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
杨振宁
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他们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起来。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其中,就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两弹
’
元勋”邓稼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写的人物传记《邓稼先》,随作者一起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导入新课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
搜集、整理、交流有关杨振宁、邓稼先的资料;了解传记的相关知识。
2.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谋篇布局的手法;品味文中平实而饱含感情的语言。
3.
学习邓稼先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学习目标
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
”
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
“
一弹
”
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
“
一弹
”
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资料链接
邓稼先
19
24
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读完小学和中学,
1945
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
~
1950
年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1950
年
10
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
年
8
月又奉命带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开始研制原子弹、氢弹,直至病逝。
杨振宁于
1922
年出生在安徽合肥,
1938
年中学还没毕业,就进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
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5
年到
1948
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49
年,杨振宁进普林斯顿大学研究所,
1956
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
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者简介
他们是
同乡
同学
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
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
隐姓埋名
28
载
宰割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筹划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彷徨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
仰慕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zǎi gē
qì
xiǎn
chóu huà
kuì
fēng máng bì lù
páng huáng
guǒ
jū gōng jìn cuì
yǎng mù
rú
字词积累
宰割:
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筹划:
想办法,定计划。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仰慕:
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
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
承当得起,不愧这个称号。
元勋:
立了大功的人。
铤(
tǐng
):
疾走。
锋芒毕露: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知道。
妇孺皆知:
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
六个部分的大意
。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
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
写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
举例具体述写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巨大贡献。
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着与勇敢。
第六部分:
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
本文各个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划分结构
提示内容
新颖、醒目
1
.
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以来的历史?
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精读文本
2
.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奥本海默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邓稼先
最不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纯”
通过对比,表现了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心胸宽阔的气质。
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是各自祖国的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
一个锋芒毕露; 一个忠厚平实
3
.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对这两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
1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
: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
2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说一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合作探究
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课堂小结
一、铺垫写
——
写屈辱的历史,突出他的巨大贡献。
二、概括写
——
生平简介与主要贡献。
三、对比写
——
表现他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四、侧面写
——
用“我”的感情震荡、心中的佩服表现他贡献巨大。
五、特写
——
表现沙漠创业,精神崇高。
六、总写
——
高度评价,热情赞颂。
邓稼先是一个
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
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文章结构
1.
结构独特,角度新颖。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伟岸。
写作特色
2.
选材精确,突出主题。
作者选择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如,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和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
3.
饱含深情,生动感人。
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友谊,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他从朋友的角度对邓稼先进行记叙,并将自己对朋友的深情、对祖国的热爱融入字里行间,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一片赤子情怀,于不经意间被感动。
邓稼先曾被追授
“
两弹一星
”
功勋奖章,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拓展延伸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示例一:
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愿以身许国,因为他心中怀有梅风傲骨,是龙的传人,这是不可动摇的内心、血液。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却又在众人面前不动声色,默默无闻。他,是忠义之大者。
示例二:
难忘蘑菇云
——
记
“
两弹元勋
”
邓稼先
在安徽省怀宁县五横乡白麟畈的一所院落里,两百年前出了一位被推崇为清代篆刻、书法第一的大家,“完白山人”邓石如。可谁也不会想到,在两百多年以后,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的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者,也诞生在这里,他就是邓石如的六世子孙邓稼先。
1950
年
8
月
20
日,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仅九天,便毅然乘船返回了祖国。
1958
年夏天,他年仅
34
岁,就接受了研制原子弹的特别任务。从此以后的
28
年,他告别了一个学者所有的社交和学术活动,隐姓埋名,肩负着一个民族的重托和希望,踏上了那条艰难而神秘的道路。
比较阅读
没有外援,缺乏资料,当国外已经开始使用高速运转的计算机的时候,他却是带领着几十个大学生,靠着手摇计算机,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当一朵朵蘑菇云腾空升起,全国人民久久沉浸在狂喜之中时,邓稼先却在转瞬间承受了成功的喜悦和失去母亲的悲恸这强烈的情感震荡。
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一次次心提到嗓子眼上,一朵蘑菇云升起,每次一句“我不能走,我一定要站在这儿”的朴实语言,真正铁下心走这条道路的人,有时就回避不了用生命作代价。
1986
年
7
月
29
日,邓稼先因直肠癌晚期,留给亲人“死而无憾”的遗言,与世长辞,享年
62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