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教学课件

ID:645388

大小:1.26 MB

页数:92页

时间:2021-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yùn 翩 匿 sù 谚 zài 1.字音字形 2.词语积累 (1)________:种子或孢子发芽。 (2)________:动作轻快的样子。 萌发 (3)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翩然 课前预习 (4)________: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 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5)风雪载途: (6)周而复始: (7)草长莺飞: 销声匿迹 风雪遍地,形容气候恶劣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衰草连天    ———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shuāi cuī qiàoqiáo chā chāi chà cī guān guàn zhǒng zhòng luò là lào 区分读音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 条理性,训练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 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 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和阅读兴趣。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 所需要的信息: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 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 (1~3) (4~5) 3、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 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1~12) (6~10) 1.看注释 ⑴ 想: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 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 “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 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有启 发性。 细读全文,具体了解 读1—3段,请具体介绍物候与物候学 本段哪些事物属于“大自然的语言”? • 冰雪融化 • 草木萌发 • 花开放 • 候鸟归来 • 植物孕育果实 • 果实成熟 • 叶子变黄 • 北雁南飞 • 昆虫销声匿迹 • 衰草连天 • 风雪载途 • ……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 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 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2.重新拟一开头,与原文作比较,说 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写春:大地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次第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 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 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竟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词语评点 燕子翩然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 情态,透露出喜爱之请。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的写出了夏季植 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夏: 写秋: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准备迎接,簌簌 “簌簌”写出秋天的肃杀气氛。 “风雪载途”写寒冬,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大,寒气逼人。 “销声匿迹”描写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写得有情有 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象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 的天使。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 衰草 连天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 孕育果实 描写 拟人 生动 大自然的语言 冬 春 夏 秋 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春 夏 秋 冬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炎热 孕育果实 果实成熟 叶子渐渐变黄 簌簌的落下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说明文中穿插描写的好处:使文章生 动形象,如一幅四季风光画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 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 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 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加红色的词语好在哪里?注意标点符 号。 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 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 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摘出文段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 • 立春过后 • 再过两个月 • 不久 • 夏季 • 秋天 • 寒冬 4—5告诉了我们什么?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 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 生产上。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 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 响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这四个因素按什 么顺序排列? • 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 (由主到次) 标志主次顺序的词语是: •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次要 (一)品味说明语言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 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 特殊情况。 1、2题中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和严密性,第3句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 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二)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 表达效果?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 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 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年迟五六天。 3、第6-9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 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 只比北京早10天。 (三) 判断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下定义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分类别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 的现象的理解。 •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 处越迟。 • “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谈谈你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 •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顶峰,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的时节,但诗人却 意外的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刚盛开的桃花。诗人曾 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无处寻觅的时候,重遇春景,喜出 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转到这里来了。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古 代 农 谚 选 粹 古 代 农 谚 选 粹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你看那天空飞翔的大雁,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 泥鳅静,天气晴。 • 猪衔草,寒潮到。 •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 龟背潮,下雨兆 • ……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 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 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 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 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 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 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 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背景介绍 请带着以下两个问题仔细阅读文章: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得出了怎样的推 论? 2、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请找出作者思考 问题的轨迹? 自读研究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整体感悟 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 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候 大陆在迁移而不是恐龙在 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 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 合恐龙生活 由此推断“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 龙而去 本文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证明了 _________假说。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陆漂移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学(恐龙)、 地质学(板块理论)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 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一、初读课文 探讨内容 合作探究 1.“板块构造”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大陆漂移的事实,即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 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 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 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2.“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 二、默读课文 问题探究 3.“泛大陆”是怎样形成的?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 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运动 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 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 地构成,这就是“泛大陆”。 1、文章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2、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 说?请解释这两种学说。 整体感悟 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 假说?请解释这两种学说。 “撞击说” “火山说” 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毁灭 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 绝的原因。 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 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呢?是怎样证明的? 一、默读课文 明确观点 作者认为“撞击说”是正确的。 合作探究 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 内容的文字: 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 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 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 流层,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科学家是怎样证明“撞击说”的? (1)举斯石英的例子;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会成为致密的“斯 石英” “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万年的反弹,又 会变成沙子 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 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推 断 结 论 (3)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 在新墨西哥州拉顿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而且 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 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2) 举金刚石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因为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类似,用人们较熟 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便于说明道理。 1、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火 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 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而导致 了恐龙的灭绝。 二、研读课文 精段赏析 阅读2—5自然段,然后回答: 2、作者认为研究“撞击说”和“火山说”的目的 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因为我们将来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 为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 施。 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 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能否把这句话中“所有” 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删去后就不能强调只是一部分科 学家持这种观点,就不能突出作者在下文的说明内容, 不符合实际情况。 三、细读课文 品味语言 首先是举例子。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 如,《恐》中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 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 其次是作比较。例如《被》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 区别时,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 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 第三是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中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 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本文与第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 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内容上比较) 相同点: 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逻辑顺序,重在说明 事理,深入浅出地层层剖析。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3、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易通俗。 四、速读课文 比较阅读 不同点: 说明的角度: 《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无处不有的角度来 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被压扁的沙子》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证明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星撞击。 第二单元 7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的观点: 人只是大地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而不是土地的统治者, 我们需要尊重土地。 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为美国先 知、美国野生动物管理之父,《沙乡年鉴》是他一生的观察、 经历、思考的结晶。 走近作者 《沙乡年鉴》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逝 世后出版的著作。这本书问世于1949年,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 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 们来说也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 响。 从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 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在这种清新的空气中,人们又 发现了早已存在的《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他的文章里, 可以看到大自然的伟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 然而发出的悲叹。 辨 字 音 迁徙 雾霭 窥探 缄默 狩猎 凋零 滑翔 顾忌 qiānxǐ wùǎi kuītàn jiānmò shòuliè diāolíng huáxiáng gùjì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 作者对大雁进行了哪些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十一月南飞的大雁 三月大雁归来 春雁觅食过程中的鸣叫 孤雁 四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 …… 字里行间充满了爱鸟之情 人类可以在大雁身上找 到哪些值得赞叹的优秀 品质? 作者找到了善性、友 情、亲情,找到了联 合的观念,找到了大 自然的诗情。 读出问题 美句赏析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 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 它们溅起的水花能够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 上的冬天。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 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 带着野性的诗歌。 品味语言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 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 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 农田谷物。 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 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 人字形。 选自《辞海》 品味语言 重说明,客观介绍科学知识。 《辞海》中的语言 课文中的语言 知识性 形象性 抒情性 爱得深切,写得生动 大雁是如此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我们该用什么语言 去描绘它呢? 请找出课文中对大雁叫声进行描写的语句,小组合 作品读赏析。 所有孤雁有一种共性:他们的飞行和鸣叫很 频繁,而且声调忧郁。 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突然间,刺耳的雁 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 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的声音,还有观战 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 音算是最后的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 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你能说出哪些关于大雁的成语、俗语、诗词或歌曲。 拓展延伸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北固山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一(盘点积累) 1.注音或写汉字。 xǐ jiān ǎi 迁( )( )默 狩猎( ) 雾( ) diāo 沼泽( ) ( )零 2.请写出关于大雁的成语、俗语、诗句、歌曲。(每项至少一 个) 二(知识拓展) 1、以大雁为话题写一段课后随感。(30字左右即可) 徙 缄 shòu 霭 zhǎo 凋 当堂检测 第二单元 8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男,1929年4月 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 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 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 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 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 长,学报副主编、编审, 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 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 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 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给下列红字注音: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粗糙( ) 龟裂( ) 海枯石烂( ) 钟鼎文( ) 楔形( ) shí zhuó lù cāo jūn kū dǐng xiē 在山东临朐县山旺由硅藻 土沉积而成的其薄如纸的 岩层(上图)中,保存着大量 古动物和古植物化石,左 图为玄武蛙的化石,右为 拟银鹊树的叶子的化石。 这里是甘肃 刘家峡恐龙国家 公园,大批恐龙 脚印的发现地, 层层相迭的岩层, 因颜色的差异可 以看的很清楚。 这是永靖县人民 政府2002年2月 发布的材料。 甘肃永靖县的刘家峡恐龙公园, 是因在这里多处找到大批恐龙脚印 化石而设置,图为其中的一处。   22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了中 国,他为了夸耀自己,在他游过的名山 胜地,总要叫人在石头上刻一篇颂扬自 己的文字。他以为石头是永远不会烂的, 他的丰功伟绩可以永远让后人知道。但 是到现在,这些石碑只剩下了山东琅玡 山保存的断片,断片上的字迹也已经变 得模糊不清了。许多古碑都是这样,愈 是古老,上面的字迹愈是模糊。有些古 老的石头建筑物,方方的石柱却变成了 浑圆的。原来石头也会慢慢“烂”掉的。 我国山西云岗石窟建成后经过一千 几百年,风化现象严重,由于人类活动 对空气和水的污染,还正在使风化作用 加速进行。 一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 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 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中的各种因 素改变着,由此记载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 生”的历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 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 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以上哪几句可以作为划分全篇段落的标志?根据作者行文 思路,拟出结构提纲。 1,3,4句。 (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 (二)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 1、岩石的毁灭与新生 2、岩石保留的历史痕迹 3、岩石对历史发展的见证 (三)读懂大自然记录,造福人类。 1、你能根据书上的内容概述“石烂”的过程吗?岩石经受着 哪些方面来的“攻击”?又是怎样形成新的岩石的?(8-19节) 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20-22)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23-27)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28-30) 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31-32) 找出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说说作 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的。 1、概述石烂和新生的过程。 2、岩石经受着从哪些方面的攻击? 1.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2.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 的? 4.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