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九一八”事变
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
“
啊,游子的脚印啊血泪斑斑。
”“
啊,游子的心中啊盼望春天。
”是的,正如歌词所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有哪一个东北同胞不盼望解放家乡,有哪一个东北人不想回到故园?下面,我们一起学习
《
土地的誓言
》
,去听一听东北辽宁作家
端木蕻良
的
炽痛
的心声。
导入新课
1.
了解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
学习本文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
体会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培养爱国并立志为家乡做贡献的精神。
学习目标
端木蕻良(
1912-1996
),原名曹京平,主要作品有
《
憎恨
》《
科尔沁旗草原
》《
大地的海
》《
长江
》
等。
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为
“东北作家群”
,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
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
作者简介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自行炸毁沈阳北郊的一段铁路,却污蔑是中国军队袭击日军,于是侵占东北三省,从此揭开了中国十年抗日的帷幕。战争是无情和残酷的,日军的侵略造成了中国军民30万人伤亡,最著名的就是日军南京大屠杀。
资料链接
194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
”
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的胸膛燃烧着的挚痛和思念越来越热烈,于是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誓死让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
怪
诞
(
d
à
n
)
亘
古
(
gèn
)
挚
痛
(
zhì )
嗥
鸣
(
háo
)
污
秽
(
huì
)
泛
滥
(
làn
)
谰
语
(
lán
)
字词积累
挚痛:
嗥鸣:
谰语:
怪诞:
亘古:
泛滥:
诚恳而深切。
(野兽)大声嚎叫。
没有根据的话。
荒诞离奇;古怪。
远古。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第一段:思念故乡。
第二段:发出誓言。
1.
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两段话的主要内容。
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人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
整体感知
2
.
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
内容相同:
内容不同:
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写。
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3.
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用原文回答。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4.
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沦亡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誓言。
1
.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
“
誓言
”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
“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
。
精读文本
2.
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
泛滥
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
埋葬
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埋葬”: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用“埋葬” 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3
.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
,
在沸腾
,
就要喷涌而出。
4
.
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
。
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 作者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又改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为什么呢?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于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
《
土地的誓言
》
这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
“
九一八
”
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日本侵略强占了关东原野十年之久,对他来说,失去的是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文章对关东原野的怀念,正体现了中华民族驱逐侵略者、收复东北失地的激情。
课堂小结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
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并发出了
为解放故乡而战斗、而牺牲
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
兴我中华
不忘国耻
爱国情怀
赞美
悲愤
依恋
战斗
抒情 意象 排比 人称
文章结构
1.
呼告、排比,感情强烈。
2.
景物叠印,画面感强。
写作特色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
拓展延伸
《松花江上》(歌词)
作 曲:张寒晖 作 词: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