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件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
的论证方法。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
现实意义。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
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2.朗读课文,把握停顿重音,熟读成诵。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重音
字音
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 (wù)
箪 dān 羹 gēng 蹴 cù 妾 qiè
停顿及重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精读文本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
作用?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
些事情?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
些事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
舍鱼而取熊掌
论点
舍生而取义
“甚于生者” “义”
“甚于死者” “不义”
不为苟得
患有所不避
所欲莫甚于生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所恶莫甚于死 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性善论”)
1.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2.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
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举
例
论
证
义存于心
见利忘义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嗟来之食
万钟之禄
1.行道之人
2.乞人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合作探究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
么不直接提出来?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比喻
论证
文章结构
论
点
舍
生
取
义
(
)
正面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道 理
论 证
正面 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
乞人
反面 万钟之禄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举 例
论 证
本
心
对 论
比 证
对 论
比 证
拓展延伸
一
词
多
义
为宫室之美 介词,为了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动词,做
故不为苟得也 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恩,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予
通
假
字
① 有所不辟也
②不辩礼仪而受之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避”,躲避
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为
得
与
文
言
虚
词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古义:
今义:古
今
异
义
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古义:
今义:
一豆羹。
古义:
今义:
古代的一种量器
代词,这
判断动词,是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豆子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3 单 元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故不为苟得也( )
(2)一豆羹( )
(3)蹴尔而与之( )
(4)人之所恶( )
(5)乞人不屑( )
•
•
•
•
•
gǒu
gēng
cù
wù
xiè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______
(5)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祸患,灾难。
踩踏。
苟且取得,这里是得以苟且偷生的意思。
天性,天良。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假如,假使。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A项“辟”同“避”,躲避;C项“得”同“德”,
感激;“与”同“欤”,语气词;D项“辩”同
“辨”,辨别。
B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鱼,我所欲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A项“豆”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
豆子,一种粮食作物。B项“钟”古义:古代的一
种量器;今义:指钟点、时间。D项“已”古义:
停止;今义:已经。
•
•
•
•
C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
D.蹴尔而与之 窥镜而自视
D
A项两个“与”分别为“给”“语气词”;B项两个
“为”分别为“做”“为了”;C项两个“于”分
别为“对于”“比”;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
表修饰”。
•
••
•
••
• •
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
D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
7.翻译下列句子。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明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
过贤明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8.《鱼我所欲也》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是 《孟子》
中的名篇之一,有两个常用的成语与本文有关,它们分别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告子上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9.名句默写。
(1)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与此相应,孟子
在《鱼我所欲也》中也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
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而取义者也
一、对比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
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
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
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
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
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
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
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
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改动)
【注】①弘范: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
(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二者不可得兼。
(2) 天祥泫然出涕。
同时获得。
眼泪。
• •
•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以,(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12. 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 能
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1) 体现富贵不能淫的句子:
(2) 体现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13.【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拓展阅读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
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
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
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①以
相②杀③,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注】①一言:这里指义。②相:选择。③杀:死亡。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贵”字。
(1)万事莫贵于义。
(2)是贵义于其身也。
宝贵,重要。
以……为贵。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就是因为鞋帽不如手足贵重。
把天下给你,但要把你杀死,你肯吗?
16.表明本文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
什么?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
万事莫贵于义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和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
切的原则,在今天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更应
该坚持“义”。
10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学习目标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
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2.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熟悉课文内
容。
唐雎(jū) 怫然(fú) 免冠徒跣(xiǎn)
韩傀(guī) 要离(yāo) 以头抢地(qiāng)
休祲(jìn) 缟素(gǎo) 色挠(náo)
派对,
说
想要用
交换 表祈使语气
答应给予恩惠 即使这样
出使
王不悦。
给予恩惠,
用
况且
凭借 把
同“措”,
在意
增广,扩充
违背轻视
何况只是
况且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呢?”
愤怒的样子
曾经听说
平民
裸露赤脚 碰,撞
平庸无能的
人
有胆识才能
的人
同“苍” 发作
吉凶的征
兆
穿白色丧
服
拔
彗星的
屈服
直身而跪 道歉
明白,懂
得
只,仅仅
因为
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
国,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精读文本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
地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2.安陵君用什么样的理由拒绝了秦王?
3.概括段意。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他说
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2.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3.概括段意。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
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秦王和
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
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
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一劫。唐雎确实
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
争的凛然正气。
文章结构
拓展延伸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
庸夫之怒也……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一
词
多
义
然
使
虽然,受地于先王 这样
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
唐雎使于秦 出使
于
仓鹰击于殿上 在
受地于先王 从
请广于君 给
唐雎使于秦 到、往
词
类
活
用
与 轻寡人与 语气词,“吗”
与臣而将四矣 连词,和
天下缟素
名词作动词,穿白色的丧服。
请广于君
轻寡人与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且秦灭韩亡魏
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
使……流”。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
今
异
义
非若是也
以大易小
长跪而谢曰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即使这样。
表转折。
这样。
表判断。
交换。
容易。
道歉,谢罪。
感谢。
①故不错意也
②仓鹰击于殿上。
③轻寡人与?
通
假
字
同“措”。
同“苍”。
同“欤”,语气词,吗。
常
见
虚
词
以
之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为长者
以大易小
徒以有先生也
(“……也”,表判断)
(“……者,……也”表判断)
我
“于先王受地”
“于君请广”
五百里之地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专诸之刺王僚也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3 单 元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色挠(ráo) 弗敢易(fú) 天下缟素(gǎo)
B.唐雎(jū) 庸夫(yōng) 以头抢地(qiǎng)
C.休祲(jìn) 韩傀(guī) 免冠徒跣(xiǎn)
D.怫然(fú) 夫专诸(fū) 寡人谕矣(yù)
•
•
•
• •
••
••
•
•
•
C
A项“挠”应读náo,B项“抢”应读qiāng,D项“夫”
应读f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弗敢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王加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头抢地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秦王色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寡人谕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辱没、辜负。
交换。
给予恩惠。
碰,撞。
吉凶的征兆。文中偏指凶兆。
只是。
屈服。
明白,懂得。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不错意也
B.乡为身死而不受
C.以头抢地尔
D.仓鹰击于殿上
A项“错”同“措”,B项“乡”同“向”,先前,
从前;D项“仓”同“苍”。
C
4.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长跪而谢之
B.轻寡人与
C.请广于君
D.天下缟素
B项“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C项“广”形容
词用作动词,扩充;D项“缟素”名词用作动词,
穿白色丧服。
•
•
• •
•
A
5.解释下列多义词。
(1)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______________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____
(2)徒
免冠徒跣______________
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____
(3)夫
此庸夫之怒也_____________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
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臣而将四矣_____________
•
•
•
•
•
•
•
•
派。
派使。
裸露。
只,仅仅。
……的人。
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和,连上。
6. 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
字母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3)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A.恭敬屈服 B.恐吓威胁 C.虚伪狡诈
C
B
A
7.翻译下面的句子。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用五百里的
土地呢?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秦王神色变得沮丧,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8.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
(1)安陵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人善任
恃强凌弱(色厉内荏、阴险狡诈)
有胆有识(智勇双全)
一、浅层阅读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
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
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
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
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
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
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
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
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
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
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
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
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
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
生也。”
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三处)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10.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11. 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时,表
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12.选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
根 据选文概括填空。
愤怒——( )——( )威胁 色挠
13.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很
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示例:蔺相如完璧归赵。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
国。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诸葛亮舌战群儒,
联吴抗曹。
二、深层阅读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
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
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
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
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
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
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
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
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
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
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②窟室:地下室。③长铍:长矛。
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同“佯”,假装。⑤擘:拆,掰
开。
1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秦王怫然怒
(2) 仓鹰击于殿上
(3)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4) 酒既酣
愤怒的样子。
酒喝得很畅快。
派,派遣。
同“苍”。
• •
•
•
•
15.与【甲】文“以头抢地尔”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
项是( )
A.徒以有先生也 B.因以匕首刺王僚
C.计日以还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项和例句中的“以”都是“用”的意思。A、D两
项都为“因为”,C项为“来”。
B
•
•
•
•
16.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 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
备酒席,宴请王僚。
17. 简答题。
(1) 外交辞令往往藏有“潜台词”,委婉含蓄。请说出【甲】
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
我也要效法这三个人,刺杀你。
(2)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
矣。”(《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
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甲】文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
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的胁迫,最终赢得了国土
的保全;【乙】文中专诸在王僚派兵层层保护的情况下,依
然毫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不辱君命。
三、国学阅读
苏子①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
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
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王之大臣父兄,好伤贤以
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大
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之所爱亦
非忠臣也。是以国危……人臣莫难于无妒而进贤。为主
~~~~
~~~~~~~~~~~~~~~~~~~~~~~~~~~~~~~~~~~~~~~~~~~~~~~~~~~~~~~~~~~~~~~~~~~~~~~~~~~~~~~~~~~~~~~~~~~~~~~~~~~~~~~~~~~~~~~~~~~~~~~~~~~~~~~~~~~~~~~~~~~~~~~~~~~~~~~
~~~~~~~~~~~~~~~~
~~~~~~~~~
死易,垂沙之事②,死者以千数。为主辱易,自令尹③以
下,事王者以千数。至于无妒而进贤,未见一人也。故
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无妒而进贤也。贤之事其主也,
亦必无妒而进贤。夫进贤之难者,贤者用且使己废;贵
且使己贱。故人难之。”
(节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注】①苏子:即苏秦,战国时纵横家。②垂沙之事:
指垂沙战役,垂沙,地名。③令尹:官职名。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是以国危”中的“国”意思
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项和例句中的“国”均为“国家”;A项为“国
防”;B项为“国都”;C项为“地理形势”。
D
•
•
•
•
19.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划三处)
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之所
爱亦非忠臣也。
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之
所爱/亦非忠臣也。
2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
忠臣对于(自己的)国君,一定会推荐贤能的人来辅
佐他。
关键词“进”译为“举荐,推荐”。
(2) 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无妒而进贤也。
所以,英明的国君考察他的臣子,必须了解他们是否
有忌妒之心,是否能推荐贤才。
21. 苏子认为“无妒而进贤”难,难在何处?(用原文语
句回答)
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
11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文体常识
学习目标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
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2.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理清行文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读准字音
疏通文义 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
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余: 即: 嗜:
无从: 致书:
以: 每: 假:
于: 之: 手:
笔: 录: 以:
我
得到书。这里指买书没有办法
特别爱好就
抄写用笔
动手结构助词,的向
借常常连词,相当于“来”
【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
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后)就自己
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连词,相当于“而”
屈: 伸: 弗: 之: 怠:
毕: 走: 之: 逾约:
以: 是: 以: 因: 得: 既:
加冠: 益: 之: 道: 患:
硕师: 尝: 趋: 先达:
弯曲 伸直 不 代词,指“笔录”这件事 懈怠,放松
完毕
【译文】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冻僵)不
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写。抄完,跑着把书还给人家,不敢稍微超过约
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
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跑 代词,指所借之书 超过约定期限
因为 这样 把 于是 能够 已经
成年 更加 助词,的 学说 担心、忧虑
学问渊博的老师 曾经 跑,疾走 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请教
⑶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
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隆: 望: 尊: 门人: 填: 其:
未尝: 辞: 色: 左右: 援: 质:
以: 请: 或: 叱咄: 愈:
至: 复: 俟: 其: 焉: 故: 虽: 卒:
高 声望 重 弟子、学生 挤满 他的
不曾 言辞 脸色 身边 引,提出 询问
连词,相当于“地” 请教 有时 训斥,呵责 更加
周到 辩解 他 语气词 所以 虽然 终于等待
【译文】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
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
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
得到不少收获。
⑷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
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
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之: 负: 箧: 曳: 屣:
穷冬: 皲裂: 而: 舍:
支: 僵劲: 媵人: 汤: 沃灌: 以: 衾: 拥:
而: 乃: 寓: 逆旅: 日: 再: 食: 之:
享: 被: 之: 腰: 容臭: 烨然: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背着 书箱 拖 鞋子
深冬,隆冬。穷,极。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表转折,却 学舍
同“肢” 僵硬 仆役 热水 浇洗 用 被子 围着
表修饰 才 寄居 旅店 每天 两次 供养,给……吃。 的
享受 同“披” 的 在腰间佩戴 香袋 光彩照人的样子
【译文】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
尺,脚和皮肤冻裂了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役拿来热水给我浇手洗脚,用被子给我围
着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
者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缨装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挂着香
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
⑸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
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
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缊: 敝: 其: 略无: 慕艳: 以:
中: 足: 者: 口体之奉: 不若: 盖:
之: 耄老: 预: 君子: 宠光:
乱麻 破 代词,指同舍生 毫无 羡慕 因为
心中 值得 ……事 吃穿的供给 不如 大概
的 年老 参与 有官位的人 恩宠光耀
跟随 错误
【译文】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
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
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
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
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⑹今(现在)诸(各,众人)生学于(在)太学(国子监),县官(朝廷)
日(每天)有廪稍(国家供给的粮食)之供,父母岁(每年)有裘(冬天
的皮衣)葛(夏天的葛衣)之遗(给予,赠送),无冻馁(饥饿)之患
(担心、担忧)矣;坐大厦(大房子)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劳累、
辛劳)矣;有司业、博士(太学的教官)为(做)之(代指太学生们)师,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应当,应该)有之书皆集于(在)
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相当于“之于”)人而后见也。其(他们的,
指太学生们的)业(学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天资)之(助
词)卑(低下),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表反问,哪里)他人之过(过
错)哉(语气词,呢)!
【译文】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粮食,父母每年都赠给皮衣和葛衣,
没有冻饿的忧虑;坐在大厦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
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有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
像我那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不精通,品德有未
养成的,如果不是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⑺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同辈)甚(很)称其贤(贤
能)。余朝(朝见)京师,生以乡人子谒(拜见)余。撰(写)长书
(信)以为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辞甚畅达。与之(代词,
他)论辩,言(言语)和(温和)而色(脸色)夷(平易)。自谓少时
用心于(在)学甚劳,是(指示代词,这)可谓善学者矣(语气词,
了)。其将归见其亲(父母)也,余故道为学之(的)难以(连词,来)
告之(代词,他)。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毁谤)我夸际
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 )而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者,岂知余者哉!
【译文】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两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
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
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
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
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
我吗?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1-2)
第二部分
(3)
第三部分
(4)
写作者年轻时求学的情形,突
出其“勤且艰”。
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与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形成鲜
明对照。强调勤苦学习的重要性。
点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立意
基础
文章
主旨
精读文本 1.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主要表现在哪
些方面?
2.作者写求学时的艰难,目的是什么?
3.作者写同舍生衣饰豪华的用意是什么?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写的什么?有何作用?
6.第三段主要写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诸生
求学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他人之过哉?
7.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请分别用原
文和自己的话回答。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8.用原文词句完成下面表格。
序
号
读书生活
情况 宋濂年轻时 现在的太学生
1 衣
2 食
3 行
4 书籍
5 求师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之患
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无冻馁之患
负箧曳屣行深
山巨谷中
无奔走之劳
无从致书以观……
不敢稍逾约。
凡所宜有之书,皆
集于此
余立侍左右……
则又请焉
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
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
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德业
双修,有所成就。
文章结构
作者年轻时求
学的艰难经历
当代太学生学
习条件的优越
点明写作目的
勉励马生
正面
反面
立意
基础
文章
主旨
拓展延伸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
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
式?
词
类
活
用
手自笔录
“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腰白玉之环
缊袍敝衣处其间
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名词作动词,穿破旧的衣服。
通
假
字
①皆被绮绣
②四支僵劲
同“披”。
同“肢”。
古
今
异
义
走送之 跑
以书假余 借
尝趋百里 跑,疾走
日再食 两次
持汤沃灌 热水
右备容臭 气味,这里指香气
或遇其叱咄 有时
卒获有所闻 最终
县官 朝廷
博士 太学的教官
裘葛之遗 给予,赠送
常
见
虚
词
假借于藏书之家
弗之怠
走送之
圣贤之道
余之从师
鲜肥滋味之享
余之勤且艰
若余之手录
天质之卑
际遇之盛
为学之难以告之
假借于藏书之家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学于太学
用心于学
致书以观
计日以还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俯身倾耳以请
不敢出一言以复
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为学之难以告之
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问而不告
假诸人而后见也
言和而色夷
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
天子之宠光。
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3 单 元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同舍生( ) 叱咄( )
皲裂( ) 烨然( )
嗜学( ) 逾约( )
负箧曳屣( )( ) 媵人( )
缊袍敝衣( )( ) 容臭( )
•
•
•
•
•
•
•
•
•
••
•
shè duō
jūn yè
shì yú
qiè xǐ yìng
yùn bì xiù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无从致书以观( )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3)既加冠( )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5)门人弟子填其室( )
(6)礼愈至( )
(7)俟其欣悦( )
(8)日再食( )
(9)生以乡人子谒余( )
•
•
•
•
•
•
•
•
得到
此,这样
已经
交往,外出求学
挤满
周到
等待
两次
•
拜见
②撰长书以为贽
(2)书
①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3. 一词多义。
②益慕圣贤之道(1)之
①弗之怠
③当余之从师也
②非天质之卑
(3)质
①援疑质理
•
•
•
•
•
•
• 代词,指抄书这件事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名词,信
动词,询问
名词,资质
名词,书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B.录毕,走送之
C.媵人持汤沃灌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项“观”古今义都是“看”。
•
•
•
•
A
5.翻译下面句子。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置身于他们当中,但没有一
点儿羡慕他们的意思。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
在深山峡谷之中。
6. 请从你的积累中找出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写下来。
示例:①凿壁偷光 ②悬梁刺股
7. 根据要求,用课文原句完成问题。
(1)揭示作者好学的句子:
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同舍生“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填空。
《送东阳马生序》选自《____________》,作者
______,___________ (朝代)散文家,字______,浦江
(今属浙江)人。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是一种文
体,有________和________之分。
宋濂全集
宋濂 景濂
书序 赠序
元末明初
一、浅层阅读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问:请教
C.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被子
D.右备容臭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
读“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回答问题。
•
•
•
“被”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C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是 ( )
A.益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足肤皲裂而不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
••
A项: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他/表示
祈使语气;C项:用/凭借;D项:都表转折。
D
• •
••
11.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中“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交代了本
文的文体。
B.选文通过写先达教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
和恭敬。
C.选文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
学生活。
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
勤奋学习。
“幼时”应为“成年后”。
B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我)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活动。
13.选文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
简 要概述。
抄书之艰、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二、深层阅读
(2018•沈阳)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
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
见足下①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②白发,不得
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
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
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
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
下惜此日力③耳。
(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
【注释】①足下:敬称,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
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
14.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窘于衣食 皆以美于徐公
B.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公问其故
C.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有亲以为之依归 吾谁与归
•
••
• •
• •
D
15.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 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
(2) 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我看见您题写的宇,认为这一定是光明磊落的人(写
的)。
像这样已经过了一年,(我)很遗憾没有和您见面。
1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春 秋 未 三 十 若 刻 意 于 德 义 经 术 当 不 止 此 耳。
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
17.【甲】【乙】两文都出自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字。依据
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勤奋好学;诚信。
(2)【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他提出的希望
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业上没有古人优秀
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12 词四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
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大中祥符八年
(1015),范仲淹苦读及第,历任兴化县令、秘阁
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
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
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
边防。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发起
“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
京,皇祐四年(1052),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
任,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
“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
文集》传世。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
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
宋军一败再败。1040年,词人任
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延州
为西夏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
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落城中。
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
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
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
作。
创作背景
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
感知诗意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西北边疆秋来风景与中原不同,
大雁南飞衡阳,无半点留恋之意。
四周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号
角一同响起,崇山峻岭中,云雾
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
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绪,
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
算无从谈起。听惯了幽怨的羌笛,
见惯了秋霜满地,征人夜深不能
睡,将军白发长,士卒热泪泣。
精读文本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1.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
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2.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使全词意境开阔苍
凉,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课堂小结
文章结构
渔
家
傲
范
仲
淹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
异
渲染荒凉
萧瑟气氛
上阕写景
泪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
抒发思乡
报国之情
下阙抒情
借景
抒情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拓展延伸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
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
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
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
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
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
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
任的第二年。当时,蝗旱相连,而西
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
心切,一贯主张抗敌的苏轼,在贬官
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
还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这年十月,他与同僚出猎,作此词。
这首词,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
典型的一首豪放词。
创作背景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读准字音句顿整体感知
理解词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我暂且发一发少年的狂劲,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
苍鹰,我头戴锦缎帽子,身着貂鼠皮袍,上千人马奔赴平坦的
山冈。为了酬报全城的人跟随太守,我将亲自射杀那猛虎,要
以千古英雄孙权为榜样。
畅饮酒,胸怀宽广胆气壮。鬓发花白如染霜,那又有什么
妨碍!只盼望有手持符节的人来云中,但不知朝廷何时才能派
遣冯唐似的使臣?到那时,我定将拉开雕弓如满月,瞄准西北
方,箭箭射向天狼星。
精读文本
开张——豪壮
(1)亲射虎,看孙郎。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合作探究
①老夫聊发少年狂
②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③千骑卷平冈
④为报倾城随太守
⑤亲射虎,看孙郎
⑥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⑦会挽雕弓如满月
⑧西北望,射天狼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文章结构
借孙权射虎的典故,
表现作者的少年狂气。
运用冯唐持节的典故,
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能建功立业。
运用射天狼的典故,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
的志向。
拓展延伸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爱国词
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
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
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
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
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
轩长短句》。
创作背景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
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
地方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
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
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
疾与陈同甫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陈同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
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
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
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
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
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
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创作背景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
醉了挑灯观看宝剑的青锋,梦
里醒来,听见号角声在军营中响
起。在各个军营里兵士们(欢欣鼓
舞地)分吃烤熟的肉食,各种乐器
合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肃杀的深
秋,我在战场大阅兵。
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弓
箭像惊雷那样令人心惊,完成收复
北方的宏图伟业,能赢得生前身后
的一世英名。可惜,壮志未酬白发
生,空怀一腔报国情!
精读文本
①毕生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
②杀敌之策不为统治者采纳,致使
收复中原大业不成;
③身已老迈,胸怀报国之志,但赋
闲在家,得不到任用,壮志难酬;
④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
敌报国的情景。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文章结构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辛弃疾的挚
友陈同甫,看到这首词后,
你会对辛弃疾说些什么?
以此为主题写一篇300字
左右的文章。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女,字璇卿,号竞雄,
别名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
主革命烈士,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第
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
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
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
仅32岁。
秋瑾的作品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前期
(1891-1904), 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
友;后期(1904-1907),抒革命豪情及对祖国
前途的忧虑。
创作背景
1903年,秋瑾丈夫王廷钧捐得户部
主事,随夫去北京居住。时值八国联军
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
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
王廷钧无心国事。中秋节,秋谨与王廷
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于北京阜
城外的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
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
秋节的抒怀之作。
创作背景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
精读文本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3 单 元
•
•
•
•
•
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寐( ) 右擎苍( )
锦帽貂裘( ) 鬓微霜( )
麾下炙( ) 殊未屑( )•
mèi qíng
qiú
xièhuī
bìn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将军白发征夫泪( )
(2)老夫聊发少年狂( )
(3)会挽雕弓如满月( )
(4)八百里分麾下炙( )
(5)了却君王天下事( )
(6)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
• •
•
•
• •
• •
出征的士兵
姑且,暂且
应当
军旗下面,指部下
本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
这里借指女子。
了结,完成• •
3.下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A
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不在“男儿列”但有“男儿烈”,表现秋瑾有巾帼不让须
眉的英雄气概。
B.“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
之情。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借用典故,以冯唐自比。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作者抗敌报国、
建功立业的壮志。
C
作者借用典故,以魏尚自许
5. 文学常识填空。
(1)苏轼,与其父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并称为“三
苏”。苏词境界开阔,意象雄伟。他是__________词派的
代表,与____________并称为“苏辛”。
(2)辛弃疾,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词人。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与______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
“________”。
苏洵 苏辙
豪放
辛弃疾
幼安 稼轩 南宋
苏轼
苏辛
6. 按要求默写填空。
(1)自古以来,诗歌总是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范仲
淹《渔家傲•秋思》中写思家难归时,将士们借酒消愁
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
得到朝廷重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马快弦
急说明战斗激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女词人秋瑾在《满江红》中慨叹自己命运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青衫湿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一、浅层阅读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
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
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2018•怀化)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7.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B.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
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
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D.“千嶂里”中的“千嶂”指层峦叠嶂。
B
8.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
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
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
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二)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
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
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 个怎样
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
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10.下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 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
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11.贯穿这首词的一个字是什么?有何作用?
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它既是作者外在形象的集中
体现,更是作者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比如上片描绘的心态、
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下
片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
抒发了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只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感情”两方面回答即
可。
(三)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
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
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13.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作者
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
句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四)阅读《满江红》,回答问题。
满江红
辛弃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
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
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
音?青衫湿!
14.词的上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表达了作者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
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15.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两句引用典故,抒发了作者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
下的苦闷心情。(或这两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中
“江州司马青衫湿”,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
和忧虑。
16.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
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
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
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
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
却又刚健质朴。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
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二、深层阅读
(一)(2018•德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7.本诗从题材上属于____________,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
诗人还有______________。
边塞诗
高适(岑参)
18.“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
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借代。表现了他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
19.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
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借
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二)(2018•南充)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
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
唱黄鸡。
21. 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词
句分析。
借溪水西流,表现作者老当益壮,积极乐观的人
生态度。
20. 上阕描写________________ (季节)的景色,表现
该季节特征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或春季
兰芽、子规
22.我市将举办诗歌节,作为初三五班的学生,你也积极
地参加了此次活动。
(1)【报道诗歌节】
请为下面的新闻稿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5月16日,由我市文化界著名人物组成的诗歌
节开幕式策划组,与诗歌节执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就
开幕式整体方案进行商讨。
据悉,诗歌节开幕式将于7月15日在市大剧院举行,主题为
“重访诗仙故里,腾飞诗国大梦”。按照目前暂定的方案内容:
开幕式演出前,将特邀本地大学生扮演部分著名诗人,在主会场、
分会场、市区主要景点,进行大型现场行为秀《风流人物》表演,
营造出古今诗人重访“诗歌故乡”的人文景观,为诗歌节开幕宣
传造势;开幕式现场将通过优秀作品汇演、观众实时互动等活动,
积极调动市民的参与热情,营造出“全民诗歌”的诗歌节氛围。
诗歌节开幕式整体方案首次曝光
(2)【主持诗歌节】
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由你主持,杜甫的《石壕吏》
朗诵在先,白居易的《琵琶行》朗诵在后。请你写一段
串词,把这两首诗串联起来,100字左右。
杜甫用他悲悯的目光抚摸过石壕村的每一个灰蒙蒙的角落,
耳边是“吏呼一何怒”的喧嚷,是“妇啼一何苦”的哀叹。
而在白居易的笔端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袅袅清音,是琵
琶女漂泊流落的吟唱。请欣赏叙事长诗朗诵《琵琶行》。
(3)【每日读诗歌】
为使诗歌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倡导“读睡”活动,
即“读一首诗再睡觉”。下面是某同学为“读睡”活动推荐的
一首诗,请你用斜线( ∕ )为诗歌正文标出咏读节奏。
寻李白(节选)
余光中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
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
就半个盛唐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
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
就/半个/盛唐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
史》,请同学们简要讲讲《范进中举》的故事。
1.赏析《儒林外史》。
2.讽刺小说的阅读方法。
3.简析《围城》和《格列佛游记》。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令他对考八股、开科学
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康熙、雍正、
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
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牢笼
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
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
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中,以讽
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
露。
“儒林”一词源自《史记》“儒林列传”,指封建
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历代正史皆相
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
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众生相。
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
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
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作
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
厄运。
《儒林外史》主旨深邃,
在小说艺术上有很高的境界。
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
时弊”,将讽刺的锋芒寄寓
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
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
廖廖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
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
入木三分。
讽刺文学历史悠久。西方文学里的讽刺,
可追溯到古希腊寓言和喜剧;中国文学里的
讽刺,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的
“惩劝”,既有入木三分的揭露,也有“微
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的讽
喻。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
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
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人,而是以之为
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
对光明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丧
魂失魄的人物形象,其用意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
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
全县读书人都以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于是“知县祭,本学
祭,余大先生祭,阖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家本族祭,
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这正是对“吃人”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不止于此,某些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会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
人物,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徵君等。这些
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
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
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用手法之一。
例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写的是主人公在“大人
国”“小人国”乃至“慧骃国”看似荒诞不经的漫游,讽刺的却是
人间真实的世相。另一种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
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例如“范进中举”,写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
范进的疯病,一同回家,“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
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活描出科举
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后世人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
画面。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
透露出作者对于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
品味。
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
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古人评《儒林外史》:“读竟乃
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今人评论说:“《儒
林外史》所讥讽的那个儒家精英世界早已不存在了,可是像小说里
的人物那样说话作文、行身处世者,还大有人在,只是他们本人未
必知道罢了。所以读起《儒林外史》来,多有会心处,觉得‘它和
我们的世界更接近’。”《儒林外史》写于数百年前,为何至今仍
然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答案或许便蕴含在与现实
的联系之中。像《儒林外史》这样的古典作品,以及其他许多讽刺
名著,毕竟年代久远,其中描写的一些具体制度和风物,今日读来
或许会感到隔阂,阅读时需要参阅资料,以更好地理解作者讽刺的
对象,把握作品主旨。
专题一:故事会。《儒林外史》写了许多人物故事。
其中有些故事篇幅稍长,展现了人物多个性格侧面;有些
故事则廖廖数笔,比较简短,但都含意深远,韵味悠长。
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
艺术一直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上至达官显宦,
下至贩夫走卒。他们行藏不同,性格各异,而“其人性情心术,一
一活现纸上”,让读者一见而洞彻其灵魂。选择一个主要人物,细
读有关章节,看看作者在刻画人物上,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呈现
出怎样的讽刺效果。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儒林外史》讽刺艺
术的体会。
专题三:续写故事。《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
书中的人物常常在登场数回后旋即退场,从此不再出现。他们退场
后的生活将会如何?会有哪些故事?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发挥想象,
续写他的故事。
自
主
阅
读
推
荐
《
围
城
》
探
究
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为中心,以他留学回国后的工作、恋爱、
婚姻等生活经历为主线,“从他的眼里看事,从他的心里感受”,
呈现出多重的围城。有人看到的,是欲望的沉沦、爱情的痛苦和
婚姻的绝望。方鸿渐、唐晓芙、苏文纨、赵辛楣、曹元朗、孙柔
嘉等一干男女,在情场角逐中演绎出种种可笑、可叹、可悲的风
波。有人看到的,是旧中国病态知识分子的群像。懦弱无能而尚
存正气者,如方鸿渐;外表柔弱而城府颇深者,如孙柔嘉;表面
文雅实则自私刻薄者,如苏文纨;此外,还有如高松年老奸巨猾
者,如韩学愈猥琐恶毒者,如顾尔谦阿谀逢迎者……各色人物粉
墨登场。还有人看到的,是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荒凉。幕幕滑稽
剧反映出世间百态,而“围城”,象征了人间的处境。所以有人
说,这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独和彼此间无法沟通的小说”。
主要特色
1.对于古今中外文化、文学的典故,作者信手拈来,巧为
己用。比如借法国《列那狐》中的生花妙笔“西洋赶驴子”的典
故,讽刺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常用的“技巧”。
2.书中诸比喻奇趣横生,又蕴含深刻的哲理或者一针见血
的睿智。比如:“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
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
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
许多语句因此成为文艺青年中流行的“语录”。
其他如作者给人物命名时透出的冷嘲、在悲悯感叹中透出的
热讽,不一而足。《围城》的讽刺幽默,蕴含着作者深厚的学识
素养,带着机敏的个人气质,显露出透彻的现实观照,形成独特
而奇崛的风格。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
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英
国作家,被称为英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政论
家和讽刺小说家。以著名的《格列佛游记》
和《一只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
斯威夫特在早年就接触到了当时的社
会政治,开始养成分析事物的才能和敏锐
的观察力。对于一位讽刺作家来说,这都
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斯威夫特在晚期的作品中,斥责了英
国统治集团的腐朽政治,并在一定程度上
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就
在这个时期,斯威夫特完成了他的不朽的
讽刺杰作《格列佛游记》。
《
格
列
佛
游
记
》
探
究
主要特色
1.《格列佛游记》以童话式的叙事风格,尖锐而深刻地讽刺18世
纪上半叶的英国现实。如描写小人国的党派之争,他们以鞋跟高低划分
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这是挖
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在大人国,格列佛曾洋洋自得地向国王介
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不料却招来一连串的质问。如格列佛介绍
说,火药枪炮威力无比,能使敌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他愿意把制造
军火的办法献给国王。国王听了非常惊诧,不理解像格列佛这样“卑微
无能的小虫”为什么竟如此残忍。而在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的慧
骃国,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更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挞。
2.文笔简练生动,又充满幽默感。如文中写到小人国的一段官方文
告,赞颂国王是“举世拥戴”的“万王之王”,格列佛则不动声色地解
释道“周界约‘12英里’”,陡然间,那“直抵地球四极”的无边领土
缩为周界不过十几英里的弹丸之地。反差之大,令人捧腹。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3 单 元
一、基础题。
1.《儒林外史》是一部________长篇________小说,共________
回。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安
徽全椒人。同时《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______________巨著,
其对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
2.《儒林外史》中以________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他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能耐,就因为他是一个“嵚崎磊落”的人,一
个“有意思”的人。
章回体 讽刺 五十六
吴敬梓 敏轩 清代
古典现实主义
王冕
3.走进《儒林外史》,宛如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那里
有为功名而疯癫的________,由至纯至孝走向堕落的________,
身为戏子却具有侠义心肠和君子之风的________,藐视权贵拒不
参加汪盐商与王知县的欢宴却在王知县被罢官无处安身时主动请
他到家来住的__________,任南昌知府时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
声、算盘声、板子声的________,生动简练,讽刺辛辣,为我们
描绘了封建未世的儒林群相。
范进 匡超人
鲍文卿
杜少卿
王惠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期,社会小说的两种表现形式主要是“讽刺小说”和“谴
责小说”,《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B.“讽刺小说”与“谴责小说”主要的区别是表现手法不同。前者
的描写比较夸张,对社会的态度更激愤痛恶,对人物毫不留情;后
者的描写比较含蓄,对社会的态度比较客观公允,对人物有所体贴。
C.《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伽丘、
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D.《儒林外史》的主体部分结构不同于一般长篇小说,它“虽云长
篇,颇同短制”,采用的是“串糖葫芦”式结构;整部小说采用独
特的讽刺的艺术表现手法。
B
点拨:“讽刺小说”和“谴责小说”的表现手法说反了。
二、简答题。
5.结合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
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
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
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
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
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
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
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选文中“他”是谁?众人为何称之为“新贵人”?
• • •范进 因为范进中了举人。
6.结合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自此A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
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A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
两个指头。……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
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
只管摇头不是。
上文描写的是A________(姓名)临死前的情形。此人临死前
“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严监生
看那盏灯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7.结合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姓名)。全篇“无一贬词,
而情伪毕露”,此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征)
在他与小厮的对话中昭然若揭。
吃了一回,外面走进一个人来,方巾阔服,粉底皂靴,蜜蜂眼,高鼻梁,落腮胡子。那人一进了门,就叫把茶盘子撤了,然后与二位叙礼坐下。
……
那人道:“……小弟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表里不一,虚伪撒谎
严贡生
第三单元 写作
布局谋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写作指导
有助于理清思路,把握全局,避免写作时信马
由缰,偏离文章的主题。
写作练笔
(1)认真分析材料中“付出”“享
用”“分享”的含义,确定文章的立意。
(2)根据立意,搜索相关材料,并
确定所用的材料。
(3)斟酌材料使用的先后与详略,
列出写作提纲,并据此写作。
写作实践
(1)围绕“在路上”,确定合适的立意。
(2)联想构思时,要思考材料与立意的契合度,
恰当选取材料。
(3)根据布局谋篇的要求,与同桌交流写作思路,
互相提出改进建议,再据此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写作。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3 单 元
常用的创新格局比较多,我们选用以下几种来学习。
写作点拨
1.整体叙述式:完整地把一件事情叙述完。写
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点:①对人物进行某方面细致描写(动作、神
态、语言)。②适当加入简洁的景物描写。③内容裁
剪要注意详略。
2.画面组合式(片段组合式):根据表达主题的需
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
成文,也叫“镜头组合法”。
要点:①片段形式要统一,所选片段应围绕文章
中心。②片段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③组接片段
不宜太多,一般三个最宜。
3.时空承接式: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和描写某件事情或某
个主题,表达某种情感。
常用标志语:清晨—上午—下午—晚上、小时候——小学——
现在、春—夏—秋—冬。
4.小标题式:运用几个小标题结构文章的一种写作形式。常
用的小标题式有以下几种:
①并列式小标题。如写“压力”:开头点题——我的压力——
姐姐的压力——爸爸的压力——结尾扣题。
②对比式小标题。如先抑后扬,前后对比:文章前部分写
人、事、景、物时,先用曲解或嘲讽、冷漠的态度去表现他
(它)和否定他(它),最后达到褒扬他(它)的效果。“扬”要能
压“抑”,“抑”是为了突出“扬”。
③递进式标题。如写“压力”:开头点题——昨天的压
力——今天的压力——明天的压力——结尾扣题。
在具体写作中我们可结合主题、选材在以上几种结构方式
中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易于掌握的一种方式进行多次的训练,直
到熟练运用为止。
分 享
我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总希望在短短的人生历
程中寻找到美丽的人生,于是,许多的发现与沉思便
在笔下徘徊开来。
例文引路
海
带着蔚蓝色的心情,在蔚蓝色的海中感受无限的快
乐。无论曾经在陆地上多么澎湃的江河,纳百川的海都
以平和的心接受它,然后以无限广阔的胸襟将快乐分给
每一朵浪花、每一位在海中尽情嬉戏的游人。海接受江
河的激情,分给它汹涌的浪花;海容纳游人的快乐,同
时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海就是这样,人们给予它的不
全要,它留下该留的,将自己的快乐无私地与别人分享,
造就了最美丽的人生。我仿佛听到海与鱼儿的对话:
“没人知道我流泪,因为我活在水中!”
“我知道你在流泪,因为你活在我的心中,你的痛苦
和忧愁由我来与你一同分享!”
就连珍珠闪烁的海滩上偶尔闪动的几块黑礁石,也
是海微笑时跳动的眉毛。
海 螺
海螺的壳总是盘旋着尖尖地指向天空,既不圆润也
不柔和。
在布满沙粒和礁石的海底,海螺缓缓地移动着。每
当有海浪冲过来,邀请它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的时
候,海螺总是把自己藏在厚实又沉重的壳里。它不愿与
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它总是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
它不知道,分享快乐,就会得到双倍的快乐;分享痛苦,
就会减少一半的痛苦。海浪失望地离开了,奔向了海的
怀抱。
盲目的自闭使海螺在海里显得卑微,它一生都只能
躺在自己的世界里唱着独角戏,所以它注定不会像海那
样永生。它终究会死去。海螺死后,它的壳还在,只是
留不住海浪,留住的只有海浪声。
后记
与人分享的海、盲目自闭的海螺无法同时赢得上帝
的青睐,于是上帝不假思索地将最美丽的人生赐予了海,
而孤独的海螺,只能永远生活在人们的脚下。
于是海轻轻地告诉我:“最美丽的人生是将自己的
欢乐与悲伤与别人分享,把别人的快乐、痛苦和自己一
起分享!”望着海,我使劲地点了点头。
作者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分别以海与海螺的事例
阐明主旨,用海的无限宽广与海螺的盲目自闭相
对比,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海螺的卑微相比较,
鲜活地表明出“人生因为分享而美丽”的主观意
愿;同时,作者在语句上的运用也颇具魅力——
“就连珍珠闪烁的海滩上偶尔闪动的几块黑礁石,
也是海微笑时跳动的眉毛”,形象、生动而饶有
趣味!
名师点评: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不仅是双脚走路,
也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精神历程。
请以“行走在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600
字左右。
写作实践
思路点拨:这一作文题在审题方面没有什么障碍,提示语对
“行走”作了具体而清晰的解释,即“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
走的过程。行走不仅是双脚走路,也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
精神历程”。所以在选材上,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
来写,如“行走在街头巷尾中,行走在艺术长廊里,行走在
茫茫书海中,行走在仁爱温馨里……”只要我们写出所选择对
象与自己之间的故事,或者其带给我们的影响和思考等,文
章就切合题意了。
例文略。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第三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作者简介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
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
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
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
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
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
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
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
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
行。
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作者简介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
回想当年豪酣欢乐的生
活画面。“忆”字开篇,直
接把往事展开。“午桥”是
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
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
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
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
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写景叙事,刻画群英欢
会的环境,烘托与会者的雅
趣和逸兴。“杏花”言明春
天,“天明”言明夜晚。沟
水中的月影静淌、午桥的宴
饮、幽雅的杏花、明月清辉
映照下的疏影、悠扬的笛声,
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恬静、
清婉、奇丽的画面。
概括身世之感和家国之
痛。“二十余年”点明追忆
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又
可见时间之长。“如一梦”
喻示作者身经浩劫,如历恶
梦的心境。“惊”字写出了
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作者
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
国破家亡的痛苦。
前一句点题,写明作此词
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
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
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
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
况从中得以再现。后两句超越
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把
目光转向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把古今悲慨和国恨家仇都融于
渔唱,进一步表达内心的寂寞
悲凉。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作者简介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爱国词
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
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
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
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
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
轩长短句》。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
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
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
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
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 (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
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
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
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
《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
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
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
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
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
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
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
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上片巧用神话,寄托
自己的理想和情怀。月轮
转动,暗示时光流逝。辛
弃疾一生志在恢复中原,
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
不能实现,而白发已多,
面对明月,迸发出摧心裂
肝的一问:“被白发,欺
人奈何?”有力地展示了
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运用想象,揭示
主旨。作者乘风飞去,到
万里高空看祖国山河,月
桂的婆娑却遮蔽了月光,
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
不正像这月桂吗?问月的
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
体,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
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字
容若,清朝满族词人。原名纳兰成
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
兰性德。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
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
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
水词》等。
创作背景
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
浣溪沙
起句点明此行目的地和行程遥远。“北风”言明时
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
之险恶。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
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若为情”的发问中带
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环境险恶,前途未卜,
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
纷纷扰扰难以平静。
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
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
天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满
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
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
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
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写作特色
1.以小词写豪迈,收放自如,委婉有致,细
腻而敏锐。马嘶声能被北风吹断,晚烟是“一
抹”,残阳是“半竿”。
2.写景纯用白描,情景交融。作者一直未曾
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
平静的恋乡、忧虑、怀古之情思。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