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
《左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件
导入新课
作品简介
guì
作品背景
文体常识
国别体:
编年体:
纪传体: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
文义。
2.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课
文。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他
的战略思想。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5.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
得当的写作特点。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
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2.朗读课文,把握停顿节奏,读熟成诵。
3.梳理故事情节,划分文章结构。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
/未遍,民/弗从也。
jiàn
fú
bó
fú
shǔ
chéng sháo
zhé
shì
jié
yíng
mǐ
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军队 攻打
鲁国
拜见
当权者 谋划 代词,代指公将战这件事
参与
目光短浅
凭、靠 安身 独自享有
回答 遍及、普遍 听从、服从
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虚夸 实情
使信服 赐福,保佑
诉讼事件 明察 诚心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跟随
击鼓进军
大败 驱车追赶
查看
车轮碾出的痕迹
车前的横木 追赶追击
已经
鼓起 第二次 枯竭
士气正旺盛
推测,估计 埋伏
倒下
三读课文,梳理情节,划分层次。
故事情节
结构层次
精读文本 1.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双方、战争的性质
分别是什么?
3.曹刿为什么请见?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体现了
曹刿什么性格?
5.庄公仓促迎战、乡人阻止,说明了什么?
6.庄公认为作战前需作哪些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用原文回答)
庄公
曹刿
7.曹刿对庄公作战条件的两个否定和一个肯定,说
明了什么?
8.曹刿认为“何以战”的条件是什么?表现庄公取
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9.“战则请从”在文中起什么
作用?
10.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是“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
2.战争是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3.表现庄公不懂战术急躁冒进的句子是:
1.给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4.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时,以写什么为主?本
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2.曹刿的解释有哪几层意思?
1.“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赏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这两句话。
战前的政治准备: 取信于民
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 ”之时
合作探究
文章围绕“论战”组织材料,以曹刿为中心,详
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
的语言,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
体经过等略写。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这
样写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展现曹刿形象。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弱鲁战胜强齐以及曹刿对
长勺之战的论述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
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
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
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论“何以战”:
参战指挥
论克敌之道
齐人三鼓而竭 进攻
观敌辙乱旗靡
把握战机
文章结构
断狱以情——取信于民
追击
彼竭我盈 故克
辙乱旗靡 故逐
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查一查
资料,想一想:决定战争胜负的
关键因素是什么?
出
自
本
文
的
成
语
彼竭我盈
一鼓作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
把工作做完。
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辙乱旗靡 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
窜。
一
词
多
义
请
故
从
公问其故 缘故、原因
故克之 所以
曹刿请见 请求
战则请从 请让我
战则请从 跟随
民弗从也 服从
信 小信未孚 信用
必以信 实情
词
类
活
用
①神弗福也
②忠之属也
③公将鼓之
名词作动词,赐福
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
好分内的事
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必以情 古义: 今义:
必以信 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再而衰 古义: 今义:
古
今
异
义
讨伐、攻打 砍伐
参与 指“隔开”或“中间”
目光短浅 言行粗俗,品格低下
牛羊猪等祭品 为正义舍弃自己的
生命,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
虚夸,夸大 增加
诚心 感情
实情 相信
诉讼事件 监狱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忠诚
第二次 再次,又
文
言
虚
词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六 单 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曹刿论战( ) 又何间焉( )
小惠未遍(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 ) 望其旗靡( )
•
•
•
• •
•
•
•
mǐ
guì jiàn
biàn bó
fú zhé
shì
(1)牺牲玉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虚报,以少报多
增加
(3)可以一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可以凭借
表示可能或能够
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感情
3.下列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
相同的一句是(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B.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属予作文以记之
C
•
•
•
•
A项中“属”意思是相同,类似。B项中“属”意
思是隶属,管辖。D项中“属”通“嘱”,意思是
嘱咐。
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必以信
B.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
C.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D.可以一战 何以战
• •
• •
• •
• •
D
A项两个“信”分别为“信用”“实情”;B项两
个“伐”分别为“攻打”“砍”;C项两个“间”
分别为“参与”“间或、偶然”;D项两个“战”
都是“打仗”。
5.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公输》)
•
•
有“养”的意思。
入侵。
(2) “安”“寇”部首都是“宀”,表明这两个词语较早
的意义与哪一事物有关?
房子(家)。
6.填空。
(1)《曹刿论战》一文选自我国的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________________》,该书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
____________所作。
(2)本文记叙的是齐国和鲁国之间的________之战,是鲁国抵
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
左传
左丘明
长勺
(3)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两个即可)
示例:一鼓作气、辙乱旗靡
7.名句填空。
(⑴)曹刿坚持觐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曹刿对“三鼓”作了精辟的分析,其原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浅层阅读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
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
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
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惠未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故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参与。
遍及、普遍。
指诉讼事件。
战胜。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
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便枯竭了。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10.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鲁国高度
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
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
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
件。
D
在曹刿的心目中,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
条件。
11.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得到了什
么启示。
【链接】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任用
只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
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
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示例: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课文中的鲁庄公能
够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了胜利;而材料中的赵王没有
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导致了失败。
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等回答即
可。
二、深层阅读
【甲】“浅层阅读”第②③段。
【乙】(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①。吴
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
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②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
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
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
得展,自当罢③于木石之间,徐制④其敝耳。”诸将不解,
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
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逊曰:“备是猾虏⑤,更尝⑥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
干⑦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⑧,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⑨
此寇,正在今日。”乃敕⑩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节选
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
②纵:即使、纵然。③罢:通“疲”,疲乏。④制:掌
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⑥尝:经历。⑦干:做。
⑧便:便利。⑨掎(jǐ)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⑩敕
(chì):命令。
1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吴 将 皆 欲 迎 击 之。/
1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犹难尽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将并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击鼓进军。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战胜,攻克。
一起,都。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夫战,勇气也。
(3)其诸要害皆已固守。
他们各处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巩固了防守。
曹刿向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然后登上车前
的横木,眺望齐军。
作战,要靠勇气。
15.请简要分析【甲】文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
示例:①使文章详略得当,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
容——对战争的分析评论;②后文写曹刿的集中
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他
的“远谋”。 点拨:从文章写法和人物塑造两
个方面作答。内容上,集中写论战;人物塑造上,
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
16.曹刿与陆逊都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
要分析他们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共同之处。
避其锋芒(消磨敌方锐气);及时出击。
【乙译文】(刘备)亲率将士,沿长江南岸翻山越岭(向
吴国进军),驻军在夷道县的猇亭。吴国将领都请求出兵迎
击。陆逊说:“刘备率军东下,锐气正盛;而且凭据高山,
坚守险要,很难向他们发起迅猛的进攻。即使攻下了,也
不能完全将他们击败,如果攻击不利,将损伤我军的大势,
绝不是小小的失误。现在我们只有褒奖激励将士,多方采
纳和实施破敌的策略,来观察形势的变化。如果这
一带为平原旷野,我们还要担心有互相追逐的困扰;如今
他们沿着山岭部署军队,不但兵力无法展开,反而因困在
树木乱石之中,自己渐渐精疲力竭,我们慢慢掌握他们的
缺点。”各位将领不理解,认为陆逊惧怕刘备大军,对他
强烈不满。
……
闰六月,陆逊要向蜀军发动进攻,将领们都说:“进攻
刘备应在他立足未稳的时候,如今已让蜀军深入我地五六
百里,和我们对峙七八个月,他们的各处险要的地方都已
经巩固了防守,进攻必定不会顺利。”陆逊说:“刘备是
个很狡猾的家伙,再加之经验丰富,蜀军刚集结时,他思
虑周详,我们无法向他发动攻击。如今蜀军已驻扎很长时
间,却仍找不到我军的漏洞,将士疲惫,心情沮丧,再
也无计可施。现在正是我们对他前后夹击的好时机。”于
是,下令每人拿一束茅草,用火攻击,得胜。
三、拓展阅读
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
“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
官④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⑤伤,不禽二毛⑥。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⑦,不鼓
不成列。”(选自《左传》)
【注】①宋公:宋襄公。②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
职。③陈:通“阵”,这里用作动词,摆好阵势。④
门官:国君的卫士。⑤重(chóng):再次,重新。⑥
二毛:头发斑白,常借指头发斑白的老人。⑦亡国之
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殷商的后代,商亡于周。
1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师败绩(军队)
B.公伤股(臀部)
C.国人皆咎公(归罪,责备)
D.不禽二毛(俘虏)
D
股:大腿。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
泓水,请下令攻击他们。
19.宋襄公在此次战争中错失了哪几次战机?
20.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宋襄公是个怎样的人?
示例:宋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迂腐愚
昧的人。
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②(楚人)既济而未成列。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
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司马(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我
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下令攻击他们。”宋
襄公说:“不行。”(楚军)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
司马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卫士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
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的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
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21. 九年级(1)班以“传统文化伴我成长”为主题开展综合
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 【传统文化我知道】
【A】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参观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
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B】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使其成为中华民族
文化的基因。”【C】如何使这些文化瑰宝散发出耀眼的光
芒,是我们应该肩负的问题和认真思考的责任。
上面三句有一句有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病句是______,修改意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肩负”和“认真思考”
调换位置。
C
(2)【传统节日我传承】
近年来,我国很多人崇尚过洋节而忽视了我国的传统节
日。请你针对这类情况对“过中国节,传承传统文化”提一
条合理化建议。
示例一:重视传统节日文化建设,加大对中国传统节
日的宣传力度。
示例二: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丰富传统节
日活动内容。
示例三:增加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赋予传统节日更多
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增强传统节日对年轻人的吸
引力。
(3)【弘扬传统我践行】
班委会打算请校政教处的杨老师于5月9日下午3点来班级,
给同学们作关于“传统文化伴我成长”的主题讲座,请你以
班长的名义打电话邀请杨老师。
示例:杨老师,您好!我是九年级(1)班的班长,我们
班正在开展以“传统文化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综合性
实践活动,想邀请您于5月9日下午3点来我班作关于
“传统文化伴我成长”的主题讲座,可以吗?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
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一批谋臣策士周旋
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策献计。齐威王就非常幸
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
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
谏》。
作家作品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
文义。
2.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课
文。
3.体会邹忌的劝说方式,并从中得到
启发。
4.培养正确认识自己、谦虚听取意见
的态度。
文体常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讽谏,用含蓄
的话委婉地规劝。
规劝国君、尊长或朋
友改正错误。
兼语句
邹忌进谏
齐王纳谏
讽:婉言规劝
谏:直言规劝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把握停顿节奏,读熟成诵。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
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昳( )丽 窥( )镜
间( )进 期( )年
谤( )讥( )
朝( )服衣冠
皆朝( )于齐
读准字音
yì kuī
jiàn jī
bàng jī
zhāo
cháo
读准句读
1. 邹 忌 修 八 尺 有 余
2.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3. 王 之 蔽 甚 矣
4. 此 所 谓 战 胜 于 朝 廷
疏通文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
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
长,身高 光艳美丽
早晨
穿戴,
名→动
照 对……说
“与…相比怎么样,表
示比较。
甚美,太美了 比得上
邹忌身高八尺
多,而且身材容貌
光艳美丽。有一天
早晨他穿戴好衣帽,
照着镜子,对他的
妻子说:“我与城
北的徐公相比,谁
更美丽呢?”他的
妻子说:“您美极
了,徐公怎么能比
得上您呢!”城北
的徐公,是齐国的
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
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即“信自”。
宾语前置 又
第二天
省略句。(邹忌)与
(客)坐谈
补足音节,无意义
“与……相比,谁
更……”
及、比得上 美丽、漂亮
邹忌不相信自己
会比徐公美丽,于是
又问他的小妾说:
“我和徐公相比,谁
更美丽?”妾说: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
您呢?”第二天,有
客人从外面来拜访,
邹忌和他坐着谈话。
邹忌问客人道:“我
和徐公相比,谁更美
丽?”客人说:“徐
公不如您美丽啊。”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第二天
同“熟”,仔细
他,指徐公
太远了
在晚上。名→状
表顺接
认为……美 偏爱,
形→动
对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
来拜访,(邹忌)仔细地
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
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
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
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
这件事,说:“我的妻子
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
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
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
要有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
徐
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
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
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实在的
比 土地方圆
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没有谁
用在主谓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不译 所受的蒙蔽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
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
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
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
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
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
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
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
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
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
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
厉害了。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
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
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
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
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
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
于是下令:“所有的大臣、官
吏、百姓,能当面批评我过错
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
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
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
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
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
刚一下达,群臣都来进言规劝,
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
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
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
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
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
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
是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对,好
当面指责 过失 上等的
议论
公共场合
使……听到
集市 常常
间或、偶然
满一年
即使
概括内容
精读文本 1.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
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
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如“君
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
怕,回答比较敷衍(如“徐公何能
及君也”);客因为有事相求,所
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
问句,语气更轻(如:“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
2.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
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
的品质?
不盲目轻信,
对别人的褒奖
能理智判断、
冷静思考,
能正视自己。
4.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
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
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5.“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
的表达作用。
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
良好的效果;
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6.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
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
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
(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
的地方越来越少。)
合作探究 1.邹忌的讽谏为什么能够成功?概
括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
邹忌
说
头脑冷静
有智慧
目光敏锐
有自知之明
有魄力
多谋之臣
齐威王
听
贤明君主
设喻说理
类比推理
2.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
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你能找出来
吗?提示:如邹忌的“三问”等。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
令初下 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 间进
期年之后 无可进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讲述了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
纳谏除弊,结果使齐国政治修明、国势强
盛的故事。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遇到一些劝解问题时,也要采取恰当的方
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结构
拓展延伸 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
什么启示?请任选以下话题设想劝阻。
话题: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同学要讲究公共卫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一
词
多
义
美
上
吾妻之美我者 动词,认为……美
不若君之美也 形容词,漂亮好看
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
又何间焉 参与
受上赏 形容词,上等
上书谏寡人者 动词,呈上
下
若
朝
受下赏 形容词,下等
乃下令 动词,下达
不若君之美也 动词,如
门庭若市 动词,好像
朝服衣冠 名词,早晨
入朝见威王 名词,朝廷
皆朝于齐 动词,朝见
间
孰
私
有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哪一个,谁
孰视之 同“熟”,仔细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偏爱
不宜偏私 私情
邹忌修八尺有余 通“又”
欲有求于我 与“无”相对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
今
异
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
明日徐公来
私我也
今齐地方千里
左右莫不私王
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侧重于批评或嘲笑。
长,这里指身高。
修理。
次日,第二天。
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偏爱。
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
土地方圆。
地点、处所。
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方位词,大致范围;或作动词,控制。
议论。
诽谤、恶意中伤。
通
假
字
词
类
活
用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徐公来,孰视之。
“有”通“又”,用于
连接整数和零数。
“孰”通“熟”,仔细。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朝服衣冠。
能面刺寡人者。
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者也”,表判断)
邹忌 客 我
(“……也”,表判断)
邹忌
这两句都是表选择的句子,也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
•状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 → 欲于我有求也
【皆以美于徐公】 → 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 → 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 → 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六 单 元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cháo) 形貌昳丽(yì)
B.窥镜而自视(kuī) 孰视之(shú)
C.王之蔽甚矣(bì) 期年之后(qī)
D.暮寝而思之(qǐn) 谤讥于市朝(páng)
•
•
•
•
• •
•
•
•
A项“朝”应读zhāo,C项“期”应读jī,D项“谤”
应读bàng。
B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日徐公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齐地方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期年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长,这里指身高。
次日,第二天。
土地方圆。
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指责。
满一年。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
同的一项是( )
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吾妻之美我者 B.闻寡人之耳者
C.朝服衣冠 D.其一犬坐于前
D
•
• •
• •
D项和例句都是名词用作状语;A项“美”,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认为……美;B项“闻”,动词的使
动用法,使……听到;C项“服”,名词用作动词,
穿戴。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
C.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D.上书谏寡人者 事父母几谏
• •
• •
• •
• •
D
A项两个“孰”分别为“谁”“仔细”;B项两个
“美”分别为“美丽”“认为……美”;C项两个
“朝”分别为“早晨”“朝见”;D项两个“谏”
都是“规劝”的意思。
5.对句中“于”字的意思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欲有求于我也 ②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③以其无礼于晋 ④皆以美于徐公
⑤且贰于楚也 ⑥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⑦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
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
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C.①②③⑤/④/⑥⑧/⑦
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
6.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者也”是判
断句的标志)
B.与坐谈。(省略句,省略了主语“邹忌”和宾语“客”)
C.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忌不信自”)
D.王之蔽甚矣。(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
D
D项是被动句,“蔽”在句中是“蒙蔽,这里指所
受的蒙蔽”的意思。
7.名句默写填空。
(1) 文中邹忌对齐威王分析自己的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
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邹忌分析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
求于王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于臣
8.《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后人依据这篇文章
的内容撰写了许多精妙的对联。请你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1)上联:邹忌比美谈国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晓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
威王下令改过失
一、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三则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
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
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
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
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
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
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
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
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
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
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
“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③者,
无问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
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
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陛:殿堂的
台阶。③涂:同“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
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兼月:两个月。兼,两倍
的。
9.选文【乙】出自西汉__________等人编订的史书
《________________》。 战国策
刘向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寡人之耳者 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 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
• •
• •
D
A项两个“闻”分别为“使……听到”“听到”;B
项两个“间”分别为“间或、偶然”“一会儿”;
C项两个“蔽”分别为“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
蔽”“遮蔽”;D项两个“但”都是“只是”的意
思。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 •
• •
• •
• •
C
A项两个“而”分别为“连词,表修饰,可不
译”“连词,表转折,但是”;B项两个“于”分
别为“介词,向”“介词,在”;C项两个“者”
都是“代词,……的人”;D项两个“之”分别为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
词,的”。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
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1 3 . 从 【 甲 】 诗 中 可 以 看 出 作 者 表 达 的 情 感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景公关心天下百姓疾苦
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心,也含有对岸上人的规劝
之意
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意见,去除
蒙蔽
14.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
邹忌采用“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
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顺理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
自然接受。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
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
【丙译文】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
着用狐狸腋下白毛皮做成的皮衣,坐在朝堂的台阶上。晏
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
天,但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
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
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
(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您不知道。”景公说:
“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下令拿出大衣
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
们是哪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
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
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
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施行他
认识到的德政。”
二、深层阅读
公输(节选)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
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
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
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
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
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
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A.胡不见我于王
于舅家见之(王安石《伤仲永》)
B.今有人于此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
•
•
•
D
C.舍其文轩
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D.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复立楚国之社稷(司马迁《陈涉世家》)
•
•
•
•
1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然胡不已乎
这些胡人不会停止进攻
B.此为何若人
这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C.荆之地方五千里
楚国的土地,方圆有五千里
D.宋无长木
宋国没有多余的木材
A
17.选文中,通过“文轩之与敝舆”“①__________
______” “锦绣之与短褐”对比,墨子得出楚国攻宋
是“②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粱肉之与
糟糠
为与此同类
18.《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这一段选文都围绕“劝说”
展开,下表对此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
内容。
项目
人物
劝说性质
劝说目的
劝说方式
劝说效果
墨子 外交 劝说楚王放
弃攻宋
以窃疾设
喻 ②
邹忌 内政 劝谏齐王广
开言路 ① 齐王欣然纳
谏
楚王必
定取宋
以家事
设喻
三、拓展阅读
客见赵王①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
“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
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
知相马。”曰:“王何不遣纪姬乎?”王曰:“纪姬,妇人也,
不知相马。”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
于国。”“买马而恶,何危于国?”王曰:“无危于国。”对
曰:“然则买马善而若②恶,皆无危补于国。然而王之买马也,
必将待工。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③,而社稷不血
食④,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
客曰:“燕郭之法,有所谓桑雍者,王知之乎?”王曰:
“未之闻也。”“所谓桑雍者,便辟⑤左右之近者,及夫人优
爱孺子也。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是能得之
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故日月晖于外,其贼⑥在于内,
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选自《战国策•赵四•客见赵王》)
【注】①赵王:即赵孝成王。②而若:或者。③虚戾:废墟,
形容田舍荒芜,人迹灭绝。④血食:祭祀祖先的食品。⑤便辟:
亲近宠爱者。⑥贼:害,此处指日月中黑暗的部分。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故至今不遣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未得相马之工也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C.买马而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
D.然而王之买马也 辍耕之垄上
. .
. .
. .
..
A
A项两个“遣”都是“动词,派遣”的意思。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
然而 王不待工 而与建信君。
2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这些都是能趁大王您酒酣耳热之时向您索求自
己想要的(东西)的人。
/ /
22.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
意是什么。
告诫赵王在治理国家时要选用贤臣,防止偏信亲近
的人以致误国。
【译文】有客拜见赵王说:“我听说大王要派人去买马,有
这回事吗?”赵王回答:“有这回事。”“那为什么到现在
还没派人去买呢?”赵王说:“没有找到会相马的人。”客
问:“大王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赵王答道:“建信君
要处理国家大事,他又不懂相马的事。”客问:“大王为何
不派纪姬去呢?”赵王回答:“纪姬是个女人,不懂得相
马。”客继续问道:“如果买来了马匹而且特别好,对国家
有什么好处?”赵王回答:“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又问:
“如果买来了马匹,不好,又会对国家造成什么危害呢?”
赵王答道:“对国家没有什么危害。”客说:“既然买的马
好或者不好,都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或危害。大王您买马却
一定要等待一个会相马的人。现在大王治理国家的措施不当,
国家衰败,几成废墟,甚至没有祭祀用的食品,可是大王不
等待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却把大权交给建信君,这是为什么?
”赵王无言以对。
客继续说道:“燕郭之法,有‘桑雍’的说法,大王您知
道吗?”赵王说:“我没听说过。”“所谓‘桑雍’,是指
您左右受宠幸的亲近之臣,以及您的夫人、优者和妾等等。
这些都是能趁大王您酒酣耳热之时向您索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的人。这些人的欲望如果能在宫中得到满足,那么大臣就能
在外面为非作歹、贪赃枉法了。所以说,太阳和月亮的
光芒照亮了世界,可它们内部仍然有黑点。人们十分谨
慎地防备自己憎恶的人,可祸患往往却发生在自己宠爱
的人身上。”
22 出师表
诸葛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公元181年:出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19岁:与友人徐庶师从司马徽。
27岁:在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
“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28岁: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
右将军。
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
职位。
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
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百丈原。
诸葛亮生平
关于刘禅
刘备之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
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
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
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
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
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
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著名
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
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文体常识 关于“表”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
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
恳切。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写给
刘禅(刘后主)的呈文。
创作背景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
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
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
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
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
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
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
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
后趁魏国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
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
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
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
顿节奏,读出恰当的语气,熟读成诵。
2.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
文义。
3.熟悉内容,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4.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
体的写法。
5.进一步深入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
政治主张。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把握停顿节奏、语气,熟读成诵。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
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熟悉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读准字音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
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
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
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
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cú shìfěi
sè
jiàn
zhì zāng pǐ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
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
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
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yōu yī
wèi
zī
bì
quē
lièháng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
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
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
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
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
有一年矣。
qīng tuí huán
zhǎng
wěi wǎngyòu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
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
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
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
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
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
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
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
涕零,不知所言。
sù
shù
nú
rǎng
jiù
zōu
tì
读准句读
先 帝 创 业 未 半 而 中 道 崩 殂
(死),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确实)危急存亡之秋(时
候)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懈怠)
于内(朝廷),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疆场)者,盖追(追念)先帝之
殊遇(厚遇),欲报之于(给)陛
下也。诚宜开张(扩大)圣听,以
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
(发扬,扩展)志士之气,不宜妄
自菲薄(轻视),引喻(称引、譬
喻)失义(不合道理),以塞忠谏
之路也。
疏通文义
先帝创建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却中
途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地
区困苦穷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
的时刻。然而在朝中侍卫大臣毫不懈
怠,在外面忠诚的将士舍身忘死,这
是因为他们追怀先帝对他们有特殊的
恩遇,想将此恩报答给陛下啊。陛下
确实应当扩大听闻,广开言路,使先
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
的精神得以振奋,不应该随便看轻自
己,说话不恰当,因而堵塞忠诚劝谏
的道路。
宫 中 府 中 , 俱 为 一 体 , 陟
(提拔、晋升)罚臧否(赞扬和批
评),不宜异同(不同)。若有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
的人),宜付有司(负责专职的官
员)论(判定)其刑(罚)赏,以
昭(显示)陛下平明之理(公平清
明的治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
法也。
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
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不
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
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
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
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
清明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
偏袒一方,使得宫内和丞相府
的赏罚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
皆良实(忠良诚实的人),志(志向)虑
(思虑)忠纯(忠诚无二),是以(因此)
先帝简拔(选拔)以遗陛下。愚(我)以为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询问)之,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弥补)阙漏(缺失疏
漏),有所广益(更多的益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善)均(公正、公
平),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
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行伍,部队)和
睦,优劣得所。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董允等人,这都是贤能老实、志
向心思忠诚无二的人,因此先帝
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
里的事,不论大小,都同他们商
量,然后再去办,这样一定能增
加益处,弥补不足,收到更好的
效果。
将军向宠,品性良善,办事
公正,精通军事,当年试用他的
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
群臣举荐他作中部督。我认为军
中的事,都同他商量,这样一定
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待,才能高
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当。
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
得以昌盛的原因;接近小人,疏远贤 臣,
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
和我谈论到这件事,对桓、灵二帝没有不
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
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
人,希望陛下接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
汉朝的兴盛就可以计日而待了 。
我本是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耕田种
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
在诸侯中显声扬名。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
学识鄙陋,而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庐来拜
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之事的看法,
故此我甚为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
走效劳。后来遭逢战败,在兵败的时候接
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旨执行使命,从
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
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感到痛心、遗憾)
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
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
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亲自)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有名望,
显贵)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
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猥(辱)自枉屈
(屈尊就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
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感奋激
发),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后值倾覆(兵败),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自那时以来)
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也。受命以来,夙夜(早晚,日日夜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未能奏效,不
成功),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贫瘠、未开垦的地方)。今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劝勉,鼓
励)率三军,北定中原,庶(表示期
望)竭驽(劣马,跑不快的马)钝(刀
刃不锋利),攘除(排除,铲除)奸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
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职责本分)也。
至于斟酌损(减少)益(增加),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小心,
所以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
我。领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
惟恐完不成先帝的托付,因而损
害先帝的英明,所以在五月渡过
泸水,深入到荒凉不毛之地,现
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军备已经
充足,应当勉励并率领大军进兵
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尽
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邪恶势力,
复兴汉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
下所应尽的本分。至于斟酌情理、
考虑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
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
董允的责任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功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祭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
(发扬皇上盛德的话)之言,则责
攸 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
忽),以彰(公布)其咎(过失)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询问)善
道,察纳(明察采纳)雅言(正确
合理的言论),深追先帝遗诏。臣
不胜(不尽)受恩感激。 今当远
离,临表涕零(流泪,落泪),不
知所言。
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
兴汉朝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
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
来告慰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
扬盛德的言辞,那就责罚郭攸之、
费祎、董允等人的轻忽职守,来
显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自
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
察并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
先帝的遗诏。这样我就受恩感激
不尽了。现在该远行了,面对奏
表我眼泪落下,不知道自己说了
些什么。
行文思路
首先,在危急形势下、出师
前,提出治国建议;
其次,表达感激之情、效忠
之心,陈述出师理由,表达出师
决心。
精读文本
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
“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
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应
当如何?由此,得出
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
议是什么?
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
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阅读第三、四、五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
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阅读第六、七、八段思考:
这三段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请
逐句理解。六、七两段在表达方式上
与上文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
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建
议中,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1)开张圣听、严明
赏 罚是针对刘禅“亲小人”
而言的,而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
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
(2)亲贤远佞是关系到
国家存亡的大事。
(3)亲贤远佞的思想是
贯穿全篇的 。
亲贤远佞
2.作者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是什么?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
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
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
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文章结构
拓展延伸 文中有一些短语后来凝固为成语,沿用
至今。把这些成语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意思。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云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裨补阙漏 计日可待 察纳雅言
诸葛亮在我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
物,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俗语有很
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
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
对诸葛亮的看法。
一
词
多
义
道
遗
中道崩殂 道路
咨诹善道 办法
有所广益 益处
至于斟酌损益 增加
以光先帝遗德 遗留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论
无
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评判
每与臣论此事 议论
若无兴德之言 没有
事无大小 不论
俱为一体 是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行
众议举宠为督 做,担任
益
行
效
感
激
然后施行 实行
性行淑均 行为
必能使行阵和睦 行列
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完成
由是感激 感奋激发
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谢
诚宜开张圣听
古
今
异
义
不宜妄自菲薄
先汉所以兴隆也
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扩大
铺面开业
轻视,看不起自己。
鄙陋;微薄。
表示原因
表示结果
感到痛心、遗憾
很不满意或非常恨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行为卑劣
感奋激发
感动感谢
临表涕零 古义:
今义:
眼泪
鼻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
秋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实在
诚实
时候
秋季
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平民百姓
布的衣服
词
类
活
用
以光先帝遗德。
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
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
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
形容词作名词,才能高和才能低的。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形容词作动词,怠慢,疏忽。
攘除奸凶。
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亲贤臣。
远小人。
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①裨补阙漏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阙”通“缺”,缺点。
通
假
字
“有”通“又”,用在整
数和零数之间。
“简”通“检”,挑选。
常
用
虚
词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六 单 元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陟( )罚臧否 夙( )夜忧叹
庶竭驽( )钝 以彰其咎( )
中道崩cú( ) 益州疲bì( )
行阵和mù( ) 以wèi( )陛下
恢hóng( ) wěi( )自枉屈
忠jiàn( )之路 裨补quē( )漏
•
•
•
•
阙
zhì sù
nú jiù
殂 弊
睦 遗
弘 猥
谏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以光先帝遗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喻失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遗陛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悉以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发扬光大。
适宜、恰当。
给予。
询问。
(5)猥自枉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斟酌损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咨诹善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减少。
询问。
时候。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候
秋季
感到痛心、遗憾
极端憎恨
.
..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由是感激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质低劣
感奋激发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
..
(5) 诚宜开张圣听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商店开始营业
扩大
..
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
是( )
A. 必能裨补阙漏
先帝称之曰能
C.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每与臣论此事
B. 有所广益
至于斟酌损益
D. 欲报之于陛下也
告之于帝
•
•
• •
•
•
•
•
•
D
D组中两个“于”均为“介词,给”。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以光先帝遗德
C.恢弘志士之气
D.攘除奸凶
A
• •
•
•
• •
B项中“光”是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C项中
“恢弘”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展”;D
项中“奸凶”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奸诈凶恶的敌
人”。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
C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7.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 写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诸葛亮认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于败军之际
远小人
亲贤臣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做出惊天伟业的
诸葛亮未出茅庐前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他在《出师
表》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一、浅层阅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
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
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
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
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
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
之、祎、允之任也。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受任于败军之际 乃记之而去
C.此臣所以报先帝 所以动心忍性
D.恐托付不效 讨贼兴复之效
• •
• •
• • • •
• •
C
C项中两个“所以”都是“用来”;A项两个“于”
分别为“在”“到”;B项中两个“之”分别为
“助词,的”“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色”;D项
中两个“效”分别为“取得成效,完成”“功效”。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危难的时候,我接受重任奉行使命。
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闻名
显达。
10.选文第一段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趣用意何在?
谈谈你的理解。
表达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中作者分别回忆了与先帝之间“三顾茅
庐”“白帝城托孤”等事。
B.作者出师之前向后主刘禅陈述这些,表达了作
者欲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及兴复汉室的决心。
D
C.选文第二段用一个“今”字由回顾过去自然说
到现在,“当”后的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
指出此次“出师”的战略目标。
D.选文末句为这两段的补笔,作者意在出师前交
代后主刘禅一定要听从攸之等人的言语,切不可
自行其是。
二、深层阅读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
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
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
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
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慢①则不能励精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
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③,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注】①淫慢:放纵懈怠。②励精:振奋精神。③接世:接触
社会。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宜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遂成枯落,多不接世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发扬光大。
应该。
达到。
于是,就。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他们)以静思来提高修养,陶冶性情,以俭朴节约来培养
自己高尚的品德。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就
可以计算着日子等待了。
14.【甲】文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建议中最主要的是
哪一条?为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
才能广开言路,赏罚分明。
15.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诸葛亮既是为国尽忠、敢于直谏的国相,又是善于
从修养、志向、学识上教育孩子的父亲。
【乙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德行,(他们)以静思来提高修
养,陶冶性情,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内心
恬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要
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
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
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放纵懈
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纪随同时
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叶般一
天天凋落,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伤地
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三、拓展阅读
徙木偾表①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
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
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
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
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
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
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
【注】①偾(fèn)表:放倒标帜。
16.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划两
处)
吴 起 治 西 河 欲 谕 其 信 于 民 夜 置 表
于 南 门 之 外
/ /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2)来谒吴起。
(3)予谓鞅本魏人。
认为。
.
.
.
就,便。
拜见,拜访。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令于邑中曰 贤于材人远矣
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
C.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
D.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 .
. .
. .
. .
D项中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20.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
道理?
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我)试一试去放倒标帜,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
什么关系呢?
【译文】(战国时代的)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
姓不相信(国家的变法政令),于是就招募百姓搬走三丈长
的木杆,(承诺谁做到了)就赏赐给(他)五十金。当有人搬
走木杆后,(商鞅马上兑现承诺,)就给予(那人)五十金,
并且颁布了变法政令。(魏国的)吴起在担任西河长官时,
为了取信于民,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
标帜,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放倒这根标帜,就让他
当长大夫。”百姓(听到后)相互说:“这一定不值得相
信。”有一个人说:“(我)试一试去放倒标帜,最多得不
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于是那人)就去放倒了标
帜,(并)前去拜见吴起,吴起(则当即宣布)任命他为长大
夫。自此以后,魏国百姓都相信吴起实行的法令。我认为
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来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以搬
木杆来显示诚信,大概是仿效了吴起(的计谋),而吴起偾
表以示诚信的事迹却未流传下来。
21. 成语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宝贵
的文化遗产。为此,班级准备开展以“精彩成语世
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
列任务。
(1)【你说我答】根据提示答出成语。
① 你说:它的关键词是“先帝”“拜访”“草庐”,后用来
指真心诚意地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顾茅庐
②你说:它出自《木兰诗》,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
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扑朔迷离
(2)【牛刀小试】看图猜成语。
① ② ③ ④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哭笑不得 以偏概全
大显身手 迫在眉睫
(3)【唇枪舌剑】同学们对当下生活中“成语套用”“成语
换装”做法的利弊展开了辩论,正方认为“成语套
用”“成语换装”利大于弊,反方认为弊大于利。请你
任选一方参与辩论并说明理由。
A.网友评论雾霾现象:不雾(鸣)则已,一雾(鸣)惊人。
B.美容院广告词:我形(行)我塑(素)!
示例一:正方:随着时代的进步,成语也要跟上现代人的
脚步,要与时俱进。套用、换装是成语生活化的表现,丰
富了成语的表现力,易于被更多的人接受。
示例二:反方:这种做法是对成语的生编硬造,如果泛滥,
就容易影响人们语言表达的规范,导致写错别字,曲解成
语,误用成语。
23 诗词曲五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乐府诗。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
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
府”。后来,人们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
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
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2.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
3.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
称乐府或拟乐府。
4.《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
“南北双璧”。
文体常识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
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
时间可能会更长。诗中的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
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
匈奴发起战争。于是,
诗中的主人公就“十五
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创作背景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
正音句读
十五岁少年参军出征,八十岁老翁才得还乡。
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家中还有谁人?”
“从远处看那是你家,松柏混杂坟墓相连。”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
走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全诗理解
解题:原诗无题目,是编者加的,
标题夸张地写出了从军之早。
概括内容:写一个从军
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主要内容
赏析: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
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
则表明他中途一直都未回来。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
军之久。
精读文本
赏析:
“不知饴阿谁”进一
步突出老兵孤独凄凉
的处境和心情,令人
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
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合作探究
紧扣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和
连年战争的社会背景来理解和回
答。
写作特色
1.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
妙自然,层次分明。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
返回家中——出门东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
家中还有谁,盼望与亲人团聚(归途中)——希望落空——
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满目荒凉)——悲哀流泪,心茫然
(出门东看)。
2. 巧妙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语言质朴,且以哀景
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体现了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
术特点。
课堂小结
文章结构
拓展延伸
《十五从军征》是
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
发挥想象,扩充细节,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
叙文。
作者简介
岑参(cén shēn)(715—770),
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著名
“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
“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其
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
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
乐观的情绪。
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
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
年(757年)春夏之交东归。当时西北
边疆战事频繁,诗人怀着塞外建功立
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
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
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
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年诗人再
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
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
台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读准字音句读整体感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zhé
sàn qiú qīn
zhuó
lán
pí pa qiāng
chè
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风狂
精读文本
诗
歌
赏
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雪早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以雪为主,写室外之景,描绘出一副大雪纷
飞,遍地银妆的图景。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
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
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
为了送武判官归京。
写与朋友告别,诗人伫立
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
“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
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1. 寓情于景。诗歌极力描写边塞恶劣的环境,表
现对将士们爱国精神的赞扬,表现雪中送友人的真挚
情谊。
2. 想象丰富。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
捉边塞奇观,充分发挥想象,借助夸张手法,注重大
笔挥洒与细节描写,展示出边地的奇特景象。
3. 意蕴深厚。诗歌从“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
淡万里凝”开始由描写转入抒情,但没有一句直接表
露送别情怀,而是将离情别绪含蕴在叙事与写景中。
课堂小结
文章结构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
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
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
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
和政治家。
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
《稼轩长短句》。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
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
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
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
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
的第二道防线。他登临京口(即镇
江)北固亭时,凭高望远,触景生
情,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抚今追昔,
写下了本词。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
精读文本
合作探究
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
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
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
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了
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
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
了。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文章结构
拓展延伸
自读辛弃疾同时期
所作的另一首词《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比较一下,两首词在内
容、风格和写法上有何
不同?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
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
政治家、文学家。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
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
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
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
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
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
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创作背景
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兵败被俘。
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
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
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
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
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
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
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
诗!’竟不能逼。”
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注意停顿重音)整体感知
?
精读文本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文章结构
。
拓展延伸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
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
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
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
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
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
羊·潼关怀古》等 。
创作背景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
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
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这首元曲就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
关所作。
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注意节奏重音)整体感知
踌 躇
。
精读文本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文章结构
拓展延伸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
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
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
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
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
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是反
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
吗?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六 单 元
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松柏冢( ) 舂谷( )
瀚海( ) 风掣( )
风飘絮( ) 踌躇( )
•
•
• •
•
•
•• • chóu chú
zhǒng chōng
hàn chè
x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松柏冢累累( )
(2)舂谷持作饭( )
(3)将军角弓不得控( )
(4)瀚海阑干百丈冰( )
(5)坐断东南战未休( )
(6)零丁洋里叹零丁( )
• •
• •
• •
孤苦无依的样子
•
• •
•
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拿
拉开
纵横交错的样子
占领,占据
3.下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D
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描写了一个老兵回乡后所面临的人亡
家破的悲惨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运用了反
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
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B
C.《过零丁洋》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
世浮沉雨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
丁”,对仗极为工整。
D.《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
作者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兴,百姓苦;亡,百
姓苦。”。
5.文学常识填空。
(1)“高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并称,他们是唐代
________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
边将士生活为主。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________________》,
“南乡子”是________________,“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
________________。题目
高适 岑参
边塞
稼轩词编年笺注
词牌名
6.按要求默写填空。
(1)《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表现南宋国势危亡、人身世
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
不畏强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坐断东南战未休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互文的手法描写边塞
艰苦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
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河表里潼关路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一、浅层阅读
(一)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问题。
7.对本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概括老兵六十五年戎马倥偬的生活
和所受苦难之深。
B.中间十二句写老兵返家后看到家园已变成一片废
墟的凄惨景象。
C
C.最后两句写老兵“出门东向看”,做好饭后有意
识地到门口张望,等待家人回来一起吃团圆饭的
景象。
D.这首诗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
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兵连祸结的社会现实。
8.下列关于《十五从军征》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整首诗内容取舍剪裁得当,结构布局严谨,独具匠心。
B.整首诗并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
所见所感落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
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C.语言质朴,不尚雕饰,以短小的篇幅反映深刻的主题,收
到了“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运用白描手法,着重刻画人物的言行与心理,环境描写只
是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D
9.“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10.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
概述。
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
东南一方,敢于和强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
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中原地区。
11.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
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
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率领军队,代表
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三)阅读《过零丁洋》,回答问题。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
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
悲郁感人。
D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
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
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
古名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
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
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
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
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1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在结
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
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
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
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
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五)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问题。
15.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的兴亡的?
1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
之地,关系着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
“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
的兴亡了。
二、拓展阅读
(六)(2018•乐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
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
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
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C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
等近体诗也有极高艺术成就。唐文宗曾下诏:“以(李)
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李白
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18.“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
“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不好。“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
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体
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
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
用在此处不合适。
(七)(2018•淮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9.上片写“潇潇暮雨”有哪些作用?
写“潇潇暮雨”,创设了一种凄厉、伤感的情
境,从反面烘托了下片“谁道人生无再少”的
人生态度。
20.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流水何
太急,深宫尽日闲”(宣宗宫人《题红叶》)都写了流水,
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写流水,
是借水能西流,抒发人不应为年华老去而悲哀之情。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中写流水,以表达宫人
在宫中的怨情。
名著导读
《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赏析《简·爱》。
2.外国小说的阅读方法。
3.简析《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和
《我是猫》。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1847年,对英国文坛来说是值得纪
念的一年,因为三颗耀眼的文学新星
(同一个家庭的三姐妹)在这一年同时
出现在英国文坛:夏洛蒂·勃朗特出版
了《简·爱》,艾米莉·勃朗特出版了
《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出版了
《艾格尼丝·格雷》。而夏洛蒂·勃朗
特是“勃朗特三姊妹”中最著名的一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她和她的代表作
《简·爱》。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简·爱》讲述了贫苦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
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
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
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
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小说以第一人称
叙述,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也是英国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
《简·爱》一经问世就引起巨大轰动。
当时已驰名文坛的萨克雷说:“《简·爱》
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
我国著名学者朱维之说:“《简·爱》描写
了一个谦谨、坚强而有独立精神的女性的形象,在
英国文学妇女画廊中独树一帜。”
故
事
简
介
简·爱是一个孤儿,寄住在舅母家,从小受尽欺侮和白眼。
她被送进一家慈善学校,在那里,她学会了如何在恶劣的条件下
生存,并最终成为该校的一名教师。后来,她登广告求职,来到桑菲
尔德庄园,担任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收养的小女孩阿黛尔的家庭
教师。简·爱相貌平平,出身寒微,却诚实真挚,独立自强,敢于表
达自己的观点。罗切斯特被简·爱所深深吸引,而她也爱上了罗切斯
特。就在他们即将成婚之际,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室,她就是
被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简·爱拒绝了罗彻斯特要她留下来的请
求,离开了桑菲尔徳。无家可归的简·爱被圣约翰里弗斯兄妺收留,
原来他们竟是表亲。圣约翰要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的品格非常
适宜做牧师的妻子,于是向她求婚,而简·爱却对罗切斯特念念不忘。
一天晚上,她仿佛听见罗切斯特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于是她又回到桑
非尔徳,却发现昔日的庄园已被伯莎点的一把火化为灰烬,而罗切斯
特也在抢救伯莎时受伤,双目失明。这时已经继承了一笔遗产的
简·爱决定留在罗切斯特身边。
人
物
经
历
人
物
关
系
简
·
爱
形
象
小
说
特
色
外
国
小
说
读
书
方
法
指
导
1.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了
解小说的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和深刻内涵。
如《简·爱》作者所处的时代,英国已经成为强大的工业
化国家,但当时英国女性还是男权社会的附庸。作者以火
一样的热情、诗一样的语言来抒发她的爱恨情仇,呼唤女
性的人格独立和婚姻自主。小说对简·爱这一人物形象的
塑造,颠覆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女性婚姻以追求财富地位为
目的的价值观,成为19世纪初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欧美女权
运动的先声。
2.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都
植根于它的文化土壤。《简·爱》中,经常涉及到欧洲的
历史、地理、文学等内容,常引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剧
作等古代名著,偶尔使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这些都
彰显了作者的人文素养,体现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3.关注小说的叙事角度。小说家根据创作的需要,采
取不同的人称来讲故事,其表达效果是不同的。小说一般
采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前者视野广阔,内容丰富;后
者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如《我的叔叔于
勒》,以一个小孩善良、纯真的眼光,折射成人世界的世
态炎凉、虚伪冷酷。如《简·爱》,作者以手写心,句句
发自肺腑,字字血泪凝成,字里行间燃烧着她热情的火焰,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体会小说的语言。外国小说,特别是欧美小说,原
文语句一般比较长,表意比较繁复,翻译成汉语也不免留
下原作的痕迹,阅读时要仔细推敲,明晰语句的含意。
5.选择好的版本阅读。 大
部分世界文学名著,都有多 个
译本,阅读前可以查阅一些
图书评论或专家推介的资料,
选择好一些的版本来读。
专题一:探究简·爱形象
参考以下提示,从多个方面对她的形象进行探究,分
析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为她写一篇人物评传。
专题探究
专题二:思考爱的真谛
专题三:欣赏与排演
小说以大量篇幅描写了罗切斯特与简·爱的爱情故事。
对这两个人物的爱情选择,你怎么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情?围绕这一专题展开讨论,进行思想的交锋和口才的锻
炼。
《简·爱》多次被改编为电影、话剧。有条件的话观
看同名电影,欣赏其中精彩的对白,加深对原著的理解,
写一篇观后感。也可以将小说中的精彩片段改编成话剧,
同学们自行组织,进行角色扮演。
自
主
阅
读
推
荐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
年—1904年),俄罗斯世界级短篇小说巨
匠,杰出的剧作家,是俄罗斯19世纪末期
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被誉为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与法国作家莫泊
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
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他
注重描写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
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状况。他
的作品的两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
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
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代表作品有《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
《变色龙》《草原》《凡卡》,戏剧《樱桃园》等。
主要特色
1.描绘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众生相。其中有小人
物的辛酸无奈,有贵族官吏的虚伪贪暴,有下层官吏的
奴颜婢膝、见风使舵,还有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摇摆。
2.没有情节上的大起大落,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作者只撷取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捕捉一些平凡
人物的深刻洞察。作者就像一位充满悲悯情怀
的智者,俯瞰着生活在俄国大地上的芸芸众生,
感受着他们的痛苦与孤独,慨叹着他们的软弱
与不幸。
《
契
诃
夫
短
篇
小
说
选
》
探
究
夏目漱石(1867年—1916年),
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日本作
家。他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
的地位,被誉为“国民大作家”。他
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的造诣,既
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
法。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
语言和新颖的形式,对个人心理的描
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
气之先。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
判态度。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
元1000元的纸币上。代表作品有《我
是猫》《心》等。
《
我
是
猫
》
探
究
主题
小说围绕金田小姐的婚事引起的风波,以一位穷
教师家的猫为主人公,通过猫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苦沙
弥、迷亭、寒月等知识分子以及金田为代表的资本家的
生活面貌,对阴暗腐朽的社会和庸俗无聊的小说人物进
行戏谑和讽刺,有力地批判了拜金主义风气。
主要特色
1.小说以“我”(猫)为叙述方式,以“我”的见闻
和评论构成内容。“我”的出生为开头;“我”因喝了啤
酒掉进水缸淹死,小说随即结束。作品没有完整曲折的情
节,也没有一般小说那样严谨的结构。
2.这部作品是以这只被拟人化的猫的视角
来观察人类的心理。这是一只善于思索、有见识、
富有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
捕捉老鼠的猫。
3.善于运用风趣幽默、辛辣讽刺的手法进
行揭露和批判,是日本近代文学中讽刺文学的典
范之作。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6 单 元
1.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我得往前走吗,先生?”我问。“我得离开桑菲尔
德吗?”
“我相信你得离开,简。我很抱歉,简妮特,可是我
真的相信你得离开。”
这是个打击,可是我没有让它把我打垮。
“好吧,先生,往前走的命令一来,我就可以走。”
(1)上述文字节选自世界文学名著《简•爱》。主人公简•
爱在桑菲尔德庄园中的身份是___________,这个打
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从上述文段中可以看出简•爱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独
立的人格和尊严、追求平等、勇于追求个人幸福
家庭教师
罗切斯特称要和别人结婚(或“主人让简•
爱离开”)
2.(2018•河北改编)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问
题。
请简述在洛伍德学校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简•爱与好
友海伦•彭斯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
她们睡在一张床上,说了很多话,简•爱承诺谁也不
能让她离开海伦,然后她们相拥入眠,第二天醒来时,
海伦已经去了天堂。
3.(2018•湖州)名著阅读。
甲
“简•爱!——简•爱!”他只知道叫唤着。
“我亲爱的主人,”我回答说,“我是简•爱,我终于找到你
了——我回到你身边来了。”
“真的是吗?——真的是有血有肉的简?我那活生生的简?”
“你已摸到了我,先生——你正搂着我,而且搂得紧紧的。我
可不是像尸体那样冰冷,也不像空气那样虚无缥缈,是不是?”
“我活生生的宝贝!这的确是她的四肢,这的确是她的五官。
不过我受了那么多苦以后,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幸福了。这是梦。是
我夜里常做的那种梦,我梦见像现在这样又把她紧紧搂在怀里,吻
她——我觉得她是爱我的,相信她绝不会离开我。”
“从今天起,先生,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了。”
(选自《简•爱》,商务印书馆,宋兆霖译)
乙
“简•爱!——简•爱!”罗切斯特激动得只能说出这几个字。
“罗切斯特,我是简•爱,我回来了!”
“我不是又在做梦吧?我做过很多这样的梦,梦见我的简回
到我的身边。可是醒来后,她就像空气一样消失了,她不会再消
失了吧?”
“不会了,先生,我要永远留在你身边,从今天起。”
(选自《简•爱》,吉林文史出版社,李勋译写)
(1)简•爱离开罗切斯特到两人重逢这段时间内,她经历了很
多事。下面事伯不发生在这一期间的一项是( )
A.被舅妈关进红房子 B.三天流浪和挨饿
C.获得叔叔的遗产 D.拒绝圣约翰的求婚
A
(2)甲文选自全译本,乙文选自缩写本。请对比分析两段文字,并结合
你对《简•爱》整本书的理解,阐述全译本好在哪里。200字左右。
示例:全译本在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性格等方面要细腻丰
满得多,比如【甲】中罗切斯特的两段话,三个问号,两个
“活生生”,两个“的确是”等,在反复疑问和确认中,生动
地写出了他似信非信的惊疑,似幻非幻的惊喜。没有简•爱的日
子里,罗切斯特无所事事,万念俱灰。此刻,他是怎样的“甜
蜜的疯狂”啊!“我亲爱的主人”“我活生生的宝贝”等语句,
也满含爱人之间的温度与热度,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感染力。
如果像【乙】那样只保留故事主要情节而删减了那些细腻独到
的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性格不会那么真实、立体、丰满,《简•
爱》的文学价值也会大受影响。
4.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
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
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排斥在同光明、
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
同我所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
已经认识了你,现在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
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
这个必要性一样。”
……
“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你以为我会留下来,
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认为,因为我穷、低微、
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
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
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
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
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
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
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我”和“你”分别是作品中的哪两个人物?
(2)你是怎样理解“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
全一样”这句话的?
表达了简•爱对平等和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
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简•爱 罗切斯特
第六单元 写作
有创意地表达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写作练笔
写作实践
1.先选定一个话题,然后同学间讨论,
看看可以从哪些方面立意,并选取自己最有
感受的一个方面作为写作重点。
2.在切入角度、表现形式上多作些思考。
3.在以上基础上,用思维导图设计框架
结构,标出可能有创意的地方。
1.题目具有开放性,有实虚两重意义。
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自己想到的全列出来,
然后再从中确定写作重点。
2.从题目看,可以灵活选择文体。如,
可以写以写景或抒情为主的文章,也可以进
行议论,或虚构一个故事等,要力求有创意。
3.注意表达上的创新,丰富的词语、多
样的句式、恰当的修辞等,都可以为文章增
色。
九年级语文•下(R版)
第 6 单 元
1.增强学生有创意地表达的意识,培养学生写创新作文
的能力。
2.学习并掌握选材新颖、角度新奇、语言表达新颖、形
式创新的写作方法。
写作目标
一、选材新颖的方法
1.撷取时代“浪花”,选材鲜活典型
2.选取动人镜头,选材真实感人
3.避开人云亦云,选材独特创新
写作点拨
二、巧取角度、立意新颖的方法
1.在平常事物中发现美好。比如老师批改作业虽是日常工作,
但透过每一句评语都能感受到老师对学生深切的关怀。
2.将现有观念横向拓宽,纵向深入。如写老师,有人别出心
裁,把老师比作树根,揭示老师的奉献精神,给人耳目一
新之感。
3.逆向思维,反向取新。比如我们经常说人多力量大,反向
思考——人心不齐,人再多也毫无益处。
三、对同一种材料,采用不同写作手法的方法
1.特写镜头法。如我们学过的《背影》,作者抓住父亲的“背影”
作为特写镜头深入来写,“眼神”“唠叨”“抚摸”“微笑”
等都能成为我们的特写镜头。
2.以小见大法。“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
3.虚实结合法。“虚”是指侧面表现,“实”是指正面表现。我
们可以根据需要,变化“虚”与“实”的视角,将两者很好地
结合起来运用,这就是虚实结合法。
4.托物寓意法。把自己想表达的心中的某种情感不直接说出,而
借助其他事物表达出来。
梦里花落知多少
那天天气很冷,秋风呼呼地刮着,预示着冬天的来临。
午饭还没吃完,就有同学跑进来对我说:“你父亲来了。”我的
心突然一沉,头脑发胀,悄悄地在心里说:“不是不让你来的吗?”
我放下碗筷,迅速跑了出去。
例文引路
这是我进校的第二年。自从进入中学以后,我那虚荣心时时刻刻纠缠
着我。这些城里的孩子,大多都有富裕的家境,或是官家公子,或是富
家千金。他们还常对着我自诩自傲。有时闲谈,还常常选些农民的愚昧
样子作为谈资。我真怕让同学们看到我那贫苦落魄的父亲和他们灼人的
目光。
转过屋角,便看到了父亲,穿的还是那件破灰袄,上面落满了尘土!
戴的,还是那顶洗得发白的帽子。也许是身边那头黄牛饿了,直往冬青
丛上走,父亲频频地拉着缰绳,嘴里说着那耕地时对牛的浊语,同学们
看到了都抿着嘴笑。
我硬着头皮走了过去,叫父亲将牛车赶到外面去,因为这儿是我们
的女生寝室,时不时地有同学进出。
“爹,不是说我自己带粮吗?”边卸粮,我嘴里边嘟囔。
“天冷了,你来回百多里,怕耽误你的功课,我一下拉来得了。”
卸完粮,父亲将牛套子摘下来,开始喂料,看来他是不会马上赶回
去了,虽然食堂里还在卖饭,可我却说:“爹,食堂的饭卖完了。”
“哦,没关系,待会儿我在路边买点。”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不
乱花一分钱,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忍饥挨饿回去的。
“儿啊!你娘老眼昏花,不能再为你做衣服了,你拿上这钱,像
城里人一样买一件算了。”
说着,父亲拿出那个破钱包,掏出带着体温的30元钱。我摸了摸
钱包,顺眼看去,里面空无一文了。我想:“他又要……”突然,一
种沉重的负罪感袭上我的心头……
“爹,你等会儿……”我努力往食堂跑去,泪水如泉水般扑簌扑簌
地落下来,树上的枫叶飘落下来,飘在我的身上……
这篇文章行文上虚实结合,使父女二人的形象更加
丰满。如在作者跑出去见父亲时对在校情况的一段
虚写,交代出导致后面事情发生的原因——虚荣心;
在父亲说“待会儿我在路边买点”后,虚写作者记
忆中父亲一向忍饥挨饿回去,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不
仅爱着女儿,而且不愿让女儿为自己担心的父亲。
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文章的感情表达富有层次,更
加动人心弦。
名师点评:
以“初三生活是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
的文章。
写作实践
思路点拨:①多角度构思,选准突破口。生活是酸甜
苦辣的结合,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有幸福的瞬间,也有伤心的时刻。我们要进行多角度
立体构思,可以写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也可抒发不如
意带来的苦恼,选取合适的突破口,把内心的情感淋
漓尽致地表达出来。②明确主题,深刻立意。要思考
一下,你要写的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是
父母老师的关爱给了你动力,还是你从拼搏中感受到
要笑对人生挑战……只有从事例中写出认识,写出新
意,文章才有深度。③精心选材,详略得当。要围绕
主题,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材料,这样才
能更好地表达主题,还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安排
详略。④注重细节,凸显真情。真情实感往往离不开
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果文章通篇都是笼统概括的叙述,
即使是写亲身经历过的事,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
觉。我们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抓住与老师、同学
交往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通过对细节的描
摹,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注意文章要富有文采。
例文略。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 ,字履善,又字宋瑞,
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
治家、文学家。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
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
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
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
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
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
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
《文山先生全集》。
创作背景
帝昺祥兴二年(1279
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
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
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
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
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
江西大庚)时写下此诗。
学习目标 自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首联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
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梅岭(大庚岭)的
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
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显示
出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
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被擒、往大都受
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
凉袭上了他的心头。
精读文本
颔联抒写这次行程悲苦、孤独的心
情。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重复对
照,更使得声情激荡:他忆起当年带着吉
安、赣州子弟兵浩浩荡荡出岭,如今却身
加镣铐,锒铛归来,还不如战死沙场,何
必归来呢!
上句写行程的孤单,用问话的语气
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说这次北行经
过故乡,但身为囚徒归故里,还不如不归!
颈联承首联抒写悲愤,这两句对仗
工整,蕴含着极深厚的爱国情感。
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
在”,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
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军永
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
有重现之日。下句说“城郭之非”只是暂
时的,意思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抗、
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军永远占据。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饿死殉国。
上句决心饿死殉国;下句引用典故(周
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到
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表明至死不
降的决心。
诗人大义凛然,以死明志,付出了实际
行动。表明态度之际,即开始绝食,意欲死
在家乡。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家乡庐
陵,没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
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人共绝食八天。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
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
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
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
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
返乡。清顺治四年(1647),
被捕后就义于南
京。有《狱中上
母书》等。
创作背景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
山 河 泪,
《别云间》一
诗的题目有何
深刻含义?
首联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
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
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
捕而别的。
这两句回忆了抗清过程中充满
艰苦的历程。作者运用典故,抒发
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
情。“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
极为悲苦无奈。
精读文本
颔联写别情。前后“别”
时境况不同,心情也不同。前
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
复;这次别后不能再起兵抗清,
面对破碎的河山流不尽自己的
伤心之泪。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的英雄
末路之悲。
颈联写死别。前次离别故乡,
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队伍,
别还容易;此次却难了,此去必
当一死,死后家乡父老、慈母贤
妻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
这两句作者在此已抱定了杀
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
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
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
情。
尾联写别后。诗人别后
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
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
领部队起来抗清。
这两句运用典故和想象,
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
而高昂,表现出了作者誓死
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
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
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
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
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
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
羊·潼关怀古》等 。
创作背景
骊山在今西安市的东北,阿房
宫的西面,现有当初的宫殿台基残
存。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
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
入咸阳后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经
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小令。
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
yíng
pángē
lí
yū
开头三句回顾骊山
历史。作者用“今何处”
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
古至今历史所发生的巨
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
而然地引出下文。
精读文本
此两句承上写景。再
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
有野草稀疏,河水迂回流
淌。草的萧疏、水的萦纡
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
情感分量。作者由景抒发
对封建统治的无奈,表达
了对统治者互相残酷厮杀
的讽刺。
这两句历数从古至今,亡国之恨已
消失在烟树之间。寄托了作者的讽刺:
后人都已经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最后一句点明全曲
主题,概括封建王朝社
会历史的规律。无论输
赢,奢华的宫殿最后都
会化为黄土,封建统治
者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
的命运。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
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他
出身仕宦家庭,但不喜豪华,厌弃科举
考试,故而未曾做官。他好读书,精通
琴、棋、书、画,在寄情山水、吟诗作
画中度过一生。
他的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
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
天子·咏喇叭》即是其一。王磐有《王
西楼乐府》,其艺术风格骚雅清俊、放
逸诙谐,多用民间口语,妙趣横生。
创作背景
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
喇叭和唢呐,曲儿虽
然小声音却很大,官船来
往乱糟糟,全靠你来抬身
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
姓听了百姓怕,哪里能辨
别出真和假?眼看着吹翻
了这家,又吹伤了那家,
只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
走了。
先写“吹”之声,
“曲儿小腔儿大” 。明
写喇叭、唢呐特点,暗喻
宦官身为奴仆而虚张声势。
精读文本
写“吹”之用。
此一个“抬”字出
神入化,与“喇叭,
唢呐”相呼应,讽
刺格外尖刻辛辣。
写“吹”之恶果。
写出了人民的痛恨之
深。
点明了全文主旨。点出“吹”
的恶果,百姓家破人亡,表
达对“吹”的憎恨。
写作特色
1.运用象征,借物咏怀。表面上写喇叭和唢
呐,实则处处写宦官,揭露他们的罪行。
2.语言轻俏诙谐,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
慨,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3.咏物抒怀,有所寄托。活画了宦官的丑态,
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
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