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
作者及社会背景
晋——(东晋政治黑暗,
连年战乱)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
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
了极大的灾难。作者本人因憎恶官场,毅然选择了
躬耕自资的生活。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
验了普通农民的欢欣和痛苦,了解了他们的愿望,
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理想。“桃花源”便是他根据自
己的社会理想和农村生活感受而虚构的一个理想社
会。
时代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陶渊明57岁的时候。元熙
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
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
帝。这些状况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自
己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
了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
种现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
的愿望,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
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
想与美好情趣。
陶渊明(约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少年时代就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
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
世。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
景。代表作《归园田居》(5首)、《饮酒》
(20首)等。主要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等。
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舍(shě)船 屋舍(shè)俨( yǎn)然
豁( huò )然 垂髫 (tiáo) 怡(yí)然
阡(qiān)陌(mò) 便要(yāo)还家
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邑(yì)人
诣(yì)太守 处处志(zhì)之
字词注音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
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中无杂
树, 渔人甚异
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顺着年号
夹岸数百步
芳草鲜美, 落英 缤纷。
鲜嫩美丽 坠落的花瓣 繁多交杂的样子 对……感
到诧异
代指这种景象 又 穷尽,这里指“走到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 陌 交 通, 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 小孩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仅容一个人通过
kuàng yǎn
整齐的样子
之类
huò qiān mò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完全,都
喜悦的样子
shè
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 妻 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焉, 遂与外人间隔。
( )村中人 渔人( )
( ) ( )渔人 村中人
竟然
具体,详尽 通“邀”,邀请
从哪里来
都
yāo
说
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妻子 儿女
yì
乡邻 与世隔绝的地方
jiàn
( )渔人
于是,就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竟然 更不用说
( )村中人 ( )
( ) ( )
村中人
渔人 渔人
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又邀请 yù
告诉 不值得 对,向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外界战乱纷繁,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
村中人“皆叹惋”,猜猜他们在叹惋什么?
答: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会扰乱、
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 向 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
顺,沿着yì
到……去 派
寻找原先所作的标记
动词,做标记
名词,标记
原来的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
“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已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计划
没有实现 不久 问路(探访,访求)
判断句式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且确有其人,把他写进去,
这样写有何效果?
答:这样写又为桃花源增添了几分真实感。
一个意动用法:
两个借代
五个古今异义: 交通 妻子 无论
绝境
五个多义词: 为寻
三对同义词:
遂
咸=悉=皆
异:认为……奇特
黄发、垂髫
缘=扶
志 舍
要=延
鲜美
词句难点
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一(1) 发现桃花林
二(2-3)访问桃花源
三(4-5)离开桃花源
桃
花
源
梳理文章
社会生活更美——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
人人 安居乐业。
桃花源美在哪里?
景美——优美的自然风光
人美——淳朴、热情友善
结合历史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
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
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阡陌交通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知识归类
7.诣太守,说如此。
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
得:此处义为“看到”,今义,用为助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向,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代渔人)
①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于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竟,竟然)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
(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给)
(四)精华集萃 出自本文的成语:
1.世外桃源
是陶渊明描绘的与世隔绝、没有遭受战乱和没有
“王税”的社会.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
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
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
2. 鸡犬相闻
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
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
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
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
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
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
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
这种理想的社会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抗剥削压迫、反对
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第三单元
10 小石潭记
1.疏通文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目标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
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
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
世的美。
新课导入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
学家、哲学家。因他是河东人,世称
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
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
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
《柳河东集》。
走近作者
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
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
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
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
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
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
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背景资料
篁 竹 清 冽 为 坻
为 嵁 参 差 佁 然
俶 尔 翕 忽
悄 怆 幽 邃
huáng liè chí
kān yǐ
suì
cēn cī
chù
qiǎo chuàng
xī
字词积累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 译
向西 竹林
特别 作为
翻卷
形成 不平的岩石
而 水中高地
小岛
随风飘荡
整体感知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
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
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
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
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树枝藤蔓)覆盖、缠
绕、摇晃、联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
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
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呆
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游到远
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好像
向下
穿过,透
映在、落在
静止的样子 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好像
大约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
去,(溪流)曲曲折折,
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
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
齿那样相互交错,不知道
它的源泉在哪里。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交错
向西南方向
表修饰的连词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
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
空无一人,(感到)心神凄凉,
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
忧愁悲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
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
题字离去。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
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环绕
由于 过于
停留于是
代词,代当
时的情景
顺承连词,
然后
离开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
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
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
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
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年轻人
随从
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
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
欢快些。
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得伤感
些,低沉些。
诵读指导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
细节解读
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
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交代同游者
第一段
发
现
小
石
潭
隔
闻
伐
取
见
水
石
树
清
怪
青
移步换景 定点特写 景中含情
闻声 见形
幽
移步换景:
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
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也不断变化。
潭
中
景
物
第二、三段
潭水
游鱼
衬
清澄
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心情
乐
由景生情
第四段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呢?那些语句能体现出作者
的情感?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章中也分明读出了
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示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体会人物的“忧”
合作探究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
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
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
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
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乃记之而去
2)佁然不动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古今异义
3)崔氏二小生:
4)不可久居: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居: (古)停留
(今)居住
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
2)如鸣珮环
3)心乐之
4)下见小潭
5)皆若空游无所依
向西。名作状
使……鸣叫
以……为乐
在下面
在空中
词类活用
6) 日光下澈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向下
像北斗七星那样 像蛇那样
像狗的牙齿那样
使……凄凉
使……寒冷
1)以: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
2)为:①全石以为底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介词,把)
(承接,“而”不译)
(介词,表原因)
(动词,当“作为”讲)
(动词,成为)
虚 词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明灭可见
作为
副词,大约
成为、形成
可以
助动词,能够
一词多义
西南而望
记之而去
水尤清冽
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表修饰
表承接
承接,不译
由于、因为
清澈
冷清
介词,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下见小潭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
词类活用
其岸势犬牙差互
心乐之
凄神寒骨
如鸣珮环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乐,感到快乐)
(形容词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动词作名词,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请你任选一处景物,依照示例,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
绘,最后揣摩出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
示例:“翠蔓图”
你看,那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互相缠绕在一起,织
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周围,参差不齐的枝条,有的
覆盖在岩石上,有的伸向水面,浸入清澈的水中,有的在风中
摇曳。这美景怎能不令作者心旌摇荡呢?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
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
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
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
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课堂小结
小
石
潭
记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透明
游鱼: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
寓情于景记录同游者
抒
发
在
寂
寞
处
境
中
的
悲
凉
凄
苦
的
情
感
隔、闻、伐、
取、见
气氛:幽深冷寂
水——清
石——怪
树——青
感受:凄苦孤寂
侧面描写
假如小石潭现在已成为一处风景名胜,而你则是小石潭旅
游风景区的一名导游,请你为你的游客设计一份解说词。
随堂练习
第三单元
11 核舟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
可
二
黍
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
舟子各一人
船头坐三人
其
船
背
稍
夷
,
则
题
名
其
上
说明顺序
课堂小结
精读品味
3、作者用一个什么词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
4、雕刻内容有哪些?
5、王叔远雕刻的效果是什么?
(用课文的话回答)
奇巧
宫室、器皿、人物、 鸟兽、木石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 核舟很小,船舱更是微不足道。作者却强调窗户、
文字之多,有什么用意?
突出 “奇巧、灵怪”这个说明中心。
7、作者从哪两个方面介绍这三个人物?
8、雕刻者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各自的位置和神态。
豁达、放旷的胸襟,在美景中完全忘记现实的烦
恼,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9、 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舟尾人物?
10、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11、“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
写?
拟人
比喻
顶真
12、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1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统计法
显示“核舟”容量之大,强调“核舟”体积之大,
突出工艺之精细、奇妙。
最后以赞叹结束全文,点明中心。
写作手法
第三单元
12 《诗经》二首
风(十五国风)风多是各地民歌
雅(大雅、小雅)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
颂(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汉武帝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复沓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
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
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
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
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关
雎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冠以三百篇之首。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
一带的地方。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一男子对女
子热切的爱慕和大胆执着的追求以及求之不得的思念和想
像中与其亲近的喜悦。
• 关关:拟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 洲:水中的陆地。
•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 逑:配偶。
• 参差:长短不齐。
• 流:捞取。
• 寤寐: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 思服:思念。
•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 芼:挑选。
•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它快乐。
词语识记
关 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配偶
文静美好
译文
雎鸠关关鸣叫,
在河心小洲上。
文静美好的姑娘,
是男子的好配偶。
第一节以起兴手法开篇,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
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
事寄兴。比如此处,,写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欢爱,又给诗
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叁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流:寻求,择取。
寤:睡醒。寐:入睡。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
辗转反侧。
思服:思念。
译文
长短不齐荇菜,
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姑娘,
日日夜夜追求她。
追求她成了空想,
日日夜夜思念她。
思悠悠,思悠悠,
辗转反侧睡不着。
第二节:诗歌以眼前景物为比喻,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
摘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节:,通过对君子求之不得的具体情态的细致描写,
极其逼真地表现 了这位君子对心目中恋人的痴情和执着。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友:亲近。
乐:使快乐。
芼:择取。
译文
长短不齐的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文静美好的姑娘,
弹琴瑟迎接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采荇人左拣右拣。
文静美好的姑娘,
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第四、五节是描写这位君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
景。诗歌仍以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已经
答应自己的要求,于是这位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
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诗歌通过对这种幻想的烘托渲
染,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
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
发了爱慕之情。
开头用“关关睢鸠”起兴,同时运用“比”的手法,
由雎鸠鸟相和而鸣,引出河边文静美丽的姑娘是男子思慕的
对象。
第二章(中间八句)
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
转反侧。表现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
还是以“兴”写起,同时运用“比”的手法,
“窈窕淑女”就像长短不齐的荇菜难以采择,就应当醒
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
“悠哉悠哉”,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
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
难眠的样子。
第三章(最后八句)
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仍然运用“比兴”手法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
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
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句的手法,每一章都有句
子反复咏唱,将男子真挚热烈的感情一步步推向高潮。
同时“兴”与“比”巧妙结合,以物喻人,借景抒情,
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交融。这首诗还运
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
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
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
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
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
茂。
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第一章)
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第二三章)
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第四五章)
主 题:
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
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孔子曰: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关 雎、参差荇菜这些州上之物即景生情,从“求“这个全
篇的中心到“友““乐“二字的逐渐加深,表现了一个男子对
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梦中求得的喜悦。
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
句有 “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
“美心”,可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又如“辗转反侧”
句,极为传神地表达 了恋人的相思苦,后来白居易《长恨
歌》“孤灯极尽难成眠”,乔 吉《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
睡如翻饼”,都是从这里化出的 名句。而最后一句“钟鼓
乐之”,又更是“千金难买美人笑”之类 的故事的原本。
通过这不知名的作者的笔,我们完全被这朴实恋情 和美丽
如画的场景感动了。
1、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诗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见到河洲上双双对
对和鸣的睢鸠,很自然地联想到那美丽的姑娘该是自己
的佳偶。这四句诗“兴”“比”兼用。开头以眼前睢鸠
和鸣之景,引发出对淑女热烈的爱慕,这是采用了“兴”
的手法,同时雌雄睢鸠相和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
名句赏析
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两句诗写的是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绵绵不断,翻
来覆去,不能安睡。这两句诗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
哉悠哉”,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
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
的样子。
名句赏析
1、对《关雎》中前8句展开想象,一位男子看到怎样
的景象?引起了怎样美好的联想?
河边听到鸟鸣声,顺声而去,看到沙洲有成双成对的
鸠鸟,因而引起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此
时正有一位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的美好姿态使
他的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链接中考
2、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达了男子怎样的愿望?
“琴瑟友之”希望相会时和谐愉快。
“钟鼓乐之”则是希望结婚时热热闹闹。
(简答:与心仪的女子结婚)
链接中考
一、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
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
绵、痴心相恋的情调。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
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
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
呀!
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二、韵律和谐:
1、运用重言(关关)
2、运用双声(参差)
3、运用叠韵(窈窕)
4、运用重章复唱的手法。
写作特色
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不改变基本情节以及背景的基础上,将
《关雎》改写成一篇优美浪漫的爱情故事。
课后作业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
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
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
• 苍苍:茂盛的样子。
• 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 所谓:所说的。
•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 溯洄:逆流而上。
• 从:追寻。
• 阻:艰险
• 溯游:顺流而下。
• 宛:仿佛。
• 萋萋:茂盛的样子。
• 采采:茂盛、众多。
•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
• 右:弯曲。
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你头脑中的展现的画面。
音韵美主要表现在:
都是四字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 整齐。
作品押韵。
运用叠词,重章叠唱,一咏三叹。
《蒹葭》的结构内容: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
后六句抒情。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
人欢会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
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
之情。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未 晞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写景:
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渲染了浓烈的凄
清惆怅气氛,
衬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抒情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及,表现
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
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
上有什么作用?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加以分析。
诗歌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是
第一章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若即若离的反复咏
叹,从而突出了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
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
希望之火的情感状态。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
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
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
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
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
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表现了
他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心情的焦急与惆怅!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河中芦苇真茂盛,清晨白露结成霜。我所追求的心
上人儿啊,她在河水那一边。
前两句是诗的起兴,既交代了时令、环境,描绘了
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晚秋图,又渲染了浓烈的凄清
惆怅气氛,抒发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后两句交代了诗
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
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意中人的坚定信念。
名句赏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追寻
她,她仿佛在水的中央。
运用动作描写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
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也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执着追求
和求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请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描绘“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画面。
在那萧疏冷清的晚秋的早晨,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
意,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那生长在河边的一片片茂
密的芦苇,颜色苍青,芦花茫茫,芦叶瑟瑟。那晶莹透亮的
露水珠已凝结成白花花的浓霜。这时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
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神情焦灼、心绪不
宁,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心上人。而他那日夜思念的
心上人啊,就在河水的那一边。
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小伙子对意中人的
爱慕和追寻,表现了他可望而不及即的失
望、惆怅、寂寞的心情。
1、起兴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2、重章叠唱,一咏三叹。三章句式相同,每
句只更换一两字,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
的感情。
写作手法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所谓伊人”仅仅是一个
美丽的女子吗?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
不渝的青年。
因为诗的朦胧,丰富了诗的内容,想一想:
1.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2.主人公追寻的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一种目标,一种尽善尽美的象征,一种指向理想的超
越。
《关雎》和《蒹葭》都可看作爱情诗,但无论风格,
还是表现手法都有很大差别,试作简单分析。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
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
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
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
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
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
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
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
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