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
文学鉴赏在广东省高职高考是每年必考的内容,要求初步鉴
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诗歌内容大都为唐宋
诗词。题型基本稳定:一道选择题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
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道选择题是考查文学常识,简答
题是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方法点拨
做选择题要注意:
1.注重五读:读诗题、读作者、读注释、读原诗、读背景。
2.认清陷阱,推出答案。
做主观鉴赏题,主要有如下方法:
四、诗歌整体阅读
第一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
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
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
飘逸、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壮阔、豪迈奔放、沉郁顿挫、
慷慨悲壮、平和冲淡、旷达飘逸。
3.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试题分析】
(步骤一)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
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
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二种模式 分析形象、意境型
1.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或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在高职高考中经常见
到。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
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
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
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
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单纯
地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为什么
而“感伤”。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
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
分析。
【试题分析】
(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
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
心境。
第三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请分析这首诗的
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
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
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
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
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
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
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
般是哲理诗。
表现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
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
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
裙。”
(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
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
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3.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试题分析】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的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
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
的孤独寂寞。
【典例精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6题。
霜
[宋]欧阳修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心折败荷倾。
奈寒惟有东篱菊,金蕊繁开晓更清。
题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坠北风中。
16.(1)两首诗所写的菊花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2)在写菊花时,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都具有凌霜盛开,高洁不屈,傲骨超脱的品
质。
(2)《霜》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一夜风霜后芭蕉和荷花衰败和
凋零的景象衬托出菊花,独自傲立在秋霜中,开得更加繁盛的形
象,突出了菊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题画菊》运用了托物
言志的手法,刻画了菊花不与其他花一同开放,而且宁愿抱住枝
头干枯,也不肯坠落尘土的形象,抒写出诗人心怀故国,绝不向
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和高洁情怀。
【例题2】 (2018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2~13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唐]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①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梅 花
[清]汪中
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
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注】 ①江岭:指大庾岭等五岭,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唐代
罪人常流放于此。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孟诗前两句写友人由“才子”沦为“流人”,感叹其境遇的变化。
B.汪诗前两句用“孤”“寒”二字渲染阴冷气氛,“款款”二字写
春天到来缓慢。
C.孟诗后两句写景虚实结合,虚写江岭的梅花,实写北地的春色。
D.汪诗后两句写故园花落、江上花开,一“落”一“开”,形成对比。
【答案】 B
【试题分析】 “渲染阴冷气氛”不当,此处梅花独开,正是“春风款款
来”之时,哪怕此前有“阴冷”也当是随花开一扫而去了。
13.两首诗都写了梅花,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
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 孟诗借“才子”与“流人”,“江岭”与“北地”两处对比,感
叹异地景色再好总比不上故园之春,借以表达出对好友才虽高却被流放的不
平以及对其深切的思念。汪诗则借“孤馆”与“故园”花开的迟与早,抒写
乡思之深挚与急切,“孤馆”“一枝”等字眼则带有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投
影,寄托着高标逸韵的情怀。
【试题分析】 (略)
【例题3】(2017年广东省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
成12~13题。
汴河亭①
[唐]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②。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的东段。隋炀帝为了东游广陵(今江苏扬州),
倾全国民力财力开凿了名为通济渠的运河。②迷楼:宫殿名。隋炀帝晚年沉迷
女色,官员为他修建迷楼。景阳:南朝陈后主所建宫名,宫中有景阳楼。隋军
攻入景阳宫,陈后主与宠妃躲入宫中枯井,被隋军俘虏。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隋炀帝为了东游广陵,凿渠分引昆仑山上流下
的水,大修运河。
B.颔联中“百二禁兵”“三千宫女”渲染了隋炀帝东游
时的浩大声势。
C.尾联由隋炀帝的“迷楼”联想到陈后主的“景阳楼”,
意蕴深刻,发人深思。
D.前三联叙事写景,意境阔大,豪放雄壮,奠定了全诗
的情感基调。
【答案】D
【试题分析】前三联不能反映本诗的主旨,也不是情感基调所在。
本诗尾联是对前面的反转,转而批判帝王荒淫亡国,这个反转又并非
直接批判,而是寄托在眼前的景物——汴河亭之上,发人深思。
13.请分析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中
“动”“浮”二字的妙处。(5分)
【答案】“鼓震”“旗开”都是史实,但诗人用创造性的想象,
鼓声“动”星辰,旗开“浮”日月,这两个字巧用夸张,看似不合
常理的妙用使帝王出游的场景描写免于俗套,带活了全句,使得全
句造形生动,气象雄豪。
【试题分析】(略)
【例题4】 (2016年广东省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
成12~13题。
夜 归
[清]钱澄之
江上霜飞吹客衣,菰蒲艇子夜深归。
征鸿暗叫寻行度,野鸭齐惊破阵飞。
追水林峦行失去,远村灯火望中微。
犬声出屋舂声歇,知有人开竹里扉。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写夜归的过程,循序渐进,娓娓道来,似一幅江上夜行
图。
B.前两联在描绘江上夜深行舟的所见所闻时,也刻画出秋天
的特色。
C.颈联通过两岸景物的变化写出了夜晚船行水上的独特感受。
D.全诗移情入景,既有雄豪悲壮的格调,又有一种缠绵的情致。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诗写作者在夜归时,十分享受那种恬静闲适的
隐居生活,没有“雄豪悲壮”,也无所谓“缠绵的情致”。
13.诗中主人公夜归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本诗写主人公夜归,景物被化静为动,灵动新颖;人物
恬静自然,闲散淡泊。两者水乳交融,这正是作者在隐居生活中怡然
自得心情的反映。
【试题分析】 (略)
【例题5】 (2015年广东省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
成12~14题。
山 行
[唐]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展示了一幅幽静的村野图画。
B.颔联描绘出奇峰倒影、群鹿留踪的图景。
C.颈联描写了山民欢庆劳动丰收的生活场景。
D.全诗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在山村的见闻。
【答案】 C
【试题分析】 颈联作者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
—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并
未描写山民欢庆劳动丰收的生活场景。
13.下列对这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
B.颔联运用了白描手法。
C.颈联是工整的对偶句。
D.这首诗的韵脚有“人”“分”“群”“闻”“云”。
1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A
【试题分析】 此诗是近体诗,七言律诗。
【答案】 这首诗前三联写出了作者对山村风光的喜爱之情,第
四联流露出作者隐居云山的愿望。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岁暮①
[唐]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
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
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岁末暮年,漂泊异乡,诗人感到孤独寂寞。
B.天气不好,漫天烟尘,加上鼓角刺耳,令人心烦。
C.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D.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
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答案】B
【试题解析】 “烟尘”非指“天气不好,漫天烟尘”,是采用了借
代的修辞手法。“烟尘”指代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
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面对紧张的战争,艰危的时局,诗人对国事深深忧虑。虽
然远离朝廷,却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
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
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3~4题。
初春小雨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
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
B.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
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C.第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早秋
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D.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
味。
【答案】C
【试题解析】 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两句写景,好在
哪里,请简要作分析。
【答案】开篇两句写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都城长安的街市被绵绵的雨丝笼罩着、滋润着,小雨细软、滑润、
柔和,这是“润物细无声”的好雨,是仅能“浥轻尘”而不湿衣的细
雨。描写早春小雨的这一句是下一句描绘春草初萌的极好的铺垫。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5~6题。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 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
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
名华清宫。
*5.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吴诗首句中一个“飞”字具有动态的美感,描绘出了
华清宫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
B.崔诗首句中一个“遮”字写出了磴道荒草丛生的景象,
也暗示了华清宫久无人来。
C.吴诗“绿树”两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
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
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
D.崔诗“明月”两句,描绘了多情的明月,虽然依旧出没
其间,但玉阑纵存,已无人相依,突出了荒凉寥落的氛
围。
【答案】C
【试题解析】 非赞美之情,而是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
的统治者,表达愤怒之情。
6.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
对比,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崔诗通过对
华清宫凋零衰败景象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流露出对唐朝
当年兴盛繁荣的缅怀及时过境迁的伤感。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区)人。
*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此诗开篇点题,“谷口”两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
在;“春残”两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
的所见所感,思路稍有混乱。
B.“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句中一“残”、一
“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
凋零的气氛。
C.“不改清阴”,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
美和谐统一的特征。
D.“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以流水对的形式,用
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
幽竹的“待我”之情。
【答案】A
【试题解析】 “思路稍有混乱”的表述有错。)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
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
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9~10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
外用青布的幌子。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B.“陌上柔桑破嫩芽”中“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
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C.“斜日寒林点暮鸦”的意境与马致远《天净沙·秋
思》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相似。
D.“青旗沽酒有人家”由写景转入写人的活动,打破了写
景的单调,使诗歌更显生机。
【答案】C
【试题解析】 “斜日寒林点暮鸦”,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表现的是初春时春意盎然的景象。而马
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写的藤是枯萎的藤,
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还有凄凉的鸦声,渲染的是深秋晚景
图。意境完全不一样。
10.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
分析。
【答案】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
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
官场,热爱田园生活,及其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与追求的思
想感情。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1~12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1.下列对诗歌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木落雁南度”描写的是秋天诗人所见“早寒”的
景象,
而“北风江上寒”更多的是 着眼于诗人自身的感受。
B.“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一个
“尽”
字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
C.“我家襄水曲”是诗人对眼前所见到的家乡的感慨。
D.尾联既实写诗人当时面对的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
途
失意的悲慨。
【答案】C
【试题解析】 下句“遥隔楚云端”可见家乡可望而不可即,非
眼前之景。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
分析。
【答案】诗人通过对秋天江边景色的生动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
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14题。
江陵使至汝州
王 建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1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回看巴路在云间”表明了诗人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经很
远,回程已快接近尾声了。
B.“寒食离家麦熟还”,这句平平道出,只是客观地交代离家和
归家的时间季节。
C.“日暮数峰青似染”描写了日落时作者所见的山峰的连绵不
绝和深青色彩。
D.“商人说是汝州山”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作者归途中的所闻
之事,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着一字,却自有一番韵外之致,
一种悠然不尽的远伸。
【答案】B
【试题解析】 这句确实平平道出,但非只是客观地交代离家和归家的时
间季节,而是把此行往返路途的遥远,路上的辛苦劳顿,盼归心情的急切以及
路途上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都隐然见于言外。
14.这是一首记行诗,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诗中体现的
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出使江陵返回故乡,临近汝州时,看到金黄的麦浪,
听到随行的商人说远处的青峰便是汝州的山峦,心中涌起了一种激动
的喜悦之情。
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5~16题。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5.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不同,贺诗喜爱、赞赏柳树,
曾诗贬斥、嘲讽柳树。
B.两首诗是咏物诗,写的都是早春时节的新柳。
C.贺诗描写春柳转移到春风上来,从而开辟新的艺术天
地,诗人所歌咏的不仅是柳树,借柳树歌咏春风,歌咏
春天的到来,借助比喻修辞写出柳的娇嫩,勾画出的
是一种碧绿。
D.曾诗以“未变初黄”点出暮春时节,以“未变初黄”
的暮春写到“天地有清霜”的秋天,写出柳树从复苏
到凋零的全过程。
【答案】D
【试题解析】 早春时节。
16.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
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
么。
【答案】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
人(或“得势猖狂的小人”)。
九、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7~18题。
咏怀古迹
杜 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7.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事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
像的感受。
B.第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
云霄。
C.第五、六句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与伊尹、吕尚、萧何、曹
参相比,也不相上下。
D.第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改变汉朝灭亡的命运,赞扬他
“鞠躬尽瘁”的精神。
【答案】C
【试题解析】 “失萧曹”的意思是相比之下使萧曹失色。
18.全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试做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以“宗臣”为诗眼总领,以激昂的笔触热烈地称颂
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并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十、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9~20题。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起句“海上生明月”,已经雄浑阔大,点名题中的“望月”。
B.第二句“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C.颈联细腻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D.尾联写因月而酣睡,在梦中将对方思念。
【答案】D
【试题解析】尾联并没有写因月而酣睡,而是说月光虽然可爱,却
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
亲人好好地相会。
20.“海上生明月”一句中“生”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此处“生”是“升”、“升起”的意思。一个“生”
字写出了一轮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