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4-6 单元)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 13 课 罗斯福新政
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了解和掌握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
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2.通过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罗斯福
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
件的能力。
3.认识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重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
难点:经济危机原因及影响;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黑色星期四”是指什么?20世纪 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兴起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
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地买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疯狂的股票投机终于引发
了一场经济大灾难。1929年 10月 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
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这一天使很多人由百万富翁变成了穷光蛋,所以这一天
就成了可怕的“黑色星期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13课《罗斯福新政》,来
了解这段历史。
一、从繁荣到危机
1.经济危机的爆发
教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种相对的稳定,就为资本主
义的发展带来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其快速发展;另外一方面,战争使得参战各国的经济都亟
待恢复,各国都认为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恢复经济。而且,战胜国得到了一定的实惠,这也有利于其经
济的发展。这就使得在战后的短时期内,资本主义的经济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经济增长快的表
现是什么?这种状态会导致什么结果?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史料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
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
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追求利润,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这就势
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点拨: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
教师: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哪国?
学生:1929年,美国股票突然暴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经济危机的特点
史料 1 从金融业迅速波及几乎所有部门;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
史料 2 一般的经济危机持续一年最多不过两年,而 30年代初的危机持续了长达 4年之久,有的
甚至更长。
史料 3 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减少了 36%,失业工人 3 000多万,几百万农民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
整个资本主义的损失比一战的破坏还要严重。
教师:结合材料分析,归纳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学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3.经济危机的影响
史料 1
史料 2 我察看了当今的世界,并将现在的情况与那时的情况作了对比,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某种
原因,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
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爵士
教师:根据图片内容,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学生:(1)经济大危机期间,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失业工人
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生活恶化。
(2)经济大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当选总统
教师:经济是一切社会的基础,经济上的危机,必然会引起政治方面的危机。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社
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的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希望能够挽救自己日益衰落的国家。这时候的
美国,就出现了一位力挽狂澜的人物,他施行了一系列措施,从而挽救了当时危难中的美国。他是谁?
学生回答:罗斯福。
教师:1933年,罗斯福凭借自己出众的个人能力,战胜当时和他一起竞选总统的胡佛,成为美国
新一届总统。为了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
2.主要内容
史料 1 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二天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凡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开业,同
时,由国家拨款 30亿美元贷款给大银行,支持其开业,并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存款实行国
家保险。
史料 2 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由国家出资扶植大企业,国家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
工业企业制订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
史料 3 1933年《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国家来补贴
农民的经济损失。
史料 4
教师: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罗斯福新政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1)金融业: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2)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
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3)农业:调整农业播种面积,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4)“以工代赈”:吸纳了大量的失业者,刺激了生产和消费。
(5)社会福利:建立社会福利体制与救济机构,救济失业家庭。
史料 5 罗斯福的前任胡佛总统沿用一贯的“自由放任”政策,不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使得
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从 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开始,政府出台了《国家工业复兴法》等 700多个法
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政府支出达 350亿美元。
教师:结合材料说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史料 6 他(罗斯福)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
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
好的。
——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逊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史料 7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
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教师:新政能不能够“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为什么?
学生:不能。因为新政的前提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经济大危机的根源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
本矛盾造成的。所以新政不能“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大危机)。
教师: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学生:积极作用:
(1)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
(3)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
危机。
教师: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罗斯福采取的措施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经验值得吸
取?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1)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
(2)经济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3)改革要兼顾人民群众的利益,注意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学习了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在危
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
和,为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
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第 13课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
经济大危机
爆发:1929年,美国,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直接原因:生产的相对过剩
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大
影响:经济;政治;国际关系
罗斯福新政
内容: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意义:经济缓慢恢复,生活改善;增强了政府的能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局限: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 14 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罪魁祸首。
1.掌握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经过及它们各自的对
外扩张的历程。
2.引导学生对“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和经过”的思考,培养学生客观、具体地分析和认
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爱好和平的意识,警惕法西斯主义重新抬头。
重点: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难点:经济危机与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关系。
法西斯原意“束棒”,为古罗马执政官出巡时的权利标志。后来束棒被用作意大利法西斯党的标志。
现在法西斯泛指最反动、最野蛮的独裁制度和思想体系。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扩张》,来了解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及其扩张历程。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建立
史料 1 意大利在一战中虽挤入了战胜国的行列,但在巴黎和会上,分赃最少,大战对意大利的经
济影响很大,战争中意大利死伤 110多万人,外债沉重,物价飞涨,工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骤增,统
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群众革命运动不断高涨,近于瘫痪的意大利政府面对这种局面束手无策,无力控
制局面。
史料 2 意大利的统治阶级采取的扶植法西斯势力镇压革命运动的政策。墨索里尼对内实行独裁统
治,对外醉心于扩张,梦想恢复古代罗马帝国的疆界、地位和威严。墨索里尼公开宣扬“世界是属于法
西斯的,民族的扩张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表现”。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
意大利建立起来。
教师:结合史料和教材分析,意大利法西斯建立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
史料 3 法西斯党的标志。
史料 4 1922年 10月 30日,墨索里尼被任命为首相。
教师: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对外扩张
史料 1923年,墨索里尼确定扩张方法,把大而弱的埃塞俄比亚作为扩张的首要目标,叫嚣必须
征服埃国,以建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殖民帝国。但是直到 1935年,做事犹豫不决的墨索里尼才决定作战。
装备精良的意大利军队在南北两线投入 20多万军队、数百辆坦克和大量飞机,准备一举拿下埃国。当
时埃军的武器只有步枪、数千挺机枪和几百门老式轻型火炮,根本没有坦克和能作战的飞机。两国实力
相差悬殊。然而,事情却超出墨索里尼预想。意军在迅速攻占几个城市后,就连连受到埃国军队的阻击,
以至于当时意大利外交大臣齐亚诺都悲观地说:“要打胜这场战争是不可能的。”1936年 5 月,疯狂的
意大利法西斯竟用瓦斯弹、芥子气弹等化学武器,向埃国河湖和田野里倾撒毒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
占领埃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建立了短暂的“东非帝国”。
教师: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把对外扩张的目标放在了哪里?结果如何?
学生:目标:埃塞俄比亚。结果: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
吞并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史料 1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影响。
项目国名 工业生
产下降 对外贸
易缩减 工人失
业人数 工人罢
工次数
德国 40% 70% 800万 1931-
1943年
1 000
多次
意大利 331% 100万
日本 32.5% 50% 300万 1931年
2 415次
史料 2 《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实行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
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希特勒和纳粹党利用德国人民普遍痛恨《凡尔赛条约》的民族感情,把自己打扮
成国家民族利益的代表者,骗取了广大中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工人的信任。
史料 3 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毫无应对之力的魏玛政府引发德国民众的普遍不满,阶级矛
盾激化,政局动荡。垄断资产阶级认为德国已经不能用议会民主来确保其统治了,德国资产阶级把纳粹
党看作是制止国内革命,进行对外扩张的有力工具,大力扶持。
史料 4 纳粹党党魁希特勒在上台前,三次周游全德,施展其骗人的讲演术。他大谈民族的苦难和
仇恨,向人民许下美好的诺言,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他的对外扩张,对内镇压工人运动的党纲,更
是获得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他还加紧勾结军队。
教师:纳粹党为什么能够得到德国民众的信任,被选上台呢?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1)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掠夺不满,渴望民族复兴,民族复仇主义思想蔓延。
(2)经济大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使垄断资产阶级需要对外扩张来转嫁危机。
(3)希特勒高超的演讲才能和欺骗手段。
教师:希特勒上台标志着什么?
学生: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
成。
教师:希特勒上台,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一步步地
将世界拖入到战争的深渊。
2.法西斯暴行
史料 1
史料 2
教师:结合史料和教材 P64第 3自然段,归纳德国纳粹政权的暴行。
学生:(1)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2)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3)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4)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5)疯狂迫害犹太人,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
3.对外扩张
史料 1
教师:观察图片,结合教材 P64 最后一段,利用大事年表法归纳法西斯德国在二战前侵略扩张的
过程。
学生:
1935年 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
1936年 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1938年 吞并奥地利
1939年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史料 2 在进军莱茵区以后的 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
莱茵区,我们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资利用的那点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
完全不够的。
——希特勒
史料 3 对德国的违约行动(进军莱茵非军事区),英、法仅在口头上提出抗议,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史料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
——丘吉尔 《二战回忆录》
教师: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法西斯德国一步步扩大侵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学生:英、法等国的妥协退让。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建立
史料 1 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也受到沉重打击,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出口下降一半
以上。到 1931年,失业人数达 300万,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仅 1931年工人罢工达 2 415
次。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教师:结合上述史料和教材 P65第 1、2自然段,分析日本法西斯建立的背景。
学生: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国内外矛盾激化,日本统治者迫切要求
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史料 2 军部是日本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的总称,独立于政府而直属于天皇。包括陆军省、海军省、
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以及关东军和其他军事机关。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
教师:日本法西斯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其建立的标志又是什么?
学生:军部。标志: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2.对外扩张
史料 1 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927年《田中奏折》
史料 2
教师:日本法西斯建立的过程中,屡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试归纳这一史实。
学生:
1931年
发动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序幕;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的华
北地区
1936年
制定《国策基准》,把“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定位日本的根本国策
1937年 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0世纪 20-30年代,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并相互勾
结。他们代表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恐怖统治,对外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逐步
突破了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其的限制,世界大战的阴霾笼罩在世界上空。
第 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
2.扩张:1935年,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上台:经济危机;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2.对内独裁:“国会纵火案”,迫害犹太人
3.对外扩张:义务兵役制;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及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上台:军部;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2.扩张: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第 15 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
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掌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
了解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知道法西斯国家的投降等史实。
2.分析二战性质的变化,理解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取胜的关键,提高学生综合
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雅尔塔会议。
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
展示:
教师:这节车厢我们是否似曾相识呢?(学生说是)
教师:1918年 11月 11日,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雷通德车站,在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的行
军列车的车厢中,德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宣告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940年 6月 22日,
这节车厢被从博物馆中拖出来,成为法、德两国之间一次新的停战协定的签署地。然而,这次双方的位
置发生了变化。下面,就让我们回到炮火连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了解这一幕是怎样发生的。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爆发
史料 1 卢沟桥事变。
史料 2 德军突袭波兰。
教师:阅读教材 P67第 1自然段,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学生:(1)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2)1939年 9月 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主要战场
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有哪些?
学生: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等。
(1)欧洲西线战场
史料 1
教师:德国发动对波兰的进攻后,英、法对德宣战,却宣而不战,波兰灭亡。德国把侵略矛头指向
了哪里?
学生:1940年 4月,德国进攻北欧的丹麦、挪威。不久,荷兰、比利时投降,德国进攻法国北部,
法国投降,德军逼近英吉利海峡,后对英国实施了猛烈的轰炸。英国军民坚持抗战。
(2)欧洲东线战场
史料 2 钢铁般的勇士们,把侵入我们祖国领土的所有德国人——占领者一个不剩地歼灭掉!
——斯大林
教师:面对英国的坚决抗战,希勒特把战火又转向了哪一方向?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是哪一
战役?
学生:1941年 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开辟欧洲东线战场。战役:莫斯科保卫战。
(3)太平洋战场
教师:正当德国在欧洲攻城略地之际,远东扩张成性的军国主义的日本也磨刀霍霍。日本企图在亚
太地区建立梦寐以求的“大东亚共荣圈”,而美国及其太平洋舰队成为日本南进的重要威胁。
史料 3 1941年 12月 7日 6时,日军第一波飞机 183架起飞,7时 15分日军第二波飞机 171架起
飞,整个袭击持续约两小时,只遇到轻微抵抗。日军以损失飞机 29架、潜艇 1艘和特种潜艇 5艘的微
小代价,击毁击伤美国太平洋舰队停泊在港内的全部 8艘战列舰和 10余艘其他主要舰只,击毁美机 232
架,毙伤美军 3 681人。日军在太平洋上掌握了制海制空权。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
大规模。
教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美、英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在亚洲,中国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教师: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
看法。
学生:我认为不对。早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日军已经对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
地进行侵略,所以说日军偷袭珍珠港只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
幕。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教师: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慨,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
史料 1 《联合国家宣言》。
教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1942年 1月 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
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教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成立的史实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影响: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启示:说
明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合作。
2.战争形势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
史料 1
教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①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发动全面进攻;②地理位置: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方最重要的工业中心、
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德军如果占领了斯大林格勒,既可切断苏联中部和南方的联系,占领高加索石油
区、顿河和库班的肥沃原野,又可迂回东北,包抄莫斯科,进取西伯利亚。所以,斯大林格勒的得失关
系着苏德双方整个战局的命运。
教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有何意义?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①它使苏德战场的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②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
③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团结。
④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2)诺曼底登陆
史料 2
史料 3 1944年 6月 6日凌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下,一支庞大的舰队载着登陆部队,由 700
多艘舰艇和上千架飞机掩护,横渡英吉利海峡,向德军防御薄弱的法国诺曼底地区进发,很快突破了希
特勒用来防御登陆部队进攻的所谓“大西洋壁垒”。一个月里,登陆的盟军超过了 100万人。动用总兵
力 280万人、13 000多架飞机、9 000多艘舰船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
教师:诺曼底登陆有何意义?
学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史料 雅尔塔会议的三大巨头。
教师:阅读教材了解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目的、内容。
学生 1:时间:1945年 2月。目的: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学生 2:内容: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战后成立联
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 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教师:如何评价雅尔塔会议?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协调了盟国的行动,进一步巩固了反法西斯联盟,加速了胜利。
(2)为战后惩处法西斯提供依据,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
(3)带有大国强权政治和大国沙文主义的色彩。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德国投降
史料 1
教师:阅读教材,了解德国投降的相关情况。
学生:1945年春,苏、英、美分别从东西两面进入德国本土作战。1945年 5月 8日,德国正式签
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2)日本投降
史料 2 (一)余等: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余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并同
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事。
……
(八)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
他小岛之内。
……
(十三)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以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
之各项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
——《波茨坦公告》
教师:(讲解)1945年 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只剩下日本军国主义还在负隅顽抗。为
了解决战后欧洲问题和对日作战问题,1945年 7月 17日到 8月 2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
的波茨坦举行召开会议,商量解决办法。
教师:波茨坦会议作出了哪些决议?
学生 1: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
学生 2: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
条件必须实施。
史料 3
教师:促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1)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猛烈反攻。
(2)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3)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教师:在反法西斯国家的共同打击下,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
学生:1945年 8月 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 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
教师:反法西斯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协调了反法西斯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行动,充分地
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反法西斯国家团结战斗,共同对敌。
史料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数据。
参战国家 卷入人口 参战人数 军队伤亡 平民伤亡 物资损失
61个 17亿人 1.1亿人
5 000万
人以上
9 000万人 4万亿美元
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改变了世
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
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
影响。
教师: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思考反法西斯战争带给我们的启迪。
学生:(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
(2)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
战。
(3)所有国家都应走和平发展道路,侵略扩张导致灾难。
(4)加强国际合作,才能谋求共同发展。
第 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爆发:七七事变;突袭波兰
2.主要战场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战争的转折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时间、内容、作用
2.战争结束:标志、意义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 16 课 冷战
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1.了解冷战政策,包括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杜
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实质;德国的分裂;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2.概括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辩证认识美苏冷战的影响,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为对立的两个集团,冲突不断,同时,美苏均
势,维持世界的相对和平。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难点:美苏冷战政策的实质和表现。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但世界并没有走上和平之路。战后,一张厚重的隔断东西方的
“铁幕”缓缓降临,美苏之间的冷战局面就此开始,并主宰了此后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那么,什么是
冷战?它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16课《冷战》,来感受这场特殊的战争。
一、冷战的发生
1.冷战政策
教师:阅读教材 P74第 1自然段,指出什么是冷战?
学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
峙与竞争状态。
史料 1 美国拥有原子弹,拥有 1 200多万军队,30艘航空母舰,1 000多艘其他战舰,近 500个
军事基地。美国前总统胡佛说:“目前,我们,只有我们掌握着原子弹,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
世界。”
史料 2 苏军总数达 1 140万,年产作战飞机 40 000架,驻军欧亚许多地区,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
扩展了 60万平方公里疆土。
教师: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什么会出现冷战?
学生:(1)二战后,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世界。
(2)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军事力量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
(3)二战刚结束,人民厌战,和平成为时代潮流,双方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教师点拨:冷战的根源是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2.杜鲁门主义
史料 1 1946年 1月,英国前任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 5日,他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
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
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
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史料 2 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杜鲁门(1947)
教师: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教师: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领导资本主义,干涉社会主义。
3.马歇尔计划
史料 1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
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
1947年 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 4个财政年度之久。
史料 2 1948年到 1950年,共有 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 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
贷款。
教师:结合上面史料,你怎样看待马歇尔计划?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美国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应用,也是美国
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二、德国的分裂
1.背景
教师:阅读教材 P75德国的分裂一目,了解德国分裂的背景。
学生:纳粹德国垮台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
台,苏联与美、英、法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2.柏林危机
教师:1948年 2 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了苏联
的抗议,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生活物资,美、英对苏占区实行反封
锁。“柏林危机”爆发。
史料
柏林危机期间,美、英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教师:柏林危机发生后,对立的双方如何解决这一危机?德国分裂最终实现是在哪一年?
学生: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1949年,美、英、法三国占领区成立
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
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教师: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史料 1
史料 2
教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怎么建立的?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组织建立后有怎样的发展?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指出:
1949年 4月,在美国的操纵下,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 12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北
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此后,北约 5次增加成员,扩大阵营,到 2004年成员国达到 26
个。北约建立,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
教师:北约建立后,苏联和东欧国家有什么反应?
学生: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
教师:北约和华约的成立,使世界进入哪一格局?
学生: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形成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美苏冷战政策的结果是在欧洲形成了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多年对峙的局面。北约和华约日益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第 16课 冷战
一、冷战的发生
概念、原因、标志
二、德国的分裂
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两极格局形成
第 17 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
新特点。
1.了解战后西欧、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理解社会保障制度、“新经
济”的概念。能够运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措施来理解战后出现的新变化。
2.通过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及原因,学会懂得分析历史要从表象看到本质,培养学
生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西方保障制度的利弊,培养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难点:正确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
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引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美国、日本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展起来的?在此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又发生了
什么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了解历史的重大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欧洲经济的恢复
史料 1 战后的欧洲。
教师:从图片中可以得知二战后欧洲的状况如何?阅读教材,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
些?
学生:状况:一片废墟。主要原因:西欧原有的工业基础;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成果;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史料 2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结合史料说明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学生:20世纪 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20世纪 50—70
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2.欧洲的联合
(1)背景
史料 1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谢、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
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
史料 2 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教师:请思考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
目的:为振兴经济,促使经济更快发展,也为抗衡苏联、东欧,摆脱美国控制,提高竞争力和自我
保护能力,提高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
(2)过程
教师:阅读教材 P79第 2自然段,了解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时间 内容
20世纪
50年代初 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 六国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 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1993年 欧盟成立
展示
西欧经济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奇,但它却慢于日本,请看日本崛起。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史料 1 二战后,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是一片战争废墟,美国制造的商品和美国的资本很快进
入这些国家,刺激了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史料 2 1971年,美国 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 1950年增长了 2倍,
一个农民能养活 47.1个人。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没有大规模动乱发生。
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先进的生产技术。
史料 3 二战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史料 4 新经济时代经济结构示意图。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繁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90年代后,
经济进一步发展。
教师:“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学生:全球化和信息化。
2.日本的崛起
史料 1 战后的废墟。
史料 2 如果没有长期不断的、无限期的外援,日本在今后 30年内只能维持仅够生存的水平。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阿克曼
教师: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衰败,但短短二十年,日本经济
就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阅读教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
些?
学生: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朝鲜战争爆发,日本获得大量的军需订单;利用当
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史料 3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教师:结合材料,分析日本经济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学生: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史料 4
教师:日本的战船与坦克到底会给亚洲乃至世界带来什么?
学生: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
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教师:阅读教材,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确立的过程。
学生:(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2)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3)20世纪 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教师: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学生: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
史料 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福利国
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发达国家的
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岳麓历史必修 2
教师:如何认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学生: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
消费的扩大。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了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降低
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本课讲述的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欧洲走向联合,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日本经济迅速
腾飞,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
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
的一些良好的经验。但是,这些变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第 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欧共体、欧洲联盟成立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新经济
2.日本的崛起——大力发展科技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建立与完善
2.意义
第 18 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1.知道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东欧剧变以及苏联解体。掌握东欧剧变的实质,了解苏联解体的过
程。
2.通过苏联的改革以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3.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探索一条
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
重点:东欧剧变及实质;苏联解体。
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1991年 12月 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声明:辞去苏联总统职务,随后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
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俄罗斯联邦国旗升起 ,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苏联解体了!一个伟
大的国家退出了历史舞台,它开国时是那么辉煌,谢幕时又是如此凄凉。再回首,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
夫开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代领导人。它没有因改革而走出困境,反而走向了解体。让
我们走进第 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来探询问题的答案。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教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 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
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期,在苏军的帮助下,推翻了法西斯的统治,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阅读教材 P83第 1自然段及【相关史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建立后的发展状况。东欧社会
主义国家建立后,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环境?东欧国家先后建立了哪一体制?
学生:冷战爆发,世界逐渐分成“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苏联也加强了对东欧国家
的控制,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一致。东欧国家先后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史料 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
组织。经互会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共同体,总部设在莫斯科。
教师:苏联为了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成立了什么组织?经互会的成立了有什
么作用?
学生:政治: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
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史料 1 1949年 10月 3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复电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对苏联政府正式承认中
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表示热烈欢迎。这一天,中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史料 2 1950年 2月 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
的协定》、《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的签字仪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周恩来和维
辛斯基代表各自政府在文件上签字,斯大林和毛泽东出席签字仪式。对此,毛泽东强调指出:“这次缔
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
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教师: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中国巩固
社会主义政权,推动了新中国的建设。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史料 1 1953年 3月 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 74岁。
教师: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
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这时候上台的新一任领
导人,就决心要改变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他是谁呢?
学生:赫鲁晓夫。
教师:赫鲁晓夫上台后,为了推行改革,选择从哪一方面切入?产生了什么影响?
史料 2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将个人崇拜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
质,而没有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这种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
的消极影响。
学生:赫鲁晓夫为了推动改革,采取在政治上全盘否定斯大林,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影响:揭开
了改革的序幕,但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引发了思想的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
消极影响。
教师:赫鲁晓夫的主要在哪几方面进行改革?改革的结果如何?
史料 3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学生:内容: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上进行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
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结果: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教师:(过渡)赫鲁晓夫的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后期,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苏联的改革交棒。
教师:赫鲁晓夫下台后,下一位推动继续改革的领导人是谁?
学生:勃列日涅夫。
教师: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经济上推行什么政策?有何弊端?改革的结果如何?
史料 1 1964年 10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柯西金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开始
了长达 18年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
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史称勃列日涅夫改革。
史料 2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
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
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
的呼声日益高涨。
学生:政策: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弊
端:勃列日涅夫仍然加速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没有从根本
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教师:阅读教材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时间、内容及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点拨
(1)背景:苏联的经济发展面临停滞不前的局面。
(2)时间: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进行改革。
(3)内容:首先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后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
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4)结果:经济改革总体效果不佳。政治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
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剧。
2.东欧剧变
史料 20世纪 80年代末期,东欧各国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各国经济仍然未见好转,政治
混乱,社会动荡,在内部危机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
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随之改变。社会主义阵营遭受极大打击。
教师:上述史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实质是什么?
学生:事件:东欧剧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
史料 1 1991年 8月 19日,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
失败。这次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趁机控制了全局。
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史料 2 1991年 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领导人撇开戈尔巴乔夫举行会议,宣告建立
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不复存在。不久独联体成员国增加到 11国,戈尔巴乔夫不
得不辞职,超级大国苏联解体。
教师:“八一九事件”以维护原联盟体制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
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是有着很复杂的原因的。大家可以分组讨论,
苏联解体的原因都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历史原因,比如斯大林时期专制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战后它与美国的两极争霸给它带来
的负面影响,戈尔巴乔夫失败的改革等,还有就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它进行的和平演变。“独联体”
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 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
教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中国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社会主义国家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进行改革要符合本国的国情。
(3)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4)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5)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国家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随着时间的推移,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
夫再到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这些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弊端,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都没
取得很好的成效,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从 20世
纪 80年代末开始,东欧剧变,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第 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照搬苏联模式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第 19 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
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1.掌握万隆会议的召开情况,知道非洲独立的成果、掌握拉丁美洲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情
况。
2.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是促使西方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的根本原
因。
3.要注意体会亚非拉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和促进国家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爱国的热忱。
重点:万隆会议;非洲独立浪潮。
难点:殖民体系的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众多殖民地的
独立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到 20世纪 50年代中期,在亚非两大洲已涌现出 30个独立国家。这是几
百年来国际关系史上一个空前未有的变化,它为亚非国家独立自主地召开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创造了条件。
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历史。
一、万隆会议
史料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独立形势。
史料 2 1955年 4月 18-24日,会议冲破了重重障碍终于在万隆隆重召开,代表着占世界面积将
近 1/4和世界人口约 2/3 的 29个亚非国家共计 340 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有 5 个国家派代表团列席了
会议。亚非会议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创举,正如印尼总统苏加诺所指出的,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
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世界历史的新的起点。
史料 3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史料 4 历时 7天的万隆会议,冲破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它首先
集中体现在会议一致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上面。公报共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
附属地人民问题、其他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 7个方面。
教师: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取得独立,他们面临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
问题。
教师: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学生:时间:1955年。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教师:中国为万隆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教师:万隆会议取得了哪些成果?其成功召开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成果: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万隆精神”。影响:标志着发展中
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非洲年”
1.指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并讨论: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灾难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此后,
可恶的欧洲殖民主义强盗从事过哪些令人发指的罪恶活动?
学生: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
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 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
政策等。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非洲独立进程图(截至 2000年)》,让学生指图说明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
的大致状况。
(1)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1952年,埃及赢得真正独立。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
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其中仅 1960
年就有 17个国家独立。(3)1990年 3月,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独立
教师:展示卡斯特罗的照片。
史料 卡斯特罗。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述古巴怎样摆脱美国的控制走向独立的?
学生:1959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
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区主权
史料 1 沟通两洋的巴拿马运河。
教师:结合史料及所需地理知识,概况巴拿马运河的地位。
学生: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史料 2 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纵贯巴拿马海峡 。运河使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航程
缩短了 1万多千米。可通 5万吨海轮。通过运河需要 8—9个小时,平均每天有 40多艘船只通过。1903
年,美、巴签订《巴美条约》,美国获得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运河及运河区的权利,
巴拿马运河成为美国控制下的“国中之国”。1920年,美国开凿运河正式开放,到 20世纪 80年代,
美国共获利 450多亿美元,而巴拿马仅得 11亿美元。
史料 3
教师: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采取了哪些斗争?
学生:(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
(2)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
理和营运。
(3)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教师:(强调)二战后,拉美人民斗争的主要特点是反对美国的控制,斗争的主要目的是捍卫民族主
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饱受殖民侵略和奴役的国家和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
而奋起斗争。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在非洲,埃及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
阿尔及利亚人民获得独立,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
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在拉丁美洲,古巴人民推翻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从美国手
中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亚非拉的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第 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
1.概况: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万隆精神”
2.意义: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二、“非洲年”
埃及、阿尔及利亚、非洲年;纳米比亚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区主权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第 20 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初步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作用。
1.掌握联合国的成立及在国际安全中发挥的作用,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及世界贸
易组织的成立。
2.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应当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3.树立努力学习、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志向;分析我们面对的挑战,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使命
感。
重点:联合国的职能;世界贸易组织
难点: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及意义。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45年 10月 24
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
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世界贸易组织有“经济联合国”
之称。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来了解它们在当今世界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建立
史料 1 联合国的建立过程。
史料 2 1945年 4月至 6月,来自 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并签署
了《联合国宪章》。同年 10月 24日,中、法、苏、英、美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批准书后,宪章开始
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下图是 1945年 6月在美国旧金山,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
上签字。
教师:联合国是什么时间建立的?
学生:1945年 10月。
教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说明了什么?
学生:中国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
教师:这个组织有何地位?
学生: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史料 3 联合国的旗帜底色为浅蓝色,象征着和平。正中间是一个白色的联合国徽记。
教师:会徽上的世界地图和橄榄枝各象征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讲解:世界地图象征着整个世界;橄榄枝象征环绕世界的和平,体现联合国的宗旨。
2.机构及职能
史料 1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教师:阅读教材,说一下联合国主要机构的功能。
学生 1: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大会,主要研究和解决国际性重大问题。
学生 2:安全理事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学生 3:秘书处是联合国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
学生 4:国际法院负责审查国际重要犯罪。
史料 2 新华社联合国 2018 年 7月 13日电 联合国安理会 13日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联合国和
非洲联盟驻苏丹达尔富尔特派团(联非达团)的任期延长至 2019年 6月 30日。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
部。2003年以来,达尔富尔地区一些武装组织开始与政府军发生冲突。2007年 7月,联合国安理会授
权在达尔富尔地区部署联非达团,以支持执行和平协议,并保护平民、联合国人员和国际人道救援人员
安全。此后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延长联非达团任期。
教师: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分析,联合国的存在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1.经济全球化
提问:你能从字面来解释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给出准确的定义,并进一步阐述:从表面上看,经济全球化似乎是一个抽象的
概念。而实际上,它就悄然发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商店里的耐克运动服其实不一定产于美国;一
台康柏电脑的部件很可能来自美国、中国和新加坡。一部苹果手机,已经同时在另一种意义上把世界各
地的人连在一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交流、归纳问题,教师点拨: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3)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市场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4)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史料 1 可口可乐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其系列产品畅销 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饮料品牌包括可
口可乐、雪碧、芬达。每日销量超过十六亿杯。
史料 2 1999年 10月,美国著名投资公司高盛向阿里巴巴注入 500万美元风险资金;2000年 1月,
日本互联网投资公司(Softbank)以 2 000万美元与阿里巴巴结盟;2004年 2月,阿里巴巴宣布获得来自
国外四家投资公司 8 2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2005年 8月,雅虎中国向阿里巴巴注入 10亿美元的投资。
史料 3 美国生产的波音客机,所需零部件来自 6个国家的 1 500家大企业和 1.5万家中小企业。
教师: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教师(过渡):1995年 1月 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2.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
史料 1 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二战后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
多边国际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在体制上和规则上有着多方面的局限性,最终被世界贸易组
织取代。1995年 1月 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史料 2 乌拉圭海滨城市埃斯特角(1995年WTO在这里成立)。
史料 3 世界贸易组织的标识。
(2)宗旨与职能
史料 4 新华社北京 2018年 9月 19日电 据商务部消息,9月 18日,中国在世贸组织追加起诉美
国 301调查项下对华 2 000亿美元输美产品实施的征税措施。
史料 5 2018年 5月 31日,美国商务部长罗斯表示,总统特朗普决定不再延长对欧盟、加拿大和
墨西哥的钢铝关税豁免期限。美国从 6月 1 日开始对这三个经济体的钢铝产品分别征收 25%和 10%的
关税。据外媒报道,欧盟前天正式反击,向世界贸易组织(WTO)作出投诉,指出美国的措施违反WTO
规则,并提交长达 8页的货品清单,列出欧盟报复措施打击的美国产品。
教师:结合史料和教材,归纳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职能是什么?
学生 1: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
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学生 2: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教师:世界贸易组织有哪些功能?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
(1)有利于降低关税水平,减少贸易壁垒,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端。
(3)有利于降低生产与生活成本,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4)有利于平衡成员国不同利益集团的需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成立,它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
积极作用。世界贸易组织有“经济联合国”之称,它的成立促进了全球的经济与贸易发展,与联合国一
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
折,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 20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成立、组成、功能、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概念、表现、影响第 21 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知道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
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了解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做的努力。
2.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
难点: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1991年苏联的解体,不仅给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带来了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的冲击,而且对整
个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世界形势又将发生怎样的变
化?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来了解这段历史。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教师: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有哪些变化?
学生: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
很多矛盾冲突。
教师:国际形势紧张与动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哪里?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1)美国的霸权主义。
(2)随着两极格局的打破,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固有的矛盾(种族、民族、宗教、领土等)随即爆
发。
(3)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抬头。
2.科索沃战争
史料 1
史料 2 在科索沃一片农田里发现的一枚北约投下的 BLU-97A/B集束炸弹和集束炸弹的外壳。这
种炸弹是国际上禁止使用的。
史料 3 化为废墟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科索沃战争的时间、过程。
学生:时间:1999年。
过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
续 78天的轰炸。
教师:(强调)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
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趋势
教师:20世纪 90年代初,随着两极格局的崩溃,国际力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超(美国)
多强(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并存的局面,这就是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史料
2.原因
教师: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归纳:
(1)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联盟或国家的实力不断增长,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美国的霸权政策,遭到了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得
人心。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
史料 1 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
史料 2 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
教师:阅读教材 P99-100,归纳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学生:(1)二战后,亚非拉经过民族解放斗争,诞生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2)新兴独立国家在美苏对峙格局下,安全受到威胁。
(3)要求改变不合理状况,谋求和平独立发展的途径。
教师: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是什么?
学生: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教师:不结盟运动的意义有哪些?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
(1)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3)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中国的努力
史料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
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
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
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
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
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
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
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共十九大报告
教师:中国对全球治理提出了什么目标?
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天下并不太平,
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我们
青少年要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第 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霸权主义——科索沃战争
3.地区冲突、民族、宗教矛盾、恐怖活动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
2.中国的努力
第 22 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1.掌握计算机网络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知道随着社会发展妇女的地位不断提高。
2.了解环境污染对全球生态平衡的影响以及人口问题。
3.体验计算机网络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正确看待生态与人口问题。
重点:认识计算机网络对社会、科技进步、个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生态与人口问题。
难点:辩证看待互联网的发展。
古人云:“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是在说读书的好处。时至今日,我们不但做到了“不出
门,便知天下事”的一步,而且也能做“不出门,便能购物”一类的事情。这主要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
发展。如今,计算机网络已经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步入第 22课《不
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目睹它的发展。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计算机网络
教师:阅读教材,找出计算机网络出现的时间。
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
教师: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学生:“信息时代”。
2.计算机网络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史料 1 计算机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频繁。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使人际交流中的
时、空障碍几乎可以忽略。
史料 2 2018年 9月 19日下午,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举行了首场论坛“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
卡巴斯基公司 CEO尤金·卡巴斯基、思科首席信息安全官史蒂夫·马提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
阿里巴巴 CEO张勇、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等全球顶级网络安全专家在论坛上各抒己见,分享对网络
安全技术的思考和建议。
教师:结合史料和教材知识概括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1)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冲击,
现代社会也因互联网的存在而丰富多彩。
(2)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
(3)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4)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史料
教师:阅读教材,找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哪些表现?
学生:(1)19世纪末 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今天,绝大多数的国家
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
(2)不少国家制定了专门法规,以保障妇女的权利。
(3)受教育程度提升,妇女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不少领域出现了杰出的女性。
教师:还有哪些因素制约妇女的权利?
学生:受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联合国大会的什么举措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学生:联合国通过《清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环境恶化
史料
教师:当前哪些环境危机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生态平衡?
学生:(1)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2)化学污染破坏了臭氧层,威胁人类生存。
(3)污染和浪费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4)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5)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2.人口问题
史料 1 世界人口激增的标志之一是每增加 10亿人口的相隔时间越来越短;
从 10亿到 20亿约 80年;
从 20亿到 30亿约 32年;
从 30亿到 40亿约 13年;
从 40亿到 50亿约 12年;
从 50亿到 60亿约 13年。
其中拉丁美洲和非洲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其次是亚洲。
史料 2 饥饿的苏丹。
教师: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什么问题?
学生 1: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尖锐;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构
成新的挑战。
学生 2 :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卫生和健康状况难以迅速改善。同时,耕地和水资源的缺乏,
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经常导致普遍的饥饿。
计算机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引起了人类社会全面、
深刻的变革,我们生活在其中,享受着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巨大利益,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带
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妇女地位提高,又在发展的同时,现代社会面临着生态与人口问
题,这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共同应对。
第 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互联网普及:进入“信息时代”
2.影响:经济一体化;网络安全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环境恶化
2.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