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二)(课标版)(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02-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二)(课标版)(解析版)

ID:646198

大小:96.28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3-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 1+1”训练卷(二) 测试卷 02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当然,《太玄 经》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 气。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 逐渐延展开来,形成 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如《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 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 上帝,亲载耒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秦汉以来,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增加新内容。尤其是从 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体现出道教的文化色彩。南北朝时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提到了正月一日,要有 “爆竹”“桃符”“门神”等。其中所谓“爆竹”,首见于《神异经》,该书旧题东方 朔撰,此人被道教 列入仙谱,故其书所言“爆竹”当出自道教。道教的桃符也逐渐演变为书写祝语 的楹联,成为先民们过年 时避凶迎祥的象征。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 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 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 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 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 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完 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感恩。上古时代,天子为什么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 衣食父母, 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吕氏春秋·本生》说:“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意思是讲,天子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全天生的各种存在物。从这个角度看,上古时期的岁旦郊祭,即是 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 实际上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宣示, 更是一种符号象征。 祈福。从生存角度讲,平安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我们的先民对此不仅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付诸行 动。《吕氏春秋》所讲的“无失经纪,以初为常”,就是要通过观察,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四季变化 的节奏,以便有所遵循,从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贴春联等习俗,也是人们对 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继续。 反省。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要检讨以往的行为,若有过失,就得纠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如 此。例如《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说,司命灶君“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 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意思是说:灶王时刻监察一家命口的善恶举动,故而祭灶就是要 懂得忏悔,明白是非功过,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摘编自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由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差》注文中的“春节”一词,不是我们今天农历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 节气“立春”。 B.从《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的春节礼俗内容来看,上古时代高度重视农耕活动。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 状况密切相关。 C.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随着桃符、爆竹的流行,在 民间扎下了根。 D.天子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其根本原因在于生存需要。因为天地生养万物,而万物则是人类的衣 食父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列举《孟春纪》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诏命史官保管文献经籍、制定历法,举行“籍田”典礼等活 动,论证了先秦以前对农耕的重视。 B.第三段指出“爆竹”一词最初见于《神异经》,而该书旧题为被道教列入仙谱的东方朔撰,意在证明从 汉代始,岁旦节庆逐渐具有道教色彩。 C.文章大量引用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如通过对天子“郊祭”这一现象的分析,指出春节礼俗蕴含着“感恩” 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重点从“春节礼俗的变迁以及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两个方面对“春节”这一节日进 行了阐释,论据充分,脉络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人之所以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是因为他们认为它是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具有特殊的现实 意义。 B.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自秦汉以来,“岁旦”之日的礼仪内容不断丰富,而古老的“籍田”仪式则 逐渐消亡。 C.春节礼俗所蕴含的“感恩、反省”等文化精神不仅在上古时代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依然 发挥着相同 的作用。 D.在如何看待春节礼俗这一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却是客观 存在的。 【答案】1.C 2.A 3.D 【分析】 1.C.“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错,原文“承袭于远古 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可见“三官信 仰”指对“天地水”的崇拜、信仰,“三官信仰”和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三者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 表述成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并列,都包含在“三官信仰”中,偷换概念,组合关系错误。 2.A.“论证了先秦以前对农耕的重视”错,“列举《孟春纪》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诏命史官保管文 献经籍、制定历法,举行‘籍田’典礼等活动”是为了说明春节礼俗有大量记载这一现象。 3.A.偷换概念。“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是“阳气”,不是“这个节气”。 B.“逐渐消亡”错,应为“逐渐淡化”。 C.“发挥着相同的作用”错,原文“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曲解文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莫言新小说集《晚熟的人》出版,2020 年 8 月 18 日《人民日报》记者董阳采访 了莫言。 记者:你的早期小说天马行空、浓墨重彩,最新小说集《晚熟的人》更加平实朴素。小说艺术风格变 化背后,伴随着怎样的创作理念转变? 莫言:作家是不断生长的。年轻的时候激情澎湃,带着一种夸张的东西进行艺术创造。随着读过的书 越来越多,见过的人越来越多,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越能用更加成熟平和的态度观察和理解事物,全面 客观地呈现要写的现实。过去语言上最喜欢浓墨重彩,现在觉得过多的形容词和描写会成为理解故事和人 物情感的障碍,反倒是平淡朴实的语言更能直入人心。过去会抓住每一个“有戏”的情节大加渲染,很多 地方把话说尽,现在是话到笔下留七分,只说三分,越来越体会到海明威《老人与海》里老渔夫跟一群群 鲨鱼搏斗时那种白描式的描写更有力量,更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再创作和想象的空间。 记者:电影、电视等新艺术媒介层出不穷,文学“讲故事”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被视听艺术所取代,这 种新的媒介格局促使人们思考:文字的优势在哪里?文学独有的魅力是什么? 莫言:讲故事是小说存在的最基本的理由,但要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确实大有学问。相比于其他艺 术门类,文学之所以不可取代,关键在它的语言魅力和讲述技巧。作家应有强烈的语言追求,把锤炼具有 鲜明风格的语言当作毕生的功课。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更准确、更传神,能够在一个新的用法里,让很普通 的词焕发出它内在的光芒,达到能被人理解却不产生歧义的陌生化效果。如果你的故事够好,叙事的技巧 高明,语言本身也非常有美感,那么你的小说就容易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还承担 着一个特别重大的责任--丰富和发展我们民族的语言。你想想鲁迅、老舍……我们现代汉语就是在这些 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基础上构建和丰富起来的,他们的作品构成了现代汉语的基石。 记者:正如鲁迅小说里的“鲁镇”,老舍笔下的“北平城”,你的小说里有一个永远的“高密东北乡”, 从事创作几十年来,你不断把这个地方讲给国内外读者,作家的“故乡”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着那么多 读者? 莫言:我生发出一个雄心-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现实的乡土是根,文学的乡 土顺着这条根不断生长。家乡养育了作家,也养育了作家的文学。作家生于斯、长于斯,喝了这个地方的 水,吃了这里的庄稼长大成人。在高密东北乡我度过了我的青少年时期,在这里接受教育,恋爱、结婚、 生女,认识无数的朋友,听过无数的故事,这些都成为我后来创作的重要资源。但作家的真实故乡和他笔 下的故乡,区别是很大的。一个人要连续地写作 30 年,个人经验无论多么丰富,都会很快耗尽,这就需要 不断开扩生活面,以更加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不断地从外部世界汲取写作的素材,使创 作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气象,并形成自己的文学世界。 记者:正如你所说,每个作家的经验都是有限的,每个作家都不希望重复自己、重复别人,而是希望 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莫言:创新首先来自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国家发展很快,社会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作品里描 写的很多乡村人物形象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一批具有时代感的年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乡村、城市以 及各个领域的舞台上,这给作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丰富的、多样性的创作资源。作为生活的艺术反映者, 作家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这些新生活、新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观照内心的新角度;同样,我们内心的新 角度亦能发现事物到底新在何处,这也许就是新的文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莫言认为在小说创作中“话到笔下留七分,只说三分”,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再创作和想象空间。 B.莫言在回答“文学独有的魅力是什么”的问题时明确表示,文学不可取代的原因是语言魅力和讲述技巧。 C.莫言认为现实的高密东北乡是根,为自己创作提供了重要资源,尽管笔下的故乡与真实的故乡区别很大。 D.莫言认为国家发展快,社会变化很大,具有时代气息的年轻人物形象涌现出来,给作家提供了创新的可 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记者采访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熟悉莫言的作品,采访一开始便对莫言的早期小说和新小说集《晚熟的人》 的风格进行了比较。 B.记者提出的问题以新变化为出发点,既关注作者创作理念的变化,又关注新媒介格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体现出时代气息。 C.莫言作为被采访的对象,客观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在当下对文学及文学创作的理解,从中显现出莫言 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D.文学创作与社会发展不可分离,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文学创作不断突破、创新,改变风格, 是每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6.莫言说“作家是不断生长的”,莫言在哪些方面仍不断生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案】4.B 5.D 6.①创作理念。越来越能用成熟平和的态度观察和理解事物,全面客观地呈现要写的现实。②语言追求。 锤炼具有鲜明风格的语言,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更准确、更传神、更具有美感。③素材挖掘。接受新生活、 新经验、实现小说的创新和突破。 【分析】 4.B.原因分析不完整 原文是“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关键在于它的语言魅力和讲述技巧”、除选项 中提到的“语言魅力”“讲述技巧”,还有“故事够好”等原因。 5.D.无中生有“改变风格是每一位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文中无依据。原文只是说“国家发展很快,社 会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一批具有时代感的年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乡村、城市以及各个领域的舞台上, 这给作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丰富的、多样性的创作资源”,这是针对素材更新的角度说的,并未说作者 必须改变风格。 6.莫言的创作理念在不断成长。当记者问,小说艺术风格变化背后,伴随着怎样的创作理念转变?莫言回 答随着成长和成熟,“越能用更加成熟平和的态度观察和理解事物,全面客观地呈现要写的现实”,可见 其创作理念在不断成长。 莫言的语言追求也发生了变化。莫言认为要把故事讲好,关键在它的语言魅力和讲述技巧,“尽量让自己 的语言更准确、更传神,能够在一个新的用法里,让很普通的词焕发出它内在的光芒,达到能被人理解却 不产生歧义的陌生化效果”,可见其语言追求在不断成长。 莫言对素材的挖掘也在改变。莫言认为他的“高密东北乡”虽然让他成功,但“个人经验无论多么丰富, 都会很快耗尽,这就需要不断开扩生活面,以更加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不断地从外部世 界汲取写作的素材,使创作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气象,并形成自己的文学世界”;他在看到创新的问题 时说“这些新生活、新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观照内心的新角度;同样,我们内心的新角度亦能发现事物到 底新在何处,这也许就是新的文学”,可见他在素材挖掘方面也在不断成长。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半斤小麦 [印度]普列姆昌德 有一个村里住着一个古尔米①种姓②的农民,名叫辛格尔。他是一个心地淳朴的穷苦人,整天埋头干 活,和别人无来无往。他不晓得什么是欺诈,从来没有沾过“欺诈”二字的边;他从未担心自己会上当受 骗,也不懂得什么是骗术。有饭吃,他就吃点饭;混不上饭,就嚼几口炒三角豆。 但是,如果有客人登门,那他就只好放弃这种“超脱”的方式。特别是有出家的圣者光临的时候,他 免不了要采取世俗的做法来应酬一下了。出家人毕竟是大神的信徒呵。 一天黄昏,有一个圣者来到辛格尔的家里。辛格尔家里只有大麦面,这怎么能招待客人呢?幸好从婆 罗门③韦布尔老爷家借了半斤小麦,叫自己老婆磨一磨。圣者吃罢饭,高枕而卧。第二天清早,向主人祝 福以后就上路了。 韦布尔老爷通常一年向各家收两次献给婆罗门的布施根。辛格尔心想,半斤小麦有什么好还的,我多 把几斤布施根送给他,彼此的心里就都明白了。 印历正月,当韦布尔先生来的时候,辛格尔就把大约十来斤小麦送给了他。辛格尔自以为这样一来借 的债就偿还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提起这件事。韦布尔先生也从没有向他要过。七年过去了,韦布尔先生 由婆罗门变成富翁,而辛格尔却由农民沦为雇工。 辛格尔出外做工回来,半路上韦布尔先生拦住他说:“辛格尔,明天到我家来算算账吧!你早就欠下我 五个半满的小麦没还,而你连提都不提,莫非你想赖账不成?” 说完这句话,韦布尔先生就提起七年前借给辛格尔半斤小麦的事。 辛格尔听罢目瞪口呆。“天哪!我向他布施过多少次根食,可他为我干了些什么呢?当他占卜、择吉 的时候,我总是多多少少给他一些‘布施品’。这么多日子哪怕向我要过一次账,我也会把麦子称给他的, 难道是我故意躲在家里不吭声吗?”想到这里,说道:“老爷,说起来我倒是没还过您那点根食,可是我曾 几次以布施的方式一斤两斤、三斤五斤地给过您。您今天向我要五个半满的小麦,我怎么还得起呢!” 韦布尔:“礼物可多可少,账目毫厘要清;就算你过去给了我一些东西,可那是礼物,不能抵账,哪怕 你借了一斤给过几十斤也罢。账薄上你的名下写的是五个半满,你要是乐意的话就算算清楚!要是你还了, 就把你的名字一笔勾销;不然的话,你欠的账会越滚越多!” 辛格尔:“婆罗门老爷,干嘛折磨一个穷苦人呢?我连吃都吃不上,这么多的小麦我上哪儿弄去呀?” 韦布尔:“你爱上哪儿弄去就上哪儿弄去,反正少给我一点儿也不行,不在这世还,难道要到老天爷那 里还吗?” 辛格尔吓得浑身发抖。“一旦债主的账薄上留下了名字—尤其是欠下了婆罗门的债—那我是要被打入 十八层地狱的。” 韦布尔:“哎,你到底什么时候还?” 辛格尔:“我身边现在没有,等我跟别人借来了,还有不还的?!” 韦布尔:“这我可不答应!已经七年了,现在我一天也不宽容。如果你还不起麦子,你就写一张借契。” 辛格尔:“反正我得还,不管你是要麦子,还是让我写借契。怎么算价吧?” 韦布尔:“市价是十斤麦子一个卢比,我按十斤半一个卢比来扣”。 辛格尔:“既然我要还你,就按市价扣吧,我何必因为多扣半斤去担不是呢?” 账算完了,小麦折价六十卢比。六十卢比的借契写好了,三分的利息,一年不还,利率增加到三分半。 此外,半个卢比的印花税,一个卢比的手续费也归辛格尔付。 辛格尔整整辛苦了一年。到年底居然攒下了六十个卢比。于是,辛格尔带上钱,把它恭恭敬敬地献到 婆罗门先生的脚下。 婆罗门先生:“要是欠我的钱不如数付清,从今天起你就得出三分半利息。这个钱,你愿意放在自己家 里也行,存在我这里也可以,随你的便!” 辛格尔:“好吧,我拿来多少钱,您就都存着吧!我走了,我再想法子跟别人借十五个卢比”。 辛格尔走遍全村,但是谁也没有借给他钱。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人们不相信他,也不是他们身边 没有,而是因为谁也不敢惹那个婆罗门先生。 辛格尔灰心丧气,于是就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他不再忧虑还账的事,仿佛他谁的钱也不欠似的。 这样,又过了三年。韦布尔先生一次也没有催着要账。他像一个狡猾的猎人一样,想一下子击中猎物 的要害。时机不到去打草惊蛇是违背他的策略的。 一天,婆罗门先生把辛格尔叫来跟他算账。从第二天起,辛格尔就开始到韦布尔家里去做工。仅仅因 为半斤小麦,他的双脚就戴上了奴隶的锁链!那点麦粒就像金箍一样一生一世压在他的头上。 (赵永发译,有删改) (注)①古尔米:印度一种从事农业的低等种姓。②种姓:指由种姓制度划分出的若干以职业为基础的的内 婚制群体,种姓之间等级森严。③婆罗门:印度最高级种姓、祭司和学者的阶级。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他从未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也不懂得什么是骗术”,小说开头的描述,既体现了辛格尔的人物特点, 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B.韦布尔居于上等阶层,他贪婪、狡诈、欺凌弱小又不失善良,例如市价是十斤麦子一个卢比,他提出按 十斤半一个卢比来扣。 C.小说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丰富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辛格尔老实本分、逆来顺受甚 至是麻木不仁的特点。 D.小说通过极具夸张性的情节,彰显了生活在不公平社会制度下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表达了作者批判种 姓等级制度的主题。 8.简要分析小说以“半斤小麦”为题的妙处。(6 分) 9.有学者评论辛格尔的遭遇时说:“所有一切的不平一旦建立在不公的宗教、种姓制度上之后就都可以视 为合情合理了。”请据此分析在影响辛格尔命运的几个事件中他的心理。(6 分) 【答案】7.B 8.①“半斤小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事就是围绕借半斤小麦、还半斤小麦展开的。②“半斤小麦” 是小说的核心物象,以此为题,小中见大,体现全文主题。仅仅因为半斤小麦,低种姓农民辛格尔就沦为 了高种姓婆罗门的奴隶,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主题。③对“半斤小麦”问题的处理映射出全文主要人物形 象。韦布尔的无耻、狡猾、贪婪,辛格尔的逆来顺受、老实麻木都是通过对“半斤小麦”问题的处理上体 现出来的。(意思对即可。) 9.①借半斤小麦:出家人是大神的信徒,不能用粗粮接待圣者。②没有及时还小麦:婆罗门何其高贵,不 会计较半斤小麦,自己多布施就是还债,不用明说,彼此心里自然明白。③答应还六十卢比及利息:低等 种姓的人要敬畏和服从高等级的婆罗门,既然婆罗门说布施不可以与债务相互抵消,那就要还,虽然觉得 不合理但也要顺从。④辛苦一年还债:欠婆罗门债不还,要下地狱的。⑤卖身为奴:为了不下地狱,出卖 自身,心甘情愿。(答出三点即可。) 【分析】 7.B. “不失善良”错,从后文“我何必因为多扣半斤去担不是呢?”“此外,半个卢比的印花税,一个卢 比的手续费也归辛格尔付”,可见韦布尔不是善良,而是伪善、狡诈。 8.从情节上看,“半斤小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先写了借这半斤小麦的原因,然后写了辛格尔自 以为用献给婆罗门的布施根的方法还了这半斤小麦,再写七年后韦布尔要求偿还五个半满的小麦,逼着辛 格尔借钱偿还,最后因这半斤小米辛格尔成了韦布尔的奴隶。故事始终围绕“半斤小米”展开。 从主题上看,仅仅因为这半斤小麦,农民辛格尔就一步一步被韦布尔威逼诱骗成了他的奴隶,鞭挞了当时 印度阶级分化严重,下等人受欺压的主题。 从人物塑造上看,利用半斤小米塑造了韦布尔的狡猾贪婪,他先是故意七年不提还小麦的事,也不认可辛 格尔用给布施根的方式还小麦的做法,就连老实的辛格尔都觉得他“多么贪得无厌哪!这个家伙竟然像孵 小鸡一样把一捧根食变成了魔鬼,简直要把我一口吞下去”,最后逼着辛格尔还五个半满的小麦,知道他 还不起,故意让他写下欠条,最后把他变成了自己的奴隶;辛格尔的老实麻木、逆来顺受也通过这半斤小 米塑造出来,他在韦布尔跟他算账时只稍稍做了点反抗,“老爷,说起来我倒是没还过您那点根食,可是 我曾几次以布施的方式一斤两斤、三斤五斤地给过您。您今天向我要五个半满的小麦,我怎么还得起呢!”, 后来就很干脆的答应“我身边现在没有,等我跟别人借来了,还有不还的?”,以致后来借不到钱,他傻 乎乎地写下了“卖身契”“还是让我写借契。怎么算价吧?”,甚至最后无力转变事态发展时破罐子破摔, “辛格尔灰心丧气,于是就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他不再忧虑还账的事,仿佛他谁的钱也不欠似的”。这 些都是通过“半斤小米”体现出来的。 9.与他命运相关的第一个事件是借小麦,他的心理是“辛格尔家里只有大麦面,这怎么能招待客人呢?幸 好从婆罗门韦布尔老爷家借了半斤小麦”,他的想法是出家人是大神的信徒,不能用粗粮接待圣者。 第二个事件是他用自己的办法还小麦,“辛格尔心想,半斤小麦有什么好还的,我多把几斤布施根送给他, 彼此的心里就都明白了”,他认为婆罗门何其高贵,不会计较半斤小麦,自己多布施就是还债,不用明说, 彼此心里自然明白。 第三个事件答应还小麦和六十卢比,当韦布尔说“礼物可多可少,账目毫厘要清;就算你过去给了我一些 东西,可那是礼物,不能抵账,哪怕你借了一斤给过几十斤也罢”,他只稍微抗争,“婆罗门老爷,干嘛 折磨一个穷苦人呢?我连吃都吃不上,这么多的小麦我上哪儿弄去呀?”,他认为低等种姓的人要敬畏和 服从高等级的婆罗门,既然婆罗门说布施不可以与债务相互抵消,那就要还,虽然觉得不合理但也要顺从。 第四个事件就是拼命还债,“辛格尔整整辛苦了一年。到年底居然攒下了六十个卢比”“好吧,我拿来多 少钱,您就都存着吧!我走了,我再想法子跟别人借十五个卢比”,他这么拼命还债是因为“一旦债主的 账薄上留下了名字—尤其是欠下了婆罗门的债—那我是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他认为欠婆罗门债不还, 要下地狱的。 第五个事件是卖身为奴,“从第二天起,辛格尔就开始到韦布尔家里去做工。仅仅因为半斤小麦,他的双 脚就戴上了奴隶的锁链”,他之所以宁可为奴,是觉得为了不下地狱,出卖自身,心甘情愿。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杨鼎,字宗器,陕西咸宁人。家贫力学,举乡会试第一。正统四年,殿试第二。授编修。久之,简入 东阁以修业,居侍从,雅欲以功名见。尝建言修饬戎备、通漕三边二事。同辈诮其迂,鼎益自信。也先将 寇京师,诏行监察御史事,募兵兖州。 景泰三年进侍讲兼中允。五年超擢户部右侍郎。天顺初转左。陈汝言谮之。帝不听。三年冬以陪祀陵 寝不谨下狱,赎杖还职。帝尝命中官牛玉谕旨欲取江南折粮银实内帑而以他税物充武臣俸鼎不可马牛刍乏 议征什二又以民艰力沮皆报罢。七年,尚书年富有疾,诏鼎掌部事。 成化四年,代马昂为户部尚书,而以翁世资为侍郎。六年,鼎疏言:“陕西外患四寇,内患流民。然 寇害止边塞,流民则疾在腹心。汉中僻居万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数万,急之生变,置之有后忧。请暂 设监司一人,专领其事。其愿附籍者听之,不愿者资遣。兼与守臣练士马,修城池,庶可弭他日患。”诏 从之,湖广频岁饥,发廪已尽,及是有秋,用鼎言,发库贮银布,易米备灾。淮、徐、临、德四仓,旧积 粮百余万石,后饷乏民饥,辄请移用,粟且匮。鼎议上赎罪、中盐、折钞、征逋六事行之。由是诸仓有储 蓄。寻加太子少保。 鼎居户部,持廉,然性颇拘滞。十五年秋,给事御史劾鼎非经国才。鼎再疏求去。赐敕驰驿归,命有 司月给米二石,岁给役四人,终其身。大臣致仕有给赐,自鼎始也。卒,赠太子太保,谥庄敏。子时畼, 进士,累官侍讲学士。多识典故,有用世才。时敷,举人,庐墓被旌,官兵部司务。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帝尝命中官牛玉谕旨/欲取江南折粮银实/内帑而以他税物充武臣俸/鼎不可/马牛刍乏/议征什二/又以民 艰力沮皆报/罢 B.帝尝命中官牛玉/谕旨欲取江南折粮银实内帑/而以他税物充武臣俸/鼎不可/马牛刍乏/议征什二/又以民 艰力沮/皆报罢 C.帝尝命中官牛玉/谕旨欲取江南折粮银实/内帑而以他税物充武臣俸/鼎不可/马牛刍乏/议征什二/又以民 艰力沮皆报/罢 D.帝尝命中官牛玉谕旨/欲取江南折粮银实内帑/而以他税物充武臣俸/鼎不可/马牛刍乏/议征什二/又以民 艰力沮/皆报罢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会试”又称“春闱”“礼闱”,在明清时期科举分乡试、院试、会试、殿试四级。 B.“户部”为六部之一,在明代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军需、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C. “致仕”即官员交还官职,辞官或正常退休,与“致事”“乞骸骨”意思类似。 D.“庐墓”,古人在为父母或师长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在墓旁造屋,如子贡为孔子守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鼎家贫好学,科考成绩优异。他家境贫穷,但发愤学习,在多次考试中都名列前茅,被朝廷授予编修 的官职。 B.杨鼎多次建言,却受人讥谗。他建议修整武备、疏通漕运三边,受到同僚的讥讽;任左侍郎时遭到陈汝 言的诬陷,但皇帝并未听信。 C.杨鼎性格呆板,但为官清廉。他虽性格拘泥,但因代理监察御史到兖州招募士兵,而从侍讲提为右侍郎, 又转任左侍郎。 D.杨鼎体贴民情,虑事周全。他劝说皇帝爱惜民力,不仅给数万流民选择的权利,还给他们提供物质资助, 以安定汉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久之,简入东阁以修业,居侍从,雅欲以功名见。 (2)兼与守臣练士马,修城池,庶可弭他日患。 【答案】10.D 11.A 12.C 13.(1)很久以后,(杨鼎)被选拔进入东阁修习课业,居官侍从,很想以功名见称于世。(2)并与守臣操 练兵马,修整城池,希望可以消除以后的隐患。 【分析】 10. “帝尝命中官牛玉”接宾语才句意完整,之后不断开,所以排除 B、C、两项。“民艰力沮”为原因, “报罢”是结果,之间不断开,所以排除 A、C 两项。 11.A.“在明清时期科举分乡试、院试、会试、殿试四级”错误,在明清时期科举分院试、乡试、会试、殿 试四级。 12.C.“但因代理监察御史到兖州招募士兵,而从侍讲提为右侍郎,又转任左侍郎”错误,内容出自第一段、 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到兖州招募士兵”和“从侍讲提为右侍郎”两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13.得分点:(1)中“简”,选拔;“雅”,很;“见”,表被动,被。(2)中“修”,修整;“庶”, 希望;“弭”,消除。 【参考译文】 杨鼎,字宗器,是陕西成宁人。(他)家境贫寒,努力学习,取得乡试和会试的第一名。正统四年,参 加殿试,取得第二名。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过了一段时间,他与翰林院侍讲杜宁等十人,被选拔进 入东阁学习。杨鼎官居侍从,很想凭功名闻名。曾建议整顿军备、开通三边漕运两件事。同僚们都笑话他 迂腐,杨鼎(反而)更加自信。也先将侵犯京城,皇帝诏令他代行监察御史职权,到兖州去招募士兵。 景泰三年,杨鼎进升为侍讲兼中允。景泰五年,越级提拔为户部右侍郎。天顺初年,转任户部左侍郎。 陈汝言(在皇帝面前)说坏话中伤他,皇帝不听。天顺三年冬天,因陪同祭祀皇陵寝庙不恭敬(获罪)入 狱,(他)缴纳赎金免除了刑杖的责罚,并得以官复原职。皇帝曾经命令内官牛玉传达谕旨,打算拿江南的 折粮银充作宫内府库的财物,而用其他的税收、物品充当武官的薪俸。杨鼎没有答应。马与牛缺少草料, 朝廷计划征税十分之二,(杨鼎)又以老百姓生计艰难,民力耗尽,全部上报停止征收。天顺七年,户部尚 书年富生病,皇帝诏令杨鼎掌理户部事务。 成化四年,杨鼎取代马昂出任户部尚书,同时任命翁世资担任户部侍郎。成化六年,杨鼎上疏皇帝说: “陕西外患是四境的盗匪,内患是流民。不过,盗匪之害只涉及边地关塞,流民(之害)却像疾病生在腹 心。汉中地处偏僻,处于群山之中,是连接川蜀一带的咽喉之地,四面八方的几万流民,逼急了会发生变 乱,置之不理会有后顾之忧。请求设一名监司,专门治理这件事。那些愿意附载于当地户籍的流民就听凭 他们,不愿意附载的发给财物加以遣散。同时与驻守大臣一起训练军队,整修城墙与护城河,希望(借此) 消除来日之患。”皇帝下诏令采纳了杨鼎的建议。湖广一带连遇荒年,官府开仓发粮,直至粮食已尽。等 到这年秋天,(朝廷)采纳杨鼎的建议,拿出官库储存的银子与布匹,交换粮米以备灾荒。淮安、徐州、临 清、德州四地官仓原先储存了一百万石粮食,后因粮饷匮乏,民多饥荒,总是呈请移用,储粮将要短缺。 杨鼎(与属下)商量后,上疏提议交纳钱财免除罪行、交纳粮食换取食盐、把税粮折合为钱钞、以粮代替 征收拖欠赋税等六件事,一并施行。因此各仓储蓄了些粮食。不久,杨鼎被任命太子少保。 杨鼎官居户部,坚守廉洁的品质,不过,(他)生性非常拘泥呆板。成化十五年秋天,给事御史弹劾杨 鼎并非治理国家的贤才。杨鼎两次上疏请求离职。诏令赐予他乘驿站快马回家,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他 二石米,每年供给四名仆役,直到去世。(明代)大臣退休后有供给,(就是)从杨鼎开始的。(杨鼎)去世 后,被赠予太子太保的职衔,谥号是庄敏。杨鼎的儿子杨时唠,考取进士,官职累迁至侍讲学士。(他)掌 握很多典章制度,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儿子杨时敷,考取举人,官任兵部司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钜鹿赠李少府 高适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 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注释)投壶:古代饮宴时的一种游戏。设投壶一个,宾主依次向壶中投矢,胜者罚负者饮酒。损益:对 自己有损或有益的朋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中李少府的“薄宦”与其“时誉籍籍”形成对比,突出李少府的声名卓著。 B.尾联中“神仙”指李少府。诗人以此称之,包含着对李少府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C.“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意思是通过李少府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D.全诗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意,风格不同于其边塞诗的雄壮浑厚。 15.请结合诗歌的中间两联,分析李少府的形象特点。(6 分) 【答案】14.C 15.慷慨大方。李少府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人分享,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慷慨之人。 射艺高超。“投壶华馆静”是说,李少府投壶之时,大家都凝神观赏,大厅内一片寂静,侧面表现其投壶 技艺的高妙。潇洒不羁。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尽情畅饮,表现出其潇洒不羁的一面。 【分析】 14.C.“意思是通过李少府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理解有误。结合注释可知,“吾欣知损益”一句运 用典故,意为可以以李府为典范来辨明朋友的好坏。 15.本诗大意是:李少府虽然为官收入并不高,但当时的声名却是非常卓著的。其为人慷慨,经常将骏马 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人分享。他热情好客,投壶之时,大家都凝神观赏,大厅内一片寂静;傍晚时分, 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尽情畅饮。在这里遇到这等“神仙”一样的人,可以以李府为典范来辨明朋友的 好坏啊! 诗歌首联是对李少府的整体评价,“薄宦”与“时誉籍籍”形成对比,突出李少府的声名卓著。中间两联 点明原因,具体分析李少府为人。“骏马、黄金”是个人财物,“常借人”“每留客”足见对朋友乐善好 施、慷慨大方已成其本性。“投壶”时“华馆静”,通过观赏氛围可见其技艺精彩;“纵酒凉风夕”写傍 晚时分,凉风习习,游戏过后与宾客尽情畅饮,表现出其潇洒不羁的一面。最后一联,则是写诗人感受, “神仙”一词更突出李少府的形象特点,也是对颔联和颈联描写的一个总结。抓住中间两联分析作答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上承对赤壁景观的描绘,下启对 历史人物的追思,将上下阕联结为有机的整体。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设喻,从反面论述了学习积累的重要性。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对秦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行为和奢靡的生活进 行了质问。 【答案】(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 之如泥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会是一座戏台,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 有戏台,几乎每隔半华里,甚至一二里,就有一座戏台。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 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打渔人的家,又是交通工具。 ,对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不 需要的,但是他们离不开戏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 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合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唯有那些轻灵 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就是一条哗啦啦作响的出有声音漫长河道,就是 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 出有声音的历史,这些声音,使得历史上的人物复活 了,我们会因此相信自己正和这些历史中的人物生活在一起, 。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 例外——在 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 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 17.文中划线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绍兴的一切假若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会是一座戏台。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 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 B.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会是一座戏台。绍兴旧府八县,村村可以说有 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 C.绍兴的一切假若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会是一座戏台。绍兴旧府八县,村村可以说有 戏台,几乎每隔半华里,甚至一二里,就有一座戏台。 D.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会是一座戏台余下。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 几乎每隔半华里,甚至一二里,就有一座戏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 呈现 浑然天成 风雨如磐 B.因此 表现 水乳交融 风云变幻 C.因此 呈现 水乳交融 风雨如磐 D.因为 表现 浑然天成 风云变幻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在广州有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B.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C.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答案】17.B 18.C 19.C 【分析】 17.语序不当,关联词“假若”应该放在主语“绍兴的一切”前面,领起整个句子,排除 A、C。 不合逻辑,应该先说大范围,“甚至”后面用小范围,应该改为“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排除 D。 18.因此:解释为因为这个。表结果。因为:表示原因或理由。语境主要讲结论,用“因此”。 表现:就是把内在的东西显露出来,具有主观性。呈现:就是把东西(例如物品、事实真相等)展示出来, 具有客观性。和“有声音的历史”搭配,选用“呈现”。 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 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语境强调“自己正和这些历史中的人物生活” 融合的紧密,选用“水乳交融”。 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常用来比喻形势严峻、社会动荡。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 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修饰“故园”,选用“风雨如磐”。 19.文中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给人想象的空间。 A.表列举花卉的省略。 B.表示声音“嗒嗒嗒”的延长。 C.表语意未尽,“发芽”之后可能抽枝、长叶等。 D.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6 分) 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呢?原来在含羞草的叶子和叶柄里含有很多水分,当用手触摸时,①____, 所以叶子便向上卷曲;相反,叶柄是下面水分流走得多,整个叶子便向下垂。②______,遇到雨天或强风 时,它的叶子也会下垂。这是它们保护自己不被狂风暴雨所折断。另外,当动物想吃它时,只要轻轻一碰, 它立刻把叶子合拢,动物就会放弃它,去寻找别的食物。因此说,含羞草并不知道“害羞”,③______。 【答案】叶子上面的水分流到其他地方 含羞草不只是被手摸时才垂下叶子 这只是一种保护自己的 方法 【详解】 第一空,前面说含羞草的叶子和叶柄里含有很多水分,后面说“相反,叶柄是下面水分流走得多,整个叶 子便向下垂”,说明叶子向上卷曲与水分的走向有关,因此可以写当用手触摸时,“叶子上面的水分流到 其他地方”; 第二空,后面说“遇到雨天或强风时,它的叶子也会下垂”,注意这里的“也”字,说明要填的句子是它 叶子下垂的另一个原因,且前文应该谈到了,因此可以写“含羞草不只是被手摸时才垂下叶子”; 第三空,前面说“当动物想吃它时,只要轻轻一碰,它立刻把叶子合拢,动物就会放弃它,去寻找别的食 物”,然后总结含羞草并不知道“害羞”,它的叶子合拢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因此可以写“这只是 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 21.阅读下面某社区“消费纠纷”工作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 分) (1)用一句话概括“维权站”的工作职能,不超过 35 个字。 (2)从“为消费者服务”角度评价该流程图的工作机制。要求:体现流程图主要内容,语言简明、准确, 不超过 80 个字。 【答案】(1)处理消费者的投诉或网络所转办的投诉事件,进行调解并反馈结果。 (2)①投诉渠道多样,消费者可以直接联系客服解决,也可以向 12315 中心或维权站投诉;②维权站处理 完会有反馈,既反馈给消费者,也反馈给原转办单位。 【详解】 (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同时考查概括流程图内容的能力。 流程图做题注意: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 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注意题干要求的字数限制。 从流程图中可知,维权站把结果反馈给网络所,结案上报后反馈给 12315 中心;消费者对问题的处理有两 种形式,一是把问题反馈给企业客服并解决,如果客服不能解决问题投诉到 12315 中心;二是直接投诉到 12315 中心或者维权站,12315 中心把问题转办到网络所,网络所转办给维权站。故可以看出,维权站的主 要职能是处理消费者的投诉或网络所转办的投诉事件,进行调解并反馈结果。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同时考查评价流程图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看出所给图形的构图特点,明确题干要求的评价的角度,结合流程图的主要内容进行评价, 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题要求从“为消费者服务”角度评析流程图的工作机制。 从投诉的渠道来看,消费者可以联系企业客服并解决,也可以投诉到 12315 中心或者维权站; 从问题处理的方式来看,维权站处理完会有反馈,既反馈给消费者,也反馈给原转办单位。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年的“80 后”曾被贴上“叛逆的一代”“襁褓青年”等负面标签;后来的“90 后”也被扣上了“问 题一代”“月光族”等帽子;眼下的“00 后”作为首批独二代,也被有些人称为“网络原住民”“二次元 世代”等。 2008 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20 万志愿者队伍中近半数是“80 后”,他们用爱国担当、无私奉献、忘我 工作重塑了人们对“80 后”的看法和信心;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一大批“90 后”加入援鄂 队伍,奋战在疫情防控救治第一线,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冲锋在前,收获了众多好评;不久的将来,“00” 后就要走上属于他们的时代舞台,相信他们也会以实际行动担起历史重任,重塑自身形象。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 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在培文中学举行的成人仪式上,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材料,联系自身实际,完成这篇发言稿, 表达“00 后”青年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参考例文】 江山代有才人出 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内容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曾记否,在那个抛头颅、洒热血的时代,有一批如我们一般年纪的青年挺身而出,奋起抗争,开创了 新的时代,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史册。 如今时代,新故相推,五四精神,继往开来,青年代有才人出。其实定义我们的每个人的,从来就不 是几零后。对一个庞大的群体进行“贴标签”式的简单归类,是非理性的,是一种偏见。年龄不是标签, 真正能在你身上打下烙印的是你用自己的努力去亲历、去参与时代的变迁。 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无数“逆行者”奋斗在一线,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都参与到这场疫情防 控阻击战中来。万千的身影里,曾经被保护的“80 后”“90 后” 们,已经成为战“疫”的主力军,“00 后”们也握住了时代递出的接力棒,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努力坚守自己的职责。根据中央指导组的数据, 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当中,90 后和 00 后的人数达到了 12000 人左右,差不多接近整个队伍的三分之一,过去 人们口中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了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和祖辈相比,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乱;和父辈相比, 我们没有忍受过饥饿。也许正是以这样的坐标来观照今天,我们青年人才多少让人有些不放心。毕竟,一 个历经了 5000 年的沧桑巨变的民族,血脉里早已沉淀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理念。我们都固执地把吃 苦当作青年成长的必经之途。但是,我们青年人在这次抗击疫情战场上的表现说明,没有吃过苦,并不能 说明一定扛不了事。 同学们!让我们做不懈奋斗的爱国者。爱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 民族的血脉之中。让我们做志存高远的理想者。一个青年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像一艘无舵之舟,漂泊不 定。我们青年人只有志存高远,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让我们做勇挑重担的担当者。我们青年人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捏轻怕重、 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将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朋友们,我们要珍惜这个时代,珍惜青春岁月,在尽责中成长,在担当下历练,用青春的热血成就未 来,扛起中国的脊梁! 谢谢大家! 【审题】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也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所给材料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从“80 后”“90 后”到“00 后”历代年青人受到的各种负面评价; 二是“80后”“90 后”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现实表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对“00 后” 的推断; 三是对我国青年一代的整体评价和期望。显而易见,第二部分是用事实否定第一部分中对青年的差评,第 三部分则是整个材料的“主旨"所在。 综合材料的这三部分内容,可以确定作文的基本立意应该是:青年一代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肩负起国 家和 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题目中“联系自身实际”的要求值得格外关注。一方面,材料虽然涉及“80 后”“90 后”“00 后”三个时代的青年,但重点却在“00 后”这一代,而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正是“00 后”。另一方面,这类题目的立意比较“宏大”,作文很容易流于空洞和浮泛,“联系自身实际”恰好是 解决这一难题的不二法门。联系自身实际和身边的现实生活,选择一个比较小的恰当的切入口,运用以小 见大的方式来构思并完成这篇作文,无疑是考生的上佳选择。 另外,对于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还必须严格遵循任务要求。可以看出,题目中的“成人仪式”“学生代 表”“发言稿”是关键词,写作时要充分考虑到成人仪式的特定场合、学生代表的特定身份以及发言稿特 有的文体要求。 【参考立意】 (1)自古英雄出少年; (2)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 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3)青年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敢于创新,勇于拼搏,有激情、有担当; (4)青年与我的中国梦; (5)青少年成长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