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类作品阅读 自然科学文阅读 课件—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科学类作品阅读 自然科学文阅读 课件—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

ID:646047

大小:824.5 KB

页数:72页

时间:2021-03-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 一、自然科学文阅读 【考情分析】 以上是历年高职高考的题目、考点、分值以及所属的类型,从中可 以看出分值稳定,均是以客观题的方式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 义、筛选文章信息、归纳文章内容等。2016年到2020年是自然科学类 文章, 2015年为社会科学类。 年份 题目及考点 分值 文章类型 2015年 《胶东半岛上的特色民居——海草房》3道选择题, 理解、筛选整合、分析 9分 社会科学类 2016年 《抗生素滥用是所有人的事》3道选择题,理解、筛 选整合、分析 9分 自然科学类 2017年 《研究发现鱼类也拥有意识感情》3道选择题,理解、 筛选整合、分析 9分 自然科学类 2018年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3道选择题,理解、 筛选整合、分析 9分 自然科学类 2019年 《狗对人类情绪的感受与反应》3道选择题,理解、 筛选整合、分析 9分 自然科学类 2020年 《也谈“眼见为实”》3道选择题,理解、筛选整合、 分析 9分 自然科学类 命题趋势: 一是考查要求不会变。《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 能够对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进行“理 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E)”,三层八项要求。其中科 技文侧重考查前四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概括起来,科学类作品的考查侧重于两点:一是理解与分辨, 二是筛选与整合。 二是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兼顾。阅读的材料每年只考 一种样式,要么是自然科学类,要么是社会科学类。实际情况表 明,自然科学类阅读比社会科学类阅读要容易,得分率也要高一 些。两者交替命题,但这个“交替”并不是绝对的你一年我一年, 有时自然科学类会连考两年,社会科学类也会连续考。所以,每 年的复习,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都要有所兼顾。这样做实际 是进一步明确了考试阅读的方向: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将 通过有关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考查来实现,考查抽 象思维能力,重点在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是阅读材料人文性、实用性会更强。自然科学类文章逐 渐带有很强的人文性,可读性很强,语文味更浓,如2016年的 《抗生素滥用是所有人的事》,可读性增强,更贴近生活。 【考纲解读】 根据2021年《广东省高职高考科考试说明》可知, 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其中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八部分: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7)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8)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以上的内容与往年并无太大变化,增加了“分析论点、论 据和论证方法”这一条。从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即可看出, 考查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的,也就是告诉考生平时应注重阅读 习惯的养成,需要有扎实的阅读基础,然后慢慢提升阅读与鉴 赏的能力。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与平时课本所学的科技说 明文不同,高考不是考科技知识,而是“用科技知识考学生对 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即主要考查对语文知识的综合 运用。从题型看,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而且都是出三道题。 针对的考点大致有: (1)文章中有关词语的理解。 (2)文章中有关重要句子意思的理解。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4)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一、词语意思的理解 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实际上也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有 的试题旨在考查对词语内涵的理解。这是理解原文的基础,也是读 懂文章的关键。有的题目是考查词语的指代义,也是要求确切把握 词语的内涵。 二、句子意思的理解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要求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一般有结构复杂 的长句、信息容量大且词汇较专业的句子,以及对理解文章内容起 关键作用的句子。 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有时为了精确而周密地表达意思,往往在中 心语前加上限制语、修饰语,有时把几个相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 行比较及分析,以说清事理,或得出结论。 理解信息容量大的句子,可运用语法分析和语言知识来理解,更 为重要的是要联系文中的信息点仔细作比较,要善于把一堆意思分 解开来逐点理解。 文中的关键语句,指的是对一段文字或全篇理解起关键作用的句 子。它常常与结构复杂的长句、词汇较专业的句子相交叉。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文中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送的,辨别语言信息,要读懂语 句本身的意思(对题目的语义和各选项的语义应先作正确领会)。 在此基础上,或许要抽象概括,或许要排除干扰信息。筛选文中 的重要信息,先要找相关信息群(与题目指令有关的语句),再思 考信息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题目的关系,然后才能提取有效信 息。 四、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分析与归纳要恰当,前提就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要正确无误。 要求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 即能够正确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者能够通俗易懂地概述研究对 象的成因、科研成果的奥秘及价值。 【知识梳理】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 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 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 研究应用前景的文章。 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是这样的: 第一段:大多介绍说明对象,提出主要观点; 第二段:大多按时间顺序说明实验、研究过程,以及遇到的 问题; 第三段:大多解释科学原理; 第四段:大多展望未来前景,或说明科学将给人们带来哪些 好处,或说明我们将面临哪些问题。 所以我们做此类文章的时候应该要掌握以下的技巧: 1.认真品读原文,标记重要信息(文字的或符号的)。 重要的文字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 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叹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 语、主旨语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 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 它们,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2.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 通过第一遍阅读,对原文有了初步的印象,产生了一定的感 性认识。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体材 料,这些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争 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 能急于求成,草率了事。 3.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 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 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 4.缩小范围,仔细取舍,选出答案。 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都能比较正确地 选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确定好作答 范围之后,要找出该范围中最能体现答案的骨干词句或核心信 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科学连缀,直至选出准确的答案。 【典例精析】 【例题1】 (2020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 成9~11题。 全文见书本200~201页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观察事物时,特定背景的存在,会影响人们的视觉感知。 B.“前见”的存在,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做到实事 求是。 C.在科学上,理论“先行”有时候干扰了科学家的新发现。 D.即使眼见的是真实的,但对眼见的解释有时不一定是真 实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 其中“不可能做到”过于绝对,且明显与全文 末句的中心矛盾。这种绝对化的判断是我们做阅读题时应当重 点关注的。 10.根据文章,下列事例能体现“眼见为实”的一项是 ( ) A.我们看到两条平行线在有辐射线条的背景中变弯了。 B.魔术师在表演时,观众看到金属汤匙变软了,然后变弯 了。 C.微粒派在康普顿效应的观察中,认为看到的光是“微 粒”。 D.波动派在光电效应的观察中,认为看到的光是“波”。 【答案】 C 【试题分析】 在③段“对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的观察中, 微粒派‘看到了’光是微粒,但在对光的干涉、光的衍射等现象 的观察中仍然坚持看到的光是‘微粒’,这就‘不实’了”句中 可知,“但”字前面是肯定的(“为实”的),后面才是“不实” 的。 11.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主要从生理机能的限制和主观意识的限制两方面 解释了“眼见而不实”的原因。 B.③段用科学观察中的“眼见而不实”的事例,从反面论 证了“前见”对人的影响。 C.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 行论述,论证严密。 【答案】 C 【试题分析】 这一题迷惑性比较大的地方在于“对比论 证”。文中多次出现成对的事实材料(“前见”的两面性,对玫 瑰的不同看法,微粒派和波动派等),但仔细阅读一下,就能发现, 它们成对出现是为了证明一个论点的同一面的,这并非对比论证 (在职中阶段,对比论证就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不包含类比论 证)。 【例题2】 (2019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 成9~11题。 全文见书本202~203页 9.关于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对狗做的实验,下列理解不符合文 意的一项是 ( ) A.实验需要的“情绪气味”来自志愿者在不同情绪下的 汗液样本。 B.实验通过宠物狗感受不同情绪气味后的反应,来判断狗 能否“嗅”出人的情绪。 C.宠物狗在房间里闻到不同气味后,对主人和陌生人都作 出了不同的反应。 D.实验表明,狗在感知人类的情绪方面,嗅觉作用不亚于 视觉、听觉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来自第3段,B项来自第2段对实验目的的说 明,C项来自第5段。D项对嗅觉与视觉、听觉的比较,原文并没有 出现(第6段中只是说到“嗅觉作用被严重低估”)。 10.根据文意,下列支持狗能“通过视觉向人类传递信号”这一 观点的一项是 ( ) A.人面向狗,并向它展示手中的食物,狗吐了吐舌头。 B.人面向狗,手中没有食物,狗向人扬起眉头。 C.人背对着狗,并向它展示手中的食物,狗吐了吐舌头。 D.人背对着狗,手中没有食物,狗看了人一眼。 【答案】 B 【试题分析】 A、C两项,有“手中的食物”作干扰项,不能 证明“视觉”的作用,D项“看了人一眼”则不能证明“传递信 号”。 11.下列对原文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狗如何单独通过嗅觉来感知人类情绪并作出反馈,科学 家通过实验轻松找到其机制。 B.不仅狗能通过多种感官感受到人类的情绪,人类也能感 受到狗传达的多种信息。 C.对人与狗之间双向关系的了解,能帮助人更准确地感受 到狗向人传递的信号。 D.狗对人类的“情感联系”,建立在人与狗的长期相处以 及人类对狗驯化的基础上。 【答案】 A 【试题分析】 意大利科学家的实验只是证明了狗能“单独 通过嗅觉来感知人类情绪并作出反馈”,但没提及发现其中的机 制;且第7段中匈牙利科学家说法中有:“研究其中的机制,并非 易事”。 【例题3】 (2018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 完成9~11题。 全文见书本204页 9.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不支持科学家布拉西尼的理论推测的 一项是 (  ) A.猿类动物在采取直立姿态时,会出现偏向一边肢体的倾 向性。 B.黑猩猩在直立时,左撇子与右撇子出现的概率是相等的。 C.研究发现,200多万年前古人制作的石器和工具没有显 示右手偏向性。 D.150万年前古老人类分支能人和直立人制作的石器证明 了早期人类惯用右手。 【答案】C 【试题分析】A、B两项都说明猿类动物在直立行走后出现左右手 不对称使用的现象,D项则说明早期人类使用工具后出现偏向使用右手 的普遍现象:都可以作为布拉西尼理论的佐证。只有C项不能证明左右 手使用的偏向性。(注意B项,不管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都是属于左右 手使用不对称的。) 1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动物大脑两半球的神经活动是分工的,左半球控制右侧 身体,右半球控制左侧身体。 B.海德堡人的牙齿化石的磨损情况,显示了60万年前史前 人类已偏好使用右手。 C.除了偏手性现象,人类中的大多数还有大脑左半球处理 大部分语言信息的偏向性。 D.从“语言人假说”可推断,人类右手偏向性的出现早于 左脑专司语言处理职能倾向的出现。 【答案】D 【试题分析】从倒数第2段可以得知:“语言人假说”认为,“右手 性偏好可能只是左半球大脑语言处理能力进化的‘副产品’”,“倾 向于右侧的偏向性则在稍后随着语言的进化而产生”,说明右手偏向 性不是“早于”左脑专司语言处理职能倾向的出现。 11.关于多数人是右撇子的原因,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  ) A.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多数人是右撇子的原因与大脑对 身体的控制有关。 B.普通人认为右手使用方便造成了右撇子,但实际上左撇 子也有独特的优势。 C.确定人类右手偏向性出现时间的证据,也解释了多数人 是右撇子的原因。 D.把语言进化和右手偏向性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可能会找 到多数人是右撇子的原因。 【答案】C 【试题分析】从倒数第2段可以得知:“这些证据只是告诉我们人 类偏向于使用右手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并没有告诉我们原因”。 【例题4】 (2017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 文,完成9~11题。 全文见书本205页~206页 9.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鱼类很有可能拥有意识情感”这 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鱼类能对水中恶劣的环境作出反应,有简单的行为技能。 B.鱼类的大脑和哺乳动物的大脑在杏仁核和海马体的进 化起源上是相同的。 C.有些鱼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有些鱼类会对有毒刺激物 作出反应。 D.有些鱼类在压力环境下出现了“应激性体温过高”现 象。 【答案】 A 【试题分析】 从第2段可以得知:“那些认为鱼类没有此(情感 和意识)能力的科学家指出”,“鱼类……只有简单的行为技 能”,“根据这一观点,鱼类对恶劣环境的反应只是一种条件反射”。 说明A项说法是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的观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 从第4段“鱼类是外温动物,即冷血动物,它们需 要移动到一个与其身体内部生理状态相匹配的水温环境中去”得知, 受困斑马鱼游动到温度较高的领域是因为之前它们出现了“精神性 发热”。 10.关于索尼亚研究团队的斑马鱼实验,下列说法不符合文 意的一项是 (  ) A.斑马鱼实验测试鱼类在压力环境下是否因为情绪的变 化而产生体温的变化。 B.实验通过把斑马鱼困在鱼缸中央极小的渔网中来触发 斑马鱼的压力情绪。 C.受困的斑马鱼被释放后较长时间地待在温度较高的水 域中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体温。 D.斑马鱼实验结果让科学家认识到了鱼类也存在“精神 性发热”现象。                         【答案】 D 【试题分析】 第4段中“在此之前,科学家们认为蟾蜍和金鱼没 有显现出这种发热现象。而索尼亚研究团队将斑马鱼放在压力环境中 进行实验(将其困在实验鱼缸中央一个非常小的渔网中),发现事实并 非如此”。可见实验是证伪而非“证实”。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一些科学家认为,鱼类的大脑较小且简单,缺少负责协 调高层次信息处理的大脑 皮质,因此鱼类没有情感和意识。 B.判断鱼类拥有情感和意识的标准很多,学习能力是其中 之一,许多鱼类通过学习能完成极其复杂的导航行为。 C.在大脑杏仁核和海马体受损的情况下,鱼类和哺乳动物 都会出现类似的行为反应,这表明鱼类与哺乳动物拥有类似的大 脑功能。 D.科学家们之前对脊椎动物出现“精神性发热”现象作 出的结论,得到了索尼亚研究团队实验的证实。 【例题5】 (2016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 文,完成9~11题。 全文见书本207~208页 9.关于细菌的耐药性,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加大培养液的青霉素浓度能得到耐青霉素的菌种,说 明滥用抗生素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 B.德国科学家的噬菌体实验证明,某些细菌的抗体突变 是自然发生的,与噬菌体是否存在无关。 C.果蝇试验说明,―些耐受DTT的果蝇在接触DTT之前就 具有耐受性,并不是逐渐积累的结果。 D.“影印培养法”试验说明,细菌的耐药性可能是在青 霉素发明之前就存在了,与青霉素的使用无关。 【答案】 A 【试题分析】 “说明滥用抗生素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不当, 因为后面的第4、5段的内容都反证了这一结论。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的基因产生突变,细菌进而产 生了耐药性。 B.在某些细菌群体中,耐药突变的菌株一直存在,不过它 们只是少数。 C.环境的变化造成了细菌的性状的变化,使得细菌在适 应抗生素的过程中,获得了耐药性。 D.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观点也是强调环境在物种进化 中的主导作用,与达尔文的 “自然选择”一样。 【答案】 B 【试题分析】 第7段第2句中有说明。A、C项是本文所否定的 “拉马克主义”观点;D项“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样”不当,第 6段说明“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1.关于制止滥用抗生素的理由,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 项是 (  ) A.大量滥用抗生素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为这种行为导 致了细菌群体的生态平衡被 打破。 B.大多数感染人体的是非耐药菌株,容易被抗生素控制、 杀死,这样耐药菌就有可能成为优势菌株。 C.就个体而言,平时坚持不滥用抗生素就可以保持个体 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那样做。 D.只要有部分人滥用抗生素,就会导致耐药菌种的产生, 最终是所有人都要为部分 人的滥用行为买单。 【答案】 C 【试题分析】 文章最后两段明确下结论,个体对抗生素的敏感 性不会因自身不滥用抗生素而得到保持。 1. (2011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 9~11题。 全文见书本209~210页 9.关于镭的发现过程,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贝克瑞尔发现没有曝光的底片被铀盐感光了。 B.居里夫妇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测量铀辐射能量的微小变 化。 C.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只留下镭这个未知元素的空缺。 D.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铀、钋和镭。 【同类比较】  【答案】 C 【试题分析】 通过审题干,知道本题要求是选择“关于镭的发 现过程”,而选项C并不是“关于镭的发现过程”。而且,原来是“正 好填补了……一个空缺位置”,并没有指出是“唯一”的一个空缺, 显然也是错误的。故选C。 10.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实验中,居里夫妇从辐射能量的变大,推测铀矿中可 能含有新元素。 B.居里夫妇分离出了少量纯净的镭,用作实验室的照明。 C.镭的蓝光在当时被认为是可以治病的,还具有某种装 饰作用。 D.镭的辐射损害了居里夫妇的健康,可见当时的科学家 对辐射的危害认识不足。 【答案】 B 【试题分析】 从文中“居里夫妇分离出了少量纯净的镭,它在 夜间的实验室中闪闪发光”可以看出,居里夫妇分离出少量纯净的镭 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作实验室的照明”,显然是曲解原文意思。故 选B。 11.下列对标题“温暖的蓝光”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  ) A.镭能够放出电光。 B.镭具有辐射能量的特征。 C.镭的发现给科学界带来鼓舞与振奋。 D.镭的发现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期待。 【答案】 A 【试题分析】 完成本题,要充分理解题目中“温暖”的含义, 原文侧重指出镭元素发现的价值和意义,故从物理性状上说其“放出 电光”既不符合事实,更不会是拟定标题的本意。故选A。 2.(2009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 9~11题。 全文见书本211页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SL-9号彗星撞击木星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这引起了人 类的担忧。 B.彗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绝灭的观点,得到了一些科学 家的认同。 C.中生代地层的石灰岩里含有丰富的铱元素,证实了曾 有彗星多次撞击地球。 D.《埃里斯宣言》认为,近地小天体的碰撞对地球生态 环境和生命演化至关重要。 【答案】 C 【试题分析】 文章中的第三自然段中说“SL-9号彗星的发现 者推论”,“推论”并不能完全证实,而且C项中说是“多次”,文章 并无此叙述。 10.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作者向居维叶道歉的理由的一项 是 (  ) A.作者认为,居维叶的“灾变论”,客观上符合进化论, 对科学发展有突出贡献。 B.作者在编著《生物史图说》时曾批判了居维叶的理论, 如今感到有失公正。 C.作者认为,不能因为居维叶的理论曾遭到批判,就否认 他的学说。 D.作者认为,对科学的态度应实事求是,有错误就应该承 认。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选项并不是因为“客观上符合进化论,对科学 发展有突出贡献”而向居维叶先生道歉,此项不能作为道歉的原因。 1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题目别致,能够引起读者对居维叶先生的好奇,从 而引发阅读兴趣。 B.文章第一、二段末的两个问句,引起读者对彗木相撞 事件的注意,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第二段对彗木相撞的描写形象生动,让读者感受 到近地小天体碰撞地球时可能带来的灾难。 D.文章由现象引出论题,最后一段引用恩格斯请求鸭嘴 兽原谅一事,凸显题意,首尾呼应。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最后一段引用恩格斯请求鸭嘴兽原谅一事,并无 首尾呼应。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全文见书本212页~213页 【答案】C  1.对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的“研究”,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是 (  ) A.为以往的人类大脑中存在时间记忆细胞的推测找到了 令人信服的证据。 B.发现了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存在可以储存时间记忆的 神经元细胞。 C.研究了时间记忆细胞的形成及它们控制人们行为和学 习活动的机制。 D.借助实验研究成果,找到了一些帮助帕金森综合症患者 改善记忆的方法。 【答案】D 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人体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主要集中在脑部前 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区域。 B.有了可以制造“时间记忆标签”的神经元细胞,人 们的记忆活动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C.脑部时间记忆功能受损,寻找和传输时间记忆就慢, 也就不能完成正常的日常行动。 D.安·格雷布耶尔的研究实验被有关专家视为是对脑 部时间记忆机理的全新阐释。 【答案】A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准确的时间记忆对于开车、弹钢琴极为重要,所以, 记忆力缺失的人不宜做这些工作。 B.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多而活跃,对往事发生的 时间就会印象深刻,记忆准确。 C.人们在时间感觉上觉得过得快还是慢,取决于脑部时 间记忆功能的好坏。 D.人体对于光线、声音、触觉、冷热感知、嗅觉等有 特定的感觉接受器,无需通过大脑。 全文见书本213页~214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答案】B  4.下列关于“双酚A”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双酚A是一种低毒化学物质。动物研究显示它与癌症、 糖尿病、心血管病等诸多健康问题有关。 B.双酚A具有无色透明、不易碎裂等特性,所以长期被当 作生产塑料餐具、塑料水壶、婴儿奶瓶、手机、医用 输液管等各种用品的原材料。 C.双酚A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化工行业,双酚A主要用于 生产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 D.双酚A会微量残留于食品盒和饮料罐等制成品中,它能 析出到食物和饮料中,从而进入人体。                         【答案】C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一方面质疑双酚A的安全性,一方面仍放心地广泛 使用含有双酚A的塑料制品,这是因为“剂量大小决定 危害”的传统毒理学观点影响了人们对双酚A危害性的 认识。 B.多年来对双酚A安全性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在动物身上进 行的,来自流行病学方面的相关研究还太少,双酚A可能 产生的健康风险目前还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C.目前,双酚A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一些政府的重视,加拿 大、美国和欧盟各国已经对双酚A下达了禁令,但中国 还没有关于双酚A在某领域的禁用政策出台。 D.双酚A的析出与溶剂的极性和温度有关,所以在日常生 活中正确使用聚碳酸酯塑料制成的食品器具,可以避免 析出更多的双酚A,减少双酚A的摄入。 【答案】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的“年度中国食品包 装行业‘十大隐忧产品’”中,太空杯与婴儿奶瓶榜上有 名,可能就与这两种塑料制品中含有双酚A有关。 B.美英科学家宣布的双酚A有害的结论可能将有助于推动各 国立法禁止在食品器具和食物包装中使用双酚A这种工业 化学物。 C.我们要尽量少用已经老化或有划痕、有磨损的聚碳酸酯 塑料器具,因为老化或有磨损的塑料器具含有更多的双酚 A。 D.塑料制成的一次性水杯、饭盒等用品中很可能含有双酚A, 所以我们应尽量减少使用这些一次性塑料制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全文见书本215页 【答案】A 7.下列关于“左斜视”现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斜视”指在观察一个人时目光左移落到对方面部 右侧的生理现象。 B.“左斜视”现象只在观察人类面孔时才发生,观察其 他动物和无生命物体时则不会发生。 C.“左斜视”现象只发生在人类和狗身上,还没有发现 其他动物有此现象。 D.“左斜视”现象可能是为了能更准确地读懂一个人的 面部表情。                         【答案】D 8.下列对狗具有“左斜视”倾向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人类面部的右半侧比左半侧更善于表达情感。 B.狗的智力能够达到14个月大的婴儿的智力水平。 C.狗已经与人类友好相处了数千年。 D.狗只能用大脑右侧解释人类的面部表情。                         【答案】C 9.下列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狗在看倒置的人类面部图片时也会发生“左斜视”现 象,而人类却不会,可见狗的“左斜视”功能比人更发 达。 B.人类在面对倒置的面孔时不发生“左斜视”,因为人 类是用大脑左侧来处理左侧视野内的信息,大脑左侧 比右侧更适合解释人类面部表情。 C.具备“左斜视”功能,能够判断人类表情,是狗能够成 为宠物的原因之一。 D.狗只对人类发生“左斜视”,面对其他动物时没有任 何“左斜视”倾向,说明狗同它们的关系不够友好亲 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全文见书本216页~217页 【答案】A 10.对朱布林的理论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火星殖民地化将分为三个步骤,并且提出了三套行 星升温方案。 B.朱布林认为火星上不能种植枫树,火星植物要先从 能光合作用的细菌和地衣培植起。 C.火星土壤中的气体解放出来以后,火星气候就会得 到改善,火星升温就可以实现了。 D.朱布林的理论为火星居民找到一个处理死亡植物的 办法,从而避免二氧化碳的泄漏。 【答案】D 11.下面的各项中不能作为“火星升温”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火星升温是实现火星地球化的首要条件。 B.“加热火星”能使大量被土壤吸收的二氧化碳得以释 放。 C.火星赤道表面温度保持高于或等于32华氏度,火星上才 会有液态水。 D.火星土壤中释放出来的气体将在20年的时间里使气温 上升10华氏度。                         【答案】C 12.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2250年,火星居民就可以脱掉太空服,在火星上自由自 在地行走。 B.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可以培育出具有超级氧气生产能 力的变种植物,制造出更多的氧气。 C.按计划只要实施五个步骤,过了1000年,火星就可以变 得像地球一样生机勃勃。 D.1000年后,只要火星上的二氧化碳已转化为氧气,人类 就可以大规模移居火星。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全文见书本217页~218页 【答案】A 13.关于人体身高的影响因素,下列哪一项是没有起作用的 (  ) A.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 B.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 C.肝脏等组织 D.父母遗传的因素 【答案】D 14.关于武大郎身材矮小的原因,以下表述属于不可能的因 素是 (  ) A.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的甲状 腺激素分泌不足。 B.对青春期的影响很大的性腺分泌较少。 C.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 结果。 D.父母遗传的因素。 【答案】B 15.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长高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是 (  ) A.生长激素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然后就产生生长因子。 B.生长激素分泌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 C.生长激素是先通过生长因子,然后再对骨骼起直接作 用。 D.如果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 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全文见书本218页~219页 【答案】C 16.下列各项不属于研发一套新的激光系统阻止小行星撞 击地球的技术条件的是 (  ) A.强激光系统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拦截距离远以及 不受外界电磁波干扰等优点。 B.强激光束从发射到击中来袭的小行星所用的时间极 短,延时问题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C.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在军事上应用化学激光器 技术。 D.强激光束没有弯曲的弹道,因此根本不需要预设提 前量。                         【答案】A 17.下列对小行星“阿波菲斯”的有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阿波菲斯”的运行轨道将可能被科学家研发的激 光系统改变。 B.“阿波菲斯”在 2029 年将运行至离地球只有 2.2 万英里处。 C.科学家对“阿波菲斯”目前的运行轨道尚不清楚。 D.“阿波菲斯”如果侥幸没有撞上地球,也会撞毁在 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卫星。 【答案】D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科研人员将在美国军方的主导下 完成对为改变袭击地球小行星轨道而构想的激光系统 的研究和开发。 B.大约在 6500 万年前,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碰撞后导致 恐龙灭绝,因此,如果 2029 年“阿波菲斯”撞击地球, 将可能导致人类灭绝。 C.欧洲宇航局、美国宇航局在全世界征集跟踪小行星以 及精确探测其轨迹的最佳方法,“阿波菲斯”的运行 轨道就是由应征者计算出来的。 D.如果小行星“阿波菲斯”在 2036 年不幸撞上地球, 后果将非常严重,撞击所产生的能量足以使两个欧洲 国家消失。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全文见书本220页 【答案】C 19.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 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鼠遗传研究将揭示人类主要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 基础。 B.老鼠遗传研究将找到人类主要疾病的新药物和新疗法。 C.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 列。 D.老鼠遗传研究将弄清不同的人类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 的影响。                         【答案】C 20.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欧洲老鼠”计划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它将消 除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 B.如果“欧洲老鼠”计划能使科学家知道人体两万种基 因的作用,就能提高人类智力。 C.如果能够发现“黑六”体内每种基因的作用,相应的 人类基因的作用就能得以了解。 D.“欧洲老鼠”计划的研究和实施将极大改善人类的生 存环境,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 【答案】B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洲老鼠”计划将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研究。 B.“黑六品系”的老鼠在计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 此之外,科学家还没有使用其他品种的老鼠进行研究。 C.动物之间会存在一些共同的属性,比如生病的性状可能 相似。 D.人类对基因的研究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欧洲老鼠” 计划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全文见书本221页 【答案】D 22.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 误的一项是(  )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 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 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 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 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答案】C 23.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项 是(  )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 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 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 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 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 元中有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 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答案】A 2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 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 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 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 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 进展。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7题。 全文见书本222页 【答案】D 25.下列对“深海声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海声道是可以让声音以由快变慢再由慢变快的速度 清晰地传播到大洋深处一定范围内,并总是向声速慢的 一面弯曲的特殊界面。 B.深海声道是位处深海一定深度范围内,环绕地球达半圈 并且能使声音在其中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 迹象的特殊声道。 C.深海声道是以深海等温层为界面形成的,因而能保证声 波迅速而不受损失地传播到深海一定范围内的特殊的 声道轴。 D.深海声道是声能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而不受损失地在大 洋深处的一定深度范围内传播,从而让声音可以传得很 远的特殊声道。 【答案】B 26.根据文意,不属于深海声道“奇异”特点的一项是(  ) A.深海声道可以使声音传播到很远而没有减弱的迹象。 B.在深海声道中声速基本上不再受温度和海水压力的控 制。 C.在深海声道中传播的声音能折回声道轴而能量不受损 失。 D.声能在深海声道中总是被限定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 范围内传播。                         【答案】B 27.联系上下文,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 符的一项是 (  ) A.在声道轴上方,随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水温度会越来越 低,声速也因此越来越慢。 B.在声道轴下方,声速和海水深度成正比,和海水温度成 反比。 C.这样的声速差别正是使声道轴上下方的声音不断折回 声道轴的重要原因。 D.声道轴上下方声速的变化基本上是太阳照射和海水压 力影响的结果。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0题。 全文见书本223页~224页 【答案】C 28.下列对于雾霾天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对城市大气环境、 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影响较大。 B.雾霾天气的大范围出现,主要是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 较好的大气环流形势下,而且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C.雾霾天气之所以形成污染,是由于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 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和颗粒物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生成的 相互作用。 D.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最后的消散往往受到冷空 气入侵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 关系。 【答案】B 2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的雾霾天气过程来看,雾霾 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PM2.5浓度、相对湿度、温度与 风速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B.在持续时间长的雾霾混合性天气的全过程中,相对湿 度、温度与能见度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风速 与雾霾天气能见度的关系则成正相关。 C.在持续性雾霾天气的整个过程中,PM2.5与能见度是明 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二阶段,它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 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D.北京的雾霾天气有以下特点:霾日多,雾日少;霾日分 散,雾日集中;雾霾天气中,大雾在东南地区发生频繁, 但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 【答案】B 3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 最大,但是雾天气和霾天气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却有着 明显不同。 B.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大多很难消散,对城市环境 的危害很大,容易酿成雾霾灾害。 C.雾霾天气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体现了民众关 注度的提高,也可以反映出政府关注民生、直面问题 的工作态度。 D.雾霾天气极易酿成雾霾灾害,如果对它的气候特征和 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采取针对措施,就有利于防范 雾霾风险。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