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2 页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
语文测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诸音调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继承而波动,乃生节奏,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我们可以
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生理、心理方面都有
一种自然节奏,起于筋肉的伸缩以及注意力的张弛,这是常态的节奏,情绪一发动,呼吸、循环种种作用受扰动,
筋肉的伸缩与注意力的张弛都突然改变常态,原来常态的节奏自然亦随之改变,换句话说,每种情绪都有它的特殊
节奏,人类的基本情绪大致相同,它们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节奏也自然有一个共同模型。喜则笑,哀则哭,羞则面
红耳赤,惧则手足震颤,这是显而易见的。作者(音乐家或诗人)的情绪直接地流露于声音节奏,听者依适应与模
仿的原则接受这声音节奏,任其浸润蔓延于身心全部,于是依部分联想全体的原则,唤起那种节奏所常伴的情绪,
这两种过程--表现与接受——都不必假道子理智思考,所以声音感人如通电流,如响应声,是最直接的,最有力的.
“情绪”原来含有“感动”的意思,情绪发生时生理、心理全体机构都受感动,而且每种情绪都有准备发反应
动作的倾向,例如恐惧时有准备逃避的倾向,愤怒时有准备攻击的倾向,生理方面(尤其是筋肉系统)的这种动作
的准备与倾向在心理学上叫做“动作趋势”,节奏引起情绪,通常先激动它的特殊的“动作趋势”,我们听声音节
奏,不仅需调节注意力,而且全体筋肉与相关器官都在静听,都在准备着和听到的节奏应节合拍地动作,某种节奏
激动某种“动作趋势”,即引起它所常伴着的情绪,但是节奏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情境,所以不能产生具体的情
绪,如日常生活中的愤怒、畏惧、嫉妒、嫌恶等等,只能引起各种模糊隐约的抽象轮廓,如兴奋、颓唐、欣喜、凄
恻、平息、虔敬、希冀、春恋等等,换句话说,纯粹的声音节奏所唤起的情绪大半无对象,所以没有很明显固定的
内容,它是形式化的情绪.
诗于声音之外有文字意义,常由文字意义托出一个具体的情境来,因此,诗所表现的情绪是有对象的,具体的、
有意义内容的。例如杜工部的《石壕吏》 《新婚别》《兵车行》诸作所表现的不是抽象的凄侧,而是乱高时代兵役
离乡背井、妻离子散的痛苦;陶渊明的《停云》《归园田居》诸作所表现的不是抽象的欣喜与平息,而是乐道安贫
与自然相默契者的冲淡胸怀与怡悦情绪,我们读诗常设身处地,体物入微,分享诗人或诗中主角所表现的情绪。这
种具体情绪的传染浸润,得力于纯粹的声音节奏者少,于文字意义较多诗与音乐同用节奏,而所用的节奏不同,诗
的节奏是受意义支配的,音乐的节奏是纯形式的,不带意义的;诗与音乐虽同产生情绪,而所生的情绪性质不同,
一是具体的,一是抽象的。分别是很基本的,不容易消灭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诗歌节奏一般指诗歌语言的节奏。作为一种节奏,它必然包含两方面的因素,即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某种对立性
特征的反复。它与非语言节奏的不同,主要不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这个因素上,而在某种对立性特征的反复这个因素
上:它是某种对立性语音特征的反复。
与其他节奏一样,在诗歌节奏的这两个因素中,一定的时间间隔是基本条件,某种对立性语音特征的反复是本
质特征。就后者而言,不同语言的诗歌节奏,主要就是由不同语言的对立性语音特征的反复造成的例如,古希腊语
诗歌和罗马拉丁语诗歌利用音节的长短特征在大致相等时间间隔里的反复来造成节奏,这是“音长”节奏这种节奏
的单位—音步——由一个音组构成:音组占据一定的时间,表示形成节奏的基本条件,即一定的时间间隔;音组中音
节的长和短这种对立性语音特征,则是形成节奏的本质特征。这种节奏因为这种本质特征也可以称为“长短”节奏。
英语、德语、俄语等语言的诗歌,则利用音节的轻重特征在大致相等时间里的反复来造成节奏,这是“音重”节奏。
同样,在这种节奏的音步中,音组表示一定的时间间隔,而音节的轻和重这种对立性特征则是节奏的本质特征。这
种节奏因为这种本质特征也可以称为“轻重”节奏。一般语音学认为“语言中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间歇
和音色造成语言的节律”这说明,诗歌语言除了上述轻重和长短这种对立性语音特征可以造成节奏外,其他如高低
和顿歇等对立性语音特征在一定时间间隔里的反复出现也可以造成节奏。
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节奏是诗歌语言中某种对立性语音特征在一定时间间隔里的反复。
(摘编自陈本益《探索汉语诗歌节奏的一个思路》)
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2 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声音节奏是音调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继承而波动的产物,是人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自然节奏,是情绪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B.呼吸、循环的扰动引起的筋肉的伸缩是生理节奏,注意力的张弛是心理节奏,不同情绪会引起生理和心白理常态
节奏的改变。
C.声音节奏引发情绪有其内在的生理反应机制,是听者接受声音节奏后,依部分联想全体的原则激动某种“动作趋
势”的结果。
D.所有节奏都包含着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某种对立性特征的反复这两个因素,但非声音节奏更侧重前者,声音节奏更
侧重后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只作为动态的音调的节奏能够引起人的某种情绪,单独的静态的音调同样能引起人的某种情绪。
B.诗歌除声音之外有文字意义,需要借助于理智思考,这使得它带给人的感动比音乐更直接和有力。
C.有人主张诗乐一体,其实很难实现,因为诗、乐在节奏产生情绪上有共性,也有不易消除的区别。
D.诗歌语言的高低、顿歇等也可造成节奏,说明汉语诗歌节奏可能并非“音长”或“音重”节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诗歌节奏的特征的一项是(3 分)
A.包含轻重、长短、高低等对立性语音特征的反复
B.是音调的动态,能够最直接、最有力地传达情绪
C.能够引起人的欣喜、凄恻、愤怒、嫌恶等等情绪
D.与音乐节奏不同,受意义支配而非纯形式的节奏
4.两则材料论证的重心和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往事的酒杯
苏童
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在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
空气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味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便懂
得的常识。
我大舅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
酒香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吸引得不能自已。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
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我现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
可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只确定是白酒。我脑子里只惦记着红烧肉,当然记不住他喝的是什么酒了。
我三舅家餐桌上的货色与我家差不多一样,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是
五加皮。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桌上的那个酒瓶子了。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大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朝鲜冷面,爱喝啤酒。他带我们去
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吃冷面,就在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到了冷面馆,
毫不汗颜。我们随大同学点单,每次都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啤酒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
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涨肚。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二楼
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大门最近的厕所。
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了。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大家天天觉得饿。忘了是哪个同学
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去县城上饭馆,打牙祭。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小饭馆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那瓶酒。
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个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清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以
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道。恰逢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给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
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
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
喜的是,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们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
毕业工作之后,一张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
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哪里聚会作客,那声音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声音有不同的好恶,
要么像苍蝇,要么像福音。
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之重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
与呕吐,这不免令人沮丧,是酒的遗憾,也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恐怖主
义。具体地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信仰“酒文化”,“酒文
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劝酒。各地劝法不同,但目标一致,劝到客人一醉方休,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不出人
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2 页
命,都称其为喝好了,尽兴了。
我在杂志做编辑时,有一次采风途经苏北六县,六个接待方对我们都热情如火,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
每顿饭必须至少举杯三次,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你若尊重地主讲究礼仪,每一顿至少要喝九杯。但当地人的劝
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有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
是相同性别的也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
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肚子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
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的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
清照了。
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
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有一年前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开会,晚上大家聚餐饮酒,我看见他独自喝酒,喝
得似乎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结果一同事拉住我说,千万别去,他不接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
己一个人慢慢喝的。
对于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我至今难忘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
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出于对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
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赴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是常识。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
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
快成常识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小时候虽然懂得酒香味胜过烟味的常识,却只被大舅家的肉香吸引,说明那时“我”并未真正懂得喝酒的
真谛。
B.“我”第一次喝酒和第一次醉酒都是大学期间和同学一起,虽然记忆深刻,但都只是少年轻狂的举动,没有实际
意义。
C.“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这句话表现出“酒文化”的恶俗,表达了作者对它强烈的反
感和批判。
D.作者说“无朋不成席,这是个常识”,是对“无酒不成席”这句俗语的某种程度的否定,厘清了酒席上人与酒的
主次关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行文节奏舒缓,从“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的往事入笔,自然带出自己喝酒的几次经历,最后点出文章的主
题。
B.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如把舅舅的声音比作“天籁”,实并非表现声音动听,而是准确刻画了儿童渴望吃肉的心理。
C.写“我”在苏北采风一段,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将接待方的“热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D.题目“往事的酒杯”是惯常表达“酒杯里的往事”的倒错运用,构思巧妙,意味深长,且收到了陌生化从”的艺
术效果。
8.结尾处“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 请根据作者关于喝酒的见闻和经历,简要分析人们喝酒时的不同心态。(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熙宁、元丰间,士大夫论天下贤者,必曰君实、景仁其道德风流,足以师表当世。二公盖相得欢甚,皆自以为
莫及。遂约更相为传,而后死者则志其墓。故君实为《景仁传》轼幸得游二公间,知其平生为详。今景仁之墓,其
子孙皆以为君实既没,非子谁当志之,且吾先君子之益友也,其可以辞!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考讳度,赠开府仪同三司。有子三人,长日鏃,终陇城令。次曰锴,终卫尉寺丞。
公其季也。
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道遇,求士可客者,鎡以公对。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曰:“大范恐不
寿,其季廊庙人也”还朝与公俱。或问奎入蜀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于世”时故相宋与弟祁名重一时,见
公称之,祁与为布衣交。由是名动场屋举进士,为礼部第一故事,殿廷唱第过三人,则礼部第一人者必越次抗声自
陈,因擢置上第。公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一言廷中皆异之释褐为新安主簿秩满擢起居舍人。
上疏论民力困弊,请约祖宗以来官吏兵数,的取其中为定制。以今赋入之数十七为经费,而储其三以备水非常。
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第 4 页 共 2 页
又请罢焚瘗锦绣珠玉以国用,从之。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
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狱犴充斥,执中当任其
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以翰林侍读学士出知陈州。陈饥,公至三日,发库康三万贯石,以贷不及奏,监司绳之急,公上书自劾,诏原
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陈人至今思之。年六十三以本官致仕
元丰初,公已属疾,乐奏三日而薨。讣闻,辍视朝一日,赠右金紫光禄大夫,谥曰忠文。
(节选自苏轼《范景仁墓志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一言/廷中皆异之/释褐为新安主簿/秩满/擢起居舍人
B.公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一言廷中皆异之释褐/为新安主簿/秩满/擢起居舍人
C.公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一言廷中皆异之/释褐为新安主簿/秩满/擢起居舍人
D.公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一言/廷中皆异之释褐/为新安主簿/秩满/擢起居舍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廊庙,廊,指殿下屋;庙,即太庙。古代国事必先在廊庙进行谋划,故后以廊庙指代朝廷。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礼仪规制及学校贡举之法。
C.唱第,科举考试后宣唱及第进士的名次。第,科第,科举考中叫及第,未考中为落第。出
D.翰林,官名,唐朝开始设置,掌管朝廷和地方有关任免、讨伐等机密文件的起草发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范镇才华出众,处事淡然。他考中进士,被礼部列为第一名;在唱第之时按惯例自陈便可进入上等,而他却不肯
这样做。
B.范镇心怀百姓,直言敢谏。百姓困顿疲惫,他上疏君王按照开国以来人数的一半核定官吏军队的规模,以减轻百
姓负担。
C.范镇秉持正义,客观公正。他认为陈执中学问不高能力不够,应对当时的混乱局面担责,但反对借家事对其加以
弹劾。
D. 范镇德行高标,名动当世。他是熙宁、元丰年间的士大夫公认的贤者;他去世后,君王停止处理朝政一天,
并厚加追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薛奎守蜀,道遇,求士可客者,鎡以公对。(4 分)
译文:
(2)以今赋入之数十七为经费,而储其三以备水旱非常(4 分)
译文:
14. 苏轼为范镇作墓志铭的原因有哪些?(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盘送蕲州李郎中赴任
刘禹锡
楚关蕲水路非赊,东望云山日夕佳
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
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
北地交亲长引领,早将玄鬓到京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同时表达了对东去赴任的李郎中的劝慰。
B.植物生长葱翠茂盛,松花新茶泛着清香,美景乐事折射恬然之意。
C.虽然是送别,但诗人对朋友没有依依不舍,而是满怀深情地祝福。
D.全诗格律谨严,语言清新自然,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内敛,意味深长。
16.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写人置身阿房宫便会迷失方向,以侧面描写的方式突出了建筑的错综复杂。
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第 5 页 共 2 页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浪漫主义手法着力描写了蜀道之上险峻而瑰丽的山川,如“,”写出了水流湍急、瀑布
飞泻的气势。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两句,以酒遣怀,抒发了思乡爱国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雪停了。铅灰色的天空中,明晃晃的太阳像①鹞鹰在平稳地滑翔。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
“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
琴弦上。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紧欢跳
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这地方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
鹞鹰在盘旋。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
匆匆忙忙,像是②。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齐声朗诵:“……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B.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C.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我嘛……缝缝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19.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请在文中横线处分别补写出恰当的喻体,每处不超过 18 字。(4 分)
①
②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可以改成:“荒草丛中随时会有一对山鸡或者一只野兔、狐狸以及其它小野兽出现。”从语
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21.下列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春秋战国以降,在主人迎接客人时,都习惯在路的左边等待,史上称为“左迎”。②究其原因是因为古人习
惯靠左行驶,③被迎接者沿着路的另一方向的左侧缓缓而来,④双方相遇时,刚好分别站在路的两边,⑤中间留出
的一块地方,既方便行礼,又不妨碍其他人通过⑥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靠右行驶的呢?清末。⑦清朝末年,
政府成立巡警部,用洋人做顾问,颁布的交通规章完全是欧洲式的,于是靠左行驶就变成了靠右行驶。⑧可不是就
能一下子变得过习惯来的。⑨变不过来,路上就乱,于是出现交通事故⑩什么叫文化冲突?就是双方遵循的规则不
一样,导致撞车。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5 个字。(5 分)
白帝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历史上曾先后建立过捍关、江关、白帝城、夔州都督府、
夔州路、瞿塘关等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的重镇。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我国考古科研人员就对此处遗址进行了持续
发掘研究。2020 年考古人员集中对白帝城遗址中的子阳城遗址进行了成片发掘,其中子阳城皇殿台、中间台两个高
台遗址发掘清理了一批汉代、六朝、晚唐五代和南宋建筑遗存,确认了子阳城遗址。东汉始建、六朝沿用、晚唐五
代筑台、南宋拓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建立了子阳城遗址的年代序列,为探讨历代白帝城的空间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
物资料。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第 6 页 共 2 页
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
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这里毕竟是荒野啊,单调、空
旷、沉寂、艰辛,再微小的装饰物出现在这里,都忍不住用心浓烈、大放光彩。
——李娟《冬牧场》
不同的人总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生命的尊严。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 800 字。
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第 7 页 共 2 页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 B(A项,声音节奏不是人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自然节奏。C项,“依部分联想全体的原则激动某种‘动作趋势’”错,
联想与激动“动作趋势”是两回事。D项,“侧重”前者或后者错,原文说声音和非声音节奏的不同不在前者而在后者。)
2. B(声音最直接和有力,所以不能说诗歌比音乐更直接和有力。)
3. C(不能引起愤怒、嫌恶等具体的情绪。)
4. ①材料一侧重论证节奏对情绪的影响,目的在于探求诗歌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分别;②材料二侧重论证诗歌节奏的本
质特征,目的是为探索汉语诗歌节奏提供理论基础。(每点2 分,共4 分)
5. ①首先指出节奏对情绪的影响,并分析其心理机制;②接着分析节奏影响情绪的生理机制,并强调节奏引起的情绪的
特点;③分析诗歌的文字意义对表现情绪的作用,进而指出诗歌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区别。(每点 2
分,共 6 分)
6. B(第一次喝酒是盲目跟随,不是少年轻狂;第一次醉酒找到了薄醉的滋味,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并不是没有实
际的意义。)
7. C(没有反语。)
8. ①欣慰:酒关乎灵魂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体现了社会的进步;②遗憾与期待:还有不少人并未懂得饮酒的
真谛,常识尚需要花时间去领悟和发现。(每点2 分,共4 分)
9. ①第一次喝酒,是跟随大同学喝啤酒,反映了从众、虚荣的心态;②第一次醉酒,是在酒馆寻找薄醉的体验, 反映了附庸风
雅的心态;③工作应酬中被劝酒和烂醉如泥,反映了陷于酒文化中的痛楚与无奈;④儿时两位舅舅喝酒和陆文夫独酌,反
映了内心的安静与享受。(答出一点 2 分,答出两点 3 分,答出三点 5 分,答出
四点 6分。) 10.C
11.D(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
12.B(不是一半,而是按照开国以来的中间数目核定人数。)
13.(1)薛奎做蜀地太守,在路上遇到范鎡,向他询问可以做门客的士人,范鎡就把范镇推荐给他。(每句1分,共4 分)
(2)用现在赋税收入数目的十分之七作为开支费用,而储备其中的十分之三来防备水旱灾害以及意外情况。
(每句 2 分,共 4 分)
14.①范镇道德风流,为当世师表;②苏轼与范镇有交往,详知其生平;③受范镇后人请求。(每点 1 分,共 3 分)
15.C(不是祝福,而是对李郎中赴任蕲州的劝慰。)
16.①劝勉李郎中早日返回京城;②借劝勉朋友,表达自己返回京城的愿望;③流露出被贬楚地的惆怅。(每点
2 分,共 6 分)
17.(1)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
(2)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每空 1 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8.C
(A 引文的省略;B 列举的省略;C 语意未尽;D 说话断断续续。)
19. 示例:①一面闪光的小镜子;②两片落叶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每点2 分,共4 分)
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第 8 页 共 2 页
20. ①较之“出现”,“飞起”“跳出”这些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山鸡野兽等的情态,更有画面感;②从
句式上看,原文的句式大体齐整,更富有节奏感。(每点2 分,共4 分)
21. ①“在主人迎接客人时”修改为“主人在迎接客人时”;
②“究其原因是因为”修改为“究其原因是”;
⑤“中间留出的一块地方”修改为“中间留出一块地方”;
⑧“可不是就能一下子变得过习惯来的”修改为“习惯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变得过来的”。
(每点 1 分,共 4 分)
22.2020年,(1分)考古人员对白帝城的子阳城遗址进行了成片发掘,(2分)确认了子阳城的
历史演变过程(1分),建立了遗址的年代序列(1分)。
参考译文
熙宁、元丰年间,士大夫谈论天下贤能的人,一定会谈到司马光、范景仁。他们的道德和风
度,完全可以作当代人的表率。他们二位相处非常愉快,都自认为不能够比得上对方。于是约定
互相作传记,后死的一个就为对方的坟墓写墓志。所以司马光写了《景仁传》。我有幸能够和他们
二位交往,知道他们的生平事迹比较详尽。如今范景仁的坟墓,他的子孙都认为司马光去世以后,
除了您谁能够写墓志呢?况且您是我们父亲的好朋友,怎么可以推辞呢?
公姓范,名叫镇,字景仁。他父亲名叫范度,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有三个儿子,长子叫
范鎡,在陇城令任上去世。次子名叫范锴,在卫尉寺丞任上去世。公是他的小儿子。
他四岁失去父亲,跟随两个哥哥学习。薛奎做蜀地太守,在路上遇到范鎡,向他询问可以做
门客的士人,范鎡就把范镇推荐给他。范公那时只有十八岁,薛奎和他交谈,感到很惊奇,说:
“范老大恐怕不能长寿,他们家小儿子是朝廷中人。”薛奎任满还朝时,就带着范公一起回到京城。
有人问薛奎去到蜀地有什么收获,他说:“得到一个卓越的人,会凭借文章学问在当世扬名。”当时以前
的宰相宋庠和他的弟弟宋祁一时间名气极大,见到范公很是赞赏他,宋祁和他结为平民朋友。因此他的
名气震动科举考场,参加进士考试,考取礼部的第一名。按照惯例,在朝廷宣唱进士及第次序时超
过三个人,那么礼部排名第一的人一定要越过等级高声为自己陈述,于是会提升到第一等级。范公
不愿意为自己说话,到第七十九个人才出列拜谢,然后退回到班列中,没有说一句话,朝廷上的人
都认为他很奇特。他初为官担任新安县的主簿,任期满后,被提拔为起居舍人。
范公上奏章谈论百姓财力困顿疲惫,请求估算一下开国以来官吏军人的数量,斟酌取它们
的中间数作为固定的规模。用现在赋税收入数目的十分之七作为开支费用,而储备其中的十分
之三来防备水旱灾害以及意外情况。又请求停止焚烧锦缎丝绸、埋葬珠宝玉器的墓葬行为来
缓解国家用度,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仁宗性情宽容,奏事的官员专靠攻击别人来使自己扬名。有的甚至以暴露别人的隐私来抬高
自己。唯独范公只看别人的主要方面,忽略细微的地方。当时陈执中担任宰相,范公曾经谈论他学问不
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第 9 页 共 2 页
高,不具备做宰相的才能。后来陈执中的宠妾打死了一个婢女,御史弹劾他,想要把他赶下台。范
公说:“如今天地阴阳不调和,国家财政匮乏,人民贫困,盗贼盛行,官司诉讼到处都是,陈
执中应当承担这些罪责。但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不是用来责备宰相的理由。”有见识的人都赞同
他的说法。
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出京担任陈州知州。陈州闹饥荒,范公到来三天,就打开府库和粮
仓拿出三万贯钱三万石粮食,因为贷借给灾民来不及上奏,主管官员急切地要治他的罪,范公上奏章弹
劾自己,皇上下诏原谅了他。这一年粮食大丰收,贷借出去的钱粮全部还清,陈州百姓到现在都怀念他。
年龄六十三岁时,在这个官位上退休。
元丰初年,范公已经疾病缠身,音乐吹奏了三天后死去。讣告传到朝廷,皇上停止处理朝
政一天,追赠右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叫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