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教学课件

ID:645390

大小:726.09 KB

页数:66页

时间:2021-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 13 最后一次讲演 演讲: 1.定义 2.包括方面 3.基本要求 闻一多(1899-1946), 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湖 北省浠水县人。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 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 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 水》。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 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 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 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 害。 作者简介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 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这种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 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 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 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 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1946年 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 日,云南大学召开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 这次会议。会上,他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 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 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 后一次讲演”。 写作背景 1、读准音: 卑劣 捶打 赋予 诬蔑 挑拨离间 蛮横 2、辨清形(组词): 诬( ) 蔑( ) 跨( ) 陪( ) 侮( ) 篾( ) 垮( ) 赔( ) 3、弄懂义: 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预习检测 1、作者就什么事情做讲演?你们读了文章后有何感受? 2、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是“最卑劣”、“最无耻”的呢? 3、闻一多先生对不同的听众表现出了怎样不同的感情、态 度? 4、那么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 有什么根据?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5、“‘黎明’必然来临,但不会在等待中来临,‘我们’ 该去迎接黎明!”那我们该怎样去迎接黎明呢? 6、从闻一多先生激烈的言辞中,你感受到了讲演者怎样的 形象? 7、谈谈这篇演讲的结构。 整体感知 敌人:卑劣 无耻 人民:光荣 骄傲 敌人:虚弱 必败 人民:强大 必胜 敌人:终将毁灭 人民:发扬传统 表达鲜明观点 揭示本质规律 鼓舞人民斗志 爱憎强烈 观点鲜明 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民 对敌人 赞扬 激励 鞭挞 揭露 为了加强作者演讲的语气,作者在行文 上运用了哪些方法? (1)句式 (2)人称多变 (3)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4)修辞 感叹句 反问句 设问句 句式 情绪激昂,断兵相接 语气凌厉,怒不 可遏 语气凌厉,怒不可遏 人称多变 我们 你、你们 他们 表现了演讲者与人民群众亲密战斗的 感情 面对面毫无畏惧向敌人挑战,狠狠 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流露出对敌人极端愤怒和轻蔑的情绪 你们、我 们相间 表达了作者坚定的立场,鲜明的 态度 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 褒义 贬义 光荣、宝贵、骄傲、光明 无耻、卑劣、卑鄙、疯狂、 挑拨离间 修辞: (1)对比 (2)排比 (3)反复 加 强 语 气 增 强 效 果 褒贬色彩的词语形成强烈对比,表达讲演者 的强烈的爱憎。 人称代词不断变换,有利于配合讲演者表达 思想感情。 句式的灵活运用,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 反复、排比、对比的运用,更增加了表达的效果。 本文小结 讲演词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 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 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 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 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演讲主旨的阐述;结尾 回应开头,结束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 和鼓舞。 讲演词有以下特点:第一,有的放矢,考虑听众对象。 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第四,语言 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 讲演要求: • 发音正确,声音响亮,不加字、减字、改字,句读 分明,不重复,不读破句; • 突出重音,掌握节奏,读得流畅; • 感情充沛,慷慨激昂,爱憎分明。 1、我的“3.15” 2、召唤雷锋精神 3、趣味运动会动员演讲 推荐话题: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 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 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 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作者简介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 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 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 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 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 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正心 : 修身: 齐家: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推究事物的道理 求知,得到知识。 端正心思。 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整齐家政。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预习检查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 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深入探讨 2、提问:“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 纳: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 什么? 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 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讨论:〈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 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 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5、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 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 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理解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7、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 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8、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9、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 证? 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 的需要毫无帮助,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 轻动手的弊端,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属于举例论 证。 10、第九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 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 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答:原因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选好适当的目标,也不是 所有的人都真正地有影响时事、推动历史的判断力和灵感, 以及勇气、毅力。拥有非凡才智与毅力的毕竟是少数。 12、讨论: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 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 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 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回归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重视实验。 14、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 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 部分。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 格:推究。致:获得。 •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 识。 •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 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精神。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 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 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堂小结 第四单元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①针对性。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 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 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 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同时,演讲又要注意环境 气氛,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 的具体场合。 ②鼓动性。演讲的目的是感动听众,说服 听众,以情感人,激发共鸣,争取最佳宣传说服 效果。 ③有声性。演讲词要能将无声文字通过演 讲者声情并茂的演讲变为有声语言。要通俗易懂, 明白如话,幽默风趣。 演讲词的特点 王选(1937.2.5-2006.2.13),出生于上海。 江苏无锡人,著名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 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 光照排系统之父"。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历任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士生 导师、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 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 局主席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等职。现为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 士。 2002年2月1日,江泽民主席将2001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王选院士。 作者简介 阻碍(ài) 权威(wēi) 逸事(yì) 鉴定(jiàn) 扶植(zhí) 贴切(tiē) 狡辩(jiǎo) 堕落(duò) 趋势(qū) 膏药(gāo) 出类拔萃(cuì) 给重点字注音 ①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 ②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③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④狗皮膏药:药膏涂在小块狗皮上的一种膏药,疗效比一 般膏药好。旧时走江湖的人常假造这种膏药来骗取钱财, 因而用来比喻骗人的货色。文中是作者自谦、幽默的说 法。 ⑤招摇撞骗: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诈骗。 ⑥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⑦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⑧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 重点词语释义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全文,送给青年人一个关于体 现自我价值 的公式,启发、警示青年人。 第一部分(第1段):由自身经历引出演讲的话题——“抉 择”。 第二部分(第2-7段):讲作者的第六次重要抉择——扶 植年轻人。 整体感知 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快要落山的太阳, 把听众比作不同时段的太阳? 作者把自己比作快要落山的太阳,形象地点明了自 己的年龄特点,把听众比作不同时段的太阳,是对听众的 赞美和肯定。同时以太阳为喻来引出本次讲演的话题,生 动形象,易于听众接受。 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扶植年轻人? ①要有正确的名利观,不将年轻人的名誉据为己有。 ②要创造条件将年轻人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加以锻炼和培养。 1.举例引证,真实可信。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说理,更能增加 可信度。本文举名人的话及事例,使得说理更有可信 性。如为了说明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作者 列举了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扶植年轻人,培养了许 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例,又如为了说明年龄大的人 容易犯错误,作者分别列举了奥森、克雷和王安晚年 时犯错误的事例。 写作特色 2.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情感真挚。 演讲者用了很多口语,俗语,以自身的经历, 朴实的情怀,真挚的情感,循循善诱,表现自己 的智慧 及勇气,并给予当代大学生成功的箴言。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王选的这些抉择,让我们清 晰地看到他的哪些高贵品质。 ①爱国是他忘我工作的感情基石。 ②善于把握机遇,勇于创造机遇是他事业成功的 关键。 ③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尤其是他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等,都是他迈向成功不可缺 少的内在因素。 重难探究 第四单元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周年 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是为民族和广泛的和 平国际主义服务,并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的道德和 良好的教育。 ——顾 拜旦 顾拜旦,生于1863年1 月1日,逝于1937年9月2日, 法兰西巴黎人,现代奥林匹 克运动会的创始人。1896年 至1925年任国际奥林匹克委 员会主席,奥林匹克会徽、 奥林匹克会旗设计者。他终 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被誉 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不仅是国际体育活动 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教 育学家和历史学家。 作者简介 本文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庆祝奥林 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此之前,奥林匹 克运动自身存在许多弊端,也受到国际政治局势的严重影 响。这些都违背了顾拜旦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于是他 用此次演说以重申奥林匹克精神。 写作背景 浩劫(jié) 指摘(zhāi) 襁褓(qiǎnɡbǎo) 阐述(chǎn) 萦绕(yínɡ) 枷锁(jiā) 拙劣(zhuō) 祈祷(qí) 绚丽(xuàn) 肤浅(fū) 奠定(diàn) 目睹(dǔ) 挚爱(zhì) 束缚(fù) 相辅相成(fǔ) 分崩离析(xī) 重点字词 ①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②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 指 棺材。 ③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 ④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⑤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⑥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⑦暴风骤雨:来势急速而猛烈的风雨,比喻声势浩大, 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重点字词 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会起源于 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是希腊 各城邦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也 是希腊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庆典 节日。运动会期间,个城邦之间 不允许有任何战争行为发 生,所有通往奥林匹克的道路任 人自由往来。举办现代奥运会, 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精神发展, 锻炼人的品格,培养人的道德, 发展古希腊人的理想——美和健 康,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奥运知识知多少?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古希腊常在祭神日进行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其中影 响最大的。从公元前776年开始,每4年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 的奥林匹亚村宙斯神宗教仪式上举行,会期一般为5天。此时, 各城邦务必休战,最初竞技在草地上进行,观众站在山坡上观 看,妇女不准进入会场,参加比赛的所有运动员都必须是纯希 腊血统并取得市民权的人。奖励偏重于荣誉,而非金钱,优胜 者被戴上橄榄枝编成的花冠,在其故乡要举行庆祝游行和宴会, 以欢迎健儿荣归。竞赛项目多是平常训练的内容,主要是赛跑 和角力。大会期间,来自希腊各地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 艺术家等,在会址发表演说,展览作品,所以古希腊竞技活动 也是各城邦的一次思想交流,它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繁荣。 奥运探源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 19世纪中后期,近代体育的兴起激发了古代奥运会发源地的 希腊人民对体育的重新追求,他们希望恢复古代奥运会。在 1859~1889年,希腊曾举办过4次奥运会,做了初步尝试。而对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贡献最大的要数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 旦男爵。顾拜旦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潜心钻研同时代的不同教育 体系和古希腊的历史。通过对古奥运会的考察,顾拜旦认识到, 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壮观 场面,而且是为了教育人。他认为,体育竞赛活动能磨炼人的意 志,培养人的个性,同时又能锻炼身体。因此,自1883年开始, 他就致力于古代奥运会的复兴。经过他与若干代人的努力,国际 奥林匹克委员会于1894年6月23日成立。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 克运动会在希腊雅典举行,此后,奥运会每四年举行一次。 随着奥运会的开展和奥运项目的普及,世界上越来越多 的国家参加到奥运会的比赛中来,它的召开对世界和平与发 展有着重要意义。而顾拜旦所提出的运动会的国际性、运动 形式的多样性、运动员的业余性,以及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将使世界和平得到巩固和加强,种族歧视也将会被废除,这 便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精 神发展,以此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它的意图是教育人,锻炼 人的性格,培养人的道德,发展古希腊人的理想—“美丽、 健康”。由于顾拜旦对奥林匹克运动所作的特殊贡献,他被 后人尊称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 夏季奥运会每4年举办一届。夏季奥运会沿袭古奥运会 旧制,不管运动会举办与否,届次照算。自1896年在雅典举 行第1届奥运会起,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止,共26届。 因两次世界大战,实际只举行了23届。冬季奥运会也是4年 一届,届数的计算方法与夏季奥运会不同,是按实际举行的 次数计算届次。自1924年夏蒙尼举行第1届起,到1998年长 野奥运会止,共18届。 环的颜色从左至右为天蓝、黄、 黑、绿、红,五色的环圈,代表欧、 亚、非、美和大洋州连结在一起, 共同为接受运动竞赛良好的结果而 努力,它代表着奥林匹克友谊的精 神及全世界运动员之间的平等。六 种颜色(包括白底),则代表着当 时全世界各国国旗的颜色。 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奇迹。它期望建立一个没 有任何歧视的社会,培养人们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 承认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为人们在社会的 其他领域树立了一个独特而光辉的榜样。 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人们甚至不需要翻译、不 需要解释,就可以自由交流,它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自 己的贡献。奥运会也就承载了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 平、关爱与尊重等等精神内涵,奥林匹克精神,是现 代社会文明的标志。“神圣休战”、以追求和平与友 谊为特征的精神,为我们所向往;尊崇公正、平等、 竞争的精神,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锻炼体能、展示 健与美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第一部分(第1段):回顾五年来的历史,展望奥林匹克 精神的前景。 第二部分(第2~7段):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特点及其 精神内涵。 第三部分(第8段):赞扬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贡献的人。 第四部分(第9、10段):表明“我”对未来的信心。 结构划分 读完第7段,请说说什么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 神”。 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促进和平,促进公 平,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 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 细读课文 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 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体现在:虽“并不足以保障社 会层面的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能保障“更公平、 公正地分配人类生产劳动,分配满足物质生活的消费必需 品”,但仍可促进公平;虽“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与他们 的能力相当而与其家庭出身无关的才智培训机会”,但仍 可促进教育。奥林匹克精神还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 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 乐趣。和平、公平性、教育性、民主,在作者看来就是奥 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本文是作者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 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作者用诗歌般的语言从多方面 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养成镇 定和自信的品德,可以促进社会和平、公正和教育发 展,推动社会的进步。顾拜旦以饱含喜悦的神情引领 听众去联想奥林匹克精神无限美好的前景。 主题归纳 1.构思巧妙,条理清晰。 本文开头简要回顾五年的历史,然后说明奥林匹 克精神与一般的竞技精神的不同,接着分别讲述复兴 奥林匹克的原因、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的基础、奥 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最后畅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美好 前景。层次分明,循循善诱,恳切真诚,听众易于理 解与接受。 写作特色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如文章第3段“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 相辅相成”,将“自信”“平和”比作“姊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再如第5段 “这25 年来我们成功兴建的事业大厦,便是这副 模样”,将“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事业”比作“大 厦”,表现了作者对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欣慰与自 豪之情。 说说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 顾拜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 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 式。”顾拜旦的一句名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同样强 调了奥林匹克思想的这一精髓。在另一次演讲中,他曾指 出:“先生们,请牢记这铿锵有力的名言。这个论点可以扩 展到诸多领域。对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 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加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 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从中可以看出,顾拜旦 提倡和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有着非常广阔的胸怀,是以全人 类不断完善自我为出发点的,绝非号召人们单纯为夺取桂 冠和金牌而拼搏。 重难探究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