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1
第 一 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学习目标
1.
会写“旬、熬”等
14
个生字;能正确朗读并书写“腊月、展览”等词语。
(重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重点)
3.
细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难点)
走近作者
老舍
:
(
1899
~
1966)
,满族,生于北京。原名
舒庆春
,字
舍予
,中国
现代小说家
、
剧作家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
人民艺术家
”的称号。
主要作品:
小说
《
骆驼祥子
》《
四世同堂
》
,话剧
《
茶馆
》《
龙须沟
》
等。
相关资料
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大年,一般指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吃腊八粥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过小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自读提示: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粥 蒜 醋 榛 栗 饯 筝 黏
寺 驴 逛
水
浒
张灯
结
彩
易读错字
zhōu
suàn
cù
zhēn
lì
jiàn
zhēng
nián
sì
lǘ
guàng
hǔ
jié
熬
áo
(熬夜 煎熬)
āo
(熬豆腐)
多音字
更
gèng
(更加 更好)
gēng
(更改 更新)
差
chā
(
一念之差
)
chāi
(出差 差遣)
chà
(差不多)
铺
pū
(铺路 铺张)
pù
(商铺 床铺)
间
jiān
(空间 时间)
jiàn
(亲密无间)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
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旬
我会写
xún
书写指导
:
整体写的要方正,“日”写的要窄一点。
结构:
半包围
组词:
上旬 下旬
造句:
七月上旬的天气很热。
音序:
X
部首:
日
熬
áo
书写指导
:上大下小,下面的四个点均匀分布
。
结构:
上下
音序:
A
部首:
灬
造句:
妈妈正在给我熬粥。
组词:
熬粥 熬药
蒜
suàn
书写指导
:上小下大,草字头的横要
长。
结构:
上下
音序:
S
部首:
艹
造句:
今年蒜苗的价格很贵。
组词:
大蒜
蒜苗
醋
cù
书写指导
:左右等宽,右部占位要比较长。
结构:
左右
音序:
C
部首:
酉
造句:
山西的老陈醋全国闻名。
组词:
米醋 陈醋
饺
jiǎo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右下部的撇捺舒展。
结构:
左右
音序:
J
部首:
饣
造句:
我最爱吃韭菜馅的水饺。
组词:
水饺 蒸饺
翡
fěi
书写指导
:上窄下宽,下面的两个“习”保持匀称
。
结构:
上下
音序:
F
部首:
羽
造句:
这个镯子是翡翠的。
组词:
翡翠 翡翠鸟
拌
bàn
书写指导
:左右等宽,右面的“力”撇要有力。
结构:
左右
音序:
B
部首:
扌
造句:
把水和淀粉搅拌成做饭用的水淀粉
。
组词:
搅拌 杂拌
榛
zhēn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右部笔画要紧凑。
结构:
左右
音序:
Z
部首:
木
造句:
松鼠特别喜欢吃榛子。
组词:
榛子 榛树
栗
lì
书写指导
:上小下大,上半部分不要写成“西”。
结构:
上下
音序:
L
部首:
木
造句:
我最喜欢吃唐山板栗了。
组词:
栗子 板栗
筝
zhēng
书写指导
:上小下大,中间的一横要长。
结构:
上下
音序:
Z
部首:
竹
造句:
学校的操场上很多小朋友在放风筝
。
组词:
风筝 古筝
鞭
biān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各部分都要写得
紧凑。
结构:
左右
音序:
B
部首:
革
造句:
城市里
不允许燃放
鞭炮。
组词:
鞭炮 花鞭
麦
mài
书写指导
:上面的三横要均匀分布,最后一横要长。
结构:
上下
音序:
M
部首:
麦
造句:
小麦是北方的主要农作物。
组词:
麦子 小麦
寺
sì
书写指导
:上宽下窄,第三笔横要长。
结构:
上下
音序:
S
部首:
寸
造句:
高高的山上有一座
寺庙。
组词:
寺庙 寺院
逛
guàng
书写指导
:“辶”的捺写的要舒展。
结构:
半包围
音序:
G
部首:
辶
造句:
姐姐有时间就出去逛街。
组词:
逛街 闲逛
蜜饯:
掺和:
空竹:
彩排:
理解词语
用浓糖浆浸渍后的果品等。
造句:我最喜欢吃
蜜饯
了。
掺杂混合在一起。本文中指干果与蜜饯混杂在一起。
造句:小孩子家别什么事都跟着
掺和
。
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玩具。
造句:这个
空竹
是父亲亲手给我做的。
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进行化装排演。本文中指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就像是过年的排演。
造句:我们今天下午要
彩排
啦。
通宵:
娴熟: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整夜。本文中指灯火亮一整夜。
造句:他看着这一堆文件,心想:看来今天又得一个
通宵
。
熟练。本文中形容骑马和骑骆驼的技术很熟练。
造句:他操纵船儿的技术很
娴熟
。
指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造句:他可不喜欢这些
零七八碎
的东西
。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目一新。更:变更。本文中指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美好的。
造句:新年伊始,
万象更新
,山村里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
造句:不到
万不得已
,它是不会这么做的。
截然: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完全不同。
造句:这是两种
截然不同
的观点。
挂上彩灯,系上彩带。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造句:春节到了,家家户户
张灯结彩
,喜气洋洋。
规矩 规定
都指“大家应遵守的标准、规则或制度、章程等”。
“规矩”着重指一定的行动准则、法则或习惯,表示长期形成的,应当遵守;“规定”侧重于办事的具体要求,表示按照事情的需要定出的,要大家遵守。
1.
按
规矩
,到别人家玩,要带礼物去。
2.
我们学校有明确的
规定
,不能穿拖鞋进校园。
辨析词语
相同点:
不同点:
造 句:
热闹 喧闹
都有“活跃”的意思。
“热闹”着重表示繁盛活跃,多用于形容景象或场面等;“喧闹”着重表示声音嘈杂。
1.
元宵节的时候,街上十分
热闹
。
2.
我想离开这
喧闹
的城市。
相同点:
不同点:
造 句:
再读课文:
1.
边读边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2.
作者在文中介绍了过春节的哪三次高潮?
第一部分(第
1-6
自然段)
写从腊月初旬到除夕之前,人们为过春节做准备。
第二部分(第
7
自然段)
写北京除夕的热闹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
8-10
自然段)
写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前人们的活动。
第四部分(第
11-12
自然段)
写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的热闹情景。
第五部分(第
13
自然段)
写春节结束,人们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起来。
交流分段情况
作者在文中介绍了过春节的哪三次高潮?
①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②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③十五逛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作者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
再读课文,想一想简练概括一下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感受到了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
这不是粥
(
)
,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
新年时显出万象更
(
)
新的气象。
(3)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
(
)
外热闹。
﹒
﹒
﹒
zhōu
gēng
fèn
2
.读拼音,写词语。
jiǎo zi fěi cuì biān pào zhēn zi
lì zi sì yuàn zhāng dēng jié cǎi
wàn xiàng gēng xīn fēng zheng
饺 子
翡 翠
鞭 炮
榛 子
张 灯 结 彩
万 象 更 新
栗 子
寺 院
风 筝
3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1)
万象更新
A
.更加
(
)
B
.变更
(
)
C
.又、再
(
)
(2)
截然不同
A
.割断
(
)
B
.阻拦
(
)
C
.截止
(
)
(3)
张灯结彩
A
.扩大,夸张
(
)
B
.陈设,铺排
(
)
C
.看,望
(
)
(4)
日夜不绝
A
.穷尽
(
)
B
.走不通的
(
) C
.断绝
(
)
√
√
√
√
4
.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
今天是元宵节,
(
)
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
孩子们
(
)
要放鞭炮,
(
)
要过春节了。
(3)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
)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因为
所以
之所以
是因为
即使
5
.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自己积累的一副春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北京的春节
1
第 二 课时
学习目标
1.
会写“旬、熬”等
14
个生字;能正确朗读并书写“腊月、展览”等词语。
(重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重点)
3.
细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核心问题: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具有怎样的特点?
串珠问题:
1.
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2.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3.
课文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反复读课文,你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
4.
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打比方的方法
仿写:
“不是
……
而是
……”
表示并列关系,照样子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不是一场比赛,而是对你意志力的考验。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为什么要多吃几个饺子?
因为吃饺子用的腊八蒜色味双美,表达出了作者对腊八蒜的赞美之情。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
(
jiàn
)
掺
(
chān
)
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
——
风筝、空竹、口琴等。
本段中的“大事”一词有什么作用?
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可以吃到好吃的东西,尽情地玩耍。作者用了“大事”一词,写出了孩子们的欢喜与期盼。
拓展:
你能写出两句和爆竹有关的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这是
过渡句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孩子们的欢喜自然过渡到大人们为准备过年要做的事情。
过渡句
阅读方法解密:
辨析过渡的方法
概念:
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这个句子就是过渡句。
方法:
①用小标题过渡;②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③用承上启下的段落过渡;④用关联词过渡;⑤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
作用:
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运用:
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
1
题。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为什么把“过小年”说成是“过春节的‘彩排’”?
把过小年说成是过春节的“彩排”,说明了过小年像过春节一样热闹,也预示了过春节将会更加热闹、隆重。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
(
xiāo
)
,不许间
[
jiàn
]
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
(
fàn
)
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
(
lǘ
)
,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作者描写了人们在正月初一的哪些活动?
描写了人们在正月初一的活动,人们或者走亲访友,或者待客,或者逛庙会,每个人都没闲着,但都乐在其中,可谓轻松自在。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
《
红楼梦
》
或
《
水浒
(
hǔ
)
传
》
故事。
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等句可以感受到灯的数量之多;从“各形各色”,四个“有的
……”
组成的排比句,又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这两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纸上。这两句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过渡
照应开头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感受到了老北京民风民俗中的民族文化,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核心问题
: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隆重而热闹,温馨而美好。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具有怎样的特点?
1.
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人们是这样过春节的:
(1)
腊月初八家家都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
腊八过后,大人们忙着买过年所需的物品,孩子们买零食、爆竹和玩具。
(3)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4)
小年过后,人们置办年货,大扫除。
(5)
除夕准备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爆竹、吃团圆饭、守岁。
(6)
大年初一人们拜年、逛庙会。
(7)
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串珠
问题:
2.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组织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
……
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庙会;正月十五观花灯、放花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
课文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反复读课文,你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
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2)
年的味道是食物的味道: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
(3)
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看花灯,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里。
4.
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课文结构
北京的春节
腊月初旬开始
除夕夜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腊八粥
腊八蒜
过小年
买年货
灯火通宵
,
鞭炮声不绝
,
吃团圆饭
,
守岁
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庙会
观花灯
放花炮
吃元宵
残灯末庙
春节结束
隆重
热闹
祥和
温馨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课文主旨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
增广贤文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
)
国学诵读
【
北京春节习俗
——
吃饺子
】
北京人过春节吃饺子,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吃到糖,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吃到枣和栗子,意味着早立子。
【
北京春节童谣
】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的春节差不多从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八这天家家都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八过后,大人们忙着预备过年所需的物品,孩子们则买自己喜欢的杂拌儿、爆竹和各种玩意儿。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要吃糖,天一擦黑,就放起了鞭炮。除夕这天非常热闹,家家酒肉飘香,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门外贴对联,屋里贴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除夕之夜家家灯火通宵,晚
上要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男人们到亲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许多寺院都举办庙会。正月初六多数铺户开张,人们在闲暇时间去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处处张灯结彩,各色各样的花灯高高地挂了起来,小孩子们燃放起花炮,尽情地玩耍,人们在这一天里都要吃元宵。正月十九北京的春节才宣告结束。
示例: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春节前夕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在过年时喜欢做的。买爆竹、买吃的零七八碎儿、买各种玩意儿都是我们内心的企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是
an
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
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课文在处理详略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的情景写得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作者这样写使得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
春节
到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对联和“福”字,一片新气象。让我特别高兴的是,我的爸爸从遥远的新疆赶了回来。除夕那天晚上,家里热闹极了,全家人一起高高兴兴地吃年夜饭。我的收获最大,因为爸爸补上了我的生日礼物,他送我一辆精美的拼装赛车,我高兴极了。
略。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
这是用花生、胶枣等干果与蜜饯掺
(
chān
cān
)
和
(
hé
huo
)
成的。
2.
北京的春节过得分
(
fēn
fèn
)
外热闹。
3.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
(
jiān
jiàn
)
断。
4.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因为可以骑毛驴
(
lú
lǘ
)
。
5.
街上有好多卖麦芽糖和江米糖的,这些糖又甜又黏
(
nián
nán
)
。
﹒
√
√
√
√
﹒
﹒
﹒
﹒
﹒
√
√
二、看拼音,写词语。
áo zhōu fěi cuì biān pào
jiǎo zi fēnɡ zhenɡ suàn bàn
zhēn zi ɡuànɡ jiē shànɡ xún
熬 粥
饺 子
翡 翠
风 筝
鞭 炮
蒜 瓣
榛 子
逛 街
上 旬
三、用横线标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万像更新
(
)
灯火通霄
(
)
捷然不同
(
)
万不得己
(
)
张灯结采
(
)
各型各色
(
)
象
宵
截
已
彩
形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这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娴熟姿态与美好技能。
(
修改病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北京是城市。 北京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
(
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