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3 单元)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 1 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
性。
1.了解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分析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2.了解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的杰出影响和作用。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意义。
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玻利瓦尔、章西女王的主要事迹。
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残暴的殖民统治,激起了殖民地人民强烈的抗争。在拉丁美洲,
为反抗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压迫和统治,拉美人民掀起了独立斗争的风暴。在亚洲,印度掀起了声势
浩大的反英民族大起义。今天我们就来追忆历史,缅怀英雄。
让我们一起步入第 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来领略历史的风采。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教师: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
制的地区。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把政治、经济势力扩张到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掠夺和奴役当地
人民。
教师:阅读教材 P2第 1自然段,说一下拉丁美洲的范围。
学生: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教师:拉丁美洲这一名称是如何得来的?
学生:拉丁美洲所在的地区大约从 16世纪初开始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当地居民以西班
牙语和葡萄牙语为主要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拉丁语族,故该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
1.背景
史料 1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最先侵入拉丁美洲。西班牙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几乎
全部拉丁美洲,葡萄牙独占巴西,他们残酷屠杀当地居民。为了补充劳动力,殖民者又从非洲掠卖黑人
到美洲做奴隶,残酷地剥削和虐待他们。他们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统治是落后的、残暴的、纯粹掠夺性
的封建主义性质的殖民统治。
史料 2 独立前的拉丁美洲。
教师:思考殖民侵略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什么?
学生: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大肆掠夺财富,给殖民地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
史料 3 长达 300年的殖民剥削和压迫,使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鸿沟愈来愈深,矛盾愈来愈尖锐,
尤其是土生白人,强烈要求控制政权、发展民族经济。
史料 4 英国、美国还有法国相继完成了各自的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美国的独立战争,给拉丁美
洲的人民带来了希望。看着自己的近邻,通过战争实现了独立,他们备受鼓舞,他们认为自己也可以像
美国那样,通过战争实现自己的独立。
教师: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1)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土生白人对殖民统治的不满。
2.概况
史料 1 玻利瓦尔出生于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城的一个土生白人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游历过
法国等欧洲国家,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1807年开始进行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他带领他的人
民、军队取得了很多胜利。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他在南美独立战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料 2 玻利瓦尔率领士兵作战。
史料 3 圣马丁是南美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814年起组织训练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安第斯军”,
并指挥它于 1818年解放了智利。1821年,率部进入秘鲁,秘鲁宣告独立。不久,他将军队指挥权交给
玻利瓦尔,悄然隐退,在欧洲度过了余生。1878年,阿根廷、智利、秘鲁三国在共同纪念圣马丁诞生
100周年时,共尊他为“祖国之父”。
史料 4 拉美独立国家。
教师: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
时间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领导人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特点 范围广,南北联合作战,有统一指挥
结果 拉丁美洲基本获得独立
教师:思考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意义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意义:(1)赶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赢得独立运动的胜利。(2)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
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3)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胜利原因:(1)拉丁美洲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南北夹击,为民族独立英勇斗争。
(2)有统一的指挥。
(3)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4)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
史料 1 像海绵一样从恒河边上吸取财富,又挤出来倒在泰晤士河中。
史料 2 不列颠的侵略,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
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输入棉纱,最后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史料 3 印度虽然只有巴掌大的乌云,但它会变成淹没英国殖民者的滂沱大雨。
教师: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背景。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1)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3)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过程
史料 1 英国在侵略印度的过程中,感到自己兵力太少,便雇用当地人当兵,为殖民统治服务,这
些人称为土兵。1857年英国军队发给土兵使用涂有牛油和猪油的子弹,土兵都信奉印度教或伊斯兰教,
牛是印度教的圣物,猪是伊斯兰教的禁忌物。土兵认为这是有意地侮辱,5月,驻守密拉特的土兵率先
发动了起义,掀开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序幕。
史料 2 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
史料 3 1857年 6 月,章西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者的起义,章西女王成为领袖。1858年 3 月,英
国派兵进攻章西城。面对强大的敌人,章西女王有胆有识,毫不畏惧,积极迎战。战斗打响后,她亲自
上阵,巡视城防,指挥作战,击退了英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
章西女王身先士卒,最后壮烈牺牲,年仅 23岁。
教师: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时间是什么时候?领导人是谁?
学生:时间:1857—1859年。领导人:印度王公。
教师: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涌现出的最著名的英雄是谁?
学生:章西女王。
教师: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
印度民族大起义并未取得胜利。但却表现出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
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教师:思考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学生:(1)英国殖民者的残酷镇压。
(2)掌握起义领导权的封建王公叛变投降,是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
(3)起义军缺乏统一领导。
(4)起义军在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战略,使敌人掌握了主动。
教师: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两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但都在国家民族遭到殖民压迫时,挺身而出,领导反抗殖
民统治的斗争。
(2)在斗争中,表现出爱国主义精神,为正义献身,英勇作战,意志坚强,不屈不挠,受到了人民
的尊敬和怀念。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波澜壮阔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
的殖民枷锁,基本奠定了现代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图。由于英国殖民者对印度上层采取分化政策,加上各
地起义力量分散,缺乏统一指挥,印度民族大起义最终失败。但是它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民
族独立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章西女王成为印度人民歌颂的民族女英雄。
第 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背景:西班牙、葡萄牙的残酷殖民统治;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领导人:玻利瓦尔、圣马丁,南美“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英国残酷的殖民统治
2.代表:章西女王
3.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第 2 课 俄国的改革
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俄国历史的进步。
1.掌握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 1861年改革的背景、各自的措施及历史作用。
2.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俄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改革,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两次改革的积极
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和观看图片,认识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对俄国历史产生的
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与时俱
进精神。
重点:俄国 1861年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难点:俄国 1861年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彼得大帝,诞生于 1672年,是俄国历史上一位非凡的君王,为使俄国迎头赶上当时欧洲的文明进
步,他挑战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推动巨大的变革,将数百万人脱离黑暗时代,使俄国的版图不断地拓
展,并将俄国推入现代世界。
彼得一世如何进行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果?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了解那段岁月。
一、彼得一世改革
1.沙皇的由来
教师:阅读教材 P6第 1自然段,结合下面图片了解沙皇俄国的由来。
图片展示:
教师总结: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崛起,并兼并其他公国,到 16世纪初建立统一
的俄罗斯国家。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这件事在俄国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从此莫斯科公国发展为
沙皇俄国。
2.彼得一世改革(1689年)
(1)背景
史料 1 当时,俄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
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直至 17世纪末,农
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 20%-25%。 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
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徭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
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
教师:阅读史料,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学生:彼得一世改革前,俄国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俄国盛行封建农奴制,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为改变俄国的落后状态,巩固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彼得一世决心全面改革。
(2)内容
史料 2 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俄国沙皇(1682—1725)。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他制定
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
史料 3 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
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继而发动了战争,
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
技等方面的发展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教师:根据材料及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填写。
教师:提供模板。
方面 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军事 创建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经济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文化教育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社会习俗 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3)意义
史料 4 彼得一世的改革虽然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未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但它却增强了俄国
的军事、经济力量,使俄国由极端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较强大的国家。因此它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
由于军事实力的增强,为以后沙皇的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彼得一世改革有何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俄国开始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保留了农奴制,走上了扩张道路。
思考:如何评价彼得一世?(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帝”?请用史实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拨:
主要成就: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主要局限性:未能废除农奴制度;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改
革加重农奴的负担。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
史料 1 俄国在庄园作坊中劳动的农奴。
史料 2 农奴是欧洲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依附于封建主。农奴使用农奴主的土地。农奴只有
使用权,可以世代相传,封建主可以没收农奴的份地。农奴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可以自由结婚。农奴要
向封建主缴纳人头税、结婚税、财产继承税。农奴还要向封建主服劳役和交纳一定数额的实物作为地租。
封建主不能任意杀死农奴,但可以买卖或转赠。简单地说,农奴是人身权利受到限制的人。
史料 3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欧国家经济比较。
国别
人均收入
(卢布)
铁产量
(万吨)
铁路长度
(公里)
制度
俄国 71
29
(1860年)
1 600
(1860年)
封建农奴制
英国 323
225
(1850年)
14 603 资本主义
法国 150 9 160 资本主义
教师: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料 4 英法联军与俄军在克里木半岛的激战。
教师:在这场战争中俄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俄国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农奴制难以抗衡英、法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克里木战争的惨败,暴露了封建农奴制的落后,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史料 5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教师: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有哪些?
学生交流探讨,得出结论。
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军事上:克里木战争惨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
主观上: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唯有变革才能自救。
史料 6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教师:结合史料分析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目的何在?
学生:为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2.内容
教师:阅读教材 P8第 3自然段,找出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
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3.影响
史料 1 农奴取得的份地,按照当时的市价,总值约 6.5亿卢布,而他们后来实际付出的总共不下
20亿卢布。
史料 2 在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之后,一个官员评价农奴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
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一个地主也有类似的感受,说农奴“受奴役
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
交谈”。
教师:农奴以高于市场价的钱赎买土地,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农奴以高出市场价的钱赎买土地,说明了改革很不彻底,农奴制改革也是对农民进行
的一场“合法”的掠夺。最好的土地为贵族所占有,农民获得土地所付的赎金则高出市场价两三倍。当
农民真正解放后,实际上已经一贫如洗了。
教师:史料 2中农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反映了改革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成为自由人,社会地位提高。
教师:废除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
主义的道路。
史料 3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的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量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287 42 000 51 937
教师:根据史料 3,我们可以得出哪一结论?
学生: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快速发展。
教师:根据上述分析,如何评价俄国 1861年改革。
学生 1: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
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学生 2: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农奴制改革)
时间 1689年 1861年
领导者 彼得一世 亚历山大二世
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
济和推广学校教育等
“解放”农奴;赎买土地
性质 自上而下的封建富国强兵改革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
推动社会进步,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
事实力,俄国开始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 2课 俄国的改革
俄国的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目的:改革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礼节与生活方式
意义:经济、军事实力大增,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历程;强化了农奴制,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废除农奴制改革
时间:1861年
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
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获得解放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促使社会出现了新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 3 课 美国内战
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进程、结局、性质和意义。概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
活动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
2.理解“为什么说美国南北战争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通过《宅地法》和《解放黑
人奴隶宣言》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这两个文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3.通过合作探究等环节,使学生认识到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要贡献。培
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重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意义;南北战争的影响。
难点:南北两种经济制度间的矛盾。
战争的航程已终结,伴随着万千人民的欢呼呐喊,伴随着联邦政府的华丽转身。1865年 4月 14日
晚,一声枪响响彻华盛顿福特剧院,一个伟大的身躯轰然倒塌,殷红的鲜血在流泻。从小木屋走到白宫,
56年的生命在此戛然而止。林肯,他用自己的不屈不挠和宽容仁慈换来了联邦的统一,换取了国家的
永生!
林肯为什么会被刺杀?林肯对美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让我们步入今天的历史殿堂,一起
见证这段悲壮的历史。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史料 1 美国领土扩张。
教师讲解:独立战争后,美国通过购买、吞并、抢夺等方式,领土由东向西不断扩张,几十年后就
发展成了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大国。
史料 2
史料 3 奴隶制扩展漫画
教师:美国独立后,南北双方分别是什么样的经济方式?
学生: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
教师:双方经济制度的主要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南方反对提高关税,北方要求提高关税;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南方力图扩展奴隶制,北
方主张禁止奴隶制,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
教师: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南北矛盾能否调和?
学生:奴隶制的废存。南北矛盾不能调和。
教师: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内战爆发
史料 “大家都知道,一个一半人民是奴隶,一半人民是主人的国家,绝对不可能永久存在!我们
每一个有正义感的国民,都应该拿出信心、力量去做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这段直率简洁的讲词,
深深打动了人民的心灵,林肯终于击败所有对手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教师:史料中应该做的事情指的是什么?美国内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废除奴隶制。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教师:为什么林肯当选总统成了南北战争的导火线?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林肯作为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同情黑人奴隶、反对奴隶制度的共和党人执政,意
味着至少在四年内,林肯政府必将行使权力,逐步限制、废除黑人奴隶制,南方种植园主把林肯的当选
看作一场灾难。
教师:战争初期,南北双方的情况如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战争初期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原因是北方准备不足、缺乏优秀将领。
三、北方的胜利
史料 1 凡美国公民只要交付 10美元的手续费,即可在西部获得一块土地,连续耕种五年以后,
即成为这块土地的所有者。
——《宅地法》
史料 2 自 1863年 1 月 1日起,所有叛乱各州境内的黑人奴隶即视为自由人,可应招参加联邦军
队。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教师:为扭转战局,林肯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 1: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学生 2:《宅地法》大大激发了西部农民的参战积极性,遏制了奴隶种植园向西部扩展,对北方取
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上百万黑奴获得自由,使联邦政府得到了更广
泛的支持和拥护;扭转了战争的局面,为联邦政府夺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史料 3 林肯遇刺。
教师:1865年,林肯被刺杀,请同学们简要概述一下林肯的主要成就。
学生 1:林肯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学生 2:他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维护了国家统一,使北方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
史料 4 内战后,北部工业资产阶级掌握联邦政权……联邦政府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
政策……给工业资本主义在市场、资金、资源、劳动力和技术诸方面创造了比当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
要优越的有利条件。
——丁则民《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
史料 5 从 1859—190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由 18.8亿美元增至 130.4亿美元,增加了约 6倍。其
中,钢产量由 1.2万吨猛增至 3 18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钢国;石油开采量从 50万桶增加到两亿
桶以上;机器制造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发展更为迅速……
——《大国崛起》
教师:美国内战对美国的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
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师:历经 4年的美国南北战争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国家统一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19世纪中期的美国,围绕着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北方和南方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导致了内
战的爆发,即美国南北战争。林肯领导下的北方军队为维护国家统一而战,虽正义在手,却一度失利。
随着《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美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黑人以极大的热情拥护和支持北
方军队,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这场战争废除了奴隶制,成为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第 3课 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二、内战爆发
林肯当选总统
三、北方的胜利
1.转折: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
第 4 课 日本明治维新
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了解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知道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意义,理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
义道路的重大转折。
2.引导学生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
现象的能力。
3.理解明治维新的性质,理解它在日本历史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的巨
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难点:明治维新的背景及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大约在 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
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
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
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大国崛起》
日本通过哪次改革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史料 1 1603年初,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
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开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德川家族对日本
的统治是通过幕府的形式实现的。
史料 2 在经济上,土地归将军、藩主等领主所有,农民承担沉重的租税负担。据《世事见闻录》
记载,贫苦的农民连“吃杂粮度日,都成为不可能”,他们“衣不蔽体,饥寒交迫,住的地方更是墙塌
壁倒,破陋不堪”,甚至被迫出卖自己的亲生骨肉。统治者公开声称:“让农民不死不活地活着,是政治
的秘诀。”
史料 3 在对外政策上,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日本人出海,只允许荷兰等少数国家的商船
在指定的地点从事有限的贸易。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出现了哪些危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拨:
(1)政治:幕府等级森严,矛盾尖锐。
(2)经济: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史料 4 佩里登陆图。
教师:1853年,美国佩里率舰队抵日,威胁幕府,先后签订《日美亲和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俄、荷、英、法也迫使日本缔结不平等条约。
教师:从上述史料中,分析当时的日本政府面临什么危机?
学生:日本的民族独立受到威胁,有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二、倒幕运动
史料 1
教师:阅读教材 P15第 1-2自然段,说出倒幕运动的背景、倒幕力量的组成。
学生 1:背景是当时的日本政府内忧外患。
学生 2:倒幕力量主要有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起倒幕运动。
史料 2 1867年,萨摩、长州等藩组成讨幕联盟,策划武力讨幕,幕府统治摇摇欲坠。在此情况下,
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1867年 10月 24日,假意向朝廷提出辞职,将政权交还天皇,称为大
政奉还。
史料 3 1868年 1月 3日,明治政府发布王政复古令,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德川庆喜为维
护其领地和权力,于 1月 26日夜率领会津、桑名两藩藩兵向京都进兵,1月 27日与政府军在鸟羽、伏
见遭遇展开战斗,战役以政府军的全胜告终。
教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倒幕运动取得了什么成果?
学生:1867年“大政奉还”,1868年发动王政复古,同年,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抗,推翻幕府统
治。
三、明治维新
史料 1 明治天皇名睦仁,1867年继承皇位。1868年改年号为明治元年,在位时期实行一系列资
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日本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史料 2 五条誓文:
(1)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2)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3)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4)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5)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教师:结合材料分析明治维新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确立了建立近代化独立民族国家的目标。
史料 3 此次游历开阔了考察团的视野:第一认识到致富是治国的根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乃是
致富的可靠途径。第二感到要想富国强兵,必须建立法制,实行专制的集权主义统治。第三文化教育方
面与西方各国的差距很大,有必要进行改革。第四找到从小国走向大国之路,确立了“内治优先”的方
针。第五赞赏德国军事制度,主张学习德国的军事经验。
史料 4
史料 5 “殖产兴业”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
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持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教师:阅读材料 P15第 5自然段,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学生: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
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
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教师: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拨。
(1)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2)经济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从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提高了日本国力。
(3)政治上确立了近代宪政体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促进了日本政治的进步。
(4)社会文化上,打破了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形成了日本的近代文化。
(5)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6)外交上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解除不平等条约,赢得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7)为亚洲邻国的变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8)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
略扩张的道路。
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基
本上扫除了封建制度的阻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并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改革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但改革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 4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内忧外患
二、倒幕运动
三、明治维新
1.措施: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新式军队
2.意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侵略扩张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 5 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
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及其发明成就,内燃机和新
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出现。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2.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
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激励学生热爱科学,
追求科学。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及其成就。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借助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
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这些都让我们自然地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
次工业革命。
从 19世纪 70年代开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
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电力的广泛应用是主要标
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情况。
一、电的应用
1.背景
史料 1
史料 2 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
资本国际化准备了条件,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而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
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呈现):(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科学技术: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2.电的应用
史料 1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可以产生电流。
根据这一发现,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人们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
史料 2 电力方面的显著成就。
史料 3 通讯工具的发明。
史料 4 爱迪生的主要发明:碱性电池、普用印刷机、改良打字机、留声机、碳丝灯泡、第一所中
央发电厂、大型碎石机、传真电报、有声电影机、鱼雷机械装置、喷火器、水底潜望镜等。
史料 5 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
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马克思
教师: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有哪些优点?
学生:电力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蒸汽污染大、消耗大。
教师:结合上述史料信息,说说人类开始进入什么时代?
学生: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内燃机的发明
史料 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第二大成就就是内燃机的研制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使工业生
产获得了稳定的动力供用。但蒸汽机的效率过低,越来越无法适应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于是,人类
开始研制用石油分离物(主要是汽油和柴油)做燃料的动力机器。
史料 2 19世纪 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
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
作燃料,又名柴油机。
教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的动力工具是什么?
学生:内燃机。
教师:内燃机的发明有何意义?
学生: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发了交通领域的一场变革。
教师:内燃机与蒸汽机相比,有哪些优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过渡:蒸汽机烟尘很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非常笨重,操纵不灵,
还经常出事故。内燃机动力大、相对较小,便于广泛应用。尤其是柴油机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解
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引发了交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使新型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应运而生。
2.交通工具
史料 1 内燃机的出现,也推动了交通工具的新革命。人们将动力最强劲的柴油机装在火车和轮船
上,大幅度提高了火车和轮船的速度和运载量。人们也将轻巧方便的汽油机作为动力机,研制出了新型
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史料 2 为汽车的迅速推广作出最大贡献的是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1903年,他创建了福
特汽车公司,并开创了流水线生产方式。1908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福特 T
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美国也因此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史料 3 1903年莱特兄弟的试验飞机。
教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主要交通工具主要有什么?
学生:汽车、飞机。
教师:汽车的发明者是谁?为汽车的普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哪个国家的发明者?
学生:发明者:卡尔·本茨。普及者:美国的亨利·福特。
教师:汽车的出现有哪些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1)汽车的优越性:汽车有新型的动力;体积小,速度快;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
之间的交流等等。
(2)汽车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负面影响。
教师:飞机是谁发明的?
学生:莱特兄弟。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史料 1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化学工业大放异彩,石油、烈性炸药、医药、塑料、染料、人造纤
维等先后出现。尤其是石油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强有力的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重
化工业取代了轻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核心部分。
史料 2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为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他首创标准石油,为石油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他在全盛期垄断了美国 90%的石油,他也由此成为世界
上首位亿万富翁,他一生不烟不酒不赌不色,并在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捐出资助慈善和研究事业,开美国
富豪行善之先河。
史料 3 化学工业的发展。
教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化学工业方面出现了哪些成就?尝试使用表格归纳化学工业方面的成
就。
学生:
19世纪 60-80年代 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
1867年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后来又研制出无烟炸药
1869年 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1884年 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史料 1
史料 2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产生了以纺织工业、机器制造业、铁路运输业和煤炭工业等为主的
工业群。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
工业、汽车工业等;另一方面也使旧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得到飞跃发展,钢铁工业就是一
个突出的例子。这不仅是一个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突变。因为重工业的发展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
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
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世界史》
史料 3 美孚石油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垄断企业,它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
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 90%以上,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
场。
教师: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点拨: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成为工业化强国。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过渡。
(3)重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对世界产生了深远
影响。
【拓展归纳】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 60年代—19世纪上半
期
19世纪 70年代—19世纪末
20初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运用 电力的发明及广泛应用
背景条件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
国的确立;
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
殖民掠夺;
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丰富生
产技术知识;
市场:先后打败西、荷、法,
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
界范围确立;
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
进展;
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
的掠夺;
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
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主要成就 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富尔顿:1807年轮船;
斯蒂芬森:1814年火车机车
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
电机;格拉姆:电动机;爱迪
生:电灯。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
车;莱特兄弟:飞机
标志 瓦特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使用
理论 牛顿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领先 英国 美、德
产业 纺织业、机器制造业等
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
业、汽车工业等
交通 汽船(轮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艇、飞机
动力 改良的蒸汽机(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
机(石油)
(续表)
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社会
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巩
固下来
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
国主义阶段
特点
(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
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首先也主要发生在英国,其他国
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3)主要在轻工业部门
(1)科学研究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
合;
(2)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
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一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
行;
(4)侧重于重工业部门
世界
格局
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
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
之间矛盾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
团,导致一战的爆发
共同
影响
①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工
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
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国家机
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③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第一
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
的统治,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
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
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力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
变了生产生活的面貌,人类历史从蒸汽机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
为主要标志。内燃机的发明,为交通领域的变革创造了条件,汽车和飞机的发明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提高了生产能力。总的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发
展水平,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第 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石油化学工业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力大发展;垄断组织,帝国主义阶段;对外扩张增强
第 6 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1.了解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相关内容。
2.掌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了解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加剧,学
会辩证、理性地看待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3.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与我们如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关系。
重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难点:科学地看待工业文明的影响。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
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狄更斯这段话的
背景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第 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探寻其中的奥妙。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史料 1 工业革命使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刺激了欧洲人口在 19世纪快速增长。
从 1800-1914年,欧洲人口由 1.9亿发展到 4.6亿;同期美国人口从 500万增加到约 1亿人。与人口成
长紧密相连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西方社会不断城市化。在德国,1840年人口有 10万左右的
城市只有两个,到 1910年则达 48个。英国 1901年的人口统计表明,从事农业的人口只占工业企业雇
佣的人口的 20%左右。美国在 1915年有 40%左右的人居住在工业地区。
史料 2 工业革命也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为了适应工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的深化,西方国家的政府把兴办教育,开发智力,培养各方面人才作为基本的国策。许多国家拨出
大量经费用以发展教育。
教师:阅读教材【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一框和上述史料,分析工业革命有哪些影响?
学生 1: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学生 2:工业革命使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生 3: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学生 4:工业革命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学生 5:工业革命促进了大众教育的发展。
二、城市化
史料 1 英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
史料 2 大工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
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要有其他的人,如
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
了大城市。
——恩格斯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点拨: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
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
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
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工业化需要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劳动力的高度集中逐步形成城镇和城市,因此,工业化必然会促进
城市化,城市化又进一步推动工业化。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史料 1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
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史料 2 1835年,托克维尔这样描述曼彻斯特:“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
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
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史料 3 最初的城市发展没有规划,出现了各种“城市病”:空气严重污染,卫生条件恶劣;住房
拥挤;交通堵塞;犯罪率不断上升等。
教师: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拨:
积极影响:(1)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物质产品日益丰富。
(2)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人类文明得到发展。
消极影响:(1)人口过于集中,居住条件恶化。
(2)污染严重,交通拥挤。
(3)社会矛盾尖锐。
史料 4 城市化一方面使人们摆脱了农村里的孤立、单调和平凡的劳动与生活,摆脱了愚昧和原始
的社会习俗。但是,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变成了资本的工具和牺牲品。他们生活在肮脏破烂的贫民窟中,
时时受到生产过剩而导致的失业威胁。
教师:结合材料分析人们应该怎样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
学生:我们应理性、科学地对待工业化与城市化,顺应其发展,同时要具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的意识,美化我们的城市,改善我们的生活。
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生活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人类文明快速前进,人们开始
过上了现代意义上的文明生活。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需要引
起我们的重视,需要我们去解决。
第 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促进人口增长;引起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妇女地位变化
2.大众教育发展
二、城市化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第 7 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掌握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
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3.分析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勤于动手和勤
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初步能力。
4.认识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
重点:科学革命、文学巨匠及主要成就。
难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关于贝多芬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次,他的一个公爵朋友邀请贝多芬为住在他官邸的法国军官们演
奏。贝多芬对侵略他国的法军非常反感,没有接受邀请。公爵很生气,下令贝多芬必须为他的军官朋友
们演奏。贝多芬断然拒绝,而且还把公爵送给他的一尊塑像摔碎。后来,他在给公爵的一封信中说:“公
爵!你之所以成为公爵,不过是因为偶然的出身罢了。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是靠我自己的努
力。像你这样的公爵比比皆是,将来也少不了,而我贝多芬仅此一个。”
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一时期在科学和文化方面还有哪些成就?让我们
一起走进第 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来领略伟人的风采。
一、科学家
1.牛顿
史料 1 科学早期阶段最杰出的人物是牛顿,他诞生于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牛顿的贡献表明
他是科学上最伟大的人物,可与欧几里得和爱因斯坦媲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 2
教师: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归纳牛顿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学生:天文学: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数学:创建微积分;
力学: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史料 3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史料 4 牛顿一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的勤奋精神分不开,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有时一
连几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
教师:结合史料 3、4,归纳牛顿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学生:继承前人研究成果,谦虚好学的态度以及辛勤忘我的实践探求和敢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2.达尔文
图片展示:
教师:达尔文划时代的巨著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巨著:《物种起源》。主要内容:提出进化论的观点,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
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史料 达尔文是近代自然科学史上攀上另一高峰的科学大师,他提出的进化论,奠定了科学的人类
起源理论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进化成为近代最富有魅力的思想之一。
教师:《物种起源》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
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
史料 1 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
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史料 2 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
皮记》使他声名大震。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这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他要使
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 30至 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
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
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教师:巴尔扎克的经典之作主要有哪些?
学生:《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教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你如何理解这一赞誉?
学生:《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 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
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2.列夫·托尔斯泰
史料 1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 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
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被列宁称
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史料 2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
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被列宁称
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教师: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代表作有什么?
学生:《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
史料 1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当时贝多芬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是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的?
学生:28岁患上耳疾,后来两耳完全失聪。
教师:两耳失聪,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芬来说,无异于夺去自己的生命。但是,贝
多芬却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对音乐执着的追求。为了克服听音乐的困难,贝多芬曾用一个小木杆,一端
插在钢琴箱里,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在作曲时用来听音。就这样,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耳聋带来的
巨大困难,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
史料 2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
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
教师:阅读教材 P30 第 3 自然段,说说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什么?反映了贝多芬的什么价值
取向?
学生: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价值取向:表达出
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教师:贝多芬身上有哪些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身残志坚,顽强与命运抗争,不畏强权,忠于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2.梵高
教师:近代的绘画艺术不断革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其中一位有世界影响力的画家是谁?
学生:荷兰的梵高。
教师:梵高,被称为“用生命作画的人”,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和坎坷,饱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始
终未能在生前得到作为画家的认同和尊重。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 1幅画,但是他仍然对生
活充满了热情。
史料 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实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
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梵高
教师:此名言表达了梵高怎样的品行?
学生:不爱慕虚荣,扎实务实地探求艺术的品行。
教师:梵高一生努力创作,有很多的作品问世,那么他有哪些代表作品呢?
学生:《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等。
教师:《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方创作的作品,南方灿烂的阳光赋予他创作灵感。现在,让我们
一起来鉴赏这幅作品。
教师:想一想:梵高为什么会钟情于向日葵?
学生:向日葵是阳光和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他情感之火热的体现,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近代科学与文化。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造就了一批科学巨匠,英国
科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世界社
会急剧变化,为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沃土,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作家针砭时弊,
创作出一系列现实主义巨著。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出了《英雄交响曲》
等不朽乐章;《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文学艺术成就成
为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第 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论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2.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2.梵高:《向日葵》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 8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
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1.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历
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
威胁。
3.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认识到热爱和平、远
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战争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主流,但一说起战争就让人记忆犹新,深恶痛绝。因为它有着巨大的破坏性,
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20世纪初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战争——《第一次
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教师:战争自古有之,人类社会为什么发展到 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讲解:
(1)20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
动全身”的局面。
(2)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
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集团扩军备战,剑拔弩张,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3)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
基础。
史料 1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量和殖民地对比表。
项目 英 法 德 美
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4 5
史料 2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
求阳光下的地盘。……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
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忍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
让他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史料 3 三大矛盾、两大集团形成示意图。
史料 4 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情况。
教师: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教师: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对世界格局产
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
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战争一触即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史料 1 1914年 6月,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
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他们组
织暗杀小组。6月 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
即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一战导火线。
史料 2 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1914年 6月行刺斐迪南大公,事后被捕入狱判 20年徒刑。
1918年在狱中病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青年,在他当年埋伏站立的地方用混凝土嵌下一双脚
印。
教师:萨拉热窝事件有什么影响?
学生:这一突发事件对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教师: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拨:
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不可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之
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任何一桩偶发事件都有可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教师: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学生:这是一种恐怖行为,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其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他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也给塞尔维亚人民带来了灭顶之灾。因此,我们应反对采用带有政治目的
的个人恐怖行为。
教师:德、奥终于找到发动战争的借口。在德国的支持怂恿下,1914年 7月 28日,奥匈帝国正式
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英、法也很快卷入战争。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主要战场
史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条战线。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什么地方?在此战场上形成了几条战线?
学生:主战场在欧洲。战场:主要有东、南、西三条战线。
2.重要战役
史料 1 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
痕累累,所有十字要道都像雨淋过似的,所有道路都像翻耕过似的……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
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史料 2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 1916年 2月 21日
延续到 12月 19日,德法两国军队死亡超过 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
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教师:凡尔登战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什么地位?
学生: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使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
折点。
3.战争加速
教师: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胜负的天平逐渐偏向了协约国,导致这一趋向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中国、巴西等也加入一战。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战争。
史料
教师:战争爆发后一直秉持“中立”立场的美国为什么在大战接近尾声时对德宣战?美国参战有何
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参战原因:战争爆发后,美国与交战双方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大发战争财,但相比较于协约
国的经济联系远远超过同盟国,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的利益将受损。再者德国进行的无限制潜艇战损
害了美国的利益,两国交恶。
参战影响:增强了协约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4.大战结束
史料 1 福煦车厢。
福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协约国联军总司令。1918年 11月 11日,福煦代表协约国与德国代
表在法国东北部一节车厢里签订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如何?
学生:协约国取胜,同盟国战败。
教师补充:协约国取胜,美、日成为最大的赢家,英、法、意遭到削弱,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同盟
国战败,奥匈帝国垮台分裂为奥、匈两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垮台。战败国面临被宰割的命运。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
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
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史料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数据。
战争历时 4年零 3个多月(1914/7——1918/11)
参战国家 31个(协约国 27个,同盟国 4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 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 15亿
参战人员 7 000多万
伤亡人员 3 000多万
经济损失 3 400多亿美元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1)战争历时 4年多,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破坏。
(2)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起的帝
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两大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三
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四年厮杀,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第 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
2.结局: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
3.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第 9 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1.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进程及结果。
2.知道十月革命对俄国及世界的影响。
3.通过对列宁与十月革命胜利之间关系的剖析,明白杰出人物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4.感受十月革命的革命豪情和革命者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正确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重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难点:十月革命对俄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多媒体显示图片《列宁在十月》,并播放其视频剪辑。播放前教师提醒同学们认真观看,思考问题:
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他在 1917年 11月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视频播放后,教师小结: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在十月》
反映了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这次革命为什么会发生?这是一次什么性质的革命?它对俄国乃至世
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革命的背景
史料 1 一战前,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
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 42.1%。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 1/11,
德国的 1/8,英国的 1/5,法国的 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
有贵族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
教师:以上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俄国经济实力最弱。
史料 2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 10多个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
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的 1/3)。布尔什维克党,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多数派,是真正的无产阶
级政党。它始终领导工人阶级同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孟什维克进行不懈的斗争,并在斗争中越来越坚
强,越来越壮大。
教师:史料 2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俄国工人阶级受压迫严重及无产阶级政党壮大与成熟。
史料 3 因为参加一战,在 1917年,农村男劳动力减少 47.4%。粮食收获量减少 1/4。参战造成 300
万难民无家可归,缺衣少食。很多人在战争中断送生命、受伤致残和死于瘟疫。因为饥荒,1916年罢
工有 1 500起,参加人数超过 100万。农村头 5个月就有 510次起义。
教师:沙皇政府参加一战给俄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
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俄国人民采取了什么行动?
学生:爆发革命,用革命制止战争。
2.二月革命
教师:阅读教材 P39第 2自然段及【相关史事】,掌握下表信息。
时间 1917年 3月(俄历 2月)
地点 首都彼得格勒
革命主力 工人和士兵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结果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过渡: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没
有实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
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
领袖列宁的归来。
二、十月革命
史料 1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觉悟
性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
中。……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的战争是掠夺性帝国主义战争,只有社会主义革命能推翻资产阶级
统治。
——《四月提纲》
史料 2 流血的七月俄国。
史料 3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教师:十月革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拨:
(1)二月革命倒沙皇: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前奏)
(2)《四月提纲》指方向:提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争取和平夺权,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七月事件抛幻想:1917年 7月,临时政府武力镇压革命,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
决定举行武装起义。
(4)十月革命现曙光:1917年 11月 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推翻了临
时政府。
教师: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有什么不同?
名称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任务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指导纲领 无 《四月提纲》
结果
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
存,并继续参战
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退出一战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史料 1 1917年 11月 7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
教师:此次会议是什么时间在哪里召开的?
学生:1917年 11月 7日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召开。
教师:阅读教材 P41第 1自然段内容,说出此次大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1)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苏维埃。
(2)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
(3)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教师:苏维埃政府还采取了哪些巩固政权的措施?
学生:(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
(2)军事:废除旧的常备军,组建红军。
(3)经济: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
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师: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但被打倒的反动阶级不甘心失败,国际帝国主义也极端仇视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苏俄。它们勾结起来,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在国内外敌人的包围下,新
政权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史料 2
面对这种局面,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结果又如何呢?
学生:措施:(1)一切为了战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抗击外国干涉,打击国内反革命叛乱活动。
教师:从 1918年到 1920年,经过三年艰苦的斗争,苏俄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下,终于取得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基本胜利。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巍然屹立。那么,俄国十月革命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呢?
史料 3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
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史料 4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
为阵地,相继发表了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
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
义的先驱。
教师:结合史料 3、4和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的胜利有何重大历史意义?为什么说它是世界现代
史的开端?
学生 1:国内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学生 2:国际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
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学生 3: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战争教育了人民,战争引起了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专制统治被推
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其统治之下,国内形势继续恶化,在列宁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制定
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经过艰苦的斗争,最终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新时代的曙光,从此,
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曲折的斗争。
第 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列宁与十月革命
背景:
帝国主义链条上
最薄弱的环节
客观
主观
过程:
从二月革命
到十月革命
夺取政权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事件
十月革命
巩固政权
《和平法令》
《土地法令》
影响: 理论变为现实
对俄国
对世界
对人类
第 10 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1.知道《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掌握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背景及《九国公约》的内容、
影响。
2.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对《九国公约》实质的分析,培
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了解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和《九国公约》的实质,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
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重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难点:正确分析和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前面我们学习了人类在 20世纪初经历的一次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共造成伤
亡人数 3 000万,直接战费损失 1 805亿,间接 1 516.1亿。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
而告终。战争结束了,帝国主义如何安排战后的世界,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否也随之烟消云散了呢?一起
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第 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的召开
史料 1 巴黎和会于 1919年 1月 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正式开幕,这一天召开了全体会议,到会的
有 27国,还有大批专家、随从、记者甚至卫队。单美国代表团就有 1 300人,会议可谓盛况空前,但
事实上操纵会议的是英、法、美三国。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人
称巴黎和会的“三巨头”。
史料 2 巴黎和会三大巨头。
史料 3 各国参加和会的意图。
国家 意图
美国 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英国 继续海上的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并保持欧洲大陆均势
法国 极力压制德国,称霸欧洲大陆
意大利 扩大领土
日本 把从德国手里夺取的权利合法化
教师:上述史料中,你看出列强参加和会的目的是什么?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目的:重新瓜分世界。实质:战胜国瓜分战利品,建立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巴黎和会是帝
国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
2.《凡尔赛条约》
教师:阅读教材 P43 第 3 自然段及 P44 教材插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版图”和“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的欧洲版图”,归纳《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展示表格:《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领土 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军事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 15年,莱茵河东岸 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
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
政治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史料 各方对《凡尔赛条约》的看法:
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尔曼:“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这不是和平,这不过是 20年的休战。”
史料 3 德国反对巴黎和会的漫画。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凡尔赛条约》的影响?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德国的领土比 1914年的领土减少八分之一,人口减少十分之一。奥匈帝
国的疆界被重新划分,奥匈帝国彻底解体。《凡尔赛条约》也被称为“德国的绞刑架”。《凡尔赛条约》
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希特勒所利用。20年后的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时,人们不得不承认:《凡尔赛条约》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教师:巴黎和会确定了怎样的世界新秩序?
学生:继《凡尔赛条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
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教师拓展:凡尔赛体系是新的矛盾体,特别是德国一面舔着伤口,一面恶狠狠地注视着对方的一举
一动,伺机东山再起,所以,它带来的只是暂时的休战,凡尔赛体系是下一次世界大战的温床,是建立
在火山口上的。
教师: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中国北洋政府派出的四位代表,提出收回曾被德国占领的山东省及特
权,结果如何?
学生:列强却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给日本,作为日本参加战争的回报。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什么?
学生:弱国无外交,外交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3.国际联盟
史料 国际联盟所在地——日内瓦万国宫。
教师讲解:国际联盟标榜“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实则被英法操纵,是帝国主义
维护战后新秩序的工具。国联对德、意、日侵略政策的纵容、姑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
联也在 1946年 4月正式宣布解散。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
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参加会议的九个国家均在东亚地区有利害关系,日、美等列强在这一地区的
争夺尤为激烈。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协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会议上起主要作用
的是美、英、日三国,其中美国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次会议什么时候召开的呢?
教师:阅读教材 P45第 1、2自然段,找出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目的、主导国、中心议题、主
要内容。
学生找出答案并展示:
时间 1921—1922年
目的 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主导国 美国
中心议题 中国问题
主要内容 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
2.《九国公约》
史料 1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三)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取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
举动。
教师:根据史料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
学生: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史料 2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九国公约》签
订后,又使中国回复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毛泽东
教师:结合史料 2分析《九国公约》的影响。
学生:《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教师: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居主导地位,中国被宰割,日本受抑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
远东亚太地区的统治秩序。因此华盛顿体系隐含着众多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
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教师: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它并没有解决列强在欧洲
和亚太地区的矛盾。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必然导致帝国
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厮杀的继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是帝国主义
列强综合国力较量的结果。中国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饱受凌辱的事实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强大了才不被欺负的道理。当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世界并不稳定,
和平的天空仍然飘着几丝阴云。愿同学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第 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2.《凡尔赛条约》
3.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内容
2.影响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 11 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1.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
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
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道路。
难点: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利弊。
投影图片: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思考:这次示威游行是苏俄政府实施的一项政策引起的,你知道是什么政策吗?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引入新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行的,为最终战胜敌人奠定了基础。
可现在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面对这一情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这一内容。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教师:经历 4年世界大战和 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史料 1 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
教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学生: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实际。
史料 2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
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
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教师:阅读教材 P47第 1、2自然段,列宁是如何解决这次“失败”的?
2.实施
教师: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
行新经济政策。
教师: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
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史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政策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
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
商品货币关系)
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自由
贸易)
教师:结合史料分析,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和实质?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点拨:
特点: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
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3.作用
史料 1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
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史料 2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学生: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
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
史料 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才能彻底消灭民族压迫,奠定各族人民合作的基础,为了各苏
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繁荣并对付资本主义的包围、要求联合成一个联盟国家。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宣言》
教师:阅读教材 P48第 1自然段及史料,苏联的全称是什么?什么时间成立的?苏联为什么成立?
学生: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间:1922年。成立的原因:苏联的成立是恢复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2.苏联的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图片投影:1922年列宁和斯大林在哥尔克村。
教师:1924年 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史料 1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
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史料 2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
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史料 3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学生思考:(1)这些话表明斯大林的什么观点?
(2)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
答案提示:(1)快速发展重工业,加强国防。
(2)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经济虽有所恢复,但仍远远落
后于资本主义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斯大林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1928年,任务是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主要力量和资金集中用于
重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1933 年,任务是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1938年起实施第三个五
年计划,因二战爆发而被打断)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使苏联取得巨大成就。
史料 4 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 6 000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
化工、电力等工业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1937
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史料 5
教师小结: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人民用十
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苏联工业化的速度创造了世
界奇迹。
教师:如何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一方面使苏联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实现了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
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概念辨析】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教师:阅读教材 P49第 2、3自然段,说出农业集体化实行的背景和时间及措施。
学生:背景: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
粮食问题。
时间:20世纪 3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措施: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苏联开展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史料 1 据统计,1940年与 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 14.5倍,轻工业只增长 3.9倍,农业总
产值仅增长 41%。在苏联农村中,从 1929年 7月到 1930年 7月,牛减少了 32%,马减少了 13%,猪
减少了 33%,羊减少了 26%。
史料 2 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 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
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 1/3。
教师:如何评价农业集体化运动?
学生: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
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苏联模式
史料 所谓苏联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
针、政策。这个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
教师:苏联模式形成标志是什么?
学生: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
联模式”的形成。
教师:苏联模式在经济、政治上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
具体表现:经济上,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
指令性的,各级机关必须执行。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制度建设。
教师: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积极作用: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国家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严重弊端:(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计划经济制度过于死板,妨碍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
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个人手里,形成个人高度集权。
教师总结: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
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22年,
苏联成立。从 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为了用法律的形式将社
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肯定下来,1936年苏联颁布了新宪法。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这一体制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
第 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对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时间
内容
作用
苏联成立
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
实现工业化
(两个五年计划)
时间
成就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特点
背景
弊端
第 12 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了解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特点。
1.掌握甘地以及他领导的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理解并掌握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及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3.学习甘地、卡德纳斯等人的斗争精神。
重点: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难点:如何评价这一时期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其
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这一时期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还出现了哪些?分别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让
我们一起走进第 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了解这段历史。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教师:阅读教材 P52内容,归纳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背景。
学生 1: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印度人民深受其苦。
学生 2: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史料 1 甘地被誉为“圣雄”甘地。他早年生活在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家中,后就读于伦敦大学,
获得律师资格。1893-1914年,他在南非的印度侨民中,多次运用非暴力反抗方式,进行颇有成效的
反种族歧视活动,并形成了甘地主义理论。
史料 2 1919年 11月,甘地应邀在德里同穆斯林代表讨论了联合抵制英国问题。与会者都认为抵
制英国不能奏效,需要有新的思想。在讨论中,甘地提出,“进行不合作原是人民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权
利”,第一次用“不合作”一词,作为对他的“非暴力抵抗”的新补充。
教师: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起止时间、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起止时间:1920—1922年。主要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
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
教师: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因何结束?
学生: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
停止运动。
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史料 1 甘地在领导 1932-1934年“文明不服从运动”中,鉴于国内厌战情绪,不再号召群众斗
争,而着力于以个人行动来实现社会建设纲领,把解救“贱民”工作放在首位。
史料 2 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食盐专营法,提高食盐价格和盐税。甘地率信徒步行三个星期到海滨自
取海水熬盐。
史料 3 1931年 3月初,印度总督欧文同甘地谈判,签订了《德里协定》。协定宣布:国大党停止
“文明不服从运动”;英国废除一切戒严令,释放政治犯,实行保护关税。
教师:阅读教材 P52 第 2 自然段,结合上述史料,回答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
么?
学生: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主要包括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
除食盐专卖等要求。
教师:第二次不合作运动是否达成了目标?
学生:殖民当局和甘地双方妥协,国大党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英国废除一切戒严令,释放政
治犯,实行保护关税。
教师:结合所学内容,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另一方面其妥
协性也使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但总之,从这时开始,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
标,前进了一大步。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史料 1 1914年 12月,英国政府以土耳其加入同盟国一方参战为借口,声明“埃及今后处于英王
陛下的保护之下”,从而取消了奥斯曼对埃及的宗主权,使埃及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史料 2 1918年 11月 23日,扎格鲁尔把立法议会的代表和各爱国阶层的代表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组成了“埃及代表团”。“代表团”阿拉伯语为“华夫脱”(al-wafd),因而埃及现代史上称这个新的
民族主义政党为“华夫脱”。
史料 3 埃及人民举行的抗议英国的示威游行。
教师讲解:
(1)一战期间,埃及要求自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2)大战结束后,埃及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和平方式谋求埃及的完全独立。
(3)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埃及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组织 “代表团”准备与英国进行关于埃及独立
的谈判。
(4)华夫脱党的主张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200万埃及人在“委任书” 上签字。
(5)1922年,英国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史料 1 拉萨罗·卡德纳斯生于 1895年,11岁在印刷厂当学徒。他积极参加 1910-1917年革命,
1928年被选为米乔阿坎州州长,1930年任国民革命党主席,1931年和 1933年先后任鲁维奥和罗德里
格斯政府中的内政部长和国防部长。他属国民革命党左翼,在任州长期间,以兴办教育和维护劳动法典
而闻名于全国。
史料 2 改革是在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改革,既是墨西哥护宪运动最辉煌的阶
段,又是当时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最深刻、最民主的一次改革。改革促进了墨西哥的经济发展,既使
墨西哥工业企业和民族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又使墨西哥的土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半封建
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教师:阅读教材 P55,结合材料说一下卡德纳斯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学生:内容: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
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
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影响: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如何评价卡德纳斯改革?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拨:
(1)卡德纳斯改革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质,有力地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劳动人民
的状况得到了某些改善。它是 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一次最激进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
(2)由于它全面而深入地实行了 1917年宪法,因而被认为是墨西哥护宪运动的最辉煌的阶段。
(3)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卡德纳斯实行的土地改革,废止了大庄园的债役制残余,使墨西哥的土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使农村实现了由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5)带有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完全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也没有能消除帝国主义对墨西哥
的经济控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非、拉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其中,印度
国大党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等影响深远,颇具特色,
成为这一阶段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典型代表。
第 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印度的非暴
力不合作运动
领导者:甘地
特点:非暴力、不合作
埃及的华
夫脱运动
领导者:扎鲁格尔
结果:埃及有条件地独立
墨西哥的卡
德纳斯改革
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