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课件—2022届高职高考语文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课件—2022届高职高考语文复习

ID:646028

大小:5.32 MB

页数:39页

时间:2021-03-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情分析】 在近几年的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题中,考查分值(3分)、考查形式 稳定,考点略有变化。2015年和2017年考查形式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 考查了修辞手法,四个选项设置都是给出语句和对语句所运用的修辞 手法的分析,让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2016年,设置 的题型是“加点的‘像’字都是比喻词的一组”,仍然考查修辞手法 的辨析;2018年和2019年直接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2020年则考查选 出“都运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组句子”。 2015年考查了借代、比喻、夸张,2016年考查了比喻的修辞,2017 年考查了夸张、设问、比喻、排比等修辞,2018年考查对反问和设问 、夸张和比喻、比拟和借代三组修辞的辨析,2019年考查了拟人、对 偶、设问、反复、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2020年具体考查“ 借代”这一修辞手法。夸张、反问、比喻、拟人等常见修辞格是考查 的重点,其他修辞手法交替出现。尽管考点、考查形式会有变化,但总 体来说,均是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同学们在复习 时要重视之。 第六章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考纲解读】 《广东省高职高考科考试大纲》中规定:辨析并运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 复、设问、反问)。高职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辨析并运 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九种,并对常见的修辞手法做了说明。 因此在复习时,注意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复习,并结合具体例句, 加深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特征的掌握。 修辞格也叫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修辞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较固 定的格式,修辞是对语言的润色加工,是为了使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表现力。修辞的根本目的是要语言达到清晰、连贯、得 体、优美。修辞除了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 设问、反问等常用的以外,还包括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变 换等。 【知识梳理】 一、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 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 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但是有些比喻句中 的三者并不一起出现。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 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比喻中喻体多是具体形象的、可以感知的、为大家所熟 悉的事物或现象。 2.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 为简洁。 3.比喻的种类 (1)明喻。典型的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 比喻词“像、好像、似、仿佛、如、如同、犹如”等连接。如: ①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③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④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 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 有比喻词,常用“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 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如: ①生活是海洋。 ②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③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④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 到高空,事实就是科学的空气。 (3)借喻。典型的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 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 两事物的相似点。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 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所以它 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如: ①仰起头来向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 风摆动。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田田荷叶轻轻摇荡,把颗颗“珍珠”倾入湖中。 ④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已波及世界各国。 (例①中,“白带子”指的是瀑布;例②中,“雪”指的是 浪花;例③中,“珍珠”指的是露球、水珠;例④中,“海啸” 指的是来势迅猛,危害性大的金融危机。)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 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如: ①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 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 的长虹那么绚烂。 ②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 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③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 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和 强大的吸引力。 4.几种非比喻的情况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她长得像她妈妈。/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他的眼睛 就像他父亲的一样,长扁形,黑白异常分明。(同类相比)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她好像把这件事忘了。 /街上仿佛没有人,道路好像加宽了许多。(表示猜度) ③他仿佛听见了他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我好像又听 到了她那悦耳的歌声。/那只粗硬的手在我眼前晃动,我好像 又看到了30多年前的影子。(表示想象) ④像雷锋、焦裕禄等都是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的 英雄人物。/我到过祖国许多名山大川,像黄山、杭州、海南 岛等。(表示列举) (二)借代 1.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2.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还可以引人 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3.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如: ①花白胡子不作声了。(借“花白胡子”这个人的特征代 “这个人”。) 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借“袁世凯”代“印有袁世 凯头像的旧制银元”。) (2)材料代本体。如: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借“金”代“金属制作的刀、 剑等”。) ②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古代用青铜做镜 子,所以此处用以代称镜子。) (3)具体代抽象。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一针一线”代指财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是常用的乐器,这 里用以指代音乐。) (4)部分代整体。如: 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借“眉”代“头”。) ②我们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借“一草一木”代“花草树 木”。) (5)专名代泛称。如: ①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用“雷锋”代具有 雷锋精神的人。) 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哈姆雷特” 代各个读者对艺术形象的理解。) (6)作家代本体。如: ①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借“苏”代“苏东坡的词”,借“辛”代“辛弃疾的词”。) ②我们要多读点鲁迅。(借“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三)比拟 1.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 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 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使读者 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 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比拟的种类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就 是拟人。如: ①好大的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来。 ②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 ③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 张望。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就是拟物。如: ①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②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③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嗷叫着冲了过来。 (四)夸张 1.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 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 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2.夸张的作用 表明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共鸣;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启 示;创造气氛,引人联想。 3.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 的夸张形式。如: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③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的夸 张形式。如: ①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 缩小了一半。 ②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③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 ①农民们都说:“看见这种鲜绿的秧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 了。” ②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③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五)对偶 1.对偶的特点 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 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2.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3.对偶的种类 (1)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如: 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刀。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如: 给予越多,收获也越多;索取得越多,收获就越少。 (2)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严 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 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3)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如: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 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 啬彩。 句子对偶。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六)排比 1.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 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2.排比的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 条分缕析,说 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3.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的某些成分组成排比。如: 只有海,才可以形容出春的饱满,春的浩瀚,春的磅礴,春 的澎湃如潮的活力与生命力。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 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七)反复 1.反复的特点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 句子。 2.反复的作用 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 辞效果。 3.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 他词语出现。如: 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2)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 或句子隔开。如: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八)设问 1.设问的特点 自问自答,无疑而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自 己回答。 2.设问的作用 引起注意,发人思考;承上启下,过渡衔接;波澜起伏,避 免呆滞。 3.设问的种类 (1)一问一答式。如: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一问两答或数答式。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两问或数问一答式。如: 我能光向总理诉苦吗?我能空手去见总理吗?不行,谁也 别想拦住我。 (九)反问 1.反问的特点 只问不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其中。 反问一般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 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 引起思考,以求共鸣;加强语气,以利论辩;加强语气,抒发强烈 的感情。 3.反问的种类 (1)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如: ①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2)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如: 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炎黄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 人? ②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 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二、几组相近修辞的辨析 (一)借喻和借代 共同点:本体都不出现,而是用另一个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 不同点:借喻重在“喻”,是取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进行比喻。 借代重在“代”,是借两个事物的相关性进行替代,其中不存 在相似因素。 鉴别两者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本体和喻体或借体中间加 个“像”字,如果能成立,即是借喻,反之,则是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能从上下文中找到各自的本体事物。如: 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代) 本体是精锐的部队。本体像金戈铁马,不能成立。 ②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借喻) 本体是凶恶的侵略者。本体像豺狼,能成立。 (二)比拟和比喻 比拟只有被比拟的事物,不出现拟体。比喻中的喻体是一 定要出现的,它的出现是比喻最根本的标志。如: ①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比拟) 只有被拟体——帝国主义出现,没有出现拟体——狗。 ②帝国主义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比喻) “像狗一样”,出现了喻体。 (三)反复和排比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 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 出,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 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 看是反复,这是两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反复与排比综合运 用,既可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又能使气势更加磅礴。 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 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 【典例精析】 【例题1】 (2020年广东高职高考题)下列各句中,都运用了 “借代”修辞手法的一组句子是 ( )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你教的‘子曰诗云’么?”他惊奇地问。 ⑤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⑥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⑦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 不出话。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⑤⑥⑦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方式和之前保持一致,难点不是修辞 手法本身,而在于对文句的理解之上。①句用“朱门”代指豪 门;②句“丝竹”“案牍”代指音乐、政务工作;③句“落红” 用颜色代花,代指落花;④句“子曰诗云”代指古文。⑤⑥⑦都 是比喻,分别是暗喻、暗喻、借喻。近年修辞手法的考查变化不 大,考生复习要注意分清各种手法的基本特征,通过不同修辞手 法间的辨析来加强记忆。 【例题2】 (2019年广东高职高考题)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 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A.①拟人 ②反复/借代 ③比喻/夸张 B.①拟人 ②设问/比喻 ③借代/夸张 C.①对偶 ②设问/借代 ③比喻/反复 D.①对偶 ②反复/比喻 ③借代/反复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难点不是修辞手法本身,而在于对诗句的理解 之上。①句用“不谙”为明月赋予人格。②句两个“知否”是反复 ,“绿”“红”是用颜色指代绿叶、红花。③句用“梨花”比喻突如 其来的大雪;而“一夜”之间梨花全开,则是时间上的夸张。近年修辞 手法的考查变化不大,考生复习要注意分清各种手法的基本特征,通过 不同修辞手法间的辨析来加强记忆。 【例题3】 (2018年广东高职高考题)对下列句子所运用修辞 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老板“怕”顾客,何愁服务不周到?也许,这就是“怕”的本 质。 ②第一次下地干活,真累!一天下来,腰痛得像断了似的。 ③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 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A.①反问 ②夸张 ③比拟 B.①设问 ②夸张 ③比拟 C.①反问 ②比喻 ③借代 D.①设问 ②比喻 ③借代 【答案】 A 【试题分析】 ①句第一眼容易判别为设问,但理解句子含义后可 以发现,问号前后不存在自问自答的关系,应是反问。②“痛得像断了 似的”是程度上的夸张。③把“毫不自惭形秽”的人格特征赋予了“ 小草”,属于比拟。近年修辞手法的考查变化不大,考生复习要注意分 清各种手法的基本特征,通过不同修辞手法间的辨析来加强记忆。 【例题4】(2017年广东高职高考题)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 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下一条江,一条河。 ——运用夸张修辞,用“冒烟”“冒火”“一条江”“一条河” 形容“我”极度口渴,能喝很多水。 B.人是不是就不该长大?成长就必然意味着由明到晦?当然,答案 是否定的。 ——运用设问修辞,引起读者对“成长”这一问题的注意,并能 启发思考。 C.当其他乘客都检完票了,他才合上手中的书向检票口走去,好像 早到一秒,就会浪费他的宝贵时间似的。 ——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对读书时间的珍惜。 D.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 美,目光那么平静,神情那么自信。 ——运用排比修辞,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唐人造像的特点。 【答案】C 【试题分析】此处“好像”并没有比喻用法,而是表示猜测。近年修辞手 法的考查变化不大,考生复习仍然要分清各种手法的基本特征,通过不同 修辞手法间的辨析来加强记忆。 【例题5】(2016年广东高职高考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像” 字都是比喻词的一组句子是 (  ) ①他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 ②塑像塑得精致、细腻,一个个都像活的。 ③他俩就像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 ④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实、沉默,而又有生气。 ⑤像刘胡兰、黄继光这样的英雄人物,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⑥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 墙铁壁一样。 ⑦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 飘洒地摇摆。 A.①③⑥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⑦ 【答案】 A 【试题分析】 “像”字在第②句中表示比较,在第⑤句中表示 举例,在第⑦句中表示猜测、想象(后面用了拟人手法),故可以排除B、 C、D。本题的题型较新颖,考查的知识点看似单一,但如果对比喻手 法的辨析掌握不牢,将会耗费过多时间,影响后面答题。 【对点训练】 1.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答案】C  【试题分析】 A项,虽然有比喻词,但构不成比喻修辞。B项,运 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青绿山水画”。D项,运用的是 反问,设问是有问有答。 A.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 ——运用比喻,强调“她”长得很漂亮。 B.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幅青绿山水画。 ——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荔枝树林夜色的浓郁和美 好。 C.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大海涨潮时的气势。 D.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运用设问,表现小燕子的可爱。 2.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它,它已经跑了。 ——运用排比的手法,把梦当作灵活的小鱼,反应了梦的难捉 摸。 B.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运用拟人的手法,显示出父亲的爱像山那么高大,母亲的 爱像海那么广阔。 C.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他非常饿。 D.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蕴含着深 刻的哲理;生活是一首歌,奏着高低不一的音符。 ——运用排比的手法,表达对生活的喜爱。 【答案】C  【试题分析】 A项,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梦”比喻为“小鱼”,反映了 梦的难捉摸。这是比喻,不是排比。B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父 爱”“母爱”是本体,“山”“海”是喻体。D项,运用的是排比的手法,但 “表达对生活的喜爱”的表述是不正确的,应是“对生活独特的感悟”。 3.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满盆的红领巾好似一塘金红的鲤鱼。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红领巾颜色的鲜艳。 B.诱惑是一块试金石,只有不为之所动的人,才是意志坚强 的人。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要抵制诱惑就得意志坚强。 C.难道她不该帮助那位老人吗?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说明帮助那位老人是她该做的 事情。 D.种子的宣誓:只要有一缕阳光,一丝缝隙,就能破土而出, 证明自己的存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种子想破土而出,证明自 己的存在。 【答案】A  【试题分析】 B项,运用的是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的 是反问的修辞手法。D项,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答案】A  【试题分析】 B项,运用的是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C项,后面的 解说“突出天空的渺小”不正确。D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4.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友谊是什么?友谊是联系情感的纽带,是相互沟通的桥梁,是 化解矛盾的良药,是团结奋进的火炬。 ——运用比喻、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友谊”的特点。 B.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 扬,翩然起舞了。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荷池的无限生机。 C.天空在草面前是屏息低眉的。 ——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天空的渺小,赋予小草人的灵性。 D.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河水流动和人的笑声联系在一 起,说明人与自然相互感应,和谐相处的状态。 5.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守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 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蝈蝈的霸道,表现出对 蝈蝈的喜爱之情。 B.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谷子比成人头上的怒发,更 形象地表示谷子奋力生长的姿态。 C.海外儿女思乡,思乡,思乡,此情此意久长。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D.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夺眶而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流出的泪水多。 【答案】C  【试题分析】 A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的是比 喻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6.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教室的寂静。 B.一个个红石榴小姑娘绽放出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红石榴的绽放。 C.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轻快灵活的小艇比作水 蛇。 D.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好肥”“球儿”形象地 写出小鸟的体态特征。 【答案】D  【试题分析】 D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7.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句温暖的问候,微笑 是一曲动人的音乐。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微笑带给人积极向上 的力量。 B.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得太阳升起的动作更加具 有形象性。 C.这就是共产党的大无畏精神吧?对,这就是。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彰显了共产党的大无畏精神。 D.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嶂,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 丽,倒映水中。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桂林的山的秀美。 【答案】B  【试题分析】 B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8.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桂林的山真险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桂林的山的险。 B.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的猛烈。 C.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说明劳动人民创造了人类 文明。 D.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桃花有情,笑迎春风反 衬故人难寻的痛苦。 【答案】A  【试题分析】 A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9.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暗深渊,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 听见。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牢房阴森恐怖的氛围。 B.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 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 有感染力。 C.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 似的纷纷落着。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D.“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 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 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答案】C  【试题分析】 C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0.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重叠叠、绚丽多姿的石笋群,如群峰争雄,鹰飞鱼跳,似仙鹤 起舞,龙腾虎跃。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石笋群的多姿 多彩。 B.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 墙上的壁衣,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容出马蒂尔德对聚会的向往。 C.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极少 为人类所领悟。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狼很难被人类理解。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舟行速度之快,一派喜悦兴 奋之情跃然纸上。 【答案】B  【试题分析】 B项,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