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津:记叙文--波澜思想之抑扬波澜(附:范文及点评)
波澜思想 ①抑扬波澜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朋友》《俗气》,理解抑扬手法的基本特征,掌握该手法的一般写法,将该
手法自觉运用到写作中,使文章情节跌宕生姿,引人入胜。
美文模板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精读下面美文:文章对人物“江三”的刻画,采用了什么特殊
手法?这种手法使得文章情节产生了怎样的波澜?
朋友
文/唐宝洪
赵七在一场百年难遇的山洪中救下了邻村的江三,两人遂成莫逆之交,认了同年——
赵七稍长,为兄。
赵七早就想下南洋(东南亚)闯荡一番,但苦于没有盘缠,又不忍心撇下老母、妻子和
幼子出远门,所以一直没有成行。江三窥破了赵七的心思,就为他筹足了盘缠,并郑重其
事地保证:“我一定照顾好你家老小,你放心!”
怀着美好的憧憬,赵七踏上了风风雨雨闯南洋的旅程。三个月后,赵七家钱米告罄,
赵妻便前往江三家求救。江三家境殷实,一出手就给了赵妻三斗米。
三斗米,稍补了赵家无米之炊,但终究支撑不了多久。某日,赵妻再到江三家求告,
江三二话不说又给了她五斗米。
忽一日,赵妻又找到江三,说是婆婆旧病复发,家中无钱延医调治。江三慷慨地拿出
二十块银元给赵妻,并带了一只小母鸡去看望赵七老母。
当赵妻又一次向江三告贷时,江三变了脸色,讪笑着说:“我家又不是你家的钱粮仓
库,你坐吃山空,我填不起这个窟窿,你到别处去借吧!”空手而归的赵妻羞愤交加,对着
墙壁暗暗垂泪。丈夫远在南洋,杳无音信,婆婆多病,自己又体弱,幼子嗷嗷待哺,而自
己娘家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没有什么指望,眼下正是难熬的时光,谁料江三自食其言,对
她家的生死撒手不管,真令人寒心。
正当赵妻一筹莫展之际,赵七的穷朋友莫九上门了。莫九听完了赵妻的诉说后,道:
“有恩不报,见死不救,算什么朋友?我虽然穷,但我一定替你借一些钱,帮你捱过难关。”
莫九果不食言,为赵妻借到五十块银元。莫九建议赵妻将这五十块银元,一半用来购
买柴米油盐,为婆婆抓药治病,另一半用作拜师习艺剪纸画,日后靠手艺挣钱度日。
赵妻学剪纸画很用功,技艺渐趋精湛,渐渐地有人购买她剪的纸画。莫九建议她再学
编竹器。她心灵手巧,很快就学会了编斗笠、提篮之类的小竹器。
靠着剪纸画和编竹器,赵妻一家先能勉强糊口,再后来略有积余,再后来渐至宽裕,
添置了大圆桌、菜橱和大衣橱。其间,莫九不厌其烦地帮赵妻出售剪纸画和竹器。
赵七闯荡南洋,第一年没赚到什么钱,第二年也无积蓄,第三年有了一笔钱财。他身
在异乡,牵挂的就是老母弱妻幼子。
闯荡南洋三年后,赵七漂洋过海,回到故乡。家中衣食不缺,老母身体硬朗,赵七抚
摸着还散发着油漆味的大圆桌,感叹同年兄弟江三对他家照顾周到。谁料妻子却说起了江
三的诸多不是,倒是对莫九赞叹有加。赵七长吁短叹。
某日,赵七提了一只大阉鸡和一壶陈年米酒,前去拜谢莫九雪中送炭之恩。
“你的恩人不是我,还是让我带你去他家吧!”莫九神神秘秘地说。
莫九把赵七带到江三家门口,赵七疑惑不解。进退两难之际,主人江三迎了出来。
在江三家的一间密室里.赵七看到了数十张剪纸画,数十顶斗笠,数十个小提篮。赵
七莫名其妙。莫九一语道破:“我给嫂子的五十块银元其实是江三给的,让嫂子学剪纸画学
编竹器,也是江三的主意。起初,嫂子剪的纸画、编的竹器质量不好没人要,江三怕伤了
嫂子的自信和自尊,就悉数买下。后来嫂子技艺精熟了,江三又暗中帮忙扩大销路。”赵七
听毕,握紧江三的双手,千言万语全化作三个字:好兄弟!
江三宰鸡杀鸭招待赵七和莫九。阔别重逢,三人频频推杯把盏。酒酣耳热之际,江三
推心置腹地说:“有恩不报非君子,言而无信是小人。我思谋着,对你最好的报答,不是在
嫂子上门告贷时有求必应,而是让她自立自强,并从中找到自尊和自信。”赵七、莫九深以
为然。
建模指津
问题明确
这篇文章写了赵七和朋友江三之间的故事,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江三承诺要帮出远门闯荡的赵七照顾一家老小,可江三接济几次赵家之后就拒绝再接
济了。读到这里,想必读者也是和赵妻一样,认为江三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这就是“先
抑”的效果。接着赵妻在另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渡过难关,并且能自己养活一家人了。这一
切都是江三暗中为他们安排的,真正帮助赵七一家的人是江三,而且这样的帮助还是用心
良苦的帮助。读到这里,读者会推翻先前对江三的认识,才真正知道江三是个好人,而且
是个重情重义的君子。这就是“扬”的效果。
小说最后笔锋一转道出真相,突出了江三是一个真正重情重义、信守承诺的君子。欲
扬先抑的手法使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了意外性,造成了起伏的波澜,给读者造成了巨大的
心理落差,加强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思维建模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
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
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
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
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战国策》中有一段“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
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
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为孟尝君经营“三窟”,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和远见。开
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
欲抑先扬则相反,“抑”是主体,却先在“扬”上着笔,后面突然一转归到“抑”上。
《三国演义》写“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就使用了欲抑先扬手法:曹军战事不利,
曹操都束手无策。蒋干却在此时挺身而出,意气洋洋,仿佛成竹在胸、胜券在握,何等风
光!可惜一到江东之后,蒋干就被周瑜牵着鼻子转,害得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水军大
将蔡瑁、张允,为赤壁败仗留下了祸根。小说写蒋干的手法就是“欲抑先扬”,使人物前后
对照,形成曲折,凸显了蒋干外强中干、言过其实的性格特征。
抑扬变化,实则是一种落差美。流水从高处跌落,有了落差,就有了“飞流直下三千
尺”的壮美。飞机上下盘旋,忽高忽低,就有了让人忽惊忽喜的心理愉悦。地表上,因为
有了水位的落差,才形成了壮美的自然景观;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时常在感受“落差”
带来的惊喜。比如:珍宝失而复得,苦尽甘来;灵感触发之瞬间,破解谜面之亢奋,夺冠
领奖之热泪……如此种种境遇,之所以能引发若狂惊喜、精神亢奋,就是在情感爆发之前
经历了压抑或祈盼,更是蕴涵着当事者不为人知的、超常的付出和艰辛努力。
建模:写记叙文,可以联系阅读过的构思精巧的小小说,保留使用小小说抑扬兴波的
手法,写出精美文章。
建模佳作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精读下面佳作:“我”对车门边的青年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俗气
马浩然
我和奶奶正站在回家的班车上。
说起来,这辆班车我已经坐了几年了,每次寒暑假放假,我都会去接奶奶去我家住上
几天。这车上的司机和我也很熟悉,他是我二舅妈家的亲戚,也就是我的亲戚,按辈份,
他还得叫我一声“叔叔”。他在这条路上开车已经十多年了,对这一条路附近的每个村庄,
每一棵树都再熟悉不过了。
一个坐在车门边上的青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上身是一件皮毛一体的夹克,下身是
一条肥大又怪里怪气的牛仔裤,脖子上戴着一个铁护身符,裤子上的侧面又有两条铁链。
这人一直摆弄着他的手机,好像是在显摆:你们看,我多酷!可在我眼里,两个字就足够
形容他——俗气。
我看他像个二流子,因为他打扮得流里流气的,可他梳得规规矩矩的发型又不像。他
是个公子哥?这么有钱,嗯,一定是的,难怪这么爱显摆。我心里想着,时不时地白他一
眼。我看他特不顺眼。
正想着,我注意到站在旁边的奶奶神情有些不对,大概晕车了吧,道路如此崎岖,我
们又没有座位,连我都觉得胃在腹腔里上串下跳的。
我赶紧问奶奶:“奶奶,你没事吧?是不是晕车了?”“没事,呆一会就好了。”奶奶
嘴微张着,有气无力地说,好像害怕一用力就会吐出来什么似的。
“您坐这儿吧。”竟然是那个坐在车门边上的青年,说着他站起来,扶着奶奶坐在他
的位子上,然后自己站在一旁。我迟疑着替奶奶向他道谢,他也只是嘴角微扬,轻轻摇了
摇头而已,接着又摆弄起他的手机……
后来他下车了,走得很匆忙。
我悄悄问司机:他是谁?你说那个孩子啊,他家在乡里也算富豪,他学习也很好,正
在大学读书。好像是他奶奶病了,他请假连夜赶上了回家的车。你没看他,总拿着手机等
家人打来,生怕有什么电话被他落下……
望着那位大哥的身影,我从心底里对他:你真帅气。
佳作简评
那个青年,从穿戴到动作,开始给人的感觉就是“俗气”,后来,他主动给奶奶让座,
加上司机的侧面介绍,使得“我”觉得他很帅气。
对青年的认识,从“俗气”到“帅气”,先抑后扬,产生了较大的情感落差,文章就
有了跌宕起伏的美感。
延伸思考
生活中,我们对某些事物,经常会有先褒后贬或者先贬后褒的变化,整理一下,
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