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版)

ID:646167

大小:118.03 KB

页数:46页

时间:2021-03-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专题 5 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1·渝中区·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鸟失踪 朱山坡 不是迫不得已,母亲是不会到城里来的,因为她对汽车尾气像对鸟毛一样严重过敏。但痴迷那只鸟的 父亲就不同了,每当我要出差,要他帮我照顾那只鸟的时候,他会毫不迟疑,甚至会连夜赶到。邻居告诉 我,父亲照顾那只鸟比照看婴儿还要周密,他把肉切成肉泥,用牙签一点一点地送到鸟的嘴边,而他的嘴 呢,如果不是隔着笼子也快凑到鸟的身上了。父亲总是邀功请赏、喜形于色地告诉我,这几天鸟唱了多少 回歌,说了几句话,甚至它的粪便有什么变化……我注意到了父亲对鸟的迷恋,他舍不得离开县城回家, 整天就跟鸟在一起,甚至开始忌妒我向鸟靠近。其实,晚年的父亲已经集天下男人所有的毛病于一身:酗 酒、好赌、懒惰、几个月不洗澡和对老婆的傲慢。母亲对父亲早已经忍无可忍,如果不是觉得彼此都已古 稀早就把他撵出家门了。 然而奇迹还是在无意之中发生了。父亲每次从我这里回家之后,母亲都会欣喜地发现,他似乎忘记了 酒的存在,忘记了通往赌场的路,而不时在别人面前提到我的那只鸟:“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 如果说要靠一只鸟才能拯救父亲的话,我没有什么理由不忍痛割爱。还不等母亲开口,我便请父亲来 一趟县城,让他把鸟带回乡下。父亲如获至宝,生怕我后悔,逃也似的带着鸟跑回乡下。从此以后的半年, 他再也没和母亲吵过架,什么地方也不去,整天跟鸟在一起。 然而,有一天早上,母亲气急败坏地闯进城来,撞开我的门,“你爸彻底失踪了,也许永远也不回来 了”。母亲沮丧地说。 怎么能失踪了呢?我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赶紧随母亲赶回老家。乡亲们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 爸变成了一只八哥,跟着一群鸟飞了。” 父亲从我那里带回那只鸟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编织了一只比原来大得多的鸟笼,大得可以装得下一 头猪。后来他做了一个更大的鸟笼,自己也钻了进去,跟鸟睡在一起,早上起来他的脸上全是鸟粪。母亲 无法忍受鸟粪的腥臭和对鸟毛过敏带来的痛苦,彻底跟他分居了。 父亲不满足于让那只鸟待在笼子里,他把鸟从笼子里放出来,发现鸟有灵性,跟着他一起,不试图逃 跑。最后,把鸟带到地坪和晒场甚至更广阔的田野上,鸟都驯服地跟着他,只要他吹一个口哨甚至一个手 势,它就会来到他身边,停在他的肩膀或头上,朝着路人不断地说“您好”。路人司空见惯地奉承两句, 父亲便得意地说:“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 与鸟笼相比,那只鸟当然更喜欢山林,对回家越来越不愿意。父亲便纵容它,让它在山林里待上越来 越多的时间,甚至和它一起在山林里过夜。 此后,父亲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人在山里看见过他,他就躺在树上,那只鸟和一群形形色色的鸟 在树冠上叽叽喳喳,热闹得像开生日宴会,老远就能听到它们说话与歌唱。乡亲们都说,自从父亲带回来 那只鸟后,我们的山林从来没有那么热闹过,好像全世界的鸟都聚集在一起,都成为鸟的天堂了。母亲也 曾经到山里找过父亲,别人告诉她,往鸟最多的地方去,肯定能找到他。起初几次,母亲还真能找到父亲, 他在树上,鸟在他的身边,母亲叫嚷着,他就是不肯下来,也不跟母亲说话。 后来,父亲和那些鸟群离家越来越远,需翻过几座山才能偶尔见到一次。母亲对此已经厌烦透顶,发 誓不再去找父亲。开始的时候,我以为父亲会回家的,因此,对母亲一次又一次的诉苦没放在心上。 直到这一次,一个多月没有父亲的消息,我才真急了。 我们像警察搜索罪犯那样,一路上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找寻父亲。从早上一直到下午甚至到第二天, 才陆续传来一些让人欣喜的消息。有人汇报说,在梅花岭坳发现了父亲扔掉的香蕉皮,有人说在尖锋顶捡 到了父亲衣服上的纽扣,有人说在枇杷沟踩到了父亲的大便,有人说曾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在围龙山的 石堆上烤食老鼠……这些证据或许能说明父亲还活着,只是不知道现在他在哪里。 我赶到香梨坡。因为听说那里的一个牛贩子半个多月前曾见过一个像我父亲的人。香梨坡属于另一个 镇管辖的偏僻的小山村,只有一条像云梯的天路通往山外。父亲告诉牛贩子:“我的另一个儿子带着一群 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我不管了,我要去找它。” 据牛贩子的描述,那人肯定就是父亲。我知道父亲是不会再回来了。他已经不再属于我们的世界,他 已经属于山林。 此后一个星期,关于父亲的踪迹和音讯越来越少,大约又过了半个多月吧,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 从北海打来的电话。电话里说,有猎户在山里抓到了一个野人……我连夜驱车赶到北海,找到抓到了野人 的猎户。但那猎户说,他把野人放了,因为野人会说话,他说自己是寻找另一个儿子的,他的儿子带着一 群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他不管了。猎户往背后指了指:“他就是往西跑的,像飞一样。” 再往西,就是越南境内了。 猎户说,他操着跟你一样的口音,如果你有这样的一个父亲,那他就应该是。 猎户还问我:“你是不是还有一个兄弟?” 是的,我有一个比我大十岁的哥哥,三十年前战死在越南凉山,虽然被追授了三等功,但直到现在尸 骨还留在那里。 (选自《天涯》2009 年第 3 期,有删改)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母亲对鸟毛严重过敏而父亲爱鸟成癖,这种对比实际上是一种隐喻,意在表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和不和睦。 B.鸟之所以能“拯救”父亲,是因为这只鸟帮助晚年的父亲改掉了他身上的“毛病”,这也是父亲爱鸟的 重要原因。 C.“跟鸟睡在一起”“和鸟一起在山林里过夜”以及和鸟一起失踪,这些怪诞的情节,强化了父亲作为鸟 痴的形象。 D.“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这句话多次出现,揭示了父亲的恋鸟癖中隐含了他心底对牺牲的长子 的怀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叙述采用了第一人称,主要为了增强文章真实性,让读者相信父亲的怪诞行为在现实中是真实可 信的。 B.文章用较多篇幅写父亲和鸟相处的场景,笔触朴实而灵动,表现父亲在鸟群生活中获得了难得的自由与 快慰。 C.母亲这个形象在小说中不仅具有现实指涉,也富有象征意味,代表的是一种和父亲精神截然相反的世俗 生活。 D.小说以交代三十年前战死在越南凉山、尸骨还留在那里的哥哥结尾,前后呼应,使得小说情节更加严密 完整。 3.父亲为什么要那样迷恋鸟?结合文章概括父亲的心理原因。 4.将生命的痛苦进行诗意抒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品的“诗意”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B 2.A 3.对自由的热爱(或“对世俗生活的拒绝”“对不和谐的家庭生活的厌倦”),对牺牲的长子的怀念。 4.①形象塑造富有诗意化特点,作品塑造了嗜鸟如命的怪诞父亲,鸟使父亲所有的恶习都离他远去,他成 了一个拥抱自由,浑身散发出浪漫精神的人物。②情节构思富有诗意化特点,父亲和鸟在一起的怪诞行为, 父亲和鸟一起失踪等情节,离奇而又意蕴丰富,具有诗意特征。③情感主旨富有诗意。作者通过诗化了父 亲的失踪,表现了对自由的热爱和一个父亲的爱子深情,极富感染力。④叙述语言具有诗性美。如作者对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4 父亲的恋鸟行为进行了足够充分的诗意的描绘,文笔细腻而灵动,是诗化的语言。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这也是父亲爱鸟的重要原因”理解错误。改掉父亲的毛病是爱鸟的结果,而非原因。 故选 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主要为了增强文章真实性,让读者相信父亲的怪诞行为在现实中是真实可信的”分析错误。主要原因是 便于叙述和灵活自由地抒发感情,作者无意强求情节真实。 故选 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晚年的父亲已经集天下男人所有的毛病于一身:酗酒、好赌、懒惰、几个月不洗澡和对老婆的傲慢。母亲 对父亲早已经忍无可忍,如果不是觉得彼此都已古稀早就把他撵出家门了。由此可知,父亲对不和谐的家 庭生活的厌倦。 父亲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人在山里看见过他,他就躺在树上,那只鸟和一群形形色色的鸟在树冠上叽 叽喳喳,热闹得像开生日宴会,老远就能听到它们说话与歌唱。由此可知,父亲喜欢和鸟在一起,表明父 亲对自由的热爱。 他似乎忘记了酒的存在,忘记了通往赌场的路,而不时在别人面前提到我的那只鸟:“多好的鸟,像我的 另一个儿子。路人司空见惯地奉承两句,父亲便得意地说:“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父亲告诉 牛贩子:“我的另一个儿子带着一群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我不管了,我要去找它。”父亲不断的 对别人说鸟像他的另一个儿子,要去找他,表明父亲对牺牲的长子的怀念。 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父亲照顾那只鸟比照看婴儿还要周密,他把肉切成肉泥,用牙签一点一点地送到鸟的嘴边,而他的嘴呢, 如果不是隔着笼子也快凑到鸟的身上了。父亲每次从我这里回家之后,母亲都会欣喜地发现,他似乎忘记 了酒的存在,忘记了通往赌场的路。父亲从我那里带回那只鸟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编织了一只比原来大 得多的鸟笼,大得可以装得下一头猪。后来他做了一个更大的鸟笼,自己也钻了进去,跟鸟睡在一起,早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5 上起来他的脸上全是鸟粪。作品塑造了嗜鸟如命的怪诞父亲,鸟使父亲所有的恶习都离他远去,他成了一 个拥抱自由,浑身散发出浪漫精神的人物,形象塑造富有诗意化特点。 与鸟笼相比,那只鸟当然更喜欢山林,对回家越来越不愿意。父亲便纵容它,让它在山林里待上越来越多 的时间,甚至和它一起在山林里过夜。有一天早上,母亲气急败坏地闯进城来,撞开我的门,“你爸彻底 失踪了,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母亲沮丧地说。直到这一次,一个多月没有父亲的消息,我才真急了。 我们像警察搜索罪犯那样,一路上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找寻父亲。从早上一直到下午甚至到第二天,才陆 续传来一些让人欣喜的消息。有人汇报说,在梅花岭坳发现了父亲扔掉的香蕉皮,有人说在尖锋顶捡到了 父亲衣服上的纽扣,有人说在枇杷沟踩到了父亲的大便,有人说曾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在围龙山的石堆 上烤食老鼠……这些证据或许能说明父亲还活着,只是不知道现在他在哪里。父亲和鸟在一起的怪诞行为, 父亲和鸟一起失踪等情节,离奇而又意蕴丰富,具有诗意特征,情节构思富有诗意化特点。 父亲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人在山里看见过他,他就躺在树上,那只鸟和一群形形色色的鸟在树冠上叽 叽喳喳,热闹得像开生日宴会,老远就能听到它们说话与歌唱。乡亲们都说,自从父亲带回来那只鸟后, 我们的山林从来没有那么热闹过,好像全世界的鸟都聚集在一起,都成为鸟的天堂了。母亲也曾经到山里 找过父亲,别人告诉她,往鸟最多的地方去,肯定能找到他。……因此,对母亲一次又一次的诉苦没放在 心上。但那猎户说,他把野人放了,因为野人会说话,他说自己是寻找另一个儿子的,他的儿子带着一群 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他不管了。作者通过诗化了父亲的失踪,表现了对自由的热爱和一个父亲的 爱子深情,极富感染力,情感主旨富有诗意。 父亲不满足于让那只鸟待在笼子里,他把鸟从笼子里放出来,发现鸟有灵性,跟着他一起,不试图逃跑。 最后,把鸟带到地坪和晒场甚至更广阔的田野上,鸟都驯服地跟着他,只要他吹一个口哨甚至一个手势, 它就会来到他身边,停在他的肩膀或头上,朝着路人不断地说“您好”。乡亲们都说,自从父亲带回来那 只鸟后,我们的山林从来没有那么热闹过,好像全世界的鸟都聚集在一起,都成为鸟的天堂了。作者对父 亲的恋鸟行为进行了足够充分的诗意的描绘,文笔细腻而灵动,是诗化的语言,叙述语言具有诗性美。 (2021·山西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花园① 许钦文 父亲的花园在这一年可算是最茂盛的了,那时蕊姊还未出嫁,芳姊也没有死。 红的,白的,牡丹,芍药,先先后后地都开了泛勃勃的美丽的花。我跟着父亲每天到花园去看,给它 们灌水;有时一天去看两三次。花园门一打开,我觉着园中只有它们的花,其余的似乎不是自生自灭的野 草,就是四围的园墙。它们本来都生着许多花蕊,有一盆芍药简直有十个以上,父亲要它们开的大,格外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6 美丽,早早地把小的都摘去了,选留较大的,每盆只让开两朵。记得有一天,它们初次盛开的时候,全家 的人都去看。母亲抱着槐弟;蕊姊,芳姊和娟妹相互手挽着手;梅弟跟着乳母。“这是小姐,那是丫头,” 乳母用手指点了点牡丹又点了点芍药向梅弟说。梅弟就拍一拍他肥胖的小手,点一点一朵红的牡丹花,又 拍一拍手嚷着说,“我要那朵小姐,我,我,要,那朵小姐!”父亲起初不允许,说是折去太可惜,我极 力反对梅弟。后来梅弟因为折不到花似乎要哭了,父亲连忙把他指点过的一朵折去给他。跟着娟妹说是也 要折一朵,父亲也就给了她一朵。“还有谁要呢?”父亲笑着凭空问道。这时槐弟尚小,不知道要花,只是 看见父亲笑了,张着小嘴巴,露着两颗小牙,闭着眼睛地也笑,同时两个小拳头在母亲的头上只乱敲。蕊 姊,芳姊和我都说还是生在盆里好;只有母亲说也要,她说:“我到花园里来不容易,让我到房里去插几 朵!”父亲就为她折了一朵白的牡丹,一朵红的芍药。——母亲在家里事情最多,又因裹足的缘故,一到 晚上,往往叫脚痛,到花园的时候很少。 这时还只阴历的七月二十三四,靠门口花坛里的银桂就放出阵阵的香气来了。过了四五天,靠河沿墙 边的一株也就放开许多金晃晃的花瓣。二次花都特别地开得多。盆里的火桂先后开了三次。 去年掉下种在玉荷花的花坛缝里的秋海棠的种子,自行发芽,自行长成,淡红的对称的斜四边形的开 了不下三十朵。蕊姊、芳姊天天早上去采摘,把它晒成花蜜,送了好多给姨母。这花坛里的玉荷花是母亲 种的,父亲曾这样对我说,“这种玉荷花重在门口实在是不好看,应该迁栽到别处,不过你娘爱它,让它 不动就是了。” 菊花中“玉带”和“金丝”都开放得很早,父亲最爱的紫色的“蟹爪”开得很多,“银钩”开得很大。 它们盛开的时候,父亲把花架上的扁柏,刺柏,盆竹和罗汉松等暂时拿下,统统摆上菊花盆。许多朋友都 来观赏,父亲亲自引导,花园里往往一天连去四五次。 素草兰开得三朵,素建兰开得五盆,还结了一支小三角柱形的青光光的兰参。父亲极爱兰花。凡种素 草兰的盆上都种蜈蚣草②,冬季搬进书房。并且喜欢画兰花,这一年特别高兴,兰花也画得特别多。做了许 多枕头,也都画上兰花,又题上字,由蕊姊,芳姊绣做成功。他说绣兰花蕊姊不如芳姊好,芳姊绣字也不 差。给我的一个,一端有两朵花,题着“清品”两个字。另一端只一朵,题的字有四个:“王者之香”, 是芳姊绣的。 我能知道的,父亲在这一年可算最为高兴,家里的人也都很快乐,可是那时何尝明白,这是最快乐的 时候了! 我去秋回家省亲,父亲往外谋事去了,未曾晤面。走到阔别的花园,只有从前不注意的西湖柳和白石 榴还是枝叶癞稀稀地存着,地上满是青草,盆中无非是枯枝。父亲最爱的素建兰,“反背荷花”等等,因 为盆较讲究,母亲已把它们的盆收集在一起,连盆中的泥土也不见了。在门口的母亲所爱的玉荷花也只剩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7 下几支枯枝。西湖柳和白石榴因不时有人来索去做药引,母亲特意保护,才得苟延残喘。断砖破盆,却成 了六妹、八妹捕蟋蟀的特别场所。 父亲的花园最盛的一年距今已有几时,已难确切地计算。当时的盛况虽曾照下一像,如今挂在父亲的 房里,无奈为时已久,那时乡间的摄影又很幼稚,现已模糊莫辨了。挂在它旁边的芳姊的遗像也已不大清 楚,惟有父亲题在像上的字句却很明白:“性既执拗,遇复可怜,一朝痛割,我独何堪!” 日前梅弟由禾寄给我信:“我们兄弟三人都不能请父亲休养……父子四人的奔走,仍不能使母亲无忧 于衣食!”这种痛语竟出于那时惟“小姐花”是要的梅弟,当时谁能料得到! 我想父亲的花园就是能够重行种起种种花来,那时的盛况总是不能恢复的了,因为已经没有了芳姊。 我不能再看见像那时的父亲的花园了! (有删改) (注)①许钦文:我国现代作家,本文作于 1923 年 11 月 11 日。②蜈蚣草:是能大量富集土壤中砷、铅等 重金属的植物,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用“最茂盛”引出父亲花园曾经的胜景,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与结尾“不能再看见”形成呼 应,生出让人无法排解的感伤 B.小说多用细节描写,如“梅弟要花”“母亲做糖”“芳姊绣字”等,这些细节既是作者对父亲花园的记 忆,也是小说感人的地方。 C.小说写父亲对花园精心打理,“亲自引导”许多朋友来花园里观赏,“往往一天连去四五次”,表明父 亲以花园为媒介广交朋友。 D.小说从“我”的视角叙述父亲花园的过去和现在,两个时期的花园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委婉地表达出社 会动荡对家庭生活造成的影响。 6.“这种痛语竟出于那时惟‘小姐花'是要的梅弟,当时谁能料得到!”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句话中包 含了怎样的心情。 7.“父亲的花园”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5.C 6.①对时间流逝的惆怅之感,幼年的梅弟都已长大。 ②对生活艰辛的感慨,最小的梅弟都知道为家庭分担忧愁。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8 ③对命运无常的感叹,美好的东西是短暂的,而人生总是伴随着痛苦的磨难。 7.①“父亲的花园”是“我”成长的乐园。这里曾经有家人共同生活的美好记忆。 ②“父亲的花园”是“我”心灵的寄托。这处花园不仅是现实中的花园,更是“我”心中的圣地,寄托着 “我”的乡愁。 ③“父亲的花园”是时代的缩影。花园的今昔对比,既印证了家庭的变迁,也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④“父亲的花园”是一曲挽歌。美好事物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一旦消失就不可能再恢复,就会成为我们永 恒的纪念。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明父亲以花园为媒介广交朋友”错误,表明父亲很擅长养花,所以常常吸引来亲朋好友观赏,可见 父亲不仅热爱生活侍弄花草,还是很热情好客具有亲和力的人。 故选 C。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 由第二自然段“梅弟跟着乳母。‘这是小姐,那是丫头,’乳母用手指点了点牡丹又点了点芍药向梅弟说。 梅弟就拍一拍他肥胖的小手,点一点一朵红的牡丹花,又拍一拍手嚷着说,‘我要那朵小姐,我,我,要, 那朵小姐!’父亲起初不允许,说是折去太可惜,我极力反对梅弟。后来梅弟因为折不到花似乎要哭了, 父亲连忙把他指点过的一朵折去给他”可知父亲在家养花,全家在一起享受幸福时光天伦之乐时,梅弟尚 且年幼,哭着闹着要“小姐”花,而今竟然已经到了倒数第三段中“日前梅弟由禾寄给我信:‘我们兄弟 三人都不能请父亲休养……父子四人的奔走,仍不能使母亲无忧于衣食!’”会写信感慨生活艰难的老成 年纪,得出答案①对时间流逝的惆怅之感,幼年的梅弟都已长大。 由阖家欢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赏花时光,到今天梅弟写信诉说困窘境况,为生活奔波兄弟父子离散,经 济依然拮据,得出答案②对生活艰辛的感慨,最小的梅弟都知道为家庭分担忧愁。 昔日的美好自在和今日的困顿落魄形成鲜明对照,可见时日艰难,命运无常,美好不常在,得出答案③对 命运无常的感叹,美好的东西是短暂的,而人生总是伴随着痛苦的磨难。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 浅层上看,“父亲的花园”曾经是“我”成长的乐园。那时阖家团圆,衣食无忧,除了物质条件的富足还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9 体现于精神追求,能在闲暇之余享受高雅,赏花弄草,父亲的花园,是父亲种下的花花草草,更是父亲对 大自然对生活对美好的热爱和追求,父亲的花园承载了美好生活,以及童年的快乐无忧,少年的美好时光, 社会的太平安宁,家人的和乐安逸幸福等美好的回忆。 ②“父亲的花园”是“我”心灵的寄托美好情感的载体。这处花园不仅是现实中父亲侍弄的花园,更是“我” 心中的幸福家庭安宁生活姊妹兄弟亲情的圣地,寄托着“我”对父母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对亲情的眷 恋。 ③“父亲的花园”是时代的缩影。花园的今昔对比,既印证了家庭由团圆幸福到破落离散的变迁,也烙上 了时代由太平安宁到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的印记。 ④“父亲的花园”是一曲挽歌。美好事物不常在,拥有时应该倍加珍惜,幸福快乐时光也不常有,逆境挫 折时常相伴,改变不了客观,唯有在一起时彼此珍惜。 (2021·辽宁辽阳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茜纱窗下(节选) 王安忆 有些对象经过使用,沾了人气,便有了魂灵,活了。中学时,曾去过一个同学家,这家中只一母一女, 相依度日。沿了木扶梯上楼,忽就进去了,只一间房,极小,却干净整齐地安置了一堂红木家具。那堂红 木家具一点不显得奢华,甚至也不是殷实,而是有了依靠。寡净里,有了些热乎气。 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什物,其实常常不以为是什物,而好像是贴身的一部分,有些水乳交融的意思。这 样的用物总共有三件,一件是一张小圆桌。桌面并不很小,但比较矮,配有四把小椅子。年幼时,还上不 了桌,我就在这张桌上吃饭。后来大了些,家中来了客人,大人上桌,小孩子另开一桌,就在这桌上。夏 日里,晚饭开在小院里,用的也是这张桌子。它,以及椅子的高度,正适合小孩子。而且,它相当结实, 很经得住小孩子摧残,虽然并不是什么好木料。它是我童年的伙伴,许多游戏是在上面做的:涂画,剪贴, 搭积木,过娃娃家。有一日下午,家中来了一个客人,和我妈妈说话,我就坐在这张桌子旁一边玩,一边 大声唱歌。后来玩累了,也唱累了,想离开,不知怎么,却站不起身,我就只得继续玩和唱歌,几乎唱哑 了嗓子。等到客人告辞,才被妈妈从椅子上解放出来。原来椅背套进了我的大棉袄和毛衣之间,将我夹住 了。因为处境尴尬,所以记忆格外清楚。记得客人是一个亲戚,上门大约是带些求告的意思,妈妈则是拒 辞的态度。但求与拒全是在暗中,就听他们互叹苦经。妈妈指着我说,她比大的会吃。那亲戚则说,某某 比她会吃。某某是他家的小孩子,比我小得多。那是在一九六 0 年的饥馑日子里。 第二件是一个五斗橱。大概记得是分为两半,左半是抽屉,右半是一扇橱门。这具五斗橱于我而言最 亲密的接触,是橱上立着的一面镜子。白日里,父母上班,姐姐上学,保姆在厨房洗衣烧饭,房间里只剩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0 我自己,我就拖过椅子,踩上去。只见前边镜子里面,伸出一张额发很厚的脸。这张脸总使我感到陌生, 不满意,想到它竟是自己的脸,便感失望。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我都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这使我变得 抑郁。多年以后,在亲戚家,又看见这具橱柜,我惊异极了,它那么矮小,何至于要踩上椅子才可够到? 我甚至需要弯下身子,才能够从镜子里照见自己的脸。脸是模糊不清的,镜面已布上一层云翳。 第三件是由一张白木桌子和一具樟木箱组合而成的。它可供我们小孩子自如地爬上桌子,舀水喝,擅 自拿取篮里的粽子什么的。有一晚,我和姐姐去儿童剧院看话剧《白雪公主》,天热口渴,回到家中,忙不 迭地爬上樟木箱,从冷水缸里舀水喝。冷水缸里的水是用烧饭锅烧的,所以水里有一股米饭味儿,我到现 在还记得。就是这个爬,使我们与这些器物有了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这些器物的表面都那么光滑、油亮, 全是被我们的手、脚、膝头磨出来的。 我们家有一具红木装饰柜,两头沉,左右各一个空柜,一格小抽屉,中间是一具玻璃橱,底下两格大 抽屉。这是母亲从出售旧物资的商场里买来的。母亲只花了四十块钱,便买得了。这笔钱对于我们当时的 家庭财政,还有,这具玻璃橱对于我们极其逼仄的住房,都显得奢侈了。后来,有过几次,父亲提出不要 它,母亲都不同意。记得有一次,她说了一句,意思是,这是我们家仅有的一点情趣。于是,在我们大小 两间拥挤着床、橱柜、桌椅,还有老少三代人中间,便跻身而存着这么一个“情趣”。在这具橱柜里,陈 列着母亲从国外带来的一-些漂亮的小东西:北欧的铁皮壶、木头人,日本的细瓷油灯、绢制的艺伎,从美 国芝加哥的高塔上买来的玻璃风铃,一口包金座钟,斯拉夫民族英雄像。橱顶上是一具苏俄写实风格的普 希金全身坐式铜像。这具装饰橱毫无奢靡之气,而是简朴和天真的风格,但包含着开放的生活。我的妈妈, 就是那个在炮火连天的战争时期,也要给战士的枪筒里插上几株野花的人。在天天要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 她会用一包从抽屉角落里搜出的硬币,带我们去吃冰激凌。她总是有着一点奢心,在任何生存压力之下, 都保持不灭。到了晚年,我们孩子陆续离家,分门立户,家里的空间大了,经济也宽裕了,而她却多病, 无心亦无力于情趣的消遣。这具橱内,玻璃与什物都蒙上了灰尘,这真是令人痛楚。它原先那种,挟裹在 热蓬蓬的烟火气中的活泼面貌,从此沉寂下来。 (摘编自(空间在时间里流淌》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红木家具不显奢华,不显殷实,是相依度日的母女的依靠,使寡净的生活里有了热乎气,为下文 描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什物”奠定了温馨、清雅的感情基调。 B.文章叙写了小圆桌的功用,突出了“我”与小圆桌的密切关系;叙写客人向母亲求告,再现了当年生活 的困窘,在对比中突出了“我”的童年生活的富足与无忧无虑。 C.母亲执意留着那具显得奢侈的玻璃橱,在它里面陈列从国外带来的铁皮壶、细瓷油灯、英雄像等漂亮的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1 小东西,表现了母亲对开放的、富有情趣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母亲的“奢心”表现为在天天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也会带孩子们去“吃冰激凌”,就是说在生存重压 之下,不妥协、不屈服,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前四段中,用“水乳交融”表明“自己”与什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采用总-分式结构,先说“这 样的用物总共有三件”,再依次叙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B.文章用第一-人称叙事,围绕几件什物详细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的同时,又细致表现了“自己”独 特的心理活动与生活感受,叙事抒情个性化,文章充满生活气息。 C.文章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如“脸是模糊不清的,镜面已布上一层云翳”,既补充说明前文“照见自 己的脸”,又表明家具已经陈旧,寄寓着时光流逝的沧桑感。 D.作者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发掘出耐人寻味的意蕴,如写爬樟木箱“有了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痛痒相 关”“肌肤之亲”细致入微地揭示了小姐妹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 10.如何理解“这真是令人痛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作家王安忆擅长捕捉意蕴丰富的意象,营造叙述空间,使结构承载起她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怀。请结合 这段话,简要分析本文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三件什物的用意。 【答案】 8.B 9.D 10.①红木装饰柜是“我们”家老少三代人一起生活的见证,如今一家人“分门立户”,无人打理它,令 人伤感;②红木装饰柜是母亲当年“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乐观、有“情趣”的生活的象征,如今母亲多 病,无心无力于情趣的消遣,令人悲伤;③如今家里空间变大,经济宽裕,“我们”却不能帮助母亲有情 趣地生活,令人生发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悲凉。 11.①“三件什物”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关涉“我”的成长经历与生活感受,文章借物写事、抒情。② 写小圆桌再现快乐童年生活,写五斗橱表现成长中的忧郁与惊异,写白木桌子和樟木箱突出与“这些器物” 之间的“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从而增强文章叙事的层次感与立体感。③什物寄寓的情感与上下文紧密 相连。写小圆桌交代母亲对“我”的解放与“我”对小圆桌的依赖,照应上文“依靠”;写“我”与樟木 箱等的“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与下文中红木装饰柜引发的痛楚在情感上相呼应,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 【分析】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2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 B.“突出了“我’的童年生活的富足与无忧无虑”分析错误,“我”家在当时也不富足,此内容也并不能突 出“我”的“无忧无虑”。 故选 B。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揭示了小姐妹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就是这个爬,使我们与这些器物有了痛 痒相关的肌肤之亲。这些器物的表面都那么光滑、油亮,全是被我们的手、脚、膝头磨出来的”,是表示 与“这些器物”的密切关系。 故选 D。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点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结合相关句子的特点来分析,比如看句子是叙事句,还是写景句,或是抒情句等。叙事、 写景的句子一般通过分析句子手法的运用等来探讨,议论、抒情的句子则要紧扣理与情来思考。这是一个 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答案可以围绕为什么“令人痛楚”和具体的情感来作答。 此句是针对红木装饰柜的回忆而生发的感慨,红木装饰柜是我们家一个很重要的存在,“在这具橱柜里, 陈列着母亲从国外带来的一-些漂亮的小东西……这具装饰橱毫无奢靡之气,而是简朴和天真的风格,但包 含着开放的生活”,它是“我们”家老少三代人一起生活的见证,而今“我们孩子陆续离家,分门立户…… 这具橱内,玻璃与什物都蒙上了灰尘”,母亲老去,孩子们分门立户,红木家具无人打理,落满灰尘,令 人伤感。 此段叶叙述了红木装饰柜的来历,“这是母亲从出售旧物资的商场里买来的”,“母亲只花了四十块钱, 便买得了。这笔钱对于我们当时的家庭财政,还有,这具玻璃橱对于我们极其逼仄的住房,都显得奢侈了”, 它也是母亲的“情趣”,“后来,有过几次,父亲提出不要它,母亲都不同意。记得有一次,她说了一句, 意思是,这是我们家仅有的一点情趣”,可是如今“她却多病,无心亦无力于情趣的消遣”。红木装饰柜 是母亲当年“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乐观、有“情趣”的生活的象征,如今母亲多病,无心无力于情趣的 消遣,令人悲伤。 红木装饰柜记录着当年生活的窘迫,它是母亲唯一的“奢侈”,如今“家里的空间大了,经济也宽裕了, 而她却多病,无心亦无力于情趣的消遣。这具橱内,玻璃与什物都蒙上了灰尘”,生活条件好了,“我们”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3 却不能帮助母亲有情趣地生活,令人生发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悲凉。 11.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写作技巧及写作目的的能力。 题目根据对作家王安忆作品特色的一句评论来设问,要求分析文章中的意象对叙述、结构、情感等方面的 作用。答题时要先弄清楚题目中那句评论的意思。明确答题的方向。再从意象、叙事、结构、情感等方面 答题。 “王安忆擅长捕捉意蕴丰富的意象,营造叙述空间,使结构承载起她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怀”,本文选择了 “三件什物”作为“意蕴丰富的意象”,借这“三件什物”来“营造叙述空间”,描写“我”的成长经历 与生活感受,抒发情感,从而阐发“她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怀”。 “三件什物”描写侧重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写小圆桌再现快乐童年生活,“它是我童年的伙伴, 许多游戏是在上面做的:涂画,剪贴,搭积木,过娃娃家”,甚至还发生过一件趣事,“原来椅背套进了 我的大棉袄和毛衣之间,将我夹住了”,“我”只能“继续玩和唱歌,几乎唱哑了嗓子”;写五斗橱表现 成长中的忧郁与惊异,“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我都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这使我变得抑郁”,“多年以 后,在亲威家,又看见这具橱柜,我惊异极了,它那么矮小,何至于要踩上椅子才可够到?”;写白木桌 子和樟木箱突出与“这些器物”之间的“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就是这个爬,使我们与这些器物有了 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这些器物的表面都那么光滑、油亮,全是被我们的手。脚膝头磨出来的”。通过这 样的内容从而增强文章叙事的层次感与立体感。 什物寄寓的情感与上下文紧密相连。写小圆桌交代母亲对“我”的解放,“等到客人告辞,才被妈妈从椅 子上解放出来。原来椅背套进了我的大棉袄和毛衣之间,将我夹住了”,与“我”对小圆桌的依赖,“虽 然并不是什么好木料。它是我童年的伙伴,许多游戏是在上面做的”,照应上文“依靠”——“那堂红木 家具一点不显得奢华,甚至也不是殷实,而是有了依靠”;写“我”与樟木箱等的“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 “就是这个爬,使我们与这些器物有了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与下文中红木装饰柜引发的痛楚,“到了 晚年,我们孩子陆续离家,分门立户,家里的空间大了,经济也宽裕了,而她却多病,无心亦无力于情趣 的消遣。这具橱内,玻璃与什物都蒙上了灰尘,这真是令人痛楚”,在情感上相呼应,从而使文章结构严 谨。 (2021·河南新乡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刨头 王族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4 刨头是一种古老的农具,有细长空心的柄身,刃较宽,且锋利,利于挖掘。如果有人提着刨头往地里 走,知情的人便知道他要用刨头去翻挖有树根的土地,因为刨头有宽而锋利的刃口,斩除地里的树根和杂 草时得心应手,颇为利索。南疆的农民常说,姑娘有四十四个辫子,树有九十九条根。但凡长过树的地方, 每年用刨头砍一遍,本以为不会再有树根了,不料开春后温暖的风一吹,或者浇一次水后,短短几天就能 冒出绿色的小树苗。不用说,一定是残存的树根又焕发活力,挺立出新的生命。农民对那小树苗无奈地说, 你好看是好看,但是长错了地方,会影响我的庄稼;影响了我的庄稼,也就会影响我的肚子。那样念叨一 番后,他们消除了心理压力,把手中的刨头一挥,砍掉小树苗。 几年前在哈密,本来要去看拉甫乔克故城,但走着走着路却断了,车子不得不停下来。带路的人说, 附近有个老铁匠叫吐逊,他老得很,但他的徒弟比他更老,而且是他的叔叔,如果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 看。 带路的人说起老铁匠吐逊的两件趣事。有一人买了他的刨头,几天后来找他,说他的刨头不好用,一 挖地就歪斜还差一点刨到人脚上。他不相信刨头会有问题,到了那人地中拿起刨头便挖,刨头不歪不斜, 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为了证明那刨头好用,把那块地全部挖完,才把刨头交给那人。 另一事,他某一日发现被人偷走了一把刨头,他对出自自己之手的刨头烂熟于胸,便去田间看了看, 很快便发现那把刨头在一人手中。那人很穷,连一把刨头都买不起,但又不能让地荒着,于是偷一把刨头 先将地挖一遍再说。吐逊心想一个人没有一把刨头,就种不了庄稼,没有庄稼就没有命,于是他心生怜悯, 没揭穿那人。 进了拉甫乔克村,听到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我们循声过去,很顺利地找到了老铁匠吐逊。他正在 和徒弟打铁,他们确实很老了,白发白须,身体也显得单薄,但他们抡锤打铁和拉风箱的动作,依然娴熟 从容,看得出有几十年的功力在支撑。 吐逊 81 岁,吐逊的徒弟习尔甫比吐逊大 8 岁,今年已是 89 岁高龄。因为习尔甫是吐逊的叔叔,大家 的注意力被习尔甫吸引过去。原来,习尔甫小时候得了一种病,治好后便说不清楚话了,之后一直没有成 家,与吐逊一家生活在一起。如今吐逊的儿子们不愿再打铁,纷纷去别处挣钱,吐逊忙不过来,习尔甫的 身体还硬朗,便给吐逊打下手。人们都说吐逊的叔叔变成了吐逊的徒弟,说得多了,便越传越远。但习尔 甫并不在乎,而是认真学习打铁,变成了真正的徒弟。 二人与我们说着话,但手中的活却没有停,铁锤的叮叮当当声、迸溅出的火花,以及炉膛里升腾的火 焰,让这个铁匠铺显得激烈、火热和欢快。打铁就是让钢铁与火焰融合,然后完成一次嬗变。打铁的人, 将坚硬的铁设计出另一形状,然后通过锻打、冶烧和淬火,让其定型为想要的铁器。 我们很幸运,看到了两位老人冶烧铁块的过程。吐逊把铁块放进炉膛后,习尔甫便用力拉风箱,炉膛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5 中的火焰呼地升起,闪出彤红的光芒。习尔甫不停地拉着风箱,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而炉膛中的铁块已 被火焰吞没。 过了半小时,吐逊说了一句什么,习尔甫便停了下来,吐逊用夹子将那块铁从炉膛中夹出,它变得像 一条红色的舌头,软软地甩了几下,落下几颗火星。吐逊将铁块放入水桶,桶中便发出嗞嗞脆响,继而在 水面上泛起一圈涟漪。 接下来,他们进入打铁的真正环节,吐逊用左手持夹子将铁块夹紧,用右手持锤敲击铁块。习尔甫则 双手持大锤,配合吐逊的节奏砸击铁块。他手中的铁锤沉重,加之他用的力气大,每砸下一锤都发出震耳 的声音,那铁块颤抖着变了形状。 慢慢地,我们看出他们要打一个刨头。 他们把铁块锻打过后,又扔进炉膛冶烧,等烧到一定的火候,便取出用凿子从中凿出一块,咣的一声 落到了地上。这就是空心的雏形,在之后的锻打、冶烧和淬火过程中,此空心一直被保留,是一步到位的 程序。 最后,吐逊将完成的刨头扔进屋角的一堆成品中,发出一声脆响。从这一刻起,一把刨头将去寻找土 地,不论碰上的石头多么坚硬,树根多么复杂,它都得迎上去,哪怕自身破裂和磨损,也要让土地变得干 干净净。 很巧,有一人来买刨头,吐逊问了问他家田地的土质情况,把刚打好的那把刨头推荐给那人,那人付 过钱后提着刨头走了。吐逊和习尔甫都有些失落,刚打好的一把刨头,没有在铁匠铺留上几天,很快就跟 着一个人走了。 我们离开铁匠铺,看见拉甫乔克村口的一块田地中,有几人挥着刨头在挖地。他们每挖一下便把土甩 向一边,于是他们便被泛起的土尘淹没,变得影影绰绰。走远后又回头看了一眼,田地中的土尘更加浓厚, 只剩下起伏的刨头,闪出一片幻影。 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南疆农民的话,巧妙引出残存的树根来年又冒出小树苗的事实,幽默风趣;同时又巧妙地 交代了刨头在南疆的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B.在叙写吐逊、习尔甫打铁之前,先讲述了两个关于吐逊的有趣的故事,既简要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又用 有趣的故事为下文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老铁匠吐逊专门找到说他打制的刨头不好用的那人,用刨头挖完整块地,以证明刨头好用,表明他对自 己擅长打制刨头的名声看得很重,不容别人诋毁。 D.文章描写两位老人冶烧铁块的过程,“不停地拉着风箱,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描写细致入微;描写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6 烧红的铁块“变得像一条红色的舌头”,比喻新奇、形象。 13.文章对“我们”在铁匠铺所见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14.从文章布局谋篇的角度,分析题目“刨头”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 12.C 13.①先写初见二人时的印象:两人很老了,身体显得单薄,但动作娴熟从容。为下文蓄势。②再具体叙 写二人打制刨头的过程:冶烧铁块,淬火,锻打铁块,凿出空心,再锻打,冶烧和淬火。再现传统技艺, 讴歌劳动之美。③最后写吐逊把刚打好的刨头推荐给买刨头的人,二人心里有些失落,体现了二人对自己 劳动成果的珍视。 14.①文章以“刨头”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结构严谨:先介绍刨头在南疆的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再叙写吐逊师徒二人打制刨头的过程,结尾描写农人挥舞刨头劳作的情景。②文章写刨头,突出打制刨头、 用刨头劳作的情形,侧重于借物写人,赞颂劳动者老当益壮、自立、自强的品质,弘扬劳动精神(或工匠 精神)。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明他对自己擅长打制刨头的名声看得很重,不容别人诋毁”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吐逊不相信刨头 会有问题,即对自己打制刨头的技术很自信,也表明他为自己的产品负责的态度。 故选 C。 13.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情节的能力。 首先找到“我们”在铁匠铺所见的内容,然后按照顺序进行概括,概括的时候要体现层次感。 第五段写“我们”来到铁匠铺,“我们循声过去,很顺利地找到了老铁匠吐逊。他正在和徒弟打铁,他们 确实很老了,白发白须,身体也显得单薄,但他们抡锤打铁和拉风箱的动作,依然娴熟从容,看得出有几 十年的功力在支撑”,这是写刚见到师徒二人的印象,两人都很老,身体单薄,但动作线束从容,这就为 下文写二人蓄势。 第七到十三段是写师徒二人打制刨头的过程,如冶烧铁块,淬火,锻打铁块,凿出空心,再锻打,冶烧和 淬火,最终形成刨头,这一过程展现传统的技艺,歌颂劳动之美。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7 第十四段“很巧,有一人来买刨头,吐逊问了问他家田地的土质情况,把刚打好的那把刨头推荐给那人, 那人付过钱后提着刨头走了。吐逊和习尔甫都有些失落,刚打好的一把刨头,没有在铁匠铺留上几天,很 快就跟着一个人走了”,这是说把刚打好的刨头推荐卖给买家,之后二人的内心都“有些失落”,可以看 出师徒二人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是珍视的。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文章布局谋篇的角度,分析题目‘刨头’是如何统摄全文的”。一般从情节、形象以及主旨 方面作答。 首先看文章的标题。“刨头”是一种农具,是物象,物象作为标题,一般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然后分析情节,看情节与标题之间的关联。从文中来看,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这 一段是介绍刨头在南疆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这也就为下文叙述故事做了铺垫;第二部分是第二到十四段, 这一部分主要写“我们”到铁匠铺看到师徒二人打制刨头的过程;第三部分是第十五段,这一部分是写农 人挥舞刨头劳作,由此可知,文章的几个部分都与标题“刨头”有关,由此可知,“刨头”是本文的线索。 然后看文章形象和主旨与标题“刨头”之间的关联。文中主要叙述打制刨头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师 徒二人年龄虽大,却自食其力,自强自立,对打制刨头相当用心,而打制刨头的过程也展现了传统技术之 美,由此可知,标题“刨头”借助物体来展现人物的特点,赞扬劳动者的自强自立的品质,弘扬劳动的精 神。 (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忘不了那棵树 那是一棵盆景树,热带作物,碗口粗细,高一米多,枝干扭曲盘旋并且开裂,没有半寸树皮,光溜溜 的泛着白光。是的,任何人第一眼见到的必是它光溜溜的枝干。我记得小时候母亲教育我的一句老话:树 怕没皮,人怕没脸。现在,树——果然没皮了。光溜溜的主干极度扭曲着,摆出让人无限神往的造型,宛 如春晚中《飞天》舞蹈中舞女的腰肢。没有树冠,仅有的几个枝杈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在其顶端各自绽着 几簇绿叶。 这棵树是过了三月,暖气停供以后被搬到楼下阳光地带的,那时候很有几分垂死的感觉。当我从它身 边经过,不由得惊呼起来:“太可怜了。”是的,太可怜了!为了追求所谓的盆中异景,竟然有如此的奇 思妙想!生活中不乏创意,创意缔造品质。但是,如果是这样的创意——将好端端的生命摧残到如此触目 惊心的程度,却又不能不令多情者悯惋。人啊,利用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来造就奇特的视觉效果,已经到了 登峰造极的境界了。我不能不佩服!可是,为了这种所谓的艺术作品,摧残生命、蹂躏生命,难道不是一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8 种罪过吗? 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仅就盆景来说,就花样百出,变幻无穷。本来应该长成百米高的大树,人们偏 要将其植在迷你盆中设计成袖珍模样,打造成所谓的小可爱、小清新;本来是挺直茁壮的两株树苗,偏要 将其中的一株洞穿,另一株则扭曲穿越,打造成所谓的胶着状态,连理共存,惺惺相惜;本来是一棵数百 年树龄的古柏,偏要将其锯伐截断,只余下半尺高的树桩突兀矗立,触目惊心,那发出的零星细芽尤其聚 焦眼球,令人耳目一新;本来是好庞大的根系,盘根错节的,偏要十断其九,留那三星两点须根苟延残喘, 令见者皆惊,一面难忘。……天,我无话可说! 两个月来,每次从楼下经过,我都会驻留片刻,看看那棵没有皮仍然“活得好好的”树是不是又多长 了几片叶子,颜色是不是更加的油亮。我确实被它震撼了,因为只是没有皮还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主干 被人为地剖裂成好几部分,只相互微微地粘连着,但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这株树在小小的、浅浅的紫砂盆 里竟然郁郁葱葱起来。尤其是阳光晴好的日子,那几捧绿端亭亭地闪着油油的光,竟爆出无限的活力了。 于是,终于有一天,我经过楼下它曾经驻留的角落的时候,发现它已不在了。这其实是我早就预料到 又一直担心的。它的主人是不会让它一直待在阳光下的,这两个月的好日子只是让它聊以自救而已,既然 活过来了,就不能只顾自己享清福了,因为它的使命是待在客厅的角落里营造生活气氛的,哪能任其逐光 而居自顾自幸福呢?虽然我知道早晚会有这么一天,但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心里还是很难受。我想,等 到下次我再见到它,又将是它奄奄一息、游丝犹存的时候了。不过,下一次它能否躲过劫难,却很难说。 毕竟,生命并不总是顽强的,有时候,生命还是很脆弱的。 亲爱的,我们只需想想就会知道有多少这样的生命正在被我们摧残。哪一套商品房中没有一二十盆这 样的植物呢?或高或低,或粗或细,或袅娜或坚挺,放在玄关上,书房里,卧室的窗台上,厨房里,洗手 间里,阳台上应该更多,关键是看主人的审美情趣与爱好了。它们如烟如翠地缀饰着我们的生活,直到死 去的一天。 我们生活的美好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他生物的痛苦上的,比如笼中咕咕鸣叫的鸽子或鹦鹉,比如脖 颈上戴着铃铛和绳索的小狗,比如水族箱里游弋的金鱼,比如…… 还是拐回头来说我们的树吧,我已经有一个月左右没有见到它了,我的这位老友近段可好,无从问起 也不可能知道。我并不是没有审美追求,只是我更热爱生命,我希望所有的生命都开心快乐。虽然我也知 道这只是痴人说梦,但是,我确实是这样奢望的。也许很多正常的人会笑我痴傻,可是我愿意一直痴傻下 去。 我们都喜欢绿色,因为我们来自于自然,最终也必将回归到自然中去。只是,我们可以到自然中去亲 近绿色,在那里,我们可以尽情地倾听他们的呢喃、尽情地感受他们的呼吸、尽情地触摸他们的肌肤,尽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9 情地品味他们的甘美。相约健康、守护生命,难道不是最美的事情吗? 忘不了那棵树,忘不了饭店门前笼子里的待宰的鸽子和鱼儿,忘不了实验室里那些舍己为人的小白 鼠…… 15.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不仅详写盆景树的枝干,还生动地描绘它的姿态,为后文进一步写盆景的命运做铺垫。 B.文章以盆景树为线索,将作者的所见所感结合在一起,引出其对生命的感悟,体现作者的悲悯情怀。 C.作者以时间顺序行文,展现了一个树皮被剥光、枝干被扭曲但生命力仍然极为顽强的盆景树的形象。 D.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笔调轻快,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如烟如翠地缀饰着我们的生活”的生命的感激之情。 16.这篇散文在写法上运用的主要手法有哪些?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17.本文以“忘不了那棵树”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5.D 16.手法:①直接抒情。文中“如果是这样的创意——将好端端的生命摧残到如此触目惊心的程度,却又 不能不令多情者悯惋”“我们生活的美好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他生物的痛苦上的”等语句,直接表达了 作者对人类摧残生命、蹂躏生命的行为的批判。②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第二段的“为了追求所谓的 盆中异景,竟然有如此的奇思妙想”中的“奇思妙想”,和“我不能不佩服”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强 烈地讽刺了为了满足私欲而摧残生命的行为。③以小见大。文中借一棵盆景树被摧残的小事,反映出守护 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寓意深远。④借物抒怀。本文借一棵盆景树,表达作者对人们摧残生命、 蹂躏生命的行为的批判,希望人们能与万物和谐相处。 主旨:批判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摧残生命、蹂躏生命的行为,呼吁人们善待自然, 与万物和谐相处。 17.①一语双关。既指忘不了楼下做盆景的那棵树,又指忘不了那些为了使生活美好而被人类残害的其他 生命。②“忘不了那棵树”是本文的线索。开头写忘不了那棵盆景树,然后写到两个月来,时时留心那棵 树的生长情况,再到最后那棵树被搬走,“我”一直不能忘记它。③揭示文章的主旨。从表面上看,作者 是忘不了那棵盆景树,实际则是希望人们关爱生命,不要因自己的欲望而摧残生命、蹂躏生命。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0 D.“笔调轻快,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如烟如翠地缀饰着我们的生活’的生命的感激之情”错误,作者通过 盆景树传达“希望人们关爱生命,不要因自己的欲望而摧残生命、蹂躏生命”的主旨,因此,笔调不轻快, 也不仅仅表达对生命的感激之情。 故选 D。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散文手法的能力。学生可以从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 本文是抒情散文,文中有多处直抒胸臆的句子,如“如果是这样的创意——将好端端的生命摧残到如此触 目惊心的程度,却又不能不令多情者悯惋。人啊,利用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来造就奇特的视觉效果,已经到 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了。我不能不佩服!可是,为了这种所谓的艺术作品,摧残生命、蹂躏生命,难道不是 一种罪过吗”,表达作者对人类为了一己欲望,任意摧残生命的批判。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为了追求所谓的盆中异景,竟然有如此的奇思妙想”中的“奇思妙想”,“我 不能不佩服”运用反语修辞表达作者对人类摧残生命行为的讽刺;“哪能任其逐光而居自顾自幸福呢?” 运用反问修辞,表达作者对盆景主人不顾及盆景也是一个生命,一味摧残行为的批判。 以小见大,借物抒怀。本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由“不过,下一次它能否躲过劫难,却很难说。毕竟, 生命并不总是顽强的,有时候,生命还是很脆弱的”“我们生活的美好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他生物的痛 苦上的,比如笼中咕咕鸣叫的鸽子或鹦鹉,比如脖颈上戴着铃铛和绳索的小狗,比如水族箱里游弋的金 鱼”“相约健康、守护生命,难道不是最美的事情吗”等可知,作者通过描写盆景树被主人摧残这样一件 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描写“那棵树”被摧残的情景,运用多种手法,以小见大,引发作者对生命、读自然的思考, 传达作者关爱生命,不因自己的欲望摧残生命、蹂躏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忘不了那棵树”中的“那棵树”首先指作者在楼下看到的那棵盆景树,还指文中所说的“笼中咕咕鸣叫 的鸽子或鹦鹉,比如脖颈上戴着铃铛和绳索的小狗,比如水族箱里游弋的金鱼”等其它生命,因此,标题 一语双关。 本文开头写到盆景树,中间记叙描写那棵树没有了树皮,被主人剖裂,结尾写作者对那棵树及其它生命的 思考,因此,标题是行文线索。 本文通过记叙描写“那棵树”被摧残的情景,引发作者对生命、读自然的思考,传达作者关爱生命,不因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1 自己的欲望摧残生命、蹂躏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因此,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021·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厨房手札 宋长征 ①我家最早的一座厨房,跟堂屋挨着,东省、东山墙上有一个小小的窗户,很高,早晨最早迎接新一 天的日光。现在是晚上,我躺在柴草窝里:我一直以为柴草窝才是最好的地方,麦秸软乎,干净,叶子酥 脆,躺上去先是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灶膛里的火舌舔着,一会儿就能入梦。 ②厨房里做饭,也是我家山半栖息的地方,青山羊,性情温顺,站在墙角抿着嘴里的干草,嚼呀嚼, 好像能嚼出一首诗来。诗倒是没有,寒冷的冬夜,我们正在做饭,母山羊咩咩地叫,娘说,怕是要下崽了, 赶紧找了一堆干草,屋外下着雪,从树杈上扯下一把风干的萝卜缨子,催奶。娘给母山羊鼓劲儿,往羊嘴 里塞进一根椿树棍儿,让羊咬。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娘既欢喜又犯愁,下了那么多小羊羔怕奶水不 够,大半夜拉着风箱给羊煮疙瘩汤。 ③我对母性的认知,大多起源于养羊。卷毛的、孱弱的、刚睁开眼睛的小羊羔试探着在羊的乳房前跪 下来,闭上眼吮吸,大概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画面。后来我做梦,地点经常是我家的第一个厨房。灶膛里 的火光熄灭,余烬像在黑暗中眨动的眼,羊们安睡,羔羊和母山羊紧紧拥在一起。墙角堆起来的树叶有一 人多高,我家的那只老黑狗从柴草窝里爬出来,叼着我的衣角去灶膛口。翻动,必有一只熟透的烤红薯, 面色黧黑,深藏暗香。 ④乡下建房,风水先生是必要的。包括厨房,厕所,都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方位。五行金木水火土,厨 房的位置一般在南面偏东,厕所在北面偏东。所以习惯上说上厕所下厨房。古代也叫东厨。曹植《当来日 大难》:“日苦短。乐有余。乃置玉樽办东厨。广情故。心相于。阖门置酒。和乐欣欣。游马后来。辕车解 轮。今日同堂。出门异乡。别易会难。各尽杯觞。”初见这首诗有些心惊,这位后来面对骨肉相残七步为 诗,洒脱、预见能力当是天下独步,也就不怪南朝谢灵运对其有“天下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感慨 了。这是厨房的古代史,穿越千年月光,端坐在时间的一隅。你在想,那些衣着简朴的庖人如何在历史的 厨房里出出进进,用烟火喂养丰腴或羸弱的朝代,煎炸烹炒,让文字的光明得以延续,让精神与思想蹒跚 或奔跑。不仅仅是活着,即便死后,那些朱门贵族也会将厨房安置在墓室的东壁。山东嘉祥汉墓,小祠堂 的东壁画像中间描绘的就是此景:灶上的木杆上悬挂着猪腿,鸡鸭鱼肉,灶前有一人在添柴烧火,他身后 的那个人像是在和面,中间的上部师傅正在教徒弟剥鱼,最右边一个人用桔槔汲水,另一个人在剥狗皮。 与庖厨图相比,我们村的厨房就显得简陋了许多。父亲坐在灶膛口用左手往里面添柴,然后再用这只手抽 动风箱,右手因为偏瘫只能蜷缩在胸前。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2 ⑤火候一词的来历是指根据原料老嫩软硬与厚薄大小的制作要求,采用火力的大小与时间长短。那么, 我相信父亲是一个最会掌握火候的人。春节蒸馒头,娘从来不让别人烧火,把柴草备齐,让父亲坐在灶门 口。这时灶神已经站在灶前,灶神爷爷干净,灶神奶奶端庄,父亲燃起三炷香,填柴火,拉风箱,一锅锅 白白胖胖的大馒头依次晾在竹薄上。父亲啊,47 岁偏瘫的人,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和厨房捆绑在一起。他的 心中也有团火,母亲忙里忙外,他就拣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放羊,喂牛,在明亮的月光下一只手掐 着稻草,腿弯用力,将时间切割成一小段一小段,过完最后的光阴。一个生在乡间的人,不可能将心中的 那团火燃烧得太旺,一点点加温,一点点将光阴熬软,教透,而后含泪捧出。 ⑥我家的第二座厨房在西面,靠墙有一扇角门,直通大街。暮晚时分,炊烟散乱,二娘做的面鱼汤, 六奶做的榆钱窝窝,母亲呢,盛了一碗腌制的酱豆放在饭场上,你说西,我说东,你夹我一筷子咸菜,我 分你一口鲜鱼汤,好像一个村子里都在一口锅里掀勺子,一口吃得百家香。 ⑦现在我还想,我家的这座厨房为什么就建在了西面,想去问,父母已经作古,怕是会成为一生的悬 案。我二大爷家就在我家房后,因为家产两家闹僵,到最后也没能锔到一块。有一年,二大爷让探花爷看 院子风水,说二大娘有了什么不好的病,探花爷严肃着脸,走到院子中央放下罗盘,东走走,西看看,指 着那座低矮的厨房说,扒了吧。轰隆隆一声,随后听见人喊,说二大爷砸在了土墙下,这是我小时候听见 最为惊悚的声音。第一次戴孝,有人笑我,我怯生生向黑漆漆的屋里看,和我家闹矛盾的二大爷死了,我 父亲的兄弟又走了一个,用袖子掩住面,没让人看见我哭。 ⑧第三座厨房又挪到了东面,结婚,有了儿子,厨房没有用太久,现在还在。锅早已生锈,烟囱还在 直竖竖指向天空,外墙边的一株老榆树好像动用了洪荒之力一直在生长,每到夏日枝叶葱茏,但榆钱总是 结得很少。榆树与厨房拥挤在一起,厨房上的砖瓦被榆树的蛮力松动,怕是风雨飘摇再过几年就要塌了, 那时候,空荡荡的院子里,必将烟火无存。 (节选自宋长征《乡间炊事考》,有删改)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特意突出“我”家第一个厨房东山墙的窗户以及早晨的阳光,与“我”记忆中第一个厨房带来 的温馨与幸福相映衬。 B.“我”认为第二个厨房的墙被扒时是“小时候听见最为惊悚的声音”,这与二大爷被砸在了土墙下给 “我”带来的心灵的创伤有关。 C.“乡下建房,风水先生是必要的”与下文“二大爷让探花爷看院子风水”相互照应,批判了乡村的落后 与愚昧。 D.文章以“那时候,空荡荡的院子里,必将烟火无存”结尾,表达了“我”对第三座厨房命运的担忧与不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3 舍。 19.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20.文章是如何围绕“厨房”来行文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8.C 19.运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将农人内心对生活的追求比喻成一团火,将光阴这个抽象概念比拟成有触感 的事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像父亲一样的父老清苦、卑微的内心,他们压低欲望、听天由命,隐忍而坚强 地生活着,直到生命终了。 20.①文章以“厨房”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书写了“我”家的三个厨房;②围绕厨房,想到了父母、 二娘、六奶、二大爷等人,表现了家庭生活的变化及“我”的情感经历。③同时,作者将与厨房有关的历 史的叙述穿插文中,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文化意蕴。(大意对即可)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批判了乡村的落后与愚昧”说法不当。文中叙述风水一事是对乡村生活的再现,并无批判乡村的落后 与愚昧之意。 故选 C。 1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 修辞方面,画线句子“一个生在乡间的人,不可能将心中的那团火燃烧得太旺,一点点加温,一点点将光 阴熬软,教透,而后含泪捧出”使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将农人内心对生活的追求比喻成一团火,将光 阴这个抽象概念比拟成有触感的事物。“不可能将心中的那团火燃烧得太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及像 父亲一样的父老压低欲望、清苦、卑微的内心。“一点点加温,一点点将光阴熬软,教透,而后含泪捧出” 则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隐忍与坚强。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首先,“厨房”是文章的线索,“我家最早的一座厨房……”“我家的第二座厨房在西面,靠墙有一扇角 门,直通大街……”“第三座厨房又挪到了东面,结婚,有了儿子,厨房没有用太久,现在还在……”,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4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书写了“我”家的三个厨房。 第二,“父亲啊,47 岁偏瘫的人,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和厨房捆绑在一起”“暮晚时分,炊烟散乱,二娘做 的面鱼汤,六奶做的榆钱窝窝,母亲呢,盛了一碗腌制的酱豆放在饭场上,你说西,我说东,你夹我一筷 子咸菜,我分你一口鲜鱼汤,好像一个村子里都在一口锅里掀勺子,一口吃得百家香”“我二大爷家就在 我家房后,因为家产两家闹僵,到最后也没能锔到一块。有一年,二大爷让探花爷看院子风水,说二大娘 有了什么不好的病,探花爷严肃着脸,走到院子中央放下罗盘,东走走,西看看,指着那座低矮的厨房说, 扒了吧。轰隆隆一声,随后听见人喊,说二大爷砸在了土墙下,这是我小时候听见最为惊悚的声音。第一 次戴孝,有人笑我,我怯生生向黑漆漆的屋里看,和我家闹矛盾的二大爷死了,我父亲的兄弟又走了一个, 用袖子掩住面,没让人看见我哭”“第三座厨房又挪到了东面,结婚,有了儿子,厨房没有用太久,现在 还在”,围绕厨房,想到了父母、二娘、六奶、二大爷等人,表现了家庭生活的变化及“我” 的情感 经历。 第三,“五行金木水火土,厨房的位置一般在南面偏东,厕所在北面偏东。所以习惯上说上厕所下厨房。 古代也叫东厨”“……这是厨房的古代史,穿越千年月光,端坐在时间的一隅”“不仅仅是活着,即便死 后,那些朱门贵族也会将厨房安置在墓室的东壁。山东嘉祥汉墓,小祠堂的东壁画像中间描绘的就是此 景……”,作者将与厨房有关的历史的叙述穿插文中,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与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1·福建泉州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懂得你的悲欢——致杜甫 钱红莉 看完国外出品的关于你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 德真是细心,连你的出生地河南巩义都去了,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有一尊石像。 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被邀请出镜,他平静地对着镜头诵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首悲 哀至极的诗。我也经常读。可是,听一个西方人读,我仿佛心生一种喜悦,并非鼓盆而歌的超脱——而是 为属于古老中国的一种沉痛、悲辛,竟然能在今天为西方人所体恤理解而深感喜悦。中西方文明并非各自 生长而一直隔膜着,诗歌这种古老的介质,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相互 共鸣与懂得,这怎么不令人喜悦呢?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不知从哪里寻来一部卷了边的《杜工部集》——当时,我租居在一个年久失修的 老式小区,呵气成霜,几无取暖设施,每晚,早早上床,将自己裹藏于棉被里,点灯夜读的,就是这部《杜 工部集》。彼时,而立之年的我,居无定所,想着自己同样半生漂泊无依,仿佛,你幻化成了我的一个至亲, 那一刻,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5 有一年,去成都,大年初一,赶去浣花溪公园,只为看看你的草堂。那公园真幽静,大到不及边,雾 气缭绕,寒气迫人,冷得人将脖子缩了又缩。到处溪水潺潺,处处大树繁荫。随便一棵树,怕都有上百岁 了。那年正是你诞辰 1300 周年。活了 58 年,写下 1500 余首诗的你,永不被时间打败,你的人格以及诗歌 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 你是 40 岁那年冬天定居于浣花溪畔的。开始,全家暂居于古寺,慢慢营建新家。你曾以诗代简,向友 人索要花木。在亲友的资助下,翌年春天,草堂建成。当年的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你疲惫的身 心得以休憩。你是相当喜欢这个家的:“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细 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草堂居住了近四年,你写下 240 余首诗。《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皆创作于此。这应是你一生中最快乐明媚的时光。 我专挑成都时段的诗给孩子启蒙,那种对仗之美、明亮之美,犹如初春新雨,正好契合了一个幼童鲜 活生命的律动。你的诗歌之美之丰富,我的孩子尚不能领略一二,他太年幼,我只是让小人儿一遍遍诵读, 那种音韵之美,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滋养,一种明朗辉光的照耀。 我喜欢你,还有一层缘由,大约是你的赤诚胸怀。你一直推崇李白,写过多首诗赠他。安史之乱后, 李白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你“吾意独怜才”。你常常梦见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你一直担忧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你总是有 许多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两去 宣州,沿着李白的遗踪,遍访皖南一带,再回味他的诗,到底明白了些这个人的痛苦辗转,也更懂得了你 的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热烈回应隔山唱和”。唯有仁爱之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 私无求。你几乎一生流离于贫困,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 当导演迈克尔·伍德在成都公园随机采访一位老人,问为何喜欢你时,老人笑言,你的诗写出了我们 小人物的日常,写出了穷人的心声。… …你看,就是这么的平凡普通。哀苍生之苦的诗篇、数你写得最多, 也最深情。 第一次去北京是仲夏,车过山东境内,我一直朝窗外张望,哪一处是巍巍太行,哪一处又是你笔下的 “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你教会我,不必俗世计较,胸中丘壑块垒,以白 云去荡涤。还是你,教会我,人的一生中,不必眼前苟且,一定要极目远眺,于精神领域,追求鸟一般的 志存高远。这出世又入世的诗篇,真是我的一根根拐杖呢。叶嘉莹先生有言,我们一日日读诗,李白、杜 甫、陶潜… …一个个来到眼前,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这便是文学的支撑,何其幸矣。 正值初秋,清晨,推开卧室窗户,一树树紫薇尽现眼前,九月的风轻轻吹拂,一颗心不禁亮堂起来。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6 我不太会写诗,但一样可以深切感受到,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它们一点一点地滋养 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并非孤单的存在。 (有删改) 2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首好的诗歌,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感人力量,就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能让麦克莱恩和“我” 都感受到杜甫的沉痛悲辛。 B.文中写杜甫故居门扇斑驳,“唯余一尊石像”,既表现杜甫故居的老旧冷清,也隐含作者为国人不及外 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 C.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时,杜甫生活较安定,但其创作于此时的诗歌却并非全是喜乐悠游之作,其忧国忧民 的情怀也并不因此而消失。 D.本文叙写杜甫时,还穿插写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感悟,从而使杜甫形象和精神多了一个观照角度,能给读 者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2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这句运用暗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杜甫给同样半生 漂泊无依的作者带来的慰藉与希冀。 B.《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任公诵读古典诗词时或泣或笑的情形,可作为文中“古诗词经年的浸 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的生动注脚。 C.作者钱红莉曾表示,自己计划完成一部书稿,分别给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写信;本文基本符合作者的这 一写作计划,也可以收入这部书稿。 D.本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这也正是有的专家评论钱红莉散文“极富才情与书卷气”,笔 下流淌着“古典的情怀”的主要原因。 23.本文写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摄制,对文章思想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4.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照应副标题中的“致杜甫”的。 【答案】 21.B 22.C 23.①可以突出杜甫在国外的影响和西方人对他的认同,从而表达作者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 ②可以表现杜甫诗歌具有突破中西文化隔膜、连结人心的特点,从而突出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7 24.①作者采用第二人称写杜甫,突破时空向杜甫倾诉人生感悟,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致敬文”的写作 特色; ②本文大量引用杜甫诗歌,通过解读诗句表达对杜甫命运及胸怀的理解,在内容上与“致杜甫”这一副标 题照应; ③本文大量使用议论抒情语句,直接表达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在思想情感上照应了“致杜甫”这一副标 题。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 “也隐含作者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错误,文章开头写“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 所有,唯余一尊石像”,从其前后文看,主要是为了表现纪录片导演工作的细心及对杜甫的敬仰,当然, 言为心声,用什么样的语言描绘杜甫故居,也会隐含着作者对杜甫故居的情感和态度。作者写杜甫故居, 突出其古老冷清的特征,隐含了作者有些苍凉、落寞、遗憾的心态,但绝没到“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 甫而汗颜”的程度。更何况,综合全文看,作者并不认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事实上,国人要 表达对伟大诗人杜甫的尊崇,除了维护好杜甫故居,还可以有其他多种表现形式,如建造纪念馆舍,诵读 其诗,后人评价等,本文写作者自己深受杜甫影响,成都公园老人评价杜甫诗歌等,都颇能表现国人对杜 甫的尊崇。因此,B 项说“也隐含作者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显然缺少文本依据,也误 解了本文的整体情感。 故选 B。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作品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A. “暗喻”错误,“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一句中,“微火”为喻体,指作者读《杜工部 集》后获得的心理慰藉和产生的人生希冀,由于句中仅出现喻体而没有出现本体,因此其运用的修辞手法 应为“借喻”而非“暗喻”。 B.“……生动注脚”错误,选项所说的“梁任公诵读古典诗词时或泣或笑的情形”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1 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相关的原文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 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 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8 张口大笑了。梁任公即梁启超,号任公,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 文学家,从其生活年代和文学成就看,说梁任公有“古诗词经年的浸润”是合理的;梁任公诵读古典诗词 时,会因诗词内容或泣或笑,这也能说明梁任公对所诵读的两首诗词有深刻的理解,其内心是丰富、感性、 细腻的,但要由“梁任公诵读古典诗词时或泣或笑的情形”推断梁任公丰富的内心即来自“古诗词经年的 浸润”,则在逻辑上存在明显缺陷,因此选项说梁任公诵读古典诗词时或泣或笑的情形可以作为文中“古 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的生动注脚,说法不能成立。 D.“……这也正是……的主要原因”错误,选项说“本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这是合理 的;有的专家对钱红莉散文“‘极富才情与书卷气’,笔下流淌着‘古典的情怀’”的评价也是恰切的, 但“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显然不是钱红莉散文“‘极富才情与书卷气’,笔下流淌着‘古 典的情怀’”的主要原因,“本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是单篇的写作特色,不能由此直接 推出钱红莉散文的整体特色;且“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与“极富才情”也难以建立合理的 推论逻辑;而从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常理出发,选项的逻辑也是不能成立的,一个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 应当是作家个人文学修养、人文情怀、创作意图、阅读积淀、人生经历以及时代、社会等客观因素综合影 响的结果,在写作中采用某种风格的语言(如朴实典雅的语言),抒写具有某一特点的内容(如评人论事中 肯真诚),仅仅是作品风格的一种体现,它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一个作家作品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故选 C。 2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内容,赏析作品结构,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答好本题应注意理清题干中的两个限制,一是“纪录片摄制”,二是“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作用”。“纪录 片摄制”给出了本题答案的内容限制,“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作用”则提示了本题答案的思维方向。 文中关于“纪录片摄制”的内容包括纪录片的片名、出品方,以及从纪录片中推想到的导演、参演者的一 些拍摄情况。考生由纪录片片名及本文标题不难知道,写纪录片摄制是为了表现文章的主要形象——杜甫, 但这样的回答显然是粗放而不能得高分的,答题的关键和难点显然是:写纪录片摄制是为了表现杜甫的什 么,这与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何关系。要回答好这一问题,就应当回到“纪录片”的特殊性上来。首先,由 片名中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出品方是国外媒体可以推知,其表现的是杜甫在国外的影响和西方人对 他的认同;其与作者情感的关系是借此曲折地表达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其次,由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诵 读杜甫诗歌的细节可以推知,文章写纪录片摄制还有表现杜甫诗歌特点的用意,这一用意概括起来说,就 是写出杜甫诗歌突破中西文化隔膜、连结人心的人文价值,从中可见作者对杜甫诗歌的推崇和高度评价。 24.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叙写杜甫的随笔,题材不算新颖,要想写得出彩,就要在写作手法、艺术构思上下功夫。为此, 作者在本文写作时,从内容到艺术形式,都作了一番颇具匠心的创新,这种创新由主标题“我们懂得你的 悲欢”和副标题“致杜甫”就可以看出。本题要求考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如何照应副标题, 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是对考生整体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综合考查。 所谓“写作手法”,是指在文本创造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方式与技巧,在文学作品中,写作手法与表现 手法所指是相当的,它涵盖的范围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技巧、修辞手法及语言特色、语句组织技巧等,考 生应围绕“致杜甫”这一限制,对本文所使用的写作手法进行筛选取舍。 首先,与“致杜甫”直接相关,并呼应主标题中的“你”的,是本文的第二人称写法。这种写法能拉近作 者与杜甫的距离,从而突破时空限制,呈现出作者直面杜甫,向杜甫倾诉情怀与感悟的艺术形式,增强了 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有力表现了本文作为“致敬文”的写作特色。 其次,能紧扣副标题中的“杜甫”,并呼应主标题中的“懂得”的,是大量引用杜甫诗句的写法。在叙写 古人的文章中引用古人的诗句,这本是常见写法,但本文的处理却稍有不同,作者把杜甫诗句当作杜甫的 心声,认为诗歌就是杜甫人生、情怀、精神力量的记录,这样一来,作者每次引用杜甫诗句,每次对杜甫 诗句进行解读,就相当于一次次以诗句为媒介,穿越时空与杜甫展开心灵对话,从而在写作内容上达到了 “致意杜甫”的写作目的。 第三,能照应副标题中的“致”,并揭示本文情感主旨的,是文中大量议论抒情语句的使用。作为一篇对 话古人的文章,文中每一次用“你”呼唤杜甫,其背后都必然有一个“我”——作者。因此,文中大量以 “你”为主语的语句,其实大多饱含着作者对杜甫的热情赞美与高变评价,如“你的人格以及诗歌精神与 时代并行,一直在场”“你几乎一生流离于贫困,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等。这些议论抒情的 语句,不管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情感表达上,都能表现文章“致敬杜甫”的写作意图,是对副标题的恰 当照应。 (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子的生命力 沈洋 ①去泸西,城子必去。 ②一个小坝子,一围群山环绕。坝子不大,却有水缘。一条大河淌过,弯成弓形,正好与城子来一个 紧紧的拥抱。城子古村落,就贴在这样的山坡上,享尽了背靠山峦、河流怀抱的极佳风水。 ③城子的民居,全是土掌房。从山脚沿山坡趁势而上,前一户人家的楼顶,即是后一户人家的场院,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0 从山脚第一户人家进去,穿过四合院,七弯八拐,就可以像孙悟空神出鬼没般上到另一户人家。如此神奇 的格局,真可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总是让人想起《地道战》里那些横七竖八的地洞。你还别说,这城 子村的民居建筑,还正是有着攻防战事的考虑。可见,城子的历史绝不像现在看上去那般云淡风轻。 ④《广西府志》记载,城子古村属彝族先民白勺部聚居地,随着历史的演进,大批汉族居民迁入。明 朝成化年间,土司昂贵在此建造土司衙门,改城子古城旧名“白勺”为“永安府”。一时间,这块风水宝 地得以脱胎换骨,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掌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一大片,规模宏大,形成府城,一跃成为 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盛繁至极。 ⑤走在城子古村,一条条古街巷通向村庄的深处和高处,或横或竖,或直或弯,无不透露出这个古村 落的神秘。地上是清一色的石板,经过村民和游人经年累月的踩踏,都磨出了时光的影子。 ⑥抬头看那房顶,总是给人神奇的感觉。碗口粗的当地栗树作梁,疏密有致地搭在土墙上,铺上横梁、 劈柴、木棍和松针,再铺上当地和好的黏泥蜂窝土,摊平后人工用棒槌反复捶实,土掌房的顶,就这样筑 成了。奇就奇在这种看似粗糙的建筑,实则极为牢固和实用。城子村的土掌房,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除 承袭了当地土掌房传统的四方墙体土木夯顶、层层相连户户相通的特点外,像“李将军第”这种汉式门头、 坡顶、门头下方斗拱等建筑构件齐全的民居,大量吸收了滇中地区汉族人传统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深得汉 式建筑之精髓,体现出城子先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兼收包容的开放胸襟。 ⑦我们去的当天,正值深冬,但阳光明媚,一户人家正请了村里的壮年男女帮助盖房。五六个男女在 房顶上忙得满头大汗,有的挑土,有的洒水,有的洒松针,有的用棒槌夯土。旁边的一户人家正在搭木架, 一根根巨型圆木或方木纵横交错,一看就是大兴土木的架势。后来一问,才知是当地政府正在统一恢复一 批古院落。 ⑧走到上台人家,一对中年夫妇正在拧玉米,男的把玉米棒子背上楼,倒在晒台上,女的则把一根根 玉米棒子扔进正在转动的机器里,只听喀嚓喀嚓声此起彼伏,却不见拧下来的玉米粒。我好生奇怪,上前 询问。原来,每家每户的楼顶上都留有一个小孔,刚打下来的玉米粒,直接通过小孔哗啦啦淌进了楼板下 房子里的粮仓里这就是当地群众储藏玉米棒子的简易粮仓,既通风透气,还能享受适量阳光,保证玉米棒 子不至于霉烂。在今天看来,这些生存技艺似乎不起眼,但我想,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昂贵土司,也不一 定会想到他的后人竟然会有如此发明创造吧!是啊,历史,从来都是普通劳苦大众创造的。这话,到了今 天,依然是那样有生命力。 ⑨无疑,这样的古村落,成了摄影家的天堂,成了驴友们的最爱。每一天,总是有无数的驴友慕名而 来。或自驾车前往,或飞机转火车转汽车转面的;或三五成群,或只身一人;或全家出游,或情侣漫步。 或看夕阳西下,或看旭日东升,或看紫气升腾,或看轻岚弥漫。在城子古村落,不用刻意去看什么,尽可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1 以随便走走,跟着穿过村庄的一头老牛随便走,看几条悠闲的狗在村中漫游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每一 个人在城子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心境。或失意,或失恋,到了城子,都会被城子的宁静消解。即使正春风 得意,狂傲不羁,到了城子,也会对“得意”下另一种不同的定义。 ⑩快离开城子时,我们来到了滇军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小学时的学堂。说学堂,其实就是一个小 院落,正面一间简易的土掌房,上下两层,一楼上课,二楼住人,里面还供了张冲像。因为刚写完抗日题 材电视剧《锻刀》不久,曾认真查阅过滇军的抗战史,对张冲十分崇敬,我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上楼看了 其早年休息读书的简易之所。这位曾经在台儿庄战役和禹王山战役中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竟然就 是从城子古村这间简易的土掌房里走出去的。正是他,用城子村彝家汉子铁打的肉身,筑起了一道保家卫 国的精神长城。这种血脉,直到今天,还一直在城子村流淌、曼延……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子民居建筑格局神奇、独特,这既体现了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历史上攻防战事的需要。 B.文章引用古人关于城子的记载,概述其发展历史,展现其风貌,表现了城子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C.文章写到壮年男女盖房的场景,表明地方政府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这是城子葆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D.作者游览城子,感慨万千,任笔端在现实与历史间穿梭,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 2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写城子地理位置极佳,背靠山峦,河流怀抱,意在为下文写城子历史上的繁盛与如今成为旅 游胜地张本。 B.文章第⑨段巧用排比,整齐和谐,整散结合,富有节奏,借众多游人慕名而来一事展现了城子的魅力。 C.文章结尾写抗日英雄张冲,画龙点睛,卒章显志,表明城子的文化浸润了世世代代的城子人,影响深远。 D.本文语言特色鲜明,质朴而不失雅致,以意役辞,无雕琢涂饰之感,体现出作者自然高雅的审美追求。 27.作者为什么说“去泸西,城子必去”?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8.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 【答案】 25.C 26.C 27.(1)城子的地理位置极佳,风景秀丽;(2)城子的民居格局神奇,神秘古朴;(3)城子的居民富有生 活智慧,古村落富有吸引力;(4)城子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2 28.选择材料方面:文章围绕中心,选材丰富、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有存在的现状与历史,也联想到 《地道战》、保家卫国的抗日英雄等,将人、事、物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散而神聚。 组织材料方面:(1)线索清晰。文章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2)结构严谨,层次分 明。文章内容由城子的历史底蕴,写到城子的新时代内涵,再到城子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浸润,彰显城子 的生命力,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手法多变:历史与现实交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虚实结合等。 【分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这是城子葆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错,写到壮年男女盖房的场景,意在强调劳苦大众的创造才是城子葆 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故选 C。 2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画龙点睛,卒章显志”错,文章的主题内容丰富,有城子的历史底蕴,有城子的新时代内涵,结尾写到 城子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浸润是对主题的深化。 故选 C。 27.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去泸西,城子必去”是具有概括性的句子,理解此句的内涵,需要结合全文。 结合“城子古村落,就贴在这样的山坡上,享尽了背靠山峦、河流怀抱的极佳风水”可知,城子的地理位 置极佳,风景秀丽; 结合“城子的民居,全是土掌房……如此神奇的格局,真可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总是让人想起《地道 战》里那些横七竖八的地洞。你还别说,这城子村的民居建筑,还正是有着攻防战事的考虑”可知,城子 的民居格局神奇,神秘古朴; 结合“原来,每家每户的楼顶上都留有一个小孔,刚打下来的玉米粒……这些生存技艺似乎不起眼,但我 想,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昂贵土司,也不一定会想到他的后人竟然会有如此发明创造吧!是啊,历史,从 来都是普通劳苦大众创造的。这话,到了今天,依然是那样有生命力”“这样的古村落,成了摄影家的天 堂,成了驴友们的最爱”可知,城子的居民富有生活智慧,古村落富有吸引力;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3 结合“走在城子古村,一条条古街巷通向村庄的深处和高处,或横或竖,或直或弯,无不透露出这个古村 落的神秘。地上是清一色的石板,经过村民和游人经年累月的踩踏,都磨出了时光的影子”“这位曾经在 台儿庄战役和禹王山战役中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精神长城。这种血脉, 直到今天,还一直在城子村流淌、曼延……”可知,城子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构思的能力。 从选择材料方面看,文章写了城子的地理位置极佳,风景秀丽;写了城子的民居格局神奇,神秘古朴;写 了城子的居民富有生活智慧,古村落富有吸引力;写了城子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内容书写了 城子的历史与现实,丰富而自由,都是围绕城子的丰富内涵来写,形散而神聚,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从组织材料方面,开篇总写“去泸西,城子必去”,然后写地理位置“一个小坝子,一围群山环绕”,写 民居“城子的民居,全是土掌房”,写历史“《广西府志》记载”,写盖房“抬头看那房顶”“一户人家 正请了村里的壮年男女帮助盖房”,写居民“一对中年夫妇正在拧玉米”,写现实的吸引力“这样的古村 落,成了摄影家的天堂”,写学堂“我们来到了滇军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小学时的学堂”,这样一路 写来,由城子的历史底蕴,写到城子的新时代内涵,再到城子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浸润,彰显城子的生命 力,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结合“走在城子古村”“我们去的当天,正值深冬”“走到上台人家”“快离开城子时,我们来到了滇军 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小学时的学堂”可知,文章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线索清 晰。 从写作手法方面,文章写历史“《广西府志》记载”,写现实“抬头看那房顶”“一户人家正请了村里的 壮年男女帮助盖房”,写居民“一对中年夫妇正在拧玉米”“这样的古村落,成了摄影家的天堂”,历史 与现实交织;又写“我们来到了滇军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小学时的学堂”“正是他,用城子村彝家汉 子铁打的肉身,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精神长城。这种血脉,直到今天,还一直在城子村流淌、曼延……”, 虚实结合,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文章手法灵活多变,彰显了作者高妙的艺术创造力。 (2021·广东广州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幺姨的灿烂年华 贺捷生 我亲爱的幺姨,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时光打败的幺姨,万不得已,终于坐上轮椅了。这让我们两代从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4 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女人,让 104 岁的她和 84 岁的我,多少有些伤感。生活那么漫长、那么灿烂,从来不向 命运低头的幺姨,还以为她仍然是那个以 18 岁的花样年华嫁给红六军团总指挥萧克将军的女生呢。 幺姨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她档案的第一栏写着,蹇先佛,1916 年 7 月出生,毕 业于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艺术系美术专业。13 岁那年听说当红军的二姐也就是我妈,嫁给了在湘西创建 红军队伍的贺龙。15 岁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的口号。 1934 年 12 月 26 日,幺姨记得清清楚楚,18 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参 加红军。父亲贺龙那天在临时司令部,忽然感到眼前一亮,一个青春焕发的女子站在面前。 幺姨说,司令官,我来参加红军,你不会不欢迎吧?父亲片刻的拘谨,被幺姨的爽朗驱散了。他故意 说:参加红军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个城里的洋学生,细皮嫩肉的,当红军能干啥?幺姨顺着父亲卖的关 子说,我一个正宗的艺术系的毕业生,能写会画,你打着灯笼都难找。父亲说,那是那是,我们还真缺你 这样的人。想了想,他神情肃然地说,你得先与你二姐商量商量。 幺姨收敛笑容,认真地说,姐夫,二姐跟我谈过了,说了革命的艰难,说了参加红军要流血牺牲。她 还告诉我大哥牺牲了。但我都想过了,二姐能吃的苦,我也能。 父亲说,那好,你当红军的事,我批准了。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 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幺姨说,姐夫,你放心吧,我们蹇家人没有说话不算 数的。 红二、六军团进驻慈利县城关镇时,父亲和萧克将军进城就去拜访在城东开染坊的我的外公蹇承宴。 外公对他们说,蹇家怕是着了共产党的魔,先是大儿和二女当了红军,如今幺女和二儿也争着要跟你们走。 我想好了,不阻拦他们。就是这次拜会,当年只有 27 岁的红六军军团长萧克将军与幺姨相遇相识,两人爱 好相近,趣味相投。没多久,没有繁文缛节,他们在母亲和幺姨的故乡结婚了。 1935 年 11 月 19 日,红二、红六军团接到命令,踏上长征路。我在这年 11 月 1 日出生,幺姨在贵州境 内发现怀孕。在接下来的路上,被称为“红军姊妹花”的母亲和幺姨,一个背着越来越沉的我走,一个挺 着越来越大的肚子走。 母亲姐妹俩在长征路上很少见面,1936 年 7 月终于在甘孜住下来,母亲就背着我来到幺姨身边。幺姨 给我们准备的礼物,是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和采来的一大把野菜。见面时,母亲告诉幺姨,她们做卫生员 的弟弟在翻越雪山时,因跑前跑后照顾伤员,累死在雪山上,埋在雪谷里。 没等姐妹俩从悲伤中缓过劲来,传来了部队开拔的号角声。她们心知肚明,命令是她们的丈夫——方 面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共同下达的,十万火急,即使幺姨随时会分娩也得出发。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5 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 第一天走了大半天,四野茫茫。幺姨突然哎哟一声,羊水破了,疼得失声喊叫,蹲在地上起不来。母 亲四处巡一遍,看见路边有个只剩四堵颓败断墙的藏民放羊用过的土堡,忙把幺姨搀进去。没有器械,没 有产床,也没有水,就让姨父铲来一些草皮,垫在地上,铺上野营用的被褥,天当房,地当床。 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婴,哭声响亮。姨父喜不自禁,给他取名萧堡生,草原上土堡里出生的意思。 休息了几个小时,继续上路。 第三天,幺姨刚被扶上马走了几步,就一头栽下来。恰巧杨尚昆夫人李伯钊大姐路过,上前一看,说 失血过多是原因,但主要是饿的。说着,摘下身上装着大约有一斤大米的干粮袋,扔了过来。幺姨拼尽全 身力气说,不行呀,李大姐,过草地,粮食是每个人的命啊!但李伯钊头也不回地走远了。 母亲和幺姨走出了草地,大人和孩子都活了下来。 幺姨与萧克将军的第二个孩子,还有第三个孩子,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有意思的是,他们的 第三个孩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书名叫《浴血罗霄》。 五年前,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接受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 岁 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她就是不想被命运打败。 (有删节) 文本二: 我近年写的是回忆和追溯性的散文。有人说我是唯一的,是独自在营造“红色意境”。我觉得这种说 法没什么不好,我能够接受。但必须告诉人们,我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我没齿难忘地爱着和 记住的那些人。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 遵守的原则。 我重提这些历史,绝不是要重温家族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 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 家才能进步。 (选摘自贺捷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的《后记》和《自序》) 2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既有“九一八事变”的时代因素,也有家庭因素,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 等个人因素。 B.作者对贺龙元帅着墨不多,通过人物之间的几句对话,就为读者勾勒出一位风趣随和、思虑周密的红军 指挥员形象。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6 C.文章以幺姨坐上轮椅、让人伤感开篇,又以幺姨坐上轮椅、仍“顽强挺立”结尾,这样写既首尾呼应, 又升华主题。 D.文章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已届耄耋之年的作家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幺姨的革命往事娓娓道来, 亲切动人。 30.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与文中“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等描 写极具画面感,表现了红军的革命意志。 B.作者的舅舅为照顾伤员而牺牲,李伯钊把珍贵的口粮留给幺姨,这两件事的叙述方式虽然不同,但是都 能体现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长征精神。 C.《浴血罗霄》这部长篇战争小说在战火中诞生,具有虚构性,是萧克夫妇的“孩子”,也是研究中国共 产党党史和人民军队军史的珍贵资料。 D.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本文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前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后 者再现了幺姨参加红军、长征等革命往事。 31.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请简要分析。 32.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析。 【答案】 29.A 30.D 31.①幺姨的青年时代是灿烂的,她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投身革命,并收获了爱情。②幺姨的一生是灿烂 的,她献身革命事业,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从不向命运低头。 32.①《幺姨的灿烂年华》刻画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营造了“红色意境”;②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 抒发崇敬、费美之情,体现了“真实和真情”的创作原则。③热情讴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为理想献身的精 神,而这些正是当下事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 【分析】 2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等个人因素”错误,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有她爱国、追求进步等个人 因素,而不是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的个人因素。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7 故选 A。 3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错误,本文没有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叙事,是以第三人称的方 式,“我”并并没有亲历。 故选 D。 3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本文首先描写青年时期的幺姨,她“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15 岁“义愤填膺地走上 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8 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参加红 军”,并且和萧克将军结婚,可见,幺姨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投身革命,并收获了爱情,她的青年时代是 灿烂的。 后来,在长征路上,她挺着大肚子坚定地走在草原上,甚至在四野茫茫的长征路上生孩子,生完孩子紧紧 休息了几个小时,就继续上路,最后饿得栽下马来;“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 接受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 岁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她就是不想被 命运打败”,可见,幺姨献身革命事业,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从不向命运低头,她的一生是灿烂的。 32.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注意审题,注意结合情境分析文本。题干所给情境是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 年华》,这就要求考生分析文本中表现出的红色革命精神。 从人物形象来看,文章主要叙述幺姨参加红军和长征等革命往事,其中还写到了贺龙、萧克等老一辈革命 家,例如“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 你可不能躲”,表现了贺龙将军思虑周密的红军指挥员形象,整篇文章刻画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此文,可以让大家感受和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 从内容上看,本文写的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惜的东西。我 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遵守的原则”,文章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抒发崇敬、费美之情,体 现了“真实和真情”的创作原则。 主旨上,根据“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 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可知,本文讴歌坚定的革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8 命信仰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当下事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推荐此文,可以培养学生 的爱国意识。 (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小学校长 金克木 本县第一小学请我的哥哥去当教员,教英文、算术、音乐、体育,于是他不在家中教我念古书,带了 我去上小学。 学校门口除了校名牌子以外还有个横匾,上写三个大字,从右到左,“八蜡庙”,据说是一位书法家 写的。进门又是一道匾,上写两个大字,右“勤”左“俭”。这是校训,大概是校长写的。入学,猫进校 长室。我一抬头,看见一对好威风的大眼睛闪闪发光,连忙低下头。听到哥哥略略介绍我几句,随即是校 长说话:“论国文程度可以上四年级,算术只能上一年级。好吧,上二年级。晚上补习一年级算术,一两 个星期跟上班。”当晚哥哥便教我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及等号。 开学第一天校长对全体教员和学生讲话,讲“校训”。他说:“勤就是不懒惰。应该做的事情马上就 做。俭就是不浪费,不毁坏有用的东西。要从小养成习惯,长大再学就来不及了。中国大人有贪图省事和 糟蹋东西的坏习惯,所以受外国人欺负,被外国人看不起。一定要从小学生改起,革除坏习惯。教员也要 这样。我是校长,是第一名,我如有不勤不俭的事,新上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也可以当面对我讲出来。只要 讲得对,我一定改。”我清楚看见他的威严的眼睛向全体人员一扫。 不久,县教育局将第一小学命名为模范小学,校长又召集全体人员讲话。这可不是庆祝会,县教育局 来人宣布后,校长一个人讲话,说:“不是我们要给人家当模范,是人家要我们做模范。我们全校的人, 从我校长起,挑上了一副重担子。从此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模范’二字,要当作馍馍稀 饭一样天天离不开。讲错话,做错事,知道了就要改。不改就配不上‘模范’二字。” 那时,“修身”课改为“公民”课,各年级都有,都是校长教,一星期上一次。没有课本,各年级讲 的也不一样。他有一段话我至今还记得。 “我们都学唱《国耻纪念歌》。什么是国耻?就是日本逼我们承认‘二十一条’,要我们亡国。为什么 日本敢逼迫我们,侮辱我们?因为日本比中国强。日本地比中国小,人比中国少,为什么能比中国强?因 为日本的小学生比中国的小学生强。我在日本看见到处都是小学。小孩子个个上学,不上学就罚家长。小 学生的一切费用都是政府管的。谁伤损了小学老师和学生就是犯法,要抓进监狱关起来。那时中国还没有 小学。日本办小学不到 20 年,小学生长大了,成了好公民。政府用他们打中国。中国就打不过了,这时才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9 办小学,已经迟了,还不快办,多办,好好办,照这样拖下去,10 年、20 年以后还是没有好公民,还得挨 日本的打,还会亡国。我从日本回来,什么事都不干,就把这所八蜡庙改办成小学,自己当校长。我要办 一辈子小学。你们从一年级就要不忘国耻,立志当好学生,将来当好公民,要中国人在世界上不受人欺负 耻笑,不被人心里瞧不起。中国要比上日本就一定要把小学办得比上日本小学。一国有没有希望就是看小 学好不好,要看小学生会变成好公民还是坏公民。不论什么国,小学生都是一国的将来;小学生是一国的 性命,命根子。我们大人不能让你们长大了当亡国奴。”这是 70 年前的话了。说话的人早已化为尘土了。 文本二: 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 力字句的推敲,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 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都是艺术上不可忽略的问题。 譬如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在修辞学的范围内,有许多地方都是写散文的艺术 家所应当注意的。 散文美妙多端,然而其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 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散文最常犯的毛病无非下面几种:太多枝节,太烦冗,太生硬, 太粗陋。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地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 象,太烦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太生硬,则无 趣味,不能引人入胜。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堪卒读,并且也失掉了纯洁的精神。散文的艺术 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 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 散文的美,不在于你能旁征博引多少,亦不在于你有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 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活泼流动。要 避免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 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要写得自然。 (摘编自梁实秋《论散文》) 33.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学第一天校长对教员和学生的讲话,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认知,塑造了他忧国忧 民、率先垂范的形象。 B.自己办的学校被命名为模范小学,校长不但没有丝毫的得意忘形,反而增强了忧患意识,认为师生们身 上从此多了一副重担子。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40 C.文本一主要通过四处语言描写来塑造校长的形象,文中没有议论、抒情的文字,作者的情感就隐藏在看 似平淡的描写当中。 D.文本一紧紧围绕标题“小学校长”组织材料,主要讲了小学校长努力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及他 当初为什么要办小学。 34.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蜡庙是封建社会祭祀八个农业神祗的场所,将八蜡庙改办成小学,反映了当时新文化运动反封建、反 迷信的社会背景。 B.从校长关于《国耻纪念歌》的一段话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不断侵略激发了有识之士兴办教 育以图强国的责任感。 C.文本一中的校长与《藤野先生》中的“我”一样,都痛感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都将自己的人生事业与振 兴国家联系在一起。 D.福楼拜致力字句的推敲,这与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家都非常注重语 言表达的准确性。 35.文本二说散文“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如何理解这里的“简单”?请结合文本简 要说明。 36.如果以文本二的观点评价,你认为文本一是不是一篇好的散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33.B 34.C 35.①“简单”是文章线索清晰,没有太多枝节,主旨突出,有趣味,具有纯洁精神;②“简单”是文调 活泼,不堆砌辞藻,避免生僻,文字自然。 36.是一篇好的散文。①文本一注重遣词造句。如写“我”走进校长室时用了一个动词“猫进”,生动形 象地描写了“我”进校长室时忐忑不安的心情。②文本一符合散文“简单”的特点。语言表述简洁干脆, 没有过多的描绘;构思上,重点写校长的三次讲话,行文没有横生枝节。③文本一语言亲切自然。如运用 “人家”“馍馍稀饭”等口语,以平常的语言表达校长训导的内容,亲切自然,又不失谆谆教导之意。 【分析】 3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41 B.“增强了忧患意识”错,由文本一中的“从此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模范’二字……讲 错话,做错事,知道了就要改”可知,应该是增强了榜样意识、自觉意识。 故选 B。 3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相关文化知识的能力。 C.校长“痛感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错,校长只是说“中国大人有贪图省事和糟蹋东西的坏习惯”,认为日 本比中国强是因为日本的小学生比中国的小学生强,并没有认为中国人麻木愚昧。 故选 C。 3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根据题干中的要求,筛选整合关键信息。通读题干可知,此题的答 题区间为文本二第二段。“散文最常犯的毛病无非下面几种……并且也失掉了纯洁的精神”从反面解读了 “简单”的含义,“散文的艺术之最根本的原则……而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 来”从正面解读了“简单”的散文的内容选择和主旨表达,由此可得出“简单”是文章线索清晰,没有太 多枝节,主旨突出,有趣味,具有纯洁精神。 结合“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活泼流动。要避免堆砌的毛病, 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散文要写得亲切,即要写得自然”分析,阐述了“简单”的散文的文调和用 字用典,“简单”是文调活泼,不堆砌辞藻,文字自然。 36.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明确观点,首先要明确文本二关于好散文的特点,然后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即可。文本二 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散文应当讲究艺术性,注重推敲字句;第二段侧重强调散文最高的理想是“简单”, 并阐述了“简单”的具体含义。 如是好散文。文本一注重遣词造句。如结合“入学,猫进校长室。我一抬头,看见一对好威风的大眼睛闪 闪发光,连忙低下头”分析,用动词“猫进”,表现“我”进校长室时忐忑不安的心情。“小学生是一国 的性命,命根子”,用“性命”“命根子”突出小学生的重要性等。 本文主要通过描写小学校长的三次讲话,塑造了一位勇于担当、率先垂范、热血爱国的校长形象,表达了 作者对我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赞美。语言和行文都很“简单”,符合散文“简单”的特点。 文本一语言亲切自然。结合“不是我们要给人家当模范,是人家要我们做模范。我们全校的人,从我校长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42 起,挑上了一副重担子。从此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模范’二字,要当作馍馍稀饭一样天 天离不开”“我是校长,是第一名,我如有不勤不俭的事,新上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也可以当面对我讲出来。 只要讲得对,我一定改”等分析,以平常的语言表达校长训导的内容,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 (2021·辽宁铁岭市·高三一模)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擀面杖的故事 铁凝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却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 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 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 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去以新换旧。 有一次他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 钢笔速写。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磨”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 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是个稀有的宝 贝,便撺掇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两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 买下。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 那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他在一户人家发现了中意的擀面杖。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 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 镇长说了买擀面杖的意图。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这也用买?先拿走,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他们送根新 的来! 这个上午,这家当时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妇女。当她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 不可思议的事。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 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 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这位妇女想以这擀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亲想要它的念头,我却接上她的话说:“既 是这样,就不如让我买一根真正的擀面杖送给您吧。”哪知那妇女听了我的话,又立刻调转话头,说起这 擀面杖是多么的好使,说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这时镇 长不由分说一把将擀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根新 的,账记在他身上。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我们自是一番千谢万谢。一出她的院门,父 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反悔。 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聊天,镇长对我讲起了他的一些宏伟计划。我们的聊天被一阵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43 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擀面杖 (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还给我!”镇长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说我们不是白要,不是让你娘去供销社 拿新的么。但这女儿显然不吃镇长那一套,她“哼”一声冷笑道:“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 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我和父亲只感到很惭 愧。毕竟这其貌不扬的擀面杖是一户人家用惯的家什,用惯的家什,确能成为这家庭的一员。那么,我们 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吗?我父亲不等这女儿再多说什么,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谁知 这女儿接了擀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来,有点像一个铆足了劲儿挥拳打向顽敌的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棉 花;又仿佛她并不满意这痛快简便的结局,愣了一会儿,她才攥着擀面杖骑车出了镇政府。 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我知道他要说起一个名叫走马驿的山村。 两年前他就在那儿看上了一根擀面杖,却未能得手。两年之间他又去过几次走马驿,并且间接托了朋友, 每次都是败兴而归。但父亲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擀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 面杖呢。” 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它们长短参差着被我排满一面墙,如管风琴一般。它们的 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 脑汁对食物的琢磨。每一根擀面杖,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物欲 横流的今天,正是这些凡俗的生活用具,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3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收藏擀面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他更看重擀面杖有没有意思,可见他收藏擀面杖并不是为了这些藏 品将来能进一步增值。 B.“我”特别能理解父亲对擀面杖的痴迷,也自然能理解父亲以画速写或写生为借口,深入乡村农户,寻 找擀面杖的动机。 C.那位年近五十的妇女,之所以不情愿转让她的擀面杖,是因为这个擀面杖见证了她当家的与兄弟当年分 家后一段特殊的经历。 D.父亲对最终没能弄到年近五十的妇女家的擀面杖也能坦然接受,他为自己有可能影响到人家的日常生活 感到惭愧。 3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使用第一人称,使“我”成了父亲搜集擀面杖的见证者。结尾写自己对这些擀面杖的欣赏,深化了 作品的主题。 B.那段妇女的闺女到镇政府追要擀面杖的情节,语言生动有趣。她拿回擀面杖时茫然的表情,写出她真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44 目的没有达到的一点失落。 C.本文对镇长虽然着墨不多,但是读者分明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工作简单粗暴,喜欢夸夸其谈,对村民不够 尊重的官僚形象。 D.本文行文点面结合,开合有度。先是总体介绍了父亲有搜集擀面杖的喜好,然后集中笔墨写购买一妇女 人家擀面杖的故事。 39.文中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40.有人评价铁凝的散文:“坦诚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俏皮取代了穿透与悲悯,文字中饱含对生活的情意, 蕴含着蓬勃之美,现了一种美善惊人的力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种 “美善惊人的力量”的理解。 【答案】 37.B 38.C 39.①懂艺术,喜爱民间俗物。②能磨,顽强,有韧劲。③了解农民也尊重农民。 40.同意。①写出人性纯真。表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以及朴实的生活状态。②善于抓住生动的细节,展 示民间生活的情趣,以及器物背后历史厚重感。③用善意与包容的笔触,描写那些不乏小农意识的村民, 没有批评与责怪。对百姓真诚的爱意令人感动。 【分析】 3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父亲以画速写或写生为借口”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是画家,画速写与写生并不是借口。 故选 B。 3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他是一个工作简单粗暴,喜欢夸夸其谈,对村民不够尊重的官僚形象”错误。镇长只是认为买村民擀面 杖是一件小事,并答应给妇女买新擀面杖,这不能叫简单粗暴;镇长对乡镇的发展有宏伟计划,不能叫夸 夸其谈;镇长对人热情豪爽,朴实接地气,根本不是官僚形象。 故选 C。 39.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4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文中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赶紧从屋里拿 出擀面杖交给她,并再三说着对不起,我也在一旁表示着歉意” “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 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正是这些凡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能使我的精神沉着、专注,也 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从文中来看,父亲是“长于西画的画家”,他懂艺术;父亲“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 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可见父亲喜爱民间俗物。 父亲为了得到擀面杖,他能“磨”,“‘磨’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 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两百元人民 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耐性、韧劲。 父亲得到擀面杖之后,“一出她的院门,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反 悔”,之后主人果然来要回擀面杖,可以看出父亲是了解农民的,而父亲把擀面杖还给主人可以看出他对 农民的尊重。 4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一般遵从作者,就本题来说,应该是同意他人的评价。 然后从文中找出能体现“美善惊人的力量”的内容。 如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突出人性的纯真。父亲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 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 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去以新换旧”,村民对待父亲这一“陌生人”,很是热情,而且文中也展现了 村民朴实的生活状态。 如文中在展现民间生活的时候,注重生动的细节,如“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 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在 描写物品的时候注重体现器物背后的历史厚重感,如“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 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魔。每一根擀面杖,都有一 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 如文中提到一些小农意识的村民时并无批评和责怪,如一开始村妇不想把擀面杖卖给父亲,“她明确表示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46 了她的不情愿”“哪知那妇女听了我的话,又立刻调转话头,说起这擀面杖是多么的好使,说再不地道也 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之后村妇的女儿来要回擀面杖“把我那擀面 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擀面杖(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还给我!”“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 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这些文字之中并无 责怪,体现出对百姓的真诚爱意。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