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桂林市中考语文模拟卷(二)
(全卷满分 12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26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坍.塌(tān) 掺.杂(cān) 山肴野蔌.(sù) 阡.陌交通(qiān)
B.不屑.(xuè) 栈.桥(zhàn) 噤.若寒蝉(jìn) 磕磕绊.绊(pàn)
C.刹.那(shà) 琴弦.(xián) 锋芒毕露.(lù) 如火如荼.(tú)
D.残骸.(hái) 雄踞.(jù) 前仆.后继(pū) 半身不遂.(suí)
【解析】A.“掺”应读“chān”;B.“屑”应读“xiè”,“绊”应读“bàn”;
C.“刹”应读“chà”。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
A.皎洁 幅射 销声匿迹 海枯石烂
B.缅怀 掂量 袖手旁观 轻歌曼舞
C.喧哗 顷刻 格物致知 分崩离析
D.赋予 虔诚 多多益善 叹为观止
【解析】“幅”应为“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D )
A.他本不懂什么艺术,却偏要花大钱买艺术品,只不过是附庸风雅....
罢了。
B.对于名著翻拍是否应尊重原著的问题,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C.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了。
D.把李白说成是杜甫,这不是李代桃僵....吗?
【解析】“李代桃僵”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使用错误,此处应用
“张冠李戴”。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A.技术创新的浪潮正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存储、获得和处理有
关我们星球的各种环境和文化现象的信息。
B.艺术教育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培育下一代文化艺术修
养的历史重任。
C.每年的七月半,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
歌海之中。
D.柳州螺蛳粉是广西地区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名小吃,以其独特的
风味远近闻名。
【解析】语序不当,“存储”和“获得”互换位置。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许
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如《孙权劝学》中的吕蒙。
B.“耄老”意思是“年老”,出自《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C.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
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D.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中
途离开说“失陪”。
【解析】《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二、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 6—10 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材料一】
近几年,《如懿传》《清平乐》等古装剧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
电视剧中精美考究的服饰,尤其是其靓丽的颜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但是古人能染出这么靓丽的颜色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
了业内专家。
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副主任刘剑说:“古代染出来的颜色,就
是这么靓丽的。”他还向记者出示了他们经反复研究还原出的“乾隆
色谱”。目前,他们已完成了 33种清代乾隆时期宫廷服饰色彩的复原。
刘剑介绍,清宫里常用的植物染料总共有 9 种,却可以染出 40 多种
不同的颜色,真是出人意料。植物染料可以染出的颜色千变万化,但
同时也有个问题,它不像现代的化学合成染料可以把颜色牢牢锁住,
植物染料染的衣服,稍微洗一洗,就容易褪色。馆长赵丰表示,他们
致力于研究用天然染料去还原古代服饰的靓丽色彩,是希望让传统工
艺得到继承和发扬。
【材料二】
①古代用于纺织品着色的物质主要来源于矿物颜料和天然染料。
天然染料中 90%以上为植物染料。植物生长需要周期,漫长的冬季过
后,草木开始萌发,许多植物的根、茎、叶、皮、花、果就可以用来
提取环保又安全的染料了。
②目前可知最早的染料植物是西茜草,它曾被大量用于 3500-
4000 年前新疆罗布泊地区毛织物的染色。《诗经》中有“终朝采蓝,
不盈一襜”的诗句,说明 2000 多年前的周代,人们已经采集蓝草用
于染色。
③随着染色技术的不断发展,古人染出的织物色谱不断扩充。汉
代的织物色谱,散见于各种书籍之中。从《说文解字》等书中的记载
来看,当时的颜色已有数十种。比如,红色类就有红、绛、绯等,黄
色类有郁金、半见、蒸栗等,绿色类有绿、綟(lì)等。一些墓葬、遗
址出土的织物更是让人们亲眼见识了古代服饰的华美。长沙马王堆汉
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色彩鲜艳,有朱红、粉白、墨黑、银灰、冷灰
和暖灰等颜色。曾有人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做色谱分析,找到
了 24种颜色。
④汉唐时期的染料品种最为丰富。宋元之后,染料种类逐渐减少,
但是,由于染匠掌握了套染和媒染方法,仅用不到 10种染料就可得
到同一色相不同纯度的颜色。
【材料三】
使用天然植物染料给纺织品上色的方法被称为“草木染”。北魏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提取“蓝靛”的过程,即采草木花果
来收集原料,经浸泡过滤后制成染料。需要染色时,先用线或夹子将
织物扎结(不同的扎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花纹,魅力无穷);然后将扎好
的布料放入加了石灰水并已发酵的染料溶液中浸染一段时间;最后,
取出布料拆线漂洗,晾挂在阴凉通风处。这样,就收获了一件全世界
独一无二的“草木染”扎染作品。
然而,从 19世纪中期英国科学家威廉·珀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
种合成染料苯胺紫以来,越来越多的化学合成染料逐步取代天然染料
占据了印染市场。虽然合成染料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但也存在
许多弊端:生产者有中毒和致癌风险,生产中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
衍生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等。
6.下列对材料一说明的对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古装剧服饰靓丽 B.古代服饰的靓丽色彩
C.清宫的植物染料 D.天然染料
【解析】材料一中“但是古人能染出这么靓丽的颜色吗?”是总领句,
说明了本材料的说明对象,故选 B。
7.下列对材料二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第①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清晰地说明了天然染料中绝
大部分是植物染料。
B.第②段引用资料,有力地说明了 2000 多年前的周代,人们已经采
集蓝草用于染色。
C.第③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红色类、黄色类、绿色类等
不同颜色,说明了当时的颜色已有数十种。
D.第④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元宋后的染料种类与汉唐时期
的染料种类作对比,突出说明了人们不追求更多的染料种类了。
【解析】“突出说明了人们不追求更多的染料种类了”于文无据。
8.下列对“天然染料”优缺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染色过程不污染环境 B.染出的织物无毒无害、色彩丰富
C.原料制取过程较复杂 D.方便大规模生产,但容易脱色
【解析】材料三中“虽然合成染料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说明
“方便大规模生产”的是合成染料。
9.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B )
A.三则材料所谈内容有所侧重,如材料二重点介绍了植物染料的环
保、安全特性。
B.材料一中指出植物染料可以染出的颜色千变万化,如清宫中常用
的植物染料总共有 9 种,却可以染出 40多种不同的颜色。
C.从材料二可知,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共有 24种颜色,这说明
古人对丝织物的喜爱。
D.材料三中化学合成染料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此染料应该被禁止
生产。
【解析】A.材料二重点介绍了古代的植物染料、染色技术的发展、织
物色谱的扩充。C.“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共有 24种颜色”说明
古人染出的织物色谱不断扩充。D.“此染料应该被禁止生产”于文无
据。
10.在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工作人员要用“草木染”产品包
装礼盒布置展台。依据材料三中介绍的主要工序,下列对礼盒排序正.
确.的一项是 ( C )
① ② ③ ④
A.③①④②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解析】根据“采草木花果来收集原料,经浸泡过滤后制成染料。需
要染色时,先用线或夹子将织物扎结(不同的扎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花
纹,魅力无穷);然后将扎好的布料放入加了石灰水并已发酵的染料
溶液中浸染一段时间;最后,取出布料拆线漂洗,晾挂在阴凉通风处”
可知,正确的排序是:采摘-扎结-浸染-晾干。即:④②①③。
三、古诗文阅读(15 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 11—15 题。(10 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
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
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①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
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
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
甘父
②
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
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
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
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
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B )
A.又何间.焉(参与) B.肉食者鄙.(地位低下)
C.匈奴得.之(俘获) D.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逃跑)
【解析】鄙:目光短浅。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B )
A.小大之.狱/蛮夷爱之. B.肉食者.谋之/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
C.月氏遁而.怨匈奴/人不知而.不愠 D.以.其头为饮器/策之不以.其
道
【解析】A.助词,的/代词,代指张骞。B.……的人。C.表并列,而
且/表转折,却。D.用/按照。
1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D )
A.公/将战,曹刿/请见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单于/留骞/十余岁 D.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解析】正确划分节奏应为: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乙文参考译文】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
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
月氏人因此逃亡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
奴。汉王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
奴国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
募出使月氏,与甘父一起离开陇西,出使月氏。(他们)途经匈奴,被
匈奴人截获,被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
生了孩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肯投降。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
诚实,匈奴人(当地人)喜欢他。单于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
着他的匈奴妻子以及甘父一起逃跑回到汉朝。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
百多人,离汉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回还。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
从大将军攻打匈奴,他知道水源和有牧草的地方,军队能够(得到供
给)没有物资缺乏……(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与汉朝互
通往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94 分)
1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他们)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被送到单于那里。
15.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张骞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
文,分别说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各说出一点即
可)(2 分)
曹刿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积极“请见”;关心
国家命运,详问战前准备,“战则请从”(请战)。 张骞的爱国情怀表
现在:“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与胡
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6—17 题。(5 分)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6.请从修辞角度分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征蓬”“归
雁”的表达效果。(3分)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
的惆怅,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17.尾联表达了什么情感?(2分)
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扬之情,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8.①乱花渐欲迷人眼,__浅草才能没马蹄__。(白居易《钱塘湖春
行》)
②浮光跃金,__静影沉璧__。(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__兔从狗窦入__,雉从梁上飞。(《十五从军征》)
④水何澹澹,__山岛竦峙__。(曹操《观沧海》)
⑤晴川历历汉阳树,__芳草萋萋鹦鹉洲__。(崔颢《黄鹤楼》)
⑥雾凇沆砀,__天与云与山与水__,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起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的诗句
是“__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__”。
五、名著及课外阅读(10 分)
19.(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5分)
当医生提议再做一次手术时,A冷冷地拒绝了。
“不用了。我已经做够了。我已经把我的一部分鲜血献给了科学,
剩下的留给我自己派点别的用场吧。”
这段话中“A”指的是__保尔·柯察金(保尔)__(填人名),“派点
别的用场”具体指__从事写作__,从他生动幽默的回答中可看出他是
一个__坚强乐观__的人。(3 分)
(2)他是牛魔王的儿子,罗刹女养的。他曾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
炼成“__三昧真火__”,却也神通广大,牛魔王使他来镇守号山,乳
名叫做__红孩儿__,又号圣婴大王。(2分)
20.课外阅读积累。(5分)
(1)君子之交淡如水,__小人之交甘如醴__。
(2)清水出芙蓉,__天然去雕饰__。
(3)“岁寒三友”是__松__、__竹__、__梅__。
六、书写(5分)
21.请用正楷字体书写下列文字。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七、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文,完成 22—25 题。(共 12 分)
丁香花开
刘 禹
①老屋终于要在春日被拆除并和院子一起被“打包”迁出,一切
皆安顿停当,唯有那棵缀满花蕾的丁香树,让我这个年已五旬的中年
人颇费思量。因为那是母亲生前最为偏爱的“物件”,绝对不能让它
与老屋一同灭失。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其起出,迁移至小城里我
家那处平房的院落中。
②老屋院落虽小,但树木繁多,有泡桐树、梨树、苦楝树,还有
两棵小叶杨。三年前,年迈的母亲赶集买来一棵树苗,说是丁香,父
亲唠叨说院子里没有栽树的空间了。母亲含笑不语。转天清早天刚蒙
蒙亮,我突然瞥见窗前有棵树在“游走”,好奇之余探窗而望,只见
瘦小的母亲正低着头、弓着腰、扛着树,向门口慢慢挪动。我追出门
去,母亲见到我后,堆满皱纹的脸上显出略尴尬的神情。我明白了,
她是怕大家反对,趁一家人睡着,偷偷把一棵小叶杨树挖出来好给丁
香腾地方……丁香树栽下后,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很快发芽长叶,
茁壮生长起来。然而没等到丁香花开,母亲在转年夏初突发重症,匆
匆走了。
③这次给丁香树搬迁,犯了移栽树木的大忌,理应将树叶大量修
剪,但我怜惜这些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就未舍得剪枝,希望它能正常
开花。此后不久,树遂人愿,一个个小拳头似的花蕾次第张开,像织
锦,像绣球,一朵一朵地堆积成团团粉色,淡淡的幽香引来蜂飞蝶舞。
每当下班回家,远观近瞧,思绪联翩,虽然母亲不在了,但她老人家
培育的树经过这次迁移,竟然长势这么好,花开得这么旺。
④然而花谢后的这棵丁香却打蔫了:树叶半卷着,树枝耷拉着,
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即使给它猛灌了好几次水,也不见起色。我想
雨季来临可能就好了,但直至秋风吹来,叶片依旧没见舒展,更是没
发一条新枝,看起来只有“蓄芳待来年”了。
⑤来年春天,蕙兰并茂,桃李争芳。再看这棵丁香,只长叶不出
花蕾,而且叶子长到一定程度就停止发育,总像睡不醒的样子。再过
一年,稍有好转,树的下半部长出一圈新枝,枝头开了几朵小花,算
是应景吧,与其他花木竞相开放的态势是无法比拟的。难道那棵树总
是走不出失去旧主的悲伤吗?
⑥随着又一个春天的来临,它终于走出来了。历经几载的努力,
它变得树身挺拔,树皮泛青,树枝粗壮,树叶油绿。密密麻麻的花蕾
又缀满枝头,像一个个小拳头伺机出击,充满拳击手的阳刚之气;次
第开放之时又如待嫁之少女,含蓄吐芳。经过自身调节并经我细心修
剪,树形从上至下形成三层,层层有花,犹如一枚蘸满冰糖渣的糖葫
芦。
⑦消磨历尽春光里,又见丁香花儿开。植物不会说话,却展现了
一种精神,如果把它的移栽比喻成一个在危难中怀胎的母亲,那是宁
死也要把孩子生下来的,精疲力竭也在所不惜,献出生命也心甘情愿。
试想,如果树上不带花蕾,那次移栽它就有可能死去。
⑧丁香这几年的境遇,似乎契合了母亲生命中的一些轨迹,那就
是无论生活多么艰辛,环境多么恶劣,道路多么坎坷,老人家总是坚
忍不拔地抗压前行。多少个夜晩,煤油灯下,母亲为我们几个儿女做
鞋缝衣。年老了,她依然要为家庭操持,七十多岁时,还不顾高龄趸
来冰糕,摆摊叫卖以补贴家用。近些年我家的生活逐渐好了,如芝麻
开花,如丁香吐蕊,但屈指算算,母亲又赶上了多少年呢。
⑨望着丁香,我想到俄罗斯民间有个说法: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
就看他能否在紫丁香丛中找到五个瓣的花朵。我试着寻觅,还真找到
了几朵五瓣丁香花,幸福感随之而生。而马上又想,幸福还需这样找
吗,幸福早已在自家身上了。那是母亲打下的根基,犹如母亲留下的
这棵树,就这样实实在在地耸立着。
⑩夜里,我又做梦了,梦见母亲含笑坐于丁香树下,布满皱纹的
脸与娇柔粉嫩的花反差那么大,却又那么和谐地互相包容。
22.请以年为节点,概括丁香树在移栽到“我”家平房院落后的生长
历程。(2分)
①移栽当年,最初长势好,花开得旺,花谢后却打蔫了;
②__来年春天,只长叶不出花蕾,且叶子长到一定程度就停止发育了;
③再过一年,树的下半部长出一圈新枝,枝头开了几朵小花;
④__又一年的春天,长势喜人,花儿次第开放__。
23.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
插叙。运用插叙,交代了老屋院落里丁香花的由来以及母亲对它的偏
爱,使文章叙事更加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推
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母亲的性格特征。
2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密密麻麻的花蕾又缀满枝头,像一个个小拳头伺机出击,充满拳击手
的阳刚之气;次第开放之时又如待嫁之少女,含蓄吐芳。
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丁香花蕾”比喻为“拳头”,将
“开放的丁香花”比喻为“待嫁少女”,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丁香花蕾
缀满枝头和丁香花开的情态,表明丁香树经过几番努力已经茁壮成
长。
2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题《丁香花开》的理解。(4分)
表层意思是丁香树几经努力,最终得以茁壮成长,丁香花次第绽放;
深层意思则是以丁香树象征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私奉献和坚忍
不拔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八、写作(50 分)
26.请以“不一样的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充完善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得套
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
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