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津:习作升格--变换角度立意(附:点评及导引)
请同学们先看下面两篇文章,注意比较二者的优劣,思考二者的差别。
【建模前】
高山流水
郭颖
欲将心事赋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十只纤细的手指抚着光滑如丝的琴弦,伯牙盘腿席地而坐,依旧是高山流水,鸟为之
歌,蝶为之舞,身边却少了一个人——子期。
天骤然阴暗下来,起风了,似乎有冰凉的雨滴落下来,大概又要下雨了吧。“还记得
那场醉人的雨吗,子期?”伯牙看着眼前的琴,漫漫地回忆。
三年前的那场雨,使做为游人的他与上山砍柴的子期因躲雨偶遇在山崖下,开始了他
们之间伟大的友谊。那天,本是出来散心的他又禁不住想起了令他烦心的事,望着眼前的
高山流水,他不禁席地而坐,抚琴表达出满腹的心事与孤独。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怪人,
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人,可谁又能读懂他琴声中深掩的无奈与孤独呢?满腔的愤慨使他的
十指飞快地舞动,琴声久久回荡在空气中,风吼,雨泣,蝶儿忽然没命地逃走……
直到子期微笑地出现,那个背着一担柴的农夫,却意外地道出了伯牙的心事,也就是
那一天,他们演绎出传颂千古的名曲《高山流水》,天乍晴,雨骤停,莺飞,鸟啼,蝶舞,
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伯牙抚琴,子期低吟,一切尽在不言中……
无需多说,这便是知己,那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人,那个伯牙苦苦寻觅多年的人。无需多问,温暖的眼神,字字扣心的话语,包容了天
地万物,注定了一场奇妙的邂逅,心与心的交流,爱与爱的呼唤,时间瞬间凝固。
冷风吹过,吹乱了两个人的心绪,纵然是知己,却注定要离别,然而,无论千山万水,
也无法阻拦两人的友谊与思念,三年后再见的美好约定却预定了一场悲剧的开始。
一声沉雷,将恩怨聚散击得遍体鳞伤,曾经的誓言,被阵阵狂风吹落,落于生死长眠
的时空……
三年,漫长而短暂的三年,“子期,你听到了吗?我来履行我们的约定。”伯牙喃喃自
语,无声迎接他的只是一方矮矮的孤坟。
不,无论你在何时何地,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虽然生死一别,但我们的友谊天长地
久,让我奏起我们共同创造的曲子,相信你会听得到。
伯牙再次席地而坐,面对着高山流水,面对着这座孤坟,十指飞快地舞动,他又想起
他们共同拥有的日子,犹如昨日,却又恍如隔世,依旧高山流水,莺歌燕舞……
周围却传来围观的村民的吃吃的笑声,大家都在指指点点,讥笑这个冒失而又怪异的
外乡人,伯牙的心彻底凉了,昔日的知己还静静地长眠于地下。子期,我知道你很孤独,
因为我很孤独,放心,我会寄去这把琴陪你,陪你到永远。
时间静止,空气凝固,周围仍是吃吃的笑声……
心碎,弦断,只有余音绕梁。
我相信你不会再孤独了,我也不会再孤独了,子期,伯牙的心会永远和你在一起。
无论生离死别,还是天涯海角的距离,我们的心会永远在一起。
请相信,永远……
【简评】
这是一篇以“高山流水遇知音”为材料的优秀课堂习作,细节刻画细腻传神,景
语情语有机融合,同时加上了合理的想象,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最值得称道的是文章的细节刻画。初遇钟子期伯牙鼓琴和子期死后伯牙鼓琴两处,
最见细腻之功。它们仿佛特写镜头,极逼真极细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建模后】
永恒的邂逅
郭颖
世事人生,有无数次的邂逅发生,稀有的几次成了永恒。
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家俞伯牙奉命编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一天,俞伯牙带着琴
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
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
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他便回
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按当
时的说法,只有遇到懂得音乐并理解弹琴人心境的人,琴弦才会崩断。伯牙走出船舱,果
然见到有一个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樵夫。伯牙就高兴地请他到船舱中听琴,换好琴弦后,
伯牙先弹了一首《高山》,乐曲刚完,樵夫就赞叹说:“太好了!多么巍峨的泰山啊!”伯牙
随即又弹了一曲《流水》,音乐一停,樵夫就赞美说:“太好了,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伯牙
兴奋极了,激动地说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病
故,伯牙伤心至极,认为知音已去,从此无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为
之弹琴,遂大哭之后,将琴摔碎,毕生不再鼓琴。
自此,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
一次平平常常的邂逅,被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了不可磨灭的友谊永恒。
永恒在于高官与百姓在音乐上的心有灵犀。俞伯牙身为朝廷乐官,自是地位很高,而
钟子期乃山野草民,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二人竟能在音乐方面取得难以置信的共鸣,
确实难得。同一级别的人结下深厚友谊,事例不胜枚举;而地位天壤之别的人,竟能成为
知音,就难能可贵了。所以,本是平常的一次邂逅,成就了友谊的永恒。
一次平平常常的邂逅,演绎出一曲令人感伤的知音故事,成了流芳千古的友谊永恒。
伯牙自子期死后,伤痛欲绝,认为知音已经离去,从此,天下之大,再也不会有人听
得懂自己的心声,于是,将上好的焦尾琴摔得粉碎,发誓终生不再鼓琴。
是呀,欲将心事赋瑶琴,但知音已去,有谁听?……
尽管十指依旧,尽管伯牙技艺高超依旧,高山依旧巍然,流水依旧潺潺,鸟仍在歌,
蝶仍在舞,但身边却少了子期,也就缺了整个世界。
一次平平常常的邂逅,给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大亮点,成了永恒的文化内涵。
知音故事,千古传诵。追求和神往知音,已经成了华夏儿女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千载之下,无数的人,穷尽毕生,渴求知音。得到知音,无限欢跃,心灵相通,其乐融融;
得不到,凄婉哀怨,愁肠百结。知音,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少的阳光,是不可少的水
源。
不经意的邂逅,永恒在历史的卷册里。
【建模评点】
建模前后的文章使用同一则材料——高山流水遇知音,都歌颂了二人可歌可泣的友谊。
建模前后的文章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立意角度:《高山流水》切合的是“天涯•咫尺”这个话题,着力于子期虽已死,但伯
牙感觉二人心仍在一起之意。而《永恒的邂逅》写的是“历史中的永恒”话题,着力于“邂
逅”的“永恒”意义的分点阐发。作者将“邂逅”的“永恒”意义分成三点——友谊永恒、
感伤永恒和传统文化意义永恒。
表达方式:《高山流水》以场景刻画和抒发情感为主,情感浓郁,激荡人心。《永恒的
邂逅》以议论为主,以故事本身作为议论的基础和观点生发的土壤,分点阐发,层层递进。
还有,点化题旨的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前后自然呼应,首尾巧妙相和。那“一次
平平常常的邂逅……”句子,反复出现,反复造成了强化,强化为了突出。
只要善于变通思维,变角看待材料,一则材料就可以写很多话题。从这一点看,思维
变通就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建模导引】
很显然,建模后的文章在阅卷场上能得到很好的分数。从前者到后者,思维发生了怎
样的变通呢?
我们可以用新话题的要求笼罩原作文材料,使原作文材料为适应新话题而发生认识角
度的转换,转换后的角度正好与新话题要求相合。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材料,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能得到若干不同的认识。这
若干不同的认识,就可以写若干篇不同的文章。
从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角度看,可以得到认识“友谊是心灵的沟通”,对应话题
“友谊”“沟通”;
从伯牙偶遇子期演绎知音故事的角度看,可以得到认识“邂逅也可以成就永恒”,
对应话题“邂逅”;
从子期死后伯牙感觉知音已绝的角度看,可以得到认识“孤独是心无所寄托”,
对应话题“孤独”;
……
从另一个角度说,变换角度立意,就是在考场作文过程中,用新话题的要求笼罩
原材料,使原材料为适应新话题而发生认识角度的转换,转换后的角度正好与新话题要求
相合。
面对新话题“感动”,可以仍使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材料,立意改变为“高山流
水遇知音的故事让古往今来的无数人感动”;面对新话题“历史的定格”,可以着力泼墨刻
画钟子期听曲的情景,改变立意为“高山流水遇知音永远在历史中定格”;面对新话题“雅
与俗”,可以将原材料转换角度,将俞伯牙看作雅的代表,钟子期看作俗的代表,因为俞伯
牙身为高官,读书多又在多个领域广泛涉猎,自然“高雅”;钟子期为山野村民,“本自无
教训”,自然是一介“俗人”,而“雅”“俗”却共同演绎了一曲友谊的绝唱,可改换立意为
“雅与俗并非有截然分界,更非势不两立,只要心灵相通,则雅俗无界限”。
从其他的角度思考,这则材料还可以对应话题“香”“寻找”“魅力”“天涯•咫尺”“美”
“情感的保鲜”“短暂与永恒”“心灵的震颤”“牵挂”等,你想一想,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