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回忆 鲁迅先生
萧 红
大家心中的鲁迅是什么形象呢?沉着?严厉?倔强?果敢?说说你心中的鲁迅形象。
导入新课
193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1933年在上海,和宋庆龄、蔡元培等在一起。
1936年在全国木刻展览会上和青年在一起。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争相奔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中共中央也来电吊唁。22日,送葬群众多达数万人。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民众所献
“
民族魂
”
的旗子,安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鲁 迅 遗 容
1956年,鲁迅墓迁到上海虹口公园,由毛泽东题署墓碑。
1.
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体会字里行间展现出的鲁迅平凡的一面。
2.
赏析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学习撷取生活细节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
感悟鲁迅先生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学习目标
萧红
(1911-1942),原名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小说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1942年1月22日卒于香港。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后,萧红陆续出版和发表了
《
马伯乐
》《
回忆鲁迅先生
》
等名篇佳作
。
资料链接
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节选部分由
14
个片段连缀而成,自然空行成段。全文
布局自由随意
,用女性独有的敏锐目光悉心观察,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
灵动传神的细节
,以
质朴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
,于细微之处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鲁迅,彰显了一代伟人鲁迅的思想和人格。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
《
回忆鲁迅先生
》
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
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
,而且可谓是
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
。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
史传性
,而且也富于
文学性
。
薪
金( )
调羹
( )
阖
( )
抹
杀( )
揩
( )
喘
( )
忧
郁
( )
校
对( ) 咳
嗽
( )
绞
肉( ) 草
率
( ) 深
恶
痛绝( )
sòu
tiáo gēng
kāi
hé
jiào
yù
xīn
mǒ
chuǎn
jiǎo
shuài
wù
字词积累
调羹:
南方方言,普通话叫勺子或汤匙。
安顿:
安稳。
展然:
(心绪)舒展的样子。
存心:
心里怀有的念头。
揩:
擦,抹。
深恶痛绝:
厌恶、痛恨到极点。
疙瘩:
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
自由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1-13
):写鲁迅先生的日常起居。
(
1
)写鲁迅先生的笑声。
(
2
)写鲁迅先生轻捷的步伐。
(
3-13
)写作者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事情。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
14-34
):写鲁迅先生与青年朋友的日常交往以及与许先生的日常生活。
(
14-17
)鲁迅先生开玩笑。
(
24-26
)写鲁迅先生关心、帮助青年。
(
27-30
)写鲁迅先生对随意使用校样不以为意。
(
31-34
)写许先生的忙碌,侧面表现鲁迅先生的生活。
(
18-23
)受鲁迅先生的影响,
“
我
”
也乐观起来。
第三部分(
35-67
):写鲁迅先生与家人相处的情景,及他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
35-40
)写看电影。
(
55-60
)写吃鱼丸的事情。
(
61-63
)
写鲁迅先生包书也要包到整整齐齐。
(
64-67
)
写鲁迅先生拼命工作,无暇休息。
(
41-42
)写鲁迅先生的休息。
(
43-54
)写白描手法描写了鲁迅先生的三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1.
课文哪些句子体现了鲁迅的性格?
(
1
)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夸张
豁达爽朗
精读文本
(
2
)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敏捷、果断
(
3
)
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热情、和蔼
有耐心
(
4
)
可是鲁迅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幽默、风趣
(
5
)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对青年严格要求同时深切关爱
(
6
)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
(
7
)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严谨、一丝不苟
(
8
)
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慈父、求真、务实
(
9
)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奉献、牺牲精神
2.
课文描写鲁迅的性格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
1
)动作描写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拿不住
咳嗽
夸张的写法,豁达爽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
2
)语言描写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用语言直观地表现了鲁迅幽默风趣的形象。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
3
)神态描写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出神地勾画先生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容。
笑着
笑
(
4
)侧面描写
以后我想起这件事来,私下和许先生谈过,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从许先生的角度表现了鲁迅的求真、务实。
许先生说
:
(
5
)细节描写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通过神情、语言、动作的描写,把一个伟大的人物回忆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令人亲近。
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作者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开朗热忱、关心青年、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的伟大而又平凡的人。
合作探究
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先生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的崇高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课堂小结
1.
语言质朴、浅白、清新、隽永。
2.
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捕捉细节。
3.
善于运用各种描写方法。
写作特色
鲁迅的名言
1.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4.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拓展延伸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