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分析(附:技巧点拨)
一:论说类文言文文体知识
(1)论说
“说”,作为古代散文的另一种重要体裁,从内容上看可以记叙、可以说明、
可以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发表作者对某个现象或问题的深刻见解,通常采用托物
言志、设物喻理的手法。它与后面要讲的文论、政论等都属于论说文。如《师说》、
《爱莲说》、《黄生借书说》、《捕蛇者说》、《马说》等。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谈谈从师的问题”、“谈谈姓黄的小伙子借书的问题”、“谈谈千里马的问题”。
“论”,粗粗可以分为“文论”、“政论”(我们常接触的)。“论”和“说”
的区别其实不大,要说有,那么“说”的语言通常平白如话,但寓意深刻;“论”的
语言往往纵横捭阖,汪洋恣肆,充满雄辩的力量。内容上,“说”着眼于小处,一个
社会现象,一种治学方法;“论”放眼于大处,引经据典、说古论今,对象往往是高
官甚至君主。
(2)文论
用一点高格的术语讲,可以叫做文学批评,是专门评价文学作品的议论性文章。我
国古代文学评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先秦儒家和道家的文学思想,我们在阅读时一
定要强化并定位这两个概念。儒家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
例如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孟子说“知人论世”、“以意逆
志”等。而道家强调文学风格的自然天成、不矫揉造作,核心是“无为而治”、“天
人合一”。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思维方式具有直观领悟和内省体验的特点;在论证方法上多
用比喻、对比,生动而气势澎湃,少名词性的解释;较多涉及对作者的道德伦理、学
术思想的评价,而不仅是单纯的作品评价。
(3)政论
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经历大都带有很浓烈的政治色彩。他们
尽管总是在“入世”和“出世”的边缘左右徘徊,其实心中最难割舍的还是仕途。可
以说,除了一部分真正以隐居为乐的人以外(陶渊明、王维绝对不是),中国古代文
人几乎都很热衷于政治。而学霸们参与政治、热衷政治的表现之一,就是留下了数量
繁多、种类繁复的政论文。
这些文章议论时政,观点鲜明,气势澎湃。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苏洵的《六国论》、辛弃疾的《美芹十论》等。
政论文的特点及阅读技巧
①在论证方法上,多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
②鲜明的语体风格,多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有“赋”的风韵。
③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现实政治的反映。一个王朝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往往成
为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素材。他们思考和论证往事的得失,以史为鉴,为当朝和
后代的统治者提供新的治国方针。
④思想一般都是奉天法古,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等;争论的问题大多是人治和法治、
德治和刑治、王道与霸道、民本主义和君主至上、尊贤和尊亲、义理和功利等。
⑤儒家思想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为政以德”,宣传“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之道。伦理化的政治思想根深蒂固。
二:游记散文问题知识及阅读
(1)游记的定义
游,是一种和人类社会相始终的活动。三代以降,诸侯朝觐天子以及诸侯间的会盟,
士人的游学、游说,甚至熙熙攘攘的商旅、其乐融融的郊游,都使得文言文瑰丽的宝
库中,从来不乏游记类散文。游记根据“游”的地点,大致可分为自然山水类游记和
人文景观类游记。前者一般着眼于地理方位(离俗)、游览原由(贬谪)、游览路径
(换景)、命名原由(言志)、自然环境(清幽)等;后者一般涉及建造过程、命名
原由(言志)、形制特色(爱憎)、周遭环境(清雅)、生活状态(闲适)等。两者
的共同点是“借以兴怀”。
游记根据主旨的分类,大致可分为写景记事,如《登泰山记》;写景抒情,如《小
石潭记》、《九嶷山图记》、《项脊轩志》;劝慰勉励,如《黄州快哉亭记》;写景
记事言志,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病梅馆记》;写景说理,如《石钟山
记》、《游褒禅山记》;肯定颂扬,如《潭州东池戴氏堂记》、《许氏吴兴溪亭记》。
(2)游记的阅读技巧
①了解作者的游览情况,把握景物的得名原因、作者的游踪、景物的特色等信息。
②抓住关键性的词句,理解词、句的内容。
③鉴赏精彩文句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点、谋篇布局等。
④抓住五“何”——何人、何景、何情、何理、何特色
何人:人物身份、经历、性格等
何景:游览路径、大环境氛围、小环境特点等
何情:如何通过“景”、“事”来抒的什么情
何理:如何通过“景”、“事”来说的什么理
何特色: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谋篇布局
(3)游记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是基础;议论、抒情为主
游记的描写角度:五“觉”、正侧(直间)、动静、远近、高低、虚实、工笔与白
描等
游记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小见大、以动衬静、虚实结
合、对比、象征、联想、想象、扬抑等
游记的谋篇布局:写作思路、线索、开头、结尾、过渡、铺垫、悬念、卒章显志等
游记的语言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修辞手法
三:“序”类文体知识
(1)“序”类文言文梳理
“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介绍作家生平或
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
①写在作品前面的称为“前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写体例
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②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
按照作者可分“他序”和“自序”两种。“他序”是指由他人撰写的序文;“他
序”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序”则是作者作家撰写的序文。
“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
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
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是议论文。如欧阳
修的《伶官传序》等。
“赠序”
始于唐初,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用于临别赠言,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
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如: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宋
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这里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
之辞。以情感为主,有专属之对象,故其内容固可无所不包,其起结则不离送别之意,
故往往特重形式,讲究章法,除写送别之外,文境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2)“序”类文言的阅读技巧
①速读原文,整体把握,分清是“书序”或“赠序”。
②按文体特点,再进一步了解内容。如果是“书序”,看看是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
成书过程与宗旨;或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图,编写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或是
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等。如果是“赠序”,看看是否为勉励、
推重、赞许之辞等。
③一定要从原文出发,找准区间,忌张冠李戴。
④要尊重原文,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九嶷山图记》)。
⑤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归纳,才能全面、准确的
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忌以偏概全。
⑥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
四:其他文体
①“赋”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体物铺陈,讲究词采。有的借助
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矛盾的心理,如《前赤壁赋》;有的借赋叙述史实,阐发自己对
历史事件的评价,如《阿房宫赋》;还有以抒情为主,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怀,如《秋
声赋》。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抒情色彩浓郁,注重词采,多用整句。
“辞”类似于“赋”,抒情性强,如《归去来兮辞》。
②“表”臣子向君主呈献的奏章中的一种,多为陈情论事。如《陈情表》、《出师
表》。
③“书”书信体文章,论述型可看作议论文,抒情型可看作散文。如《训俭示康》、
《祭十二郎文》。
④“辩”“辩”是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驳证某个错误的论点或辩证
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都是这种文体的名篇。
五:文言文二题型分析
1.虚词、语气词的选择
虚词的选择填空,是近年来文言文二中的常考题型,因此掌握好虚词、语气词的一
般用法是必要的。它一方面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另一方面也糅合了语感,和文言
知识。
解体技巧:
(1)联想课文法
相较于陌生篇章,课文内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大可援以一用。平时留心记忆出
处、意义和用法,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出的句子与记忆中的典例进行比较,推出该词
的用法和意义。如一些虚词常见的语气用法、位置所在等。下面是补充的一些常见虚
词的主要语气用法。
①“乎”表示纯粹的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和“呢”。
②“与”和“邪”这两个语气助词跟“乎”大体类似,多表示疑问语气,有时也用
于反问、感叹等语气。
③“哉”一般用于感叹语气和反问语气,译“啊”“呢”
④“也”多用来表示判断、肯定因果和对事情的确认。“矣”表示一种报道的语气。
“焉”常表示夸张的语气,大致与“呢”表示的语气。“耳”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
于“罢了”。
(2)固定结构法
文言语法中有一个知识点叫作“固定结构”。所谓“固定结构”,就是当
它出现时,你大可以放心按照所背的内容去翻译,因为它的用法和解释是相对“固定”
的。例如“何以”就是“以何”,译作“凭什么”,所以“以”是介词,译作“凭借”;
“孰与”就是“与……比哪个……”,所以“与”是介词而非连词;“何……之有”
就是“有何……”,译作“有什么……呢”,“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语法分析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是分析文言实词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文言虚词也同样适用。首
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
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
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后置状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
去掉后语意基本不变。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中,涉及的虚词有“乎、
吾、其、也、固、而、之”。“乎”与“吾前”组成介词结构,“生乎吾前”就是“乎
吾前生”,这里的“乎”相当于“于”,是介词。“吾”作为一个典型的人称代词,
毋庸赘述。“其”在这里作主语,位于动词“闻”前,是“闻”的施事者,是代词。
“也”位于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之后,是语气助词,表“顿缓”。“固”译作
“本来”,位于谓语之前,是表确认的语气副词。“而”位于两个动词“从”和“师”
之间,两个动词之间有明显的逻辑递进,却无明显的时间先后,所以是表递进的连词。
“之”在这里位于动词之后,是作宾语的代词。
(4)语境推断法
有时语句的整体语境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也可根据前后文来
进行判断。例如“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出自《促织》。这是一篇出自高一第一学
期,篇幅很长的文言小说,“焉”作为兼词的属性并不多见,学生容易忽略。语境是
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前文有“后小山下,怪石乱卧”
的环境描写,据此可推断“焉”是“于此”,“伏焉”即“伏于此”。
(5)对句互推法
文言文讲究形式美,往往随处可见反复、对偶等手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
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也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
的用法,推出对应位置上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
一句,“而”表修饰我们常见,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康肃笑而遣之”,对句
互推,“以”也应该是表修饰的连词,课文中有“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樊哙侧其
盾以撞”等。
2:评价探究题
评析类题目,一定要先分析,再评价。分析的时候要结合考点,评价时要结合文章的
主旨或思想情感。
(1)先审清楚题目要求,看考查的属于什么类型的题。
段落作用
具有表现力的词、句
文章内容理解
语言表达
写作特点(情理交融、情景理结合)
结合课内文段来考查的题目
(2)根据所考查的题型再去进一步分析。
(3)注意评析类题目,一定要先分析,再评价。分析的时候要结合考点,评价时
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或思想情感。
一般的倾向是正面评价,多考虑现实意义和进步意义。但有时需要一分为二
的进行评价,该题型还是主要侧重于对问题的分析和分值赋分的考虑进行。
3.鉴赏类题型
涉及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表达效果。
按照手法+内容+效果+情感来作答。
(1)整句的形式整齐,音节匀称,气势贯通,念起来琅琅上口,给人印象深刻,
常用于铺陈,渲染气氛,增强文势。散句的结构各不相同,表达的意思不像整句集中,
也没有整句那么强烈的语气,但是散句由于形式灵活多变,参差错落,所以用好了也
非常生动,因此有人把散句比喻为自由体操。
整句和散句一般是交错运用(整散结合),这样才能使语言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
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
(2)长句:是指用词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它的修饰语(定语、状语)多,并
列成分多,或者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
长句的特点一般有三:—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
分的结构比较复杂
短句指的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短句能
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简洁生动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表现作者激越的
情绪或果断肯定的语气。
长短句结合:句式参差、富于变化,具有音乐美。
(3)长短句和整散句的区分
长短句是从字数上划分的,整散句是从结构形式上区分的,两队句式并不矛盾,可
以同时存在。所以有些题目即涉及到整散又可能涉及长短的考查。需注意。
4:句段作用题
句和段的作用类题型是文言文二常考题型和重点题型,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该类
答题思路。
【技巧点拨】
①联系上下文,理清前后与之相关的文句关系。
②答题要点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内容方面主要侧重于内容的分析,结构方面则一般情况常见的作用是:为……下文
做铺垫、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点题等比较简单的结构作用。结合现代文结构作用考
虑即可。
③句段作用应该放在具体语境中,揣摩含义,思考作用,不可以以偏概全。
5.思路结构及意图类
写作意图按照“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这个模板来答,思路结构按照“首
先……其次……然后……最后……”这个模板来答。
分析文章思路结构。
【技巧点拨】
①借助“首先”、“总之”等标志性词语,理清各部分层次。
②能够从结构上分析理清总分、对照、递进等层次关系。
③能够看出照应、铺垫、抑扬、烘托等结构关系。
④能够分析象征、类比等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以及比喻、排
比等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