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征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2、能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全诗的内容,会朗读和背诵全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1935年在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录音。(课件)
2、自由读诗,思考:每句诗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研读讨论,相机点拨
1、把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
2、讨论每句诗的意思及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3、小组选代表汇报自学情况(教师适当点拨,相机播放影片《长征》中的重大战役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课件)
“万水千山只等闲”,跨跃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象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五岭逶迤”侧重写岭长,“乌蒙磅礴”侧重写山高,这两句承“千山”举五岭乌蒙为代表。逶迤磅礴形容山大,这里是指实际上的山。“细浪泥丸”是指红军眼里的山。写山大意在表现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小意在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平常常事的英雄气概。
“细浪”“泥丸”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烘托出了红军的豪迈气概。
第三句意思是金沙江水深流急,激浪拍打着峭壁悬崖,红军巧渡之后,内心无比喜悦;大渡河上,铁索凌空高悬,红军飞夺泸定桥后,回顾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内心无比激动。
“金沙”“大渡”则万水的代表。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
“大渡”指大渡河,“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过。“横”指横跨东西两岸。铁索悬挂在小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这两句诗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在渡口俘获了过江侦察的两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暖”字一方面表示金沙江水日夜不停地拍打在云崖上面,似乎把崖口都拍击得发热了,由此可想像出水势之急,浪涛之大。还同时表达出红军巧渡金沙江,充满胜利喜悦的心情。
一个“寒”字使人想到大渡河两岸峭壁悬崖。
大渡河上铁索高悬,令人心惊胆寒,更让人想起红军战士攀援铁索,浴血奋战,激烈悲壮、惊心动魄的场面。一“寒”一“暖”互相映衬,既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战斗的激烈,又表现了红军战士的旺盛斗志。
第四句诗意是更使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四、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2、自由读文。
3、指名读,评读。
4、熟读背诵。
5、学唱《长征》歌。
五、指导写字(见课件)
六、总结全文
1、这首诗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几次重大艰苦斗争?
2、“金沙水拍云崖暖”原来是“金沙浪拍云崖暖”。你能体会出诗人为什么这样修改吗?
3、学习这首诗,你向红军学习什么?
七、课后练习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讨论一下: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3、抄写下列词语,再联系全诗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只等闲
腾细浪
走泥丸
云崖暖
铁索寒
尽开颜
4、用自己的话说说《长征》一诗的意思。
5、课后读读长征的故事,看看有关长征的影视作品,唱唱赞颂长征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