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新疆棉、神秘三星堆、“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01
神秘三星堆
神秘三星堆 考古再解谜
杨雪梅 王明峰 宋豪新《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3 月 22 日 第 12 版)
20 日,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上,通报了四川广汉三
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此次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是否可以解决一些长期悬
而未决的问题,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谜题?
更清晰了解祭祀区的空间格局
1986 年,三星堆遗址 1 号坑与 2 号坑完成抢救性发掘,本着“保护为主、抢救
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考古工作者很快对遗址实行了最大程度的保护。之
后考古工作者一直在研究两个坑的资料,文物修复、筹建博物馆等相关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除了祭祀坑,三星堆遗址发掘的城址、墓葬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国家文物局“考古
中国”重大项目与四川省组织实施的“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重启三星堆遗址的全面勘
探和重点发掘。
据介绍,2019 年 11 月至 2020 年 5 月,三星堆遗址新发现 6 座“祭祀坑”,现
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精美牙雕残件等重要文物 500 余件。跟 1986 年发掘的
1、2 号坑相比,6 座“祭祀坑”的形制与方向相似,出土文物类似。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介绍,此次新发现的
6 个器物坑与 1986 年发掘的两个坑,共同分布于三星堆城墙与南城墙之间的三星堆台地东
部,周围还分布着与祭祀活动有关的圆形小坑、矩形沟槽和大型沟槽式建筑。这意味着过
去根据两个坑的出土文物及相关考古所形成的观点都要接受新的检验与挑战。
参与 3 号坑发掘的上海大学教授徐坚介绍,1、2 号坑发掘了大量前所未见的青铜
器、金器和玉石器,改写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格局和特色的认识,但两座器物坑也留下
了很多未解之谜。此次发掘的 3 号坑内,器物的丰富程度不亚于 2 号坑,但是在器类、器
形和组合上又独具特色,说明器物坑不是特殊事件的结果,三星堆的仪式活动持久而多元。
北京大学教授孙华认为,和 30 多年前的发掘相比,此次发掘不再仅仅满足于静态
意义上的文物,而是利用种种技术手段和理论模型,动态复原埋藏过程,从而能够对祭祀
区的空间格局有清晰了解。
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文化关系的认知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这次新发现将丰富和深化我们对三星堆文化的认
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有助于解决学界对三星
堆文化以及“祭祀坑”性质、文化内涵、断代研究等关键性的问题。
此次发掘中,3 号坑出土了眼部有彩绘的铜头像、巨大的青铜面具、顶尊跪坐人
像、青铜神树等青铜器,尤其引人注目。此次还出土了百余根象牙,其中一部分被火烧过,
多数与青铜器、玉器一起埋葬。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周暘介绍,考古团队在 4 号坑的灰烬层面和 3 号坑的青铜
器表面都发现了丝绸的遗迹,“最高级的丝绸用于祭祀,此次在三星堆‘祭祀坑’里发现丝
绸,说明丝绸一开始并非用于制作日常衣物,而是用在隆重场合。出土的青铜神树上面有
桑树,青铜兵器上可以看到蚕纹,一些青铜壶上也有采桑图,这一切都支持了在三星堆发
现丝绸的合理性。”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施劲松说:“一个遗址的祭祀区不是孤立存在的,生产这
些器物的作坊在哪,器物在掩埋前是否正常使用,资源与技术是如何掌握的……此次新发现
的器物坑,使我们有可能对整片区域的相关研究重新思考。”
武汉大学教授张昌平是青铜器研究专家,他认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体现
了三个层面的文化。一是以青铜面具、青铜神树为代表的本地特征;二是以玉戈、牙璋等
为代表的夏商文化的影响;三是三星堆在吸收中原青铜技术的同时进行自我创新,比如器
形是中原的尊、罍,但风格装饰明显与长江中下游有密切联系。文化上的认同可以突破距
离的限制,文化传播、交流的路线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些年,考古学家一直在对三星堆城址、墓葬进行勘探,找到了比三星堆文化更
早的桂圆桥文化和宝墩文化,也找到了晚于三星堆的十二桥文化,建立起这片区域从新石
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漫长岁月的文化序列。
建立考古舱、多学科合作,实现考古新尝试
精美文物的发掘不能脱离考古的第一现场。全面记录考古发现的第一现场,科学
采集每一种样本,尽可能地避免干扰或者污染第一现场,决定了考古的学术价值与考古成
果的科学性。这也是此次考古发掘中建立考古舱的意义所在。
雷雨介绍,与 1986 年相比,此次考古是把先进的实验室等搬到田野考古现场的
新尝试,具有里程碑意义。恒温恒湿的考古大棚、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文物应急保护平
台、可以远程传输数据的专家会诊室、考古工作全程记录系统、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工
作视频记录系统……技术保障使得发掘与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成为可能。
考古舱中设立了有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配备了低温保湿柜、生物低温采样箱等
设备,可对出土的角骨蚌牙、纺织品、漆木器开展应急保护。在 5 号坑采集的象牙样本要
接受记录检测和扫描,在放大镜下能够看清美丽的回形纹饰。还设立了无机质文物应急保
护室,配有离子色谱、整体提取设备,可对出土金器、青铜器、玉石器和陶器进行应急保
护。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三星堆古城、月亮湾小城、仓包包小
城、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仁胜村墓地等重要遗迹,不断明确三星堆遗址分布范围、结构
布局。宋新潮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一直强调集中优势力量攻关重大问题,30 多年间,
学界对于三星堆文化的研究从未停止,也提出很多疑问、展开很多讨论。如今,我们对于
成都平原的历史了解得比过去清楚,学术准备和技术准备很充分,多学科合作能够组织起
来,我们也欢迎国外考古人来加入,共同研究充满挑战又随时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的三星堆
文化。”
三星堆考古为何会出圈
张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 年 03 月 24 日 08 版)
最近,三星堆再次火了。据某在线旅游平台发布数据显示,由于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
公众对三星堆博物馆的热情暴增。3 月 20 日至 21 日周末两天,预订三星堆博物馆门票的
游客数环比上周末(3 月 13 日至 3 月 14 日)增长近 12 倍,不少游客还会“打飞的”专
门去看古蜀文明。
在社交媒体和直播时代,这次挖掘不再是单纯的考古行为,而变成了一场“当下
的”文化事件。
这次要挖掘 6 个祭祀坑,被称为“连拆 6 个盲盒”。盲盒是这两年才流行的消费文
化,盲盒店售卖的通常是一些文创用品或玩偶,先付款再拆开。在打开之前,你不知道到
底买到的是什么——这种营利模式,售卖的其实是“偶然性”和“惊喜”,这让盲盒成为一
种精神产品。
三星堆也一样,很多人连三星堆位于广汉还是成都都不知道,甚至有人半开玩笑
地发问:“为什么不叫华为堆?”但这并不影响大家看直播、发弹幕、参与讨论。三星堆本
来就有一些待解之谜,社交媒体时代大众的参与,并没有让这些疑问消失,反而让悬疑更
吸引人关注。
可以说,存在两种“三星堆考古”,一种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专家会对着那些文物
苦苦思索,小心求证。一位专家表示,30 多年前的挖掘,大家写了数百篇论文,这次很多
都需要“修正”,这种探索是没有尽头的。另一种则是充满想象的“网友考古”,相关帖子
满天飞,充满幻想、激情和创造力。对网友的猜测,没必要太过认真,考古终究是一项专
业的事。网友尽管“大胆想象”,专家则必须“小心求证”。
考古曾经是大学里所谓的“冷门专业”。去年湖南一位高分考生报考北大考古专业,
曾引起巨大反响。老派的观点认为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快会发现
是自己过时了。很多考古队、博物馆都给这位同学送了礼物。这时人们才发现,“考古”“博
物”已经是潮流了。
三星堆博物馆本身就已是“网红”,其微博有众多粉丝,还会经常用那些“面具”
做一些有创意的推文,深受网友喜爱。在更大范围内,博物和文创是过去几年新的经济增
长点,最“出圈”的代表就是故宫博物院。参观博物馆,成为新的都市生活方式,各种博
物馆如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以至于有网友戏言:“文物”都显得不太够用了。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能很好理解这次三星堆考古带来的热潮。在所有的考古项
目中,三星堆是最神秘的,这次也出土了不少文物。对历史和文明的研究,其实是无止境
的,而除了宏观、学术的论断,公众也会对更多历史细节产生好奇。尽量还原三星堆文化
的细节,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到底是怎么生活的。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友对考古的热情值得珍视,它意味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与中
华文明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迸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关乎中国人的当下和未来。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何以再惊天下
2021 年 03 月 22 日 星期一 北京青年报 樊大彧
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既是严肃的学术问题,也是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现实课题。
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价值在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不仅可以生动述说过去,也将深刻
影响当下和未来。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当前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
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规律,更加渴望从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中汲取复兴
的精神力量。
3 月 20 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通报了四川广
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2019 年底至 2020 年间,三星堆遗址新发现 6 座
“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玉琮等重
要文物 500 余件。“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曾在 1986 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时
隔三十余年后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相关报道见 A6 版)
“考古中国”项目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提出的重大研究工程,旨在通过对
古文化遗址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作为“考古中国”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在发掘初期就有了丰富的收获,
新的发现有助于更全面地研究古蜀文明,认识古蜀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三星堆新
一轮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相关成果是中华文
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
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出土以来,古蜀国神秘面纱逐渐揭开。35 年前那次发掘,获得
了一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带给世人无尽的遐想。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
此前发现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
十足的神秘感,因此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更出现了“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这样
的大胆“狂想”。
已经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回答有关三星堆和古蜀国的各种疑问。最新
考古成果“有话要说”,三星堆文化并不孤立。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
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据测定,其
年代距今 4000 年延续至距今 3200 年。新一轮考古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
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通过考古展示鲜活的中华民族历史,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意义重大、成果重要。
可以说,35 年前三星堆“一醒惊天下”是历史的意外馈赠,是在特殊背景下进行的抢救性
考古发掘,今天的考古发掘,则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
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由国内 34 家单位共同参与,还有一个包括文物保护
技术、动物学、植物学、环境学、冶金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参与其中。考
古发掘工作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就是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
工作,就是要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
来,就是要让中华民族伟大而古老的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
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既是严肃的学术问题,也是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现实课题。
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价值在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不仅可以生动述说过去,也将深刻
影响当下和未来。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当前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
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规律,更加渴望从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中汲取复兴
的精神力量。
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建立的文化自信,是
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取得的成果越多,我们对伟大中华文明的“未知”就越少,我们的文化
自信就越足,我们伟大复兴的力量就越强大。
02
不吃这一套
新疆的棉花纯白无瑕,戴着有色眼镜当然看不见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 年 03 月 26 日
在 H&M 被曝“抵制新疆产品”后,耐克、优衣库、阿迪达斯等企业也被发现曾发布
声明抵制新疆棉花。目前,H&M 多家线下实体店广告在不同城市被撤下,网店也被屏蔽,
上述品牌遭到中国消费者自觉抵制。外交部、商务部、中消协等亦做出回应。
这些抵制新疆棉花的声明长什么样?可以细细品一品。H&M 集团的声明写道,其对
来自民间社会组织的报告和媒体的报道深表关注,声明涉及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
强迫劳动和宗教歧视的指控。
指控可笑、可叹。
为何可笑?就新疆强迫劳动的外国指控,外交部已经做了多次回应,有态度、有数据、
有采访,可惜有人就是看不到,“装聋作哑”在 21 世纪有了新的意涵。2020 年 7 月 3 日,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新疆籍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去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都是出
于自己的意愿。人身自由从未受到任何限制。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都依
法受到保护。9 月 23 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应,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疆的
劳动就业保障》白皮书,真实记录新疆实施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这份白皮书全面调查了
新疆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数字、劳动者转移就业意愿,以及政府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
一些品牌和组织一方面对相关报告和媒体报道“深表关注”,一方面却又视中国外交部
信息和白皮书报告于无物,不顾实情却又这么自信是如何做到的?商务部在最新回应中已
经表示,纯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玷污,同时欢迎外国企业到新疆实地考察,
热衷报告和报道的某些企业和组织如果真的有心,就应该去新疆走一走、看一看。
为何可叹?既然已经选择相信了虚假信息,认为新疆棉花沾满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血泪,
不符合企业价值观,但挣起中国市场的钱来却又毫不含糊。如意算盘打得好,既要在敌视
中国的部分欧美国家和组织那儿赢得好名声,又要在自己瞧不上的中国实现利益最大化,
站队第一名,问题曝出后倒又对中国市场依依不舍,可惜现在像是老鼠进了风箱——两头
受气。就以 H&M 为代表的企业和组织而言,在新疆棉花问题上不可能蒙混过关,要么纠
正错误做法,避免商业问题政治化,要么就抱紧自己的所谓价值观,让中国消费者做出选
择。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所言,一些企业怎么做是它自己的判断,但中国的老百姓也
可以自由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表达他们的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读中国消费者自发行为时,西方的所谓分析专家总是喜欢以阴谋
论度之,认为中国消费者是被操纵的,这毫无疑问是对中国的不了解。中国人民有自己的
感情,有自己的底线,BCI 上海办事处关于“迫于各方压力,暂停项目”的回应解决不了
根本问题,这不是尊重,本质上还是一种利益选择,做不到正视中国,这样矛盾永远不会
是最后一次。
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要同中国打好交道,就势必要摘掉有色眼镜,具有真正的全球
视角,真正认识中国,而不是在部分欧美视角的裹挟下做生意。只相信欧美某些利益集团
的调查和报告,而不倾听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到中国实地走走看看,
迟早会因为偏见在中国处处碰壁。
新疆的棉花是纯白无瑕的,一些企业和组织能摘掉有色眼镜吗?
“中国人不吃这一套”为何火出圈
来源:红网 作者:徐林生 编辑:陈乘 2021-03-22 22:10:10
“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
洁篪,日前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上的霸气回应,不仅火爆朋友圈,还掀起了一股“红色时
尚”定制风。有商家瞄准商机,火速推出“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等系列“周边”,印制成 T
恤、手机壳、帆布包、雨伞等在网店出售。(3 月 21 日 《西安晚报》)
记者发现,在某购物平台上,“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定制系列,以衣服、手机壳、车贴
最受欢迎,价格也非常亲民。如“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短衫 T 恤,价位在 39 至 60 元不等。
除了印有“中国人不吃这一套”8 个大字外,还有“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
的汉语和英文句子。不少店主介绍,3 月 18 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之后,就有不少顾客前来
咨询可否定制。他们预测,近期这些“霸气中国说”产品一定会掀起一股爱国定制新时尚。
“中国人不吃这一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明了我国政府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决
心。这句“很中国”的大白话迅速刷屏,也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对美国长期以来粗暴干涉我
国内政的强烈不满,充满拳拳爱国心。而触觉灵敏的商家灵机一动,乘势推出“红色时尚”
产品,让人不免由衷赞叹“中国制造”和“中国速度”,以及无处不在的商机。
多年来,“红色经济”发展迅速,从红色景点旅游持续火爆,到红色书籍、音像制品销
售畅旺,以及红色纪念品、艺术品等“周边产品”不断开发,助力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
还推动“红色经济”蓬勃发展,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红色经济”的主要推动者和消费者,以中老年人居多,相
关产品也大多围绕这一群体设计、开发,自然受到他们热捧。不过,“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火出圈,令“红色经济”增添时尚元素,圈粉众多年轻网友,说明“红色时尚”蕴含无限
商机。
互联网+红色+时尚,拓宽了“红色经济”发展空间。产品紧贴时势,创意十足,可个
性定制,生动有趣,显然更符合年轻人口味,更容易被受众传播和推广,社会影响力和商
业前景不容小觑。“红色时尚”,多多益善。
03
李商隐新作
假李商隐诗招摇过市,专家治学还需更严谨
来源:红网 作者:许洪鑫 编辑:化定兴 2021-03-21 17:03:17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
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这首名为《送母回乡》的诗歌,在各
大网站和诗词读本中被署名为李商隐所作。3 月 18 日,在豆瓣网友的考证下,发现其真实
作者竟是当代诗人寓真。(3 月 20 日 澎湃新闻)
“小学必背”“大量入选少年儿童诗词读本”“母亲节爆款文案”……这样一首身上被贴
上各种“权威”“流行”等标签的“千古名诗”,如今竟被曝出其实只是个“李鬼”,不得不
说,这当真是个天大的笑话。我们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然而,当我们细细
深究这个“大乌龙”产生的前因后果,就不难发现,这次的这个谬误反倒是让“外行人”
看出了门道,而“内行人”恰恰是因为没看出门道,才让咱们这些外行人看了热闹。
原来,经记者查证,早在 2005 年,这首 2002 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的现代诗便被
人安在了李商隐的名下。此后,这首现代诗不仅入选了大量少年儿童诗词读本,甚至被冠
以“小学必背”进入各种音视频课程加以贩售。
而记者随便利用手边阅读工具检索,就发现这首诗不仅被古诗文网收录,甚至不少面
向少年儿童的专业选本、读本中都收入了这首作品,其中还不乏入选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
推荐阅读图书。
此外,在由河北电视台品牌节目《中华好诗词》相关图书《中华好诗词(第二季)》,
也将其作为“模拟自测题”的题目编入其中。该书“诗词注释、题解部分由河北师大历史
文化学院教授董文武执笔,河北大学田玉琪教授负责文学编审”。而在广东电视台的一档节
目中,手拿着一本《少年说诗词》的主持人更是在讲解这首署名作者为李商隐的《送母回
乡》时,冠以“小学语文必背古诗”的亮点加以介绍……
从古诗文网站到专业出版社,从省级电视台再到大学里的文学教授,各行各业的“专
业人士们”竟然齐齐在诗词真实性的把关面前集体失守;从诗词读本到音视频教程,从网
站收录再到电视节目,一首颇有打油诗风格的现代诗,竟然被张冠李戴,以各式各样的传
播方式在小学教育中大行其道,实在令人愕然。
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专家学者们”这样的一种“群体性失守”显然是无法
用“一时的粗心大意”这几个字就能搪塞过去的。毕竟,但凡有心人能够对比一下李商隐
诗和这首诗的风格,都应当能发现这其中的迥异;又或者,如记者查证的那般,去查阅下
崇文书局本《李商隐全集》以及中华书局本《李商隐诗歌集解》这些更为权威的典籍,都
能发现其中未收录《送母回乡》这首诗。而通过多个古典文献数据库检索发现,在所有古
典诗词当中,“母爱”作为名词几乎没有出现过,在唐诗中,则更是可以确信:一次都没有,
除了这首“李商隐的《送母回乡》”。
普通人能够发现的问题,专家学者们本更应该发现。然而,在验证方式如此之多且有
据可寻的前提下,各类学者、编选者偏偏还是让这么一首小诗钻了“大空子”,除了幼稚可
笑,其实这也深深地暴露出当下学界局部治学的不严谨。
必须意识到,这样的不严谨其实也是致命的。除了误人子弟,严重误导孩子们对中华
古诗文化的正确认知之外,它更是将削弱大众对于学界在某一领域的权威性,并间接戕害
学界健康发展的生态。
当然,教训是深刻的,可启示也是相当明显的。此番网友的“火眼金睛”无疑也再次
向我们证明:权威,从不代表真理。专家们也是人,他们也有犯错的时候,因此,今后对
待任何问题,但凡有点不确信,我们就该将质疑精神进行到底,以证据去推翻谬误。
“李商隐诗”作者是现代人:不容低级错误误人子弟
来源:红网 作者:强亚娟 编辑:化定兴 2021-03-21 22:20:36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这首名为《送母回乡》的
诗歌,在各大网站和诗词读本中被署名为李商隐所作。3 月 18 日,在豆瓣网友“余鹧鸪”
的考证下,发现其真实作者是当代诗人寓真,不禁令人大跌眼镜。(3 月 21 日 澎湃新闻)
这一谬误的源头是评论此诗与李商隐诗之间的联系。网友余鹧鸪检索发现,早在 2005
年“就有人把这诗安在李商隐名下”。另一豆瓣网友杨成堉考证,该诗“作者是李玉臻,原
诗题为《暴雨途中二十韵》。《送母回乡》原本是另一首五言古诗的标题。”之后在流传中不
知是如何出现了讹误,而逐渐把《送母回乡》定型为李商隐所写。
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首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明显是打油诗或者竹枝词风格,
与李商隐含蓄、新奇的诗作风格全然不符,水平差距也很大,且唐诗中也没有出现过“母
爱”这个词,如此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竟隔了 15 年才被人发现,有辱国学素养。更荒唐
的是,这首诗还入选了大量少年儿童诗词读本,甚至被冠以“小学必背”进入各种音视频
课程加以贩售,事件的性质不只是简单的“讹误”二字,已经严重影响到广大学生的认知
和学习。
平心而论,当下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信息鱼龙混杂,普通人对于未知的知识,习惯性地
从网上获取,难辨真伪也不加思索,没有意识到这一文学谬误尚可理解。但教材的编选者、
课程的录制者应该有基本的文学常识,专业的机构和平台在层层审核过程中也应该能察觉
到明显的错误。如今李商隐被“署名”古诗入选儿童读物,广泛流通于市场,不得不说是
出版机构和专业学者的失职。
教材读本的编写是为了让学生接受教育、汲取知识,关系到祖国未来人才的培养,必
须保证质量,容不得丝毫低级错误。尤其是对于广大青少年,如果在年幼时期学习的是错
误的知识,一旦根深蒂固日后很难纠正,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不光是诗作署名
这类问题,错别字、图文不符等编撰乱象也要得到严管严控。为此,专业的编选者需要本
着对学术严谨的态度,拿出求真务实的精神去编辑校对,避免在人云亦云的复制中闹出低
级笑话误人子弟;而出版机构和传播平台要肩负起“把关人”的职责,以高标准去筛选和
审查内容,重塑知识的权威性,给孩子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学习环境。
李商隐无意中多了首“新作”,对待这样的低级错误我们不能一笑而过。除了编选者等
专业人士需要做的,处于信息混杂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多一些思考和探究,敢于对错误
发出一些质疑的声音,莫让学术知识在传言中被篡改。
04
让你再刻字
什么是对“长城刻字”最好的震慑
2021 年 03 月 23 日 星期二 北京青年报 诸特立
针对 3 月 21 日有游客在八达岭景区游览时,在长城墙体上刻画损坏文物的情况,北
京延庆警方会同八达岭特区办事处迅速开展调查,于 3 月 22 日凌晨,将张某林、李某荣、
苏某芳等 3 名违法行为人查获。目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
已对三人作出行政拘留并处罚款的处罚。(相关报道见 A5 版)
在包括长城墙体在内的文物古迹上刻字的行为,可谓屡见不鲜,甚至成为部分不文明
游客旅行中的“标配”,走到哪里都要留下“到此一游”痕迹。但像这起“长城刻字”事件
中,昨天刻字今天被处罚的案例却并不多见,如此速查速处不仅让涉事游客长了教训,更
可以说是对“长城刻字”类不文明行为的最好震慑。
尽管全社会都对破坏文物古迹的不文明刻画行为深恶痛绝,文旅等各部门也是三令五
申,呼吁广大游客文明出游,可此类不文明行为近年来虽有减少,但却从未根绝。究其原
因,除了一些游客的陋习尚未改观外,查处速度慢甚至“不了了之”也间接纵容助长了不
文明刻画行为。旅游景区人员流动性大,只要没被抓现行大概率不会再被追究,部分游客
因此就会存有侥幸心理,进而控制不住自己不文明的双手。
要想彻底根治“长城刻字”类等破坏文物古迹的刻画行为,除了要继续提升广大游客
的文明素养外,进一步做到速查速处,让“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也成为整治不文明刻画行
动中的金科玉律,也是重要一环。
此次“长城刻字”事件之所以能够速查速处,正义游客拍摄的视频功不可没,在刻
字者“自报家门”和“有图有真相”的双重加持之下,执法部门很容易按图索骥找到刻字
的不文明游客。当然,执法部门及时回应网友举报,值得点赞。
这也给惩治与执法工作提了醒,多从成功案例中借鉴经验做法。一方面要发动广大游
客,打一场针对文物古迹刻画行为的“人民战争”,弥补执法力量存在的不足与盲区;另一
方面,对于不文明行为多发高发区域,可以配备更多抓拍设备,利用技术手段让刻画行为
无处遁形。固定不文明行为的证据,是做好速查的前提和速处的保障。
文物古迹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每个人都有责任守护好并传承给子孙后代。“长
城刻字”等行为是文物古迹无法承受之重,但愿破坏它们的刻画行为能少些再少些,而一
旦刻画行为发生也能像“长城刻字”事件一样,在第一时间让刻字者付出应有代价,让前
车之鉴的震慑效果更加有力。
长城刻字为何屡禁不止?
来源:红网 作者:维扬书生 编辑:陈乘 2021-03-22 18:10:43
3 月 21 日。北京延庆警方通报“3 名游客城墙刻画”:于 3 月 22 日凌晨,将张某林、
李某荣、苏某芳等 3 名违法行为人查获。目前,已对三人作出行政拘留并处罚款的处罚。
(3 月 22 日 澎湃新闻)
长城刻字屡禁不止,跟景区管理不到位有关。
北京的慕田峪长城、八达岭长城是游客刻字的重灾区,有中文、韩文,还有英文,在
城墙上刻字,不是三分钟两分钟的事,游客甚至在入口处最显眼的地方刻字,景区管理方
为何无人发现并制止?3 月 21 日下午,有 3 名游客在八达岭长城墙体上刻划,被网友及相
关媒体曝光。八达岭特区办事处获悉此消息后,立即启动执法程序并向有关执法部门报案。
总体而言,被公安部门查获并受到处罚的刻字者毕竟是少数,浪费大量的行政资源不说,
事后处罚,也无法弥补刻字对长城造成的永久伤害。
长城刻字屡禁不止,也与处罚力度不够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以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
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处警告或者 200 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 5
日以上 10 日以下拘留,并处 200 元以上 500 元以下罚款。说实话,拘留几日罚几百块钱,
这样的处罚对一般游客来说不疼不痒,显然不能达到“长记性”的目的。网友“花蟹汤千
瓦”还建议:“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景区管理联网及黑名单共享机制!”这无疑为遏制破
坏文物行为提供了一个思路。
长城刻字屡禁不止,还与其他游客麻木不仁有关。
长城在 1961 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87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
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每一个游客都有保护长城的义务,但事实上,许多游客在看到有人
在城墙上刻字时,都觉得这是景区管理者的事,与自己无关,而选择视而不见,有媒体曾
经报道,有外国老人在长城上涂鸦刻字时,围观的一群中国人非但没有人上前阻止,竟在
一旁“拍手叫好”,夸赞外国人的中国字写得漂亮。正是由于不少游客保护文物的意识淡薄,
才导致长城刻字的现象屡屡发生,这就难怪长城上的许多砖块都被涂鸦过了。
近年来,随着游客文物保护意识的普遍提高,少数无良游客在长城上刻字的丑行被屡
屡曝光。2016 年,美国火箭队专业篮球运动员鲍比•布朗日前游览长城时在长城上留下字
迹,也曾引起轩然大波。其实,受害的不光是长城,甘肃张掖的丹霞地貌、四川黄龙的五
彩池钙化滩、贵州溶洞景区的钟乳石等,都曾遭受一些游客的“魔爪”或“毒脚”。
保护文物,既需要游客提升自身文明素质,也需要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更需要加
大处罚力度。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游客在德国的旅游景点上随意
涂鸦,会被罚几百甚至几十万欧元,而在意大利,破坏旅游景点会受到控告,外带巨额罚
款,故意损坏文物者甚至可能破产。可见,让法律长出牙齿,提高违法成本,在长城上随
意刻字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05
转型才会赢
专业知识作者正在改变网络文学
作者:夏烈《光明日报》( 2021 年 03 月 25 日 02 版)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近发布的《2020 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中,当下中国网络
文学创作队伍的一个新趋势值得关注。随着国家政策倡导和平台支持引导,网络文学对现
实题材的关切已融入创作类型化发展中,大量都市文、职业流作品背后涌现出一批专业技
术人员的身影。
第 31 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网络文学奖获奖作品《我真没想当救世主啊》的作者,
毕业于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曾长期从事一线环保科研工作;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
作协联合推介作品《大国重工》的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博士、北京
师范大学的统计学副教授;被称为“2020 都市职业文最强王者”的《当医生开了外挂》作
者,是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这种新趋势,与年轻化、低龄化的网络文学创作队伍有所区
别。
从网络文学发展历史看,早期的网络文学因新媒介与知识分子的率先遭遇,短暂
出现过一批拥有名校背景的知名网文作者。受到中西幻想小说传统的洗礼,武侠、玄幻、
奇幻等类型是这些高学历作者的创作乐土。之后,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市场化,读者受众分
层,资本驱使下的类型化复制提速,使得网络文学写作过分依赖“爽感”套路。相应的,
大众阅读的数字化转型在为网文作者创造财富和 IP 奇迹的同时,也形成了低年龄、低学历、
非专技化的创作队伍。固然好作家未必与年龄、学历、专技背景画等号,但泥沙俱下是网
络文学发展至今毋庸讳言的基本事实,网络文学的品质与内涵问题始终是一个待解命题,
这与作者人群结构性密切相关。
也因此,近年来社会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核心关切,就是现实题材创作如何提质增
量,如何总体提升网络文学的审美水平,完成精品化,迈向经典化。网络文学所拥有的骄
人之处不仅仅是“爽文”可读性,还有强大的知识传递能力——作者专业知识背景多元化
后,在网文中呈现各行业专业信息与丰富经验。在此意义上,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
或转为专职的网文作者,将逐渐成为网文界最为硬核的特点。我们有理由把网络文学精品
化的一部分期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从既有专技人员撰写的网文作品来看,技术知识脉络细节精准、故事与科技融合
密切,呈现出了真实感和历史感。比如《大国重工》作者对于中国重工业各门类基本知识
体系和发展历程的熟稔度,读之宛然帮助我们弥补了认知的短板,从故事和人物中温故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的筚路蓝缕和精神风貌。又比如《大江东去》,便蕴含了作者作为
一个企业管理层,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型企业实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发展和经营
的理解。读这些小说,不只是代入回忆,同时也是增补见闻。
另一方面,专技人员网文创作呈现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值得肯定。他们所呈现的
知识与价值,会影响更多有追求的网文作者,与网文传统里重考据、擅物质与历史建构的
特质完全融合,于是出现了《大医凌然》这一类的作品。虽然依旧用的是网络文学的“爽
感”机制,但对医学、生物学的知识及实践体系几近专业级水准,令读者体验到科学的美
感、一种写一行而专一行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
专技人员参与网络文学写作,这会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也即是说,由网
络文学及其 IP 改编等带来的生产机制将创作的中心由语言转向故事,类型化的模式也为专
技人员展开他们的作品提供了基本的情节递进模板。网络文学障碍的破除、门槛的降低将
鼓励更多各行业群体来到创作的园囿,他们埋藏在心中的创作欲、表达欲将转化为叙事力、
生产力。在这当中,更具综合修养和思想力量的专技人员会恰逢其时,他们的优质作品会
纳入网文创作史的经典卷帙,为网络文学重塑强烈的社会关切与专业精神。
“三十五岁困境”从何而来
作者:王淑娟《光明日报》( 2021 年 03 月 23 日 02 版)
近来,关于“35 岁困境”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不少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型员
工发现,本以为是黄金年龄的 35 岁竟成了职业发展的分水岭,不少公司根本就不接受 35
岁以上求职者的简历,就算不跳槽,在原公司的晋升压力也与日俱增。
35 岁何以成为瓶颈?“35 岁困境”从何而来?
35 岁往往意味着一个人步入中年,多是“夹心层”和“顶梁柱”,多重社会角色
带来了多重压力。人到中年后,除了体力、精力等生理属性开始下降,思维方式也逐渐固
化。面对社会激烈竞争和技术快速变迁,创新性要求的提高使得员工随年龄增长的“资历”
反而成了一种“障碍”。按照正常规律,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在中年之后会达到或者接近
职业发展的一个高度,之后会遇到瓶颈,然而在心理层面,“层级高原”和“内容高原”现
象普遍,导致职业倦怠。有些人尽管职业发展有些开始走下坡路,但仍不愿意接受和选择
向下流动。
在人际社会系统方面,随着传统网络的支持部分消解,家庭、亲属的非正式社会
网络由于个体的空间流动而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正式的社会压力。通过“锦标赛”来决定
晋升名额是很多组织的常见做法。这种“赛马不相马”的制度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互相竞
争。大部分 35 岁员工已是中层管理者,在传统的金字塔组织中越往上,面临的职业晋升空
间就越窄。而越来越多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更加不能满足很多员工进一步实现晋升目标的
需求。
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和竞争加剧,对组织的敏捷性和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
采取日益灵活化的雇佣策略和通过快速的人员迭代来提高组织效能,将这种外部不确定性
又进一步转移给员工,增加了工作的不稳定。在用工模式方面,企业更倾向于日趋弹性灵
活的雇佣模式,组织可以摆脱对员工的长期责任,员工就要承担一大部分企业的运营风险。
近几年,许多国内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互联网企业倾向于“短期化”“年轻化”的招聘原则,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35 岁以上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
在社会环境系统方面,中年员工面临时代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个体化。以长期雇
佣、层级化为特征的传统职业发展模式日益消解,劳动者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自主选
择职业和单位,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然而,另一方面,打破铁饭碗的就业制度作为
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风险由个体承担。在当前社会急剧变化的过程中,固定的
模式被打破,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陷入了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职业分类的变化、长期稳定工
作合同的减少、非正式工作种类的增多、工作流动性的加剧等,都加剧了风险的个体化。
此外,“黑天鹅事件”的频发,让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变得愈加困难,并产生了道德问题、伦
理问题、社会失范行为、个人认同危机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这些无一不让中年人感
到焦虑和挫败。目前存在的另一问题是,相关劳动保护政策仍不完善,立法也尚不明确。
目前年龄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在招聘网站中进行职位搜索,岗位要求中明确提出“35 岁以
下”“30 岁以下”甚至“28 岁以下”的比比皆是。与性别、健康、地域、相貌等方面的就
业歧视相比,年龄歧视最为赤裸裸。
个人系统、人际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这三者之间并不是彼此隔离的,而是持
续地相互作用,多个因素共同形成了知识型员工的“35 岁困境”。就业市场中的年龄歧视
不仅侵犯了员工就业权,也有损劳动市场资源的公平配置。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型员工的
体力和职场竞争力双双下降,而在部分高科技企业,年轻员工被迫“996”,导致劳动力资
源“过度使用”和“过度浪费”并存。知识型员工步入 35 岁后,当骤增的家庭责任与经济
压力遭遇职业发展危机,降岗、转岗甚至失业的风险将对员工自身及家庭造成更大的伤害。
应对“35 岁困境”,个人系统是核心。个体要重新审视环境的变化以及自己的优
势和劣势,从内生角度提升自己的心理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和组织文化是实现员工发展和企业发展双赢的基础。对于组织来说,有必要塑造组织内部
公平开放、员工参与的文化,积极构建并畅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激励员工创造更大价值。
“35 岁困境”是个体现象,更是社会问题的反映。个人系统虽是核心,但问题的
结构性矛盾仅凭个体努力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在风险个体化和就业灵活多样化的背景下,
这对社会保障政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或需要以更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来规范和引导个人
系统和人际社会系统,如“996”、就业年龄歧视治理等。“35 岁困境”及附在其上的诸多
社会问题,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和思考。