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2021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3月刊(适用于高考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2021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3月刊(适用于高考复习)

ID:645949

大小:81.32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1-03-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2021·江西省宜春市重点高中高三第七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小鲍庄 王安忆 这天,天亮了一些,云薄了一些,雨下得消沉了一些,心都想着,这一回大概挨过去 了。不料,正吃晌饭,却听鲍山西边轰隆隆地响,像打雷,又不像打雷。打雷是一阵一阵 的轰隆,而这是不间断的,轰轰地连成一片,连成一团。 鲍秉德家里的,早不糊涂,晚不糊涂,就在水来了这一会儿,糊涂了,蓬着头乱跑。鲍 秉德越撵她,她越跑,朝着水来的方向跑,撒开腿,跑得风快,怎么也撵不上。最后撵上 了,又制不住她了。来了几个男人,抓住她,才把她捆住,架到鲍秉德背上。她在他背上 挣着,咬他的肩膀,咬出了血。他咬紧牙关,不松手,一步一步往东山上跑。 鲍彦山一家子跑上了石子路,回头一点人头,少了个捞渣。 “捞渣!”鲍彦山家里的直起嗓门喊。 文化子想起来了:“捞渣给鲍五爷送煎饼去,人或在他家了。” “他大,你回去找找吧!”鲍彦山家里的说。 水已经浸到大腿根了。 鲍彦山往回走了两步,见人就问:“见捞渣了吗?” 有人说:“没见。” 有人说:“见了,和鲍五爷走在一起呢!” 鲍彦山心里略略放下了一些,还是不停地问后来的人。 水越涨越高,齐腰了。鲍彦山望着大水,心想:“这会儿,要不跑出来,也没人了。” 鲍彦山终于下了决心,掉回头,顺着石子路往山上跑了。 鲍秉德家里的折腾得更厉害了,拼命往下挣,往水里挣。鲍秉德有点支不住了。她 居然把绳子挣断了,两只手抱住她男人的头,往后扳。她终于放开了男人的头,鲍秉德稍 稍可以喘口气。可还没来得及喘气,她忽然猛地朝后一翻,鲍秉德一个趔趄,不由松了手。 疯女人连头都没露一下,没了。 一片水,哪有个人啊! 水撵着人,踩着石子路往山上跑。有了这一条石子路,跑得赢水了。跑到山上,回头往 下一看,哪还有个庄子啊,成汪洋大海了。 村长点着人头,除了疯子,都齐了,独独少鲍五爷和捞渣。 鲍彦山到处问:“你不是说见他和鲍五爷了吗?”都说没见,而鲍彦山也再想不起究竟 是谁说见了的。也难怪,兵慌马乱的,瞅不真,听不真也是有的。 “捞渣,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哭了,哭得娘们儿都陪着掉泪。 “别嚎了!’’村长嚷她们,皱紧了眉头。“还嫌水少?会水的男人,都跟我来。” 他带着十来个会水的男人,砍了几棵杂树,扎了几条筏子,提着下山去了。 筏子在水上漂着,漂进了小鲍庄。哪里还有个庄子啊!什么也没了,只有一片水了。 “捞渣——鲍五爷——”他们直起嗓子喊,声音漂开了,无遮无挡的,往四下里一下子 散了,自己都听不见了。 前边白茫茫的地方,有一丛乱草,草上趴着个人影。几条筏子一齐划过去。划到跟前, 才看清,那是庄东最高的大柳树的树梢梢,上面趴着的是鲍五爷。鲍五爷手指着树下,喃喃 地说:“捞渣,捞渣!” 树下是水,水边是鲍山,鲍山阴沉着。 男人们脱去衣服,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水。一个猛子扎下去,再上来,空着手,吸一口气, 再下去……足足有一个时辰。最后,拾来一个猛子下去了好久,上来,来不及说话,大口喘 着气,又下去,又是好久,上来了,手里抱着个东西,游到近处才看见,是捞渣。筏子上的 人七手八脚把拾来拽了上来,把捞渣放平,捞渣早已没气了,眼睛闭着,嘴角却翘着,像是 还在笑。再回头一看,鲍五爷趴在筏子上早咽气了。 …… 人们感叹着:“捞渣要自己先上树,死不了的。’’ “捞渣要自己先跑,跑得赢的。’’…… 打过孟良崮的鲍彦荣忽然颤颤地伸出大拇指:“孩子是好样儿的!” “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这才哭出了声,在场的无不落泪。 捞渣恬静地合着眼,睡在山头上,山下是一片汪洋。天渐渐暗了,大人小孩都默着,守 着一堆饼干、煎饼、面包,是县里撑着船送来的,连小孩都没动手去抓一块。 水下去了,要办丧事了。全庄的人都去送他了,连别的庄上,都有人跑来送他。都听说 小鲍庄有个小孩为了个孤老头子,死了。都听说小鲍庄出了个仁义孩子。送葬的队伍,足有 二百多人,二百多个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鲍庄的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刚退水的地,沉默着,默不作声地舔着送葬人的脚,送葬队伍歪下了一长串脚印。 (选自《王安忆作品集》,南海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写鲍秉德和他妻子犯病逃难的情节时多用短句,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出洪水 到来时人们惊慌逃难的场面,营造出紧张的氛围,画面感极强。 B.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虽然着墨不多,但却通过几处对她的极其个性化的话言、动作和 心理描写,表露出她对儿子捞渣的朴素而深沉的爱,感人至深。 C.小说详写男人们下水打捞捞渣时的情景,一次次地下水,一次次地空手上来,最后才 打捞上来……场面描写类似慢动作播放,更突出了捞渣为救人而死的悲壮。 D.小说采用双层结构,将鲍秉德一家的逃难和捞渣救人死于洪水的事件排列在一起,交 替叙述,故事转换时虽然没有做任何过渡,但是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2.简要分析文本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 分) 3.王安忆说自己的《小鲍庄》在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寻找中华民族的“仁义之美”。请结 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这种“仁义之美”在文中的具体体现。(6 分) 1.【答案】B 【解析】 没有心理描写,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除语言、动作描写外,还有神态描写。 2.【答案】 ①描写出小鲍庄在大水到来之时的天气情况,为人物的出场和情节的展开提供自然空间。 ②轰隆隆的像打雷又不像打雷的连成一片的声响,暗示出洪水之大,为下文捞渣的死埋下伏 笔。 ③上午的天气和晌午的声响形成对比,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小说的悲剧结局。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从下面几 点切入: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气氛; 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深化作品主题;暗示社会环境。就本题而言,一是考 虑提供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天气情况;二是考虑洪水来临时声音之大意味着洪水的严重,这 也是捞渣的死因之一;三是考虑对氛围的渲染和小说结局的暗示方面的作用。] 3.【答案】 ①捞渣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的仁义之美。在大水来临之际,捞渣仍然去给鲍五爷送饭,帮 助他逃生,最终自己死于大水之中。 ②鲍秉德对疯妻子的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虽然妻子在大水来临时犯病,但鲍秉德仍然想尽 一切办法带她逃生,体现出对妻子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 ③小鲍庄人对捞渣的抢救、集体送葬的本真淳朴的仁义之美。小鲍庄人认为捞渣的做法很仁 义,无论是最初的寻找还是后来的全村集体送葬,都将小鲍庄人那种淳朴本真的仁义之美表 现得淋漓尽致。 (每点 2 分,共 6 分。每个要点概括得 1 分,分析得 2 分;如果不概括,但分析得比较详细 也可得满分;如果不分条作答,最多得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审题干, 发掘答题的角度或指向。题目要求分析“仁义之美”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而题干的前半部 分“在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寻找中华民族的‘仁义之美”’,已经把解题的切入点点出,即 人物要素。小说中的人物有捞渣、捞渣的父母、鲍秉德及其妻子、小鲍庄的村长及其他村民, 而明显可看出仁义之美的有捞渣的舍己救人、鲍秉德对妻子的不离不弃、小鲍庄人对捞渣行 为的认可和送葬。整合答案要点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并且始终围绕“仁义之美”的具体表 现来组织语言。 二、(2021·马鞍山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竞选州长 [美]马克·吐温 几个月之前,我被提名为纽约州州长候选人,代表独立党与斯坦华脱·勒·伍福特先生 和约翰·特·霍夫曼先生竞选。我总觉得自己有超过这两位先生的显著的优点,那就是我的 名声好。早餐翻阅报纸时,看到这样一段消息,说实在话,我以前还从来没有这样惊慌失措 过: “伪证罪——那就是 1863 年,在交趾支那的瓦卡瓦克,有 34 名证人证明马克·吐温先 生犯有伪证罪。他企图侵占一小块香蕉种植地,那是当地一位穷寡妇和她那群孤儿靠着活命 的唯一资源。现在马克·吐温先生既然在众人面前出来竞选州长,那么他或许可以屈尊解释 一下事情的经过。他愿意这样做吗?” 我当时惊愕不已!竟有这样一种残酷无情的指控。我从来就没有到过交趾支那!我从来 没听说过什么瓦卡瓦克!我也不知道什么香蕉种植地,正如我不知道什么是袋鼠一样! 接着是《新闻报》,登了这样一段话: “需要查清——是否请新州长候选人向急于等着要投他票的同胞们解释一下以下一件 小事?那就是吐温先生在蒙大那州野营时,与他住在同一帐篷的伙伴经常丢失小东西,后来 这些东西一件不少地都从吐温先生身上或“箱子”(即他卷藏杂物的报纸)里发现了。大家 为他着想,不得不对他进行友好的告诫,在他身上涂满柏油,粘上羽毛,叫他坐木杠,把他 撵出去,并劝告他让出铺位,从此别再回来。他愿意解释这件事吗?” 难道还有比这种控告用心更加险恶的吗?我这辈子根本就没有到过蒙大那州呀。 于是,我开始变得一拿起报纸就有些提心吊胆起来,正如同你想睡觉时拿起一床毯子, 可总是不放心,生怕那里面有条蛇似的。有一天,我看到这么一段消息: “谎言已被揭穿!——根据五方位区的密凯尔·奥弗拉纳根先生、华脱街的吉特·彭斯 先生和约翰·艾伦先生三位的宣誓证书,现已证实:马克·吐温先生曾恶毒声称我们尊贵的 领袖约翰·特·霍夫曼的祖父曾因拦路抢劫而被处绞刑一说,纯属粗暴无理之谎言,毫无事 实根据。他毁谤亡人,以谰言玷污其美名,用这种下流手段来达到政治上的成功,使有道德 之人甚为沮丧。” 其次一条引起我注意的新闻是这样的: “有人见到,昨晚有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摇摇晃晃地走进吐温先生下榻的旅馆。独立 党人责无旁贷须证明那个醉鬼并非马克·吐温本人。” 这是不可思议的,绝对地不可思议。我已经有整整三年没有喝过啤酒、葡萄酒或任何一 种酒了。 不久,共和党的主要报纸“宣判”我犯了大规模的贿赂罪,而民主党最主要的报纸则把 一桩大肆渲染敲诈案件硬“栽”在我头上。 这时候舆论哗然,纷纷要我“答复”所有对我提出的那些可怕的指控。这就使得我们党 的报刊主编和领袖们都说,我如果再沉默不语,我的政治生命就要给毁了。好像要使他们的 控诉更为迫切似的,就在第二天,一家报纸登了这样一段话: “明察此人!独立党这位候选人至今默不吭声。因为他不敢说话。对他的每条控告都有 证据,并且那种足以说明问题的沉默一再承认了他的罪状,现在他永远翻不了案了。独立党 的党员们,看看你们这位候选人吧!看看这位声名狼藉的伪证犯!这位蒙大那的小偷!这位 盗尸犯!好好看一看你们这个具体化的酒疯子!你们这位肮脏的贿赂犯!你们这位令人恶心 的讹诈犯!你们盯住他好好看一看,好好想一想——这个家伙犯下了这么可怕的罪行,得了 这么一连串倒霉的称号,而且一条也不敢予以否认,看你们是否还愿意把自己公正的选票投 给他!” 我无法摆脱这种困境,只得深怀耻辱,准备着手“答复”那一大堆毫无根据的指控和卑 鄙下流的谎言。但是我始终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就在第二天,有一家报纸登出一个新的 恐怖案件,再次对我进行恶意中伤,说因一家疯人院妨碍我家的人看风景,我就将这座疯人 院烧掉,把院里的病人统统烧死了,这使我万分惊慌。接着又是一个控告,说我为了吞占我 叔父的财产而将他毒死,并且要求立即挖开坟墓验尸。这使我几乎陷入了精神错乱的境地。 在这些控告之上,还有人竟控告我在负责育婴堂事务时雇用老掉了牙的、昏庸的亲戚给育婴 堂做饭。我拿不定主意了——真的拿不定主意了。最后,党派斗争的积怨对我的无耻迫害达 到了自然而然的高潮:有人教唆 9 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 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 我放弃了竞选。我降下旗帜投降。我不够竞选纽约州州长运动所要求的条件,所以,我 呈递上退出候选人的声明,并怀着痛苦的心情签上我的名字: “你忠实的朋友,过去是正派人,现在却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贿赂犯 和讹诈犯的马克·吐温。”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是小说中的人物。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是:自命不凡、天真幼稚。他把一切都 往好处想,遇到挫折无所适从,胆小懦弱,经济地位低下。 B.小说虽然没有描写“我”和竞选对手的直接对话, 但是小说中的若干细节能让读者身 临其境地感受到竞选过程的激烈、竞选对手的冷酷无情。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通过“马克·吐温”叙述了一场奇特的竞选:将一个正 派人变成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贿赂犯和讹诈犯。 D.小说篇幅短小, 构思巧妙。“我”因名声好而参加州长竞选,但最终却被安上了各种 罪名,不得不退出竞选。黑白颠倒,具有极大的讽刺效果。 2.文中“我”的精神(或心理)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6 分) 3.有人说马克·吐温的作品是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这篇选文照见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简要分析。 (6 分) 1.【答案】A 2.【答案】 ①决定参选前,觉得自己名声好,“我”很自信。 ②竞选中,报纸上诬陷“我”为小偷、伪证犯等,“我”惊慌失措、提心吊胆;随着污蔑 程度加深,“我”被诬陷为盗尸犯,要烧掉疯人院等,“我”万分惊慌、精神错乱。 ③退出竞选时,呈递退出声明,“我”内心痛苦。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3.【答案】 ①下流的政客为了赢得竞选不择手段,虚伪欺骗,毫无道德。 ②媒体无良,为党派把持,罔顾事实,信口雌黄,成为竞选斗争的工具。 ③竞选过程中人为操纵,没有公正,道德缺失。竞选是各党派争权夺利的一场骗人的游戏。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三、(2021·江西省红色七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跑警报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 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 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 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 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 O 年,三天两头 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 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 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 “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 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 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 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警报有三种。如果在四十多年前向人介绍警报有几种,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这是谁 都知道的。 然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曰“预行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 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 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 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 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 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 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 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拉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 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 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 ——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 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 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 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 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 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 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 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 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 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 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 的莲子也烂了。 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 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 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 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 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 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 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 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 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写西南联大一位教授的上课习惯,自然地引出“跑警报”这一话题,既引起读 者的兴趣,又与“跑警报”的主体相关。 B.作者将“跑”警报之“跑”与“躲”“逃”进行比较,得出“跑”字更丰富生动、更从 容有风度的结论的同时,略带反讽的意味。 C.文章从视觉、触觉、嗅觉等不同角度来写马尾松林带给人们的“极舒适”的感觉,与跑 警报本应有的紧张形成一种奇妙的反差。 D.“不在乎”精神作为“儒道互补”的真髓,既有儒家于困境中积极上进自信的“不在乎”, 又有道家于困境中安之若素的“不在乎”。 2.西南联大学生跑警报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3.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风格冲淡平易,请结合本文,谈谈这种风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6 分) 1.【答案】B 【解析】 “略带反讽的意味”表述错误。作者将“跑”警报之“跑”“躲”“逃”进行比较,得出 “跑”字更丰富生动、更从容有风度的结论的同时,未见反讽的意味。 2.【答案】 ①对付警报经验丰富后的从容镇定,在预行警报响时继续上课,空袭警报响起时才开始行 动。 ②颇有读书人学院派风格的学以致用的特点,有哲学系的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跑警 报中可以拾到金子的结论且真的捡到。 ③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气无畏与安之若素,有学生在以不跑来对待跑警报,即使危险就在眼 前也不动声色。 3.【答案】 ①语言质朴又幽默,作者以质朴简练的语言娓娓道来,又幽默生动,如话家常。 ②文章描述之事是当时人们平常又艰难的生活,但作者不渲染苦难,而是在平凡艰难的生 活中发现趣味和诗意。 ③情感上是节制的,文章中没有情绪的大起大落,始终平和稳定。 ④在世俗平凡中咀嚼哲理,呈现自己的思考。 四、(2021·山西省怀仁市下学期一模高三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 1~ 3 题。 斑竹村里凤凰舞 惠敏 麦芒节气之后,我们跟随老杨进入湖北省重点贫困村一一斑竹村,老杨在斑竹村驻队已 经五年了,口口声声“我们村”,弄得一车人好像都是这里的村民似的,我们倒也乐意,城 市待久了,会向往能让胸中裂开,盛得下光辉、雨露、清风流水的田园。 快进村口的时候,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桃毛茸茸、密匝匝地垂在枝头,像村姑们刚染的红 指甲,随风撤着迷魂散。我们一行人,情绪亢奋,眼睛挂了钩子,馋得慌。活了八百多年的 花栎树,伸出千万只绿掌,把影团儿铺在灰白的水泥路面上,凤起,扑扑啦啦,晃晃悠悠, 扩展它老迈却旺盛的疆土。 老花栎百米开外,一农舍,一家人。 老杨熟门熟道,黄狗儿凑近摇摇带着黑尖儿的尾巴,盯住我们,它想向上吠,但瞥一眼 老扬,又有点不好意思,默默地溜起墙角,远远卧住。房子九成新,红顶白墙,周周正正, 朱红防盗大门敞开,立于一例的女人,所有皮肤都向下松垮垮地坠着,她老了,肩一个高一 个低,花布衫挑着,觏荡荡。女人的眼睛已浑浊不清,但在看到老杨时却蓦然涌出一束先来。 堂屋里堆满了粮食,麻袋清一水地摞着。女人说,里面是前天才牧的麦子,苞谷是去年的, 还剩不少,眼看着地里又要拔出新苞谷了,都快没地方放了。 南漳县斑竹村因盛产斑竹而得名,本地有传说,斑竹上的斑纹是王昭君辞别乡亲之泪, 是苦泪悲泪,珍贵神奇的很,可一路上却不曾得见,我心中不甘,想寻几株来看。便问女人: “现在哪里能找到斑竹呢?”女人说:“斑竹村里原来是有些个,现在见不到了,只有老林 子里有点吧。”说话间,一个少年晃出来,跟我齐头,肤白,几颗黑痣挂在鼻翼四周抢眼, 逗号,句号。 男孩叫瑞,几年前差一点辍学,也没少挨过命运的皮鞭。瑞 7 岁时,为了躲债的父亲一 逃了之,母亲出走再嫁,近八十岁的爷爷奶奶氯颤巍巍扛起了爹娘的担子。一家人,老的老, 小的小,贫困像一根斑竹狠狠地从他们体内穿堂而过。我问瑞:“你现在大了,知道父母为 什幺离婚吗?”瑞低头,玩手指。我为我的残酷而后悔,正准备找个开心的话题。瑞忽然抬 头:“是穷吧。”他开始盯住墙角一处发呆,若有所思的样子。瑞清瘦言短,此刻,我只觉 得他的内心有很多奇怪的念头在往外涌,他的“穷”在屋檐下炸裂延伸,受伤后的他因失血 过多而自卑、胆怯,绕着同学们走,躲着人群溜边,父亲的逃避和母亲的放弃早已泥成了一 口缸,记忆拼命攒压流出苦水,死死地围住他。他没被淹死,却时常呛啦,从 7 岁到 1 2 岁,他一直背着这口缸,拼命地抵抗拒载,缸在路上颠簸,水飞溅出来降落在脸上,男孩成 了斑竹,逗号写出 1 2 岁之前的篇章,沮丧、苦楚没完没了,这一切在扶贫工作队驻村后, 慢慢画上了句号。瑞从此多了几个爸爸和妈妈:杨伯伯、胡叔叔、谭叔叔、王阿姨。瑞被爸 爸妈妈接到家里玩,走出农村去看世界,他们给瑞买书写信,还给他零花钱,空了一起看看 星星聊聊天。奶奶不哭了,土坯房变成了大白房,无论冬夏,太阳都会攀上屋前的老花栎, 和瑞一起追逐绿油油、金灿灿的未来。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合作社每年的分红牧入足够他 们画出一个金色的版图,上面种着明天和希望,他们要与它世世相守,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用凤凰作比,自然有来头。我和几个当地的中年汉子树下闲聊。他们说,这儿是宝地, 有人看到过凤凰哩。我自然不信,随他们信口自嗨。老杨见我不屑,翻出手机用照片证实, 因为拍摄角度巧妙,山棱棱中凤凰、风头、风翅、凤爪依稀有形,忽然明白,楚人尊凤,是 骨子里的基因,是这里祖祖辈辈的基因,这似乎成了规矩,老杨是楚人,又是“村民”,护 着规矩当然再正常不过了。 曾经,斑竹村的年轻人走了,他们在花栎树下出发,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即便是出 苦力,挣微薄的养命钱,他们也发誓再不要回到这里,这里瘦弱不堪,濒临窒息,老花栎下 的家分明就是整日喉咙里卡住的土疙瘩。如今,精准扶贫让土_疙瘩亮了,花了,新了,世 代耕种的土疙瘩,疲惫的土疙瘩,衰老的土疙瘩,孤独的土疙瘩早已被姿仪绰约的无限风光 惊醒,被村西数百亩各类培育养殖基地唤醒,被村东大大咧咧的光伏发电方阵照醒,被村中 簇新的别墅里家人的欢笑暖醒。他们回来了,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掀开一轮一轮火热的生活了。 初次走进斑竹村感受里有点点滴滴的痛,更有凤凰涅渠的壮烈和希冀。从古到今,人都在造 心,如果说以前村人的心是斑竹,那么现在和未来,只有关玉才配镶嵌他们的心,凤凰才能 托起他们的梦。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段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既使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又烘托了斑竹村蒸 蒸日上的生活场而。 B.文中画线句子写女人眼睛由“浑浊不清”到“涌出一束光”,形象地刻画出女人看到 老杨时心理的变化。 C.文章中瑞母亲的嫌贫爱富与扶贫工作人员的爱心接力形成了鲜明对照,凸显出扶 贫上作人员的伟大。 D.文章结尾部分以整齐的排比句罗列了斑竹村扶贫工作成功后的喜人景象,表达了 对扶贫工作的赞美。 2.文中的“逗号”“句号”各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6 分) 3.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斑竹村罩凤凰舞”的含义。(6 分) 1.【答案】C 【解析】 “文章中瑞母亲的嫌贫爱富”错误,原文“瑞 7 岁时,为了躲债的父亲一逃了之,母亲出 走再嫁”,不仅仅是贫穷,还有父亲的不负责任带给母亲的伤害;“凸显出扶贫工作人员 的伟大”,主要凸显扶贫工作人员工作细致,关注瑞的内心成长。 2.【答案】 表面上指瑞脸上的黑痣。“逗号”指瑞 12 岁之前父母离婚、无依无靠、自卑胆怯,痛苦、 沮丧、苦楚的生活;“句号”指扶贫工作人员像亲人一样对待瑞,让他摆脱了贫穷、苦楚 的生活,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3.【答案】 ①“斑竹”指南漳县斑竹村盛产的斑竹,原意指王昭君的辞乡泪,这里借指斑竹村过去的 “穷”; ②“凤凰舞”,这里借指斑竹村精准扶贫工作组的工作及其给斑竹村带来的变化; ③“斑竹村里凤凰舞”意在说明精准扶贫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并借“凤凰涅槃”说明斑竹 村脱贫致富后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五、(2021·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年级 3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 题。 文本一: 老橡树的歌 【韩】赵南柱 时间应该足够通过人行道,可是出租车就开始减速,没等红灯亮起,就停在了等待线前。 “想听首歌吗?” 突然,年纪大概有 60 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拿起放在副驾驶位置的木吉他,开始演奏。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 一首常听的歌。《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是结束监狱生活回家的男人送给妻子的歌。 他对妻子说,如果你还在等我回家,那么请在村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我记得很久以 前在杂志上读过。绿灯亮起,司机赶忙把吉他放回副驾驶位置,重新握起方向盘。 “做歌手是我的梦想,以前还谱过曲,现在彻底放弃了。” “原来是这样啊。” 我喝醉了,只是礼节性地回答。 司机并不介意,继续说道:“我想唱歌,也有想见的人。如果您不喜欢听,请告诉我。” 我偶尔会以大学生记者的身份在新闻网站上传文章,突然觉得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可以 成为新闻主人公。在交叉路口,在人行道旁,我又听了几段,到达家门口的时候,我正式做 了自我介绍,并且说我还想和他多聊会儿。司机有些尴尬,我决定不关里程表,问他想见的 人是谁。 “我那时很不像话,说要做音乐,一分钱也不给家里,还指手画脚……” 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加入组合,前往音乐咖啡厅和活动现场唱歌,可是 连零花钱都赚不够。也曾带着试音带找过多家唱片公司,最终也没有得到机会。他对通过媒 人介绍认识的妻子没有丝毫感情。双胞胎女儿出生的瞬间,他还在和一起做音乐的人通宵喝 酒,抱怨这个世界让他怀才不遇。即使如此,妻子也没有埋怨过他,而是独立抚养着两个女 儿。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妻子当时是怎样维持生计的。 除了这些,他还出过轨。任何情况下都没发过牢骚的妻子,唯独这件事不肯放过他。 闻味道,翻口袋,不让他换电话。他外出的时候,妻子悄悄尾随,带着两个女儿去音乐咖啡 厅,从早到晚监视他。有一天,妻子和两个女儿突然失踪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和亲 戚朋友联系。这已经是 20 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我知道她们在哪儿。女儿们还是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也帮不上忙,怎么 好意思主动联系她们呢?我盼着她们偶然坐上我的车,曾经在她们附近转来转去。我在孩子 们的学校附近转来转去,一次也没遇到,可能她们不坐出租车。我应该去开公交车……” 他搔着后脑勺,难为情地笑了。车费持续上涨,我说我想把歌听完。他又拿起吉他。 我觉得他可能会不喜欢露出自己的脸,就主动要拍摄他弹奏的手和轮廓。 “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 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儿感动。 付他的车费比平时高出 3 万韩元。 报道反响不错,还上了门户网站的主页。大部分评论都说自己重新思考了家庭的意义, 或者希望得到妻子的谅解,希望妻子幸福。几家电视台想要采访出租车司机,可我并不知道 司机的联系方式。故事似乎就在余韵中结束了。 傍晚时分,有人留言说见过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前面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出租车司机, 副驾驶位置上放着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不过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 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了寻找贫穷而 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 随手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 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 我感到气愤而羞耻!我给留言的网友发邮件,向私人出租车工会咨询,辗转出租车停车 场四处打听,还是没能找到他。当时为什么没想到记下他的车牌号呢?现在我也没有什么办 法,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 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打动。但又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 多的伤痛?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 从那之后,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仍然在寻找那夜的出租车司机。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她的名字是》,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我必须知道有哪些东西还属于我/若你收到了我的信/ 告诉你我将重获自由/那么,你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你还要我的话/在老橡树上系条黄丝带 /漫长的三年过去了/你还要我吗/如果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我会留在巴 士上/忘了我俩的过去/责怪我自己/如果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司机先生 /请帮我看一下/因为我无法承受即将看到的/我其实仍在监牢/只有吾爱握有钥匙/我 需要的仅是黄丝带/即可将我释放/我已写信告诉过她/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 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 (《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词)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时间足够通过人行道,但出租车却减速停车,可见司机的心里非常想在乘客的面前演奏 一曲。 B.面对弹唱,“我”开始并不感兴趣,打算继续聊是因为“我”认为司机适合做新闻的主 人公。 C.在到家之后,“我”仍想跟司机聊聊,而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司机感到 尴尬。 D.虽然司机有编故事谋钱财之嫌,但故事内容引发广泛共鸣,这说明社会生活中存在类似 问题。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由有限视角展开叙述,逐步揭开司机“曲折的人生经历”,吸引读者逐步深入 地理解人物形象。 B.作者采用“我”与司机的对话的方式来还原司机的故事,既保证小说的现场感,又让叙 事集中紧凑。 C.作者选择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作为叙事的切入点,真实自然,叙述语言平实质朴,使小说 有很强的纪实色彩。 D.结尾写“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但仍想寻找那夜的司机,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撤回报道后,“我”为什么会感到气愤、羞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4.请根据你对文本二歌词的理解,谈谈文本一中引用歌词的作用。(6 分) 1.【答案】C 【解析】 由上文司机主动提到自己经历来看,司机有一定的表达欲望;由下文“我”决定不关里程 表后,司机即继续叙述的表现来看,司机尴尬并非因陌生人好奇自己。 2.【答案】B 【解析】 作者通过直接对话与间接转述两种方式来还原故事。 3.【答案】 ①气愤:因自己付出精力与钱财,却原来是被司机欺骗,引来反对留言与抗议电话而不得不 撤回道歉。 ②羞耻:既因被骗受辱而感到羞耻,又因自己的疏忽与无情而羞耻,不论事件是否属实,自 己把他人的不幸当做素材写成故事传播,对故事中的受害者也是一种伤害。 (“气愤”“羞耻”的原因各 2 分,大意对即可。) 【答案】 ①推动情节发展,歌曲背景故事为后文我受到触动、司机形象的反转等情节做铺垫。 ②表现人物形象,司机把曲中浪子与生活中的追梦者的曲折人生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体现 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行骗时的精明。 ③暗示主题意蕴,歌曲引发“我”关于家庭关系、对“无辜的人承受着更多的伤痛”的思 考。(每点 2 分,大意对即可。) 六、(2021·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 3 月高考模拟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1~3 题。 转身你我已经云泥 林那北 还都是土时,这一堆跟那一堆说:我们要永远为邻,亿万年在一起,排排坐吃果果,手 拉手共同浑浑噩噩。那一堆默默看过一眼,然后悄然笑了。 那时候,那一堆土还像个少不请事的孩子,并不明白自己身上竟有着与周围迥异的色泽, 那么多赤褐、淡黄或者紫色究竟怎么回事,也不知道那么多水云母、石英、高岭土以及铁质 怎么理解,更不知道命运会在未来某一天有怎样的大裂变,它们只依稀看到前方飘浮着一道 隐约光亮,像雨又像雾,像征兆又像预言。 那时候是在赵氏天下到来之前,该朝代被称之为“宋”。 “团香已入中都府,斗品每说太傅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有着 宋诗开山鼻祖之誉的梅尧臣这么说。“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喜共紫瓯吟 且 酌,羡君潇洒有余情。”-最早开创宋朝文学史一代文风的欧阳修则是如此说。好像就是 这样,几百年前,当诗人们眉飞色舞地为之咏诗作赋时,那一堆土正次第离开地面,被捏成 缸或者盆或者钵或者碗,历过一场烈火烧烤,坚硬地有了自己的模样,不再怕水,盛得住一 切。然后宋没了,元来了明又来了,朝代更迭的缝隙里,绝望与幻灭都归皇帝、后妃及大臣 所有,大地与此无关,土更无关。土在时间中行走,已经越发俏丽香艳。甚至有了自己的名 字,成了美轮美奂的壶,被倾汤品茗的雅士们竟相握在手中把玩,不亦乐乎。 真的很意外,这一堆土与那一堆土都完全没有料到。忿忿不平是难免的,不就是狗屎运 吗?如果不是有个神秘路过的僧人多管闲事地瞎指点,说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上有五色富贵土 可以发大财;如果不是宜兴县城西南面四十里外有座金沙寺,寺里来客中刚好有一位正忙着 在科举之路上跋涉的勤勉书生吴颐山,书生恰好还带着一个爱钻牛角尖的小书僮供春,供春 在天下万物中又偏偏被僧侣们用来制陶的泥巴迷得颠三倒四……似乎一切都很偶然,却成就 了那一堆土。 没有谁描述过供春的长相,而历史,虽确认了供春作为紫砂壶鼻祖的地位,却没有记载 他趴在寺里大水缸旁突发奇想的那一瞬,兴奋得怎样手舞足蹈。紫砂壶后来外形有扁圆低矮 的西施壶、棱角分明的四方壶,也有壮硕伟岸的秦权壶、高挑俊秀的提梁壶,它们哪一款更 接近于明正德嘉靖年间的农家后生供春的模样儿呢?而从僧人处获得陶泥后,这个小书僮又 为什么要按寺里那棵银杏树树干的样子,捏出造型古怪奇异的树瘤状茶壶?不知道,都没有 人知道。无数往事沉入时光深处后,仿佛很多土被捏进壶,成为壶身、壶盖、壶柄或者壶嘴, 从此被覆盖,被铸造,被改写,再也无法寻觅曾经的面目,徒留一层光滑的表面让人胡乱猜 想-如同已经烟消云散的金沙寺,它曾经的近千间飞檐峭壁的壮阔庙字也早就不见一丝踪 迹,岁月一层层吞噬淹没了它们,包括当年苏轼曾在此喝过茶的屋、岳飞题过词的墙,都化 为一片春种秋收的农田,空余悠悠传说。 来自黄龙山的那一堆土未必得意狂妄过,它其实也没想到壶是这样挑剔的一种东西,既 讲究矿质的纯度、颗粒的层次、烧结的温度,还苛求强度、抗热震性、透气性、可塑性、吸 水率和排气率,而这些本事黄龙山黄石岩里的土有,外山的土却未必有,即使有壶形,却无 法有壶品。 这一堆土与那一堆土就这样分道扬镳了,日子的成色已经完全不一样,厚厚的朱门把它 们挡在内外。当眼睁睁看着曾经的旧相识已经华丽转身,成为名师手下的名童,登堂入室, 价值不菲,终日被琥珀色的茶水丝丝浸润抚慰。这一堆土长长叹了口气,知道彼此已经是云 泥之别。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面对这一堆土“排排坐吃果果”的儿童心理,那一堆土“默默地看了一眼,然后悄然笑 了”,预示了它们未来云泥之别的命运。 B.第五段运用“如果不是……”这样一组句式来表达,将叙事隐藏于假设的语气 中,避免了常见的直陈叙事的方式,可谓别出心裁。 C.作者语言风格多变,切合表达需求。如,回忆两堆土的童年时,语言典雅,富有童趣; 慨叹金沙寺烟消云散时,语言幽默,意蕴深厚。 D.本篇散文笔法富于变化,写宋元明朝代更迭,短短两句跨越百年历史,用笔简省;描摹 供春神情动作,想象他捏壶往事时,又不避其繁。 2.文中引用梅尧臣和欧阳修的诗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 分) 3.这篇具有寓言特点的散文,主题呈现了怎样的双重意蕴?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 分) 1.【答案】C 2.【答案】 ①写出那一堆土受到当时诗人的赏识,成为歌咏的对象; ②暗示从宋代开始,那一堆土的命运已经与茶和陶瓷相关; ③增强了散文的文学性和历史感。 3.【答案】 ①讲述历史上紫砂壶的演变过程和供春其人其事,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历史的理性思考; ②通过对两堆土不同命运的描述,寄寓人生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命运变迁、人世冷暖的慨 叹。 七、(2021·四川省顶级名校高三(下)入学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黄 昏 [英国]萨基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 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 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 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 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 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 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 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 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 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 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 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 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 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 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 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 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 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 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 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 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 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 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 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 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 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 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 命运等都涂染上了“黄昏”的具象而强烈的象征意义。 B. 小说围绕“一块香皂”叙事写入,三个人物、全部事件都跟香皂有关。它既能推动 情节发展,又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C. 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昏社会”,并对“黄昏 人生”背后的人性价值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D. 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 “欧·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2. 小说开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3. 有人说:“小说给出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并非那么简单,看似是年轻人单独行 骗,其实是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设局甚至其中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可能也是个骗子。” 请针对这段话中的后两种观点在文中找出依据。(6 分) 1.【答案】D 【解析】 “扑朔迷离的开放情节”不是欧亨利的典型风格,本文也没有“幽默滑稽的效果”。欧亨 利式的小说以戏剧性的情节和出乎意料的结尾而引人入胜,常常具有批判讽刺的效果。 2.【答案】 ①为人物出场做铺垫。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夜幕昏暗,这为小说中三个失意落魄的人物 的出场提供了昏暗模糊的背景。 ②使情节展开自然合理。因为昏暗的环境,使得老人丢香皂、找香皂,葛尔特茨比从怀疑 到相信进而资助年轻人等一系列情节的展开自然而合理。 ③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开头昏暗凄凉的背景暗示了葛尔特茨比从怀疑一切到最终被骗的可 悲结局。 3.【答案】 ①“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行骗”:“老先生”离开长凳时遗落了香皂,“他坐过的地方几 乎立即就被一个年轻人占领了”。这便是合作的明证——不能将空位让与无关之人占据。 ②“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也是个骗子”:葛尔特茨比初见“年轻人”时,一眼就看出 他的企图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对方尚未说话,仅仅一个表情就使他立刻警觉起来。 他不动声色地听完“年轻人”的故事,嘴上应付说“并非完全不可能”而内心已经确认 对方是个幼稚的骗子,然后得意地指出行骗剧本中的破绽。他对“年轻人”的言行有着 准确的了解,说明他深谙其道,可能曾经也是“同道中人”。 八、(2021·济南市高中三十一学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① [美]海明威 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了这咖啡馆,只有一个老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白 天里,街上尽是尘埃,到得晚上,露水压住了尘埃,这老人就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 子,现在是夜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有所不同。咖啡馆内的两个侍者知道老人有 点儿醉了,虽然他是个好主顾,他们可知道如果他喝得太醉了,会不付账就走,所以他们一 直在留神他。 “上星期他想自杀来着,”一个侍者说。 “为什么?” “他绝望啦。” “干吗绝望?” “没来由。” “你怎么知道没来由?” “他有很多钱。” 他们一起坐在咖啡馆大门边墙根里的一张桌子旁,眼睛望着露台,那儿的桌子全都空无一 人,只有那老人坐在随风轻轻飘拂的树叶的阴影里。 老人坐在阴影里,用杯子敲跋茶托。那个年纪较轻的侍者走到他身边。 “你要什么?” 老人朝他看看。“再来杯白兰地,”他说。 “你会喝醉的,”侍者说。老人朝他看了一眼。侍者走开了。 “他会通宵待在这里,”他对他的同事说。“我现在很困。我从没在三点前上床过。他 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 侍者从咖啡馆内的柜台上拿了一瓶白兰地和一个茶托,大步走出咖啡馆,来到老人桌 边。他放下茶托,把杯子倒满了白兰地。 “你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他对这聋子说。老人抬起一指示意。“加一点儿,”他 说。 侍者又往杯子里倒白兰地,弄得溢出来,顺着酒杯的高脚淌进下面一叠茶托的第一只。 “谢谢你,”老人说。侍者拿着酒瓶回进咖啡馆。他又同他的同事在桌旁坐下。 “他这会儿喝醉了,”他说。 “他每天晚上都喝醉。” “他干吗要自杀呀?” “我怎么知道。” “他上次是怎么自杀的?” “他用绳子上吊。” “谁把他放下来的?” “他侄女。” “干吗要把他放下来?” “为他的灵魂安宁担忧。” “他有多少钱?” “他有很多钱。” “他该有八十岁了吧。” 老人从酒杯上抬起头来眺望广场,然后望望这两个侍者。 “再来杯白兰地,”他指指杯子说。那个在着急的侍者跑了过去。 “结了,”他不顾什么句法,简短地说,这是蠢汉在对醉汉或外国人说话时会用的说法。 “今晚上没啦。打烊啦。” “再来一杯,”老人说。 “不。结了。”侍者拿块毛巾擦擦桌沿,一边摇摇头。 老人站起来,慢慢地数着茶托,打口袋里摸出一只装硬币的小皮袋,付了酒账,还放下 半个比塞塔作小费。 那侍者瞅着他顺着大街走去,只见这老迈年高的人脚步不稳地走着,却是神气十足。 “你干吗不让他待下来喝酒呢?”那个不着急的侍者问。他们这会儿正在上铺板。“还 不到两点半呢。” “我要回家上床了。” “晚一个钟头算啥?” “得啦。别讲废话了,把门锁上吧。” “我是属于那种喜欢在咖啡馆待得很晚的人,”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我同情所有 不想上床睡觉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 “我要回家上床睡觉去了。” “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这会儿,他穿好衣服要回家了。“这不 光是个青春和信心的问题,虽然这些都是十分美妙的。我每天晚上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 有人需要咖啡馆。” “老兄,通宵营业的酒店有的是。” “你不懂。这是家干净愉快的咖啡馆,十分明亮,灯光很美妙,这会儿还有树叶的阴影。” “再见啦,”那个年轻的侍者说。 “再见,”另一个侍者说。他关了电灯,继续自言自语。灯光固然重要,但这地方必 须干净愉快。你不需要音乐。你当然不需要音乐。你也没法怀着尊严站在酒吧台前,尽管时 间这么晚了,这里能提供的也只有这份尊严了。他害怕什么?那不是害怕,也不是发慌。那 是他深深体会到的一场空的感觉。全都是一场空,一个男人也只落得一场空。只是这一场空, 而少不了的只是灯光,还得有一点干净和有序。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感觉不到,但他 知道一切都是虚无缥缈。虚无缥缈,因而是虚无缥缈。我们在虚无缥缈中虚无缥缈,愿人都 尊你的名为虚无缥缈,愿你的国虚无缥缈,愿你的旨意虚无缥缈。虚无缥缈如同行在虚无缥 缈。赐给我们虚无缥缈,我们的虚无缥缈,如同我们行在虚无缥缈。人的虚无缥缈不虚无缥 缈,我们遇见虚无缥缈,拯救我们脱离虚无缥缈;因而是虚无缥缈。欢呼一场空,满是一场 空,一场空与你同在。 他含笑站在一个吧台前,台上有架亮光光的气压煮咖啡机。 “你要什么?”酒吧招待问。 “虚无缥缈。” “又是个神经病,”酒吧招待说,便转过头去。 “来一小杯,”那个侍者说。 酒吧招待倒了一杯给他。 “灯光十分明亮,也很愉快,可惜这只吧台没有擦得很光洁,”侍者说。 酒吧招待看看他,但是没有答腔。夜深了,不谈。 “要再来一小杯吗?”酒吧招待问。 “不,谢谢你,”侍者说罢,便走出去。他不喜欢酒吧和酒店。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 可是个天差地远的去处。现在他不再去想什么了,他要回家,到自己屋里去。他要去躺在床 上,等天亮了,他终于会入睡的。到头来,他对自己说,也许只是失眠吧。好多人都免不了 害这个毛病呢。 (选文有删改) 【注】①《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发表于西班牙内战时期,是海明威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在两位侍者的对话中,省略了类似“谁说”和“谁问”的字样,加 快文章节奏,使情节紧凑。 B.小说将年轻侍者的麻木冷漠、年老侍者的忙碌充实进行对比,还将酒馆和咖啡馆的环境 进行对比,凸显小说主题。 C.小说用景物烘托、象征,语言凝练含蓄,对话中大量使用短句、散句,甚至是不完整的 句子,极少使用连接词。 D.小说运用简洁生动的场景描写,简短而真实的对话以及独特的心理独白,体现了海明威 “冰山理论”的创作风格。 2.请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4 分) 3.海明威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迷惘的一代”,请结合年长侍者内心独白中重复了十几次 的“虚无缥缈”以及文中反复提及的“干净”“明亮”,分析文中“迷惘的一代”的精神世 界的特点。(6 分) 1.【答案】B 【答案】 年老侍者充实,不对 2.【答案】 ①年老体衰,残疾; ②虽然富有但老无所依、心灵空虚; ③曾希望借由死亡来逃避孤独感; ④虽然绝望,却仍想保持自己的尊严。(每点 1 分,共 4 分) 3.【答案】 ①“虚无缥缈”指人们对生活信仰的缺失、孤单麻木的生活状态以及无法摆脱这种精神空 虚的无助。 ②“干净”“明亮”的地方代表着平静与安宁,秩序与尊严,是一个平静的心灵家园,是 可以逃避生活空虚、慰藉心灵的地方,也代表一种空虚安宁的心态。(或“干净”象征 人的平静状态以及对自我的坚定把握。“明亮”则象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 ③“迷惘的一代”:生活在理想破灭的时代,一方面没有具体办法摆脱现实处境的孤独无 奈,一方面又在对抗孤独与黑暗。(在战后社会上寻求新道路,在寻找过程中迷失了方 向,在探索生活的过程中迷茫、无助、空虚,但没有丢失尊严,寻找温暖与光明。)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九、(2021·湖北省襄阳市重点高中高三 2 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 1~ 4 小题。 过 年 茅盾 天是阴沉沉的;天像在发闷,又像是没有睡醒,没精打采似的。虽然说不上是喜欢,老 赵可是向来就不觉得他有理由来反对这样的天气。一年到头,他白天上公事房,公事房里他 所占有的那个角落反正是不论阴晴都得开电灯的,晚上呢,他当然有个家,一丈见方那样一 间,尽管外边太阳晒得狗吐舌,他这家还是得不到什么阳气。 “我见鬼么,来看这种年货!”老赵偷偷叹口气,心里说。抽身就想走。 现在他觉得街上走的人,好像都是办年货的;而且又觉得手提着糖果、饼干、年糕、瓶 装酒等等诱人的东西的,也特别多——比空手的人多。他惘然想起昨天也是在这条街上走过, 偶然朝一家食品店望一眼,看见高高挂在那里的一提一提的东西,其实也不过小小两个纸盒 的蜜饯,再加两瓶酒,几块红白年糕,可是标价就要几万。 有人说:“大减价的铺子真多,几乎一条街上没有不是大减价的,可是一看标价,比上 月不减价的时候倒又提高了。” “这是为了下月不减价时再提高作准备呀!”又一人立刻接着俏皮地说。 各种的报导,各种的预测,于是纷纷而来。 老赵坐在他的“岗位”上,只是倾耳谛听,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心里也不起任何反应, 大减价的铺子跟他向来很少关系,正像早上他路上碰见的鲜花摊儿一般。和他有切身关系的 物品,向来是无所谓大减价的。 他一边想,一边惘然看着那些闲谈的同事们的脸。他忽然觉得这些脸都很陌生,这些脸 虽然各有各的表情,而且是极善变化的表情,可是又都那样勉强而刻板,好像是些不同形式 的面具。而且即使是高声的笑,那笑声也极不自然,似乎本来不想笑,也并无可笑之处,不 过为了闲谈中间总得夹一点笑声才合适,于是就官样文章的笑了起来。 这一个新的感觉,使得老赵心里发毛,不敢再抬眼看了,而且又不敢想象自己的脸是否 也跟面具似的,如果是,那又是怎样个谱式? 老赵心里感到点空虚。逢到过年这么一个习俗相沿的佳节,要是单位里干脆不放假,那 他这做父亲的不带孩子们乐一天,似乎也不算有亏父道,可是偏偏又放了假了,他怎么办呢? 站在马路上茫然四顾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念头是要设法曲尽为父之道,反正一年只这一次。 于是心里就默默地计算他的口袋里的全部财产。难道他做父亲的就连一些口福都不给他的孩 子们么?不用什么山珍海味,有这么一点甜甜的,富于脂肪的,便够叫孩子们快活得跳了; 而这,似乎尚在他能力范围以内。 “贵得怕人呀!”老赵低声说,便也伸手去摸一下那块宝贝。 取钱的时候,手又碰到自己正楷抄写的那张单子,老赵微微一怔,但是他仍然很痛快地 付了钱,拿起年糕,奋步走出了那店铺。 现在只有老婆交办的差使了。要是这也顺利完成使命,那就连夫道也尽了,老赵真可以 自傲是一个善良的堂堂公民。而手里的一斤猪油年糕又那么重甸甸地怪窝心,一丝开朗的皱 纹掠过了老赵的苍白的面孔。 天黑的时候,老赵回到家里了,这时候,在他这家所在的那条小巷子外边,而且麻雀的 煞拉煞音的也在那整齐的楼房里响起来了。 在小巷子里,也有个醉汉扯紧了嗓子,似哭非哭地,在哼着什么小调。从那些破烂平屋 里闪出来的点点桐油灯光,加倍衬出了这地段的阴森——但并不冷落。挤在这里的人家照例 是不能哑起嘴巴来的,今晚当然不会例外,不过跟坡上那一带整齐的楼房比起来,这里是另 一种调子罢了。 老赵的家也是这样。他的老婆检点着丈夫买来的东西,检一样,就问一次价钱,又唠叨 了一回;两个小孩子拉住父亲一会儿问他明天放不放假,一会儿又夸说他们天黑以前在坡上 那一带楼房前面所见的好吃的好玩的种种;这个说了一遍,那个又抢着重说一遍,似乎光是 说说也够快乐似的。 老赵不作声。回头看一眼两个睡着的孩子,好像自己回答自己似的说:“总也快过完了, 抗日战争就要胜利了。” “哦,打完了仗,天上就落下金子来么?”老婆生气地大声说着。 老赵低了头,半晌,这才偷偷叹口气说:“人,总得有个希望呵,人是要希望来喂养的 罢!”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小说开头“天是阴沉沉的”“没精打采似的”,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晦暗,给全文打上 了暗淡的底色,奠定了感伤的情感基调。 B. 老赵在大街上,“心里感到点空虚”,既指对那些同事们闲谈中间夹一点笑声的不解, 也指自己面对物价飞涨的不知所措。 C. 老赵回到家,两个小孩子缠住不放,“这个说了一遍,那个又抢着重说一遍”,写出 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以及对父亲的关心。 D. 小说前后两次出现“偷偷叹口气”,都很好地反映了老赵的心理,同中有异,前者是 无奈中有愤慨,后者则是无奈中有期待。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小说惜墨如金,既叙写了老赵过年买东西的行为、感受,也交代了老赵单位的情况和 同事的言论,使社会环境更具典型性。 B. 整齐的楼房里麻雀的煞拉煞音、醉汉的小调、破烂平屋里的点点桐油灯光,反衬出小 巷的冷清和阴森,揭示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C. 小说多处运用反语,其中“真可以自傲是一个善良的堂堂公民”句,诙谐风趣,调侃 中却一语道尽老赵生活的心酸,是含泪的幽默。 D. 小说以老赵的自言自语收束全篇,辛酸中不乏温馨,艰难中看到希望,朴素中蕴含深 思,直接揭示主旨,提升了小说的思想境界。 2. 有人说茅盾的作品体现了“矛盾”,请概括老赵生活中的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4 分) 3. 文中老赵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人物,虽然生活不易,但老赵身上依然有许多亮色,请分析 小说是如何刻画这种亮色的。(6 分) 1.【答案】C 【解析】 “对父亲的关心”错,原文是“两个小孩子拉住父亲一会儿问他明天放不放假,一会儿又 夸说他们天黑以前在坡上那一带楼房前面所见的好吃的好玩的种种;这个说了一遍,那个 又抢着重说一遍,似乎光是说说也够快乐似的”,结合他们说的内容可知是对“好吃的好 玩的东西”的渴望。 2.【答案】A 【解析】 “惜墨如金”表述错误。原文详细描写了同事们的闲谈大减价的事,及老赵的感觉“他忽 然觉得这些脸都很陌生,这些脸虽然各有各的表情,而且是极善变化的表情,可是……”, 更详细描写了老赵买东西的过程和心理“逢到过年这么一个习俗相沿的佳节,要是单位里 干脆不放假,那他这做父亲的不带孩子们乐一天,似乎也不算有亏父道,可是偏偏又放了 假了,他怎么办呢?……”,可见应为“不惜笔墨”。 3.【答案】 ①物价飞涨,但又囊中羞涩(不得不“尽父道”“尽夫道”,给家里买点年货); ②对生活绝望,又怀有希望; ③人际关系虚伪,但要曲意逢迎。 ④心里满是感慨,但脸上不表现出来。 4.【答案】 ①尽父道:用心理描写,虽然生活很苦,还是觉得要让孩子乐一乐,享一点口福。 ②尽夫道:用心理描写,写老赵完成老婆交办的差使,自傲于自己是堂堂的公民; ③怀希望: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对抗战胜利充满希望; 十、(2021·天津市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泥火盆儿 “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总让我想到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 炉火,炉中闪耀的火光,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 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童年的北方,冬天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晌午,阳光强 烈,屋里生火做饭提升些温度,屋瓦上才变得柔和些,滴滴答答的屋檐水垂落下来。日头稍 稍偏西,屋檐下就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棱。这时,祖父掖了掖宽大的棉袄,用一根带子把腰勒 紧,推开风门,从南墙根儿端来一个泥火盆儿——那是乡下人冬季的宝物——放在屋檐下, 往盆里装了碎草,盖上细碎的玉米秸,点燃。碎草抽抽噎噎地燃起,一股青烟被北风扭得四 下流窜。祖父不急不躁,好像任由顽皮的孩子尽情打闹,在旁边不紧不慢地吸着他的烟锅。 烟吸透了,青烟没了,火红的炭骨窜着短粗的火苗儿,在火盆里活力四射。祖父用他粗糙的 大手,小心地捧起暖烘烘的火盆,(甲)笑吟吟地回屋。片刻,屋里就温暖如春天一般。 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火盆儿。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它制作起来很简单, 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粘性黄泥,拌上麦糠,和成厚泥巴。粘土有时候是会裂的,为了让火 盆儿品质好,还要把一些破布片儿、旧绳头儿绞碎,拌进泥里,这样火盆儿就有了筋骨,可 以更好地成型,不易碎裂。拿一个旧脸盆做模子,倒扣在平展的地上,盆面擦一层“粉”— —爷爷从灶底掏出的草木灰。然后,一层层往上糊泥巴。开始时泥巴打滑,拍打几下就好了, 泥巴糊上去要轻轻拍打,拍打得火盆儿瓷实且四壁均匀。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丰满厚重的 大脸盆,放在背阴的地方慢慢地阴干,急了会有裂纹。祖父总是去查看火盆儿,有小裂缝马 上用细泥封住、抹平。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丰满的泥 火盆儿就(乙)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等待着北风紧、雪纷飞,等待着天寒地冻、滴水成冰 的隆冬的到来,那时,它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乡村取暖,大都用做饭的灶火,烧热屋里的火炕,叫“暖屋热炕”。但炕的热度远远抵 御不了隆冬的严寒。尤其屋里有老人孩子,他们抵挡不住大寒的侵袭。严寒时节,大雪培住 屋子,即使炕烧得热鏊子一样烙屁股,屋里仍然凉气刷脸,清晨,你会发现脸盆里结了冰碴 子。北方还有一句话——“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冬日里,一点儿小缝隙就能夺走屋 里好不容易积攒下的热量。于是四处寻找凉气来源,不断用碎石锤紧老鼠洞;将门帘挂在堂 屋和卧房的门外;而且用高大的茅草和芦荻垒一扇独扇的风门挡在堂屋门外。尽管如此,四 九天气,还是到了寒气逼人的时候。 是时候请泥火盆儿出场了。每一餐灶火,总要剩些热炭,从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 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带着小火苗的炭火在火盆儿里热腾 腾地跳跃,老人在炭火的上方烤烤手,说,暖和!孩子的小脸儿被炭火映红,暖暖地笑。在 炕上绣花的姑娘,把积劳而僵硬的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更显灵性。远归 的人,拿笤帚扫下一身硬邦邦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顿时感到无限温暖冬季, 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 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火苗的温馨。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 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 年关迈进,向春天迈进,向新的生活迈进。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满足和期 盼、向往。 泥火盆儿,是温暖的使者,还是美食的源地。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 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 成一个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拨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看着我说:“看看,女大十 八变,小丫头转眼就变成大姑娘了。”有时候,祖父悄悄把地瓜埋进深灰里,慢慢地热。闻 到甜香味儿,小孩子馋猫一样到处找,直到那滋滋地冒着油的地瓜被祖父从灰里掏出来,小 孩才恍然。于是,趁家人送客去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地瓜悄悄埋在火炭里就上街玩了。 待到家人闻到一股焦糊味儿,那火盆里只剩了一块黑乎乎的糊炭儿。最温馨的是祖父就着火 盆儿喝酒。黑色的烫壶倒上半壶白酒,酒壶底部埋进火盆的炭灰,伸手从屋脊挂钩子上摘下 小小的腊条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慢慢地烤。鲜味首先 惊醒了炕头小猫,喵喵叫,围着祖父转。祖父拿过猫食碟子,把鱼头、鱼鳞和杂刺、肚腹之 物分享给猫。 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听北风敲窗,几片干树叶在窗外飒飒轻响;看雪花飘飞, 给院中的草垛披上斗篷。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绵绵的是祖父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 盆前的祖母戴着老花镜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袜子,或者就那么比划几片布片, 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故事也像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 就从窗户棂上没尽了,火盆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屋里响动锅 碗瓢盆的序曲。祖父就着火盆儿里微微露红的炭苗点燃了烟袋锅,烟雾缭绕里那张布满皱纹 的脸上恬静安详。 常常,火盆儿边的情景像一幅静物写生画,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 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是在打瞌睡,还是在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彤彤,拨 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双手插在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窗台上阿姐的算盘。猫 儿从静物里走出,它先是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扭捏捏地走到窗户边,透过封窗纸上的小玻 璃片,看窗台上的麻雀……祖父醒来,引过猫儿,抱在怀里,祖母轻拍窗棂赶走了麻雀…… 此刻,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悠悠响起, 炕头接续着火盆的暖,又热起来。 (取材于张金凤同题散文,见 2018.2.23.《光明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在作者笔下,泥火盆引发了作者对艰苦却温暖、恬静的生活美好的回忆。 B.本文融记事、写景、忆人于一炉,行文变换交错,笔法灵活,语言质朴而又不失灵动。 C.祖父的形象很丰满,他本领大、不怕苦、满心慈爱,但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 D.作者运用比拟的修辞,写出了泥火盆儿前祖母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天伦之乐,以及家的 温暖安详。 E.文章的结尾,既是对眼前现实生活实境的叙写,又寄寓着强烈的感情,可谓寓情于境。 2. 请分别写出(甲)(乙)两处“笑吟吟”在表达上的妙处。(4 分) 3. 本文为什么以“泥火盆儿”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4. 作者说“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种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民族共同 记忆、具有文化内涵的事物,还有很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习体会,举出另外一例, 并做简要说明。(6 分) 1.【答案】CD 【解析】 C.“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错误,文中说“冬季,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 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 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火苗的温馨”,着重于火盆象征的和美温暖家庭生活对人的吸引,与 祖父没有必然联系,说祖父“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没有根据。 D.“比拟”错误,应为“比喻”。 2.【答案】 【甲】用神态表情描写,写出了爷爷为家人点燃火盆带来温暖后内心的满足和自豪。 【乙】用拟人的形式,写出了泥火盆做成后的情态,表现出一家人对温暖生活的满足。 (每点 2 分,共 4 分) 【解析】 “祖父用他粗糙的大手,小心地捧起暖烘烘的火盆,笑吟吟地回屋”,这是写祖父把 火盆弄旺后搬回屋里,给家人取暖用。“笑吟吟”描写祖父的神态表情,是爷爷为家人点 燃火盆带来温暖后内心的满足和自豪情感的外在呈现,体现了爷爷对家人的爱。 “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笑吟吟”这里形容火盆做成后的 情态,用了拟人的形式,表面写泥火盆,其实这是一家人对火盆的观照,是看到泥火盆后, 感到泥火盆带来的温暖后,对温暖生活的满足。情景温馨而美好。 3.【答案】 ①以“泥火盆儿”为题,奠定了本文温暖、怀旧的情感基调。 ②“泥火盆儿”是全文的线索,文章以此为中心组织材料。 ③“泥火盆儿”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它汇聚了亲情以及家的温馨、温暖,表现了庄户人 的安详、知足。(每点 2 分,共 6 分) 4.【答案】 “温暖的火盆儿”, 承载了几代人乃至整个民族共同记忆、具有文化内涵。类似的东西, 还有纸元宝、溜圈等老玩具、锄头、木锨等老农具;《我的祖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 老歌……选出其中一个,写出相关记忆,阐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即可。 【解析】 举例并恰当,2 分;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民族共同记忆,2 分;具有的文化内涵,2 分。 共 6 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