里摆开酒宴,为武判官饯
行,并因此写下这首咏雪送别的名作。这首诗是
唐代中期边塞诗的代表作。
背景资料
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
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
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
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
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诗歌介绍
狐裘 锦衾 瀚海
阑干 羌笛 风掣
qiú hàn
lán
qīn
qiāng chè
字词积累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整体感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朗读诗歌,找出线索,分析诗题的含义。
一天雪景的变化。线索:
诗题
“白雪歌” 咏雪(天气情况)
“送武判官
归京”
人物(诗人、武判官)
事件(归京)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10句)从不同侧面咏雪。
第二部分 (11-14)宴请归客与送客出辕
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15-18)送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11-18句)
送别
朗读咏雪部分,说说诗人写雪景的顺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总写
帐外
帐内
帐外
内容精读
分析边塞雪景的特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奇早
“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
势之猛。
“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
“即”: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
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
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千树万树”:用重叠的形式表现出景象的
繁荣壮丽。
奇丽
新奇的比喻:
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
作春光欣赏,想象奇特,
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写出了雪的皎洁,富
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
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
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
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
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
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昂扬乐观的精神: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奇寒
“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着墨
于感觉,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
上的景致。
“湿”: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
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互文: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
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
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
充,说的是一件事。
“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
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
想而知了。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
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
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
人的感受、侧面描写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
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由咏雪过渡到
送别。
承上启下
“瀚海阑干百丈冰”:
夸张,地上冰雪覆盖的景象,极言奇寒。
“愁云惨淡万里凝”:
夸张,描写天上万里愁云的景象。
“愁”“惨”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
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总结概括胡天雪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
雪的特点: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
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情感: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朗读送别部分,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依
依惜别之情的。
设宴饯别,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
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
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
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为何没有写音乐,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
(1)连举三种乐器,表明乐器之多,
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
间的深厚友情;
(2)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
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
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拟人、夸张,“掣”字用得十分精确,
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
飘动的情状。
色彩: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
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
反衬严寒。
动态: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
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
时送别的气氛。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
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
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
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
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
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
思乡之情。
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
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
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
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
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
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
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
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
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
染气氛。
1.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1)雪随风至;
(2)“八月即飞雪”;
(3)以花喻雪;
写作赏析
(4)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
墨,通过人的感受,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
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
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
“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
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
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
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2.语言的明朗优美。
(1)锤炼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胡天”变幻无常;诗人把北国风雪,用
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温暖、美好,把萧索
苦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情绪
乐观而昂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路蜿蜒曲折,不好走,诗人神情的目光伴
随着雪上的马蹄印,渐行渐远,久久不愿离去。
“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
感觉。空的不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朋友
远去,诗人的心也被掏空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互文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夸张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夸张
拟人
(3)多角度描写
“北风卷地白草折” 正面和侧面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正面
侧面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动静结合
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
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抒发了雪中送友
的深挚感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
概和壮烈胸怀。
课堂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送别
咏雪
奇早
奇丽
奇寒
饯别
惜别
描边塞奇异
风光,抒惜
别惆怅之情。
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积累咏雪、送别和边塞诗名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课堂小结
第六单元
23 过零丁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
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
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
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走近作者
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
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
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
有《文山诗集》《指南录》
《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于诗人被俘后的第
二年元月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再三逼
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
杰等人,文天祥严词拒绝,并出示此诗以明己志,
决心以死殉国。
背景资料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
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
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
内容精读
“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
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
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
难以挽回。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
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
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
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
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
在最后却由悲而壮、由抑而扬,迸发出“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
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
生死观。
课堂小结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文天祥的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
爱国精神和不畏牺牲的伟大品质。
随堂练习
第六单元
23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
怀古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了解诗、词、曲
等体裁的特点。
2.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3.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音韵
美。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
胸襟和抱负。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辛弃疾生 ,宋朝,字幼安号稼轩籍贯历城
(今属山东济南)评价著名词人,人称“词中之
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风格艺术风格
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代表作品名篇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
《西江月·遣兴》等。有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留世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
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
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
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
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
一背景下写成的。
背景资料
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重建
于明朝崇祯年间,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
下第一亭。《三国演义》中孙尚香惊闻夫君
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设奠遥
祭,旋即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叫祭江亭。
相关介绍
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原址
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北临长江,又称
北顾亭。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
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
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
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
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
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
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
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
“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
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惊天
地,泣鬼神。
内容精读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句问纵观千古
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
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
东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
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
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
表,却又含蓄深沉。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
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
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
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
景生情,不胜感慨;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
的忧虑和讽刺。
1.把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
2.层次分明。
3.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写作赏析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
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
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
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
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
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课堂小结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 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 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并用行楷默写。
2.课外阅读收集辛弃疾的词作。
随堂练习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
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
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第六单元
23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
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
学家。
走近作者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
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
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
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
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古潼关居中
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
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
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
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地名介绍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
(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
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
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迈,毅
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
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
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背景资料
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
(《元史·张养浩传》)。这首曲便写于应
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
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
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
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
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
姓苦;亡,百姓苦。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
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华山,
内有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
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
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
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第一层: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内容精读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
山峦包围之中,“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
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
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
“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
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
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
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
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
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
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
愤之情。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
重包围之处,黄河奔流其间。“山河表里潼
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
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
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
下文的感慨。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
阙万间都做了土。
第二层: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
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
的深沉的感慨。
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
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
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
禁令诗人踌躇伤心。第六、七句“伤心秦
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
伤感的原因。
秦咸阳宫遗址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
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
的。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
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
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
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为秦汉旧朝统
治者悲凉。
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
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
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
房、未央之建筑,但它们却随着秦汉王朝的
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
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三层: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
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
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
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
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
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
越来越强烈,浑然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
有景,情景交融。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
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
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
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
间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
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写作分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
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
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
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
课堂小结
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
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
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
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
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第六单元
23 十五从军征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了解诗、词、曲等体
裁的特点。
2.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音韵美。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
和抱负。
学习目标
走进作者
作品《乐府诗集》汇 编 者宋代郭茂倩卷数100主要内
容全书辑录了两汉至唐代的乐府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
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
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等等。艺
术特点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的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
七言兼而有之,其中有些是不用韵的。艺术特点表现为叙
事性强、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
“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
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
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
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
《乐府诗集》中。
相关资料
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
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朗读诗歌,
注意节奏,
读准字音,
读出感情。
整体感知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zhǒng
zhì
léi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gēng
yí
chōng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
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
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
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
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
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
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
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
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
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
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内容精读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
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
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
是什么样子?
远望:
近看
松柏冢累累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
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
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
满目苍凉。
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
生活的呢?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
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
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
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
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抒发得淋漓尽致。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
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
能……
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
时,他还是……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
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
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
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课堂小结
十五从军征
从军之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回乡所见
行动:
远望
近看
作饭、作羹
兵役给人
民带来的
沉重灾难
回乡心情: 泪落沾我衣
板书设计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
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
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
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