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教学课件

ID:645391

大小:712.88 KB

页数:64页

时间:2021-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五单元 17 壶口瀑布 黄河 壶口瀑布 宜川 县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观赏图片,初步感受。 为什么取名“壶口” 呢?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 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 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 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 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 • 信息提炼: • 1、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 • 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 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 品味优美词句,感受雄浑的意境 “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 一锅正沸着的水。”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 浩大、上下翻滚的汹猛景象。 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 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 1、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 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 这一次,壶口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 黄河在这里仅仅展现它的阳刚之美吗? • 为什么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 品味优美语言,感受雄浑的意境 • 品味下列句子,分析文辞优美的原因: •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 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 时碎成堆堆白雪。 •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 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 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 ②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河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 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品味优美词句,感受雄浑的意境 •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用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 如一卷钢板出轧”。 • 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 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 • 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 生动地表现出来。 品味优美词句,感受雄浑的意境 •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 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 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 这里运用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 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 使文章灵动多姿。 齐读文章第五段,体会文章内涵 • 2、作者为什么会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 来的? 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感情的特点巧妙地结 合在一起。利用两者的相通相似:如海、河、瀑激越奔涌,与 喜、怒、愁相似;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 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相似。 作者将思辨融入到山水之中,通过描写黄河 ,赞美了中华民 族刚柔并济、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 体会句子内涵 • 2.“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的理解? • 含义:壶口瀑布兼有水的各种形态,兼容人的各种情感, 象征人的各种人性。这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 界 • 句式:反问句。加重语气,感染力强,表达人的情感, 立意深刻。 •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 可遏” 修辞?找出描写水发怒的句子。 • 拟人。描写的是水,体验的是人的情感:人一旦受到压迫, 则会愤怒无比。 • 发怒: • (1)于是洪流便向两边用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 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 (2)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 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 • (3)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到 地剁去。 理解内涵 • 文章写壶口瀑布,为何提到人的各种情感? • 本文旨在借壶口瀑布写出人的性格、民族精神。提到各种 情感,正是融情于景,为后文解释黄河的性格、民族精神 做好铺垫。 体会词句含义,感受雄浑的意境 • 1、“整个龙漕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这柔 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到地剁去”。 • 作者运用“齐齐”“切”“寸寸”“剁”体现了黄河与 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的伟力 体会词句含义,感受雄浑的意境 •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 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 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写河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整 齐的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作者由小小 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 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 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 黄河的性格 •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永不屈服、勇往直前 • 课文写了两次壶口瀑布,详写第二次,那么写第一次观瀑布作用是什么? • 第一次侧重写雨季瀑布的危险和给人带来惊心动魄壮美的感觉,为下文对 壶口瀑布的详写和赞颂作铺垫 深刻体会,感悟哲理 • 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 有何启迪呢? • 明确: 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 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 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 神。 感悟文本,理解主题 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 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在一种人生的姿态, 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 精神。 •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梁衡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 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 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 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 族的性格。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堂小结 第五单元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出生于山东济南市。 1976、1990年分别毕业于山东临沂 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1976 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 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 总编辑,编审。2014年退休。中国作 协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委会委 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6年开始 发表作品。文学创作一级。 走近作者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 像风》《藏东红山脉》,报告文学《青藏苍茫》,历史人 文《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散文集《终极 风景》《苦难旅程》《马丽华散文》,诗集《我的太阳》, 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20部。专著 《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优秀成果一等奖,《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老拉萨——圣城暮色》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风 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获2009年度国家图书馆 文津图书奖。《如意高地》获老舍文学奖。2008年获“全 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   《走过西藏》系列先后在港、台出版,其中两部译有 英、法文版本。《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已 出香港三联版,已译英文版。 黧黑(lí) 裸露(luǒ) 棱角(lénɡ) 掀起(xiān) 磅礴(pánɡ) 虔诚(qián) 砾石(lì) 腈纶(jīnɡ) 蠕动(rú) 懈怠(dài) 敦实(dūn) 蜿蜒(wān yán) 演绎(yì) 接踵而至(zhǒnɡ) 字词积累 ①黧黑:形容黑。 ②恭顺:恭敬顺从。 ③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指信仰)。 ④懈怠:松懈懒惰。 ⑤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 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⑥风云变幻:忽然刮起风,生起云,变化不定。比喻事物变 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 ⑦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⑧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⑨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⑩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字词积累 第一部分(第1、2段):描绘各拉丹冬的整体 风貌,突出各拉 丹冬主峰高大险峻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13段):描写冰塔林壮观苍 莽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14、15段):表达各拉丹冬带给 自己的震撼之 感,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 美之情。 整体感知 1.为什么文章开头要写近些年来骤然掀起的一股长江考察 热? 文章开头交代了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了一股长江考察热, 许多探险健儿为了找长江源头,不畏艰险,有人甚至为此 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探险家对探险事业的执着与追求一 直未停。这正是作者在表明自己的决心,说明她也做好了 准备,随时准备为探险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 细节精读 2.阅读文章第五段,说说作者在这里写冰谷中人们 的活动,有什么用意。 写冰谷中人们的活动,是为了将人在自然奇景 面前的渺小与高大险峻的各拉丹冬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而更加突显出各拉丹冬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各拉 丹冬的敬畏之情。 细节精读 3.文章第14段的末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句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大自然 神奇伟力的深情礼赞:正是大自然的伟力才造就 了雄壮苍莽的各拉丹冬,孕育了一泻千里的长江。 细节精读 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 丹冬的游览经历,介绍了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记叙了“我”进入冰塔林的艰难过程,表达了“我”对神 圣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文章主旨 1.移步换景,结构严谨。 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以移步换景的写法展开, 描写了由各拉丹冬山脚到砾石堆,穿冰洞入冰塔林, 置身冰窟等不同地点的景观。在不同的段落中都有交 代行踪的语句,既相互照应,又使结构更加严谨。 写作特色 2.巧用修辞,形象生动。 文中多处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雄壮 苍莽的各拉丹冬描写得形象逼真,使读者有身临其 境之感。如“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 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一句,运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在冰塔、冰柱、冰洞、 冰廊、冰壁上的冰体徐徐垂挂,在蓝蓝的天幕下, 极像披散的长发。 写作特色 文章的标题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但文章为 什么没有对长江的源头进行详细描绘?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一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见到的冰川世界,自己和同伴怎样克服重重困 难来到 冰塔林,穿过冰山,探底冰窟,趟过冰河,重在体现探 险家们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 精神。而 详细描绘长江的源头对表现文章的中心作用不大,所以 对长江源头的描写一笔带过,只用一 句“安托师傅他 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做了简单介绍。 重难探究 第五单元 19 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 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 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 测水的深度的术语。代表作品有小 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 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写作特色 翌日(yì) 灼热(zhuó) 巉峻(chán) 踞(jù) 斑斓(lán) 霓裳(chánɡ) 颠簸(bǒ) 沟壑(hè) 打嗝(ɡé) 隧道(suì) 俯瞰(kàn) 穹顶(qiónɡ) 缭绕(liáo) 妩媚(wǔ) 纷至沓来(tà) 字词积累 ①巉峻:险峻陡峭。 ②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③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④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⑤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⑥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⑦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⑧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⑨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字词积累 第一部分(第1~6段):上山,描绘山中奇景。 第二部分(第7~11段):下山,叙述奇人奇事。 整体感知 文章首段写了哪两种登山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徒步和坐马车。徒步上山可以避暑纳凉,轻松 惬意;马车内的男女要忍受“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 之下”的痛苦。在两种登山方式的对比中,流露出 作者徒步登山游玩的情致之高、意趣之浓。 整体感知 作者在上山和下山的过程中有着怎样不同的体验? 上山徒步而行,惬意自然,山中奇景,让人心旷神怡。 下山坐车疾驰,惊险刺激,“车夫之王”豪爽幽默,车技 娴熟,为旅程增加不少趣味。 整体感知 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 览勃朗峰的经过,描绘了山中奇景,叙述了下山途 中的 奇人奇事,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 爱之情。 主旨归纳 1.笔法多变,妙趣横生。 本文前半部分主要写徒步登勃朗峰途中见到的 山野胜景,侧重写景状物,写得极其细腻生动,用 的 是散文笔法;后半部分侧重写乘敞篷马车下山的奇 人奇事,侧重写人记事,写得十分诙谐传神,用的 是 小说笔法。前半部分用散文笔法,引出无限感慨, 后半部分用小说笔法,富有传奇色彩。 写作特色 2.虚实结合,张弛有度。 作者在描写叙述中,多处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拓展了文章的内涵,使文章疏密有致、张弛有度。 如写山色云朵,“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 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 般”,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形象逼真,给读者以身临 其境之感。 写作特色 课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字里行间也体现了作者诙谐 幽默的语言风格,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作者是语言大师,文中多处体现了作者诙谐幽默的 语言风格,给文章增添了不一样的情趣之美。 如首段 中“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一句,调侃坐车人忍受炙烤的痛苦,而徒 步登山则有 避暑纳凉、欣赏山景的惬意,在调侃中,流露出作者的 诙谐幽默之感。再如,下山时既写颠 簸之苦、不测之 险,又写意外之喜,尤其是通过对车夫的神态、动作、 语言的描写,表现其豪爽的性格、娴 熟的车技,读来 让读者忍俊不禁。 难点突破 第五单元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 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 上最年轻获奖者,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 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从1994年《尘埃落定》写出至1998年出版 期间,阿来由阿坝州一家杂志转辗到四川 成都《科幻世界》由编辑到总编辑社长, 《科幻世界》在阿来手里由一本杂志变为 五六种,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 杂志。数百万读者期待读到阿来新作。获 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16年10月21日,作品《蘑菇圈》 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走近作者 轻盈(yínɡ) 驿道(yì) 草甸(diàn) 矗立(chù) 闸口(zhá) 徘徊(pái huái) 砚池(yàn) 流淌(tǎnɡ) 硕大(shuò) 喧哗(xuān) 苍劲(jìng) 翡翠(fěi) 眺望(tiào) 擦拭(shì) 目眩神迷(xuàn) 字词积累 ①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②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③矗立:高耸地立着。 ④硕大:非常大;巨大。 ⑤目眩神迷: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⑥五彩斑斓: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 字词积累 第一部分(第1段):独句成段,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4段):“我”由冰变成一滴水,开 始了丽江之行。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5~8段):一滴水跌进落水洞,等待数 百年后,醒来依旧要去实现心愿。 第二部分(第2~8段):写一滴水到达四方街前的奇特经历。 第三部分第一层(第9~13段):描写古城白天悠闲恬淡的生 活图景。 第三部分第二层(第14、15段):描写古城夜晚灯火阑珊的 景致。 第三部分(第9~15段):描述一滴水流经四方街的所见、 所闻、所感。 第四部分(第16段):黎明时分,“我”离开丽江。 整体感知 文章首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 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运用拟人化的写作 手法,写“我”化作一片轻盈的雪花来到世界,富 有童真童趣,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细节解读 文章写到了四方街的来历、流传的经过,并且交代了 现在的四方街游人如织,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四方街的建筑历史写起,再写其成名的经 过,并且交代游人如织的现实图景,形成一种古今相 互映衬的美丽建筑与民俗画面,让四方街在古今文化 的浸润下更有魅力,让人在“一滴水”的旅程中对丽 江四方街的人文风情产生仰慕与喜爱之情。 细节解读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 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 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留给读者以无尽 的想象空间。至此,“一滴水”结束了这次奇幻 的生命旅程,奔向最终的归宿——大海。这滴水 带领读者游览了丽江古城,感受到了古城的厚重 历史和现代气息,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丽 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细节解读 本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 冰川的一部分,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 道、 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 街道店面、纳西人的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边的 经历,全 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 文风情,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文章主旨 1.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文章中的一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 与等待,终于来到丽江,来到常年鲜花点缀、垂柳依 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作者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 到平原,从悠闲恬淡的白天到灯火阑珊的夜晚,全方 位多角度地描写了丽江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构思 新颖,视角独特。 写作特色 2.巧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滴水”人格化,以 第一人称“我”的主观视角对“一滴水”流经丽江 的全 过程进行叙述,所描写的景物无不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和美学评价。因此,读完文章,读者也仿 佛随同“一滴 水”进行了一次丽江之行。这样写,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写作特色 “我”要去四方街,最后流过四方街,流经“敲打着银器 的小店”和“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从这滴 水的经历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一滴水之口,在文中多次表达“我想停下来看 看”“我确实想停下来”的情感,可见作者对丽江古城的 留恋之情,对丽江古城悠久的人文文化的赞美之情,对丽 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景仰之情。 难点突破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