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件

ID:646090

大小:8.38 MB

页数:255页

时间:2021-03-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5 孔乙己 鲁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 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 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 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 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 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 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 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 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 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 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 动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呐喊》 《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等。 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 生,少数人通过科举爬上统治地位,大 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五四” 运动前后,科举制虽被废除,但封建文 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仍以其他 方式推行,人民仍处于昏沉麻木状态。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 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发动了新 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 击。为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 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文体常识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背景,梳理小说的情节 结构。 2.掌握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 人物性格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 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 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动手标记 1.结合文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hūn shì chàn jiàn bā yàn jiàn hè kǎn jiá péng 哄笑: 品行: 拖欠: 恳切: 惋惜: 服辩: 唠唠叨叨: 不屑置辩: 许多人同时大笑。 有关道德的行为。 超过期限,长期欠着不归还或不支付。 诚恳而殷切。 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不如人意的变化表示同 情、可惜。 即认罪书。这里指不经官府而自行了案认罪的书状。 说起来没完没了;絮叨。 不值得进行辩解。 1.这篇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中心人 物是谁? 写一个读书人的悲惨遭遇。中心人物是孔乙己。 2.划分结构层次,并归纳层意。 (1—3段) 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 (4—12段) 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13段) 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精读文本 1.酒店里常来喝酒的酒客有哪几类呢?他 们各有什么特点? 短衣帮 长衫客 穿着短 长 喝酒方式站 坐 喝酒地点外 里 贫富悬殊 阶级对立 2.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 上有什么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对长衫主顾: 对 短 衣 帮: 对 小 伙 计: 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不讲情义,能欺则欺。 凶狠无情。 掌柜虚伪、势利、 冷酷,嫌贫爱富, 唯利是图。 3.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4.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 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 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 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 刻的表现。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 着 喝 酒 穿 着 长 衫 唯一的人 生活贫困 经济地位 社会地位低 不甘居下层 思想向往上层生活 轻视劳动人民对立矛盾 这一外形 的整体描 写,集中 而简练地 概括了人 物的特殊 身份,预 示了悲剧 命运的必 然性。 ②孔乙己前后出场的对比 外貌 身材高大 青白脸色 皱纹间常夹些伤痕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又脏又破的长衫 语言满口之乎者也 动作 神态 涨红脸 睁大眼睛 不屑置辩 颓唐不安 盘着两腿 脸黑而瘦 穿一件破夹袄 低声说道: 跌断,跌…… 不十分分辩 脸色很像恳求 找出文中描写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的句 子,把握其形象。 第一次出场: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时常夹些伤痕/一 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穷困潦倒 懒得出奇 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 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 手是泥。 遭遇悲惨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 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 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 人的事,能算偷么?” 迂腐可笑 死要面子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 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 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不要取笑!/跌断,跌,跌…… 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死要面子 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 大钱,放在我手里。 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 在柜上写字。 每况愈下 热心善良 文中多次写到人们的“笑”,找出具体语句。 作者用“笑”来贯穿小说故事,有什么用意? 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在笑声中出场 在笑声中生活 孔乙己周围的人物 孩子们 小伙计 短衣帮 长衫主顾 掌柜 孔乙己 的艺术效果 怒 其 不 争 , 哀 其 不 幸 。 孔乙己履历表 姓 名 籍 贯 年 龄 出生年月 学 历 身体状况 特长 工作单位 主要社会 关系 姓孔,名不详 鲁镇 五十多岁 晚清 半个秀才没捞到 身材高大、被打致残 写得一笔好字、会回字的 四种写法 无 小伙计——短暂的“师生”关系(可惜“学生”不认“老师”) 掌柜——买卖关系 邻居小孩——同分吃茴香豆的关系 短衣帮——同为“站着喝酒”的“酒友”关系 丁举人——同为读书人的关系,偷与被偷,被打与打的关系,“摔下 来”了的可怜虫与“爬上去”了的胜利者之间的关系 咸亨酒店所有的人——嘲笑与被嘲笑的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工作成就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总评价 ①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 ②替人家钞钞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顺手牵羊) ③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 ④常去咸亨酒店喝酒,受人嘲笑 ⑤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⑥教小伙计识字 ⑦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 ⑧用手走来喝酒(笑声中出场,笑声中退场,用手走着退场) 一事无成 不拖欠酒钱, 善良而且热心 好喝懒做、偷东西、迂腐、死要面子 孔乙己是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而又 有诚实善良一面的读书人。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1.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孔乙己先后两次出场的情况对比,表现他的性 格特征与不幸遭遇;科举考试的获胜者与失败者的 对比,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小孩、大人对待孔乙 己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揭露封建教育使人们丧失良 知和仁爱而变得麻木冷漠;等等。 2.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 物性格,完美地塑造了一个社会底层的落魄知识分 子形象。 3.巧妙地用社会环境描写烘托突出人物形象。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 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 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 悲剧的必然性。 4.视角独特,布局精巧含蓄。 小说透过酒店小伙计的视角,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既 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 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性格 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 练。 课堂小结 文章结构 小 说 三 要 素 咸亨酒店 孔乙己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时间、地点、酒客、气氛 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酒客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残后的惨象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孔乙己最后是 用手爬着离开酒店的,这一 幕景象似乎在眼前挥之不去, 孔乙己要到哪里去?他今后 该如何生活呢?请结合小说, 发挥你的想象,续写一个片 段: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 后……表达你对孔乙己命运 的关注。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2 单 元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阔绰(chuò)  涨红(zhǎng)   羼水(chàn) B.荤素(yūn)   暂时(zàn)   颓唐(tuí) C.蘸酒(zhàn)   舀水(yǎo)   间或(jiàn) D.附和(hé)   绽开(zhàn)   门槛(kǎn) • • • C • • • • • • • • • A项“涨”应读zhàng;B项“荤”应读hūn;D项“和” 应读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伤疤   婉惜   污人清白 B.无聊   茴香   不屑置辨 C.拭擦   侍候   穷困潦倒 D.踱进   笔砚   好喝赖做 C A项“婉惜”应为“惋惜”;B项“不屑置辨”应为“不屑置 辩”;D项“好喝赖做”应为“好喝懒做”。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形容词的一项是(  ) A.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B.这一回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C.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 D.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 D A项“职务”是名词;B项“丰富”在这里用作了动词;C项 “几乎”是副词。 • • • • • • • •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 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 C.霍金是科学界耀眼的明星,他创立了现代宇宙学,激发了数 百万人的眼球。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 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A B项成分残缺,可删去“使”;C项搭配不当, “激发”可改为“吸引”;D项否定不当,可删去 “不再”。 5.对下面语句中省略号意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 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A.孔乙己被人揭伤疤,心里着急,却不知怎样反驳。 B.孔乙己无力的反驳被打趣他的人打断了。 C.孔乙己非常窘迫,面对嘲笑,无力辩驳。 D.孔乙己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就不再争辩了。 D 6.下列对动词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一个 “踱”字活现出长衫主顾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得。 B.“孔乙己……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中的“笼”字描绘出 孔乙己在灵魂深处的疮疤被戳痛时骤形于色的神态。 C.“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中的“罩”字写 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还要吃他的豆时的慌张。 D.“排出九文大钱”与后面的“摸出四文大钱”,形成对比, 由“排”到“摸”的动作变化是为了说明孔乙己的手已经 不灵便了。 D 由“排”到“摸”的动作变化是为了说明孔乙己的 境况大不如前,已到了困苦不堪的地步。 7.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下深受毒害的读书人。下面是书写孔乙 己和范进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偷摸成性,身残体废走向死亡路。 疯癫举人,懦弱迂腐,虚伪狡诈,如愿以偿叩开________。 A.童生落魄  自视清高  功名门 B.落魄童生  好大喜功  田舍门 C.落魄童生  自视清高  功名门 D.童生落魄  好大喜功  田舍门 C 一、浅层阅读 阅读课文“中秋过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回答问题。 8.概述选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选文记叙了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的 故事。 9.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晚秋的凉意, 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同时预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 “的确”矛盾吗?为什么?) 这里的“大约”和“的确”不矛盾。因为“我”到“现在”一直 未见到孔乙己,也没有得到一点儿关于他的确实消息,所以用 “大约”表示猜测。但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的悲 惨情况,在那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所以用 “的确”来肯定“我”猜测的结论。这个看似矛盾的结尾,使小 说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意味,给人们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10.阅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孔乙己的外貌前后相比发生了哪些 变化,说明了什么。 A.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 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 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B.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 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脸色由“青白”变成了“黑”,脸更加瘦,衣着更加寒酸, 这说明了他的生活日益窘迫,而身体也已经残疾,体现了 他的悲惨经历,表明他已经穷困潦倒到了极点。 11.请你结合阅读选文的感受,完成下面的阅读批注。 通过文章中一再出现的“笑声”,我们似乎可以听到 作者那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人为什么对自己的同类那么 冷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为什么彼此之间就不能多一些同情和关爱?为什 么像孔乙己这样一个已经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可怜人, 人们不但不肯给他一点点关心与帮助,却还要对他加以 嘲弄和欺凌?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 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 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 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 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关于情节 关于人物 老马一进茶馆就晕倒 老马生活很贫苦 (1)___________________ 老马待人很(2)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马对孙子很疼爱 爷孙吃包子,谢别众人 老马因孙子孝顺而(4)_____ 12.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老马喝糖水,谢众人 谦和 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 得意 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文章主人公 是老马,梳理情节围绕主人公,分析人物形象依据故事情节。 13. 联系上下文,揣摩词句。 (1)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出 溜”是北京方言,请推断其含义,并说说运用这个词的好处。) (2)“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为什么老 马会有“像是乐,又像是哭”的表情?) “出溜”是“滑”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老马又 冷又饿、不由自主晕倒的状态。 老马像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 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为自己虽努力拉车却依然生活 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 14.茶馆掌柜的处理车夫忽然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这说明了 什么? 掌柜的处理车夫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说明了掌柜的 很善良,常常救助这样的车夫;也说明了车夫因冷、饿 晕倒的现象较常见;还说明了底层人民普遍生活很贫苦。  理解文章的内容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题要从掌柜的和 车夫的角度分析。 15. (中考·武威)下面两幅图都与鲁迅的小说有关,请你任选其一, 为图片配一段解说文字。要求:点明地点(或环境)、人物、 事件,30字左右。 A B 我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在咸亨酒店里,孔乙己要了一碟茴香豆, 并分给小孩子吃。 B 月亮底下,在西瓜地里,少年闰土手捏一 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16.请结合课文,想象孔乙己坐着用手走出咸亨酒店以后的情景, 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目,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 小片段。 例文: 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 “掌柜的,这十九文钱,下回还清吧。”接下来又是一番含 糊不清的“之乎者也”。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孔乙己用手慢 慢地走出了咸亨酒店。 深秋的风“嗖嗖”地吹着,风中夹着些零星的雨点。终于挨到一 座破庙,他再也支撑不住,两眼发晕,一头栽倒。 突然,“当当当”“咚咚咚”的锣鼓声响了起来,庙门外已然站 了很多人,为首的手举一块金牌,上面写着:上大人孔乙己高中本省 乡试第二名亚元。紧跟在后面的还有一群看热闹的短衣帮,他们纷纷 向孔乙己竖起了大拇指,快活地哄笑着。 被众人扶坐在椅子上的孔乙己,一边喝着酒,一边歇斯底里地念 道:“快哉,快哉,我中了也!快哉,快哉,我中了也!……”突然, 他头一抬,眼一愣,手一拍,朝着天空痛快地狂笑起来…… 6 变色龙 契诃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这种蜥蜴又叫变色龙,是自然界中一种奇特的动物,为了生存 安全的需要,它的皮肤的颜色能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他们最喜欢见风使舵、 媚上欺下,很多人都瞧不起他们,说他们太势利。19世纪末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为这种人起了 一个奇怪的名字——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戏剧 家,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大师,与莫泊 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他20岁开始创作,一生写了七百多篇小说,代 表作有《第六病室》《装在套子中的人》,剧 《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赞扬他说:“只需一 个词就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作 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 创作背景 《变色龙》这篇小说写于1884年,当时 作家刚24岁。当时正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 世统治最反动的时期。民粹派采取个人恐怖 手段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不仅没解决任何 社会问题,反而促使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三世 采取更加反动的高压政策。加强了宪兵警察 等专政机构,豢(huàn)养了一批媚上欺下 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整个俄罗斯笼 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沙皇专制警 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但干的却是欺下 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 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背景,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学习通过对话、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的写法。 3.理解环境描写,体会“变色龙”这个典 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4.认识沙俄统治的腐朽黑暗的社会,对 “变色龙”这一类人要持否定态度。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 1.结合文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shāi kǎn yì hè diàn 形容不高兴,不振作。文中指生意萧条。 没有任何原因;毫无理由。 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zhì ) 1.把握小说三要素,概括文章内容。 小说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 2.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开端(1-5):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 事件。 发展和高潮(6-27):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 结局(28-29):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 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 狗的主人 对小猎狗的态度 对赫留金的态度 1 不知狗的主人是谁 2 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 3 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 4 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 5 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 6 厨师说是将军哥哥家的狗 3.根据 文章内容, 补充表格。 野畜生,疯狗,把它 弄死好了 肯定赫是被狗咬了 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 咬着你的? 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 小钉子弄破的。鬼东 西 下贱胚子 受了害,我们决 不能不管 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 物 你这混蛋,不用把 你那蠢手指头伸出 来!怪你自己不好 野狗,弄死它算了。 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 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我早晚要收拾你 精读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到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 联系文章内容,体会其作用。 开头奥楚蔑洛夫穿着新军大衣出场,这件大衣是 沙皇警犬的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工具。 第二次是脱大衣(第10段),他因“判”错了狗 猛吃一惊,浑身炽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 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见风使舵的心理。 第三次是穿大衣(第20段),是他心惊胆战的 表现,以掩饰刚才辱骂将军心中产生的更深一层的 胆怯。 结局“裹紧大衣”离场,他力图保持自己的威 风,在出尽洋相后,继续耀武扬威、逞凶霸道去了, 与开头相照应。 小说通过反复穿、脱军大衣的描写,淋漓尽致 地勾画出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表现他内心的惊异 和强做镇定以掩饰窘态的卑劣心理。 2.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 联系文章内容,体会其作用。 对手指头的描写,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一 开始“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它是赫留金用来 要挟狗主人的资本,要求赔偿的本钱;但当有人 说狗是将军家的时,手指头又成了冒犯狗的罪证。 奥楚蔑洛夫对手指头态度的变化,又一次使其 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态跃然纸上。 3.奥楚蔑洛夫就像变色龙一样,在处理 “狗咬人”的案件时,他的态度是随着什么变 化的?在他善变的性格中有没有不变的原则? 随着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 不变 溜须拍马 见风使舵 媚上欺下 趋炎附势 沙皇走狗的特性 4.警官应该是一个公正的执法者,可连警官都是 这样,那社会会是什么样的呢?找出文中描写社会环 境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分析。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 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 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第一段) 社会现状:死气沉沉、冷漠萧条,到处充满饥饿和贫 穷。人愚昧麻木,无聊又不甘寂寞。 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 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 地底下钻出来的。(第三段) 写出了围观的人聚集之快和他们的无聊心 态——以看热闹为乐。 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第28段) 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 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 病苦。 第一次在第七段,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据,反映了 底层人民机敏的一面,作者讽喻沙皇的“法律”是对 人民的压迫;第二次在第十二段,赫留金引用法律为 自己辩护,接着抬出“当宪兵”的兄弟,通过人物语 言揭露沙皇法律的实质是:宪兵就是法律,对沙皇法 律的又一次尖锐讽刺;第三次在第十七段,从侧面揭 露法律在统治阶级眼里,不过是一纸空文,说明法律 的虚伪。 三提法律,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而且深化了主 题,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 上,更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沙皇法律的虚 伪与专横。 合作探究 1.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要借狗咬手 指头捞一把赔偿金的心态。 2.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 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 3.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运用双重否定,写奥楚蔑洛夫在未知狗的主人时, 摆出一副“扶弱抑强”的架式,与后面得知狗主人可能 是将军时的态度形成强烈对比,造成绝妙讽刺的效果。 写作特色 1.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了麻木冷漠、凄凉黑暗的社 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 2.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具体地突出警官奥楚蔑 洛夫的性格特点,讽刺沙皇统治的黑暗。 3.对话描写最为突出。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 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4.以小见大。由一个生活中警官处置“狗咬人”的案 子,揭露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课堂小结 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 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 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 俄国军警宪兵制度的反动 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 的实质。 文章结构 拓展延伸 如果根据课文内容编演一个小品,由你 做导演,你对警官奥楚蔑洛夫、巡警叶尔德 林、首饰匠这三个人物的衣着、表情、语气、 动作等会怎样设计? 说说你的想法。 提示: 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所 反映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的性 格特征。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2 单 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 A.欺瞒(mán) 伶俐(líng) 恐吓(xià) B.魁梧(kuí) 赫然(hè) 契诃夫(kē) C.戳到(chuō) 洋溢(yì) 醋栗(cù) D.胚子(pī) 咳嗽(sou) 赔偿(cháng) • • • • • • • • • • • • A项“吓”应读hè;B项“诃”应读hē;D项“胚” 应读pēi。 C 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 我来收拾残局! B.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他话也没说,拿起铁锹就径自出了家门。 C.我要拿点儿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她穿了一件红颜色的衣服,十分鲜艳。 D.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战士们穿上新军装,显得很神气。 • • • • • • • • B • • • • • • • • 3.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 序排列最恰 当的一项是(  ) ①人格是什么? 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 ③一个人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 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 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 B A.①⑤④② ③ B.①⑤③②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②④①⑤ 注意按照“人格是什么—两种人格的对比分析”这样的思路 来排列顺序,同时注意关键词“只有……才……”的搭配。 4.“奥楚蔑洛夫”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形象,作者用 “变色龙”来比喻他。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一 些动物来比喻人,请写出下面几类人的称呼。 (1) 满脸笑容心怀叵测的人:____________。 (2) 一毛不拔惜财如命的人:____________。 (3) 横行霸道独占一方的人:____________。 笑面虎 铁公鸡 地头蛇 5.课内重点词句品析。 (1)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 来的。(表达效果) (2)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表达效果) “钻”字写出围观人群聚集之快,贴切生动。表现了人群以 看热闹为乐的无聊心理,说明底层人民精神空虚、寂寞消沉。 加点词语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现出赫留金把受伤的手指 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 • • • • • • • • (3)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 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 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描 写方法及作用) 环境描写,作者通过对人物出场前周围环境的描写,渲 染了当时沙皇黑暗统治下的社会压抑、经济萧条、市场 冷清的凄凉气氛,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6.(中考•西宁)读完本文,某同学写了一副对联的横批 和上联用来评价奥楚蔑洛夫,现在请你补写出下联。 横批:媚上欺下 上联:面对权贵趋炎附势尽显奴才脸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看到百姓专横跋扈露出虎狼相 搭车记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 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 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 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 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 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县里 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 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 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 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 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 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 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 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 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 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 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 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 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他迟 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 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 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 疑。 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 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 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 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 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 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 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 看我的母亲。 你母亲一个人在家? 是的。 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 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 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 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 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 是……给您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儿,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 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息时间都不去休 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 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7.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请阅读全文, 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搭车经过 心理变化 第 一 次 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 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 包车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 姑且试试—① 第 二 次 ② 迟疑—如释重负—疑 惑不解 感到便捷 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在市里交通 枢纽的路边搭车,搭上了公安厅 长的车;他们将其送到了家。 8.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 来吧。(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加点词语一方面写出了司机的热情与豪爽,另一方面也写出了 司机对警察的信任。 (2)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 句话有何意味?) 表现了马厅长说话的幽默与含蓄。提醒黎鸣“为人民服务”应当 是工作的宗旨,委婉地批评了黎鸣利用警察身份搭车的违纪行为。 • • • • • 9.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 何作用? ①意在通过对黎鸣第一次搭车过程的具体描述,表明 黎鸣以警察身份搭车非常顺利,显得真实可信;②为 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使得下文情节发展顺理 成章。 10.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 理由。 示例一:认同。一是因为黎鸣是个优秀的青年,为人诚实,懂 礼貌,孝顺母亲,工作出色;二是黎鸣的违纪行为并不严重, 通过对他的约谈、警示,黎鸣已经认识到错误,不必再处分。 这样人性化的处理,体现了领导者的通情达理、体察民情,起 到了保护、鞭策作用。 示例二:不认同。一方面,原则、制度必须遵守,人情不能超 越法纪,因人而异的处理会导致不公。另一方面,千里之堤溃 于蚁穴,如果因为情节轻微而不加以重视,就有可能会使一些 违纪者产生侥幸心理,进而一犯再犯,最终走到无法挽救的地 步。文中黎鸣起先在县城搭车,后来逐渐发展到从市内开始搭 车即是明证。 11.仔细观察漫画《忙里偷闲》,说说漫画讽刺了个别公 务人员怎 样的工作态度。 工作时间娱乐,不 给百姓干实事的工 作态度。 12.本文中的语言描写极为精彩,塑造出精典的文学 形象——“变色龙”。请你也运用语言描写来写一 写身边的一个人,150字左右。 片 段 练 笔 例文:有一次,他把《望庐山瀑布》改成了:“日照香炉 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 有钱。”他正说得眉飞色舞,却浑然不知英语老师来了。 同学们都安静下来,只有他还在那儿有说有笑。他看见同 学们都安静下来,就说:“亲爱的同学们,精彩的话就来 点掌声,OK?”不知谁小声说道:“大西洋,我看你要 被KO了。” 7 溜索 阿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溜索是原始渡河工具,用两条或一条绳索, 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 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溜索不仅可以溜渡 人,而且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今天让我们 跟随阿城一起,去体验在翻滚咆哮的江水上、高 峻险恶的峭壁间溜索的惊险。 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生于北 京,作家、编剧。 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 《棋王》,1985年,担任电影《大明星》 的编剧,从而开启他的编剧生涯。1996 年,凭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 最佳编剧奖。2015年担任电影《刺客聂 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 最佳改编剧本奖。2016年,出版作品集 《阿城文集》。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睹(dǔ) 腮(sāi) 呕(ǒu) 绞(jiǎo ) 跺(duò) 迟疑 探视 俯(fǔ )身 顷(qǐng )刻 锱(zī )铢(zhū ):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盘桓(huán ):徘徊;逗留。 千钧(jūn )之力:形容力气很大。 战战兢(jīng )兢: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三要素 环境: 人物: 情节: 怒江大峡谷 “我”、马帮 (首领、汉子) “我”和马帮 飞渡峡谷 情节梳理 开端:屏气腿颤、心颤不已地抵达 怒江江边。 发展:向峡上绳索进发。 高潮:开始溜索。精瘦短小的汉子 先极其利索地溜索,剩下的汉子也 决定溜索;汉子们将吓得几近崩溃 的牛群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 岸;最后首领和“我”溜索。 结局:溜索后离开。惊魂未定的我 感觉牛们和“我”都长出了一口气。 精读文本 1.小说一开始,就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 自然环境,找出这些句子,体会作者为什么 要这样安排。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 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 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 声。……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1)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 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 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2)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 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 峻、险恶的特点。 (3)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 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 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找出描写首领的句子,简要分析首领形 象(身份)。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 (2)“敲一敲那索”,“吼”我过江。 (3)“瞟一眼”“哑声说” (4)“一声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 神态描写,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动作描写,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 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 有什么作用?以下列句子为例,谈谈你的体会。 (1)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 往前动半步。 “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描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 谷时的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 高峻、险恶的特点。牛 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 衬。此时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我和牛的惊恐状 与首领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 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 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 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 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 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 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神”“皮 肉开始抖”,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 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 “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 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3)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 地要离开这里。 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 然惊魂未定,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的非同寻 常的险恶。此时我 “顺风出一口长气”,牛和我仍 然相互映衬。 总之,对牛的描写,从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 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反衬首领及 汉子的勇敢无畏。 4.结合前面的研讨,再次朗读课文,试发掘这篇小说 所蕴含的意蕴。 合作探究 小说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谈谈“我”的作用。 1.故事(过溜索)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2.小说的叙述者,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 所感串联情节, 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 3.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第一处“行到岸边, 抽一口气, 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 步。”写“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 高峻险恶。 4.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战战兢兢跨上 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 是“我”在过溜索时的表现,与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 对比,反衬出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 5.体验者(代言者),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 及情感:“我”从战战兢兢不敢过溜索到受到首领及汉子们 勇敢无畏的精神影响逐渐变得坚强,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对 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写作特色 1.巧妙地运用衬托手法。小说从正面写“马”“鹰”, 从侧面写“牛”和“我”的表现,突出地衬托了首领及汉 子们的冷静沉着、英勇豪迈。 2.善于用细节来描写物象。作者写景、写物、写人, 不仅抓住了各自的特征来描摹,更是善于从中抓住细节来 渲染环境,突出主题。 3.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讲究。如写汉子溜索, “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小”字不仅准确形象地 写出了汉子们溜索时身形渐变的过程,还显现出人在大自 然面前的渺小,更突出了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挑战精神, 一个“小”字含义丰富又隽永。 这篇小说写“我”跟随马帮在 奇险的怒江上,溜索过河的经历, 表现了不畏艰险、勇猛豪迈的挑战 精神,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乐观向 上,而不能软弱畏缩。 课堂小结 文章结构 首领 及汉子 牛、“我”鹰、马 正 面 侧 面 拓展延伸 阿城的 另一篇小说 《棋王》写 得也很有意 思,有兴趣 的同学不妨 找来读一读。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2 单 元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盘桓(huái) 迟疑(yí) 拳打脚踢(tī)  隐隐闷雷(mèn) B.蓦地(mù) 绝壁(bì) 涓涓细流(juān) 千钧之力(yún) C.精瘦(jīnɡ) 脑髓(suí) 纷纷扬扬(fēn) 千山万壑(hè) D.目睹(dǔ) 俯身(fǔ) 悬崖万丈(xuán) 锱铢之力(zī zhū) • • • • • • • • • • • • A项“桓”应读huán;B项“蓦”应读mò,“钧” 应读jūn;C项“髓”应读suǐ。 D • • • •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家长强逼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幼儿到早教机构上提高 班,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取。 B.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C.学校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往往投入大量精力,正常教学秩 序被打乱,以后再组织活动时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D.朱主任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 下问地向上级领导请教。 • • • • • • • • D • • • • • • • • “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 人请教,明显不符合该句的语境。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湖北园艺博览会”在我市的成功举办,大大发展了 黄石在全国的知名度。 B.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C.端午节那天,来阳新莲花湖观看龙舟大赛的观众将近 一万余人。 D.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能带来长远的社会经济效益, 更能带来市容市貌的改变。 B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以壁顶为观察点,变化视角,从视 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敲一敲”溜索,表现领队认真负 责,“瞟一眼”,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 C.文中写到了骏马和雄鹰这样的动物形象,与人物形象相映衬,隐 喻了人应该像雄鹰那样飞翔、像骏马那样奔驰。 D.小说中表现的驮队的人际关系,是为了表达人与人之间相处,要 学会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意思。 B 棋王(节选) 阿 城 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 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 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王一生坐在场当中,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 脸都是土。我给他拍一拍土。他按住我的手,我觉出他有些抖。 他低低地说:“事情闹大了。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 能丢。书包里有……有我妈的无字棋。”他的瘦脸又干又脏,鼻 沟也黑了,头发立着,喉咙一动一动的,两眼黑得吓人。我知道 他拼了,心里有些酸,只说:“保重!” 棋开始了。几千人不再出声儿。自愿服务的人一会儿紧一会 儿慢地传出棋步,外边儿的人就变动着棋子儿。风吹得八张大纸 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 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 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 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我伸手到王一生书包里去掏摸,捏到一个小布包儿,拽出来一 看,上面绣了一只蝙蝠,四边儿都用线做了圈口,针脚很细密。取出 一个棋子,确实很小,在太阳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是一只眼睛,正 柔和地瞧着。我把它攥在手里。 太阳终于落下去。人们仍在看着。里边儿传出一句王一生的棋步, 外面的人就嚷动一下。专有几个人骑车为在家的冠军传送着棋步。 我又看见脚卵很高兴的样子,心里就松开一些,问:“怎么样? 我不懂棋。”脚卵抹一抹头发,说:“蛮好,蛮好。这种阵式,我从 来也没有见过,你想想看,九个人与他一个人,九局连环!车轮大 战!” 有两个人从各自的棋盘前站起来,朝着王一生鞠躬,说:“甘 拜下风。”王一生点点头儿,看了他们的位置一眼。他仍旧双手扶 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的近处。 喉结许久才动一下。 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 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干干地笑了一下。 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 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 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 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 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 忽然人群发一声喊。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一盘,恰是与 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儿。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 地峙在对方棋营格里,后方老帅稳稳地待着,尚有一“士”伴着。 我的肚子拖长了音儿在响,脚下觉得软了,就拣个地方坐下,仰头 看最后的围猎,生怕有什么差池。 人群乱起来,纷纷闪开。只见一老者由旁人搀着,慢慢走来, 嘴嚼动着,上上下下看着八张定局残子。这就是本届地区冠军。 他看完了棋,跺跺土,昂了头,由人搀进棋场。众人一拥而起。我 急忙抢进大门。只见老者进了大门,立定,往前看去。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 树桩。高高的一盏灯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 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 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老者咳嗽一下,底气很足。王一生忽然目光短了,发觉了众人, 轻轻地挣了一下,却动不了。老者向前几步,朗声叫道:“后生, 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 ~~~~~~~~~~~~~ ~~~~~~~~~~~~~~~~~~~~~ ~~~~~~~~~~~~~ ~~~~~~~~~~~~~~~~~~~~~~~~~~~~~~~ ~~~ ~~~~~~~~~~~~~ ~~~~~~~~~~~~~~~~~~~~~~~~~~~~~~~ ~~~~~~~~~~~~~~~~ ~~~~~~~~~~~~~~~~~~~~~~~~~~~~~~~ ~~~ ~~~~~~~~~~~~~ ~~~~~~~~~~~~~~~~~~~~~~~~~~~~~~~ ~~~~~~~~~~~~~~~~ ~~~~~~~~~~~~~~~~~~~~~~~~~~~~~~~ ~ 不少,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 不知你可愿意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 王一生再挣了一下,仍起不来。我急忙过去,托住他的 腋下,提他起来。他的腿仍是坐着的样子,直不了,半空悬 着。我感到手里好像只有几斤的分量,就把他放下,去揉他 的双腿、脸和脖子。半晌,他的身子软下来,慢慢把嘴张开, 又合上,再张开,“啊啊”很久,才呜呜地说:“和了吧。” 人渐渐散了,王一生还有一些木。我忽然觉出左手还攥 着那个棋子,就张了手给王一生看。他呆呆地盯着,似乎不 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的一声儿吐出一些 黏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 (选自阿城《棋王》,有删改) 【注释】王一生的妈妈起初反对王一生下棋,后来同意 了。她捡牙刷把磨了一副无字棋,临死前送给了王一生。 6.小说中多次描写了王一生的眼睛,请结合小说品味下列句子 的内涵。 “虚”字形象地表现了王一生此时内心的紧张,也说明对于 眼前的棋局他并无太大把握。 (1) 眼睛虚望着。 (2) 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的近处。 5.结合全文,分析小说开头场面描写的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渲染气氛,为王一生的出场作铺垫。 写出了王一生陷入深深的思考,沉浸于棋局之中。 7.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肖像描写的特色。 “铁铸一个细树桩”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此时的王一 生全身心沉浸于棋局之中的形象;用夸张手法写聚在乱发中的 生命,体现出王一生下棋时所散发出的逼人气势。 8.小说中三次写到了“妈妈的无字棋”,请结合全文理解这样写 的深刻意蕴。 ①“无字棋”三次出现,贯穿其中,寄寓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 和爱;②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与期待;③寄托着王一生对 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感激之情。 8 蒲柳人家(节选) 刘绍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 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 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 “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 《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 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 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 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 刘绍棠(1836-1997),通县(今北京通州 区)人,作家。代表作有《蒲柳人家》《京门 脸子》《运河的桨声》《蛾眉》等。他是继孙 梨之后“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他将“荷花 淀派”的柔媚、清丽与“燕赵文化”的阳刚、 劲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 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蒲柳人家,这里指的是普通贫苦农家。 《蒲柳人家》全篇共12节,本文节选的是前两 节。发表于1980年,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 说奖。 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 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2.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 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 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 良好的审美趣味。 刘绍棠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动手标记 1.结合文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熟悉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人物,概括各节内容。 鞍(ān) 抡(lūn ) 烙(lào) 烟囱(cōng) 礼聘(pìn) 隐匿(nì) 憋(biē)闷 掂(diān )量 腌(ā)臜(za):脏;不干净。 腻歪:方言。厌恶,厌烦。 打尖:旅途或劳动中休息一下吃点儿东西。 荣膺(yīng):光荣地接受或承当。 驾驭(yù ):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 熏(xūn)陶: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 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 一气呵成:1.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2.比喻完成整个 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不知好歹: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两肋(lèi )插刀:表示不怕死。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 如坐针毡(zhān ):形容心神不宁。 天伦(lún )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是什么? 主要人物:何满子、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 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 时间:1936年 地点: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 2.概括两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写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 第二节:写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 精读文本 1.对照课文,你觉得这个人物 图画得像何满子吗?在文中找出描 写他的句子。 特点: ①“一交立夏就光屁股”,对此有同学说: 真不文明!你的意见是? 真实地写出了那个时代农村小朋友的特点, 极富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 ②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通过这样 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 了整个故事。 2.何满子的奶奶为何人称一丈青?在 文中找出描写何满子奶奶的句子,分析这 个人物的形象。 外貌身强力壮,样样在行 语言 泼辣大胆、爱打抱不平、口苦心甜, 溺爱孙儿 动作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 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形象。奶奶个高 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 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 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危急相扶、 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 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传》 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 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 豁达,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 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 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 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 禁。 3.在文中找出描写何满子爷爷的句子,分析这个人 物的形象。 外貌 性格 1.年轻的时候,当 过义和团; 2.给地主家当赶车 把式; 3.改了行,给牲口 贩子赶马。 动作 神态 语言 合作探究 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 “在荣膺这个尊称 之后……” 写作特色 1.人物塑造很有讲究。一是从表情、语言、动作和 心理等方面对人物进行多角度描写;二是把人物置于矛 盾冲突中来表现,如何大学问本是个粗人,得了外号后, 却当真做起了“学问人”;三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艺术 性的夸张,如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 柳”。 2.语言富有特色。一是大量使用口语,如“那可真 上叫得山响”;二是大量使用俗语,如“人配衣裳马配 鞍”“窝着一肚子饿火”;三是借鉴传统小说和评书的 语言,如“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 珠子,命根子”。 课堂小结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 出一幅幅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 运河农村的风情画,洋溢着浓 郁的乡土气息。 文章结构 蒲柳人家 一丈青大娘 泼辣大胆 刚正不阿 口苦心甜 民族风派 拓展延伸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2 单 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剜肉(wān) 唿哨(hū) 嘬一口(zuō) 如坐针毡 (zhān) B.腌臜(ān) 坍塌(tān) 擀面杖(gǎn) 断壁残垣 (huán) C.捯气(dǎo) 名讳(huì) 到了儿(liǎo) 影影绰绰 (chuò) D.隐匿(nì) 荣膺(yīng) 拗不过(ǎo) 呱呱坠地 (guā) • • • • • • • • • • • • B项“腌”应读ā,“垣”应读yuán;C项“捯”应读dáo; D项“拗”应读niù,“呱”应读gū。 A • • • •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不依不挠 妙手回春 腰缠万贯 望眼欲穿 不同凡想 芒刺在背 一气呵成 咬文嚼字 提心掉胆 莺啼燕转 错别字 改 正 挠 饶 想 响 掉 吊 转 啭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一刻,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老爷子带来了怎样的故事。 B.但是,何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C.星期六上午,春光明媚,同学们相约来到西山公园,尽情挥洒 自己的青春,共享天伦之乐。 D.在大家的注视下,他满脸通红,如坐针毡。 C • • • • • • • • • • • • • • • • “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用在此处不合 语境。 4.下列对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 了天气的炎热) B.何大学问一走,何满子就像野马摘了笼头。(运用比喻的修辞,写 出了何满子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C.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 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运用排 比和夸张的修辞,表现出一丈青大娘勇猛无比的特点) D.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 给拍花子的拐走。(运用排比的修辞,表现出一丈青大娘对何满子的 百般疼爱) C C项运用的是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5.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中塑造了梁山108 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三个女性形象是:一丈青扈三 娘、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 B.“自个儿跳跶了大半辈子,已经年过花甲”,其中的“花甲” 指七十岁。 C.“三顾茅庐”典出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蒲柳人家》的作者是刘绍棠,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郁,深受 人们喜爱。 B “花甲”指六十岁。 6.课内重点词句品析。 加点词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运用比喻修 辞,说明了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 展现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象,用词活泼简洁, 凝练形象,充满乡土气息。 (1)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 子。(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 • • • • • • • • • • • (2)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 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 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此句 运用了何种手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 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个性格泼辣爽朗、豪放率直的 农村妇女形象。 满 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 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 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 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回来,像是一个打了胜仗 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 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 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 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父亲回家也会两手空空,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 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灰头土脸,嘴唇也起了白皮儿,他肯 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缺了不少东西。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惫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我心里有些难过。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了,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 回家;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 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 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好的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 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 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 时竟是只有隆重节日里才有的萝卜炖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 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满一碗热热 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疑惑不解:母亲这样招待 他,怎么像犒劳凯旋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歇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 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 并把被单摊开。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 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可以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 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 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 我们的家园。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 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又以笑声和甜美的泪光收场。这时候, 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我们沐浴在父亲的目光中,有了满足, 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就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 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 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 屋子里,这里还是缺一个柜子,那里还是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 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说:“我们都老 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也包括他们心 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都是满满当 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7.请阅读选文④~⑩段,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④ ⑤、⑥ ⑦、⑧ ⑨、⑩ 主要 情节 父亲拉着桌 凳等满车礼 物回家。 B 母亲用丰盛 的饭食“招 待”做生意 亏本的父亲。 父亲边看母 亲晾晒衣物, 边看“我们” 玩耍,然后 安然入睡。 “我” 的心理 A 有些难过 C D无比自豪 父亲两手 空空、疲 惫沮丧地 回家  疑惑不解 满足激动 8. 选文第③段为什么不能删去? 第③段写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表现“我”对 父亲带回的东西的新奇喜悦,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和父 亲对“我们”的爱。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 “镀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高凳子的奇特吸引, 目光有神采,内心羡慕。 9. 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身体疲 惫。 11. 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 用?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做生意 亏本的父亲的温柔体贴,表现了她对父亲的爱。 12.选文第⑪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 你们去填满吧……”,第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 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 什么? 不矛盾,因为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 物品,而“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 的深厚丰盈的爱,所以不矛盾。 13.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 规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 务。 (1)九年级(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 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 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1 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 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 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2 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 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 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 家”,陆九韶在《陆氏家制》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 悌忠信”。 材料3 “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 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 其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 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 楷模。 ①我国家规历史悠久;②古代家规内容相近;③古代 家规影响深远。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规”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 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 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示例一:我更喜欢第①条。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朋 友是否贤德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 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 示例二:我更喜欢第②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 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 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3)右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开展的 “‘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 桌行动”宣传画,请用简洁的语言 介绍画面内容并写出其寓意。 内容:画面由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组成;盘中“约”字的 一点是一粒米。 寓意:文明餐桌行动是我们共同的“约定”,节约应从我 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第二单元 写作 审题立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审题、立意, 掌握方法,确保作文不跑题,不 偏题。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 作文水平。 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在作文中经常跑题、偏题,或者作文内容 俗套不新,导致作文低分,甚至无分。究其原因,是没 有审准题、审偏题,作文中不能有效组织材料。今天, 我们通过对“审题”“立意”的学习及训练,进一步掌 握写作方面的知识,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 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 构。 审题,就是审查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 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审题写作指导 立意 立意往往在审题之后进行。 为了取得 好的立意,写作前,可以先列出与题目相 关的几个主题,再分析比较,选择一个既 新颖又能驾驭的主题进行构思写作。 写作练笔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 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 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 “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 鸠说:“你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 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主题:①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彻底改正。②和他人发生矛 盾的时候,不要总是埋怨对方,一味地责怪别人,我们应该先检 讨一下自己。③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④群体如何对待 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 从上面四个主题中,选择一个较新颖的主题,自 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1.吸纳其他同学的合理建议,完善立意。 2.选择一个新颖而且自己能够驾驭的主题进行构思, 并拟定题目。 3.写作时,要注意紧扣主题,不要跑题、偏题。 写作实践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2 单 元 凡文皆有题,据题作文必须切合题意。写好作文 应做到:审准题,巧立意。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理解题 意,仔细分析题目的要求,要看到题对文既有限制的一 面,又有不加限制的一面。 写作指导 审题要点: 1.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 2.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 3.要把握题面上的重心,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 究它的含义。 再说立意。立意,指的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意思,主题是文章 的灵魂,文章的材料、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主题服务,围绕主题 来选择、确定。 立意要点: 1. 立意要深刻。 立意不是直觉的思维活动,不能单凭个人意愿,也要有一个 逻辑思维过程。要挖掘出题目包含的深层含义,并且和社会、时 代联系起来,揭示出文章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立意一定要深 刻,才能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教育。 2. 立意要新颖。 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表现的主题与众不同,才能吸 引读者品味,这样的文章才算得上好文章。 3. 立意要真实。 要在审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感悟最 深主题才最有表现力。写作时要自觉地把情和意联系在一起, 文章才能情真意切,优美动人。 翻过那座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人生,如逆水行舟,驾一叶扁 舟,在历史的长河浮沉,躲不过浪花的袭击,躲不过冰山的阻隔。 我不过是刚踏上征途的一颗粟米,我不懂深海的波澜壮阔,我未 尝没有体会过河流的暗藏漩涡,面对漩涡,面对大山,我能做的, 是轻扬嘴角。 例文引路 轻扬嘴角,是我诗意的坚强。 那个苍茫的夜晚,我听到她离开的消息,我怔了怔,手中的笔 悄然滑落,我的泪水决了堤。夜里,下起了淅沥小雨,我把手指贴 到冰凉的窗玻璃上,嘴里哈出的白气润湿了空气,小雨轻扣着窗面, 也敲击着我的心扉。 想起那些美好的回忆,我擦干了泪水,轻扬嘴角,人生,没有 翻不过去的山,没有游不过去的河,于是,我学会了坚强。 轻扬嘴角,是我王者的霸气。 考试前的那几个晚上,夜幕低垂,万家灯火犹亮,城市仍是歌 舞升平,我呢,灯未熄,人未睡,头脑中的弦紧绷,可曾想过这弦 会断?终于,肩膀松开来,我抱住头,陷入迷惘…… 然而,我却是轻扬嘴角,为自己沏一盏香茗,在茗香中奋起, 于是,我学会了激流勇进。 轻扬嘴角,是我拔节的印记。 无数次考试失利,我轻扬嘴角,告诉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 金散尽还复来;无数次有人争吵,我告诉自己要心平气和。 轻扬嘴角,铭刻着我的人生,在轻扬嘴角中,我翻山越岭,领略 了人生的无限美好。 可知词人柳永?他的“偶失龙头望”,使他意志消沉,郁郁寡欢, 他带着“争不恣狂荡”流连于烟花柳巷,留下了满纸“牢骚言”。 他是懦弱的人,面对翻不去的山,他屈服了!这注定了他只能成为 “词人”,得不到半点流芳。 可知子瞻?世事无常,被贬黄州的他,迎风立于赤壁之上,面 对滔滔江水,他顿时彻悟,于是他轻扬嘴角,挥毫泼墨,写下“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万世流芳! 逆水行舟,自然充满艰难险阻。 悬崖峭壁,自然拥有万丈深渊。 人生,是翻过一座座的山,山的那边,是海阔,是天 空,是光明,是理想,既然无可避免,不如轻扬嘴角, 放手一搏,留下笑靥如花,百世流芳。 全文以“山”为喻,用“轻扬嘴角”,这乐观的态 度,充分展现文章主题。同时,运用排比形式, “轻扬嘴角,是我诗意的坚强”“轻扬嘴角,是我 王者的霸气”“轻扬嘴角,是我拔节的印记”等语 句,气势铿锵,情感饱满。“翻过那座山”靠的就 是乐观向上的信念与力量。语言运用含蓄隽永,将 “华丽而悲壮的隐忍与坚强”在文中完美体现,耐 人寻味,发人深思。 名师点评: 歌颂母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也许你已经多次写 过自己的妈妈,但你真的写出妈妈的特点了吗?真的写 出妈妈的“独一无二”了吗?请以“我________的妈妈”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写作实践 思路点拨:这篇作文题目是个老题目,首先要确定文章的立意,是写妈 妈对自己的关爱呢,还是表现妈妈的其他方面,如工作认真、孝敬父母、 帮助别人等。然后根据确定的文章的立意选择材料。因为我们天天和妈 妈在一起,妈妈做过的很多事情我们都知道,关键是选择哪些事情来写, 而且选择的材料要有典型性,要新颖生动,不落窠臼,能够充分切合文 章的立意,如写妈妈的“独一无二”,工作起来是“拼命三郎”,标准 的女汉子;回到家里,在爸爸面前是娇羞的妻子,小鸟依人;在“我” 面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选好材料之后,要注意对其进行加工。  例文略。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二 单 元 (2018•荆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 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 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 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 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 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 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 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 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 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 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 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 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 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 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的说是因为新近要开 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的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 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 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 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 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 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 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 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 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 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 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 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 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 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 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 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 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 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 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 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 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 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 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 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 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 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 后一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奉命疏导,语重心长 2.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语文 的普通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 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自己却又不得不接受无 法改变现实的残酷。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2 单 元 练习范围:《孔乙己》《变色龙》 1. (2018•江西)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B A.脸颊(xiá) 讪笑 锐不可当(dāng) 持之以衡 B.怂恿(sǒng) 瓦砾 万恶不赦(shè) 长吁短叹 C.孱水(chàn) 羁伴 相形见绌(zhuó) 寻章摘句 D.牟取(móu) 啜泣 踉踉跄跄(liàng) 遮天敝日 • • • • • • • 2.(2018•黔南)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D A.蓬槁  绮丽  可歌可泣  人声鼎沸 B.晨曦  瞰望  义愤填膺  如坐针砧 C.阔绰  肃穆  人情炼达  乐此不疲 D.隐匿  接济  格物致知  润如油膏 3.(2018•河南)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 一项是(  )A A.殷勤/殷红 咀嚼/咬文嚼字 风调雨顺/南腔北调 B.儒雅/懦弱 侍奉/恃才傲物 咄咄逼人/相形见绌 C.卡片/关卡 屏障/屏气凝神 置之度外/度日如年 D.譬如/偏僻 栅栏/姗姗来迟 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 •• • • • •• • • ••• •• • • •• ••• •• 4.(2018•衡阳)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 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 不动;叫 她呢,也不闻。 (1)这段文字选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_____》,文 中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 朝花夕拾 阿长(长妈妈) (2)关于这部散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 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 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 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 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 的足迹。 5.(2017•东营)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 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 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 或者莫斯科让人碰见,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那儿的人可不管什 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呢,赫留金,受了害, 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 的一条狗。”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 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 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 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 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 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 来!怪你自己不好!……” (1)小说通过多次描写“军大衣”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 轨迹? ①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 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 ②巡警说在将军家见过这样的一条狗:哦!……叶尔德林 老弟, 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③收场:……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惊慌失措 心惊胆战 狼狈不堪 (2)探究选文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①人物语言能够反映人物思想感情及内心世界, “闻其声则见其人”,使人物形象变得具体可感; ②通过语言描写,让人物进行自我刻画,突出表 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③以语言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3)警官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顷刻逆转,这样写的用意 是什么? ①从情节设置看,这样写使情节发展难以猜测而形成悬念, 引人入胜;②从人物性格塑造看,这样写能突出表现人物见 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③从表现主题看,这样写反映了 法律被践踏、专制盛行的社会现实;④从讽刺艺术的运用看, 写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多次逆转,以漫画式的夸张增强 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2 单 元 练习范围:《溜索》《蒲柳人家(节选)》 1. (2018•长沙)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走进长沙,品味生活,你可以漫步西园北里的麻石步道,聆听 百年名校的琅琅书声。任凭一种不可名状的亲切感涌上心头; 也可以徜徉太平老街,感受沉淀的斑驳时光,在岁月中找寻自 己的足迹;还可以信步贾谊故居,浏览大师之作,感叹他的文 不加点,才华横溢……当然,你也可以静坐杜甫江阁,迎着湘 江夜风,品清茶,听湘曲,与三五好友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A.聆听 B.徜徉 C.文不加点 D.天伦之乐 D • • • • • • • • • • • • 帽 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 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2.(2018•宁波)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 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 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 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 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 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 (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 十排的先生在剧场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十排的先生被 剧场其他人(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后排的女士、众人)指责;十排的 先生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围。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暗示剧场 观众的“表演”即将开始。 (3)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 处理有哪些妙处? 作者这样安排,能凸显当时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的 情景;一句一段,是呵斥,是指责,展现了当时群情激 愤的场面。 (4)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 的理解。 示例:九排的女士反复说别人自私自利,确实是实情,他们 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其实九排的女士更自私自利。小说 中所有的人都无名无姓,这种泛指让我们明白,小说中的所 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者,他们是同一类人:由看戏的观众变成 了演戏的演员,演出了一幕自私自利的讽刺剧。  仅从单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单一,是低等答案; 能从多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多点,但没有形成关 联,是中等答案;从多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多点 且关联是最佳答案。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