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练:古诗词练习题选(附:答案及答题点睛)
1.阅读下面这首唐宋诗,完成小题 。
秋夜
陆游
抱病齿发非,阅世城市换。
朋侪冢累累,在者亦云散。
穷居嬾①出户,俯仰秋已半。
疏钟②到倦枕,微火耿幽幔。
平生疑著处,忽若河冰泮。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③。
纷纷彼方寱④,袖手不须唤。
萝月⑤忽满窗,悠然付长叹。
【注】①嫩:同“懒”。②疏钟:稀疏的钟声。③既灌:谓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第
一次献酒以后。④寐(yì):呓语。⑤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既说人生百年不过是寄寓在旅舍之中,是十分短暂的,
又说诗人在酒后将万事看得真真切切。
B. “纷纷彼方寐,袖手不须唤”颇有深意,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又写出诗人
夜不能寐的忧思。
C. “微火耿幽幔”结住前面的抒情,又引出后面的抒情,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
用。
D. “疏钟到倦枕”明明要写诗人听到钟声,却偏偏避开“听”字,着一“到”字,化
虚为实,将诗人倦怠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E. “齿发非”采用借代的手法,说明作者年老。“俯仰秋已半”采用夸张手法说明时
光过得很快。
15. 秋夜引起了诗人哪些秋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
1.14. AB
15. ①老病之痛;②漂泊之苦;③朋友死散之悲;④光阴易逝,壮志难酬之慨;⑤报
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
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B 项考核内容,C 项考核诗句作
用,DE 项考核手法,其中 A 项,“酒后”曲解文意。B 项,“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
属于架空分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
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
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诗中的“抱
病齿发非”分析“老病之痛”;根据“阅世城市换”“百年寓逆旅”分析“漂泊之苦”;根据
“朋侪冢累累”分析“朋友死散之悲”;根据“纷纷彼方寱,袖手不须唤”分析“光阴易逝,
壮志难酬之慨”;根据“忽若河冰泮”“悠然付长叹”分析“报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之
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
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
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
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
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浯溪
张孝祥
平生只说浯溪,斜阳唤我归船系。月华未吐,波光不动,新凉如水。长啸一声,山呜
谷应,息禽惊起。问元颜①去后,水流花谢,当年事、凭谁记。
须信两翁不死。驾飞车、时游兹地。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酌我清尊,洗
公孤愤,来同一醉。待相将把袂,清都归路,骑鹤去、三千岁。
【注】①元颜:元结、颜真卿。元结文,颜真卿字和摩崖石碑被誉为“浯溪三绝”。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中的“说”通“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体现作者平生对“浯溪”的喜
爱之情。
B. 词的第二句写出了寂静清冷的景象,第三句以动衬静,营造出凄冷孤寂的氛围。
C. 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历史陈迹的实写和“驾飞车”等情形的虚写,具体表现出作
者“说”之所在。
D. “元颜”之“问”,既有对古人的崇敬与凭吊,又有自己消遣自然,不甘孤寂的寄
托。
E. 全词抚今追古,内容丰富,感情充沛,具有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15. 词中抒情“主人公”感情细腻而丰富,请结合下阙作具体赏析。
答案及解析:
2.14. AD
15. 情感在词的下阙中集中表现在:一方面在精神上努力寻求解脱,希望“清都归路,
骑鹤去,三千岁”的悠游岁月;又念念不忘家国,期待建功立业,抒发“中兴碑下,应留
屐齿”的激愤之情。还有“元颜去后”物是人非、知音难觅的感慨。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
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 项考核诗句作用,BC 项考核手
法,D 项考核情感,E 项考核风格,其中 A 项,错在感情基调,不是“喜悦之情”;D 项,
“消遣自然”,应为“物是人非的感叹”。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
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
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根据“清都归路,骑
鹤去,三千岁”分析在精精神的苦闷;根据“中兴碑下,应留屐齿”分析期待建功立业的
情感;根据“元颜去后”分析物是人非、知音难觅的感慨。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
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
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
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
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 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③,剪取吴淞半江水④。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②亚:通“压”,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唐开
元中为太原府,州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以产剪刀著称,有所谓“并州剪”。④相传晋代索靖
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淞江半幅练纹归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题画诗,从体裁上看属近体诗中的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
挥洒自如。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真可谓天衣无缝。
B.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
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C.“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
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D.“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
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诗人着意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E.“尤工”二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古人
莫比的技法,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练地概括了我国山水画的美学
特色。
15.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6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3. 14.AE(答对一项得 3 分,两项得 5 分)(A 项,本诗不是近体诗,而是古体诗。E 项,
“咫尺”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尺见方”,这幅昆仑方壶图也不一定就是“一尺见方”的画作。)
15.诗歌最后两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半江水也剪来了!”(或:
诗人希望得到并州锋利的剪刀,将画中的吴淞半江水剪下带走)。(2 分)这里运用典故,(1
分)诗人以索靖自比,并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1 分)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画得逼
真传神,(1 分)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1 分)既简练生动,又趣味
无穷。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
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正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
况。
B.“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
照。
C.“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
化。
D.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E.全词着眼点不在写节日之乐,而在抒身世之感慨,以乐景写哀情,便是此词特色所
在。
15.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4. 14.AC(答对一项给 2 分,两项给 5 分)(A 项,从侧面着笔。C 项,花灯满街满市,月
光映照衣裘,景色宜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
15.①“白头”二句写自身年岁渐老之寥落,有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②
“乘肩小女”句写词人观灯,唯有小女肩乘,与贵家子弟出游的前呼后拥形成反差,抒写
困穷自乐之意,借以解嘲,亦含激愤。③“花满市,月侵衣”句,词人由满市花灯、当空
皓月回忆起少年时灯夕同游之乐事,有风光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悲慨。(答一点得 2 分,其他
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宴左氏庄①
杜甫
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②不忘。
【注】①此诗为杜甫漫游齐、赵时所写,时间应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之
后。②扁舟意:作者曾在二十到二十四岁时游吴越。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既点明夜景,又紧承宴事,在林风、纤月的映衬下,悠扬的琴声油然升起,意
境超然。
B. 颔联描绘奇幻夜景:暗水沿着花径流转,春星映带茅椽草堂。不仅雅致非常,而且
富有野趣。
C. 颈联上句检书恬淡虚静,下句看剑引杯挥洒灵动,紧扣诗题,而宾主欢洽之情透在
字间。
D. 尾联写席上杜甫听到有人咏唱吴地歌谣,顿时勾念起自己曾经泛舟游览吴越的美好
记忆。
E. 全诗取象自然脱俗,叙事极切于情景,工于炼字,语句沉郁顿挫,堪称杜甫早期诗
作典范。
15.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5.14. DE
15. (1)首联、颔联写夜之美景:林风初月,夜露静琴,暗水花径,春星草堂,脱俗
而奇幻,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2)颈联写夜宴的欢愉场景,“看剑引杯”体现了诗人胸
有大志、抱负满怀的情感。(3)尾联写诗人听到宴会上有人以吴音咏诗,顿时想起了自己
泛舟吴越的美好经历,又体现了他热爱山水、归隐自然的超脱心境。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
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前四个选项考核诗句的含义和诗
歌的意境,最后一个选项考核诗歌的风格,其中 D 项。“听到有人咏唱吴地歌谣”错,“吴
咏”应是“诗成后听客以吴音吟咏”;E 项“语句沉郁顿挫”错,应是“清新明快”,因为
本诗是杜甫早期清丽诗篇代表作品之一。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
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
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诗首联、颔联写“脱俗
而奇幻”的夜景,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由颈联“看剑引杯”可以看出诗人胸有大志、
抱负满怀的情感;通过尾联的“闻吴咏”“扁舟意”可以看出其热爱山水、归隐自然的超脱
心境。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
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
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
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
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
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赴任。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
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 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E.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5. 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答案及解析:
6.14. BE
15. (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
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
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
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
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14. 试题分析:B 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
途中所见之景”。E 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
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写景是的手法和情景之间的关系,手法注意区分眼前景和别
后的想象之景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然后通过意象分析远近关系,最后分析景和情的
关系。离任
故国分析情感注意注释和诗中“同归”“故国”等词语。
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
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
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
诗句具体的分析。此题注意虚实结合的手法和远近的顺序。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②飐: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屈原在《离骚》中曾铺陈以其制衣。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展现了登柳州城楼的所见所闻,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采用了由虚
而实的写法。
B. 颔联极力描绘了急风骤雨之烈,芙蓉与薜荔仍屹立岿然,表现出坚贞的意志。
C. 颈联明写眼前景,实则吐露出诗人的愁肠百折,相望之殷,相思之苦,情景交融。
D. 从尾联来看,总写五人的遭际。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怠之愁。
E. 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诗可知,诗人虽然与朋友彼此隔离,但能顺利地互通音讯,
用诗文传达问候及思念之情。
15. 古代诗歌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则用“赋中之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请作
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7.14. AE
15. 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首联写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
象,来暗语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
“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有坚贞之意;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
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
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题中要求分析“赋中之比”的手法表达情
感,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是“赋”;来暗语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是“比”;
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有
坚贞之意,是比兴的手法;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是比兴
的手法。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
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
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
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
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此诗作于作者任职山东德州时。黄几复,名介,江西南昌人,与作者少年交游,时
任广东四会县令。②蕲:通“祈”,祈求。③三折肱:《左传》语,“三折肱,知为良医”。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足
A. 首句写作者与友人一北一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B. 第二句采用借代的手法,写我托大雁给友人捎一封书信,却因路途遥远而被雁儿拒
绝。
C. 颈联表达对友人既有赞扬,也有抱不平。友人虽在偏远任职,却颇能持家,而且还
是一位良医,这样的贤才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D. 第七句写作者的想象,十年前在京城里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
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
E. 最后一句写友人所居之地环境的恶劣,经常听到的是那从隔着瘴气弥漫的溪水边、
野藤上传来的悲苦猿啼.这里颇有为博学多才的友人不得重用鸣不平的意味。
15. 宋代张耒评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试分析其奇妙
之处。
答案及解析:
8.14. BC
15. (1)列锦(答到“名词排列”即可),巧妙用六个名词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给读
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2)寓情于景,选用“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平常之景,寄寓
作者的浓浓深情。(3)对比,“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
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
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CDE 项考核诗句含义,B 项考核
手法,其中 B 项,第二句的手法不是借代,而是拟人;C 项,“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
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
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在这里,当然不是
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说他善“治国”。
15. 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
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手法和内容的角度分析,诗句用六个名词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是“列
锦”手法;用“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平常之景,寄寓作者的浓浓深情,属于寓情于景;
用“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
友人的思念之情对比。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
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再泛吴江①
[宋]王禹偁
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张翰②精灵还笑我,绿袍③依旧惹埃尘。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遭贬之时。②张翰,吴郡人,西晋文学家,齐王司马囧
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后知司马囧将败,又因秋风起,思念故乡鲈鱼脍,遂辞官归吴。
③绿袍,古代低级官员的官服。
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既交代了被贬吴地、疾病缠身的写作背景,也照应了“再泛吴江”的诗题,还
与尾联的“绿袍”呼应。
B. 颔联以“碧波”“疏雨”设喻,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输”“属”二字,表达了诗人对
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
C. 颈联以移动的视角写景,照应了题目“泛吴江”;再以晓月孤轮、春山数点,表达
了诗人泛舟时的心境。
D. 尾联运用典故,以“张翰还笑我”与“依旧惹埃尘”形成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张翰
的否定与自己的执著。
E.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严守格律,音韵和谐;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融情于景的写
法运用得当;抒情委婉含蓄。
15. 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9.14. BD
15. ①诗人第二次遭贬,又疾病缠身,因此,当看到江上自由飞翔的野鸟、江边优游
垂钓的渔人,好生羡慕,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之情,并萌生了想像张翰一样辞官归隐
之意。②但是他又无法脱下绿袍、真正遁世,不惹埃尘,表达了一种对入世的执著。③同
时,自己的执著入世,却仅换来“绿袍”之身、一贬再贬的遭遇,流露了对仕途坎坷的不
满与自嘲。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
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 项,“颔联以‘碧波’‘疏雨’设
喻”错误,从诗中来看,“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碧波”指的是江面,“疏
雨”指的是小雨,稀疏的雨点,都是实指,故没有设喻;另外,“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
无奈与不满”错误,从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动来看,江上野鸟自由地飞翔,江
边渔人优游垂钓,诗句中表达的并非“无奈与不满”,而是表达对山野生活的向往,对官场
生涯的厌弃。D 项,“表达了诗人对张翰的否定与自己的执著”,从诗中来看,并非“对张
翰的否定”,恰恰是对张翰追求的肯定,想要像张翰一样辞官归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先看诗歌的标题和注释,“再泛吴江”,“再”说明是第二次,注释中
说“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遭贬之时”,可见诗人二次造贬,首联进一步写自己的处境和遭遇,
“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点题,写明自己二
次被贬的遭遇,“照病身”,写自己疾病缠身,颔联“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这是泛舟吴江所见之景,“碧波”“野鸟”“疏雨”“渔人”,自由飞翔的野鸟,悠闲钓鱼的渔
人,一切显得那么悠闲,尾联说“张翰精灵还笑我,绿袍依旧惹埃尘”,借助注释可以了解
“张翰”这一典故,再联系诗人此时的遭遇和身体状况,可以发现此时诗人萌生了像张翰
一样辞官归隐的念头;“绿袍依旧惹埃尘”,“绿袍”,古代低级官员的官服,“依旧”表达自
己对入世的执着,“惹尘埃”,自己执着入世,换来的仅是“绿袍”,只是低级的官职,而且
是一贬再贬的命运,流露出不满和自嘲之意。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
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
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
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
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
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
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
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诗歌标题、注释以及诗歌的首联交代诗人的状况
——一贬再贬、疾病缠身,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以及张翰典故的运用流露出对山野生活
的向往,尾联流露出对自己一心入世结果屡遭贬谪的不满和自嘲之意。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薄命妾辞
元好问
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这首词首先用“如花”写女性的貌美,并以“画不成”强调其“美”的程度。
B. “自合”、“谁教”语似平常,实则包含对不平命运的愤感和对自我的指责。
C. 女子虽遭命运播弄,却对爱人一往情深,聚散的命运与不变的感情恰成对照。
D. “江南岸”并非实写环境,而是以江南的广阔来反衬女子的形单影只的孤苦。
E. 结句写景以有声写无声,以外界夜雨淅沥,敲打枯荷声声,如爱的热烈独白。
15. 这首词通过具体的形象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及解析:
10.14. BE
15. 这首词以“叶”、“浮萍”、“杨柳”、“云”、“月”、“鸳鸯只影”等具体形象把“薄
命”写得有形有色,十分感人。①用薄“叶”形容命薄,具体可感。②以“浮萍”作比,
写其身如飘萍无根蒂,生活无定。③以“杨柳”作比,写其迎来送往,暗示其卑微的身世。
④以“云”聚散无定、“月”盈亏变化,喻指生活的变化不定。⑤以“鸳鸯只影”写其不能
与情侣欢聚,形单影只,孤独伶傳。这些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现红颜女子的悲惨命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
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BC 三个选项考核诗歌的内容,
DE 考核诗歌的手法,其中 B 项,没有“自我的指责”之意;E 项,错误理解结句写景作用,
枯荷夜雨是为了渲染妻凉的氛围。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求分析如何把“薄命”写得
十分可感;通过诗歌中的内容“颜色如花”“命如叶薄”“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
迎”“云聚散,月亏盈”“鸳鸯只影”“枯荷”等形象的写出红颜女子“命薄”“生活无定”
“卑微”“形单影只”“孤独伶仃”的悲惨命运。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
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
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
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
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
人谁许①!
黄阁②紫枢②,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
菱三亩。
【注】①许,赞赏、信任。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
故以紫枢指枢密使。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
僚属。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上阙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
清开阔的意境。
B. 杜陵原为西汉宣帝陵寝,在长安附近,而长安又是汉唐旧都,词人用借代修辞手法
来借指南宋都城。
C. 上阙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阙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
情语,情景交融。
D. 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
想生活的向往。
E. 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
的感慨。
15. 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答案及解析:
11.14. BD
15. ①壮志难酬的悲愤。虽有收复万里失地之壮心,然而无人赏识,壮心也只能成“空”,
只有回首杜陵了,空望长安了。②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失落。筑坛开府,建功立业之事
肯定有人去做,何必一定要我去做呢?还是回故乡的石帆山脚下,去种菱三亩吧!③词人
想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表现得看似闲淡,实则
透露出理想对现实的尖锐冲突和强烈抗议。(答出前两点即可得满分)
本题属于诗歌鉴赏的考查,分别考到了诗歌的语言、形象、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本词
作者陆游,理解时,要联系陆游生平经历及全词具体内容考虑。
14. 试题分析:B 项“南宋都城”错。应为北宋都城。D 项“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
向往”错,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15. 试题分析:分析诗人情感,可以就全诗具体内容分析,注意其中表情感的字词、
典故以及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内容。如“漠漠孤云未成雨”“壮心空万里”“如今热计,只有
故乡归路”等抒发的是自己的壮志难酬、理想不能实现、只好归隐的悲愤、无奈等情感。
点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
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
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
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①
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③,寒磬④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陷落,刘长卿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时。
②摇落:零落,凋残。③旧垒:指当年南朝留下来的包括吴公台在内的防御工事。④磬:
寺院中敲击以如今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4. 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扣题,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意绪溢满纸端。"入"字揭示了诗人情
随景迁,微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怅惘。
B. 颔联宕开一笔,转而细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野”字,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的
失意苦闷,“少”字暗示了诗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 颈联上句写远景,通过西风残照,寂寂废垒等意象,写出了吴公台四周苍茫的暮色,
“依”字极有韵味,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
D. 颈联下句写近景,诗人用一个“寒”字,把听觉感受转化成触觉感受,将诗人所处
的外部环境和自己内心感受巧妙地融合了起来。
E. 全诗前三联着力写景。首联“摇落”“秋”字挈领全篇,奠定情感基调;颔联由远
及近,景中含情;颈联视听结合,意境悄怆幽邃。
15. 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请
你说说它们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及解析:
12.14. BE
15. (1)相同之处:两位作者都在对前代旧事的回忆中吊古抒怀,也都描绘了江水从
古至今不断流淌的状态,揭示了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生命境况。(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之处:《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开首三句表达了,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
如此,一己荣辱穷达又何足悲叹的旷达之意“惆怅南朝事”这两句突出为历史兴衰无常而
惆怅,为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的情绪。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少”字暗示了诗人漂泊他
乡的孤独;E 颔联由近及远。
15.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类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
回答的时候可从这两句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角度分析,然后总结两首诗
的异同点。本诗描写了悠悠古台,树叶飘落,景物萧条,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日子里站在古
台上遥望着故乡。可是眺望远处的山峰却阻隔着一条很深的水。见到眼前的如此荒凉景物,
此时此刻的诗人内心更是寂寞,空虚,孤独,有种失落的感觉。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
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
自古至今奔流不停。可见诗人登台,秋景秋意,想起了家乡;吴公台旧垒,触景生情,物
是人非的惆怅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
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
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
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为“周
郎”出场造成声势。所以共同点都是吊古抒怀的怀古诗,也都描绘了江水从古至今不断流
淌的状态,揭示了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生命境况。不同之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诗
中开首三句表达了,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一己荣辱穷达又何足悲叹的旷达之意;
“惆怅南朝事”这两句突出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为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的情绪。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阻风江囗
(清)陈维崧①
浊浪堆空,暨阳②城下风涛怒。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
独眺君山,且共春申③语。愁如许,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
【注释】①陈维崧:少有文名,入清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未得官职,身世飘零,游
食四方。②暨阳:现江西省无锡市江阴,曾为战国末期楚相黄歇的采釆邑。后文的“君山”,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位于洞庭湖中。传“战国四君子”之一黄歇为楚幽王所杀之后,即葬
于此山西麓。③春申:即春申君黄歇,曾在无锡有治水之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浊浪堆空”,侧面渲染了江风的猛烈巨大,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
B. “冰车铁柱”,状写江上巨涛,化柔性的水波为刚性的冰车和铁柱。
C. “隐隐轰吴楚”,“轰”是“轰炸”的意思,生动描绘出江涛的巨大威力。
D. “独眺君山”,词人终于出现,他极目远眺,看到了洞庭湖里的君山。
E. “且共春申语”,此时词人思接千载,与战国时期的春申君深情交谈。
15. 本词中的“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好处。
答案及解析:
13.14. CD
15. ①这两句的意思:我用一杯酒深情地祭奠春申君,让我们一同欣赏这蛟龙狂舞般
的滔天巨浪吧。②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涛翻滚的宏大气象。③以景结情,
词人将万千愁绪含蓄地寄寓在眼前蛟龙狂舞的巨浪之中。④想象与春申君同看浪,寄托愁
思。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 项“轰”并不是“轰炸的意
思,这里强调的是江上巨澜巨大的轰鸣声;D 项“词人终于出现”说法不当,词的一开始
词大就出现了;“看到了洞庭湖里的君山”说法有误,这里是虚写,并不是真正看到了君山。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重点是赏析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首先指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说明此手法
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中“汝”指前句诗中所说的“且共
春申语”中的春申君黄歇,诗人说“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指的是我用一杯酒深情地祭
奠春申君,让我们一同欣赏这蛟龙狂舞般的滔天巨浪吧。明显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与
春申君同看浪,寄托愁思。“蛟龙舞”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滔天的巨浪比喻成蛟龙狂舞,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涛翻滚的宏大气象。“同看蛟龙舞”也属于写景,所以本句诗的手法还
有以景结情,词人将万千愁绪含蓄地寄寓在眼前蛟龙狂舞的巨浪之中。
点睛: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
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
的一些表现手法。
4.知识补充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
《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
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
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
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
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游
李贺①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②石。
不谒承明庐③,老作平原客④。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⑤,归问时裂帛⑥。
注:①李贺:公元 790 年—816 年,唐福昌(今河南宜阳)人。②南山:指李贺家乡
的山。③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④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
作客的潞州,是旧赵地,故称自己“平原客”。⑤弹铗:《战国策》载冯谖在孟尝君门下,
不甘做下客,弹铗而歌。⑥裂帛:指写家信。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标题“客游 表明诗人客居他乡,借此诗表达思乡怀人之感。
B. 首联写眼前现实,其中“悲满”一句写远行千里内心悲伤,“日暖”一句写眼见日
光晒暖石头,增添思乡之情。
C. 首联中的“暖”字与“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离
家是悲伤的,而故乡则永远是温暖的。
D. 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政者,“不谒”表面上表达自己的清高,因此只能作
“平原客”其实暗含不被赏识重用、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
E. 尾联的“屡弹铗”意为自己虽然不能返家,却可以像冯谖那样弹唱悲凉慷慨的剑歌,
并且还可以“时裂帛”,在忧伤中仍不乏豪放洒脱之情。
15. 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与本诗尾联中的“裂帛”,
都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及解析:
14.14. BE
15. 同:二者都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异:杜诗表达身在他乡、处于逆境中忧国、思家之情;李诗写入朝无门、为官无望、
只好时时想写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表达壮志未酬、落魄凄苦的悲慨之情。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思想内容、手法和作者的情感。B 项,使
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
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E 项,“屡弹铗”意为自己只能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
“时裂帛”则表达归乡不得、聊且借信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与
本诗尾联中的‘裂帛’,都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此题的考点是
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
既要答出相同点,又要答出情感的不同之处。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中的“书”,与本诗尾联中的“裂帛”,都指家信,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之情。《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
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
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
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
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
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客游》羁旅在外,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李贺正
值壮年,本应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然而,却只能离乡背井、困顿于异乡。为此,诗人写
下了这首诗来抒写自己的忧怨。“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这是怎样的尴尬和无奈。失
意之中,人总是会生出思乡之情,李贺也不例外。“屡弹铗”,诗人希望能像冯谖那样展示
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根本无法实现。更令诗人伤痛的是,除了政治上失意外,又
被迫客居异乡。可以说,失意之中又增添几分痛苦。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
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
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
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
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
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的第一句开篇写作者边弹边听秦筝,“听”字领起后面的所有内容。
B. 第二句“悲怨声”写出了筝声弹奏的凄苦,以及自己由听筝而引起的无限悲怨之情。
C. 诗人把乐声同大自然的春风、杨柳、花、鸟融为一体,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D. 筝声本来就苦,又掺入诗人的重重离别之恨,更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E. 本诗用新颖、贴切的比喻描摹听到的筝声,既准确恰切而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15. 本诗颈联对人世的悲欢写得真切感人,请加以赏析。
答案及解析:
15.14. AE
15. ①这句诗形象地展现了灯下独守、月明空思的画面:灯前只有自己的影子,可见
孤独;空楼只见明月高悬,何等空荡,“愁”与“思”自然而生。“独”、“空”两字,尤使
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离愁的分量。②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与上一联
在形式上有变化,而且让这种离愁更增加了普遍的人生况味。(意思对即可)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题干中给出赏析的重点是“对人世的
悲欢写得真切感人”,注意从抒情的借景抒情,炼字和句式的选用的角度分析,这句诗展现
了灯下独守、月明空思的画面,“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反问句式使离愁更
增加了普遍的人生况味。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
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16.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
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
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
好融为一体。
B. 诗歌中“照我满怀冰雪”句生动形象写出作者的失意和无奈,将内心凄凉和感伤充
分表现了出来。
C. 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
精神和阳刚之气。
D. 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
后面叙事抒怀。
E. 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
抒情真切动人。
15. 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及解析:
16.14. BE
15. ①这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
②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
③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
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CE 项考核手法,B 项考核内容,
D 项考核诗句的作用,其中 B 项,满怀冰雪,指自己冰雪般纯洁的肝胆。E 项,采用的是欲
抑先扬的手法。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诗句的作用,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从结构、手法和情感表达
的角度分析,“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句在此的下联中间,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
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从内容上看结构上全词的主
旨句,写出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
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
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
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②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指刘禹锡,他与白居易同岁。开成二年,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
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②雅令:高雅的酒令,自唐以来盛行于士大夫间的一
种饮酒游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人与刘禹锡相约,“闲饮”暗含了寂寞、闲愁难遣之意,“约后期”表明意犹未尽。
B. 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豪迈之气与身世之慨均隐含其
中。
C. “闲征雅令”写出两人相聚对饮的悠闲愉悦,“醉”字则活画出诗人乐于诗酒的神
态。
D. “菊黄”写出居室环境的清幽雅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清雅生活、高洁品性的追
求。
E. 尾联中,诗人着眼于未来,将诗意推向高峰,有对再约共饮、陶然同醉的期待和想
象。
15. 赏析“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答案及解析:
17.14. CD
15. ①神情描画真切。“共”字写出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的诚挚热烈情景,“相
看”再现出坐定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②数词运用精妙。“十千”、“一斗”,运用夸
张手法,写出了两人不惜重金买醉的豪气,暗示两人同病相怜、以酒解愁和彼此珍惜的深
情挚意;“七十欠三”包蕴“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慨,传达出惺惺相惜之感和人近天年的
超然胸怀。
14. C 项“相聚对饮的悠闲愉悦”理解错误,这里“闲”体现了诗人政治上遭到冷遇,
内心的寂寞而又闲愁无处派遣的心情。D 项诗歌的尾联意思是说“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
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
题扩大和深化了。此番"闲饮",似乎犹未尽兴,于是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
饮,那时家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它比市卖的酒更为醇美,也更能解愁”与“对清雅生活、
高洁品性的追求”没有关系。
点睛: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
眼”。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
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
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
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
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
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
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
的感情。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
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
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
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15. 诗歌中这一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将题中旨意写足。这里的“闲”
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
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
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与其说是醉于“十千沽一斗”的美酒,
不如说是醉于“胜管弦”的“清吟”,虽然美酒可以醉人,却不能醉心,一般的丝竹可以悦
耳动听,却无法像知己的“清吟”那样奏出心灵的乐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二句,把
“闲饮”和内心的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
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
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
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
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
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
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
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
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
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
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
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
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1143 年——1229 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
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
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理宗绍定二年,
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
定了凄楚的基调。
B.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
一定会悄然开放。
C. “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
与信念的坚定。
D. 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
连忙回诗相赠。
E. 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
为的思想感情。
15. 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熔诗情和哲理于一
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8.14. AD
15. ①“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
来,表达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②蕴含着“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
来应充满信心”的哲理;③为全诗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调。
14. 试题分析:A 项,“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错,诗人于初春时节写诗赠友,借
自己寻春觅春的执着坚定,表达对时政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
希望,开篇的景物描写,从情景关系来看属于“以哀景衬乐情”。D 项,曲解诗意,尾联大
意说的是,诗人拭目以待,期盼朋友斯远的诗作,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和鼓励。
15.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警策”就是“全诗的关键”,重点从从诗句表达的情感分析
其“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然后分析蕴含的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
来应充满信心;对新生事物应多加合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
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
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
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奠定情感基调的角度分析。
19.读下面这百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
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中的“晓“秋”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天的早晨,表现了天气严寒达到了滴
泪成冰的程度。
B. 颔联写塞外,用”一身”和“万里”分别修饰“云”和“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
张的修辞手法。
C. 颈联用“终日”和“连年”写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边将上忠诚坚贞,保
家卫国的情怀。
D. 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匠心
独运,蕴含深情。
E. 本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从“早发“落笔,婉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
井然,感情深沉。
15. 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9.14. DE
15. “怀”。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
触发“怀”的媒介;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年”两组的对比,
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③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
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
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 项,“晓”“秋”两字不能体现
“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B 项,“一身”并不是修饰“虏云”,是说自己一人身
处塞外,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 项,应该是表现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生活的极
度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统领全篇”可以判断出,此题考查的是全诗的
诗眼。根据诗的题目“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可知,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
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因此,这首诗中能够统领全篇的字是“怀”。
所给的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采用逐联分析的形式来说明“诗眼”是如何统领全篇的。如:
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虏云”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
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马
上颠簸,飘忽无定,乡路迢迢,归家无期,诗人是不可能不时而生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征
战生活的厌倦情绪的。诗的最后两句写思念故乡,形之梦寐。“故山”点出“怀”的对象,
“今”承上文眼前景,“何在”启下句故乡景,突出表现了对家乡之不能不时时萦怀。到此,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这个题目所点示的几层意思,尤其是贯穿全诗的“怀”字,就表
现得十分完满而又含蓄了。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
许浑①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②高低六代宫。
石燕③拂云晴亦雨,江豚④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许浑,晚唐时期诗人,长于律体,其咏史怀古诗成就突出。②《诗经·王风·黍
离》小序中 说,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遍地禾黍,感伤王都颠覆,故作此诗。
③《浙中记》:“零 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④《南越志》:“江豚如猪,
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 风辄起。”
14. 下面对本诗内容和思想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 首联所写陈后主创作《玉树后庭花》之靡靡之音与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乃金陵由盛
转衰的开端, 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B. 本诗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前朝历史,然后补写眼前景
物,这就突出 了陈朝灭亡中蕴含的历史教训。
C. 本诗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变化,手法却大不相同:颔联借助比兴获得暗
示效果,而颈 联则采取赋的手法进行直观描述,两联在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
D. 与某些咏怀金陵的诗拘泥于一景一事不同,本诗气象雄浑,“涵概一切”,具有高度
的艺术概括性。
E. 立足当下,咏怀古事,本诗除了抒发金陵繁华一去不返的慨叹,还在尾联展现了对
自己所处时代 不同于六朝的期许。
15. 本诗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20.14. CE
15. ①借史实的对比抒发盛衰之感。首联以陈后主的骄奢淫逸与隋军的雷霆万钧作对
比,抒发了朝 代盛衰更迭的慨叹。
②以景物描写烘托怀古幽情。颔联描写了金陵城的衰败景象,登高远望,远近高低尽
是松楸荒冢, 禾黍残宫,烘托了思古之悲凉。尾联以青山不改之景,烘托了世事多变之慨。
③借典故抒发怀古之情。颔联的“禾黍”化用了《诗经》的典故,使自己对盛衰的慨
叹更有历史深度。
④以比喻(或象征)手法寄托怀古之情。颈联的“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
风云的人物, 通过它们搅动风云的描写,表现了对历代王朝兴亡交替、盛衰无常的慨叹。
14. 试题分析:C 颔联是“赋”的手法,颈联是“比兴”的手法;E 尾联应是“抒写金
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选项“对自己所处时代不同于六朝的期许”
无中生有。
15.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借史实的对比抒发盛衰之感、以景物描写烘托怀古幽情、借
典故抒发怀古之情、以比喻(或象征)手法寄托怀古之情。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
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
分析,此题主要是借古讽今、借景抒情、用典、比喻等手法。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
解释。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
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
诗曰:“折梅逢驿使,寄 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4.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 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 “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 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15. 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21.14. C
15. 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
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
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
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
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
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
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
深深情谊(念友情深)。
14. 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
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
境。
15. 第一问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二问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
手法。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结合注释,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这首词是词人
获罪罢官后所作,词的上片写景,“芙蓉落尽”“日暮”“双燕背飞”等意象描绘了一个凄凉
落寞的氛围,“寒”字既写天气之寒,也是词人心境的体现。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落
寞之情;下片“浮生”“尊前”描写词人任光阴虚度借酒浇愁的情景,表明了词人的寂寥与
忧愁;“故人早晚登高台”以移位之思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根据
注释可知是运用典故,从其内容可知是表达了词人渴望得到友人给予精神慰藉之情。从艺
术手法上看,上片是借景抒情,下片“浮生”句是直抒胸臆,“故人”句是想象或虚写,末
句为用典,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22.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不
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
生。
B. “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谁,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
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 “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
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
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
声音。
E. 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
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5. 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及解析:
22.14. BD
15. 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以及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
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
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
世事变迁,无可奈何;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
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
不至”,“与谁同”,无人可诉,难以释怀。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
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 项,“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
情的忠贞”错,作者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D 项,“东晋太守
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
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在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是
考查诗歌的情感。考生可以抓住诗歌中的景物、使用的典故以及情感词来分析情感。“州官
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暮楼空”写出环境的空寂、死气沉沉,诗人傍晚看到潭州
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体现出羁旅愁思;“湘泪浅深滋竹色,楚
歌重叠怨兰丛”,前一句使用湘妃泪洒斑竹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幽怨之情,后一句运用屈原的
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前一句运用东晋太
守陶侃的典故,后一句运用贾谊的典故,“空滩雨”“承尘”表现了世事变迁的感慨;“目断
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人不至”“与谁同”,表达知音难觅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
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
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
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
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
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
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
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诵读诗歌可以发现,这首诗歌运用了湘妃、屈原、
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典故,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考生需要明确这
些典故的内容,明确典故中人物的命运,然后再与诗人联系起来。
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
杜甫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部州(今
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
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
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②
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14. 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
15. 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运
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
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
答案及解析:
23.14. ①妻子望月 “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
“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
长安的孤独无助;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
之深切。“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15. 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
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②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
对月忆夫,明明自己挂念妻小,夜深不寐,却写妻子望月久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③
如此,更显出他们夫妻深厚的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独居孤村的怜惜。
14. 试题分析:此题问“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
什么?”是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分析诗句中“心酸”感情的表现,可以结合诗句中表
达情感的关键词和表达技巧来分析鉴赏,“遥怜”表达作者对儿女的怜爱和思念之深切,因
为“遥”而看不见,所以思之切啊,而前文“闺中只独看”的“独”因为小儿女的“不解
忆”而反衬出妻子思念丈夫的孤独无助,也表现诗人的被困长安不得归的孤独无助,从而
更加怜爱思念妻子和孩子。可见,此题分析主要是抓住关键词语和表达技巧体味诗人的思
家念亲的情感。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对表达技巧。首先要了解“对写法”这表达技巧,
然后再结合诗句看诗中哪些句子体现对写法的运用。此题可以先回顾王维的《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
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
“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
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接着分析《月夜》中体现从对面写来抒发思念
亲人的手法: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
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
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天宝十五年,杜甫被安史
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
千古传诵的名篇。此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妻子)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首联想像妻子
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
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
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
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点睛:“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
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
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
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
“快”暗相呼应。
B. 诗人登上快阁,在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
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
C. 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这句话是说友人远离,自
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D. 诗人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个“横”字传神地匀勒出诗人
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E. 尾联以景结情,作者看到眼前的“归船”“白鸥”,想到人生羁绊、为官艰辛,真心
希望自己早日脱离官场,回到家乡。
15. 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对这一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及解析:
24.14. DE
15. ①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
清明;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情景交融,表现了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也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 项“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
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E 项“以景结情”不当,最后
一句是直抒胸臆。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颔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
分明”是千古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
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
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
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
二句是“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
点睛: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
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
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
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
如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营造了空明阔大的意境,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
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2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陇头吟
翁绶
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
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
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
横行①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②?
【注】①横行:趾高气扬,横行霸道。②未央:本为汉宫名,借指宫殿,这里代指朝
廷。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陇水潺湲陇树黄”,潺湲,形容水流缓慢,说明此处地形条件复杂,水流不畅。
该句写水流缓慢,树叶枯黄,烘托出低沉的氛围。
B. “征人陇上尽思乡”,由于守边十分艰苦,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个“尽”字道出
战土们无心守边,整日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C. “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落日西斜,朔风劲吹,战马嘶鸣,大雁高
飞,勾起了守边战士的无限相思。
D. “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两句诗写出戍边将士坚守边关、严阵以待的
紧张场景,为末尾言志作铺垫。
E. 这首诗沿着起兴、烘托、议论的线索渐次展开,情感的抒发由平缓而浓烈,最后一
联卒章显志。全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5. 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25.14. BD 15. 末句是问句,言外之意是,那些能够封侯的人都横行无忌,却没有人
斩楼兰为国建功。表现了对能够封侯者的讥讽和对朝廷封侯不公的不满;同时希望有人平
定边患,报效朝廷,表达了爱国的情怀。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 项,“战土们无心守边,整
日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错误,应为“思乡者之众,说明它已经变成一种普遍的群体情绪”。
D 项,“两句诗写出戍边将上坚守边关、严阵以待的紧张场景”不准确,此为上句所写内容
下句“平沙隔水见牛羊”,则描绘了陇水对岸野沃草丰、牛羊成群的平静画面。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本题指要求赏析尾联的情感,可结合
全诗内内容来分析。尾联的意思是:横行的都是可以封侯的的人,谁能斩下楼兰敌人的人头
献给皇帝以尽忠心。前三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边塞荒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条、寂静的氛
围,表现出在外征战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尾联通过问句,说明了那些能够封侯的
人都横行无忌,却没有人斩楼兰为国建功。表现了对能够封侯者的讥讽和对朝廷封侯不公
的不满;同时希望有人平定边患,报效朝廷,表达了爱国的情怀。以及希望建功立业的拳
拳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